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

合集下载

昆虫生态学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
若物种个体间呈现相互吸引,为聚集分布(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若个体间相互独立,则为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若个体间相互排斥,则为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二) 分类类型
根据种群内个体的聚集程度和方式不同,可把昆虫种群
NP3=(K+3-1)/3P/QNP2=(K+2)/3P/QNP2
NP4=(K+4-1)/4P/QNP3=(K+3)/4P/QNP3
NP5=(K+5-1)/5P/QNP4=(K+4)/5P/QNP4
②、 核心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或奈
曼分布(Neyman distribution) 该分布的特点是:
迁移,其迁移率可视为零。
综上所述,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式可以概
括为:
Nn
N0[(e •
f m
f
) • (1 d) • (1
M )]n
或 Nn=N0〔R×(1-d)×(1-M)〕n
第二节 昆虫种群的分布型
一、 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二、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三、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一、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频次分布测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好调查标准地。根据害虫发生的情况和危害程度,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
正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又叫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或一 致格局。所谓正二项分布就是指数为正的二项式展开后所得到的 各项分布。 正二项分布的特点是:1、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散布是均匀的; 2、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比较稀疏,不聚集;3、个体间相 互独立,无影响; 4、 当调查单位内实查的数值比较大时(即密 度大时)可成一个对称的或近似对称的次数分布曲线。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确定调查方法(抽样方案的制定、抽样单位的选择 和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图(a) 生态位的重叠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
• (a) 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 表示必定有某些资源没有完全 利用;
• (b)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 能从未利用的资源中获得利益;
• (c) 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 取食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 烈,有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灭绝
图(b) 生态位的重叠
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是随着个
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殖过剩时产 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阿利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 于适度的情况时,种群的增长最快,密 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着限 制作用,这就叫做阿利规律(Alice’s principle)。种群的适度密度在生态学 上也称为繁殖适度(bonitation)。
实例:
在温室中进行的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见表。 不论大麦的输入比例如何,其输出比例总是大于输入比例。
表 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
播种种子/ (106粒·hm-2)
收获种子/ (106粒·hm-2)
大麦
燕麦
输入率
大麦
燕麦
输出率
0.0
1.0
-
0
162
-
0.2
0.8
0.25
42
113
0.37
0.4
0.6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1.集群
集群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 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 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是一种 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分类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的时间长短,集群 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 意义 用,称为集群效应。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 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 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2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第三章生活史对策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第三章生活史对策

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C型,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环 境容纳量K值。 多变,通常不紧张
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体型 小;单次生殖 短,通常小于1年 高繁殖力
r选择者和K选择者之间有r-K连续体。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生活史对策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生活史对策
3.3 生殖对策
3.3.4 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Winemiller & Rose (1992)对鱼类生活史对策的研究表明, 生物在繁殖力、幼体成活率和性成熟年龄之间存在权衡,在这 三维空间中,鱼类的生态对策被划分为三种: ①机遇对策:繁殖力低(繁殖的能量分配高)、幼体成活率 低和性成熟早。 ②平衡对策:繁殖力低、幼体成活率高和性成熟晚,如胎生 或卵胎生鲨鱼。 ③ 周期性对策:繁殖力高、幼体成活率低和性成熟晚,如 中华鲟等。 3.4 滞育和休眠(自学) 如果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环境预期会更好,生物可能进入 发育暂时延缓的休眠状态。昆虫的休眠称为滞育。 3.5 迁移(自学) 生物通过迁移到另一地点来躲避当地恶劣的环境。
r-选择者:是在不稳定
的环境中进化的,高繁殖率,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后代 数量多而个体小,高的繁殖 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 (周期);
K-选择者:正好相反,
它们在稳定的环境中进 化,高竞争力,生长缓 慢、大型成体,后代数 量少但体型大,低繁殖 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 间。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生活史对策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生活史对策
3.1 能量分配与权衡
(1) 生长与繁殖的权衡:花旗松生长率与繁殖率负相关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节)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节)

• • • • 两性关系 亲子关系 群体关系 社会关系
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 纯粹利他
• 利他行为 • 种群对综合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种间关系 • • • • • • 类型 竞争 捕食 食草 中性 共生 生活 • 合作 生活 • 附生 • 寄生和拟寄生 A B - - O O + + + + 特 点 彼此互相抑制 A种杀死或吃掉B种 彼此互不影响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
4、逻辑斯谛增长
dN / dt=N (r - cN)
N→K, dN / dt=0, r - cN=0 , c= r/ K dN/dt = rN (1- N/K) = rN (K-N) / K (k - N) / k: 逻辑斯谛系数
N>k,种群下降; N=k,种群不增不减;N<k种群上

4、逻辑斯谛增长
二、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 非周期性波动:无规则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 周期性波动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③ 季节波动 ④ 种群爆发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1. 种群数量的波动
• ⑤ 生态入侵
牵牛(Ipomoea nil)
马樱丹(Lantana camara)
第二节 种群增长
第二节 种群增长
• • • • • 简单的模型 几何增长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的数量自然调节
1、简单的模型
• Nt+1 – Nt = B + I – D –
E
B: birth, B=bNt I: immigrant D: death, D=dNt E: emigrant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 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2)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 分布式样。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 的个体在遗传上存在差异。
正确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 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整体上呈现 出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
是根据某一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 结构而编制的(特定时间生命表、 垂直生命表)。
大角野绵羊
(3)从生命表可以得到
a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nx)的对数对年龄(x)作图 可得到存活曲线。之。
A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 乎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B型:呈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许多鸟类接近 此型。 C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鱼类、 两栖类、牡蛎、甲壳类。
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基部 宽、顶部狭窄。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各部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 降。基部窄,中上部宽。
2.性比(Sex ratio)
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 例的参数。受精卵的♂与♀比例,大致是50:50,称为 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 因,♂与♀的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 为止,其时的♂与♀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 成熟个体的性比,叫第三性比。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种群增长型
种群密度随时间而变化,并且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变化类型,在生 物种群处于最佳状态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是影响种群密度的 内在原因。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与否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把种群增长划分为两种类型: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
二、种群增长型 指数增长模式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增长速
态平衡 。 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环境限制因子
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 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下降
二、种群增长型
以大草履虫为例 的S型增长曲线
•环境负荷量:实际上,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下,环境条件(包括资源、 食物、生活空间等)是有限的,它所能支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是有限的, 其极限值,即环境负荷量,用K表示。
度(G)与个体数量(N)成正比,
也就是说,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 度越快。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又称J型增长。
二、种群增长型 指数增长模式
又可分为 1.种群世代不重叠的增长模式 假定条件:A.增长是无界的;B.世代不相重叠;C.没有迁入和迁出; D.不具年龄结构,那么这种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
一、种群的概念 (一)环境容量
所以,一定的环境可能支持的种群的大小也不是固定的,即K值也 会变化,尤其在现有的情况下,许多时候干预起决定作用,如草原过 牧会减少产草量和载畜量,而合理地管理草原却能增加K值。
一、种群的概念 (二)、内禀增长率(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定义:是指在环境条件(如食物、生存空间、资源、其他竞争的生物 个体等)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 相对增殖速度。也称为瞬时增长率或生殖潜能。
三、自然种群的数量的变动类型
环境对一个物种的承受容量决定于这个物种对环境的需求和该物种 繁衍的各种决定因素。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群生态(二)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群生态(二)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群生态(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______∙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分数:1.00)A.B. √C.D.解析:2.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分数:1.00)A. √B.C.D.解析:3.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______∙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分数:1.00)A.B. √C.D.解析:4.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______∙ A.s2/m=0∙ B.s2/m=1∙ C.s2/m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分数:1.00)A. √B.C.D.解析:5.dN/dt=rN(K-N/K)这一数字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______∙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分数:1.00)A.B.C.D. √解析:6.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______∙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分数:1.00)A.B. √C.D.解析:7.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______∙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分数:1.00)A.B.C.D. √解析: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______∙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分数:1.00)A.B.C.D. √解析:9.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______∙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分数:1.00)A.B. √C.D.解析:10.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 A.K/2∙ B.K∙ C.K/4∙ D.K/3(分数:1.00)A. √B.C.D.解析:11.土壤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______∙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分数:1.00)A.B. √C.D.解析:12.在下列哪种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______∙ A.干扰性∙ B.资源利用性∙ C.种间∙ D.种内(分数:1.00)A.B. √C.D.解析:13.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______∙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分数:1.00)A.B. √C.D.解析:14.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______∙ A.地衣∙ B.菌根∙ C.蜜蜂与月季∙ D.珊瑚(分数:1.00)A.B. √C.D.解析:15.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______∙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分数:1.00)A.B.C. √D.解析:16.稳态的英文是______∙ A.homeostasis∙ B.homeotherm∙ C.homogenons∙ D.homologous(分数:1.00)A. √B.C.D.解析:17.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______∙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分数:1.00)A.B.C. √D.解析:18.下列哪项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______∙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分数:1.00)A.B. √C.D.解析:19.蜜蜂螯敌时,会释放出一种外激素,促使其他蜜蜂一起向敌害进攻,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A.种间斗争∙ B.种内斗争∙ C.捕食∙ D.种内互助(分数:1.00)A.B.C.D. √解析:20.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mm、85~89mm和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下列哪项解释______∙ A.Betgman规律∙ B.Allen规律∙ C.Jordan规律∙ D.Gause假说(分数:1.00)A. √B.C.D.解析:21.年龄锥体左右不对称的原因是______∙ A.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差异∙ B.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不同∙ C.各年龄组的出生率不同∙ D.各年龄组的性比不同(分数:1.00)A.B.C.D. √解析:22.若λ=R0,则该生物种群可能为______∙ A.种子植物∙ B.动物∙ C.一年生植物∙ D.高等动物(分数:1.00)A.B.C. √D.解析:23.衡释效应或许可以解释猎物的______∙ A.利他行为∙ B.集群行为∙ C.领域行为∙ D.合作行为(分数:1.00)A.B.C.D. √解析:24.遗传漂变通常发生在______∙ A.小种群∙ B.大种群∙ C.隔离的大种群∙ D.岛屿化种群(分数:1.00)A. √B.C.D.解析:25.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通常在______∙ A.极地苔原∙ B.热带雨林∙ C.寒温带森林∙ D.温带草原(分数:1.00)A.B. √C.D.解析:二、{{B}}填空题{{/B}}(总题数:8,分数:16.00)26.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c
种群年龄分布--1
白橡树种 群的年龄 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种群年龄分布--2
仙人掌雀 种群的年 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种群年龄分布--3
木棉树种群的 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肯尼亚、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年 龄结构
种群数量统计
种群边界问题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只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种群数量统计
密度的估计方法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 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 位,也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 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 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积分式) :
Nt
1
K eart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种群 变化率
当比率增加时,种 群增长变慢
dN/dt=Nr(1-N/K)
种群个体 数量
瞬时增长率( 每员增长率)
环境容 纳量
逻辑斯谛增长率变化曲线
dN/dt=Nr(1-N/K)
dN/d t
k/2
N
逻辑斯谛增长方程积分式
环境容纳量
瞬时增长率(每 员增长率)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2.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3.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4.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5.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6.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7.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8.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9.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10.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11.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2.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3.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4.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15.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16.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 m。

17.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2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
生存在特定环境中的任何生物种群, 生存在特定环境中的任何生物种群, 都有随时间过程而呈现个体数量消长和分 布变迁,这一生物种群特有的生命现象, 布变迁,这一生物种群特有的生命现象, 称为种群动态. 称为种群动态.
5.2 种群动态
5.2.1 种群密度 5.2.2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5.2.3 生命表 5.2.4 种群的增长 5.2.5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生命表( 生命表(life table)
生命表的概念 生命表的概念 生命表的一般构成 生命表的一般构成 生命表的类型 生命表的类型 动态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图解生命表 图解生命表
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存活曲线
概念 概念
在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 率曲线. 率曲线.
直接数量指标(目测估计法) 直接数量指标(目测估计法)
Drude Soc.(Sociales) ( ) Cop3 Cop. (Copios ae) ) Cop2 Cop1 极多 很多 多 尚多 少 稀少 个别 Frequent Occasional Rare Very rare 常见 偶见 稀少 很少 F O r Vr 1 + 少 很少 Dominant Abundant Clements 优势 丰盛 D A Braun-Blanquet 5 4 3 2 非常多 多 较多 较少
性比 性比
定义 定义 类型 类型 影响性比的因素 影响性比的因素
5.2.2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比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
概念 概念 年龄结构的划分 年龄结构的划分 年龄结构的类型 年龄结构的类型
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 同宽度的横柱作成的图. 同宽度的横柱作成的图.横柱的高低 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 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 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 或其所占种群全部个体数的百分比. 或其所占种群全部个体数的百分比. 根据年龄金字塔的形状,可以将种 根据年龄金字塔的形状, 群分为3个基本类型 群分为 个基本类型 : 增长型种群( 增长型种群(expanding population) ) 稳定型种群(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 ) 下降型种群( 下降型种群(decline populatio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 株 植 物 平 均 干 重 ( )
植物密度(株/m2)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g
(2) 性别生态学
• 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及环境因
素对性别的影响。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种间竞争的类型
–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相互作用。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2) 3.3 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
3.3 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
3.3.1 概述 3.3.2 种内关系 3.3.3 种间关系
3.3.1 概述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1)竞争 (2)捕食、自相残杀 (3)互利共生 (4)寄生
• K1<K2/β,K1/α>K2:
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 K1>K2/β,K1/α<K2:
不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均可能获胜
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 (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n-维生态位)。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
dN1 /dt = r1N1 (1-N1/K1 – αN2/K1) dN2 /dt = r2N2 (1-N2/K2 – βN1/K2)
种间竞争示意图
α

β
种α 间竞争示意图
β
种间竞争结果
• K1>K2/β,K1/α> K2:
物种2被排斥,物种1取胜
• K1<K2/β,K1/α<K2:
物种1被排斥,物种2 取胜
星杆藻 种 群 密 度
针杆藻
种间竞争
星杆藻(Asterionella)和针秆藻(Yynedra)
生态位的分化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资源分化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 主要研究方向:
–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 种间关系类型:
– 1、种间竞争 – 2、捕食作用 – 3、寄生和共生
• 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 种群的生态对策
1、 种间竞争
• 概念: 两种或多种生物因
利用共同资源而产生的使 其受到不良影响的相互关 系称为种间竞争。
性比一般♂ 性偏高,而与之相应的是♂ 性幼体的死亡率高于雌性;
• 局域资源竞争:雄性后代一般离开母体的家区向外扩散,有利于提高生
殖机遇。
• 局域交配竞争:一些无脊椎动物产生较少的♂性后代,以满足同胞姊妹
间交配竞争,并减少浪费。
性选择
• 概念:动物雌雄的行为、大小、形态等次生性征的差异而构
成配偶及交配竞争,即性选择。
•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的空间; –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 生态位分化
– 资源利用曲线 – 生态位重叠导致中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灭亡或
生态位分离 – 极限相似性
3维—生态位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iche


溶 氧
• 克生物质: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 生物碱、配糖体等。 • 生态意义
– 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歇地形象;
– 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 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
3.3.3 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同物种 之间的相互作用。
–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应变化的环境;
– 红皇后效应:病原体-宿主的相互作用,促进两者有性生殖的共
同进化。捕食和寄生攻击寄主,大量淘汰性状不变的个 体,而进行有性生殖的基因型寄主得以延续。
性比
• 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性个体对雌性个的相对数量表示。♂:♀ • F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 • 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 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多的后代数,例::哺乳类出生时的
• 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 性比 • 性选择 • 植物的性别系统 • 动物的婚配制度
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 有性繁殖的种类
– 雌雄异体
–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对于生活在密度很低和配偶相遇很少的边
– 雌雄同体,同体受精
缘生境里的生物,可提高繁殖机率。
•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
– 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藤露兜树实例:
沙蒙狐蝠摄食藤露兜树花序的肉质苞片,对雄花序、两性花序和 雌花序的破坏机率分别是96%、69 %和6 %,食雄花虽被破坏的同 时,已完成了传粉功能,单性雌花由于特殊结构少受伤害得以完成繁 衍。即雌雄异株个体成为适者而生存进化。
动物的婚配制度
• 婚配制度
包括群体内婚配的类型,异性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 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 竞争释放 (competitive release)
– 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 例:新几内亚的3种地鸽,同在一地域时,各自处于不同的生境— —灌木、次生林和雨林;而只有其中一种地鸽在某一地域时,它
们同时使用3种生境。即, 3种地鸽的竞争导致生态位分化, 而单一地鸽的存在发生竞争释放。
• 竞争结果:一方获胜,另
一方被抑制或消灭。
• 竞争能力:
– 生态习性 – 生活型 – 生态幅度
• 高斯假说 •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Lotka-Volterra模型 • 生态位理论 •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能长
期共存在一起。将高斯原理推广,在一个稳定的 群落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必有 一个物种最终被消灭;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 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的竞争者;群落是个生态位 分化了的系统,种群之间趋于相互补充,而不是 直接的竞争者。
• 性状替换 (character displacement)
–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行为和生理性状变化的现象。 – 例:收获蚁的下的大小与其他争食(种子)的蚂蚁的数量呈负相
关。 即,当来自其他种类的蚂蚁竞争加剧时,收获蚁的 下颚变得更小,以适应摄食体积更小的种子。
2 、捕食作用
• 相关概念 • 捕食者和猎物 • 食草作用
水的盐度
被食者数量
种的生态位
Fig.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displacement (a) individuals of one species that use resources in regions that do not overlap with the other species have a selective advantage.
种群 1 捕食者,通常较猎物 2 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
○ 种群 1 偏利者,而宿主 2 无影响
原始合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互利共生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3.3.2 种内关系
(1) 密度效应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4)他感作用
(1)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捕食的相关概念
• 捕食 (predation):
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象。
• 广义的捕食概念:
– 典型的捕食: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 – 食草作用:仅摄食被猎生物的部分身体,并不一定杀死它。 – 寄生和拟寄生:生活与被食者身体上或组织中。 – 同类相食:同种个体间的蚕食。
• 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如天鹅、丹顶鹤、鸳鸯、狐、鼬等; – 一雌多雄制:很普遍,例: – 一雄多雌制:较少,如距翅水雉,由雄鸟孵卵和育雏。
• 决定婚配制度的生态因素
– 环境资源的质量和分布:如食物和营巢地
(3)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两性花):具有授粉成功的双保险。
• 雌雄异花
同株异花(单性花):如玉米、南瓜等;
雌雄异株(单性花) :如银杏等。
能减少同系交配的机率,具有异型杂交的优越性。
• 原因:是适应环境和进化策略。
雌雄异株实际上是回避两性竞争的对策,增加了两性 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也减少了食种子动物的压力。
• 要求相同资源的两个物种不共存于一个空间。 • 长期共存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剧烈竞争,
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 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