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节 个性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测试手段,对儿童个性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儿童个性发展的正常范围
个体差异 适应性 健康发展
儿童个性会存在差异,正常范围包含多样性的 个性表现。
儿童的个性应能适应环境和社会要求,能与他 人和谐相处。
儿童个性的发展应符合身心健康的发展轨迹。
儿童个性发展的异常情况
焦虑障碍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 展
了解儿童个性的发展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至关重要。本次演示将介绍儿童发 展的定义、个性的组成要素、发展阶段等相关内容。
儿童发展的定义
基本概念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身体、 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 的逐渐成长和变化。
长期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渐 进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 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
多维度
儿童发展涉及到身体、智 力、情感、行为等多个方 面的综合变化和成长。
儿童个性的组成要素
1 遗传因素
儿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包括遗传性格特征、智力等。
2 环境因素
儿童个性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社交环境、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3 发展经历
儿童个性的形成也受到个体的发展经历和学习经验的影响。
儿童个性出现过度焦虑、担心 和恐惧的表现。
行为问题
儿童个性呈现攻击性、挑战性 和不顺从行为。
情绪障碍
儿童个性出现情绪低落、沮丧 和兴趣减退的问题。
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展现出独特的兴趣、倾向和行为模式。
2
学龄期
学龄期是个性发展的进一步巩固和稳定阶段,儿童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3
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性发展的挑战期,儿童在身份认同、价值观等方面经历较大的变化和探索。
发展心理学6-7章重点
第6章婴儿和学步儿的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1.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逐渐能够协调感知和动作,通过感知和动作来理解并影响周围环境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细分为六个子阶段,详细描述了婴儿从对世界毫无目的地探究世界到有目的的探究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皮亚杰认为,婴儿刚生下来并不认识世界,也不会有目的地探究世界,但是循环反应为他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特殊手段。
重复发生的反应,即循环反应。
3.客体永久性指当一个物体离开婴儿的视线后,婴儿能够意识到其持续存在。
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4-8个月,初步获得客体永久性,能够寻找自己丢弃的东西。
8-12个月,能够寻找藏起来的东西,出现AB错误1-1.5岁,不再犯AB错误1.5-2岁,完全获得客体永久性,即使没有看到物品被藏起来,也会寻找。
第二节婴儿和学步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一、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2.高振幅吮吸法:让婴儿吮吸一个镶嵌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吮吸动作,研究婴儿对环境的感知。
3.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4.习惯化方法用习惯化方法测试婴儿分辨两种不同刺激物的能力时,研究者首先反复呈现一种刺激物,使婴儿习惯化,然后呈现第二个刺激物。
如果婴儿能做出区分,便会便显出去习惯化——即婴儿密切关注新刺激物,同时呼吸或心跳频率改变。
二、知觉的发展(一)听知觉的发展新生儿对人类的语音特别敏感7-10个月的婴儿,更喜欢听分句与分句之间自然停顿的句子,不喜欢听非自然停顿的句子9个月,对符合母语的重音规则的口语更感兴趣,听的时间也更长(二)视知觉的发展1、图形知觉0-2个月的婴儿,更喜欢看那些他们能够看得清楚的东西,即中等复杂、对比度高的视觉图形,尤其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运动着的图形。
2-12个月,婴儿的视觉系统迅速成熟,逐渐能够辨别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形,并且能够进行整合以知觉到完整的视觉形状。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心理学中,所谓“个性”即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
它主要包括: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另外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以上各成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和独特的特点,才组成个性。
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社会性。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幼儿期)的开始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儿童由生物人变为成社会人的过程。
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及幼儿园(包括同伴,老师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幼儿是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在与父母及其他成员,小伙伴及老师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其个性与社会性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学过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之所在。
人的意识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由意识的第三个特点,我们知道意识不仅使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认识主观世界。
例如:人不仅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知道为什么喜或怒,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自我”既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者。
《幼儿的个性发展》课件
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实践
第五章
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幼儿个性发展差异大,需要因 材施教
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存在差距, 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需要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需要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个性发展的策略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6-12岁:幼儿 个性发展的巩固 阶段,主要表现 为自我意识进一 步增强、独立性 进一步增强、情 绪稳定性进一步
增强等。
12-18岁:幼儿 个性发展的成熟 阶段,主要表现 为自我意识完全 形成、独立性完 全形成、情绪稳 定性完全形成等。
幼儿个性发展的表现形式
情绪表达: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 式表达情绪
社交行为:与他人交往、合作、竞争等行 为表现
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记忆等 能力表现
兴趣爱好:对特定事物的喜好和兴趣表现
性格特征:如活泼、内向、勇敢、谨慎等 性格特点表现
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自我控 制能力表现
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
遗传因素:每个孩子的基因不同,个性发展也不同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个性发展的差异 心理因素: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性格等也会影响个性发展
第一章
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
幼儿个性发展的定义
幼儿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格、兴趣、能力 等方面的特征。
幼儿个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 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幼儿个性发展包括幼儿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 些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幼儿的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 张丹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张丹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张丹枫是该学科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
以下是张丹枫一个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的示例:
一、绪论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1.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2.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营养
3.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1. 感知觉发展
2. 记忆发展
3. 思维发展
4. 语言发展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 情感发展
2. 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3. 道德发展
4. 自我意识发展
五、学前儿童个性与心理健康
1. 个性发展
2. 气质与性格发展
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指导
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 学前儿童心理指导
七、学前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
1. 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 学前教育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1.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2. 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3.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最后,敬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张丹枫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的示例,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发展心理学第六节 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硕士 儿童心理咨询师
庞美云
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 间建立的情感联系。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 婴儿形成和外界独特的互动模式,这将成为他 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影响婴儿的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依恋关系, 教养方式,生活环境等。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结果解释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测试安全型 依恋的题目;2、5、8、11、14、17、20是测试回避型依恋的题 目;3、6、9、12、15、18、21是测试矛盾型依恋的题目。将三 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宝宝属于哪种依恋 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 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回避 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 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 和探索欲望等。
的小朋友一起玩。 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会向妈妈微笑或与妈妈说话。 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只顾自己玩玩具。 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
有用。 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 18、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平静下来。 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 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玩耍。 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
4.“痛苦”的宝宝
这类宝宝常常容易紧张,总是
发展心理学6(个性发展)
者的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 恐惧出现
标志性事件: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
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18个月到2岁)
社会因素——家庭
依恋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 学习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 认知发展理论:爱你,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 习性学理论:人类婴儿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一种
愉快的行为量
生物学因素——先天气质
气质类型:
1.容易护理的 2.困难的 3.慢慢活跃起来的
气质是否可以改变?
教养方式
生物学因素——体貌与体格
体貌、体格: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身高、体 重及身体的比例。
间接的影响个性发展
1、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P75 2、父母及周围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发展
青少年期:
1. 使用更多的心理词汇
机敏、有创造性、喜欢和别人交朋友、开朗
2. 能进行抽象水平更高的自我描述;
富有智慧、个性随和
3. 在不同的情境对自己有不同的描述,往往会 产生矛盾
在面对父母、朋友、同学、老师时的自我描述是不一 致的
“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自我意识——自尊
发展心理学
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
• 个性: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活动水平、态度、 价值观等
• 本章内容
– 个性发展 –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个性发展
埃里克森(1902-1994)
1.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 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T课件
2021/8/2
15
第15页/共159页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 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人格的变化是以弗洛伊德的潜伏期为基础的。虽然弗洛伊 德理论不再被广泛地接受,但具有积极经验的儿童会带着平静的自信,即弗洛伊 德所谓的潜伏特性,进入学龄期。他们的能量从假装游戏重新回到现实成就上来。
2021/8/2
2021/8/2
17
第17页/共159页
勤奋感
• 埃里克森所谓的勤奋感综合了儿童中期的几种发展成就:积极而现实的自我概念,完成任务的骄傲和自豪 感,更多的道德责任感,与同龄伙伴的合作。
2021/8/2
18
第18页/共159页
发展任务
•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2021/8/2
19
• 同一性混乱
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 我同一感。
青少年出现暂时的混乱可能是正常的。
2021/8/2
28
第28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作一些试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摒弃不合适的,发现适 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21/8/2
6
第6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应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要让儿童 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即父母养育方式的 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的 信任感很重要。
• 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 系的性质。信任是双向的,要使婴儿信任父母, 父母必须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方式于自己的 儿童是有益的”。婴儿对于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 体上的移情。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 焦虑;反之,也是如此。总之,父母对儿童、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幼儿的个性发展》课件
个性发展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形成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个性发展有助于减少幼儿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未来幼儿个性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未来幼儿个性发展也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鼓励幼儿展现独特个性。
早期干预与支持
个性发展是个体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的基础,对个体未来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差异逐渐显现。
幼儿个性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幼儿个性发展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进行引 导和塑造。
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一定影响 ,如气质、智商等。
VS
详细描述
幼儿过度害羞可能与家庭环境、遗传因素 、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有关。家长和教师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幼儿克服害羞问 题:提供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幼 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幼儿参加集体 活动,逐渐增加社交机会;适当表扬和奖 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过度依赖问题
总结词
过度依赖的幼儿往往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过分依赖成人。
创设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环境,提供多种游 戏和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 欲望。
引导幼儿接触社会,参加各类活动,增强 幼儿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
鼓励幼儿自由地探索周围环境,允许 他们尝试不同的活动和材料。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自 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幼儿个 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儿童个性发展因素
在儿童的个性发展中,有许多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促进儿 童的全面成长尤为重要。
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家庭责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儿童的个性培养产 生深远影响。
家庭关系
父母关系的稳定性、兄弟姐妹以及与其他亲属的交 往对儿童的个性有影响。
家庭文化
文化背景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
价值观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会对儿童的个
教育方式
2
性发展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对教育和童年阶段的重视程度会影
响儿童的个性塑造。
3
社交规范
文化背景会影响儿童的社交规范和行为方式, 塑造其个性和态度。
观看合适的教育性儿童节目 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 社交技能。
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 间,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 和其他兴趣爱好。
科技互动和游戏对儿童智力 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基因表达
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的天赋、兴 趣爱好和认知能力。
遗传疾病
某些遗传疾病可能会对儿童的个 性发展和整体健康产生影响。
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对儿童的个性特征形成起 着重要作用。
经济状况
财务压力和资源可及性会影响儿童的机会、经验和 发展。
学校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
学习方式
学校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学习风格和偏好产生影响。
2
同伴交往
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交技能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兴趣培养
学校提供的课程和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潜能,塑造他们的个性。
性格特质
儿童可能继承父母的某些性格特 征,这会在他们的个性发展中发 挥作用。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一、幼儿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幼儿个性发展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幼儿个性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家族遗传特征会在幼儿身上显现出来。
2.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环境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其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社会风气、同伴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个性特点的形成。
三、幼儿个性发展的阶段特征1. 初生婴儿期(出生-1岁)在这一阶段,幼儿主要表现出对外界的好奇心和依赖性,此时幼儿的个性特征还在形成中。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开始表现出自我意识,对外界有了更多的认知和反应。
3. 学龄前期(3-6岁)在这一阶段,幼儿的个性开始趋于稳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同时,社会环境和学习经历也会对其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1.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应一刀切地对待。
2.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善于引导教育者应该善于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
五、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的意义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幼儿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有效地促进其个性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关于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影响因素、阶段特征、教育方法以及其意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
04
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03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02
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01
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依恋发展的阶段
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 ) 出现忧伤-安慰序列(distress-relief sequences)和面对面嬉戏(face-to-face play)
依恋发展的阶段
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 在忧伤-安慰序列和面对面嬉戏中,①习得互动规则:在社会互动中,伙伴轮流作出行为和反应;②习得影响:婴儿意识到他们能以一种一贯的、可预测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③习得信任:婴儿对特定个体可靠性的认识程度,可能影响他们之间依恋关系的稳固性。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儿童气质的维度
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Adaptability)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
先天气质 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Rothbart & Bates, 1998)。
我的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探索与个性发展的过程
我的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探索与个性发展的过程自我探索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一段重要阶段。
通过自我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发展个性,并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自我探索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自我探索与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内在特质、能力和价值观的认识。
它是个体意识到自身存在、理解自身能力的基础。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反思和观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个性。
二. 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感的认识。
它是自我探索的起点。
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我们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优点和弱点等。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我们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基础。
三. 探索个体差异与特长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存在,并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
通过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从而加以发展和培养。
四. 建立自信心与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肯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只有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才能更好地展示个性。
五. 接纳自我与自我实现接纳自我是指个体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自我探索与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并对自己的成长设立合理的目标。
随着个体的不断努力,我们可以实现自我潜能并达到更高的境界。
六. 培养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修炼,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在自我探索与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个性,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自我探索到个性发展,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
学龄期儿童逐渐表现出独立性,能够承担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责 任感得到提高。
同伴关系和社交能力发展
学龄期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
学龄期儿童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接受更为系统和深入的 教育,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应对方法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幼儿情感需求的重视。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为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提供帮 助。加强法律法规对虐待和忽视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幼儿的权益。
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
01
总结词
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可能是幼儿个性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 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02 03
详细描述
学习困难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阅读或数 学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可能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 击性行为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社交和日 常生活。
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02
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
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
பைடு நூலகம்03
提供机会让孩子们一起玩耍、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
作精神。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
允许幼儿自主选择玩具、游戏和活动, 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任务
纵向研究
长期追踪研究将更深入地揭示幼儿个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 素。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
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基因和环境如何共同影响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
01
02
03
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
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教案主题: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一、引言: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性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个性是指人类在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和相对稳定的特质和模式。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自身经验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了解个性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促进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个性的概念和特点:个性是指人在与外界交往和应对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具有独立性和相对一致性的个体差异。
个性的主要特点包括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综合性和可塑性等。
三、个性发展的理论模型:1.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性能量的转化和调节,主要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和生殖器期。
- 影响因素:童年经历、父母关系和心理冲突等。
- 优点和局限性:该理论对于揭示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冲突和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批评。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类个体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
- 影响因素:需求层次的实现和满足程度。
- 优点和局限性:该理论对于个性发展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有较好的解释,但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支持。
3. 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理论:- 内容:爱因斯坦提出了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包括感知期、运算期和形象期。
- 影响因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经验。
- 优点和局限性:该理论对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好的解释和揭示,但也存在部分争议。
四、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个体的基因和遗传特征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对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个体经验:个体在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个性发展的评估和干预:1. 个性评估: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对个体的个性特征进行评估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养的类型
高
专制型
民主权威型
4. 不安全依恋—混乱型依恋:这类孩子是最缺乏安全 感的一类。父母离开时焦虑不安,父母回来时,或 者毫无表情,或者很沮丧,表情茫然,交流紊乱。 有一些平静后又哭起来,或表情古怪。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
依恋是宝宝出生后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它为宝 宝在以后的成长中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提供了榜样,也 是宝宝自信心的来源。宝宝与主要抚养对象的依恋主 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给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建议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 依恋类型。回避型依恋的宝宝,其母亲往往忽视宝 宝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宝宝发出 的需求信号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宝宝对母亲 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了。矛盾型依恋的宝宝,母亲对 宝宝的需要和亲近的要求反应往往缺乏一贯性。她 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又很 冷漠,使孩子无所适从,对母亲缺乏信赖感,宝精力充沛,反应 灵活,总是动来动去, 爱哭,不易入睡,对外 界刺激兴趣大。照料时 注意:多与他说话、玩, 并尽量用不同的方式陪 伴他。适当变换宝宝床 周围的东西,不让他感 到无聊。
婴儿的气质----“我和别人不一样”
3.安静的宝宝
这类宝宝活动少,醒着
时也喜欢一个人安静地 玩,睡得多,对周围环 境不太关心,情绪反应 平和。照料时注意:及 时喂奶和水。让他多与 外界接触,引发他对周 围事物的兴趣。平时多 逗他玩。
/
命
•许多的规则和命令
✓合理的要求
令
•对孩子的需要极少解释 和不敏感
✓一致的强化 ✓敏感对待、接纳孩子
控
制
忽视型
溺爱型
•很少的规则和要求
•父母不管孩子且对孩 子的要求不敏感
•较少的规则和要求
•其父母给予孩子很多 的自由
低 接纳/反应性
高
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
核心家庭 破裂家庭 几代同堂 多子女家庭
同伴交往
1.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2个月: 引起注意,相互注视 6-9个月: 朝向观看,发声,微笑等 1岁:注视次数增加,微笑,用手指点,发声表意,嬉戏 2岁:“游戏”,简单的相互作用 3岁: 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
同伴交往
2. 游戏的性质
功能性游戏 ,1-2岁,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简单,重复的 机械动作 ,如绕圈跑,玩具推来推去。
气质
气质的定义: 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 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动力特点。
生理机制: 由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具有遗传性。
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婴儿的气质----“我和别人不一样”
1.敏感的宝宝
这类宝宝对身体内我的 刺激很敏感,爱哭, 睡不好,警觉性高, 容易受惊吓。照料时 注意:抱他是尽量平 稳、缓慢,不要快速 走动,好好包裹他, 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
依恋的类型
通过母亲与孩子的陪伴_分离_重逢过程来测试幼 儿依恋类型。
1. 安全依恋型: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 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 慢慢地又去游戏。
2.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可能在 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3.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儿童在母亲离开后极为焦虑 和不安;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平静下来,对母亲表 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随着语言发展,能因为 交流而降低分离焦虑。
洞察与弥补孩子的依恋需要
通过行为表现及测量来了解孩子的依恋类型 弥补方法
(1) 与孩子沟通 (2)使孩子重新体验安全依恋感 (3)努力充实孩子的自我力量 (4) 外部减压
父母的责任
有界限的安全确定 强调自我的主体性 父母提供镜像自我 父母提供理想自我
个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 人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 久的社会--情感关系被称之为依恋。
婴儿和父母形成好的依恋关系(安全依 恋),会发展出对信任感、安全感。身处安全 的、被关注、被赞赏、被原谅、被容纳的抱持 性环境,婴儿会和养育者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如果婴儿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历不一 致的回应,缺乏身体的接近和温暖的情感,以 及看护者不经常出现,婴儿就可能发展出一种 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社会交往的游戏训练
互相讲故事
大约一岁半开始, 孩子就喜欢听故事了。 他对卡片、书里的奇 妙世界充满了兴趣。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量 的素材,大家就可以 平等地玩“互相讲故 事”的游戏啦。
注意:如果孩子兴趣不 大,你可以多讲一些, 然后和孩子讨论故事里 面的情节。不要强迫孩 子。
大人首先要遵守约定。
4.“痛苦”的宝宝
这类宝宝常常容易紧张,总是
不大高兴,也不愿一个人躺 着,每天都会在迷迷糊糊中 啼哭一阵子,活动缺乏规律 性。照料时注意:多和宝宝 呆在一起,对他说话、微笑, 使他得到热切、温柔、耐心 的关怀。在宝宝不高兴时, 不要让他接触新问题,如喝 果汁、让陌生人抱,或变换 小床位置等。
亲子关系-依恋
依恋的发展
依恋关系有生物学基础. 依恋的发展阶段
A:前依恋阶段(0-6周): 无明确依恋对象,能通过感官(嗅,听)辨别照看者.
B:产生依恋阶段(6周-8个月) 对区别对待陌生人与熟人,能更多的对照看者笑,
发声,受到安抚.
C:明确的依恋阶段(8个月 -2岁)
表现出分离焦虑。
D:互惠关系形成(18个月2岁后)
6~24个月,分离----个体化
下面就这个阶段细说。 6~10个月,孵化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努力挣脱父母的怀抱, 对观察世界感到兴趣,并和一条小毛毯或一个玩具熊达成亲密伙伴 关系。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手、眼都忙得不亦乐乎呢。 为什么这个阶段叫孵化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环境的兴趣刚刚开始, 却缺乏真正探究的能力,大小动作都正在初步学习中(只会翻身、 坐、爬等),母子共生的程度还是很深。不过这时,有一些母亲因 不愿意脱离与孩子共生联系,对“分离”感到焦虑,会表现出对孩 子过多的关注,比如孩子坐得挺好,玩得挺好,她会把他抱起来抚 弄他,甚至弄得他不舒服。这是母亲的问题了。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结果解释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测试安全型 依恋的题目;2、5、8、11、14、17、20是测试回避型依恋的题 目;3、6、9、12、15、18、21是测试矛盾型依恋的题目。将三 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宝宝属于哪种依恋 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 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回避 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 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 和探索欲望等。
为了让宝宝形成安全、健康的依恋,就要 求妈妈,在宝宝需要帮助和安慰时能及时发现, 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经常鼓励 孩子独自玩耍和活动,鼓励并示范孩子对陌生 人表示友好;从不欺骗孩子。只要具有爱心、 耐心、细心,每个父母都会抚养出健康快乐的 宝宝。
家庭教养对个性的影响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接纳/反应性:指父母对孩子提供支持、对孩子需要敏感的程度以及当 孩子达到期望时乐于提供关爱和表扬。当孩子作错事时,接纳、 敏感的父母会严厉地批评孩子,但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微笑地面 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
讨论
1.你对电视玩伴\电子保姆怎么看? 2.如何看待父母帮孩子摆平纠纷?
出生至三岁
客体关系心理学对0—3岁婴儿的发展如下描述。 最初2个月,自闭:和在母体中的状态几乎一般无二,没有分别心,
母亲和一个手指头一样的价值,如果手指头能产奶的话。 2~6个月,共生:稍稍聪明了些,发现母亲对他而言是最有用的
下面是一份测试宝宝依恋类型的小问卷,问卷中 的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 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为其他 人,如爷爷奶奶时,问卷中的“妈妈”应换作“爷 爷”“奶奶”。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项目
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出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 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于自己的活 动,很少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 4、哭闹或受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 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 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哭闹个不停,很难平静下来。 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享玩具与
食品。 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 9、即使在家中,也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 10、去新的环境,刚开始可能比较拘谨,但不到10分钟就可自在地独
自玩耍。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项目(续一)
11、能够很容易地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 12、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虽然父母在身边,仍表现拘谨,不愿独自玩或与别
客体,然而他小小的心还没有能力分别自己和别人,以为那个客 体与生俱来是为他服务的,母亲(或其他的教养人)犹如他的眼 睛或嘴巴一样,其功能不容置疑。这个时候,好的母亲应充分地 考虑孩子的需要,充满感情地拥抱他抚摸他,对孩子的需求敏感 而及时的给予满足。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全能感, 那些被扔进孤儿院的孩子,可能因没有足够多的关注和温暖而对 外界无所期待,成天瞪着天花板,甚至回到自闭状态。
第六章 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硕士 儿童心理咨询师
庞美云
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 间建立的情感联系。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 婴儿形成和外界独特的互动模式,这将成为他 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