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认识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 能够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作用2.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3. 诗歌形象的分析与理解三、教学重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作用2.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3. 诗歌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四、教学难点1. 诗歌形象的具体分析与理解2. 不同类型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象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好奇心。
2.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教授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描写、感受情感、分析象征等。
4. 诗歌形象的分析与理解: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练习完成情况、课后阅读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以丰富学生的鉴赏经验。
2. 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从形象描写、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
七、诗歌形象类型讲解1. 人物形象:介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传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景物形象:解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探讨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 事物形象:探讨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如器物、动植物等,理解事物形象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事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诗歌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来塑造事物形象。
1.2 事物形象的概念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表现,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的形象。
事物形象是诗歌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2.1 直接描绘通过具体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示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2 象征手法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示例:《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3 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形成形象生动的事物形象。
示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第三章:事物形象的情感表达3.1 事物形象与情感的关联事物形象通过与情感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示例:《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3.2 事物形象的情感色彩事物形象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示例:《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第四章: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4.1 事物形象与象征意义的关联事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能够代表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示例:《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4.2 事物形象的象征作用事物形象通过象征作用,能够增强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示例:《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第五章: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的分析与应用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情感5.2 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示例:《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第六章:诗歌中的自然事物形象6.1 自然事物形象的特点自然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事物形象。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感性认识诗歌的景物形象“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全国通用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案
专题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1.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或隐或显地打下诗人主观感情的烙印。
鉴赏诗歌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就是对诗歌中诗人的“形”和“神”进行描述和赏析。
诗人自我形象之外的人物形象,指在诗歌中(如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被重点刻画的人物,而诗人只是观赏者。
鉴赏这类形象也同样要从“形”和“神”两大方面来把玩。
2.鉴赏事物形象。
要求我们鉴赏的事物形象,一般指咏物诗中重点描绘的具体对象。
这些具体对象因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被定义为“意象”。
鉴赏这些对象(或说“意象”)应更多地探寻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3.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群体景物形象。
此类试题常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即“意象群”,已营造出某种意境。
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方面,还应揭示出其中包孕的思想情感。
(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 教案
课内自练2: 课内自练 :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 形象。 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 :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课外练习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完成(1)~(2)题。(2003年北京题) 年北京题) 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唐诗 完成 题 年北京题
闻雁 (韦应物)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古典诗歌鉴赏之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一、概念: 概念: 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 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 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象描写 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 1、指出物象特征。 、指出物象特征。
课外练习4 课外练习4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 成尘”为喻, 形成对比, 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二) , 纵被” 绝胜”来强调(步骤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 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第一章:诗歌形象概述1.1 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诗歌形象的基本含义强调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1.2 诗歌形象的种类介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形象分析各类形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和作用1.3 诗歌形象的特征探讨诗歌形象的生动性、鲜明性、贴切性等特征举例说明诗歌形象的特征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第二章:人物形象的鉴赏2.1 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效果2.2 人物形象的特点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外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人物特点2.3 人物形象的意义强调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第三章:景物形象的鉴赏3.1 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写景物形象的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景物形象时的效果3.2 景物形象的特点探讨景物形象的季节、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景物特点3.3 景物形象的意义强调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景物形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第四章:事物形象的鉴赏4.1 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比喻、拟人等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事物形象时的效果4.2 事物形象的特点探讨事物形象的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事物特点4.3 事物形象的意义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事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第五章:诗歌形象的综合鉴赏5.1 诗歌形象之间的关联讲解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对于诗歌整体理解的重要性5.2 诗歌形象的深层含义探讨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综合鉴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5.3 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与方法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提供鉴赏诗歌形象的步骤和思路第六章: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关系6.1 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通过诗歌语言得到表达和塑造6.2 诗歌语言的特点探讨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修辞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语言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6.3 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形象的深层含义第七章: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7.1 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传达和表达诗歌情感7.2 诗歌情感的特点探讨诗歌情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情感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7.3 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第八章: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系8.1 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揭示和体现诗歌主题8.2 诗歌主题的特点探讨诗歌主题的多样性、深刻性、独特性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主题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8.3 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第九章: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9.1 诗歌形象鉴赏的案例分析提供具体的诗歌案例,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分析案例中的诗歌形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寓意9.2 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提供鉴赏诗歌形象时的答题步骤和要点9.3 诗歌形象鉴赏的练习与反思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练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鉴赏能力第十章: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提升10.1 诗歌形象鉴赏的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提高诗歌形象鉴赏的能力10.2 诗歌形象鉴赏的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鉴赏水平10.3 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提升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诗歌形象鉴赏在诗歌学习和鉴赏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和鉴赏能力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鉴赏诗歌形象”的专题高考复习教案,内容涵盖了十个章节。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教案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巩固案主备人:张婷副备人:傅恩波编制时间:20XX 年2月17日班级姓名第小组一、真题引路: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高洁;志向远大二、物象诗的特点归纳:1、既然物象,就要描写其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物到人,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扩展补充鉴赏诗歌物象应注意以下两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1) 望月怀远,如李白《静夜思》、杜甫《望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 折柳送别。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 闻雁思归。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特点,掌握鉴赏步骤和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阅读】鉴赏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诗人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如松、梅、竹等〕。
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物象的描写来曲折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所以多为咏物诗,即托物言志。
这类诗歌需要注意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体悟诗人所托之情和所言之志〔要联系是人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1〕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3〕见流水那么思年华易逝。
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闻雁思归。
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 明确意象的作用〔1〕营造气氛。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气氛。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
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参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歌形象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3. 诗歌形象在表达诗人心境和诗歌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2. 难点:如何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诗歌中的形象,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4. 方法指导:教授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歌形象的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实例。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是“咏物诗”,以某类事物为描摹对象,经常采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即把诗人的志趣品格或是思想感情用富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客观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形象。
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再比如,菊、牡丹、莲也是经常被古代诗人选作托物言志的象征事物。
所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情感。
方法探究一、解题思路1.积累一定数量的特定象征意义的物象。
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一个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时表现为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便积淀了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对于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必需的。
2.鉴赏物象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典型特征,分析寄寓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1.首先,总结概括诗中所用主要物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物象的特点,抓住描写用语以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
3.结合诗人风格、人生经历,剖析物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情志意趣。
三、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的物象,刻画了它…….的特点,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对点练习一、阅读,回答问题课文《爱莲说》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三: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含解析)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一、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计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掌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2.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3.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练习和讨论五、教学步骤:1. 引导回顾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能够明确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指诗人在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和特征的人物角色。
2. 讲解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关注描写人物的词语、分析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等方面。
3. 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练习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鉴赏。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和回顾本章的内容,强调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重要性和方法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用于分析和鉴赏。
2. 相关参考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九、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或研讨会,分享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经验和技巧。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之鉴赏事物形象教学案
诗歌鉴赏之鉴赏事物形象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使学生能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与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或志向。
2、过程与方法朗读、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与欣赏水平。
3、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基本读懂咏物诗,了解所咏之物的特点。
学生能够透过物象的特点(形似),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情感或志向(神似)。
【教学过程】导入:古人经常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流传下来的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
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吟咏对象的诗。
学生活动(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老师提供一首,猜猜看作者所咏之物是什么?(学生背诵,温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启发: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与写景诗有何区别?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与写景诗不同点之一是描写对象不同:咏物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诗一般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咏物诗特点一:内容上以某一事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教学环节二:走近咏物诗——读懂诗歌爆竹【明】黎淳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咏物诗特点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声音、所处环境、习性、功能作用等)着意描摹。
【牛刀小试】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
2. 学会从诗歌中寻找事物形象,并能够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概述:介绍什么是事物形象,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 事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如何从诗歌中寻找事物形象,并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3. 事物形象的实际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鉴赏诗歌时,如何关注和理解事物形象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明显事物形象的诗歌导入,引发学生对事物形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解释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3. 实例分析:分析一首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找出其中的事物形象,并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并能够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主动在诗歌中寻找事物形象,并能够运用事物形象进行诗歌鉴赏。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了解学生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
六、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种类:介绍常见的诗歌事物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器物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 事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讲解事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事物形象表达情感的技巧。
3. 事物形象的创新运用:介绍一些诗歌中独特的事物形象创新运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对事物形象的理解。
2. 分类讲解:分别讲解不同种类的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3. 情感分析:通过具体诗歌案例,讲解事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4. 创新欣赏:分享一些具有创新运用事物形象的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独特之处。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授课时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鉴赏事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例题分析 1、(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
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
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
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
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鹊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教案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授课时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鉴赏事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例题分析 1、(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
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
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
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
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鹊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这两句说,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原来是梅花被风吹得飘零散落,香味也零落殆尽。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是说虽然看起来相似,而实质上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脆弱与雪花的随和厚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笔调生动活泼,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趣横生。
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惜牡丹花(宋)苏轼(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①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花拟人化。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
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
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
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两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海棠》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惜牡丹花》: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三、方法总结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思路,形成答案。
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
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思路,组织答案。
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
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
④返照:夕阳的回光。
潮:指晚潮。
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