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合集下载

电磁感应式智能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

电磁感应式智能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

电磁感应式智能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大比特导读】因不同的类型电子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充电器,充电时还要查找合适的插口和理顺接线,笔者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设计了智能无线充电器。

该无线充电器具有自动感应充电和布满电后智能断电功能,不仅适用于各种不同充电电压和容量的电子产品,而且能够对多台不同的电子产品同时进行充电。

因不同的类型电子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充电器,充电时还要查找合适的插口和理顺接线,笔者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设计了智能无线充电器。

该无线充电器具有自动感应充电和布满电后智能断电功能,不仅适用于各种不同充电电压和容量的电子产品,而且能够对多台不同的电子产品同时进行充电。

作品采纳智能无线充电的设计思想,具有使用便利、适用面广的优点,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 .系统概述1.1当前充电模式状况在电子科技技术高速进展的今日,全球范围内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3亿,再加上MP3、MP4等其他周边电子产品,平均不到2人就拥有一个需要充电的便携式电子产品。

目前普遍使用的都是数据线插接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数据线接口用久了通常会有触不良等现象,而且单个充电器适应而不广,因不同的类型电子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充电器,充电时还要查找合适的插口和理顺接线,真可谓费时费劲;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充电是一件令人头痛的麻烦事。

为了改良上面的现象,研发智能无线充电器是很有必要的。

1.2作品简介及优点智能无线充电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是非接触充电系统,不再通过导线(充电线)传输电能,而是无线传输方式充电。

没有充电所用的物理接口,与一般充电器相比,避开了插线或拔电池的麻烦,具有一般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作品采纳一(充电器)对多(感应负载)充电、智能充电的设计思想;无线充电器对负载充电时,指示灯将由绿灯转换为七彩灯,手机也正确显示充电状态并智能完成充过程(试验产品为手机)。

本充电器可以同时对多个负载充电, 可以自动感应是否有负载充电,达到自动充电,布满电后10秒自动断电,达到智能化;从而大大便利了用户。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学生姓名:学生学号: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年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指导教师:助理指导教师:二〇一五年五月摘要摘要随着用电设备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方便性、安全性、特殊场合、特殊地理环境等要求的不断提高,接触式的电能传输方式对于满足实际需要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了。

与此同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的完全分离,具有无线传输电能、设备体积小、传输效率高、便于携带和集成等优点。

本课题设计介绍了一种运用新型的能量传输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和有关的交流感应技术,采用STC12C5A60S2低功耗单片机作为无线传能充电器的监测控制核心,实现电流控制和电压控制功能,电能充满后给出充满提示且自动停止充电。

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控制发射端和接收端产生的相应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智能无线充电器。

利用设计通过对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设计实现无线能量传输,在距离发射线圈的指定范围内对小型用电器如手机、MP3等直接充电。

硬件部分包括高效直流稳压模块、驱动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等的设计;软件部分主要根据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出了主程序和子程序流程图,并通过C语言实现相应的编程要求。

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证明,建立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以及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系统中电路参数与输出功率的关系。

设计并制作谐振耦合无线电能装置,使用LCD1602设计显示,实时充电电压显示。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谐振耦合,无线充电器, LCD1602,STC12C5A60S2单片机ABSTRACT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use of a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model, using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nd the induction technology,intelligent wireless charger for charging the AC signal based on the STC12C5A60S2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o control the transmitting en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ower transmission mode of contac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At the same tim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get rid of the limit line, completely separate electrical and power, with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the equipmen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volume,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easy to carry and integration.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1 Century,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wireless charger .The desig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hardware part and the software part of the system to achieve the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specified range of the transmitting coil in small appliances such as mobile phone, MP3 and other direct charge. The hardware part includes efficient DC power module, drive module, display module, control module and so on; the software par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system design of the main program and the subprogram flow chart, and through the C language to achieve the corresponding programming requiremen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rcuit parameters and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system.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resonant coupling wireless device, using the LCD1602 design draw progress bar shows charging, charging voltage, charging time display.Key words radio transmission, resonant coupling, wireless charger ,LCD1602 STC12C5A60S2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1 绪论 (1)1.1课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 (1)1.3本课题的发展趋势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2.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简述 (4)2.1.1系统的基本功能 (4)2.1.2主要技术参数 (4)2.2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5)2.3方案分析 (7)2.4系统的理论分析 (8)3 系统的硬件设计 (10)3.1单片机的选择与其控制 (10)3.1.1 单片机概述 (10)3.1.2 单片机STC12C5A60S2的介绍 (10)3.1.3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介绍 (11)3.1.4单片机控制模块设计 (13)3.2无线发射电路模块设计 (14)3.2.1 NE555芯片简介 (14)3.2.2 MOS管的选择与性能分析 (15)3.2.3振荡电路的设计 (16)3.2.4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17)3.3 电源稳压控制模块设计 (18)3.3.1稳压器LM2940简介 (18)3.3.2 KA7500B芯片简介 (19)3.3.3稳压控制电路设计 (19)3.4按键指示电路模块设计 (20)3.5显示电路设计及实现 (21)3.6 DC/DC转换电路设计 (23)3.6.1 DC/DC变换器简介 (23)3.6.2 运算放大器LM358简介 (24)3.6.3电压/电流采样模块设计 (24)3.7系统总体电路设计 (26)4 系统的软件设计 (28)4.1 整体设计思想 (28)4.2系统的主要程序框图 (29)4.3 主要程序模块 (29)4.3.1电路启动初始化 (29)4.3.2 按键采集程序 (30)4.3.3 LCD1602显示子程序 (31)4.3.4 数据采集及模数转换程序 (31)4.3.5 充电子程序的设计 (32)5 系统仿真设计与调试 (34)5.1.仿真软件Multisim的简介 (34)5.2电路的仿真 (34)5.2.1方波信号的产生 (34)5.2.2实际电路的测试 (36)5.3测试结果及分析 (36)5.3.1测试结构 (36)5.3.2实际电路的测试数据 (36)6 系统PCB设计 (38)6.1 PCB设计软件简介 (38)6.2 PCB板设计方法 (38)7 组装与调试 (40)7.1系统组装 (40)7.2硬件调试 (40)7.3软件调试 (40)7.4硬件软件联合调试 (40)7.5 调试结果 (40)结论 (41)参考文献 (42)附录A:无线充电控制系统源程序代码 (43)附录B:整体电路图和PCB板图 (53)附录C:设计实物图 (55)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线充电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无线充电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无线充电器电路原理及设计引言无线充电器是一种方便的充电设备,它通过电磁感应实现无线充电,不需要插入充电线即可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本文将介绍无线充电器的电路原理和设计。

电路原理无线充电器的电路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原理发射器是无线充电器的核心组件,它负责产生并传输电磁场。

发射器电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电源模块:负责提供电源给发射器电路。

2. 信号发生器:产生高频交流信号。

3. 驱动电路:将高频交流信号放大并传输到发射线圈。

4. 发射线圈:通过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磁场。

发射器原理是利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高频交流信号,并经过驱动电路放大后,传输到发射线圈。

发射线圈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传输到接收器中。

接收器原理接收器是无线充电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用于接收发射器传输的电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给充电设备。

接收器电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接收线圈:接收发射器传输的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流。

2. 整流电路:将接收到的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流。

3. 电源管理模块:对转化后的直流电流进行管理和分配。

接收器原理是接收发射器传输的磁场,通过接收线圈将其转化为交流电流,并经过整流电路转化为直流电流。

电源管理模块对直流电流进行管理和分配,以供给充电设备使用。

电路设计无线充电器的电路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电流和电压要匹配: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流和电压需要匹配,以确保能够有效传输电能。

2. 效率和损耗控制:设计时要考虑电能的传输效率和损耗,减少能量的浪费。

3. 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充电器的安全性,防止电流过大或其他安全事故发生。

4. 尺寸和成本:设计时要考虑充电器的尺寸和成本,选择合适的元件和材料。

电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总结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器的电路原理和设计。

通过了解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各种关键因素。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与实现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与实现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与实现“充电,让电池永不断电”是目前我国智能设备的普遍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趋势,相较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无需耗费电线等物品,且操作简单方便,不易断线,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一款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设备1. 硬件设备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两个硬件设备组成,分别是无线充电器和无线接收器。

无线充电器通过自身的电源模块提供待充电设备所需的电能,而无线接收器则接收无线充电器的电能并将其转换为待充电设备的电能。

在满足基本功耗需求的同时,需要注意减少损耗、提高充电效率。

2. 软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由安卓系统或IOS系统的手机应用程序和微信小程序两个部分组成。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微信小程序实现在远程控制无线充电器和无线接收器,方便快捷。

二、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原理1. 基本原理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是通过电磁感应成环路传导的原理实现的。

传输线圈一般由空气磁场和电场成的交叉垂直的电子场构成。

一般来说,空气磁场等效于交流磁场,电场等效于直流电场。

其中,允许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输,不仅对充电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更会对直流及其它特殊负载有很大的影响。

2. 充电系统电路原理涉及的部分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电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电源部分、功率换算部分、载波调制和系统控制分析等。

三、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实现步骤1. 接口处理首先,需要通过调试软件对相关设备进行接口的预处理,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控制操作。

在此过程中,需要开发相应驱动程序,实现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并集成控制功能模块。

2. 系统硬件实现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系统需要匹配电感和磁芯,需要确保两种部件的选择能够使充电系统的电感值达到一个良好的匹配。

在电路上,还需要对功率换算模块进行设计,将输入电流转换为适当的电压。

16949 认证范围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和生产

16949 认证范围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和生产

16949 认证范围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和生产无线充电器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从理论来说,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安全无害处,无线充电使用的共振原理是磁场共振,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而其他装置无法接受波段。

但是它在正常工作下会产生电磁场,所以也要满足相应的EMC要求。

无线充电是指内置电池的设备、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申。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其工作原理利用的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当电流通过线圈之后,便会产生出磁场;而产生的磁场又会形成电压,有了电压之后便会产生电流,有了电流便可以充电。

一个微距离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详细描述了无线充电器电路图的设计、实施与仿真。

此系统可以稳定的输出5V电压,而且最大的充由电流为500mA。

此电路分为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两部分。

实现了对42V600mAH聚合物锂电池的充电。

本文设计的充电电路是在5V的直流输入下,通过一个10uF的电容整流之后,保持输入电压恒定。

在XKT-408A的控制下,通过T5336输出一个可控的低电压。

直流电压与T5336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控制L1和C3的LC振荡电路,发射出稳定的高频电磁波。

经接收线圈接收后,由td1583控制输出稳定的5V电压给电池充电。

无线供电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制作课题,许多电子类杂志和论坛上均有有关制作无线供电电路的简介,这些电路虽各有千秋,但均有一种共同的局限性之处,一是传播效率不太抱负,二是不管有无接受器在工作,发射部分都一如既往地向外源源不断地发射能量,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无线充电技术运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有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受端用相应的线卷来发送和接受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一项技术,顾客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种“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目前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简易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简易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S i mp l i i f e d t h e De s i g n o f t h e Wi r e l e s s Ch a r g e r
Z HANG Ho n g - Zh e n, Z HA0 Ya - Fe r t g, GUO T i n g -T i n g
第 2 6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Ma c h i n e r y& E l e c t r i c a l P r o d u c t s
机 电产 品 开 笈 与 崭
Vo 1 . 26 , No . 4
Re l a t i ve t o t he ma r k e t no w t he wi r e l e s s c h a r g e r , t h e d e s i n g o f t he g e n e r a l i t y a n d e f ic f i e n c y ,s e c u it r y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s ur f a c e wi l l be r o l l e d o ut a b r a n d ne w p a g e i n t h i s i f e l d . Ke y wo r ds :wi r e l e s s c h rg a i ng; m a g n e ic t i nd u c t i o n; s o l a r e n e r y ;g g e ne r l a
Ju l y. , 201 3
文 章 编 号 :1 0 0 2 — 6 6 7 3( 2 0 1 3 )0 4 — 0 4 3 — 0 2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说明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说明

目录引言: (2)1 无线充电器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3)1.1 国外发展与现状 (4)1.2 国发展与现状 (4)1.3 建立国际统一标准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2.1 系统整体框图 (5)2.2 供电电源模块 (6)2.3 发射电路 (6)2.4 接收转换电路 (7)2.5 充电电路 (8)3 主要元器件选择 (8)4 调试要点 (9)4.1 调工作频率 (9)4.2 调基准电压 (9)4.3 调充电控制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0)无线充电器的设计电子系本科0902班学生 XX指导老师 XXXXXX摘要:无线充电器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无线供电技术。

该技术使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

在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显示出比传统充电器更好的优势。

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器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无线充电装置,重点论述了实现此装置系统的结构和磁耦合方案,与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关键部件—耦合变压器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无线充电技术;磁耦合;电磁感应;充电器引言:现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是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有线电能传输。

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首先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主板接口,另外不小心也可能带来触电的危险。

因此,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器在上个世纪末期诞生,凭借其携带方便、成本低、无需布线等优势迅速受到各界关注。

目前无线充电的技术已经开始在手机中运用。

由于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设备的耗能就越高。

要实现远距离大功率的无线电磁转换,设备的耗能较高。

所以, 实现无线充电的高效率能量传输,是无线充电器普与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与不同的电子产品之间能匹配,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我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一幕幕的场景:拉出一根数据线,连接手机和插座为手机、数码相机、MP3 播放器等充电,完美音质的音响、超清晰超大屏幕的液晶屏电视背后依靠一根长长的电源线……面对如此多的“电源线”,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线全部消失,被一种看不见的传输工具所替代?那样我们就不用再为各种缠绕在一起的电线影响美好的生活。

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

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

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无线充电器设计方案无线充电器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充电方式,它实现了通过电磁场传输能量,将手机等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功能。

基于这一背景,我们设计出一款简单易用、效率高的无线充电器。

首先,无线充电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外观和尺寸。

我们可以选择圆盘状的设计,直径约为10厘米,高度约为2厘米。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便于携带和放置,方便用户在家中或办公室等空间中自由使用。

其次,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的。

在设计中,我们需要将一对电磁线圈分别放置在充电器和电子设备上。

在充电器中的电磁线圈通过电源产生交变电流,形成一个变化的磁场。

当电子设备中的电磁线圈和充电器中的电磁线圈非常接近时,电磁感应会发生,电能就会从充电器传输到电子设备中。

为了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效率,我们可以在设计中采用共振方式传输能量,即将充电器和电子设备的电磁线圈调整为相同频率,并在两者之间进行匹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使充电过程更加快速和稳定。

在无线充电器的设计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安全性问题。

一方面,在电磁感应的传输过程中,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加入屏蔽和过滤等技术手段,降低对人体的辐射。

另一方面,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也需要保证能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过载和短路等问题的发生。

最后,我们可以在设计中考虑增加一些智能化的功能。

例如,可以加入充电状态显示功能,通过LED灯或显示屏显示充电器的工作状态和电量。

还可以加入智能识别功能,自动识别充电设备类型和充电需求,调整充电电流和电压,以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的无线充电器将采用圆盘状的外观,具有高效的共振传输能量方式和优化的安全性设计。

此外,还将考虑增加智能化的功能,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设计方案,无线充电器将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充电需求,成为一种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充电方式。

无线充电器方案

无线充电器方案

无线充电器方案简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便利性的追求,无线充电器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设备。

无线充电器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传输给设备的技术,无需插电线即可实现设备的充电。

本文将介绍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不同的无线充电方案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工作原理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共振。

它由两个主要组件组成:发射芯片和接收芯片。

发射芯片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而接收芯片将无线电波转换为电能用于充电。

具体来说,当发射芯片接收到电源输入时,它会通过一个电磁线圈产生一个交变电磁场。

这个交变电磁场会通过空间传播,并接触到接收芯片上的另一个电磁线圈。

接收芯片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无线电波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方案1.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最早被应用于无线充电领域的技术方案。

在电磁感应方案中,发射芯片和接收芯片之间采用了共同谐振原理。

发射芯片和接收芯片的两个电磁线圈频率相同,并且彼此之间要尽量保持距离。

优点: - 简单而成熟的技术,可实现较高的充电效率和输出功率。

- 适用于近距离的充电场景。

缺点:- 需要设备与无线充电器的位置较为精确地对齐。

- 在功率传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

2. 电磁共振电磁共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案。

在电磁共振方案中,发射芯片和接收芯片之间采用了共振技术,使它们能够在相同的频率下共振。

优点: - 具有较大的充电距离,设备与无线充电器之间的位置对齐要求较低。

- 充电效率较高,充电时可实现数据传输。

缺点: - 系统设计和调试较为复杂,对电路匹配和频率调整有较高的要求。

-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3. 射频能量传输射频能量传输是一种新兴的无线充电方案,它将无线电波能量传输到接收设备进行充电。

在射频能量传输方案中,无线充电器是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进而实现对接收器的无线充电。

优点: - 充电距离较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无线充电。

- 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功能介绍 (2)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功能介绍 (2)

05
兼容性
兼容的设备类型
手机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适用于各种品牌和型号的手机,提供方便的无 线充电体验。
平板电脑
一些可折叠无线充电器还支持平板电脑,如iPad等。
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
如智能手表、耳机等,只要支持Qi标准,即可使用可折叠无线充电 器进行充电。
兼容的充电协议
Qi标准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通常遵循Qi无 线充电标准,这是一种广泛使用 的无线充电标准,被众多设备所 支持。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功能介绍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目录
• 产品概述 • 叠设计 • 无线充电功能 • 安全性能 • 兼容性 • 用户体验
01
产品概述
产品简介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是一款方便携 带、高效充电的电子产品,适用 于各种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如
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
该产品采用可折叠式设计,方便 用户在不用时将其收纳,减少占
轻巧便携
可折叠无线充电器采用轻量化材 料制成,折叠后体积小巧,方便 携带,可以轻松放入口袋或背包
中。
易于收纳
折叠后的无线充电器占用空间小, 可以轻松收纳在各种狭小的空间中 ,如办公桌抽屉、车内储物箱等。
节省空间
由于可折叠设计,无线充电器在不 用时可以折叠起来,有效节省空间 ,避免占用不必要的存储空间。
折叠操作说明
展开步骤
折叠步骤
将可折叠无线充电器的折叠部分轻轻 展开,使其呈现出一个平整的充电表 面。
充电完成后,将无线充电器的折叠部 分轻轻折回,使其恢复到原始的折叠 状态。
充电操作
将手机或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放 置在充电表面上,确保手机与充电器 的接触面紧密贴合。

无线充电毕业设计

无线充电毕业设计

无线充电毕业设计无线充电毕业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电子设备的电池寿命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使用户无需通过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给电子设备充电,而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磁场来传输能量,实现设备的充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个关于无线充电的毕业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电磁感应和射频能量传输。

电磁感应是通过在充电器和设备之间产生磁场来传输能量。

当设备接收到磁场时,通过感应原理将能量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充电。

而射频能量传输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能量。

充电器会发射无线电波,设备则通过接收器接收无线电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充电。

在进行无线充电毕业设计时,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的目标和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设计一个适用于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器。

在这个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充电器的功率和效率,以及与智能手机的兼容性等因素。

此外,我们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个无线充电器,可以同时给多个设备充电,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

无线充电技术涉及到电磁学、电路设计等多个学科。

我们需要了解电磁感应和射频能量传输的原理,以及相关的电路设计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线充电技术,并为毕业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在进行实践部分时,我们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开源的无线充电模块来简化设计过程。

这些模块通常包括一个充电器和一个接收器。

充电器负责发射无线电波或者产生磁场,而接收器则负责接收无线电波或者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通过使用这些模块,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并且可以避免一些复杂的电路设计。

在完成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后,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性能测试和优化。

例如,我们可以测试充电器的充电效率和功率传输距离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试,我们可以评估设计的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

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其中无线充电技术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和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线充电技术是指不需要接触电线或插头即可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通过无线信号或电磁场等方式实现。

本文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重要性如今,人们的电子设备使用越来越频繁。

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都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无线充电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让电子设备的使用更为方便和安全。

以智能手机为例,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每次到达新地方,必须拿出充电器和数据线,然后找到合适的插座,而无线充电只需要将手机放在电源上,就能实现充电。

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数据线等物件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电器短路和电池漏液等危险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无线充电技术也可以解决一些刚需群体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些医疗设备使用电池供电,但因使用环境的限制,功耗大,经常需要更换电池。

而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提高效率,方便快捷,减少设备维修频率,提高工作效率。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无线充电技术涉及到电磁学、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等众多方面。

如何设计出高效、稳定的无线充电器是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

(1)发射端发射端是指无线充电设备中负责产生电磁场的部分,通俗地说,就是发射器。

发射器要产生强磁场,必须消耗电能,这就需要用到射频功率放大器 (RFPA),将直流电转化为高频交流电。

同时,使用变压器将电流经过高频电路调制,形成与接收端相适应的磁场。

发射端设计的关键在于将电能转换为高频电磁信号,并将信号传导到接收端,这就牵涉到传输距离的问题。

(2)接收端接收端是指与发射端对应的无线充电设备中的部分,也就是接收器。

接收器要具备不错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以便能够准确接收到发射端的高频信号,并能够对信号进行放大、解调和过滤等处理。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让设备无需通过电线连接即可充电的技术。

它通过电磁场将能量传输到设备中,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是为了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同时确保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无线充电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充电底座,一个是接收器。

充电底座通过连接电源进行工作,它会产生一个电磁场。

而接收器则置于需要充电的设备上,它可以感应电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能供设备充电。

在设计无线充电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效率:无线充电器的效率对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充电时损失的能量越少,充电速度就越快。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注意提高充电效率。

对于电磁共振方式的无线充电器,通过合理选择电容和电感的参数,可以使充电效率达到较高水平。

2.充电距离:无线充电器的充电距离对用户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充电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越大,用户使用的灵活性就越大。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平衡充电距离和充电效率,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3.安全性:无线充电器需要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这包括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过热保护等功能。

通过在设计中加入相应的电路和检测机制,可以有效地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4.兼容性:无线充电器设计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

不同的设备可能需要不同的充电方式和电压。

因此,无线充电器应该能够适应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提供相关的充电接口和电压选择。

5.外观设计:无线充电器作为一种便捷的充电方式,其外观设计也是重要的。

外观设计需要简洁、美观,并且易于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充电器的大小和重量,使其易于携带和存放。

通过合理设计无线充电器,可以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提高用户体验。

无线充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将推动更多设备的无线化,提供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充电效率、充电距离、安全性、兼容性和外观设计等多个方面,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智能太阳能无线手机充电器的设计

智能太阳能无线手机充电器的设计

智能太阳能无线手机充电器的设计摘要:针对手机在户外无法充电而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设计一款具有过充保护功能的便携式太阳能无线智能手机充电器,创新地将太阳能充电与无线充电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降压稳压电路将电能存储于蓄电池中,通过无线电力传输模块将电能传输至手机终端,由降压稳压处理后给手机充电。

为防止过度充电导致大电流烧坏手机,设计过充保护电路对充电过程进行智能监控,有效保护蓄电池和手机。

0引言随着 5G 通信技术的成熟,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智能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耗电量越来越大,手机充电也越来越频繁。

杂乱的数据线和频繁的插拔使人们对充电过程感到不胜其烦,不仅如此,频繁的插拔还容易引起手机充电接口的损坏。

因此,人们需要一种更加便捷可靠的充电方法。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易于获取的免费自然资源,在绿色环保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许多人会遇到在外出差时手机突然没电或者在野外恶劣环境中手机突然没电的情况,周围没有充电端口的情况下,如果能应用太阳能对手机进行充电就能解决这类紧急问题。

因此,将手机无线充电技术与太阳能充电相结合,研制一款简单便捷的太阳能无线充电器,将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系统总体设计该系统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主、单片控制模块,A/D转换模块,LED显示模块等、过充电保护以及其他模块构成。

本系统采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太阳能采集,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充电电池存储电能,实现液晶屏的充电电压,充电电流的测量、充电时间的实时显示。

2硬件电路简介2.1主要模块该系统选用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

充电芯片选用TP4056。

转换芯片选用ADC0832,比ADC0809性能价格比更高,能达到系统功能要求。

此外,该系统还选用了体积小、性能好的LED1602液晶显示器。

该系统选用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时钟电路输出自激振荡时钟脉冲,包括1个晶体振动,2个电容,向单片机输出时钟脉冲信号。

无线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

无线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

无线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无线充电器的需求不断增加。

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并针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决。

研究表明,无线充电器在消费者、商家和环境上均具有重要的优势,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无线充电器,设计,研究,解决问题,优势正文: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无线充电器的需求不断增加。

无线充电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方式,在很多消费者、商家和环境上具有许多优势,比如可以避免充电线的繁琐,减少充电线带来的安全隐患等等。

随着无线充电器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充电效率、充电距离、功率限制等等。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无线充电器的研究和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针对无线充电器在消费者、商家和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对其优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三、问题分析1. 充电效率不高在无线充电器的使用中,充电效率通常比传统的充电方式要低。

因为无线充电器使用的是磁场感应原理,随着距离的递增,充电效率会不断降低。

因此,如何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 充电距离有限由于无线充电器在充电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其充电距离通常比较有限。

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无线充电器,如射频充电器,其充电距离可以达到几米或者更远,但是这类充电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3. 功率限制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干扰,无线充电器的功率通常会受到限制。

但是,这也会对充电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证充电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率成为了研究和设计的难点。

四、解决方案1. 提高磁场感应效率为了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铺设多个充电板、优化磁场感应原理等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型的充电板技术,如快速充电板技术、高效充电板技术等等。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与制造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与制造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与制造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充电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随着充电器的数量增加,充电线乱七八糟的情况也频繁出现,无线充电器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充电方式。

本文将介绍无线充电器的设计与制造。

一、无线充电器的基本原理在无线充电器中,需要先将电能从电源转换为电磁能,然后将电磁能传输到无线充电设备中,最后再将电磁能转换为电能。

充电器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发射机、中继器和接收器。

发射机:主要是利用电源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并通过天线将电磁能传输到中继器。

中继器:中继器一般用于增加传输距离,保证传输稳定,同时通过电容和线圈将电磁能转换为更适合接收器的电磁能。

接收器:接收器主要将电磁能转换为直流电能,以满足充电设备的需要。

二、无线充电器的设计1. 天线选择由于无线充电器需要通过天线实现电磁能的传输,因此天线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天线应具有高增益、高效率、小尺寸、轻质量等特点。

选择合适的天线可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充电速度。

2. 电路选择无线充电器的电路设计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例如电磁噪声、频率干扰等。

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电路,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性能和效率。

一般来说,采用CMOS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功耗,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工作效率。

3. 材料选择无线充电器的材料也是影响充电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选用优质材料不仅可以减少电磁泄露和干扰,还可以提高充电器的寿命和安全性。

目前,无线充电器主要采用的材料有铝、瓷、玻璃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还具有抗腐蚀和耐高温等特点。

三、无线充电器的制造无线充电器的制造分为三个主要步骤:PCB电路板设计、电路焊接和壳体制造。

1. PCB电路板设计PCB电路板设计是无线充电器的核心环节,需要确定电路板尺寸、电路布局、线路走向等。

为了提高充电器的性能和效率,需要合理安排PCB电路板中各个元件的位置和布置,以保证元件之间的互相影响最小化。

无线充电器改造方案书

无线充电器改造方案书

无线充电器改造方案书1. 背景介绍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便捷且环保的充电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需求。

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器在功率传输和充电效率方面存在一些局限。

因此,为了改善和优化无线充电器的性能,我们制定了以下改造方案。

2. 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功率传输效率、充电速度和使用便捷性。

通过改造无线充电器的硬件和软件,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提高功率传输效率至少10%- 减少充电时间至少20%- 增加充电器的兼容性,适用于更多的设备- 提供更方便的充电体验,例如增加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状态显示等功能3. 改造方案3.1 硬件改造- 优化发射和接收电路的设计,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

通过使用更高效的电子元件和减少能量损耗,实现功率传输的最大化。

- 加强发射和接收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以减少外界干扰对充电器性能的影响。

- 增加电池容量,提高充电器的储能能力,从而减少充电时间。

3.2 软件改造- 优化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算法,以提高充电速度和功率传输效率。

通过合理控制充电器的输出功率和接收设备的接受功率,实现更高效的充电过程。

- 开发充电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充电状态的监测和调节。

例如,可以添加电量显示功能,让用户随时了解充电进度。

- 提供更多的充电模式选择,以适应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

例如,可以提供快速充电模式和节能充电模式等。

4. 实施计划我们计划先进行硬件改造的实施,并对改造后的无线充电器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

随后,我们将进行软件改造的开发和实施。

通过逐步实施改造方案,我们可以确保改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改造方案,我们预计可以实现如下效果:- 提高功率传输效率至少10%,以减少能量损耗和提高充电速度。

- 减少充电时间至少20%,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和便捷性。

- 增加充电器的兼容性,适用于更多的无线充电设备。

- 提供更方便的充电体验,例如增加充电器的显示功能和充电模式选择。

6. 风险和挑战在改造无线充电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 硬件改造可能需要对充电器的结构进行调整,可能会导致外观和尺寸的变化。

产品无线充电设计方案

产品无线充电设计方案

产品无线充电设计方案产品的无线充电设计方案是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可以使用户不再需要通过插线充电,而是通过无线充电器将电能传输到产品内部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方案可以提高产品的便携性和使用体验,并且可以减少线缆的使用和损坏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在产品内部安装一个接收器芯片,使其具备无线充电的接收功能。

该接收器芯片能够捕捉到从无线充电器发出的电能,并将其转化为产品所需的电能,以供产品进行充电。

接收器芯片需要具备高效能转换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无线充电器发出的电能,避免能量的损耗。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无线充电器,以供用户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将产品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器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谐振的方式将电能传输给产品的接收器芯片。

在设计无线充电器时,需要考虑充电器的尺寸和外观设计,使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充电,并且具备一定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能。

此外,为了提高产品的充电效率和方便性,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充电底座,将无线充电器嵌入到充电底座中。

充电底座可以具备固定产品的功能,避免产品在充电过程中的不稳定。

充电底座还可以具备其他附加功能,比如充电过程的显示和监控功能,方便用户随时掌握产品的充电状态。

最后,为了保证产品充电时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在产品和无线充电器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识别和通信机制。

产品的接收器芯片和无线充电器之间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充电器的合法性和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对产品进行过充电、过放电和短路保护,防止因充电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产品的无线充电设计方案需要包括接收器芯片的设计、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充电底座的设计,以及安全性保护的设计。

通过这些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便携性和使用体验,实现无线充电的便利和安全。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把⼿教你制作⽆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实⽤⽆线充电器设计[附电路图]
基本功能是通过线圈将H电能H以H⽆线H⽅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 ⽆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系统⼯作时输⼊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H电源管理H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H电感H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2 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主振电路采⽤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波,经过⼆阶低通滤波器滤除⾼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电路后输出⾄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2.2 接收电路模块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
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发射部分采⽤2MHz有源晶振产⽣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2.3 充电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1.1 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随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内置锂电池续航短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有研究指出,全球无线充电技术将于2017年形成一个70亿美元的市场。

据了解,无线充电技术来源于日本。

日本富士通公司2010年9月宣布其研究出了新的无线充电技术,可实现在距离充电器几米远的地方进行无线充电。

而所谓的无线充电技术,即不用通过电源线和电缆等一切外接设备,就可给电子设备充电。

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

综观目前的电子市场,锂电池等电子产品用电池在技术上迟迟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导致电池根本满足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

而目前出现的移动电源充电器在给电子产品充电时也需要数据线。

而且移动电源容量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移动用电的需求。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或可解决移动电子产品的充电难题。

据了解,目前在北美,大批通过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智能手机充电难题的创业公司开始出现。

而随着无线充电网点的完善,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

§1.2 无线充电技术的先驱根据报道和网络检索,世界上各个国家已经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当中[2]。

Palm︱美国Palm公司是美国老牌智能手机厂商,它最早将无线充电应用在手机上。

它推出的充电设备“触摸石”,就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为手机充电。

海尔︱中国海尔推出的概念性“无尾电视”,不需要电源线、信号线和网线。

海尔称该产品采用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Powermat︱美国目前 Powermat 推出的充电板有桌面式和便携式等多种,主要由底座和无线接收器组成,售价在100美元左右。

劲量︱美国劲量(Energizer)是美国知名的电池和手电筒品牌。

该公司预计将正式推出一款无线充电器,售价在89美元左右。

微软︱美国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一款无线充电板装置名为uPad,已在2008年底造出样机。

富士通︱日本富士通的系统与美国Witricity公司研发的技术类似,后者同样利用磁共振传输电量,传输距离可达到几米远。

这项技术将促使日本政府在2012年之前在公共场所设置无线充电网点。

科宏晶︱美国“iNPOFi”无线充电器在2013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展出一款命名为“iNPOFi”的无线充电产品可以支持当下两大主流手机阵营,即苹果iPhone 4/4S和三星Galaxy S III。

与手机自带无线充电模块的诺基亚Lumia 920不同的是,用户只需购买与自己手机相对应,并且内置无线充电模块的保护壳即可,有着更好的兼容性。

其突出特性是无电磁线圈,无辐射,充电效率高。

除了展会现场产出的产品之外,“iNPOFi”还将陆续推出系列产品,比如“移动无线充”,这款产品本身自带高容量电芯,可以让使用者即使是在无人区,也可以连续为手机供电,这是其他任何无线充电产品都不具备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针对更多的品牌和机型推出系列配套产品,满足更多终端客户的需求。

§1.3市场前景去年的诺基亚纽约发布会上,诺基亚向我们展示了回家以后随手把手机放上充电垫边充电边听音乐的场景。

Lumia920 内置了无线充电接收器,不久的将来,在美国本土的香啡缤店面和伦敦希思罗机场都将有无线充电器可用[3]。

无线充电已从梦想步入现实,从概念变成了商品,未来几年将在手机、PC、电视、电动汽车等领域引领新风尚的趋势。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根据对北美和欧洲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北美与欧洲市场对无线充电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81%的消费者希望多样的电子产品可以同时充电。

这种需求刺激了无线充电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早在几年前,无线充电产品已经进入市场,较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iPhone无线充电器,在日本售卖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其中包括日立麦克赛尔已经推出的符合WPC标准的iPhone系列产品。

另外日本NTT DoCoMo公司早在CEATEC2010展会上推出了无线充电手机,并希望在2014年以前该公司推出的所有手机都具备无线充电功能。

除了日本厂商以外,目前HTC、摩托罗拉、LG的上市产品中有的也已具备无线充电功能。

有分析师预测,2013~2014年将是无线充电器市场的真正拐点,尽管目前无线充电器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地区,但随着智能设备的增多以及设备功能多样化需求,它的市占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 Markets的一份报告,全球无线充电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获得井喷式增长,到2017年将形成超过70亿美元的市场,而在2011年这一数字仅仅只有4.5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57.6%。

无线充电技术备受国际知名手机厂商的重视,未来无线充电器将在手机行业率先进行大力推广,并有可能会与手机一起捆绑进行销售。

除了手机行业以外,目前在开发的无线充电应用市场还包括家具行业、电信行业、汽车行业、玩具行业、消费电子领域。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的数据显示,无线充电设备市场在2013年将达到140亿美元的规模。

无线充电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单个无线充电器市场的发展,而是无线充电平台的打造,即公共移动设备充电站将有可能成为现实,它可以让你在飞机场、麦当劳、咖啡厅等公共场所随时随地进行充电。

或许有一天,在没有数据线连接的情况下,无线充电器不但能给设备充电,还可以实现同步数据和资料传送功能。

而目前的无线充电主要还是接触式充电,未来还可能是隔空充电,但要实现这些功能,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充电效率低的问题,而这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无线移动通讯市场,对于便捷、易用、互通、兼容的无线充电产品的需求将呈几何级别增长。

无线充电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能促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和研究这一市场,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产品宽度和竞争能力。

中国有强劲的国内消费市场和份额巨大的海外出口,预计中国市场的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应会很快。

如今与此相关的各项核心技术,鲁恩科技已经全面解决,可以提供整套PCBA及软件,为成品厂商提供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强大技术支持。

第二章方案论证§2.1方案一微距离无线充电器[4]:将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电,然后通过没有任何有有线连接的原、副线圈之间的互感耦合实现电能的无线馈送。

基本方案如图2-1所示。

图2-1 无线电能传输方案示意图本无线充电器由电能发送电路和电能接收与充电控制电路两部分构成。

2.1.1 电能发送部分如图2-2,无线电能发送单元的供电电源有两种:220V交流和24V直流(如汽车电源),由继电器J选择。

按照交流优先的原则,图中继电器J的常闭触点与直流(电池BT1)连接。

正常情况下S3处于接通状态。

图2-2无线电能发送单元电路图当有交流供电时,整流滤波后的约26V直流使继电器J吸合,发送电路单元便工作于交流供电方式,此时直流电源BT1与电能发送电路断开,同时LED1(绿色)发光显示这一状态。

经继电器J选择的+24V直流电主要为发射线圈L1供电,此外,经IC1(78L12)降压后为集成电路IC2供电,为保证J的动作不影响发送电路的稳定工作,电容C3的容量不得小于2200uF。

电能的无线传送实际上是通过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L2的互感作用实现的,这里L1与L2构成一个无磁芯的变压器的原、副线圈。

为保证足够的功率和尽可能高的效率,应选择较高的调制频率,同时要考虑到器件的高频特性,经实验选择1.6MHz较为合适。

IC1为CMOS六非门CD4069,这里只用了三个非门,由F1,F2构成方波振荡器,产生约1.6MHz的方波,经F3缓冲并整形,得到幅度约11V的方波来激励VMOS功放管IRF640.足以使其工作在开关状态(丁类),以保证尽可能高的转换效率。

为保证它与L1C8回路的谐振频率一致。

可将C4定为100pF,R1待调。

为此将R1暂定为3K,并串入可调电阻RP1。

在谐振状态,尽管激励是方波,但L1中的电压是同频正弦波。

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个变频器,它将50Hz的正弦转变成1.6MHz的正弦。

2.1.2 电能接收与充电控制部分正常情况下,接收线圈L2与发射线圈L1相距不过几cm,且接近同轴,此时可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

电能接收与充电控制电路单元的原理如图2-3所示。

L2感应得到的1.6MHz的正弦电压有效值约有16V(空载)。

经桥式整流(由4只1N4148高频开关二极管构成)和C5滤波,得到约20V的直流。

作为充电控制部分的唯一电源。

由R4,RP2和TL431构成精密参考电压4.15V(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经R12接到运放IC的同相输入端3。

当IC2的反相输入端2低于4.15V时(充电过程中),IC3输出的高电位一方面使Q4饱和从而在LED2两端得到约2V的稳定电压(LED的正向导通具有稳压特性),Q5与R6、R7便据此构成恒流电路I0=2-0.7R6+R7。

另一方面R5使Q3截止,LED3不亮。

图2-3无线电能接收器电路图当电池充满(略大于4.15V)时,IC3的反相输入端2略高于4.15V。

运放便输出低电位,此时Q4截止,恒流管Q5因完全得不到偏流而截止,因而停止充电。

同时运放输出的低电位经R8使Q3导通,点亮LED3作为充满状态指示。

两种充电模式由R6、R7决定。

这个非序列值可以在E24序列电阻的标称值为918的电阻中找到,就用918的也行。

§2.2方案二:石英晶体振荡器2.2.1方波信号的产生图2-4方波生成电路图由于石英晶体振荡器产生的波形稳定性很高,选频特性非常好,它有一个稳定的串联谐振频率fs,且等效品质因数Q值也很高,只有频率为fs的信号最容易通过,而其他的频率的信号群会被晶体所衰减。

图中并联在两个反相器输入输出间的电阻R1、R2的作用是使反相器工作在现行放大区,R的阻值,对于TTL门电路通常在0.7~2kΩ之间,对于CMOS门则常在10-100MΩ之间;电路中电容C1用于两个反相器间的耦合;C2的作用是抑制高次谐波,以保证稳定的频率输出;电容C2的选择应使RC2并联网络在fs处产生极点,以减少谐振信号损失;C1的选择应使C1在频率为fs的容抗可以忽略不计。

电路的振荡频率仅取决于石英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fs,而与电路中RC的值无关。

第三个CMOS反相器的功能是改善输出波形,增强带负载能力。

R1=R2=2MΩ,晶振X1=2M(因mulitisim中无2M晶振,故选择3M),故由应满足的公式:2πRC2fs=1得出C2≈1nF。

但是,由于在实际电路中,石英晶体晶体振荡器产生的方波信号为22kHz,并没有产生所需的2MHz的方波信号,故舍弃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