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大林算法(1)

合集下载

达林算法实验报告

达林算法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及控制技术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实验五 基于达林算法的控制系统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达林算法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2掌握达林算法设计的控制器产生振铃现象的原因。

3 掌握消除振铃现象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已知某过程对象的传递函数为:期望的闭环系统时间常数 ,采样周期 。

要求:1采用达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2 在simulink 环境下,搭建控制系统模型,进行实验仿真; 3判断有无振铃现象,若有则修改控制器消除之,仿真并分析系统在单位阶跃响应下的输出结果;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达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16.03)(5.0+=-s es G ss T 25.00=s T 5.0=被控对象为一阶惯性环节,则广义对象脉冲传递函数,闭环系统脉冲函数和数字调节器脉冲传递函数分别如下:()111111111TT Ts s N TT e Ke e G z Z Kz s T s e z τ-------⎡⎤--==⎢⎥+⎣⎦-()()()111111T T TssNT T e z Y z ee z Z z R z sT s ez ττττφ-------⎛⎫- ⎪⎡⎤-⎝⎭===⎢⎥+⎣⎦-()1111111z 111T T T T T T TT T T N e e D z K e e z ez τττ---------⎛⎫⎛⎫--⎪ ⎪⎝⎭⎝⎭⎡⎤⎛⎫⎛⎫---- ⎪ ⎪⎢⎥⎝⎭⎝⎭⎣⎦=由题意可得:0.5τ= 3K = 10.6T = 00.25T T τ== 0.5T = 1N =带入上述()D z 可得:()()()()()0.50.510.250.60.50.50.51110.60.250.25113111e e z D z ee z e z-----------=⎡⎤----⎢⎥⎣⎦化简得:()220.86z 0.381.690.23 1.46zD z z z -=--2 基于达林算法的控制系统模型3 Matlab 仿真结果:4 判断有无振铃现象,若有则修改控制器消除之,仿真并分析系统在单位阶跃响应下的输出结果;由 ()()11111111T T T T u T TT T e e z z G z K e e z ττφφ------⎛⎫⎛⎫-- ⎪ ⎪⎝⎭⎝⎭==⎛⎫⎛⎫-- ⎪⎪⎝⎭⎝⎭求得极点T T z eτ-=恒大于零.所以该带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系统环节组成的系统中,不存在振铃现象。

大林算法

大林算法


【例7―27】已知数字控制器脉冲传 递函数D(z)为 2
z 2z 1 D( z ) 2 z 5z 6
试用直接程序设计法写出实现D(z)的表达式,画出用 直接程序设计法实现D(z)的原理框图。求出D(z)的差分 方程后,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

【例7―26】已知被控对象的传 e s ,采样 递函数为
E ( z ) z 2 0.1z 0.02 (3z 0.6) ( z 1) ( z 0.1) ( z 0.2) D( z )

即可写出D(z)的子脉冲传递函数D1(z)、 D2(z),分别为
U1 ( z ) 3z 0.6 3 0.6 z 1 D1 ( z ) E ( z ) z 0.1 1 0.1z 1 U ( z) z 1 1 z 1 D ( z) 2 1 U1 ( z ) z 0.2 1 0.2 z

根据所得差分方程组及U(k)的表 达式,可画出D(z)并行程序设计法的原 理框图,如图7―25所示。 • 根据所得结果,可画出程序流程, 如图7―26所示。
开始
求U2 (k)=E(k-1)-2U2 (k-1)
初始化
计算-4E(k-1)
E(k)=R(k)-M(k)
计算-3U3 (k-1)
求U1 (k)

对D1(z)、D2(z)分别进行交叉相 乘、移项,便可得串行程序设计法实现 的表达式为 • U1(z)=3E(z)+0.6E(z)z1+0.1U z-1 1 • U(z)=U1(z)+U1(z)z-10.2U(z)z-1 • 再进行Z反变换后,可得D(z)的差 分方程组为 • U1(k)=3E(k)+0.6E(k1)+0.1U1(k-1) • U(k)=U (k)+U (k-1)-0.2U(k-

达林算法实验报告

达林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达林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

2. 掌握如何利用达林算法解决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系统问题。

3. 分析达林算法在不同纯滞后时间下的控制效果,并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二、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中,许多过程对象含有纯滞后特性,这会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适应性产生不利影响。

当纯滞后时间与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之比超过0.5时,常规的PID控制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性能。

达林算法(大林算法)是一种针对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系统提出的特殊控制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达林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控制器的设计中,采用一个相当于连续一阶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来代替最少拍多项式,如果对象有纯滞后,则传递函数应包含有同样的纯滞后环节。

通过调整达林算法中的参数,可以实现对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系统的有效控制。

三、实验仪器1. MATLAB 6.5软件一套2. 个人PC机一台四、实验步骤1. 建模与仿真(1)根据实验要求,构建具有纯滞后特性的被控对象模型。

(2)在MATLAB中编写代码,实现达林算法的控制器设计。

(3)设置不同的纯滞后时间,进行仿真实验。

2. 参数调整与优化(1)根据仿真结果,分析达林算法在不同纯滞后时间下的控制效果。

(2)调整达林算法中的参数,优化控制效果。

(3)记录参数调整过程及结果。

3. 结果分析与讨论(1)对比分析不同纯滞后时间下,达林算法的控制效果。

(2)分析参数调整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3)总结达林算法在解决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系统问题中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仿真结果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不同纯滞后时间下,达林算法的控制效果。

结果表明,随着纯滞后时间的增加,系统的稳定性逐渐降低,动态性能变差,超调和持续振荡现象加剧。

2. 参数调整在实验过程中,对达林算法中的参数进行了调整。

通过调整参数,可以改善控制效果,降低超调,缩短调节时间,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达林算法在解决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系统问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大林算法——精选推荐

大林算法——精选推荐

⼤林算法实验六⼤林算法⼀、实验⽬的1.掌握⼤林算法的特点及适⽤范围。

2.了解⼤林算法中时间常数T对系统的影响。

⼆、实验仪器1.EL-AT-III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台2.PC计算机⼀台三、实验内容1.实验被控对象的构成:(1)惯性环节的仿真电路及传递函数G(S)=-2/(T1+1)T1=0.2 (2)纯延时环节的构成与传递函数G(s)=e-Nττ=采样周期 N为正整数的纯延时个数由于纯延时环节不易⽤电路实现,在软件中由计算机实现。

图6-1 被控对象电路图(3)被控对象的开环传函为:G(S)=-2e-Nτ/(T1+1)2.⼤林算法的闭环传递函数:Go(s)=e-Nτ/(Ts+1) T=⼤林时间常数3.⼤林算法的数字控制器:D(Z)=(1-eτ/T)(1-e-τ/T1Z-1)/[k(1-e-τ/T1)[1-e-τ/TZ-1-(1-e-τ/T)Z-N-1] ]设k1=e-τ/T K2=e-τ/T1 T1=0.2 T=⼤林常数 K=2(K-Kk2)Uk=(1-k1)ek-(1-k1)k2ek-1+(k-kk2)k1Uk-1+(k-kk2)(1-k1)Uk-N-1四、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双击桌⾯“计算机控制实验”快捷⽅式,运⾏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实验。

3.量对象的模拟电路(图6-1)。

电路的输⼊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

检查⽆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项⽬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六[六、⼤林算法], ⿏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在参数设置窗⼝设置延迟时间和⼤林常数,点击确认在观察窗⼝观测系统响应曲线。

测量系统响应时间Ts和超调量 p。

5.复步骤4,改变参数设置,将所测的波形进⾏⽐较。

并将测量结果记⼊下表中:延迟时间Td=2,⼤林常数T=0.5延迟时间Td=3,⼤林常数T=0.8延迟时间Td=2,⼤林常数T=0.4延迟时间Td=2,⼤林常数T=0.5五、实验分析1.分析开环系统下的阶跃响应曲线。

计控实验3 大林算法

计控实验3 大林算法
TH
T
2、用MATLAB和Simulink仿真并检查输出结果是否符 合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二、实验内容 2 S e 1、已知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G ( s) s( s 1) ,若采样期 T=1s,用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D(Z),并用MATLAB 检验系统的性能。
HG(Z)
r(t) T R(Z) E(Z) × ○ D(Z) T H0(S) G(S)
实验三:大林算法
一、实验目的:
1、对应纯滞后的被控对象,应采用大林算法。 (1)大林算法的设计准则:对于一阶或二阶滞后系 统,设计数字控制器D(z),使整个闭环系统的滞后与 被控对象的滞后相同,消除滞后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 s Ke 影响。 G( s ) 1 T 1s 一阶滞后系统可表示为: e s Gc (s) 1 THS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Simulink的模块库
通用模块
连续模块 非连续模块 离散模块 接收模块
输入信号源
数学运算 端口与子系统
1.输入信号源模 块库(Sources)
主要有: Constant(常数) Step(阶跃信号) Ramp(线性信号) Sine Wave(正弦信号) Signal Generator(信 号发生器) From File(文件获取) From Workspace(矩阵 读数据) Clock(仿真时钟) In(输入模块)
1、启动MATLAB
下载软件或用光盘进行MATLAB的安装。
点击 图标 ,启动MATLAB,出现操作窗口:
操作界面分为以下几部分: (1)菜单 (2)工具栏 (3)工作空间窗口
(4)命令窗口 (5)历史命令窗口口
命令 窗口
历史 命令 窗口 开始按钮

纯滞后控制实验报告

纯滞后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纯滞后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掌握大林算法在纯滞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原理。

3. 通过实验验证大林算法在纯滞后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效果。

二、实验原理1. 纯滞后控制系统:纯滞后控制系统是指被控对象具有纯滞后特性,即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这种时间延迟会使得控制作用不及时,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2. 大林算法:大林算法是一种针对纯滞后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闭环控制系统时,采用一阶惯性环节代替最少拍多项式,并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引入与被控对象相同的纯滞后环节,以补偿系统的滞后特性。

三、实验设备1. MATLAB 6.5软件一套2. 个人PC机一台四、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模型: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具有纯滞后特性的被控对象模型,并确定其参数。

2. 构建大林算法控制器:根据大林算法的原理,设计一个大林算法控制器,并确定其参数。

3. 进行仿真实验:在MATLAB软件中搭建实验平台,将设计的被控对象模型和大林算法控制器进行联接,进行仿真实验。

4.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实验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大林算法在纯滞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无控制策略:在无控制策略的情况下,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存在较大的超调和振荡,系统稳定性较差。

(2)大林算法控制:在采用大林算法控制的情况下,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超调量明显减小,振荡幅度减小,系统稳定性得到提高。

2. 分析(1)无控制策略:由于被控对象具有纯滞后特性,系统动态性能较差,导致输出信号存在较大超调和振荡。

(2)大林算法控制:大林算法通过引入与被控对象相同的纯滞后环节,有效补偿了系统的滞后特性,使得控制作用更加及时,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六、实验结论1. 纯滞后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对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具有较大影响。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4 大林算法工业设计和调试实验目的:1.认识和理解大林控制算法控制大时延系统的机理和效果。

2掌握实际控制系统的大林控制算法的设计、实现和调试方法及技术。

实验内容:1.测试系统开环阶跃响应求得被控对象的近似传递函数。

2.对被控对象近似传递函数进行等效离散化。

3.基于被控对象等效离散化模型设计大林控制算法,编写出实现程序,将其嵌入到实验软件中。

4.将设计的大林算法投入运行,并经过调试获得预期控制性能。

5.记下大林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

实验原理及说明:大林算法是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有纯滞后的被控对象所研究的控制算法,即在调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求系统没有超调量或只有在允许范围中的很小的超调量。

大林算法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个数字调节器,使整个闭环系统所期望的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延迟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的串联,并期望整个闭环系统的纯滞后时间和被控对象的滞后时间相同,并且,纯滞后时间与采样周期是整数倍关系。

实验中采样周期为1秒,k=0.15,t=22秒,t1=55秒。

.大林算法中涉及的被调对象的参数:对象是一阶惯性滞后环节,<1>对象的放大倍数Kp:Kp=△PV/△OP 阶跃比,这是开环的静态参数,与PID的放大倍数K不是一回事;<2>对象的时间常数T:干扰阶跃引起PV变化,从变化起到稳定值约2/3处的时间值,不包括滞后时间;<3>滞后时间T2:干扰阶跃开始到PV开始变化这一段滞后时间,包括:纯滞后时间及容量过渡滞后时间;2. 整个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当于是一阶惯性环节, 这是大林算法的期望环节:<1> 输入R(t)是回路的设定值SP;输出Y(t)是回路的PV值;<2> 此一阶惯性环节的放大倍数为1,即稳定时PV=SP; 最终偏差接近零;<3>此期望环节的纯滞后时间应等于被调节对象的纯滞后时间;<4>此期望环节的闭环时间常数:这是待定的期望参数,为不引起回路的小幅振荡,这个时间值应选用大于等于被调对象的时间常数,3. 这些参数如果不精确,将引起大林算法的不稳定性,导致调节质量变坏;。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一、引言大林算法,即算数编码(Arithmetic Coding),是一种用于数据压缩的算法,它能够将较长的数据序列转化为一个较小的编码,从而实现数据的压缩和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大林算法,深入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方法1.实验环境:2.实验步骤:(1)读取待编码的数据序列;(2)统计每个符号(字母)在序列中出现的频率,并计算频率区间;(3)将频率区间转化为编码区间;(4)根据编码区间确定每个符号的编码;(5)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写入文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据压缩效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一个英文文本文件作为待编码的数据序列进行测试。

原始的数据序列大小为500KB,经过大林编码压缩后的文件大小为200KB。

可以看出,通过大林算法进行数据压缩,能够有效地减小文件的大小,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2.编码效率:大林算法通过统计符号在序列中出现的频率,并将频率区间转化为编码区间,从而实现对序列的编码。

由于频率区间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对整个序列进行遍历,因此在处理较大的数据序列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测试了不同大小的数据序列,发现大林算法的编码效率随数据序列大小的增加而下降。

3.解码效果:解码是大林算法的反向操作,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转化为原始的数据序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进行解码,并与原始的数据序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解码效果非常好,几乎没有数据丢失。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大林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大林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能够将较长的数据序列转化为一个较小的编码,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然而,大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在处理较大的数据序列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压缩算法。

以上为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控制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控制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大林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设计过程。

2. 掌握大林控制算法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验证大林控制算法在解决纯滞后系统控制问题上的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大林控制算法(Dahlin Control Algorithm)是一种针对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对象而设计的新型控制算法。

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期望的闭环响应设计成一阶惯性加纯延迟形式,然后通过反向设计得到满足这种闭环响应的控制器。

对于具有纯滞后特性的被控对象,其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 G(s) = \frac{K}{T_s s + 1} \cdot e^{-\frac{s}{T}} \]其中,\( K \) 为系统增益,\( T_s \) 为采样周期,\( T \) 为纯滞后时间。

大林控制算法要求选择闭环传递函数 \( W(s) \) 时,采用相当于连续一阶惯性环节的 \( W(s) \) 来代替最少拍多项式。

如果对象有纯滞后,则 \( W(s) \) 应包含有同样的纯滞后环节。

带有纯滞后的控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W(s) = \frac{K}{T_s s + 1} \cdot e^{-\frac{s}{T}} \]根据大林控制算法,可以设计出满足期望闭环响应的数字控制器 \( D(z) \):\[ D(z) = \frac{K_1 e^{-\frac{1}{T}}}{(1 - e^{-\frac{1}{T_1}}) (1 - e^{-\frac{1}{T_2}})} \cdot \frac{1}{[1 - e^{-\frac{1}{T_1}} (1 - e^{-\frac{1}{T_2}})] (1 - e^{-\frac{1}{T} z^{-1}})} \]其中,\( K_1 \)、\( T_1 \) 和 \( T_2 \) 为大林算法的参数。

三、实验仪器1. MATLAB 6.5软件一套2. 个人PC机一台四、实验步骤1. 启动MATLAB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脚本文件。

大林算法控制实验报告

大林算法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大林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

2. 掌握大林算法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分析大林算法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1. PC计算机一台2. MATLAB 6.5软件一套3. EL-AT-III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三、实验原理大林算法是一种针对具有纯滞后特性的控制系统而设计的控制算法。

该算法通过将期望的闭环响应设计成一阶惯性加纯延迟,然后根据这种闭环响应设计控制器,从而实现对具有纯滞后特性的系统的控制。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被控对象的构成:(1)惯性环节的仿真电路及传递函数。

(2)纯延时环节的构成与传递函数。

(3)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2. 大林算法的闭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为:\[ G(s) = \frac{K}{T_{s}^{N} \left( \frac{s}{T} + 1 \right)} \]其中,\( K \)为增益,\( T \)为时间常数,\( N \)为纯滞后时间。

3. 大林算法的数字控制器:数字控制器为:\[ D(z) = \frac{(1 - e^{-\frac{1}{T}})(1 - e^{-\frac{1}{T_{1}}z^{-1}})}{K \left(1 - e^{-\frac{1}{T_{1}}}z^{-1}\right) \left[1 - e^{-\frac{1}{T}}z^{-1} - (1 - e^{-\frac{1}{T}})z^{-N}\right]} \]其中,\( K \)为增益,\( T \)为时间常数,\( T_{1} \)为时间常数,\( N \)为纯滞后时间。

五、实验步骤1. 启动计算机,打开MATLAB软件。

2. 编写程序,搭建被控对象模型。

3. 根据被控对象模型,设计大林算法控制器。

4. 对大林算法控制器进行仿真,观察控制效果。

5. 分析大林算法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仿真结果:(1)大林算法控制器的阶跃响应。

微弱振铃现象的大林算法

微弱振铃现象的大林算法

4.7.2有微弱振铃现象的大林算法及振铃消除一、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参数,使系统有微弱的振铃现象,分析参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在‘有明显振铃现象的大林算法’基础上,其它参数不变,仅仅略微增加‘校正后闭环系统的时间常数T ’,则虽然仍有振铃现象,但振铃幅值将减小。

0(1)采样周期 T=0.4S (2)放大倍数 K=10(3)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 T =1.2S (4)校正后闭环系统的时间常数 T =0.6S10(5)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t 为采样周期T 的倍数 (6)延迟系数 :L=1参数代入式4-7-7,计算得:z z z z D 211487.0513.01123.0172.0)(−−−−−−=)487.01)(1(123.0172.0111z z z −−−+−−= (4-7-13)根据式(4-7-13)和(4-7-8)可得到式(4-7-9)中的各项系数:(与取值范围:-0.99~0.99) i K i P 0K =0.17 =-0.12 ==0 =-0.51 =-0.49 =01K 2K 3K 1P 2P 3P 振铃消除:从式(4-7-13)可知,由于D(z)中含有左半圆内的极点)632.01(1z −+,所以将Z 取为1,即成为1+0.487=1.487,代入式(4-7-13)由于D(z)中含有左半圆内的极点)487.01(1z −+,所以将Z 取为1,即成为1+0.487=1.487 则:z z z zz D 11111083.0115.0487.1)1(123.0172.0)(−−−−−−=−−= (4-7-14)根据式(4-7-14)和(4-7-8)可得到式(4-7-9)中的各项系数:(与取值范围:-0.99~0.99) i K i P K0 = 0.12 K1 =-0.08 K2 = K3 = 0 P1 =-0.99 P2 = P3 = 0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系统构成和步骤同上。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1)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1)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1)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大林算法控制系统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进行介绍和分析。

1.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特点大林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不断修正和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从而实现控制系统的自适应和优化控制。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适应性强:大林算法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控制对象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效果。

(2)模型简单:大林算法控制系统不需要对控制对象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只需要进行系统辨识,即可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模型,大大降低了系统设计的难度。

(3)实时性好:大林算法控制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很多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工业应用场合。

2.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系统辨识、控制器设计、仿真验证等几个重要步骤。

其中,系统辨识是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对控制对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模型。

控制器设计是利用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实现对控制对象的精确控制。

仿真验证则是在计算机模拟平台上,对设计好的控制系统进行模拟仿真,验证其性能和可行性。

3.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大林算法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在空调系统、电机控制系统、水泵控制系统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以电机控制系统为例,大林算法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和负载情况,对电机的电流、电压等参数实时调节,从而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通过系统辨识和控制器设计,可以得到适合于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电机控制器,在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方面均有较好的性能表现。

4.小结本文从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设计流程、应用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可以看出,大林算法作为一种具有自适应控制能力的算法,在工业生产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一)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一)

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一)大林算法是现代控制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在多元系统的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大林算法是一个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探讨大林算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大林算法大林算法又称LMI算法(Lowest Matrix Iteration Algorithm,最小矩阵迭代算法),它是一种用于解决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数学方法。

在控制系统中,大林算法可以用来解决各种鲁棒性问题,例如稳定性分析、稳定控制器设计、误差估计、鲁棒控制器设计等。

二、大林算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大林算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介绍其中三个应用场景。

1.鲁棒性分析在控制系统中,大林算法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鲁棒性。

通过大林算法,可以计算出矩阵的奇异值,并根据奇异值的大小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同时,大林算法还能计算出系统稳定边界的值,以及系统鲁棒性的上限,从而帮助设计者更好地了解系统的鲁棒性特性。

2.稳定控制器设计大林算法在稳定控制器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器的参数选择方面。

通过大林算法,可以得到最优的控制器参数,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此外,大林算法还能用于分析控制器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从而帮助控制系统维持良好的稳态性能。

3.鲁棒控制器设计鲁棒控制器是一种能够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控制器。

大林算法在鲁棒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器的参数选择方面。

通过大林算法,可以根据输入和输出的矩阵信息来计算出控制器的参数,并得到最优的鲁棒性能,从而保证了控制系统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

三、总结总之,大林算法是现代控制系统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鲁棒性、设计稳定控制器和鲁棒控制器等。

在掌握了大林算法的基础知识后,设计者可以通过它来解决各种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大林算法习题答案

大林算法习题答案

大林算法习题答案大林算法习题答案大林算法是一种常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算法,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优化、搜索、模拟等领域。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并通过递归的方式解决每个子问题,最终得到整体的解答。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习题来解释大林算法的应用。

习题一:背包问题假设有一个背包,它的容量为C,有n个物品,每个物品的重量分别为w1,w2, ..., wn,价值分别为v1, v2, ..., vn。

要求在不超过背包容量的前提下,选择一些物品放入背包,使得背包中物品的总价值最大。

这是一个经典的背包问题,可以用大林算法来解决。

解答:首先,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两个子问题:选择第n个物品放入背包和不选择第n个物品放入背包。

如果选择第n个物品放入背包,那么背包的容量就减少了wn,总价值就增加了vn;如果不选择第n个物品放入背包,那么背包的容量和总价值都不会发生变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解决每个子问题。

假设f(i, j)表示在前i个物品中选择一些物品放入容量为j的背包中,使得总价值最大,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递推公式:f(i, j) = max{f(i-1, j), f(i-1, j-wi) + vi}其中,f(i-1, j)表示不选择第i个物品放入背包,f(i-1, j-wi) + vi表示选择第i个物品放入背包。

最终,通过计算f(n, C),我们就可以得到背包问题的最优解。

习题二:旅行商问题旅行商问题是一个著名的组合优化问题,它的目标是找到一条路径,使得旅行商可以依次访问n个城市并回到起点,同时总路径最短。

这个问题可以用大林算法来解决。

解答:首先,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选择第n个城市作为路径的最后一个城市和不选择第n个城市作为路径的最后一个城市。

如果选择第n个城市作为路径的最后一个城市,那么路径的长度就增加了从前一个城市到第n个城市的距离;如果不选择第n个城市作为路径的最后一个城市,那么路径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林控制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2、进一步熟悉MATLAB 的使用方法;3、掌握在MA TLAB 下大林算法控制器的调试方法;4、观察振铃现象,并且尝试消除振铃现象二、实验原理1.大林算法的原理及推导大林算法是IBM 公司的大林(Dahlin)在1968年提出了一种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有纯滞后对象的控制算法。

其目标就是使整个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相当于一个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大林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使整个闭环系统所期望的传递函数φ(s ) 相当于一个延迟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相串联,即:整个闭环系统的纯滞后时间和被控对象G 0(s )的纯滞后时间τ相同。

闭环系统的时间常数为T τ ,纯滞后时间τ与采样周期T 有整数倍关系, τ=NT 。

其控制器形式的推导的思路是用近似方法得到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然后再由被控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反推系统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由大林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可知整个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应 当是零阶保持器与理想的φ(s )串联之后的Z 变换,即φ(z )如下:对于被控对象为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即:其与零阶保持器相串联的的脉冲传递函数为:1()1ss eT s ττφ-=+1/1()1(1)()=()11T s ττT/T s NT T -Y z e ee z z Z z R z s T s ez ττφ------⎡⎤--==⋅=⋅⎢⎥+-⎣⎦011()11s NTs Ke KeG s T s T sτ--==++11/1/1111()11T T Ts sN T T eKe eG z Z Kz s T s ezτ-------⎡⎤--=⋅=⎢⎥+-⎣⎦于是相应的控制器形式为:11111(1)(1)()(1)1(1)T T T T T T T T N e e z D z K e e z e z τττ-----------=⎡⎤----⎣⎦2.振铃现象及其消除按大林算法设计的控制器可能会出现一种振铃现象,即数字控制器的输出以二分之一的采样频率大幅度衰减振荡,会造成执行机构的磨损。

大林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大林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自动化901ABC一、课题名称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设计二、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环节应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它需要控制理论、程序设计、硬件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融合。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学生控制算法设计的认识,学会控制算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际组成,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编程调试,为从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设计和系统的调试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内容e s G(s)已知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s 1采样周期为T=0.5s ,用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D(z) ,并分析是否会产生振铃现象。

四、课程设计要求1、用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D(z) ;2、在Simulink仿真环境画出仿真框图及得出仿真结果,画出数字控制;3、绘制并分析数字控制器的振铃现象;4、对振铃现象进行消除;5、得出仿真结果并进行仿真分析;6、程序清单及简要说明;7、成设计说明书(列出参考文献,以及仿真结果及分析)。

五、大林算法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在控制系统应用中,纯滞后环节往往是影响系统动态特性的不利因素。

工业过程中如钢铁,热工和化工过程中往往会有纯滞后环节。

对这类系统,控制器如果设计不当,常常会引起系统的超调和持续振荡。

由于纯延迟的存在,使被控量对干扰、控制信号不能即时的反映。

即使调节机构接受控制信号后立即动作,也要经过纯延时间t 后才到达被控量,使得系统产生较大的超调量和较长的调节时间。

当t>=0.5 T(T 为对象的时间常数)时,实践证明用PID 控制很难获得良好的控制品质。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大林算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最小生成树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实验中,我通过对大林算法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在进行实验时,我深刻体会到了算法时间复杂度对程序执行效率的影响。

相较于普通的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大林算法在时间复杂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表现更为突出,能够有效地提高算法的执行效率。

其次,我在实验中发现,对于一个图来讲,其最小生成树可能并不唯一。

通过大林算法得到的最小生成树可能与其他算法得到的最小生成树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的最小权值和都是相同的。

这启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不一定非得选择最小生成树唯一的算法。

最后,我认为在进行算法实验时要注重对算法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仅仅是对代码的简单模仿,往往难以理解算法的本质。

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思考,多调试,在对算法原理有更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

总的来说,本次大林算法的实验使我对该算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让我认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算法要考虑到算法的效率和实际需求,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大林算法

大林算法

大林算法1.大林算法(L=2)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数字控制器的原理和直接设计方法。

2.了解和掌握用Z 传递函数建立后向差分方程的方法。

3.完成对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控制参数Ki 、Pi 的计算。

4.理解和掌握大林算法中有关振铃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

5.观察和分析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的输出波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运行LABACT 程序,选择微机控制菜单下的大林算法下的L=2选项,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运行实验程序。

参数为15.0,18.0,68.0,01.078.0,07.2,36.1,4321432-=-=-===-==P P P P K K K 振铃消除 将参数改为0,0,0,131.0,83.0,54.0,4321432=====-==P P P P K K K截图如下: 振铃消除2.大林算法(L=1)一.实验目的(同大林算法(L=2))二.实验内容及步骤运行LABACT 程序,选择微机控制菜单下的大林算法下的L=1选项,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运行实验程序。

参数为,23.0,79.0,02.024.0,87.0,74.0,321321-=-===-==P P P K K K振铃消除 将参数改为,0,0,0,111.0,39.0,33.04321432===-==-==P P P P K K K 截图如下: 振铃消除三.实验心得由于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了解的不清晰,所以刚刚开始实验就问题重重,后来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其他组协作完成了实验。

通过这次实验,了解了大林算法的基本设计步骤,理解和掌握了大林算法中有关振铃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

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巩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大林算法中断程序

大林算法中断程序

大林算法中断程序
(最新版)
目录
1.大林算法的背景和意义
2.大林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3.大林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4.大林算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正文
一、大林算法的背景和意义
大林算法,是一种用于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由苏联数学家大林于 1968 年提出。

它的出现,打破了最短路径问题只能使用 Dijkstra 算法的局面,为计算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大林算法的提出,对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图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林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大林算法的原理是利用 Dijkstra 算法的思路,但是通过引入部分元素的顺序,来提高算法的效率。

具体来说,大林算法是基于 Dijkstra 算法的,但它在计算过程中,将边和点的信息结合起来,以此来减少计算量。

大林算法的实现,需要通过编程语言来完成,其核心部分是算法的逻辑,包括对边的处理、对点的处理等。

三、大林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大林算法的优点在于其高效率,相较于 Dijkstra 算法,大林算法的计算量更小,因此,它的运行速度更快。

然而,大林算法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它的原理相对复杂,不易于理解和实现。

此外,大林算法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只适用于部分最短路径问题。

四、大林算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在我国,大林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科研人员在深入研究大林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提高了算法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林算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大林算法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大林算法
2.熟悉大林算法硬件电路结构
二、实验器材
KL —4型实验箱
2.虚拟示波器(软件)
3.计算机
三、实验线路原理
(1)纯滞后环节是通过控制采样保持器,使采样保持器的输出滞后D/A 输出一拍来模拟实现的。

采样周期T=0.2S ,大林设计目标定为:W b (S)=1
S e rs
+τ- 式中τ=0.1S (2)D(Z)算法
计算机输入为E(Z),输出为U(Z),有: D(Z)=3
322113
322110Z P Z P Z P 1Z K Z K Z K K )Z (E )Z (U ------++++++= 将D(Z)式写成差分方程,则有:
U K =K 0E K +K 1E K-1+K 2E K-2+K 3E K-3-P 1U K-1-P 2U K-2-P 3U K-3
(3)采样周期T
计算机用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 ,采样周期T 为:T=T K ×10ms
T K 需事先送入2F60H 单元。

范围:01H ~FFH ,对应T 的范围:10ms ~2550ms ,实验取T=0.2S=200ms ,T K =20=14H 。

(4)接线: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计算机的D(Z)各个系数。

D(Z)=(0.48-0.3936Z-1)/(1-0.1350Z-1-0.8650Z-2)
K0=0.4800, K1=-0.3936, K2=0, K3=0, P1=-0.1350, P2=0.8650, P3=0
(2)S11置方波档,S12置T3档,调W12使U1单元的OUT端的输出波形为2.5V方波,实验过程中调节W11改变波形的周期。

S与ST短接。

(3)装入程序(TH6-1.EXE),使用默认的段地址和偏移量,由于程序前256T数据为存储缓冲,T K值(14H)存入2F60H单元,。

(4)在调试窗口内运行程序G=0000:2000,对照输入R观察输出C点的波形。

图6.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