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体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入手,探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神话传说、文字、礼仪等方面。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的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当时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用于记录祭祀、祈福、祷告等活动。
此外,史前时期的中华文化还表现在礼仪方面,如祭祀礼仪、婚丧礼仪等,这些礼仪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二、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华文化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文学艺术方面,夏商周时期的诗歌、乐曲、绘画等艺术形式已经初步形成,如《诗经》、《周礼》等。
哲学思想方面,夏商周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已经开始形成,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表现在《诗经》、《楚辞》、《左传》、《史记》等文献的产生,这些文献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已经形成,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铸、农业、水利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果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汉唐宋元明清汉唐宋元明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
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以诗歌、小说、戏曲等形式为主,这些作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在长时间的演变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古代华夏文明时期: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出现了“仰韶文化”等。
这时期的良渚文明规模可观,表现了较为发达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
2. 周朝至秦汉时期:在周朝和秦汉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特征开始显现,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礼乐制度、史书编纂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转变,各种思潮纷呈,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绘画、文言小说等艺术形式逐渐繁荣。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茶文化和书院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政治背景对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明代的文艺复兴和清代的文化保守。
5. 近现代时期:19世纪后,中国面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
各种思潮和文化倾向出现,包括康梁思想、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并行、交杂的多元与异质。
今天,中国文化正在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传承和
创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融合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展现出充满活力和影响力的多元文化面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文化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 化: 经济上:庄园经济兴起 政治上:政治贵族化——“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似乎茫无归属的乱世,又是一个文化 别开洞天的新时期,“精神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 • •
1、儒学危机,玄学发展 儒学危机:经学没落、名教危机 玄学发展: 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 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 称为“三玄”,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 其宗旨是“贵无” •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 • • • •
道的超逸:是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
• • • • • • •
法的冷峻: 法有三派: 慎到:势 申不害:术 商鞅:法 集大成者:韩非子 势、术、法合一的“以法为本”的政治思 想体系
• 4、民本思想 • 重心有二:一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突出人的地位 • 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上,强调民的作用, 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两者的不同: • 今文经派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 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 • 古文经派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 家 • 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占正统地位, 东汉到东汉末,古文经占了上风,到东汉 末年,郑玄揉合了今古文经形成了一种新 的经学,即郑学
• 谶纬: • 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 之书 • 纬:用神学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之经的书 • 开始于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观的天人感应观
• • • • •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产生 人体形态:早猿—晚猿—早智—晚智—现代人 婚姻形态:杂婚—同辈婚—族外婚—对偶婚—父权 婚 社会形态: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国家 工具形态:天然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文化形态: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全
盗亦有道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处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愚民”政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信程度很深 ,以鬼神崇拜为价值取向 。 西周统治者认为除了依靠上帝外,还得实 行“德政”,得到“民心”的支持。提出 “天命神权”、“敬德保民”。 西周初年的《周易》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八 卦学说,其中阳爻“—”和阴爻“- -”两种符 号蕴含着阴阳对立的关系。《尚书· 洪范》 对五行观念也有了初步的阐述。
这些动物惊人繁殖能力的崇拜 ; 彩陶上绘有的先民舞蹈的场面,则可能是 他们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 ;
伏羲
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
夏禹
商汤
周武王
文王写《周易》和周公制礼作乐
《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撰写。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奠基
者。
夏、商、周 思想文化的进步
夏朝和商朝的统治者对于鬼神、上帝的迷
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分布如满天星斗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分布如满天星斗萌发期距今两万年前萌发期距今两万年前公元前公元前770770年奠基期公元前奠基期公元前770770年年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定型期公元前定型期公元前221221年年公元公元220220年发展期公元发展期公元220220年年1616世纪末明朝后期世纪末明朝后期转型期明朝后期转型期明朝后期现代现代中国文化萌发期中国文化萌发期中国文化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考古发现中国文化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缝制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将穿孔的石珠兽牙作为装饰兽皮衣服将穿孔的石珠兽牙作为装饰品并在尸身周围撒有赤铁矿粉
“经世致用”
儒家的学术思想。“经世”意为“经国济
世”,即有益于国计民生,“致用”是“ 学以致用”的意思。
朴学的兴起
朴学也叫实学,清朝初年,一些学者反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 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等。
整理ppt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
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整理ppt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整理ppt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理ppt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整理ppt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整理ppt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
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再次是族外婚
(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 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 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 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2)东夷文化集团:
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
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黄帝和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
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 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一、中国人的起源
“元谋猿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课件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促进 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THANK YOU
社会变革
近现代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对中国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04
中国文化的特点
博大精深
博大
中国文化的广度,涵盖了众多的 领域和方面,如哲学、艺术、文 学、历史、科技等。
精深
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厚的 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周代文化的影响
周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代文化中的思想、道德 、制度等方面的精华,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 心内容。
02
中国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
文化争鸣,思想繁荣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如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法制 和家族观念,对中国社会 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 影响。
教育体系
尊师重教的传统,促进了 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国家
的繁荣稳定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 力。
详细描述
原始文化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文 化形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特征在后来 的中国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PPT
昭陵(唐太宗,陕西礼泉县)
和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昭陵和六骏图(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乾县)。
建筑:京杭大运河
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5000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 的工程之一,也成为世界上 最长的运河。
(二)东西、胡汉文化交流
唐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东 西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627年,玄奘西行取经。 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 使,学习唐朝文化。日本国都 奈良,完全模仿长安城建设。
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韩非子(战国)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
下层群众。墨家强调尚贤,节用,兼
爱、非攻,强调尊崇天神(“天之爱 民之厚”)。
墨子(战国)
三、秦汉:思想文化大一统
天下一统,四海一家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15年后被 汉取代。经过秦汉王朝的统一整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主潮流被确定 下来。秦帝国是与地中海的罗马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开拓进取、宏阔包 容的精神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秦汉长城,阿房宫,气势磅礴的秦始
河流域一带。蚩尤、后羿属于这一集团。
苗蛮(三苗)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 长江流域。伏羲、女娲在这一集团。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殷商西周:从神到人
甲骨青铜文化和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19世纪末发现于安阳殷墟,刻画在龟甲、牛骨上。 今天能够见到的或已出土的青铜器有约1万件,基本上是20 世纪上半叶出土的,大多数为礼器、乐器和兵器。 到了周朝,金文发达起来,一件青铜器上百十来字的不少。 西周中期的墙盘,上有284字;西周晚期的散氏盘铭有357字;毛 公鼎更是多达497字,是今见最长的青铜器铭文。
2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文化交流
汉文化流入契丹、党项、羌、女真等少数民族 儒学被蒙古游牧民族推崇
元帝国征服欧亚大陆加大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穆斯林大规模迁入中国,基督教开始传入 《马可· 波罗游记》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桥梁 火药、历法、数学、瓷器、茶、丝绸传入欧洲世界
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福建省泉州市 仰恩大学 刘明真
16
传统文化的转型
①向西学习,洋务运动 ②甲午失败,维新变法 ③新文化运动:从战争失败到变法失败,使一大批忧国
忧民的知识分子开始挖潜思想根源,怀疑并否定传统文 化。
3、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冲突的思考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不能归于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 传统文化的复②体制因素: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面对外强统治集团 未能采取正确的策略 ③思想根源:中华民族一贯强大、先进使得高高在上的 良好感觉根深蒂固,从平民到上层统治者心中普遍存在 这种心结。面对失败无法适应和找到正确的原因并加以 改正。 ④自然原因: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一个人的 生物节律有共同之处,有高涨亦有低潮。
福建省泉州市 仰恩大学 刘明真
10
秦至明
辉煌的文化成就
唐诗:空前绝后。《全唐诗》录2300多位诗人,48900
多首诗作 史学:盛况空前。官修史制度确立,史书除了有《晋书》 《梁书》《陈书》《北书》《周书》等正史外,《史通》 是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通典》创立了“政书体”的 新史体。 艺术:登峰造极。绘画技艺大大发展,人物、山水、花 鸟,画科种类齐全;雕塑成就非常,莫高窟、唐昭陵、 乐山大佛享誉世界;书法大家倍出,欧阳询、虞世南、 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楷书推至顶峰。
福建省泉州市 仰恩大学 刘明真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一、初创时期(约5000年前)中华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开展了农业活动。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初露端倪。
二、夏、商、周时期(约4000年前-256 BC)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对于中华文化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大禹建立。
商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文字用于记录商业和宗教事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春秋战国时期(770 BC-221 BC)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之一,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221 BC-220 A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时期,汉代文化的兴盛,如汉字的发展、古代诗词的繁荣等,为后世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AD-589 A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佛教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对后世文化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唐宋元明清时期(618 AD-1912 AD)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被誉为“盛世”,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时期之一,文化繁荣达到高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政权,元代中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相互融合。
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的辉煌和后来的清朝的封闭,中国文化在此期间较为保守,但仍有独特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开放,造就了一个丰富热 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篇,绘画在唐代已有明确的分科,人物 画极盛,书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等,造就了 一批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散文大家。
人物画仍然是主流,并且由于佛教艺术的传入,中 国宗教绘画开始繁荣起来。
书法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书法家在这一时期出现, 被称作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 而且还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明清时期
辽夏金元的统治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冲突与融合。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的双重效应,元代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 得支离破碎,科举一度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 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元帝国对欧亚大陆 的征服,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 化,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 断地传入欧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乱的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打破了秦汉帝国所形成的 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在宗教方面,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 五胡乱中原不仅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融 入汉族,还通过南渡繁荣了江南地区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风雨洗礼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精深的一种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夏朝文化:从中国阶段为周边文明的一部分,到建立了自己的文明、语言和系统,夏朝文化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开端。
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出现了有组织的夏人社会,这个社会建立了一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
2、商朝文化:商朝时期,中国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商代的地位不再是小贵族、部落,而是建立了一个大型国家,文化、文物、手工艺、政治制度、儒家思想及先秦思想流派等方面发展极其繁荣,首次出现写在兽骨和龟甲上的商周甲骨文。
3、周朝文化: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盛时期,周文化创造了最高成就,给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朝时期又分东周和西周,西周历时25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化重视礼仪、尊孔儒学,注重人气和人情,学习六艺。
4、秦汉文化:秦朝文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秦帝国强调统一化,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力图将中国的疆域整合在一起。
汉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汉朝兴起流传至今的文化核心和思想体系,例如汉字、儒学、孔子的“中庸”等。
5、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的时代,这一期间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唐宋文化卓然成为了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元明清文化:中国的元明清时代,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由担任中国皇帝的蒙古人、明朝的汉人和满洲人、清朝的满洲人统治。
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方向。
例如,元代大量采用了蒙古文化元素,明代则是文艺较为繁盛的时期,到清代初期,则是民族文化出现一定衰落。
7、近现代文化:在中国近代,著名的一次文化历程是以五四运动为代表,也是最激烈的,该时期国内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全面崛起,激励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时期中国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文字和青铜器,并建立了辽阔的社会和政治体系。
这个时期创造了许多象征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医学。
历史时期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许多时期,每个时期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也是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艺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文学方面的突破。
诗人苏轼、欧阳修等人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和创造。
明朝是中国海外航海和贸易的鼎盛时期,文学、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近代以及现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如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等。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潮,如中国电影、音乐和文学。
当代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继续迅速发展。
中国的经济崛起和社会变革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交流提供了机遇。
当代中国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和创造。
当代中国文化继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参考资料:- Reference 1- Reference 2- Reference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
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六、隋唐:
隆盛时代
公元七世纪,当亚历山大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之时,在东亚大陆,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细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人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
魏晋南北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世族地主阶级,他们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高门大姓”以外的庶族或寒门则进身不易。
然而,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
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
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代是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绘画散文的极盛时期,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七、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
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
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八、辽夏金元: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
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蒙古族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气质入主汉地,囊括整个中国,然而,政治的、军事的、民族的冲突,往往以一种形式上的对抗,促进着深刻的文化交融。
元世祖忽必烈在汉族儒生士大夫的影响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漠北旧俗,“行中国事”,造成统治体系与文物制度的大幅度“汉化”。
崛起于两宋、但一直处于在野地位的程朱理学,便在元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一跃成为“式于有司”的官学,对后来的明清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广袤的文化场中,让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气势宏大。
九、明清:
沉暮与开新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
”文化的发展演变也大体上遵循这一规律。
就中国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
明、清(公元1840年前)两代便处于这一历程的后段。
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
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又出现了多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
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工业先进的西方是决不肯放过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
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