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的成语

古今异义的成语
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成语。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沉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差异的。
以下是一些古今异义的成语,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图穷匕见”和“图谋不轨”
“图穷匕见”比喻凭借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表达对人们的赞赏。
而“图谋不轨”则指受到别有用心的坏影响,意图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二、“路遥知马力”和“深履薄”
“路遥知马力”比喻行程的路程越长,马匹的力气就可以越大。
而“深履薄”则指越走越深,步伐越来越轻,意指可以更轻松地完成任务。
三、“弱不禁风”和“改过不吝”
“弱不禁风”比喻身体虚弱,像风一样无法抵抗。
而“改过不吝”则指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勇于改正,不应该犹豫犹豫才能进步。
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和“改变一日,不改变百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及时行乐,即使没有资源也应该珍惜生活。
而“改变一日,不改变百日”指凭借自己毅力,可以获得长久的成功,即使只进行一次改变也可以有持久的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古今异义的成语,可以看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对于同一个成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这些古老的成语不仅可
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启发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行动,更有助于我们完成自己的目标。
成语体现的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

成语体现的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使用可以准确地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成语的形成和使用一般与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关,因此古今语词在成语中体现出了一些差异与联系。
差异:
1. 词义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一些成语的词义发生了改变。
例如,古代的成语“卧薪尝胆”原指刻苦努力,现代的词义已经扩大为指决心坚定,不怕艰苦。
而“打草惊蛇”原指行动不慎而惊动敌人,现代的词义已经扩大为指行动不谨慎而暴露目标。
2. 文化差异:成语中常常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等。
例如成语“一日千里”和“百年树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追求进步、修养自己的价值观。
联系:
1. 共同的语言基础:尽管古今语词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基于汉字语言,因此成语中古代和现代的词汇仍然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成语“风雨同舟”和“鱼目混珠”虽然形成的时代不同,但词语本身在古代和现代依然存在。
2. 共同的人性追求: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追求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成语中古代和现代语词都可以表达人们对爱情、友谊、成功等方面的追求和看法。
例如成语“情深意
浓”和“人生如梦”在古代和现代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观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成语体现了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价值观、情感和追求的共同认知。
古今异义不同的成语

古今异义不同的成语
1. “差强人意”,以前是说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却是说大体上还让人满意。
比如说:“你这次的表现差强人意啊,还得多加油哦!”
2. “首当其冲”,古时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可现在好多人以为是第一个冲上去呀!就像有人说:“危险来了,他首当其冲地跑过去。
”这可就错啦!
3. “空穴来风”,原本是指有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可如今却成了没有根据的意思。
好比说:“你说他作弊,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吧?”
4. “美轮美奂”,以前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现在也泛指美好的事物。
可以说:“这场演出真是美轮美奂,太精彩了!”
5. “万人空巷”,原来指人都聚集到某个地方,致使街巷都空了,现在被误解成街巷空无一人。
比如:“演唱会那天,真的是万人空巷啊!”
6. “目无全牛”,以前是说技艺高超,现在却容易被理解错。
可以讲:“他解牛的技术那可谓是目无全牛啊!”
7. “危言危行”,以前是指正直的言行,现在可千万别理解成危险的言行啦!就像有人会说:“他这人平时都是危言危行的。
”
8. “久假不归”,原来是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现在有的人会误以为是长期请假不回来。
例如:“他借了东西久假不归,真让人郁闷!”
9. “七月流火”,过去是指天气转凉或天气变寒,可不是说七月很热像着火一样呀!像这样说:“现在都秋天了,可不是七月流火的时候啦!”
总之,这些成语的古今异义可真得好好区分呀,不然用错了可就闹笑话啦!。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5.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断句类题型
: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
: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
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
(1)者: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
:
“具告以事。”(《鸿门宴》)。
无(有)以:没有(有)用
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
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
相比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
“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等。
(4)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
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
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有很多,以下仅举几例:
1. 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 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 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 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 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 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8.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9.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配偶。
10. 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今义:不管,不论。
这些例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发展,一些词的含义会发生改变。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提醒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或解释现代语言时要注意词义的变化,以免误解或误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成语中古今异义的字

成语中古今异义的字
1. 嘿,你知道“走”这个字在成语里可是古今异义的哟!比如“奔走相告”,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呢!就好像你着急地要去告诉别人一个超级大秘密,那得跑着去呀!
2. 哇塞,“妻子”这个词也是哦!在“妻子邑人”里,古代的“妻子”可是指妻子和儿女呢!这就好像你的家人都聚在一起一样呢!
3. 哎呀呀,“行李”在古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旅行的包裹呀!像“使者行李”里,它指的是使者呢!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如同一个东西突然变了身份!
4. 嘿,“牺牲”这个字在成语里的意思也不一样呢!在“牺牲玉帛”里,古代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呀!这和我们现在说的为了什么而献身差别很大吧,就好像同一个词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5. 哇哦,“爪牙”在古代可不是贬义的呀!像“蚓无爪牙之利”,那时指的是得力的助手呢!是不是很意外呀,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
6. 哎呀,“指示”在成语里也有特别的意思呢!在“璧有瑕,请指示王”里,古代是指指出给人看呀!这和我们说的上级指示可不一样呢,好比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7. 嘿,“开张”也有古今异义哦!在“诚宜开张圣听”里,古代是指扩大呀!这就好像把一个小窗户一下子打开变成了大门一样!
8. 哇,“可怜”这个词古代的意思好让人心疼呀!在“可怜身上衣正单”里,是指值得怜悯呢!就好像看到一个瑟瑟发抖的人让你忍不住去关心!
9. 哎呀呀,“绝境”在古代可不是我们说的没路了呀!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时指的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呢!是不是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10. 嘿,“无论”在成语里的意思也很特别呢!在“无论魏晋”里,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呀!这就好像是跳过了一些东西直接到了后面,很奇妙吧!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成语中这些古今异义的字真的太有意思啦,能让我们看到文字的变化和魅力呀!。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
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
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标签: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①(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
“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
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
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
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
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
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
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
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 ③的“(内心)牵挂”之义。
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为“挂”,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义。
高考成语复习应注意成语的古今异情现象

高考成语复习应注意成语的古今异情现象高考成语复习应注意成语的古今异情现象唐俊语言的演变除了语音、词义、语法的变化之外,还存在由词义的变化而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古今不同的现象。
对这种“古今异情词”论者尚不多,但准确理解古代作品需要对之有一些了解。
例如孟郊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中多处词语存在古今异情现象。
“龌龊”今义为肮脏,古代虽有此义,但另外还有一偏中性色彩的词义:器量局挟。
孟郊在此是说登科之前壮志未酬,胸怀无法舒展,而不是说自己品行不佳。
而“放荡”今亦是贬义词,形容人行为不检点。
古代却另有形容人行为不受拘束的中性词义,孟郊在此即用此义——金榜得中自然如释重负,自由自在了——否则不可能有下文的“春风得意”。
另《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有“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句子,这里“放荡”有任性义而只略含贬义而已。
假如不了解它们的古今异情情况,可能就会误解孟郊,以为他是浪荡公子。
词的古今异情与古今异义词的广泛存在有着必然联系,所以褒义、中性、贬义都有变例可寻。
约定俗成的高稳定性词语——成语,也存在着感情色彩变异现象,从而影响到对它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因此,无论是平时教学涉及到成语讲解,还是高考成语运用能力的专项训练,教师都不可掉以轻心。
成语来源途径广泛,举凡典故、神话、寓言、民俗皆可概括为以四字格为主要形式的成语。
正由于这种高度概括性,有的成语在其产生、形成之初就与其“本源”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八面玲珑”,“玲珑”原指明澈或精巧(“小巧玲珑”即是),而“八面玲珑”原指窗户轩敞、明亮,均无贬义。
唐诗人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中诗句“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似为此成语本源。
但形成之后,却不再修饰器物,而指为人圆滑、面面俱到的人,偏于贬义了。
《续传灯录·三七·绍隆禅师》中有“锋芒不露,无孔铁锤,八面玲珑,多虚少实”的句子,说明其一经定型,感情色彩就起了变化。
高中语文--运用成语解读文言(283个成语)

运用成语解读文言(检测版)(涉及283个成语)一、成语里面的通假字现象信口开河厝火积薪秣马厉兵一暴十寒疾恶如仇拨乱反正秀外惠中受益匪浅余勇可贾图穷匕见被坚执锐春华秋实图穷匕见排沙简金二、成语里面的古今异义现象短兵相接兵赴汤蹈火汤抱恨终天恨不假思索假运斤成风斤苟且偷生偷破涕为笑涕走马观花走乳臭未干臭不刊之论刊呼天抢地抢屡试不爽爽不名一钱名感激涕零零不速之客速巧言令色令何去何从去尾大不掉掉吊民伐罪吊身体力行体学而不厌厌爱莫能助爱形容枯槁形容大家闺秀大家阡陌交通交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三、成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一)名词活用做动词(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稂不莠(草)密云不雨()不毛之地()不情之请()莫名其妙()华而不实()先礼后兵()(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车水马龙()身体力行()心猿意马()一诺千金()洞烛其奸()计日程功()韩信将兵()平步青云(上)罄竹难书()莫名其妙()袍笏登场()相形失色()声东击西()不可名状()(二)名词用作状语(1)时间名词作状语日理万机()日新月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朝不虑夕()朝闻夕改()(2)普通名词作状语车载斗量()风驰电掣()口诛笔伐()条分缕析()耳闻目睹()川流不息()狼烟四起()龙腾虎跃()旁敲侧击()道听途说()耳提面命()鳞次栉比()蝇营狗苟()虎口余生()金榜题名()管窥蠡测()风餐露宿()风雨飘摇()道不拾遗()马革裹尸()人才辈出()抱头鼠窜()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瓜剖豆分、蚕食鲸吞(三)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救死扶伤()量入为出()道不拾遗()(2)动词的使动用法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既来之,则安之()(四)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披坚执锐()扶强抑弱()革故鼎新()党同伐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飞短流长、改邪归正、好高鹜远、怙恶不悛(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集思广益()敬而远之()(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独善其身()殚精竭虑()汗牛充栋()曲意逢迎()丰衣足食()卑躬屈膝()破门而出()穷兵黩武()气壮山河()竭泽而渔()正本清源()(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不远千里()厚此薄彼()(五)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背城借一()杀一儆百()(2)数词作动词身价百倍()万众一心()一日千里()(3)数词作副词一无长物一无是处一无所知“一”均作“”四、成语里面的一词多义现象亡:亡命之徒()亡羊补牢()亡国之音()家破人亡()唇亡齿寒 ()顾:瞻前顾后()顾此失彼()奋不顾身()三顾茅庐()当:螳臂当车()安步当车()罪不当罚()当之无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负:负隅顽抗()负荆请罪()不负重望()久负盛名()备:德才兼备()关怀备至()戒备森严()兵:短兵相接()兵强马壮()兵贵神速(略)达:四通八达()通宵达旦()达官贵人()故:故步自封()非亲非故()明知故犯()顾:顾影自怜()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疾:讳疾忌医()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举:举足轻重()选贤举能()举国上下()名:不可名状()不名一钱()沽名钓誉()如:自愧弗如()称心如意()突如其来()胜:略胜一筹()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务:不务正业()不急之务()除恶务尽()相:相机行事()开诚相见()、肝胆相照()于:青胜于蓝()受制于人()与:与人为善()与日俱增()欲取姑与()以:以己度人()以貌取人()以讹传讹()因:因人成事()因利乘便(靠)因材施教()实词释义不易()之论不刊()之论不过尔尔()无可适()从以己度(测)人质()疑问难登峰造()极怨天尤()人缘()木求鱼引()吭高歌寡廉鲜()耻家徒()四壁尸位素()餐不学无术()如释()重负不速()之客不期()而遇文()过饰非出类拔()萃蔚为大观()寄()人篱下五、成语里面的兼词现象公诸()同好付诸()东流居心叵()测心怀叵()测六、成语里的句式判断句:草木皆兵被动句:见笑大方(用“见”表示) 古为今用(“为”表示) 兔死狗烹(无标志词)省略句:无与(之)伦比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之)为戒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祸起(于)萧墙放之(于)四海而皆准倒装句(1)宾语前置:人莫予毒→人莫毒予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仇报恩唯利是图→唯图利夜以继日→以夜继日文以载道→以文载道何罪之有→有何罪唯才是举→唯举才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以鼻嗤之问道于盲→于盲问道重于泰山→于泰山重业精于勤→业于勤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生,于安乐死蠢若木鸡→若木鸡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兄弟于墙阋外御其辱固定句式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
不过尔尔(耳) 博闻强识(志)
再接再厉(励) 信口开河(合)
二、古今词义差别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全集合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全集合(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是不能“以今律古”,也就是说不能以现代的常用义去推测某词的古代意义。
好在有相当一部分成语中还保留这这些古义,据此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沟通古今,有效的掌握一词多义。
本文共6300字,234条成语。
)A1.爱莫能助中的“爱”意为“同情,怜惜”。
不是“喜爱”。
B2.不可理喻、不言而喻中的“喻”意为“明白,知晓”。
3.不以为然中的“然”意为“对,正确”。
4.不可名状中的“名”意为“说出来”。
5.不经之谈中“经”意为“常规,原则”,形容言论无根据。
6.“不胜酒力”“不胜其烦”“弱不胜衣”“不可胜数”“指不胜屈”中的“胜”意为“经得起,受得住”。
7.不刊之论中的“刊”意为“削除”,古代把汉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的就削去。
形容不能改动的言论。
8.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为“邀请”。
9.不知凡几中的“凡”意为“总计,总共”。
10.不足为训中的“训”意为“法则,典范”。
11.不毛之地中的“毛”是指五谷,庄稼,不是“毫毛”。
12.不可匹敌中的“匹”意为“相当”。
13.不能自已中的“已”意为“停止”。
14.筚路蓝缕中的“路”意为“车”。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15.班师回朝中的“班”意为“调回”。
16.班荆道故中的“班”意为“铺开”。
17.博闻强识中的“志”意为“记忆”。
C18.春和景明中的“景”意为“日光”,不是风景。
19.差强人意中的“差”意为“略,尚”。
20.诚惶诚恐中的“诚”意为“实在,的确”。
21.插科打诨中的“科”指古典戏剧中的表情和动作。
不是“科学,科技”。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城汤池”“池鱼之殃”中的“池”指护城河。
23.传神写照中的“写”意为“描绘,描画”,不是“书写”。
24.出类拔萃中的“拔”意为“超出”,不是“把东西往外拉或抽”。
2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塘”指“堤岸,堤防,大堤”,“池塘”意为水池边的堤岸,不是“水塘”。
有古今异义的成语

有古今异义的成语
含有古今异义的成语,举例如下:
一、汤“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固若金汤”中的“汤”,是指烧沸的开水;现代汉语的“汤”,是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如按今天的常用义,把“金汤”释为“金黄色的汁水”,就让人喷饭了。
二、涕“感激涕零”“破涕为笑”中的“涕”,指眼泪;而现代汉语则指“鼻涕”。
三、走“不胫而走”“走马观花”“远走高飞”中的“走”,是“快跑”的意思。
与今天的“走路”“行走”的意思有一定的区别。
“落荒而走”“走投无路”中的“走”,则是“逃跑”的意思,这与今天的常用义大相径庭。
四、长“身无长物”“别无长物”中的“长”,是多余的意思。
“长物”即“多余的东西”。
现代汉语中此义已经不用。
若按今义把“长物”释为“长长的物件”,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已都知道,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居多。
所以在解释某些成语时,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如:
五、走狗“飞鹰走狗”中的“走狗”,是“走”与“狗”两个词。
意为“驱狗出猎”。
现代汉语中“走狗”却是一个词,常用义为“受坏人豢养而供其驱使并作恶的人”。
六、身体“身体力行”中的“身体”,在古汉语中是“身”和“体”两个词。
“身”是“亲身”,“体”是“体验”,意思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一个词,指人的躯体。
古今异义成语

古今异义成语1. 善意之举(shàn yì zhī jǔ)古义:好意的行为。
今义:表示出于良好的意图或出于仁爱心而采取的行动。
2. 殊途同归(shū tú tóng guī)古义:走不同的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今义: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同,但是目标相同。
3.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古义:指辽阔的海洋和广阔的天空。
今义:形容无限宽广的空间。
4. 公而忘私(gōng ér wàng sī)古义:以公众利益为重,忘记个人私利。
今义:以公共利益为重,不考虑个人私利。
5. 矛盾重重(máo dùn zhòng zhòng)古义:指尖端相对的两个矛。
今义:形容问题复杂,矛盾重重。
6. 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古义:指人摔倒后不能起来,说此心态极不稳定。
今义:一个失利就不能恢复,形容精神崩溃或身体疲惫。
7.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古义:指利用别人的权势或力量来欺压、威胁别人。
今义:指攀附权贵,以权势欺凌他人。
8.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古义:指画了一条蛇之后,又加上“腿”,显得画得不自然。
今义:指不必要的修饰,弄巧成拙。
9. 捧腹大笑(pěng fù dà xiào)古义:指因好笑而太过发笑,使得肚子发紧。
今义:形容非常好笑,笑得肚子发紧。
10. 半斤八两(bàn jīn bā liǎng)古义:指一斤是十六两,半斤是八两,两个东西完全一样重量。
今义:形容两件事物极为相似,难以区分。
11.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古义:形容极度恐慌,到处都是敌人的影子。
今义:东想西想,莫名其妙的多虑。
12. 大材小用(dà cái xiǎo yòng)古义:指大才能却只用于一些琐碎不重要的事。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唐功杰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那些古今异义词。
此类词语,用今义解释似乎也通,但却不能用今义解释,许多成语中的字义还保留着这种现象。
成语运用中的望文生义,与不明白这一点有极大关系。
下面列举这些词的古义在成语和古文中的运用。
爱:吝惜。
如:爱财如命。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北:败逃。
如:三战三北。
《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币:礼物。
如:币重言甘。
《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薄:迫近,靠近。
如:义薄云天。
《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吊:慰问。
如:吊民伐罪。
《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否:坏运气。
泰:好运气。
如:否极泰来。
《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股:大腿。
如:悬梁刺股。
《荆轲刺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躬:亲自。
如:事必躬亲。
《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果:充实,饱。
如:食不果腹。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河:黄河。
如:江河日下。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恨:遗憾。
如:相见恨晚、抱恨终天。
《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患:担心。
如:患得患失。
《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货:财物。
如:杀人越货。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假:借助。
如:不假思索、狐假虎威、假公济私。
《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揭:高举。
如:昭然若揭、揭竿而起。
《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斤:斧子。
如:运斤成风。
《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就:接近。
如:避重就轻。
《劝学》:金就砺则利。
咎:责备。
如:既往不咎。
《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厥:他的。
如:克尽厥职、大放厥词。
《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
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义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
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古:护城河。
今:水池。
2、词义缩小。
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
物,古:事物、人。
今:事物。
古义大于今义。
3、词义转移。
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示乙事物。
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啬”,属形容词。
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开水;今为菜汤。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显的变化。
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性词。
今:吉祥,褒义词。
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
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全集合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全集合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全集合
(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是不能“以今律古”,也就是说不能以现代的常用义去推测某词的古代意义。
好在有相当一部分成语中还保留这这些古义,据此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沟通古今,有效的掌握一词多义。
本文共6300字,234条成语。
)
A
1.爱莫能助中的“爱”意为“同情,怜惜”。
不是“喜爱”。
B
2.不可理喻、不言而喻中的“喻”意为“明白,知晓”。
3.不以为然中的“然”意为“对,正确”。
4.不可名状中的“名”意为“说出来”。
5.不经之谈中“经”意为“常规,原则”,形容言论无根据。
6.“不胜酒力”“不胜其烦”“弱不胜衣”“不可胜数”“指不胜屈”中的“胜
”意为“经得起,受得住”。
7.不刊之论中的“刊”意为“削除”,古代把汉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的就削去。
形容不能改动的言论。
8.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为“邀请”。
9.不知凡几中的“凡”意为“总计,总共”。
10.不足为训中的“训”意为“法则,典范”。
11.不毛之地中的“毛”是指五谷,庄稼,不是“毫毛”。
形容古今异义

形容古今异义形容,是古今汉语中常用的词汇。
如果仔细辨析,有些词语的意思并非发生了变化,只是它们原本具有的特定含义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和人们的需要。
这些词语大多具有“ [gPARAGRAPH3]义”和“引申义”,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含义在某种语境下得到了新的解释,因而成为了新的意思。
例如:一、以卵击石比喻做事不留后路,必然失败。
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以卵投石,虽击之千万次,犹不得破者,卵之不若石也。
”用卵去打石头,即使打上一千万次,也还是不能把石头击碎,因为卵的硬度不如石头。
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将“击”解释为“打”,所以该句应为“以卵击石,每(每次)都……”;而用来比喻,则表达了其固执己见、自不量力的含义。
二、害群之马指在事情做完之前,为防止意外而故意损坏或制造不利因素的人。
古代典籍里,通常作“害群之马”解释,即指危害别人集体的劣马。
如《左传·宣公三年》载:“‘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故物不遗弃,则群士可得。
今弃与不取,惧吾不信矣。
犹惧群士之不吾信也,而况物之遗乎?”此处“士”字同义连用,作“士人”解释。
到了唐代,开始将士人和马联系起来用,宋代之后,士人和马的关系更加密切。
现代汉语中,士人通常泛指品德优良、学问渊博的知识分子,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从事其他工作。
所谓“士人相轻”,正是指的品行低劣、学问浅薄的人。
现在也用于贬斥别人,意思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养一匹好马,总怕它伤心,一匹劣马呢,却没什么可担忧的。
”三、呆若木鸡指在事情做完之前,完全出于呆滞状态。
原为佛教语,比喻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入迷而忘记了言语、动作。
后来借用作形容发愣的神态。
如:(甲)见姑娘旁边站着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白白胖胖的小脸蛋上嵌着两颗小黑葡萄似的眼珠,两条弯弯的眉毛,又短又粗的小辫儿朝天翘着,活像一只小绵羊,谁见了都喜欢。
(乙)呆头呆脑的样子真可爱。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
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义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
外延扩大。
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
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古:护城河。
今:水池。
2、词义缩小。
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
物,古:事物、人。
今:事物。
古义大于今义。
3、词义转移。
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
示乙事物。
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
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
啬”,属形容词。
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开水;今为菜汤。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
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
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
显的变化。
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
性词。
今:吉祥,褒义词。
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
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
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
今:批评那些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
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今天已换成另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成语中还保留着,如“目
改称眼睛;“寡”改称少;成语“目不识丁”、“目无全牛”、“寡不敌众”中还沿用。
下面再列举一些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釜底抽薪:薪,古:柴火;今:薪水。
亡羊补牢:亡,古:丢失;今:死亡,灭亡。
假公济私:假,古:借;今:虚假。
克勤克俭:克,古:能够;今:克服,克制。
高屋建瓴:建,古:倾倒;今:建造。
箪食豆羹:豆,古:木碗;今:豆类。
莫予毒也:予,古:第一人称代词;今:给予。
唯利是图:是,古:宾主前置标志;今:判断词。
求全责备:责、备:古:单音词,要求,完备;今:双音词,
批评。
短兵相接:兵,古:武器;今:士兵。
巧言令色:令,古:美好;今:命令。
还有“学而不厌”“不知凡几”“作如是观”“自怨自艾”“屡试不爽”“名副其实”“忘乎所以”等成语,加点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中有许多词用的是古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今义去解释,这样的词在成语里不少,由于同形极易误解,学习时应注意区别用的是古义还是今义,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加深对这一文言现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