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学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部分
2019-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 专题12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易混易错点
2019-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2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易混易错点主标题: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联系、整体与部分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存在如下易混易错点: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均因表述不全面而错误;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这二者均具有客观性,那种认为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观点是错误的;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等同的,这些观点均不正确。
1.(xx江苏单科32)下图漫画“运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注重量的积累以促成质变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A【解析】解答漫画题,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漫画,理解漫画的本义和寓意,本题漫画中“运土”之人,只顾挖土,而不考虑将土运出去,是孤立地看问题,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A正确且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无关。
2.(xx海南22)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
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
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愿而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明显错误,稳定的联系也是存在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据此②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高考哲学易错题及命题分析:认识论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认识论部分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Ⅰ1.“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2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易混易错点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2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易混易错点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易混易错点主标题: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易混易错点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1.首先解决的矛盾,不一定就是主要矛盾。
区别主次矛盾只能从性质、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决定。
在特定的环境中,往往是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更好的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自然解决了。
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在解决矛盾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住中心,抓关键,只要这样,才能顺利的解决其他矛盾。
人们既要集中力量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要适当去处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主要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唯一矛盾。
所有矛盾都要解决,不过主要矛盾是绝世事物发展的关键,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解决,但是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4.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不起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决定事物的性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不能说是不起作用的。
1. (2015年高考安徽卷)为了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我们要根据污染物“随波逐流”的特点,改变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防治模式,从检测、预警、治理、补偿等方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无缝衔接”。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①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②解决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抓住关键能够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④统筹全局可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A.①②B.①③C. ②④D. ③④本题答案为C试题解析:①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故排除;③说法过于绝对,违背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观点,故排除。
选项②④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C。
2. (15年浙江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1。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一、辩证唯物论(一)人与自然的关系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
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易混易错试题解析——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易混易错易混易错:1.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属于辩证的思维方法;但“凡事总是非此即彼”这一说法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属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故原命题错误。
2.应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故本题说法错误。
3.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故题中观点错误。
4.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故本题说法错误。
5.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其中,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故本题说法错误。
6.遵循适度的原则,就是要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故题中观点错误。
7.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
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故题中观点错误。
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而不是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否定。
这种自我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
故本题判断为错误。
9.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唯物论部分-政治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唯物论部分-政治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 选项。
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
“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
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3.“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高考复习易错题集萃《哲学常识》主观试题(十九)
高考复习易错题集萃:《哲学常识》主观试题(十九)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二、辨析题1. 近朱者未必赤 , 近墨者未必黑。
2.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惟一力量。
3.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完全不同的。
4. 有人认为 : 我们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只要学好数学、外语和电脑 , 就可以立足于未来世界 , 学不学哲学无所谓。
5.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因此 , 物质不是永恒的 , 而是有生有灭的。
6.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
7. 既讲索取,又讲贡献。
8.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要在认识现象时进行分析 ,认识本质时进行综合。
高考复习易错题集萃:《哲学常识》主观试题(十九)参考答案1.精析: 此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就知识点看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 题目中过分强调了内因的作用 ," 近朱 "" 近墨 "是外因 , 它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题目中说 " 未必赤" " 未必黑 ", 就只强调了内因的决定作用 ,而忽视了外因的影响 ,解答此题时必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对内外因进行辩证的分析 ,既要强调内因 , 又不能忽视外因 ,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答案 :(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 但有不够全面之处。
(2) 唯物辩证法认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 这说明 ,由于内因的作用 ,近朱者不见得赤 ,近墨者也未必黑。
但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2.精析: 此题着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能力 , 能否结合实际明确地、具体地指出这种说法存在的片面性。
此题是以一个判断的形式 ,考查 " 知识 " 这一概念的使用范围。
高考政治易错点14 辩证唯物论(解析版)
易错点14 辩证唯物论易错题【01】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矫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
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这种反应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易错题【0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源于现实并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理论可以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矫正]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01(2021·辽宁·高考真题)气象观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科学观测的不同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
这表明()①对气象的认识是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的开始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③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④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详解】①:对气象的认识有利于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但不是二者关系的开始,故①不选。
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而不是源于对自然的好奇,故②不选。
③④: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
这表明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故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高考哲学辩证法易错点(修改版)
修改下列错误表述: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根本观点是发展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2.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与联系的客观性是不矛盾的,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乌鸦叫丧,喜鹊叫喜”等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预”和“立”之间存在客观联系,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对待它们,积极创造二者实现的条件,促进事情的成功。
“乌鸦”与“丧”之间,“喜鹊”与“喜”没有固有联系,也不是建立在固有联系基础上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而是主观臆想。
6.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而使力量削弱,甚至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7.部分的功能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关键部分甚至能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8.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有序性、层次性、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等原则,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易混易错点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易混易错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易混易错点主标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副标题:明确高考考查重点,辨别易混易错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普遍性特殊性难度:3重要程度: 5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1.不能把矛盾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与其它各种事物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只对立不统一,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事物的特殊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而普遍性则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是概括出了他们的共同本质。
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5.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等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者是有严格区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中的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方法论意义。
二者具体内容也不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强调矛盾各有其特点,反对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说明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例如:1.(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22)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中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
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
高考政治 几个哲学易错点
2012高考政治几个哲学易错点一关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易错点及分析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剖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所以我们只能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剖析: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只有科学的哲学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剖析: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关于规律的客观性的易错点及分析1.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人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以趋利避害。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3.规律没有好坏之分。
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
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换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
三关于意识的常见误区及分析误区一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它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去促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
误区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指导、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误区三意识具有独立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这表明意识具有依赖性,依赖于物质的产生和发展。
但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意识的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等方面。
误区四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人们意识中那些错误的思想、片面的认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是歪曲的,有时甚至是虚幻的。
易错点16 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原卷版)-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易错题(新教材新高考)
易错点16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目录01易错陷阱(3大陷阱)02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1】对辩证思维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2】对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3】对超前思维存在认识误区03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对辩证思维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独立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点评: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不能认为分离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
点评:提纯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提纯是抽象思维的关键环节。
3.不能认为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理性层次上进一步上升的两个独立阶段。
点评: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层次上升的阶段。
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易错陷阱2: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要以此为中心向新奇、独特方向想。
点评: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2.不能认为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时,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时,应该较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形成统一意见。
点评:头脑风暴法作为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性发散技法,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时,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
3.不能认为聚合思维没有发散思维的创新功能强。
点评:在思维创新过程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是创新思维的两翼,不存在谁创新功能更强问题。
易错陷阱3:对超前思维存在误区1.不能认为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想象。
哲学易错题(解析版)
哲学判断题练习(解析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易错点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解析:错。
首先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科学,其次哲学有科学(正确)与非科学(错误)之分。
应改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真正的或科学的)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解析:对。
但若“真正的或科学的”去掉,则是错的。
还有最好表述为“强大的精神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析:错。
“科学”去掉。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解析:错。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即共性的概括和总结。
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个部分的关系。
5.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错。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解析:错。
对整个世界。
7.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错。
去掉“科学”。
8.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解析:错。
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具体规律9.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解析:错。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0.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错。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请区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解析:错。
不可知论包括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也包括否认彻底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解析: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的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解析:错。
从根本上来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就具体而言,都有正确与错误。
1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解析:错。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高中政治的学习需要一些捷径,对于考试来说,就是一些答题的模板。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易错点1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解析版)
易错点1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要求易错题【01】矛盾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要善于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寻求矛盾的普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矫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不存在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要善于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寻求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易错题【02】发展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实现发展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善于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矫正]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是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01(2021·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时期的晏婴说:“和如羹焉。
水醯(xǐ,醋)醢(hǎi,肉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炊煮)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这说明()①和羹中各种食材的味道消融,文明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阂②和羹的同一性制约各种食材的味道,文明以共存超越文化优越③各种食材的不同规定着羹美的基本趋势,文明以互鉴超越文明冲突④和羹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的具体同一,文明有差异性才能和谐共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④:“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意为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这说明和羹中各种食材的味道消融,文明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阂,说明和羹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的具体同一,文明有差异性才能和谐共存,故①④入选。
哲学易错题整理
哲学易错题(一)1、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这表明()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③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④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用此观点分析“稳如泰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它是错误的,否认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它是正确的,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说,并不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C、它有正确的一面,即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但又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D、它是错误的,认为静止时绝对的,无条件的3、《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其哲学寓意有()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③不同的能动性的发挥会带来不一样的后果④违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的哲理是()A、认识只有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问题5、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有力措施。
我国人民正以创造性的劳动向既定目标迈进。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A、人在实践基础上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B、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6、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一个箭射不到靶上的理论,即箭要射到靶上,必先经过路程的一半;然后又要经过剩下一半路程的一半,以此类推,箭永远有一半的路程要走,所以它永远也射不到靶上。
此理论虽然荒谬,但几千年来却无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
1题的正确答案是B。
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
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陷入相对主义。
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
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
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客观性。
A项是指人们认识规律的途径和方法,是思维对规律的反映,而不是事物发展规律本身。
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思维对规律的反映之间是有区别的;B项是唯心主义对规律和范畴的界定;D项是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把二者混同。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又是必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行动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
“守株待兔”中农夫没有正确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联系,因此是错误的。
其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础上,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的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才能善于捕捉“机遇”和利用“机遇”去揭示和发现必然性,推动客观事物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
第20题关键点是弄清“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的含义:人们在观察、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机遇”。
在科学的实践中,“机遇”往往会成为重大发明创造的起点。
但是这种机遇也不是纯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必然性的东西。
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
而“有准备的头脑”即指观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维。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指观察者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丰富的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从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8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问题。
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即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决定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
唯物辩证法丰富了决定论的内涵,把决定看成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循的。
同唯物主义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目的论、观念决定论,它们采取了与上述非决定论在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宗教目的论、神学宿命论、上帝决定论、观念决定论等都是伪决定论。
辩证决定论是建立在承认和理解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是人们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的根据,是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互统一的全面、辩证的理解;它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具体地统一了起来并贯彻到底,并在更深层次上说明了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和规定性。
题干引用的是法国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言论。
他认为根据太阳系的初始力学状态,就能用牛顿力学方程推算出宇宙过去到未来的一切事物;未来包含于过去的条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可以精确确定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决定论(形而上学决定论)的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和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基本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
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它表明客观事物发展在内容上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则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C。
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是A.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C.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殊性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事物或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各种科学门类和学科的划分,就是以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自己特殊的矛盾为依据的。
不仅不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特殊的矛盾,而且每一事物在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也都包含着各自特殊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是标志事物矛盾的差异性和个别性的哲学范畴,也称矛盾的个性。
其基本涵义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