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微观视角

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中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1960)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对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其拥有了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垄断优势。金德尔伯格(1969,1975)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金德尔伯格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并认为市场的不完全主要有产品市场不完全、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致的市场不完全和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四种基本的形式。由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重要贡献,该理论也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理论解决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并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内对西方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一是弱化了国家特征;二是不能很好地解释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问题;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

义。按照这一理论,只有具备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风生水起,使得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产生了质疑。

二、内部化理论

巴克莱和卡森(1976)在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拉格曼(1981)对内部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的产权经济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需要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特有的营销技能等中间产品置于同一所有权的控制下,进行内部转让,在内部市场组织交易。这一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善性这一前提出发来解释跨国公司产生和为何要进行内部化的原因,结论表明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要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内部化理论仅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对于其他因素特别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问题解释力却是感到明显的不足。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约翰·邓宁1976年在其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讨》中首次提出,之后的1981年的论文《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以及1988年论文[1]、1993年的著作[2]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系统化、动态化和理论的拓展。邓宁用o-l-i模型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认为当企

业只有同时具备了基于产业组织的厂商特定资产所有权优势、基于要素结构的区位特定优势和基于交易成本的厂商内部化优势时,企业才有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意愿。所有权优势是指一个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要进入其他某一市场就必须拥有其他国家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定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的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等等。邓宁认为一个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基础在于其拥有所有权优势,而要成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是拥有所有权优势,但它并不是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为了避免商品市场以及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克服外部市场失灵,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将自身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产生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在投资环境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具体来说,形成区位优势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和经济因素;二是社会和文化因素;三是政治因素。按照邓宁的观点,一个要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究竟要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往往要对本企业是否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选择其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

邓宁的理论吸收了以往理论的优点,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的不足,甚至获得了“通论”的雅称,但这一理论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其一是该理论包含了许多解释变量,也没有说明那种变量对投资决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动态化的

分析,与瞬息万变的实践产生了相当的差距,也失去了一个理论应有的严密性以及概括性的解释现象的能力;其二是忽视了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差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基于邓宁理论所

指的某些竞争优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某些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支配,很明显邓宁理论对此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3]。

总之,垄断优势理论解决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内部化理论则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邓宁的理论则主要是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实践的总结。这些理论从微观的视角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这些理论是对发达工业国家实践的理论总结,而针对欠发达国家的问题则是几乎没有涉及。参考文献

[1] dunning j h. 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 vol. 19, no. 1.

[2]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d.]wokingham:addison wesley, 1993.

[3] 聂明华. 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研究[j]. 山东经济,2002(01):3-5.

(编辑:刘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