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材料的磁学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基本概念

1. 1.磁畴:在未加磁场时铁磁金属内部已经磁化到饱和状态的小区域。

2. 2.磁导率:磁导率是磁性材料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表示磁性材料传导和

通过磁力线的能力,用μ表示,其中μ=B/H.单位为亨利/米(H·m-1).

3. 3.自发磁化:在未加磁场时铁磁金属内部的自旋磁矩已经自发地排向了同

一方向的现象.

4. 4.磁滞损失:磁滞回线所包围的面积相当于磁化一周所产生的能量损耗。

5. 5.磁晶各向异性:

6. 6.退磁场:非闭合回路磁体磁化后,磁体内部产生一个与磁化方向相反的磁场。

第三章材料的磁学性能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和合金磁性材料,由于它的电阻率低、损耗大,已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尤其是高频范围。

磁性无机材料除了有高电阻、低损耗的优点以外,还具有各种不同的磁学性能,因此它们在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存储、激光调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磁性无机材料一般是含铁及其它元素的复合氧化物,通常称为铁氧体(ferrite)。它的电阻率为10~106Ω·m,属于半导体范畴。目前,铁氧体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章介绍磁性材料的一般磁性能,着重讨论铁氧体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7.1磁矩和磁化强度

7.1.1磁矩

(1)定义

在磁场的作用下,物质中形成了成对的N、S磁极,称这种现象为磁化。与讨论电场时的电荷相对应,引入磁量的概念,并把磁量叫做磁极强度或磁荷。将一对等量异号的磁极相距很小的距离,把这样的体系叫做磁偶极子。

在外磁场的影响下,磁偶极子沿磁场方向排列。为达到与磁场平行,该磁矩在力矩

T=Lq m Hsin (7.1)

的作用下,发生旋转。式中的系数Lq m定义为磁矩M(Wb·m)。

磁矩这一物理量是磁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是物质中所有磁现象的根源。磁矩的概念可用于说明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产生磁性的原因。

(2)原子磁矩

物质是原子核和电子的集合体,要理解物质的磁性起源,就要考虑原子具有的磁矩。现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原子中的磁矩。

①电子轨道运动产生的磁矩

②电子自旋产生的磁矩

③原子核的磁矩

7.1.2磁化强度

磁化强度的物理意义是单位体积中的磁矩总和。设体积元△V内磁矩的矢量和为∑M,则磁化强度M为

(7.2)

式中M i的单位为Wb·m,V的单位为m3,因而磁化强度M的单位为Wb·m2,即与磁场强度H的单位一致。

电场中的电介质由于电极化而影响电场,同样,磁场中的磁介质由于磁化也能影响磁场,即磁性体对于外部磁场H的反映强度。

磁场强度H、磁化强度M有关系式

B≡μ0H+M=μH (7.3)

式中μ为介质的磁导率,μ只与介质有关。该式采用MKS单位制表示。因此磁化强度M 表征物质被磁化的程度。对于一般磁介质,无外加磁场时,其内部各个磁矩的取向不一,宏观无磁性。但在外磁场作用下,各磁矩有规则的取向,使磁介质宏观显示磁性,这就叫磁化。

定义为介质的相对磁导率,则

M=(μr-1)H (7.4)

定义为介质的相对磁化率或χ=μ0χr为介质的磁化率,则可得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7.5)

式中比例系数χr仅与磁介质性质有关,它反映材料的磁化能力。

为了便于直观地理解磁性相关的基本物理量,可以将其与电学量的基本物理量进行对比,见表7-1。

7.2物质的磁性

物质的磁性由于原子磁矩不同的表现,使原子磁矩与磁场的作用、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曲线、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等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讨论各种不同类型的磁性。7.2.1顺磁性

由于电子自旋没有互相抵消,不论外加磁场是否存在,原子内部存在永久磁矩。在没有外磁场的作用时,由于物质中的原子做无规则的热振动,各个磁矩的指向是无序分布的,没有形成宏观磁化现象。但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这些磁矩沿磁场方向排列,物质显示极弱的磁性,这种现象叫顺磁性。磁化强度M与外磁场方向一致,M为正,而且M严格地与外磁场H成正比。

顺磁性物质的磁性除了与H有关外,还依赖于温度。其磁化率χ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

(7.6)

式中T为绝对温度(K);C称为居里常数,取决于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和磁矩大小。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一般很小,室温下χ约为10-5。

7.2.2铁磁性

具有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而且很大。如Fe,Co,Ni,室温下磁化率可达103数量级,属于强磁性物质。一般磁介质的B-H为线性关,即B=μH,μ不变,而对于铁磁体,B-H为非线性,μ随外磁场变化。

铁磁体的铁磁性只在某一温度以下才表现出来,超过这一温度,由于物质内部热骚动破坏电子自旋磁矩的平行取向,因而总磁矩为零,铁磁性消失。这一温度称为居里点T C。在居里点以上,材料表现为强顺磁性,其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

(7.7)

式中C为居里常数。

铁磁性物质和顺磁性物质的主要差异在于:即使在较弱的磁场内,前者也可得到极高的磁化强度,而且当外磁场移去后,仍可保留极强的磁性。

7.2.3反铁磁性

反铁磁性体的原子磁矩在同一子晶格中,无外磁场的作用时,磁矩是同向排列的,具有一定的磁矩;在不同的子晶格中磁矩是反向排列。两个子晶格中自发磁化强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整个晶体M=0。反铁磁性物质大都是非金属化合物,如FeO,NiF2及各种锰盐。

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不能观察到反铁磁性物质的任何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其宏观特性是顺磁性的,M与H处于同一方向,磁化率χr为正值。

7.2.4抗磁性

当磁化强度M为负时,固体表现为抗磁性。抗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是磁场强度的线性函数。Bi,Cu,Ag,Au等金属具有这种性质。在外磁场中,这类磁化了的介质内部,B 小于真空中的B0。构成抗磁性材料的原子(离子)的磁矩为零,即不存在永久磁矩,而前面所讨论的铁磁性、反铁磁性、顺磁性等都是源于原子磁矩而产生的磁性。当抗磁性物质放入外磁场中,外磁场使电子轨道改变,围绕原子核作回旋轨道运动的电子按照楞次定律会产生感生电流,此感生电流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这便是反磁性产生的根源。所以抗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轨道状态的变化。抗磁性物质的抗磁性一般很微弱,磁化率χ一般约为-10-5,其绝对值很小。符合抗磁性条件的就是那些填满了电子壳层的原子和离子,因此周期表中前18个元素主要表现为抗磁性。这些元素构成了无机材料中,几乎所有阴离子,如O2-,F-,Cl-,S2-,SO42-,CO32-,N3-,OH-等。在这些阴离子中,电子填满壳层,自旋磁矩平衡。

7.3磁畴的形成和磁滞回线

7.3.1磁畴的形成

铁磁体在很弱的外加磁场作用下能显示出强磁性,这是由于物质内部存在自发磁化的小区域,即磁畴。对于处于退磁化状态的铁磁体,它们在宏观上并不显示磁性,这说明物质内部各部分的自发磁化强度的取向式杂乱的。因而物质的磁畴不会是单畴,而是由许多小磁畴组成的。磁畴形成的原因有“交换”作用和超交换作用。

7.3.1.1“交换”作用

磁偶极子类似于一个小永久磁体,因此在其周围形成磁场,这一磁场必然会对其它磁矩产生作用,使磁矩在特定方向取向,由于磁矩的相互作用,使其取向趋于一致。实际上这是由于电子的静电相互作用造成的,也即“交换”作用。

这一现象也可从电子的“共有化”运动得到解释。

7.3.1.2超交换作用

在某些材料中过渡金属离子不是直接接触,直接接触交换作用很小,只有通过中间负离子氧起作用。

在尖晶石结构中实际上存在A-A,B-B,A-B三种可能位置.因而存在三种交换作用。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化合物中只有其中的一种超交换作用占优势。

7.3.1.3磁畴的形成

由于铁磁体具有很强的内部交换作用,铁磁物质的交换能为正值,而且较大,使得相邻原子的磁矩平行取向,发生自发磁化,在物质内部形成许多小区域,即磁畴。这种自生的磁化强度叫自发磁化强度M S。因此自发磁化是铁磁物质的基本特征,也是铁磁物质和顺磁物质的区别所在。

大量实验证明,为了保持自发磁化的稳定性,必须使强磁体的能量达最低值,因而就分裂成无数微小的磁畴,形成磁畴结构。每个磁畴的体积大约为10-9cm3,约有1015个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