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合集下载
7温病的治疗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定义: 驱除表邪, 解除表证的治法. 定义 : 驱除表邪 , 解除表证的治法 .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 " 其在皮者 , 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 而发之" 而发之气. 注意轻开肺气.
(4)疏表润燥
作用: 作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咳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舌边尖红. 舌边尖红. 代表方: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辛凉与润燥合用;( ;(2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
清热解毒药; 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清热解毒药;(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4)咳 重加化痰止咳药. 重加化痰止咳药.
(2)透表清暑(化湿) 化湿)
作用:外散表寒, 作用:外散表寒,内清暑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 适应证: 夏月感受暑湿 , 复感寒邪, 邪 郁肌表. 恶寒, 头痛, 身形拘急, 郁肌表 . 恶寒 , 头痛 , 身形拘急 , 发 热无汗,口渴心烦等. 热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运用要点: 用药不避辛温; 运用要点 : ( 1 ) 用药不避辛温 ; ( 2 ) 掌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原则
立足祛邪,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邪正关系 立足祛邪 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 注重整体, 2,整体局部关系 注重整体,着眼局 部 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病与证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4,知常达变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温病用温药
1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 急诊,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 发展于《伤寒论》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 (1)病名: )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说"温病乃起" 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 的最早记载.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 民乃厉, 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 温病乃作" 温病乃作".
--《 (5)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 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著《温病条辨》,其内容多取 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参照了《内经》 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参照了《内经》,《伤寒 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 论》,《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采用自 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 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 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温病学8春温讲义课件
发病情况
一位35岁的男性,在初春时节出 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伴 有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
诊断过程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 季节,确诊为春温病。
治疗过程
医生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和补充体 液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症状,然后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使用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中药进行 治疗。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体温 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春温病以清热解毒、养阴润燥、透热达邪为原则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药治疗。
春温的最新研究进
05
展
研究成果
发病机制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春温的 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新的病理生理 特征,为春温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治疗方案优化
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春温的治疗方案得到了不 断优化,疗效得到了显著提
常用方剂
如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等 ,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春温需注意药量及配伍, 避免使用过于寒凉或温燥的药物, 以免损伤脾胃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
针灸治疗
01
02
03
常用穴位
针灸治疗春温常选用大椎 、风池、合谷、曲池等穴 位,以清热解表。
刺灸方法
一般采用泻法,以祛邪为 主,同时可配合艾灸以增 强疗效。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 进行操作,切勿自行操作 。
其他疗法
推拿按摩
01
通过推拿按摩某些特定穴位,如太阳穴、风府穴等,可缓解春
温的一些症状。
饮食调理
02
适当食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等,有助于辅
助治疗春温。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温
肾
热结肠腑 兼气液两虚
阴
兼小肠热盛
耗
损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阴
热灼营阴 内陷手足厥阴 出血、斑疹、
虚
热盛动风
昏痉、正气外脱 风
动
医学课件ppt
7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医学课件ppt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医学课件ppt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医学课件ppt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医学课件ppt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2)致病特点:
①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 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 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 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 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 某经络,专发为某病”。如湿热性质 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 传;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 传布于十二经。
(2)致病特点:
①多从口鼻而入,首犯 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出 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 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 卫表证。
②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 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 即叶天士所说的“两阳相劫”。在 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 肺津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 症;若邪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 受损,而见口渴、舌燥、便秘等症; 后期则以肺胃之阴液损伤为主。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
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 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 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 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 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 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 各包括了多种病邪。
(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 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 并多能引起流行。感受风热时 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 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
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 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 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 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 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 解毒法的应用。
病因发病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
第28页/共83页
③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 阻遏气机运行之性。当初袭人体时,其邪多 郁遏于卫、气,既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 困重,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的表现,又有胸 闷脘痞等湿郁气机的等症状。在病变过程中, 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 症状也甚为常见。湿邪久困,损伤阳气,甚 至发生湿盛阳微的病理变化,症见畏寒,肢 冷,便溏,心悸、面浮,肢肿,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滑等。 第29页/共83页
(1)形成条件:
长夏季节因气候炎热,湿 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 故湿热病邪更易形成,并伤人 尤胜,所以湿热病邪致病以长 夏为多见。
第25页/共83页
(2)致病特点:
第26页/共83页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 之邪相博,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 来势较慢,发病较缓。在发病后,不 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清而愈, 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热, 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 瘥后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 复发,即所谓“炉灰复燃”。
第8页/共83页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 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 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 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 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
第9页/共83页
(二)温邪的分类 及其致病特点
第10页/共8Leabharlann 页1、风热病邪风温
第11页/共83页
(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 季节。
第27页/共83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湿热病邪从外感受,多与饮食有关,
病邪易直接犯于脾胃。脾胃同属中土, 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 类相从,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 直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 症状。由于湿性粘滞,化热较慢,传变 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间较长,故 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
③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 阻遏气机运行之性。当初袭人体时,其邪多 郁遏于卫、气,既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 困重,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的表现,又有胸 闷脘痞等湿郁气机的等症状。在病变过程中, 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 症状也甚为常见。湿邪久困,损伤阳气,甚 至发生湿盛阳微的病理变化,症见畏寒,肢 冷,便溏,心悸、面浮,肢肿,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滑等。 第29页/共83页
(1)形成条件:
长夏季节因气候炎热,湿 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 故湿热病邪更易形成,并伤人 尤胜,所以湿热病邪致病以长 夏为多见。
第25页/共83页
(2)致病特点:
第26页/共83页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 之邪相博,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 来势较慢,发病较缓。在发病后,不 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清而愈, 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热, 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 瘥后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 复发,即所谓“炉灰复燃”。
第8页/共83页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 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 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 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 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
第9页/共83页
(二)温邪的分类 及其致病特点
第10页/共8Leabharlann 页1、风热病邪风温
第11页/共83页
(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 季节。
第27页/共83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湿热病邪从外感受,多与饮食有关,
病邪易直接犯于脾胃。脾胃同属中土, 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 类相从,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 直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 症状。由于湿性粘滞,化热较慢,传变 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间较长,故 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 温共33页PPT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Hale Waihona Puke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 学)-春 温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Hale Waihona Puke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 学)-春 温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春温 PPT课件1
3热郁胆腑
症状 病机
身热,口渴,尿少色黄 口苦,心烦 胸胁不舒或胁痛 干呕 舌红苔黄,脉弦数 兼表邪 兼有头痛
热郁于里,热邪伤津 热郁少阳,胆火上扰 肝胆经气不利 胆热犯胃 里热郁于胆经之象 头痛,恶寒,无汗 胆火上冲于头
[治法]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兼有表证者,佐以疏邪透 表。 [方药]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柳宝治)。 [方义] 黄芩,苦寒直清胆热; 玄参,咸寒,养阴生津,助阴托邪,“治伏气温 病,当步步顾其阴液”; 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 豆豉,宣发郁热,透热外达。 本方清中有宣,透中有养(阴),育阴不滞邪, 清热不伤正。
[附] 黄芩汤《伤寒论》(芍,甘,枣)治少阳病不 解,热邪下迫,阳明下利或呕,无透邪之功,且偏酸收甘 补。 [加减] ①热郁少阳之经,寒热往来,胸满心烦,加柴 胡、栀子,胁痛加郁金。 ②兼表证加葛根、蝉衣、薄荷;表证明显加葱 豉桔梗汤(薄荷,甘草,连翘,栀子,竹叶。《通俗伤寒 论》) ③胆火上逆,头痛呕吐加龙胆草、竹茹、栀子。 ④咽红肿痛,加牛蒡子,僵蚕。 ⑤津伤明显加生地,石斛,花粉。
3历史沿革
①《内经》伏寒化温之论是后世春温概念的理论 基础。 ②宋代郭雍在《伤寒补亡论》首提春温之名 ③明王安道首述伏邪春温的基本特点:认为本病 是热邪自内达外,里热之证,拟清里热为主的治 疗原则。 ④清代叶天士进一步完善了春温的概念及其证治 体系。
4.和现代医学病种的关系:
重型流感,流脑、病脑、斑疹伤寒,败血 症等属于本病范畴。 从现代医学看:一组发生在春季中毒证状 严重,明显的血管损害和中枢N、S病理损 害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表现出春温 特点的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医学课件
30
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 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 十年(公元1745年),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 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 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 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 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 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 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 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 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 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 名声大震。
医学课件
15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战国-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 为温病诊治的依据“衛之後, 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医学课件
33
薛雪,(1681-177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 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 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 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 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 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 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 有《医经原旨》、《湿热 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医学课件
35
春温优秀PPT资料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时痛, 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23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身热,腹满便秘,苔焦黑,
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 撮空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 细。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24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下燥屎 人参、甘草――大补元气 麦冬、生地、玄参――滋阴润燥 海参――滋补阴液,咸寒软坚 当归――行血分之滞,和畅气血; 姜汁――宣畅气机,鼓舞胃气
25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心烦,
口渴,舌红,小便涓滴赤痛,脉沉实。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
26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赤芍、生地――凉血养阴 大黄、芒硝――攻下大肠热结 黄连、黄柏――清泄小肠火热
27
(三)热炽营血
28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 温热病邪
( “伏寒化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 )
5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 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伏邪自发”
6
二、病机传变:
1.初期
发于气分(热郁胆腑)
温热病邪
或兼表证
12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和
顾护阴液。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23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身热,腹满便秘,苔焦黑,
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 撮空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 细。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24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下燥屎 人参、甘草――大补元气 麦冬、生地、玄参――滋阴润燥 海参――滋补阴液,咸寒软坚 当归――行血分之滞,和畅气血; 姜汁――宣畅气机,鼓舞胃气
25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心烦,
口渴,舌红,小便涓滴赤痛,脉沉实。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
26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赤芍、生地――凉血养阴 大黄、芒硝――攻下大肠热结 黄连、黄柏――清泄小肠火热
27
(三)热炽营血
28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 温热病邪
( “伏寒化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 )
5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 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伏邪自发”
6
二、病机传变:
1.初期
发于气分(热郁胆腑)
温热病邪
或兼表证
12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和
顾护阴液。
第九章 春温 PPT课件
3.实验室检查:
三大常规、脑脊液或斑疹涂片等。
(二)鉴别诊断
风温 春温
初期症状
所阴
(温)邪袭肺卫 卫分 肺胃阴液
里热炽盛为主 气分或营分可兼表 肝肾阴伤
病因 病情
初起治疗
风热病邪,肺卫不固 温热病邪,阴精不足 较轻 急、重、快
辛散凉泄、透邪外出 辛凉清解,顾护阴液
四、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辨初起证候-气分、营分,有无表证及新感属性 辨邪实正虚- 初期-邪实 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后期-邪少虚多 辨动风虚实
加减五承气汤 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脉沉弱或沉细 气液两虚- “阳明下证,峙立三法: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 -攻补兼施,正邪合治 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 -新加黄龙汤 增液汤、当归、海参 则用调胃乘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 身热、 生大黄、 芒硝 增液,所以回护其虚,务存津液之心法也。”11 便秘、 条 党参、生甘草、姜汁 腹满 “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 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 “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 硬痛, 之法。旧方以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 小肠热盛- 伴小便涓滴红赤,溺时疼痛,脉沉实 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 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 苔黄 -通腑泻热 赤芍、生地、黄连、黄柏 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 燥裂, 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 -导赤承气汤 生大黄、芒硝 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 脉沉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牛黄承气汤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小肠热盛, 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 热结阴亏-伴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象沉细 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 -攻下腑实,增液滋阴 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加硝、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里热化火。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去白芍、大枣医学,ppt 用生甘草易炙甘草12)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化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
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
膈散+犀医学角ppt 地黄汤)
20
(3)热盛迫血(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
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
昏痉、正气外脱 风
动
医学ppt
7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医学ppt
8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攻下腑实:硝、黄; 补助正气:人参、甘草; 滋养阴液:生地、麦冬、玄参、海参; 当归:和血分之医学滞ppt;姜汁:宣通气机 17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用硝、黄,主要是为了引热下行,故大便不
秘者亦能用)
医学ppt
14
(4)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
大,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热盛烦渴,加养阴及清火之品;热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医学ppt
6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兼阴液亏虚
肾
热结肠腑 兼气液两虚
阴
兼小肠热盛
耗
损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阴
热灼营阴 内陷手足厥阴 出血、斑疹、
虚
热盛动风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医学ppt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用芩、栀、甘、薄、竹、翘清热;方中
医学ppt
3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 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 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
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医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白虎汤+增液汤);
医学ppt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医学ppt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倦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 沉弱或沉细。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医学ppt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
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
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
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医,学pp引t 动在里伏热”。 4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医学ppt
5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
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
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
点。
医学ppt
2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
芍、生大黄、芒硝、黄连、黄柏)
医学ppt
18
2、营血分证治
(1)热灼营阴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
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辨证要点:(营分证典型表现;可见于病之初,
也可见于气分证之后;或可兼表表证)。
鉴别要点 风
温
春
温
病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春
初起症状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医学ppt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9
辨证环节:
•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
斑疹或出血
医学ppt
10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
邪外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
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医学ppt
11
分型论治
1、气分证治
(1)热郁胆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去白芍、大枣医学,ppt 用生甘草易炙甘草12)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化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
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
膈散+犀医学角ppt 地黄汤)
20
(3)热盛迫血(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
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
昏痉、正气外脱 风
动
医学ppt
7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医学ppt
8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攻下腑实:硝、黄; 补助正气:人参、甘草; 滋养阴液:生地、麦冬、玄参、海参; 当归:和血分之医学滞ppt;姜汁:宣通气机 17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用硝、黄,主要是为了引热下行,故大便不
秘者亦能用)
医学ppt
14
(4)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
大,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热盛烦渴,加养阴及清火之品;热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医学ppt
6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兼阴液亏虚
肾
热结肠腑 兼气液两虚
阴
兼小肠热盛
耗
损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阴
热灼营阴 内陷手足厥阴 出血、斑疹、
虚
热盛动风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医学ppt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用芩、栀、甘、薄、竹、翘清热;方中
医学ppt
3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 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 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
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医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白虎汤+增液汤);
医学ppt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医学ppt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倦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 沉弱或沉细。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医学ppt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
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
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
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医,学pp引t 动在里伏热”。 4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医学ppt
5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
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
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
点。
医学ppt
2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
芍、生大黄、芒硝、黄连、黄柏)
医学ppt
18
2、营血分证治
(1)热灼营阴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
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辨证要点:(营分证典型表现;可见于病之初,
也可见于气分证之后;或可兼表表证)。
鉴别要点 风
温
春
温
病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春
初起症状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医学ppt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9
辨证环节:
•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
斑疹或出血
医学ppt
10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
邪外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
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医学ppt
11
分型论治
1、气分证治
(1)热郁胆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