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山西新闻网忻州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加大支农力度,适时的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凭借“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以及无需抵押、手续简单等特点,受到广大农户一致好评,被称为农村信用社的拳头产品。经过几年来的经营,尽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信贷规模上、贷款质量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为信用社的经营造成沉重包袱。下面笔者根据大学理论知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粗浅地谈一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供同仁探讨,同共为信合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努力。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通过贷前摸底评定、评级授信对农户进行贷款限额核定。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促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户贷款档案不完善,摸底情况不真实,形成借冒名贷款。一份完整、合规、真实的农户贷款档案是贷款评级、授信的依据,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根基,所以农户贷款档案不完善,摸底情况不真实严重影响着贷款的质量。贷款档案不完善、合同要素不齐全导致贷款失去法律的保护,形成不良贷款;摸底情况的不真实,给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的机会,部分客户借用、盗
用他人姓名、贷款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资料骗取信用社资金,挪为已用,致使贷款的借据签订人与贷款使用人分离,形成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按照贷款合同在履行还款义务时,出现严重分歧,导致大量借冒名贷款形成了不良贷款。
二是客户评级、授信不准确,授信额度高于客户实际信用额度。所谓“物有上中下,人有三六九”一说,就是说这个社会是有等级之说,每个人或者是物根据自己的属性被划分在不同的等级阶层中。在信贷管理中,我们就是以评级、授信来划分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时,对一个客户的评级、授信过高,严重超过了该客户能够承担起的信用额度,那么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该客户的核定额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信用还款能力,所以导致了该类贷款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局势,严重影响着贷款质量。
三是贷款周期与生产周期不符,资金无法及时回轮。“生命应有轮回,万物总有周期”,说的就是这个理。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查中发现,由于实际发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周期与生产周期不相符,直接影响着贷款质量。比如,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期限为一年,在发放养殖业贷款时,普通猪、牛、羊的养殖生产周期在2—3年,而且按照资金投入——生产运营——产品销售——资金回轮的原理,当贷款到期时,养殖户正时生产运营阶段,任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在里面,根本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而按照农户贷款合同,无法正常偿还贷款本息的客户,不但按照
相关规定要适当降低信用等级,还要将贷款划分为不良贷款,对其进行逾期罚息处理。
四是贷款到期“转办”致使客户产生抵触偿还的心理。经调查统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中,多数为到期后“转办”,经过几年来的“转办”,客户心理已经潜意识的形成到贷款期后无需偿还,只需“转办”即可。由“转办”逐步过度到不按合同正常结息,最后到了“遗忘”贷款的地步,致使贷款形成不良;经过常年“转办”,有一种声音是自己为信用社结息比贷款本金都多,所以心里产生抵触情绪,干脆不再对贷款负责。所以常年的贷款“转办”也会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一定的风险。
五是市场波动较大及自然灾害严重,造成农户无法偿还贷款。近来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上各行业波动幅度较大,同时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由于农村市场信息源不畅通,安防设施不齐全,很多客户遭受市场或自然灾害的威胁,生产收入甚微,确实无法偿还贷款。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
经过前期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调研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信贷人员素质低下、信贷管理水平落后、市场信息不够准确、各项制度的不够健全等。所以笔者结合多年信贷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几条防范措施:
一是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对贷款档案不完善,摸底情况不真实,贷款评级、授信额度不准确的原因分析:
第一是信贷人员素质低,不能正确认识贷款档案的重要性;第二是信贷人员与用款人相互串通、内外勾结进行骗贷,致使大量借冒名贷款的出现;第三是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如评级制度、授信制度、贷后管理制度、贷款收回责任制度等。所以要想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必须首先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让信贷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到应尽义务,对贷款把好第一关;第二是建立严格的贷款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贷款合法、合规,合同内容完善、要素齐全,确保每笔贷款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是要加快评级、授信制度的建设步伐,建立约束机制,要求相关人员操作有理有具,不能盲目、凭空操作。第四是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严把“借新还旧”及其它方式贷款转办关,彻底消除部分客户抵触还贷的思想。
二是明确贷款收回责任人,将责任落实到人。在现实经营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多数由借款人提出申请,信贷人员对其进行摸底调查,然后对该贷款进行跟踪负责。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原责任人的调动或离退休离开原单位,致使形成无人问津不良贷款。所以在信贷人员工作调动、离退休等原因离开原工作单位,此时要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来明确贷款责任人,将责任时刻落实到人。
三是积极改进信贷管理模式,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贷款不能仅仅按照贷款发放方式实行总额控制,而且要细分各行业,按照行业不同,对其进行贷款余额控
制,对其进行风险点测评,定期将风险测评下发给各网点,以供网点负责人进行信贷营销管理。同时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货款投放量。
四是加大科技力量,提高信息化建设。目前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谁先拥有了信息,谁就拥有了市场。农村信用社做为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不仅在经济上要扶助农民,在信息方面也要帮助农民。所以信用社要加大科技力量,建立一条信息渠道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信息,在最短的时候内传达到各网点服务区,建立一条市场——信用社——农户——信用社——市场的信息渠道,进一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有了信息,农民就有了目标,同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也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农民也就不会因为信息有误或延迟而遭受严重损失,从而降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