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脘上泛于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嗳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香附10g、苏叶梗各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30g等。

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

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g、绿萼梅6g;

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

伴脘腹胀满者,加枳壳9g、厚朴9g、香橼皮9g;

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g、栀子6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3)胃苏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大便溏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吴茱萸2g、大枣10g、甘草6g、海螵蛸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g、瓜蒌20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

伴有反食嗳气者,加旋复花10g、生赭石20g;

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加味左金丸,每次9g, 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脘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6g、海螵蛸30g、黄连6g、吴茱萸2g等。

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g、生姜6g;

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加砂仁后下3 g、山药15g、炒扁豆9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

(2)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疗效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本院消化门诊病人的20%左右,肝胃不和是最常见的证候,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疾病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低复发率上有其优势和特色。同时应对病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和疑病情绪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疗效。由于本病患者住院率低,主要在门诊治疗,据近2年我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资料较为齐全的200余例的临床资料,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内镜诊断和判定,有效率约为70%左右,非糜烂性反流病按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统计疗效,愈显率(症状积分减少75% 以上)约80%左右。

(二)辨病论治

1、糜烂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中为C级和D级,加白及10g,贝母10g,煅瓦楞子30g。

2、巴雷特食管,加薏苡仁30g,莪术10g,三七粉3g分冲。

(三)非药物疗法

1. 针灸或胃肠动力仪

治疗方法:针灸或胃肠动力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选穴:以中脘、足三里(双)为基础穴位。肝胃不和证加章门(双)、天枢(双);脾胃湿热证加丰隆(双)、天枢(双);脾胃虚弱证加关元、神阙;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双)。

2. 药物贴敷疗法

针对虚寒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疲倦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寒肢冷,喜暖畏寒者,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生川乌250g,白芷500g,花椒500g,白附子100g,干姜250g,川芎500g,细辛200g

方法:共研细末,黄酒调敷,贴敷穴位,每穴1g,每次6小时,每日1次。

3.穴位埋线疗法

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适应证: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功效: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3)操作流程:

①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前评估,把握好适应证。

②四诊合参并进行经络诊查,制定穴位处方。

③医生向患者阐明治疗的目的、过程,以期配合。

④充分暴露患者治疗部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若干

0.5-1cm左右长,将羊肠线放入7号注射针头前端,用1.5寸长的30号毫针从7号注射针头后端置入做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刺入所需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埋入后针孔用碘伏消毒,敷盖创可贴。

⑤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交待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6)疗程:7~14天穴位埋线一次,3至5次为一疗程。

(7)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注意不要伤及内脏。

②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亦可埋入肌层。不宜埋入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

③注意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

④皮肤局部有感染、肿块、破溃,肺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疾患,意识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重度营养不良等禁用。

⑤过敏体质、孕妇、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性疾病者慎用。

4.循经闪罐

(1)适应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禁忌症:身体极度消耗者、恶病质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孕妇的下腹部及乳部;患者心或肾或呼吸功能衰竭者等不宜拔罐。

(3)操作流程:

①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后,结合中医辩证、经络诊查,以明确病变的脏腑经络及敏感部位。

②准备材料:玻璃罐数个(根据部位选择型号)、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棉花球一瓶、打火机一个、中药药酒一瓶、棉签一包、新毛巾一条。

③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背部,医者立于其左侧。将中药药酒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