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教案(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教案(第一课时)
陈海军
一.导入
“仁”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新名词。
据统计,在《尚书》中“仁”字出现1次;在《诗经》中“仁”字出现2次;在《国语》中,“仁”字出现24次;在《左传》中,“仁”字出现33次;在《论语》20篇中,“仁”字出现109次。分析这历时性的分布情况,大致可以看出,时间愈靠后,“仁”被提及的次数愈多。到孔子这里,“仁”的内涵愈来愈复杂,地位愈来愈重要。孔子把“仁”作为较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成为儒家道德伦理中一个关键词汇。“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在《克己复礼》一课中已经接触到了“仁”。回顾一下: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问:什么是“仁”?
约束自己回归于礼就是仁。实践仁德全靠自己。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礼的基础、内核。
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
二.释题
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那么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
三、朗读1—4章。
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是一个重点。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解、使用工具书,与同学合作,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以及特殊句式。有疑难的也要作个标注。
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文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通假字
问:这四章中有几个通假字?
明确:只有一个通假字:
入则孝,出则弟.:通“悌”,敬爱兄长。
所以第一章的第一句应该这样读:“弟(dì)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其实“弟”通假的情况我们刚才就遇到了,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古今异义词
问:前四章仅有的一个通假字已经被大家找到了,那么古今异义词呢?
3、词类活用
问:这四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文字,活用字却不少,我给大家列了个表格,请大家找出句子中活用的字,写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和活用后的意思。
多媒体显示:
找出句子中活用的字,写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和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使动 D.意动 E.形作名 F.动作名
4、特殊句式
除了活用字,这几章的特殊句式也很典型,大家找一找。
①宾语前置
A.吾道一以贯之:以一贯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B.门人问曰:“何谓也?”:谓何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C.何如:如何。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判断句
A.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请一学生翻译,不能看译文。
——先生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B.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翻译:仁就是自己想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也行得通。)
5、自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在这几章中同学们有难以落实的字词或者有难以理解的句子吗?
(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陈老师我说“解人一疑,不亦悦乎!”,哪位同学乐意帮他解疑?)
五、研习文本
过渡: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本,探究儒家“仁”的内涵。
1. 自由朗读,从这四章中找出最能表现“仁爱”内涵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明确:一个词:忠恕。
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分析:那么“忠恕”指的是什么?它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是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解释一下?
明确:第二章的注释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对人尽心竭力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2.分析内容
①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是一位老师。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多学点知识,可是第一章的末尾,孔子
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观?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问:那么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②问:孔子的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并且一直以“仁”来教导他的学生,那么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弟子们是否达到了“仁”呢?让我们来读一读第三、第四章。
A.齐读
B.子贡说的这句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其实可以用他的老师孔子的一句名言来概括,是哪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我们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徒,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贡做不到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常难做到的,即使是尧舜这样的明君也很难达到。
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呢?
明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圣人。
3、拓展:讲个“推己及人”的故事:
话虽如此,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故事,例如: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钟爱之情自不必说。郑板桥由爱自己的儿子,推及到爱仆人的儿女。他在山东做官时,给他的弟弟郑墨的家书中写道:“仆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身为朝廷命官的郑板桥,将仆人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在家事中特意叮咛,不许自己欺侮他们,有东西大家分享。几百年来,人们敬仰郑板桥,不只是他的写画技巧高超,还由于他的人品高尚。郑氏的推己及人做法,表现了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的道德意识,是一个“仁者”。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