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数学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差角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差角的正弦、正切及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探究.本节的六个公式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对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问题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倍角公式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难点是公式的记忆和灵活应用.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揭示了公式间的联系,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既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对思维过程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又要渗透转化、换元、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首先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掌握公式的结构和变形形式.然后,通过例题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探究过程,公式结构及应用.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记忆和灵活应用.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能力点:能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结合诱导公式与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推导出差角、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育点:经历公式的探究过程,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自主探究点: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探究差角、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方法. 考试点:灵活使用差角、和角的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易错易混点:使用公式时,学生容易在分析角的范围上出错.拓展点:如何利用差角、和角公式把形如sin cos a x b x +式子化简为形如sin()A x ωϕ+的三角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一、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差角的余弦公式,请大家首先回顾一下这个公式的形式是怎样的. 生:()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同名积,符号反师:由于公式()cos αβ-只可以用来解决与差角的余弦相关的三角变换问题,因而在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遇到差角的正弦、正切及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时,公式()cos αβ-就不能直接应用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公式()cos αβ-作进一步拓广,希望得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系列公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差角的正弦、正切公式及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差角余弦公式出发,让学生意识到进一步探究差角、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意义,是对旧知的扩展,进而引出本节课题,自然流畅.二、探究新知探究一:探究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问题:由公式()C αβ-出发,如何推导公式:()cos ?αβ+=【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展开联想:①函数名称的联系;②角的联系,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重点指出,要想利用差角的公式得到和角的公式,如果从形式上能将和角变成差角的形式,那就近了一步.生:自主思考,一般得出:①将αβ+转化为()αβ--;②在公式()cos αβ-中,以β-代β. 师生:利用换元的思想推导出()C αβ+,并进一步理解公式间的联系,共同分析对比()C αβ-与()C αβ+两公式的结构形式.()()cos cos cos cos()sin sin()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即()C 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同名积,符号反【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探究过程,加深理解公式间的联系,有利于公式的记忆,培养学生换元的数学思想.探究二:探究公式()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问题:在公式()C αβ-与()C αβ+的基础上,怎样推导()sin ?αβ+=与()sin ?αβ-=【师生活动】师:我们的目标是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而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应的余弦公式,那么,一个自然的想法是什么?就是利用余弦公式求正弦公式.如何把()sin αβ+改写成余弦?生:自主探究,从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正弦与余弦的关系,将公式推导出来.()()sin cos cos ()cos()cos sin()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sin cos cos sin αβαβ=+即()S 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异名积,符号同以β-代β得()S 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异名积,符号同师生:共同整理推导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应用诱导公式把正弦化为余弦,体会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所得公式的结构形式与()C αβ-、()C αβ+的区别.【设计意图】结合旧知,探究新知,既巩固已学知识,又加深理解公式间的联系,同时有利于公式的记忆,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探究三:探究公式()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m . 问题:怎样用,αβ的正切表示()tan αβ+、()tan αβ-呢?【师生活动】师: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如何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以和角为例,请自主探究.生:自主探究.一般能从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出发进行探究,教师可作个别指导.但是,多数学生可能只是将和角的正弦、余弦公式代入展开而不去化简.()()()sin sin sin cos cos sin tan ta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αβαβααβααβαβαβ++=→+==+- 师:上述公式是用单角的正、余弦表示和角的正切,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 α、tan β的形式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cos cos 0αβ≠时,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αβ,得出和角的正切公式()T 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师:进一步提出引申思考的问题:在上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角,αβ有什么条件要求吗?除此之外,公式本身还有什么限制吗?生:自主思考,可以得出α、β、αβ+都不等于()2k k Z ππ+∈.师生:指明公式成立的条件,使公式完整.进一步让学生类比思考差角的正切公式的推导,自主得出差角公式,并与和角公式比较,分析结构,帮助记忆.差角的正切公式()T 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公式的过程,变老师教为学生学,突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师:依据以上公式的推导过程,请思考差角、和角的6个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师生活动】生:自主分析,找出公式间的逻辑关系.师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公式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并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设计意图】及时梳理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公式间的逻辑关系,巩固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为下一步公式的灵活使用打好基础.三、理解新知公式的结构特点:()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m . ——同名积,符号反()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异名积,符号同()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m .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 【设计意图】准确把握三组公式,为公式的灵活使用打好基础.四、运用新知例1.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 ⎪⎝⎭⎝⎭⎝⎭的值. 分析:利用同角的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求cos α,进而求tan α,再代入公式求值即可. 解:由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 所以 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3tan tan144tan 7341tan tan 144παπαπα---⎛⎫-===- ⎪⎛⎫⎝⎭++- ⎪⎝⎭. 在本题中sin 4πα⎛⎫- ⎪⎝⎭与 cos 4πα⎛⎫+ ⎪⎝⎭两结果一样,那么,对于任意角α,此等式成立吗?我们能否用第一章的知识证明?变式:如果本例中的条件“α是第四象限角”去掉,结果怎样表述呢?【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发现不同题目解题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变式中对求解过程的表述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巩固练习:(1)已知35sin ,cos 513αβ==-,且α为第一象限角,,2πβπ⎛⎫∈ ⎪⎝⎭.求sin()αβ+和sin()αβ-的值.(2)已知,αβ均为锐角,且4cos 5α=,1tan()3αβ-=,求cos β的值. 答案:(1)3365,6365-; (2.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72sin 42-o o o o;(2)cos 20cos70sin 20sin 70-o o o o ; (3)1tan151tan15+-oo. 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待化简求值的三角式的结构特征,再联想具有此特征的有关公式,经过适当变形,再顺用或逆用公式解决.解:(1)由公式()S αβ-,得:()1sin 72cos 42cos72sin 42sin 7242sin 302-=-==o o o o o o o ; (2)由公式()C αβ+,得:()cos 20cos70sin 20sin 70cos 2070cos900-=+==o o o o o o o ;(3)由公式()T αβ+及tan 451=o,得:()1tan15tan 45tan15tan 4515tan 601tan151tan 45tan15++==+==--o o o o o o o o o . 巩固练习:(1)cos 44sin14sin 44cos14-o o o o;(2)sin(54)cos(36)cos(54)sin(36)x x x x -++-+o o o o ;(3答案:(1)12-. (2)1. (3)1-. 例3.已知3,,4παβπ⎛⎫∈⎪⎝⎭,3sin()5αβ+=-,12sin()413πβ-=,求sin()4πα+的值. 分析:注意到已知角与待求角之间的关系:()()44ππααββ+=+--,从而把待求角转化为已知角的差的形式,再利用差角的正弦公式求解. 解:3,,4παβπ⎛⎫∈ ⎪⎝⎭Q , 3(,2)2παβπ∴+∈,3(,)424πππβ-∈. 3sin()5αβ+=-Q , 4cos()5αβ∴+=. 12sin()413πβ-=Q , 5cos()413πβ∴-=-. sin()sin[()()]sin()cos()cos()sin()4444ππππααββαββαββ∴+=+--=+-++-3541263()()51351365=-⨯-+⨯=.巩固练习:(1)已知sin α=,sin()αβ-=,,αβ均为锐角,求sin β的值.答案:2.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把待求角转化为已知角的和与差的形式的变化技巧.让学生在精析精练中,突破重点、难点,体会公式的灵活应用,从而巩固新知,提高能力.五、课堂小结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1.知识:①()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m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m . 其中,,()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 2.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回忆所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记忆公式,梳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六、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 P128-131;2.书面作业:必做题:P137 习题3.1 A 组7,8,9,10.选做题:(1)已知3cos 45πα⎛⎫-=⎪⎝⎭,512sin 413πβ⎛⎫+=- ⎪⎝⎭,3(,)44ππα∈,(0,)4πβ∈,求()sin αβ+的值.(2)已知sin α=,sin()αβ-=,αβ均为锐角,求αβ+的值.3.课外思考:化简:(1)1cos 2x x ;(2)sin cos x x -;(3x x ; (4)sin cos a x b x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1,2,是引导学生先复习,准确掌握6个公式后,再做作业.书面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训练学生使用差角、和角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公式的应用中,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课外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差角、和角公式把形如sin cos a x b x +的式子化简为形如sin()A x ωϕ+的三角式.七、教后反思1.本教案的亮点:从学生熟悉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出发,以旧引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结构自然顺畅.例题与习题设计恰当,突出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三组公式),主要选择基础题目,并安排了适当量的随堂练习,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及时巩固新知.2.本节课公式较多,公式的推导、记忆与应用,都用时较多,各校学生基础不同,建议教师对巩固练习题目灵活掌握,但一定要在公式的推导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3.本节课的弱项:本节课容量较大,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易照顾到对公式的全面应用,有关公式的灵活、变形使用还有待于在后续课堂上加强.八、板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整体设计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2.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三维目标1.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旧知导入)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推导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片,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写整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os(α-β)与cos(α+β)、sin(α-β)的内在联系,进行由旧知推出新知的转化过程,从而推导出C(α+β)、S(α-β)、S(α+β).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几个题目,既可以复习回顾上节所学公式,又为本节新课作准备.若sinα=55,α∈(0,2π),cosβ=1010,β∈(0,2π),求cos(α-β),cos(α+β)的值.学生利用公式C (α-β)很容易求得cos (α-β),但是如果求cos (α+β)的值就得想法转化为公式C (α-β)的形式来求,此时思路受阻,从而引出新课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探究其他公式.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还记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出来.②在公式C (α-β)中,角β是任意角,请学生思考角α-β中β换成角-β是否可以?此时观察角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公式C (α-β)来推导cos(α+β)=?③分析观察C (α+β)的结构有何特征?④在公式C (α-β)、C (α+β)的基础上能否推导sin(α+β)=?sin(α-β)=? ,能否推导出tan(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 教师打出课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既然可以是任意角,是怎样任意的?你会有些什么样的奇妙想cos(α-β)与cos(α+β)中角的内在联系,学生β,所以α-(-β)=α+β〔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β)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我们称以上等式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对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可知“两角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的余弦积减去这两角的正弦积”,同时让学生对比公式C (α-β)进行记忆,并填空:cos75°=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问题③,上面学生推得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⑸⑹来化余弦为正弦(也有的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α+cos 2α=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因此有sin(α+β)=cos[2π-(α+β)]=cos [(2π-α)-β] =cos(2π-α)cosβ+sin(2π-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在上述公式中,β用-β代之,则sin(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cosβ-cosαsinβ.因此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简记为S (α+β)、S (α-β).对问题④⑤,教师恰时恰点地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推导过程进行记忆,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节公式的探究过程及公式变化特点,体验三角公式的这种简洁美、对称美.为强化记忆,教师可让学生填空,如sin(θ+φ)=___________,sin 75sin 72cos 75cos 72ππππ+=__________. 对问题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后,自对问题⑥,让学生自己联想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α、β、α±β的取值是任意的吗?学生回顾自己的公式探究过程可知,α、β、α±β都不能等于2π+kπ(k∈Z ),并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加深公式记忆.对问题⑦⑧,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我们把前面六个公式分类比较可得C (α+β)、S (α+β)、T (α+β)叫和角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叫差角公式.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以上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以下逻辑联系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应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α,tanβ或tan(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α±β)处理某些有关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2π-β),因为tan2π的值不存在,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2π-β)=βββπβπsincos)2cos()2sin(=--来处理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已知sinα=53-,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4π-α),cos(4π+α),tan(4π-α)的值.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例如本题中,要先求出cosα,tanα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本题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α=53-,α是第四象限角,得cosα=54)53(1sin122=--=-a.∴tanα=aacossin=43-.于是有sin(π-α)=sinπcosα-cosπsinα=,1027)53(225422=-⨯-⨯cos(4π+α)=cos4πcosα-sin4πsinα=,1027)53(225422=-⨯-⨯tan(α-4π)=4tantan14tantanππaa+-=aatan11tan+-=7)43(1143-=-+--.点评: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基础题,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cos75°,tan105°的值.解:cos7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42621222322-=⨯-⨯, tan105°=tan(60°+45°)= 311345tan 60tan 145tan 60tan -+=-+ =-(2+3). 2.设α∈(0,2π),若sinα=53,则2sin(α+4π)等于( ) A.57 B.51 C.27 D.4 答案:A例2 已知sinα=32,α∈(2π,π),cosβ=43-,β∈(π,23π). 求sin(α-β),cos(α+β),tan(α+β). 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对探究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值的内在联系.根据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应先求出cosα、sinβ、tanα、tan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值,但要注意解题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解:由sinα=32,α∈(2π,π),得 cosα=a 2sin 1--=-2)32(1--=35-,∴tanα=552-. 又由cosβ=31-,β∈(π,23π). sinβ=β2cos 1--=47)43(12-=---, ∴tanβ=7.∴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32×(43-)-(12356)47()35(--=-⨯-.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5-)×(43-)-32×(47-) =.127253+ ∴tan(α+β)=35215755637)552(137552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17727532+-.点评:本题仍是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求值的基础题,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看章头图,利用本节所学公式解答课本章头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设电视发射塔高CD=x 米,∠C AB =α,则sinα=6730, 在Rt△ABD 中,tan(45°+α)=3030+x tanα. 于是x=30tan )45tan(30-+αα , 又∵sinα=6730,α∈(0,2π),∴cosα≈6760,tanα≈21.11+55又∵cosB=135且45°<B<90°,∴sinB=1312. ∴sinC=sin[180°-(A+B)]=sin(A+B)=sinAcosB+cosAsinB=53×135+54×1312=6563, cosC=cos [180°-(A+B)]=-cos(A+B)=sinAsinB-cosAcosB =53×1312-54×135=6516. 点评:本题是利用两角和差公式,来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典型例子,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使学生更加认识了公式的作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暗含条件.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sin(A-B)cosB+cos(A-B)sinB≥1,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非直角三角形答案:C思路2例1 若sin(43π+α)=135,cos(4π-β)=53,且0<α<4π<β<43π,求cos(α+β)的值. 活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变角问题,也是一道经典例题,对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很有价值.尽管学生思考时有点难度,但教师仍可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不可直接给出解答.对于探究不出的学生,教师可恰当点拨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所求的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观察选择应该选用哪个公式进行求解,同时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求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准角的范围,准确判断好三角函数符号,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学生完全理清思路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的规范书写,并熟练掌握它.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让其扩展本题,或变化条件,或变换所求的结论等.如教师可变换α,β角的范围,进行一题多变训练,提已知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 求cos(α+4π)的值. 解:∵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 ∴23π<α+β<2π,2π<β-4π<43π. ∴cos(α+β)=54,cos(β-4π)=135-. ∴cos(α+4π)=cos [(α+β)-(β-4π)] =cos(α+β)cos(β-4π)+sin(α+β)sin(β-4π)=54×(135-)+(53-)×1312=6556-. 例2 化简.sin sin )sin(sin sin )sin(sin sin )sin(a a a a θθθβθβββ-+-+- 活动:本题是直接利用公式把两角的和、差化为两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究,然后进行讲评.解:原式=aa a a a a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θθθθβθβθββββ-+-+- =a a a a a a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βθβθβθθβθβθβθβθβαθβ-+-+-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1—4.1.(1)426-,(2)426-,(3)426+,(4)2-3. 2.10334-. 3.263512- 4.-2.作业已知0<β<4π,4π<α<43π,cos(4π-α)=53,sin(43π+β)=135,求sin(α+β)的值. 解:∵4π<α<43π,∴2π-<4π-α<0.∴sin(4π-α)=2)53(1--=54-. 又∵0<β<4π,∴43π<43π+β<π,cos(43π+β)=2)135(1--=1312-. ∴sin(α+β)=-cos(2π+α+β)=-cos [(43π+β)-(4π-α)] =-cos(43π+β)cos(4π-α)-sin(43π+β)sin(4π-α) =-(1312-)×53135-×(54-)=6556. 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哪些收获与提高,在公式推导中你悟出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对于这六个公式应如何对比记忆?其中正切公式的应用有什么条件限制?怎样用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2.教师画龙点睛:我们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明白从已知推得未知,理解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一个题目能给出多种解法,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并回忆公式的来龙去脉,然后让一个学生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各公式的结构特征,说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用,以利于对公式的深刻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可打出幻灯,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公式进行解答.1.化简下列各式(1)cos (α+β)cosβ+sin (α+β)sinβ; (2)cos sin 1tan cos sin cos sin sin 22---+--x x x x x x x ; (3).tan tan cos sin )sin()sin(2222αββαβαβα+-+ 2.证明下列各式 (1);tan tan 1tan tan )cos()sin(βαβαβαβα++=-+(2)tan (α+β)tan (α-β)(1-tan 2tan 2β)=tan 2α-tan 2β;(3).sin sin )cos(2sin )2sin(αββααβα=+-+ 答案:1.(1)cosα;(2)0;(3)1.2.证明略.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一一点拨,并对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进行回顾复习,由此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所学的和、差角公式.②请同学们回顾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可从推导体系中思考.活动:待学生稍做回顾后,教师打出幻灯,出示和与差角公式,让学生进一步在直观上发现它们内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公式的推导充分发挥了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要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α、β中有一个角为90°时,公式就变成诱导公式,所以前面所学的诱导公式其实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特例.在应用公式时,还要注意角的相对性,如α=(α+β)-β,)2()2(2βαβαβα---=+等.让学生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学会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善于发现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良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α±β)〕;cos (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 (α±β)〕;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 (α±β)〕. 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72°cos42°-cos72°sin42°;(2)cos20°cos70°-sin20°sin70°; (3)15tan 115tan 1-+ 活动:本例实际上是公式的逆用,主要用来熟悉公式,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1)同公式S (α-β)的右边,(2)同公式C (α+β)右边形式一致,学生自然想到公式的逆用,从而化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并求得结果.再看(3)式与T (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为tan45°=1,原式化为15tan 45tan 115tan 45tan -+,再逆用公式T (α+β)即可解得. 解:(1)由公式S (α-β)得原式=sin(72°-42°)=sin30°=21.(2)由公式C (α+β)得原式=cos(20°+70°)=cos90°=0. (3)由公式T (α+β)得原式=15tan 45tan 115tan 45tan -+=tan(45°+15°)=tan60°=3. 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的全面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变式训练 1.化简求值:(1)cos44°sin14°-sin44°cos14°; (2)sin14°cos16°+sin76°cos74°;(3)sin(54°-x)cos(36°+x)+cos(54°-x)sin(36°+x). -. 解:∵f(x)为偶函数,∴f(-x)=f(x),即sin(-x+θ)+cos(-x-θ)=sin(x+θ)+cos(x -θ), 即-sinxcosθ+cosxsinθ+cosxcosθ-sinxsinθ =sinxcosθ+cosxsinθ+cosxcosθ+sinxsinθ. ∴sinxcosθ+sinxsinθ=0.∴sinx(sinθ+cosθ)=0对任意x 都成立.∴2sin(θ+4π)=0,即sin(θ+4π)=0. ∴θ+4π=kπ(k∈Z ).∴θ=kπ-4π(k∈Z ).又θ∈[0,2π),∴θ=43π或θ=47π.点评:本例学生可能会根据偶函数的定义利用特殊值来求解.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将本例变为选择或填空,可利用特殊值快速解题,作为解答题利用特殊值是不严密的,以此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活动:本题虽小但其意义很大,从形式上就可看出来,左边是两个函数,而右边是一个函数,教师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此题的证明,学生首先想到的证法就是把等式右边利用公式S (α+β)展开,化简整理即可得到左边此为证法,这是很自然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把等式左边转化为公式S (α+β)的右边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化简即可求得等式右边的式子,这种证明方法不仅仅是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 证明:方法一:右边=2(sin6πcosα+cos 6πsinα)=2(21cosα+23sinα)=cosα+3sinα=左边.方法二:左边=2(21cosα+23sinα)=2(sin 6πcosα+cos 6πsi nα)asinx+bcosx=22b a +sin(x+φ),通过引入辅助角φ,可以将asinx+bcosx 这种形式的三角函数式化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化为这种形式可解决asinx+bcosx 的许多问题,比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种引入辅助角的变换思想很重要,即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实质上是消元思想,这样就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研究它的性质.因此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三角部分中高考的热点,再结合续内容的倍角公式,在解答高考物理试题时也常常被使用,应让学生领悟其实质并熟练的掌握它.例4 (1)已知α+β=45°,求(1+tanα)(1+tanβ)的值; (2)已知sin(α+β)=21,sin(α-β)=31,求.tan tan βα 活动:对于(1),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条件,分析题意可知,α+β是特殊角,可以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得tanα,tanβ的关系式,从而发现所求式子的解题思路.在(2)中,我们欲求.tan tan βα若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tanα,tanβ的值是有一定的困难,但细心观察公式S (α+β)、S (α-β)发现,它们都含有sinαcosβ和cosαsinβ,而.tan tan βα化切为弦正是βαβαsin cos cos sin ,由此找到解题思路.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教师不要及早地给以提示或解答. 解:(1)∵α+β=45°,∴tan(α+β)=tan45°=1. 又∵tan(α+β)=,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5121125sin cos cos sin tan tan ===βαβαβα点评:本题都是公式的变形应用,像(1)中当出现α+β为特殊角时,就可以逆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变形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对于我们解题很有用处,而(2)中化切为弦的求法更是巧妙,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其解法. 课堂小结1.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解题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在运用和角与差角公式时,应注意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2.教师画龙点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熟练掌握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解决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灵活进行角的变换和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等.推导并理解公式asinx+bcosx=22b a +sin(x+φ),运用它来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问题.。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教学设计(第一课))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教学设计(第一课))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内容分析1.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部分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要求是经历推导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知道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意义。

1.2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A版(2019年)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五节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此前已学习了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可以达到化简、求值或证明的目的。

1.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诱导公式,可以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但这只是针对特殊角,但是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接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争取对已学过的内容循序渐进,比较自然地得到所要研究的新知识。

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模仿,引导利用单位圆,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1.4核心素养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抽象:主要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逻辑推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之间的联系。

数学运算:在推导出公式之后,运用公式进行解题。

1.5教学目标(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了解公式的正用、逆用以及角的变换的常用方法.(4)通过正切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1.6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2.教学过程重合.根据圆的旋转对称性可知, (或说明AOP ∆≌11OP A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四、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面大家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 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和正切公式.()()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 ⎪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 ()()()sin sin cos cos sin ta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 α、tan β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αβ,得到()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以上我们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能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 ⎪⎝⎭⎝⎭⎝⎭的值. 解:因为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 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 两结果一样,我们能否用第一章知识证明?3tan tan144tan 7341tan tan 144παπαπα---⎛⎫-===- ⎪⎛⎫⎝⎭++- ⎪⎝⎭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72sin 42-;(2)、cos 20cos70sin 20sin 70-;(3)、1tan151tan15+-. 解: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 (1)、()1sin 72cos 42cos72sin 42sin 7242sin 302-=-==; (2)、()cos 20cos70sin 20sin 70cos 2070cos900-=+==;(3)、()1tan15tan 45tan15tan 4515tan 6031tan151tan 45tan15++==+==--.例3x x -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1cos sin 30cos cos30sin 22sin 3022x x x x x x x ⎫-=-=-=-⎪⎪⎭思考:是怎么得到的?=分别等于12和2的.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高二数学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

高二数学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标要求: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2.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2.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3.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4.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约3课时3.2简单的恒等变换约3课时复习约2课时§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课标要求: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和差公式的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倍角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2.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启发式教学2. 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设想:(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展示多媒体课件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 思考:()cos ?αβ+=,()()cos cos αβαβ+=--⎡⎤⎣⎦,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4=+=-=⨯-=()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 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四)小结: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五)作业:15012.P T T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学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学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导学目标: 1.会用向量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熟悉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应用.自主梳理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cos(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s(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sin(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tan(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n(α-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α,β,α+β,α-β均不等于k π+π2,k ∈Z )其变形为: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 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 2.辅助角公式a sin α+b cos α=a 2+b 2sin(α+φ),其中⎩⎪⎨⎪⎧cos φ=aa 2+b 2,sin φ=ba 2+b 2,tan φ=b a ,角φ称为辅助角.自我检测 1.cos 43°cos 77°+sin 43°cos 167°的值为________.2.已知tan(α+β)=3,tan(α-β)=5,则tan 2α=________.3.cos π12+3sin π12=________.4.(1+tan 17°)(1+tan 18°)(1+tan 27°)(1+tan 28°)的值是________.5.已知cos ⎝⎛⎭⎫α-π6+sin α=435,则sin ⎝⎛⎭⎫α+7π6的值是________.探究点一 给角求值问题(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例1 求值: (1)[2sin 50°+sin 10°(1+3tan 10°)]2sin 280°; (2)sin(θ+75°)+cos(θ+45°)-3·cos(θ+15°).变式迁移1 求值:(1)2cos 10°-sin 20°sin 70°;(2)tan(π6-θ)+tan(π6+θ)+3tan(π6-θ)tan(π6+θ).探究点二 给值求值问题(已知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一角的三角函数值)例2 已知0<β<π4<α<3π4,cos ⎝⎛⎭⎫π4-α=35,sin ⎝⎛⎭⎫3π4+β=513,求sin(α+β)的值.变式迁移2 (2010·广州高三二模)已知tan ⎝⎛⎭⎫π4+α=2,tan β=12. (1)求tan α的值;(2)求sin (α+β)-2sin αcos β2sin αsin β+cos (α+β)的值.探究点三 给值求角问题(已知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一角的值)例3 已知0<α<π2<β<π,tan α2=12,cos(β-α)=210.(1)求sin α的值; (2)求β的值.变式迁移3 若sin A =55,sin B =1010,且A 、B 均为钝角,求A +B 的值.转化与化归思想例 (14分)已知向量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a -b |=255. (1)求cos(α-β)的值;(2)若-π2<β<0<α<π2,且sin β=-513,求sin α的值.【答题模板】解 (1)∵|a -b |=255,∴a 2-2a·b +b 2=45.[2分]又∵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a 2=b 2=1, a·b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os(α-β),[4分]故cos(α-β)=a 2+b 2-452=2-452=35.[7分](2)∵-π2<β<0<α<π2,∴0<α-β<π.∵cos(α-β)=35,∴sin(α-β)=45.[9分]又∵sin β=-513,-π2<β<0,∴cos β=1213.[11分]故sin α=sin[(α-β)+β]=sin(α-β)cos β+cos(α-β)sin β=45×1213+35×⎝⎛⎭⎫-513=3365.[14分] 【突破思维障碍】本题是三角函数问题与向量的综合题,唯一一个等式条件|a -b |=255,必须从这个等式出发,利用向量知识化简再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求第(1)问,在第(2)问中需要把未知角向已知角转化再利用角的范围来求,即将α变为(α-β)+β.本节主要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即异角化同角.未知角向已知角转化,非特殊角向特殊角转化.【易错点剖析】|a -b |平方逆用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易错点,把未知角转化成已知角并利用角的范围确定三角函数符号也是易错点.1.转化思想是实施三角变换的主导思想,变换包括:函数名称变换,角的变换,“1”的变换,和积变换.2.变换则必须熟悉公式.分清和掌握哪些公式会实现哪种变换,也要掌握各个公式的相互联系和适用条件.3.恒等变形前需已知式中角的差异,函数名称的差异,运算结构的差异,寻求联系,实现转化.4.基本技巧:切割化弦,异名化同,异角化同或尽量减少名称、角数.(满分:9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已知a ∈(-π2,0),sin α=-45,则tan(α+π4)=______________.2.(2011·盐城模拟)已知cos(π6-α)=33,则sin 2(α-π6)-cos(5π6+α)的值是________.3.(2010·东北育才中学一模)已知α、β均为锐角,且tan β=cos α-sin αcos α+sin α,则tan(α+β)=________.4.函数y =2sin(π4-x )+6cos(π4-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5.求值:sin 7°+cos 15°sin 8°cos 7°-sin 15°sin 8°=________.6.在△ABC 中,3sin A +4cos B =6,4sin B +3cos A =1,则C 的大小为________.7.函数f (x )=a sin(x +π4)+3sin(x -π4)是偶函数,则a =________.8.已知tan α、tan β是方程x 2+33x +4=0的两根,且α、β∈⎝⎛⎭⎫-π2,π2,则tan(α+β)=__________,α+β的值为________.二、解答题(共42分)9.(14分)(1)已知α∈⎝⎛⎭⎫0,π2,β∈⎝⎛⎭⎫π2,π且sin(α+β)=3365,cos β=-513.求sin α; (2)已知α,β∈(0,π),且tan(α-β)=12,tan β=-17,求2α-β的值.10.(14分)(2010·四川)(1)①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②由C (α+β)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 (α+β):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2)已知△ABC 的面积S =12,AB →·AC →=3,且cos B =35,求cos C .11.(14分)(2010·济南高三三模)设函数f (x )=a·b ,其中向量a =(2cos x,1),b =(cos x ,3sin 2x ),x ∈R .(1)若函数f (x )=1-3,且x ∈⎣⎡⎦⎤-π3,π3,求x ; (2)求函数y =f (x )的单调增区间,并在给出的坐标系中画出y =f (x )在区间[0,π]上的图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化简要求:
1)能求出值应求值?
2)使三角函数种类最少
3)项数尽量少
4)尽量使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
5)尽量不带有根号
常用化简方法:
线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角的变换,通分,逆用三角公式,正用三角公式。

例1、
三角函数式给值求值:
给值求值是三角函数式求值的重点题型,解决给值求值问题关键:找已知式与所求式之间的角、运算以及函数的差异,角的变换是常用技巧,
给值求值问题往往带有隐含条件,即角的范围,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隐含条件的`讨论。

例2、
三角函数给值求角
此类问题是三角函数式求值中的难点,一是确定角的范围,二是选择适当的三角函数。

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2)确定角的范围
3)求角的值
例3.
总结:
解决三角函数式求值化简问题,要遵循“三看”原则:
①看角,通过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拆分,尽量向特殊? 角和可计算角转化,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②看函数名,找出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把不同名称的等式尽量化成同名或相近名称的等式,常用方法有切化弦、弦化切。

③看式子结构特征,分析式子的结构特征,看是否满足三角函数公式,若有分式,应通分,可部分项通分,也可全部项通分。

“一看角,二看名,三是根据结构特征去变形”。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说课稿
cos(&alpha;+&beta;)&ne;cos&alpha;+cos&beta;这个结论。那幺此时又是多
少,75度,15度虽然不是特殊角,但有某种特殊性,即可以表示成特殊角
的和与差。那幺能不能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这种和角与差角的三角
函数值?
2、如果特殊角可以,对一般的两个角,当它的三角函数值已知时,能否求
在教学过程中,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产生对公式的需求。
1、学生先讨论=cos(450+300)=cos450+cos300是否成立?。(学生可能通过
计算器、量余弦线的长度、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和余弦函数的值域三种途径解
决问题)。得出cos(450+300)&ne;cos450+cos300。进而得出
弦P1P3的等量关系。当发现|P1P3|可以用cos(&alpha;+&beta;)表示时,想到
应该寻找与P1P3相等的弦,从而才想到作出角(-&beta;)。
在直角坐标系内做单位圆,并做出任意角&alpha;,&alpha;+&beta;和-
&beta;。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P2、P3和P4点,单位圆与X轴交于
3、初步学会公式的简单应用和逆用公式等基本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推导,在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得数
学知识的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变换能力。
(三)情感目标: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了解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能应用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有关应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层层探究体会数学思维的形成特点.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变形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推导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并能区别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突破措施:学生在前面诱导公式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比较自然的推出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学情分析:三角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度不大,要让学生加强记忆,且熟练应用.
教学设计:
=
cos15_____
情景导入
有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我们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范围有
限,因此自然想得到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以及两角和的
72cos 42cos72sin 42
-20cos70sin 20sin 70-;(3).1tan15
1tan15
+-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72
cos18cos72sin18
tan12tan 33tan12tan 33
++
34sin 26cos34cos 2620cos 40cos 20cos50
-+
)
131cos sin 22
x x - (2)cos x -
板书设计:。

数学5.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余弦公式教案1沪教版高中一级第二学期

数学5.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余弦公式教案1沪教版高中一级第二学期

5.4 (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是三角恒等式的起始课,是本章中一系列的三角恒等式的基础,因此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掌握必须扎实.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推导过程难度较大也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如何用两角的三角比表示两角差的余弦三角比.在猜测公式和实例检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公式的兴趣,在具体的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借助单位圆来研究任意角三角比的基本方法,运用数形结合完成推导.对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任意角的准确表示等,教师需指出或以引导的方式加以更正.在得到公式之后,需要观察和总结公式的特点和规律,便于记忆.在练习时要注意公式的逆用和其它变式的求值及化简问题,应用所学的公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练习在本节课中不宜太难.二、教学目标设计探求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严密而准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初步掌握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三角的求值问题与证明问题;三、教学重点及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掌握和应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讲授新课1、实例引入(1)2160cos =︒、2245cos =︒ ,而︒-︒=︒456015,那么等式︒-︒=︒45cos 60cos 15cos 是否成立?(2)对于任意角α、β,βα-的余弦如何用α和β的三角比来表示?[说明](1)045cos 60cos <︒-︒,而015cos >︒,所以等式不成立.(2)对学生所提出的猜想,用具体的数加以检验.通过检验发现)cos(βα-不能用简单的βαcos cos -或是βαcos cos +等来表示.从而明确余弦运算不满足分配律.2、公式推导设α、β是两个任意角.在直角坐标系的单位圆中作出两角α、β,射线OA 、OB 分别为其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A 、B 两点,其坐标分别为)sin ,(cos ααA ,)sin ,(cos ββB . 方法一、将角的终边OA 、OB 都绕O 旋转β-角,分别转到A O '和B O '的位置,则))sin(),(cos(βαβα--'A ,)0,1(B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有)sin sin cos (cos 22)sin (sin )cos (cos ||22βαβαβαβα+-=-+-=AB)cos(22)(sin ]1)[cos(||222βαβαβα--=-+--=''B A因为AOB ∆绕O 旋转β-角得到B O A ''∆,所以||||B A AB ''=从而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也可以将角的终边OA 、OB 都绕O 旋转α-角,则同理可得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一方面由诱导公式可知)cos()cos(βααβ-=-,所以得到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另一方面,由于α、β表示任意角,所以用α替换β,β替换α公式仍成立.从而得到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O x y A)sin ,(cos αα)sin ,(cos ββB )0,1(B '))sin(),(cos(βαβα--'A O xy这个公式叫做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它对任意角α和β都成立.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用β-代替β.可得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 i n s i n c o s c o s )c o s (-=+.3、强调特征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在结构上的特征为:1、公式左边是复角的余弦,右边是单角的余弦之积以及正弦之积的和与差;2、左右两边的加减号互异.4、例题解析例1、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求︒15cos 、︒75cos 的值. 解:42615cos +=︒、42675cos -=︒ [说明]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及公式,例如,)4560cos(15cos ︒-︒=︒、)3045cos(15cos ︒-︒=︒;)45120cos(75cos ︒-︒=︒、)3045cos(75cos ︒+︒=︒例2、化简:)60sin(sin )60cos(cos αααα-︒--︒解:1cos cos(60)sin sin(60)cos(60)cos602αααααα︒--︒-=+-==[说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逆用.例3、求︒︒+︒︒40cos 10cos 50cos 80cos 的值.解:原式2330cos 50sin 80sin 50cos 80cos =︒=︒︒+︒︒= [说明]公式变式训练.例4已知三角形ABC ,求证:B A B A C cos cos sin sin cos -=[说明]cos cos[()]C A B π=-+三、巩固练习课本第54页 练习5.4(1):1/(2);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使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借助单位圆推导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还通过变量替换的方法,得到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2)能够应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运算和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证明.五、课后作业思考题:求证下列恒等式:(1)ααπsin )2cos(=-;(2)ααπcos )2sin(=-课本第54页 练习5.4(1)3;4六、教学设计说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一方面,这一推导本身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对任意角有较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学生对待公式推导和证明的认识上.学生其实很清楚,从课本上所学的命题都是被证明过的,是真的.所以认为在课堂学习时,再证明一次并没有多大意义.他们会自觉地重视公式的应用,不自觉地忽视公式的推导.所以要做好证明教学是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让学生在探寻、思考、构造的过程中将证明变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公式的证明变形为开放式的探求.探求的起点是合理的联想:)cos(βα-等于什么?一定是与α、β角的三角比有关.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乘法分配律:mb ma b a m +=+)(,于是猜测βαβαcos cos )cos(-=-.经过实例检验说明上式只对个别角度成立,不具有一般性,从而与乘法分配律区分开.再猜测、再检验…,从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激励学生探求公式的兴趣,另一方面,发现公式的形式不会太简单,于是转化思路,以求代猜.其基点便是任意角的概念:在直角坐标中由旋转而形成.而研究任意角三角比需借助单位圆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美妙.而在单位圆中作出角α、β时,很容易忽略了两角的任意性,将它们表示为:从而没能使接下去的证明涵盖到任意角.这里是教师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思维严密性的发力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这一问题,想办法补救,使得推导严密准确,适用于任意角度.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得学生对公式的任意性有了更好的认识,对变量替换思想有更好的理解,更使得学生的证明能力得到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得到了培养.在得到公式后,教师应对该公式的重要性加以肯定和突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公式的重视,更能使学生感到其努力是有价值的,从中体验到成就感. αβ将课本的例题4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除了课堂时间有限这一因素之外,也作为与下一堂课的衔接.。

公式延续,思维拓展——“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公式延续,思维拓展——“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2024年3月上半月㊀教学导航㊀㊀㊀㊀公式延续,思维拓展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 教学设计◉江苏省宿迁中学㊀王嘉琨1教材分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5.5.1的第2课时,是在第1课时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基础上的延续与拓展,也为后续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体系奠定基础.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诱导公式㊁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等,初步具备了三角函数式中 变角 与 变名 思维,这都为本节课研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提供了知识㊁方法和思想上的准备.3教学目标(1)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自主发现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㊁正切公式,并理解这些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例题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4重点㊁难点(1)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㊁求值等.5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问题1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α-β),你能说出这个公式以及它的推导过程吗?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来推导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坐标系中画出角度α,β,α-β与单位圆,并标出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第二步,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写出各点的坐标;第三步,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得到等量关系;第四步,代入化简得到公式.问题2㊀除了公式C(α-β)外,你还能提出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吗?你打算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学生思考研究新问题的方法.引导语:对于其他几个公式,也可以利用单位圆来研究.不过,本书不采用这这种研究方法,而是利用公式C(α-β)来推导其他公式.数学上把这种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叫作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帮助学生回顾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明确研究公式C(α-β)的方法.(2)公式探究,发现问题问题3㊀你能利用公式C(α-β)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吗?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推导思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方案一:注意到α+β与α-β之间的关系,即α+β=α-(-β),再由公式C(α-β)推导;方案二:可以利用换元的观点来推导,用 -β 替换公式C(α-β)中的 β 也能获得公式c o s(α+β)=c o sαc o sβ-s i nαs i nβ.设计意图:从加减法的关系和整体代换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中的化归与转化以及换元的数学思想方法.(3)深入拓展,公式推导问题4㊀由C(α+β)能推导出s i n(α+β)的公式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追问下列问题.思考1㊀如何建立正弦与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呢?预设答案:利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即可实现正弦㊁余弦之间的相互转化.思考2㊀如何得到s i n(α+β)的公式呢?预设答案:s i n(α+β)=c o sπ2-(α+β)éëêêùûúú=c o s(π2-α)-βéëêêùûúú=c o s(π2-α)c o sβ+s i n(π2-α) s i nβ=s i nαc o sβ+c o sαs i nβ.设计意图:利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问题5㊀如何得到s i n(α-β)的公式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和点评.预设答案:用 -β 来替换s i n(α+β)中的 β ,则有s i n(α-β)=s i nαc o s(-β)+c o sαs i n(-β)=s i nαc o sβ-c o sαs i nβ.72教学导航2024年3月上半月㊀㊀㊀引导语:把以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和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分别记为S (α+β)和S (α-β).设计意图:通过整体化思维,以及化归与转化思想,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来推导两角差的正弦公式.问题6㊀已知任意角α,β的正切,你能推导出t a n (α+β)和t a n (α-β)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和点评.预设答案:由正切与正弦㊁余弦的关系,可知t a n (α+β)=s i n (α+β)c o s (α+β)=s i n αc o s β+c o s αs i n βc o s αc o s β-s i n αs i n β,分子㊁分母同时除以c o s αc o s β,整理得t a n (α+β)=t a n α+t a n β1-t a n αt a n β.同理t a n (α-β)=t a n α-t a n β1+t a n αt a n β.引导语:把以上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和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分别记为T (α+β)和T (α-β).设计意图:利用正弦㊁余弦㊁正切之间的关系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问题7㊀和(差)角公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诱导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用图示说明.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展示图示,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诱导公式是和(差)角公式的特殊情况,如用S (α-β)推导诱导公式如图1所示.图1设计意图:比较和(差)角公式和诱导公式的异同,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公式的理解.(4)公式应用,熟练掌握例1㊀已知s i n α=-35,α是第四象限的角,求s i n (π4-α),c o s (π4+α),t a n (α-π4)的值.思考1:你打算如何求解?请说说你的思维过程.思考2:如果去掉 α是第四象限的角 这个条件,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变化思考3:在以上解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本题条件下,s i n(π4-α)=c o s (π4+α),那么对于任意角α,上式还成立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来证明?预设答案:方案一:等式左右两边均使用和差公式展开.方案二:寻找π4-α与π4+α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结合诱导公式来转化与处理,即s i n (π4-α)=s i n π2-(π4+α)éëêêùûúú=c o s (π4+α).例2㊀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①si n 72ʎc o s 42ʎ-c o s 72ʎs i n 42ʎ;②c o s 20ʎc o s 70ʎ-s i n 20ʎs i n 70ʎ;③1+t a n 15ʎ1-t a n 15ʎ.思考4:从例1和例2可以看出和(差)角公式有什么作用?(预设答案:求值或化简.)设计意图:例1步步递进,逐层深入,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发散性;例2强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规范解题格式,训练有序思维和逆向思维.(5)系统归纳,总结提升问题8㊀你能用图式来回顾本节课5个和(差)角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如图2)后与同学交流.图2问题9㊀在和(差)角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预设答案: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整体代换的思想等.设计意图:用框图回顾推导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等.6教学反思(1)公式延续,深入应用本节课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利用角的变换和函数名之间的转换,将要推导的公式转化为熟悉的公式来解决.整个推导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素养,还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以及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2)关注应用,能力提升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公式教学中 轻过程㊁重应用 的方式,在关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公式的发现和推导中来,因为推导过程所承载的数学育人功能是不可能只通过 公式的应用 来实现的;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选择一个公式作为基础,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重新研究这一过程,再一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Z8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龙文教育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曹澜同学2016年4月10日学案 【第12次】课题: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复习学案1、同角关系: ⑴商的关系:①sin tan cos y x θθθ== ②cos cot sin x y θθθ== ③sin cos tan y r θθθ==⋅ ④cos sin cot x rθθθ==⋅ ⑵倒数关系:tan cot 1θθ⋅= ⑶平方关系:22sin cos 1θθ+=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⑵()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⑶()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⑷()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⑸()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 (()()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⑹()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 (()()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sin 22sin cos ααα=222)cos (sin cos sin 2cos sin 2sin 1ααααααα±=±+=±⇒⑵2222cos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 ⇒升幂公式21cos 2cos 2αα+=,21cos 2sin 2αα-= ⇒降幂公式2cos 21cos 2αα+=,21cos 2sin 2αα-= ⑶22tan tan 21tan ααα=- 4、万能公式:①22tan sin 21tan θθθ=+ ②221tan cos 21tan θθθ-=+ ③22tan tan 21tan θθθ=- ④222tan sin 1tan θθθ=+ ⑤221cos 1tan θθ=+ 5、半角公式sin 2α=sin 1cos tan 21cos sin ααααα-===+ ⇒ (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 6、)sin(cos sin 22ϕθθθ++=+b a b a(其中辅助角ϕ与点(,)a b 在同一象限,且tan b a ϕ=) 题型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 、cos15 的值.变式练习:1 计算① cos105︒ ②cos15︒ ③cos5πcos 103π-sin 5πsin 103π2 :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15sin 2315cos 212)(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变式练习:1 已知sin α=53,cos β=1312求cos(α-β)的值2 已知cos(2α-β)=-1411,sin (α-2β)=734,且4π<α<2π,0<β<4π, 求cos(α+β)的值评注:在三角变换中,首先应考虑角的变换是“据果变形”,创造出使用三角公式的条件,以达到求值、化简和证明的目的常用的变换角的方法有:α=(α+β)-β,α+2β=(α+β)+α,α=,22βαβα-++22βαβαβ--+=,… 例3 .已知cos(α-β)=31,求(sin α+sin β)2+(cos α+cos β)2的值变式练习:1 sin α-sin β=-21,cos α-cos β=21,α∈(0,2π),β∈(0, 2π),求cos(α-β)的值2 已知sin(α+β)=32,sin(α-β)=52 求βαtan tan 的值例4 求tan15︒, tan75︒及cot15︒的值:变式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1︒75tan 175tan 1-+ 2︒tan17︒+tan28︒+tan17︒tan28︒例2 已知tan α=31,tan β=-2 求cot(α-β),并求α+β的值,其中0︒<α<90︒, 90︒<β<180︒变式练习:已知.2,31-==βαtg tg (1)求)(),(βαβα-+tg tg ; (2)求βα+的值(其中 18090,900<<<<βα).课堂检测: 在△ABC 中,已知cosA =135,cosB =54,则cosC 的值为( ) (A )6516 (B )6556 (C )65566516或 (D )6516- 2 已知tan (α+β)=52,tan (β-4π)=41,那么tan (α+4π)等于 183D. 223C. 2213B. 1813A. 在△ABC 中,已知tan A ,tan B 是方程3x 2+8x -1=0的两个根,则tan C等于( ) A 2 B -2 C4 D 4 4 在△ABC 中,若0<tan A ·tan B <1则△AB C一定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 )tan()2tan(1βαβα-+-= 6 (1+tan10°)·(1+tan35°)=7 在△ABC 中,tan A =31,tan B =-2,则C = 8 已知tan α、tan β是方程x 2-5x +6=0的两个实根,求2sin 2(α+β)-3sin (α+β)cos (α+β)+cos 2(α+β)9 已知434παπ<<,40πβ<<,53)4cos(-=+απ,135)43sin(=+βπ, 求sin(α + β)的值10 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1︒ sin75︒ 2︒ sin13︒cos17︒+cos13︒sin17︒11 已知sin(α+β) =21,sin(α-β) =101,求βαtan tan 的值12 .已知sin α+sin β=53 ① , cos α+cos β=54 ② ,求cos(α-β)13 已知0cos cos 1sin sin =+=+βαβα,,求cos )的值(βα+14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 184211842tg tg tg tg -+ (2)753017530tg tg tg tg +-3 计算751751tg tg -+的值.15 已知βαtg tg ,是一元二次方程0222=--x x 的两个根,求)(βα+tg 的值.16 求证:cos α+3sin α=2sin(6π+α)。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能够正确地应用到解题中。

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笔记、教辅资料、教学媒体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幅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的三角形,并提问:对于一个任意的三角形ABC,如何求角A和角C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醒学生复习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Step 2 探究与讨论1.教师以角A和角C的两角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角A和角C的三角函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

2.学生合作讨论,提出各自的思考结果并互相交流。

Step 3 运用公式解题1.教师给出两具体的角A和角C的数值,并提问学生如何求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值。

2.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并与他人交流讨论结果,互相纠正错误。

Step 4 归纳总结1.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整理归纳出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

2.指导学生将这些公式整理成归纳表格或表格。

Step 5 拓展应用1.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交流讨论。

Step 6 小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参与总结。

2.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以便以后教学改进。

五、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能够利用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对角度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评价。

《3.5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案

《3.5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预习1、用五点法画y=A sin(ωx+φ)一个周期内的简图的方法;2、函数y=sin x的图象变换得到y=A sin(ωx+φ)(A>0,ω>0)的图象的步骤:法一法二知识讲解考点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sin(α±β)=sin_αcos_β±cos_αsin_βcos(α±β)=cos_αcos_β∓sin_αsin_β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考点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sin 2α=2sin_αcos_αcos 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tan 2α=2tan α1-tan2α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化简下列各式:(1)(sin α+cos α-1)(sin α-cos α+1)sin 2α;(2)sin 50°(1+3tan 10°)-cos 20°cos 80°1-cos 20°.【解析】 (1)原式=⎝ ⎛⎭⎪⎫2sin α2cos α2-2sin 2α2⎝ ⎛⎭⎪⎫2sin α2cos α2+2sin 2α24sin α2cos α2cos α=⎝ ⎛⎭⎪⎫cos α2-sin α2⎝ ⎛⎭⎪⎫cos α2+sin α2sin α2cos α2cos α=⎝ ⎛⎭⎪⎫cos 2α2-sin 2α2sin α2cos α2cos α=cos αsin α2cos α2cos α=tan α2.(2)∵sin 50°(1+3tan 10°)=sin 50°·cos 10°+3sin 10°cos 10°=sin 50°·2sin 40°cos 10°=1, cos 80°1-cos 20°=sin 10°2sin 2 10°=2sin 210°. ∴sin 50°(1+3tan 10°)-cos 20°cos 80°1-cos 20°=1-cos 20°2sin 210°= 2.【例题2】【题干】已知0<β<π2<α<π,且cos ⎝ ⎛⎭⎪⎫α-β2=-19,sin ⎝ ⎛⎭⎪⎫α2-β=23,求cos(α+β)的值.【解析】∵0<β<π2<α<π,∴-π4<α2-β<π2,π4<α-β2<π,∴cos ⎝ ⎛⎭⎪⎫α2-β= 1-sin 2⎝ ⎛⎭⎪⎫α2-β=53,sin ⎝ ⎛⎭⎪⎫α-β2= 1-cos 2⎝ ⎛⎭⎪⎫α-β2=459,∴cos α+β2=cos ⎣⎢⎡⎦⎥⎤⎝ ⎛⎭⎪⎫α-β2-⎝ ⎛⎭⎪⎫α2-β=cos ⎝ ⎛⎭⎪⎫α-β2cos ⎝ ⎛⎭⎪⎫α2-β+sin ⎝ ⎛⎭⎪⎫α-β2sin ⎝ ⎛⎭⎪⎫α2-β =⎝ ⎛⎭⎪⎫-19×53+459×23=7527,∴cos(α+β)=2cos 2α+β2-1=2×49×5729-1=-239729.【例题3】【题干】已知cos α=17,cos(α-β)=1314,且0<β<α<π2.(1) 求tan 2α的值;(2)求β.【解析】 (1)由cos α=17,0<α<π2,得sin α=1-cos 2α= 1-⎝ ⎛⎭⎪⎫172=437.故tan α=sin αcos α=437×71=4 3.于是tan 2α=2tan α1-tan 2α=2×431-(43)2=-8347.(2)由0<β<α<π2,得0<α-β<π2.又∵cos(α-β)=1314,∴sin(α-β)=1-cos 2(α-β)= 1-⎝ ⎛⎭⎪⎫13142=3314.由β=α-(α-β),得cos β=cos[α-(α-β)] =cos αcos(α-β)+sin αsin(α-β)=17×1314+437×3314=12. ∴β=π3.【例题4】【题干】 (天津高考)已知函数f (x )=tan ⎝ ⎛⎭⎪⎫2x +π4.(1)求f (x )的定义域与最小正周期;(2)设α∈⎝ ⎛⎭⎪⎫0,π4,若f ⎝ ⎛⎭⎪⎫α2=2cos 2α,求α的大小.【解析】(1)由2x +π4≠π2+k π,k ∈Z ,得x ≠π8+k π2,k ∈Z , 所以f (x )的定义域为⎩⎨⎧⎭⎬⎫x ∈R |x ≠π8+k π2,k ∈Z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2. (2)法一:由f ⎝ ⎛⎭⎪⎫α2=2cos 2α,得tan ⎝ ⎛⎭⎪⎫α+π4=2cos 2α,sin ⎝ ⎛⎭⎪⎫α+π4cos ⎝ ⎛⎭⎪⎫α+π4=2(cos 2α-sin 2α), 整理得sin α+cos αcos α-sin α=2(cos α+sin α)(cos α-sin α).∵α∈⎝ ⎛⎭⎪⎫0,π4,所以sin α+cos α≠0.∴(cos α-sin α)2=12,即sin 2α=12. 由α∈⎝ ⎛⎭⎪⎫0,π4,得2α∈⎝ ⎛⎭⎪⎫0,π2,∴2α=π6,即α=π12. 法二:∵由f ⎝ ⎛⎭⎪⎫α2=2cos 2α,得tan ⎝ ⎛⎭⎪⎫α+π4=2cos 2α, 即tan ⎝ ⎛⎭⎪⎫α+π4=2sin ⎝ ⎛⎭⎪⎫π2+2α=2sin2⎝ ⎛⎭⎪⎫π4+α,∴sin ⎝ ⎛⎭⎪⎫α+π4cos ⎝ ⎛⎭⎪⎫α+π4=4sin ⎝ ⎛⎭⎪⎫π4+αcos ⎝ ⎛⎭⎪⎫π4+α.又∵α∈⎝ ⎛⎭⎪⎫0,π4,∴sin ⎝ ⎛⎭⎪⎫α+π4≠0.∴1cos ⎝ ⎛⎭⎪⎫α+π4=4cos ⎝ ⎛⎭⎪⎫π4+α.∴cos 2⎝⎛⎭⎪⎫π4+α=14.∵α∈⎝ ⎛⎭⎪⎫0,π4,∴π4+α∈⎝ ⎛⎭⎪⎫π4,π2.∴cos ⎝ ⎛⎭⎪⎫π4+α=12,π4+α=π3.即α=π3-π4=π12.课堂运用【基础】1.(2012·辽宁高考)已知sin α-cos α=2,α∈(0,π),则tan α=()A.-1B.-2 2C.22D.1解析:选A 由sin α-cos α=2sin ⎝ ⎛⎭⎪⎫α-π4=2,α∈(0,π),解得α=3π4,所以tan α=tan 3π4=-1.2.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sin α+cos α=33,则cos 2α=()A.-53B.-59C.59 D.53解析:选A将sin α+cos α=33两边平方,可得1+sin 2α=13,sin 2α=-23,所以(-sin α+cos α)2=1-sin 2α=53.因为α是第二象限角,所以sin α>0,cos α<0,所以-sin α+cos α=-153,所以cos 2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53.3.已知α+β=π4,则(1+tan α)(1+tan β)的值是() A.-1 B.1C.2 D.4解析:选C ∵α+β=π4,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1, ∴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1+tan α)(1+tan β)=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 =1+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2.【巩固】4 . 3-sin 70°2-cos210°=________.解析:3-sin 70°2-cos210°=3-cos 20°2-cos210°=3-210°-2-cos210°=2.答案:25.(2013·南通模拟)设f (x )=1+cos 2x 2sin ⎝ ⎛⎭⎪⎫π2-x +sin x +a 2sin ⎝ ⎛⎭⎪⎫x +π4的最大值为2+3,则常数a =________.解析:f (x )=1+2cos 2x -12cos x +sin x +a 2sin ⎝ ⎛⎭⎪⎫x +π4=cos x +sin x +a 2sin ⎝ ⎛⎭⎪⎫x +π4 =2sin ⎝ ⎛⎭⎪⎫x +π4+a 2sin ⎝ ⎛⎭⎪⎫x +π4=(2+a 2)sin ⎝ ⎛⎭⎪⎫x +π4. 依题意有2+a 2=2+3,故a =±3.答案:±3【拔高】6.已知向量a =(sin θ,-2)与b =(1,cos θ)互相垂直,其中θ∈⎝ ⎛⎭⎪⎫0,π2. (1)求sin θ和cos θ的值;(2)若sin(θ-φ)=1010,0<φ<π2,求cos φ的值.解:(1)∵a ⊥b ,∴sin θ-2cos θ=0,又∵θ∈⎝ ⎛⎭⎪⎫0,π2,∴sin θ=255,cos θ=55. (2)∵sin(θ-φ)=1010,∴cos(θ-φ)=31010或-31010.当cos(θ-φ)=31010时,cos φ=cos[θ-(θ-φ)]=cos θ·cos(θ-φ)+sin θ·sin(θ-φ)=55×31010+255×1010=22.当cos(θ-φ)=-31010时,cos φ=cos[θ-(θ-φ)]=cos θ·cos(θ-φ)+sin θ·sin(θ-φ)=-55×31010+255×1010=-210<0.∵φ∈⎝ ⎛⎭⎪⎫0,π2,∴cos φ<0不合题意,舍去.∴cos φ的值等于22.7.(2013·岳阳模拟)已知向量a =(sin ωx ,cos ωx ),b =(cos φ,sin φ),函数f (x )=a·b ⎝ ⎛⎭⎪⎫ω>0,π3<φ<π的最小正周期为2π,其图象经过点M ⎝ ⎛⎭⎪⎫π6,32. (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已知α,β∈⎝ ⎛⎭⎪⎫0,π2,且f (α)=35,f (β)=1213,求f (2α-β)的值.解:(1)依题意有f (x )=a·b =sin ωx cos φ+cos ωx sin φ=sin(ωx +φ).∵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2π=T =2πω,解得ω=1.将点M ⎝ ⎛⎭⎪⎫π6,32代入函数f (x )的解析式,得sin ⎝ ⎛⎭⎪⎫π6+φ=32. ∵π3<φ<π,∴π6+φ=2π3,∴φ=π2.故f (x )=sin ⎝ ⎛⎭⎪⎫x +π2=cos x . (2)依题意有cos α=35,cos β=1213,而α,β∈⎝ ⎛⎭⎪⎫0,π2, ∴sin α= 1-⎝ ⎛⎭⎪⎫352=45,sin β= 1-⎝ ⎛⎭⎪⎫12132=513, ∴sin 2α=2425,cos 2α=cos 2α-sin 2α=925-1625=-725,∴f (2α-β)=cos(2α-β)=cos 2αcos β+sin 2αsin β=-725×1213+2425×513=36325.课程小结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理解:(1)正弦公式概括为“正余,余正符号同”.“符号同”指的是前面是两角和,则后面中间为“+”号;前面是两角差,则后面中间为“-”号.(2)余弦公式概括为“余余,正正符号异”.(3)二倍角公式实际就是由两角和公式中令β=α所得.特别地,对于余弦:cos 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这三个公式各有用处,同等重要,特别是逆用即为“降幂公式”,在考题中常有体现.2.重视三角函数的“三变”:“三变”是指“变角、变名、变式”;变角为:对角的分拆要尽可能化成已知角、同角、特殊角;变名:尽可能减少函数名称;变式:对式子变形一般要尽可能有理化、整式化、降低次数等.在解决求值、化简、证明问题时,一般是观察角度、函数名、所求(或所证明)问题的整体形式中的差异,再选择适当的三角公式恒等变形.。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高中三角函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与前面所学习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结果,而且与更早之前学习的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二倍角公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知识,不仅可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且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并进而推得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正切公式;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形成过程;探究推导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及记忆;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及证明。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本校高一学生的领会思想的能力比较差,回顾旧知的能力不足,通过师生的配合,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使其理解并掌握本节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问题1:计算:(1)cos105。

cos15。

+ sin105。

sin15。

(2)-cos(θ+21。

)cos(θ-24。

)-sin(θ+21。

)sin(θ-24。

)思考:如果此处是求"cosαcosβ-sinαsinβ"的值呢?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去猜想可能就是"cos(α+β)")?教师指出这便是本节所要探讨的内容之一,由此引入新课。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能力目标:掌握T (α+β),T (α-β)的推导及特征;能用它们进行有关求值、化简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特征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

教学过程Ⅰ。

复习回顾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所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公式.(学生作答,老师板书)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 (α+β))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要准确把握上述各公式的结构特征.Ⅱ.讲授新课一、推导公式[师]上述公式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我们不难得出:当cos (α+β)≠0时tan (α+β)=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a -+=++ 如果cos αcos β≠0,即cos α≠0且cos β≠0,我们可以将分子、分母都除以cos αcos β,从而得到: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不难发现,这一式子描述了两角α与β的和的正切与这两角的正切的关系。

同理可得: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或将上式中的β用-β代替,也可得到此式.这一式子又描述了两角α与β的差的正切与这两角的正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将这两式分别称为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 (α+β),T (α-β)。

但要注意:运用公式T (α±β)时必须限定α、β、α±β都不等于2π+k π(k ∈Z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

第五章三角函数5.5.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1)(1课时)【教学内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2.熟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形式及符号特征,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得到差角的余弦公式;公式的形式与符号的特征;公式的简单应用(正用).教学难点:发现差角余弦公式与圆的旋转对称性间的联系.【教学过程】(说明:本环节包括新授、小结、布置作业等)一、引入本节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三角恒等变换,即在不改变含有三角函数的式子的值的前提下,对式子变形.三角恒等变形在求值、化简、证明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同角三角关系和诱导公式,都是三角恒等变换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恒等变换公式.问题1:如何计算cos15︒?如何求cos(α-β) ?cos(α-β) = cosα- cosβ成立吗?利用单位圆推导cos(α-β) 的公式.二、新知探究问题2:首先在单位圆中画出角α、β、α-β,为了简便起见,我们首先不妨先看0 <β<α< 2π的情况.(x - x )2 + ( y - y )2 2 1 2 1 PA = P 1 A 1流程图:追问 1: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点 A ,P 1,A 1,P 的坐标如何表示? 答 案 :A (1, 0) , P 1(cos α,sin α) , A 1(cos β, s in β) ,P (cos(α- β), sin(α- β)) .追问 2:我们的目标是cos(α- β) = 点 P 的横坐标,已知的是点 A 、A 1、P 1 的坐标,如何用已知来表 示目标?——利用距离建立等式 AP = A 1P 1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任意两点 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 ,则点 P 1 , P 2 之间的距离 P 1P 2 = .目标:cos(α- β) 定义 cos(α- β) = 点 P 的横坐标 能否利用已知点 A ,P 1,A 1的坐标来表示目标? 距离-α α+ α 追问 3:借助以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结合 AP = A 1P 1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结合 P 1 A 1 = PA ,有 ,=整理得cos(α- β) = 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 .当α,β的终边相同时,容易证明上式仍然成立.事实上,对于任意角都有 PA = P 1 A 1 ,从而对于任意角α,β有cos(α- β) = 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与其差角α- β的余弦之间的关系,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简记作C (α-β) = C αC β + S αS β .三、典型例题例1 利用公式C (α-β) 证明:(1) cos( π-α)= sin α; (2) cos(π-α)= - cos α2 证明:(1) cos( π π π)=cos cos sin sin 2 2 2= 0 + 1⨯ sin α= sin α.(2) cos(π-α)=cos πcos α+ sin πsin α= (-1) ⨯cos α+ 0= - cos α例 2 借助公式C (α-β) ,解答以下题目:(1) 计算cos15 的值; (2) 已知sin α= 4,α∈ ⎛ π , π ⎫ , cos β= - 5, 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α- β) 的值. 5 2 ⎪ 13⎝ ⎭(cos α- cos β)2 + (sin α-sin β)2[cos(α- β) -1]2 +[sin(α- β) - 0]22 3 2 6 + 2 2 3 2 2 + 6 1 1 cos ( + 答案:对于(1),我们可以把15 化成我们熟悉的30 , 45 , 60 等特殊角之中某两角的差的形式,再借助公式C (α-β) 求解;对于(2),可以借助同角三角关系求出 cos α, sin β,进而利用公式C (α-β) 求解 cos(α- β) .解:(1)(解法一) cos15 =cos(45 - 30 ) = cos 45 cos 30 + sin 45 sin 30= ⋅ + ⋅ = ; 2 2 2 2 4(解法二) cos15 =cos(60 - 45 ) = cos 60 cos 45 + sin 60 sin 45= ⋅ + ⋅ = ; 2 2 2 2 4 (2)因为α∈ ⎛ π , π ⎫ ,故cos α= - 1- sin 2 α = - 3 , 2 ⎪ 5⎝ ⎭ 因为β是第三象限角,故sin β= - 1- cos 2 β = - 12 , 13 因此cos(α- β) = 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 - 3 ⨯⎛ - 5 ⎫ + 4 ⨯⎛ - 12 ⎫ = - 33 . 5 13 ⎪ 5 13 ⎪ 65⎝ ⎭ ⎝ ⎭π 3 π 例 3 已知cos( +α)= 4 5 , 0 < α< ,求cos α的值. 2 π 解: 因为0 < α< ,故 π < π 3π +α< , 2 4 4 4π π 4所以sin( +α) = 1- 2 α) = , 4 4 5 π π π π π π 因此cos α= cos[( +α) - ] = cos( +α) cos + sin( +α) sin4 4 4 4 4 4= 3 ⨯ 2 + 4 ⨯ 2 = 7 25 2 5 2 10四、归纳小结1. 利用单位圆、三角函数定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出cos(α- β) = 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公式.2. 已知一个角的正弦(或余弦)值,求该角的余弦 (或正弦)值时,要注意该角所在的象限,从而确定该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3.熟悉角的拆分与组合,看到α+β,α,β想到凑角α=(α+β) -β,β=(α+β) -α等.五、答疑课程重点:得到差角的余弦公式;公式的形式与符号的特征;公式的简单应用(正用).难点:发现差角余弦公式与圆的旋转对称性间的联系.思想方法:整体代换思想,转化思想数学核心素养:1.经历探索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体现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2. 熟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形式及符号特征,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体现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易错点:已知一个角的正弦(或余弦)值,求该角的余弦(或正弦)值时,要注意该角所在的象限,从而确定该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六、作业【目标检测题】(见资源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主备人
课题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课型新课
备课时间2012-4-13 二次备课时间2012-4-14
授课时间2012-4-1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自觉地利
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
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教辅与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适当标出活动)设计意图及用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二、讲授新课(合做探究)
1.引导同学一起回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内在联系,-β)与cos(α+
β)、sin(α2.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os(α-β)进行由旧知推出新知的
转化过程,从而引出C、S、S。

(α+β)(α(α+β)-β)。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公
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1、两角和余弦公式的推导cos(α-β)=cosαcos
β+sinαsinββ-换成角-β中β中,角在公式Cβ是任意角,请学生
思考角αβ)(α-cos(α+β)β)与是否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
比较cos(α-中角的内在联系,学生有的会发现α-β中的角β可以变为
角-β,所以α-(-β)=α+β〔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算关系直接把和角
α+β化成差角α-(-β)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C
上来,这β)(α-样就很自然地得到cos(α+β)=cos[α-(-β)]=cosαcos(-
β)+sinαsin(-β) =cosαcosβ-sinαsinβ. 所以有如下公式:
温故知新3分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
知18---22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我们称以上等式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2、思考:tan(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
sinαsinβ-cos(α+β)=cos
αcosβ
.
C(α+β) sin(α+β)=?sin(α-β)=? .
α)-β]-β)-.
、SSβ)-(α(α+β),后、S、Sβ)(α+β)(α-
出导么样来推sin cos.
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⑸⑹来化余弦为正弦sin 3、3、尝试探究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动手
两角和与差正弦和正切公式sin(α+β)=c os在上述公式中sin(α-β)=s in因此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简记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自然tan(α-β)=? ,tan(α+β)=?
化弦为切得到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自己推导出来cos(α+β)≠0如果cos αcos β≠0, 得tan(α+β)=用-βββ)=-tan(α由此推得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
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
C的基础上能否推导C在公式、(α+β)(α-β)?tan(α+β)=-β)=?
sin tan)cos(cos2[-(α+β)]=cos[(22-α)cosβ+sin(-α)sin β=cos(22 =sinαcosβ+cosαsinβ. 代之,则-β,β用β)+cosαsin([α+(-β)]=sinαcos(--cosαsinβ.=sinαcosβ两到角想tan(α+β)=时,即tan tan1代之,则有tan1tan
sin(α+β)=sinαcosβ+cosα
sinβ, -cosαsinβ.sin(α-
β)=sinαcosβ
C、C(α-β)(α+β)怎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同角三角
函数关系在学生探究推导时很可能想不到讨论,这时教师..
asin()sincos cos cos)cos(a,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0且cosβ≠0时tan的任意性,,据角α、βtan.tan、T-β)(α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
sinsin cosαcosβ在上面的式子中,.
T(α+β)同时教师应提醒学
)tan(tan()tan
1tan(tan).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课内练应用示例三、示范点拨,加深理解习、例137----10 +α),tan(的α)-,α已知sin 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α),cos( 5444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关系,在面对问
题时要注活动:
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cosα,tanα例如本题中,要先求出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 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本题是直接应用公
式解题,目的是为了. 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3
得象四限sinα=解:由角,,α是第54322)1(1sina cosα=. 55
3asin. ∴tanα== 4cosa有于是237422,()sinα=-coscosαα)=sin-
sin(102255444
224723,()sinα=+α)=coscosα-sincos( 105252444
3tana1tan1tana447-tan(α. ==)=3a1tan4)1a1tantan(44
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基础题,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点评:
. 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
算下列各式的值:例题
4272sincoscos72sin42)、(1
70cossin2020cos70sin;)、2

tan151)、(3tan151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课堂小四、结课后作五、业课堂练习:)(sin37的值为sin7cos37sin831、31
(A)(B)2231 (C)(D)2221tan75)(、的值为2tan753232
(B) (A) 33232 C(D) 3)x, (则x的值是 3、若
sin2xsin3xcos2xcos3(B) (A) 610(C)(D)
4531.________ 若cos,,2,则sin、4235小
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
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作业:
12,tan,tantan的已、1知求44453()
值.225333,cos,sin0,
2.4454413sin的值.求
巩固训练,体会应用过
程7----12
知识与方法总结、梳理
2 作业布置 1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六、版书设计
课后反七、思: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课题: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例1 课堂练习sin(α+β)=sinαcos 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tan,tan(α+β)= 例2、tan1tan tan tan.tan(α-β)=
tan1t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