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主治表实证,代表方剂为麻黄汤。
辛凉解表:主治表热证,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扶正解表:主治虚人感冒,代表方剂为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寒下: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
温下: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润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
攻补兼施: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和解剂
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
调和肠胃: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
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热祛暑: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六一散。
清退虚热: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小建中汤。
温肾散寒: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补益剂
补气: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
补血: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气血双补:代表方剂为八珍汤、炙甘草汤。
补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阳: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
方剂学相似方剂的鉴别
方剂学相似方剂的鉴别1.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剂”。
3.参苏饮与败毒散皆治气虚外感风寒。
但败毒散治风寒夹湿之表证为主,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少佐人参以扶正祛邪;参苏饮所治为风寒表证,邪偏于肺,故用苏叶、葛根、人参益气解表宣肺为主,加之痰湿气滞,则又增半夏、木香、陈皮等化痰行气之品。
4.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为大承气汤类方。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5.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均治冷积里实之腹痛便秘,均以大黄配伍附子为主。
但大黄附子汤主治中气未虚,寒实积滞之腹痛便秘;而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虚中夹实之便秘腹痛。
6.麻子仁丸与济川煎均治津液不足之便秘。
但麻子仁丸证为肠胃燥热所致,故以润肠药与小承气汤合方;而济川煎证为肾虚津亏而成,以补肾益精,养血润肠为法。
7.大、小柴胡汤具和解少阳之功,但小柴胡汤专治少阳证,适宜于邪踞少阳,正气不足,胆胃不和者。
而大柴胡汤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以和解为主,辅以泻下。
8.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和解之中兼具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方剂学方剂对比
方剂学方剂对比方剂学方剂对比XXX1、麻黄汤和桂枝汤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辛温解表方剂,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的是,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而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桑菊饮和银翘散都由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组成,功用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的是,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适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适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中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的是,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剂学期末重点整理
01—方剂(概念): 又称处方是再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 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的处方02—方剂学(概念): 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0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0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史上第一部政府组织集体编写的中成药典05—《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称为“方书之祖”06—《普剂方》我国现存古代最大一部载要最多的方书0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部依据君臣左使剖析组方原理总论08—方剂与治法(概念): 盖扩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09—何谓“八法”: 汗` 吐` 下` 和` 清` 温` 消` 补方剂的分类(内容多)10—何谓“七方”: 大` 小` 缓` 急` 奇` 偶` 复11—何谓“十剂”: 宣` 通` 补` 泄` 轻` 重` 滑` 涩` 燥` 实12—方剂的组成目的: (1)增强药效(2)综合药效(3)产生新药效(4)制约烈毒性13—何谓“君臣佐使”:(1)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缺少的(2)臣有两种意义: ㆒辅助君药加强主病或主证的药物㆓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有三种意义: ㆒佐助药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㆓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毒性㆔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有两种意义: ㆒引药归经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㆓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诸药的药物14—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15—剂型最常用有二: (1)汤剂—把药物用水浸透兼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2)散剂—将药物研碎均匀混合成的干燥粉末16—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 病再下焦宜食前服; 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 安神剂宜临睡时服;对肠胃有刺激性的宜食后服17—麻黄桂枝大黄石膏大枣柴胡分别在各方中作用18—类方比较—(01)—败毒散v.s九味羌活汤(02)—三承气汤比较(03)—小柴胡汤v.s蒿芩清胆汤(04)—四逆散v.s 逍遥散(05)—小柴胡汤v.s大柴胡汤(06)—白头翁汤v.s葛根芩連湯(07)—白头翁汤v.s芍药汤(08)—理中丸v.s吴茱萸汤(09)—四逆散v.s四逆汤v.s当归四逆汤(10)—四君子汤v.s补中益气汤(11)—六味地黄丸v.s大补阴丸(12)—真人养脏汤v.s四神丸(13)—固冲汤v.s归脾汤(14)—安宫牛黄丸v.s紫雪v.s至宝丹(15)—苏子降气汤v.s定喘汤v.s小青龙汤(16)—黄土汤v.s理中丸(17)—黄土汤v.s归脾汤(18)—羚角钩藤汤v.s镇肝熄风汤(19)—养阴清肺汤v.s百合固金汤(20)—真武汤v.s实脾散(21)—保和丸v.s健脾丸(22)—枳实导滞丸v.s枳实消痞丸。
方剂学6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温中祛寒理中丸1.治:①中焦/脾胃虚寒=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②阳虚失血(脾统血+脾阳虚=脾不统血→失血)。
③脾胃虚寒→胸痹/病后流涎/小儿慢惊。
(只要中焦虚寒,都可以用理中丸。
)(中=专zhi)2.成:参术姜草。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3.功:温中祛寒(=干姜=君药),补气健脾(=参术草=四君子框架)。
4.PS:四君子汤=参术苓草。
5.PS:人参汤=汤剂/起效快=胸痹。
小建中汤1.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拘急腹痛+温减。
2.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寒),合里缓急(=腹痛)。
4.PS:理中丸=纯脾胃。
小建中汤=有肝。
5.芍药/麦芽糖=缓急止痛=腹痛。
6.麦芽糖=君药。
大建中汤1.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腹痛剧痛+呕不能食(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2.成:蜀椒、干姜、人参、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热),降逆止痛(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4.PS:腹痛:理中汤=绵痛;小建中汤=急痛;大建中汤=剧痛。
吴茱萸汤1.治:①阳明寒呕。
②厥阴头疼+呕。
③少阴呕吐下利。
2.成: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
3.功: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回阳救逆四逆汤1.治:心肾阳衰寒厥/少阴寒化=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少阴)。
(透心凉=从里往外凉)2.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3.功: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1.治:血虚寒厥=手足逆冷+脉细欲绝/沉细。
2.成:当归、细辛、通草、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
3.功: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阳和汤1.治:阴疽/阴证疮疡=无热无红=无热象。
2.成:熟地、鹿角胶,麻黄、肉桂、白芥子、炮姜、甘草。
3.功:温阳(鹿角胶)补血(熟地),散寒(麻黄、肉桂、炮姜)通滞。
4.熟地、鹿角胶=君。
5.白芥子=皮里膜外痰。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方剂学考试重点
解表剂〖辛温解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基础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基础方],调和营卫、阴阳的代表方。
[桂枝芍药1:1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两者均为辛温解表剂,均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之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并用,佐以生姜、大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分经论治』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与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小青龙汤】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麻黄芍药半夏桂枝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送左下服之痊。
〖辛凉解表〗【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谅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宣肺止咳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属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有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外感风热壅肺证[石膏麻黄2:1]〖扶正解表〗【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证[逆流挽舟]人参败毒草苓芎,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
治燥剂〖轻宣外燥〗【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外感凉燥证。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涉及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等方面。
在总论部分,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方书,如《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以及方剂的基本结构和方剂变化形式。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常用的治法和方剂比较。
解表剂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
其中,麻黄汤是一种常用的辛温解表剂,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其组成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
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在方剂学中,君臣佐使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使药则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或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也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方剂的分类和比较。
例如,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的用法,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量加减变化,以及理中丸和理中汤的剂型更换等。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整理考试时间:2011-01-05 9:00-11:00,中药081班1210.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属于肺、膀胱经,善于开腠发汗,祛除表面的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作君药。
然而,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不能透营达卫,因此需要配合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以解除。
杏仁则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方剂学简答题重点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在组成、成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两方均治少阳病,皆有和解少阳之功,都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
但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治少阳病,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扶正,健脾和中。
而大柴胡汤那么治少阳阳明合病,功用不仅和解少阳,且能内泻阳明热结,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且行气消痞;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因有阳明热结解,故不用人参、甘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
2、简述白虎汤组成、功用、主治证、方义。
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气分热盛证。
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3、简述清营汤中配伍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的意义。
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心因温邪初入营分,故用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运用;而黄连苦寒,有清心解毒之功。
4、清胃散和玉女煎在组成、成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两方同治胃热牙痛。
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缺乏的牙痛及牙宣诸症。
5、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在组成上只一味药之差,其功用、主治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补中。
但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散寒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_重点方速记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本方药材质地轻清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麻杏石甘汤
君:麻黄石膏
臣:杏仁
佐:炙甘草
使:炙甘草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忌用本方
蒿芩清胆汤
君:青蒿黄芩
臣:竹茹半夏滑石赤茯苓
佐:青黛枳壳陈皮
使:甘草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3],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配伍特点:透、清、利三法并用,分消湿热;胆胃同治,清胆为主
仙方活命饮
君:金银花
臣: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佐:白芷防风穿山甲皂刺
贝母花粉
使: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特点:清疏并用,清热解毒为主,气血津同治,凉血活血为主
使用注意:阳证臃肿初起,脓未成、脓成未溃者均可使用,脓已经溃或者阴证溃疡则禁用
导赤散
君:生地木通
臣:竹叶
佐:生甘草
使:生甘草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3]。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清心与利水同用,利水与滋阴兼顾,使得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
使用注意: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白散
逍遥散
君:柴胡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参苓白术散
中医方剂学重点: 高频考点之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是日常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剂, 无疑也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医方剂学考查的重点, 今天为考生整理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参苓白术散。
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 为主药。
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 莲子之甘涩, 助白术既可健脾, 又可渗湿而止泻, 为辅药。
以砂仁芳香醒脾, 促中州运化, 通上下气机, 吐泻可止, 为佐药。
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 入方, 如舟车载药上行, 达上焦以益肺气。
此方对证而兼见肺气虚弱, 久咳痰多者, 亦颇为相宜, 为培土生金之法。
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之功。
主治脾气虚弱, 湿邪内生, 症见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 大便溏泻, 四肢乏力,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舌苔白腻, 脉象细缓者。
亦治小儿脾疳, 面色萎黄, 形容憔悴, 毛发枯槁, 精神萎靡, 不思饮食, 睡卧不宁, 或脾虚水肿, 或脾虚带脉不固, 白带过多, 绵绵不断, 如涕如唾者。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 纳运乏力, 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 清浊不分, 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 气机被阻, 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 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 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腻, 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 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 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 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脾和胃, 行气化滞, 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 通调水道, 又能载药上行, 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 补中气, 渗湿浊, 行气滞, 使脾气健运, 湿邪得去, 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 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 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 并有保肺之效, 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逍遥散均能疏肝理气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烧生姜、薄荷治疗肝瘀胁痛其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且肝郁较重,症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口燥咽干,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往来寒热等症。
一贯煎生地、当归、枸杞子、北沙参、麦冬、川楝子
其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证。
且阴亏较重,症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
亦治疝气瘕聚。
牡蛎散均有固表止汗之力煅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
用于治疗自汗证。
其功效,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固表敛汗之力较强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
症见自汗,入夜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属治标之法。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其功效,益气固表。
健脾益气之力较大
主治肺卫气虚自汗或易感风邪者。
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等症,属治本之法。
清胃散均能治疗牙痛、牙衄黄连、升麻、生地、丹皮、当归
其功效,清胃凉血。
重在清胃火
主治胃火上攻证。
症见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甚或牙宣出血,伴有胃阴受损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其功效,清胃火,滋肾阴。
主治胃热肾阴虚牙痛证。
症见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等症。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白头翁汤均能治热证痢疾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等。
芍药汤白芍、黄连、黄芩、大黄、木香、槟榔、当归、肉桂
其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兼行“通因通用”,以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主治湿热痢疾。
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
天王补心丹均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又配伍生地、麦冬、玄参、天冬、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朱砂、桔梗
均能补血养心安神其功效,滋阴清热,补心安神。
用于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失眠等症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心肾不足,以心为主。
症见心悸失眠,并见虚烦神疲,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归脾汤又配伍黄芪、白术、甘草、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其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心脾两虚,以脾为主。
症见心悸失眠,并见食少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及脾不统血之
便血,崩漏,月经前期,量多色淡。
藿香正气散二者均用了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以藿香为君药
均有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之功兼能解表散寒
均治疗脘腹痞满,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多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苔白为证治要点,夏
季暑湿外感,脾胃不和者尤宜。
平胃散重用苍术为主药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为优。
主要用于湿滞脾胃证。
症见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
实脾散都用了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还有木瓜,木香,大腹皮、草果、厚朴、甘草
均有温暖脾肾,助阳行水之功重在暖脾,化水湿
皆治阳虚水停证主治脾阳不足,水停气滞之阴水证,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胸
腹胀满,苔厚腻,脉沉迟等
真武汤还有芍药
重在温肾,散水气
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证。
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等。
亦治太
阳病,过汗伤阳证。
小青龙汤均有祛痰止咳之功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
治疗咳喘症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主治素有寒饮,复感风寒,致肺失宣降之外寒内饮证。
症见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伴胸膈痞满甚则不得
平卧,并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和肢面浮肿的水饮内停证。
苏子降气汤苏子、苏叶、半夏、厚朴、前胡、肉桂、当归、生姜、大枣、甘草
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
主治寒痰壅肺,肾虚不纳气的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症见喘咳短气,痰涎壅盛,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
舌苔白腻,脉弦滑
定喘汤麻黄、白果、杏仁、款冬、半夏、苏子、黄芩、桑白皮、甘草
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
主治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气壅闭,肺失宣降而引起的外寒束表,痰热内蕴之哮喘证。
症见咳喘气急,
痰多稠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