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并分析作品主题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
本篇着重从如何概括主旨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
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理解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七种: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7.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归纳文章的主旨呢?一般有四种方法:1.中心句提炼法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
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筋。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
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2.归纳综合法绝大部分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
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
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
朝花夕拾十篇内容概括及主旨
朝花夕拾十篇内容概括及主旨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总览,介绍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以及背景信息。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概述《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先生创作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年在上海发表的许多作品。
这本书以鲁迅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思想深度,描绘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道德伦理和文化背景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这本书进行详细的内容概括和主旨分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对社会的批判。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篇探讨《朝花夕拾》的各个故事,从而全面了解这本书的内涵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总体安排和组织进行介绍和解释。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文章结构内容的例子: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首先,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撰写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最后,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对读者的期望。
正文部分按照章节的顺序,逐一介绍了《朝花夕拾》十篇的内容概括及主旨。
每篇文章都将从内容概括和主旨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这些篇章涉及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人物塑造、时代背景等各个方面。
结论部分包含了总结、研究意义和展望未来三个小节。
通过总结,我们将对整个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概括。
随后,我们将探讨本文的研究意义,包括对文学理论和作品解读的贡献。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且系统地呈现《朝花夕拾》的内容概括及主旨,并对其中的重要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朝花夕拾》十篇内容的概括及主旨的分析和总结,探讨这本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每篇文章的主题、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剖析,我们将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解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1.分析:&、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1、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总题)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他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题的概括
他对我的游手好闲,并不反感;而对我钟情于画画,却有点不以为然。这自然是我的花销要威胁 他的酒钱。我还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他对我的警告。
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 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 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 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 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 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 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 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 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 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高三总复习
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高三总复习考点32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高考浙江卷第12题“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考向一情节分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石头宫殿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而今已荒凉的小院子,那排当年高大而今已破败的土坯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高高的房台,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蜿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
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
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
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多年的积蓄。
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
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
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多。
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
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碍观瞻。
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前程。
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亲分外担心。
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了。
他说:“要不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们通过独特的方式传达着作者的主题和思想。
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中心思想,而思想则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价值观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
首先,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它可以是关于爱情、友谊、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主题可以被概括为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道德与正义的探索。
通过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莎士比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挣扎。
这一主题贯穿整个作品,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道德的价值。
其次,文学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价值观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它可以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对话等方式来体现。
例如,在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思想主要集中在对权力、控制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于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奥威尔揭示了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和对人类精神的摧残。
这一思想引发了读者对于权力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思考。
此外,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而思想则是作者对于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主题可以被看作是思想的总结和归纳,而思想则是主题的具体呈现和延伸。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然而,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因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同一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下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读。
例如,在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主题可以被理解为对于理想主义精神和对于现实的嘲讽。
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读者可能会从作品中获得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和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价值观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如何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如何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是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作为教育专家,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一、明确主题思想的内涵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
理解主题思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整体把握: 能够读懂作品的背景、时代、作者创作意图等,整体把握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2. 细致分析: 通过对主要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细节的分析,找出作品中反复出现或反诘的主题元素。
3. 深入思考: 分析主题元素的组合和联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哲理性含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联系。
二、识别艺术手法的运用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在作品中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1. 人物塑造: 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出人物性格、命运和思想,最大限度地引出主题。
2. 情节安排: 通过事件的安排和冲突的设置,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3. 环境描写: 通过环境描写反衬人物的心情和氛围,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主题思想感情。
4. 语言修辞: 运用语言的修辞、风格和语气,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
三、注意培养分析能力的技巧1. 提炼关键词: 从作品中筛选出能够体现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
2. 绘制思维导图: 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要素进行整理和关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作品的结构和内涵。
3. 对比阅读: 将同类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加深理解。
4. 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锻炼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四、了解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在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同时,也要关注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并将其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相结合,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魅力。
作品综述怎么写
作品综述怎么写
写作品综述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写作步骤和方法:
1. 总体介绍:描述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背景。
简要概括作品的类型(小说、电影、绘画等)以及作者/导演/艺术家的背景。
2. 概述情节/主题:简要概括作品的情节或主题。
提供主要人
物的简要介绍,并描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发展。
3. 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和用意。
讨论作者/导
演/艺术家如何使用这些元素来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或观点。
你可以引用和解读具体的语言、对话或场景。
4. 主题和意义:讨论作品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这可能是作者/
导演/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价值观或存在主义问题。
你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具体示例来支持你的观点。
5. 反应和评价:提供自己对作品的反应和评价。
你可以谈论自己对作品的喜好、赞赏或批评,并解释你的评论的依据是什么。
6. 结论:总结你的综述,强调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你对它的总体印象。
你可以谈论作品的影响或意义,并提出你对更广泛的话题的思考。
在写作综述时,确保清晰、简明地表达你的观点,引用和解释具体的作品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并在需要时使用适当的文献
引用。
记得要保持客观和有根据的分析,并提供读者足够的背景信息来加深理解。
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概括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概括主题作者:李弗不孙娟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42期阅读指要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文学类文本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来揭示作品主题。
阅读文学类文本,首先要把握作品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因此,考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答好提问。
2.看清文体,明了文体的特征、性质高考考查的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居多。
小说的三要素有情节、环境、人物。
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从塑造人物的手法看,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从写作技巧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而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情景描述方式有: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等。
3.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联想和想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考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
(1)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去评价: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是否有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评价: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评价:是否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对比、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
中考名著《红岩》人物形象分析及情节概括
名著导读·《红岩》【作品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罗广斌和杨益言,当代作家。
【主要人物】许云峰、江姐、成岗、小萝卜头、双枪老太婆等。
【主要讲述】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共产党员在监狱中顽强生存、斗争的故事。
【作品主题】《红岩》是一部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的小说。
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红岩是重庆的一处地名——红岩村。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小说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也在这附近。
当时,投奔延安的青年来寻中共中央机关时,如果不熟悉红岩,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
后来中央机关撤走,监狱一直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小说以“红岩”为题,喻指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岩石一样。
【故事梗概】1948年,重庆大学的学生运动和长江兵工厂的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敌我斗争正处在短兵相接的严重时刻。
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成岗、江雪琴(江姐),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挺进报》。
与此同时,许云峰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沙坪书店”。
《挺进报》一出刊就深得人心,广为流传。
有时也通过“沙坪书店”向工人学生中传送。
这就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因工作需要,江姐被调到川北华蓥山游击队去工作。
在城门口,她发现城门上悬挂着被敌人杀害的自己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头颅,把揪心的痛苦和彻骨的仇恨深埋在心底,坚毅地向游击队驻地走去。
山上,游击队在双枪老太婆的领导下,准备和敌人作拼死斗争,为死难烈士报仇。
这使江姐感到很大欣慰。
重庆老街32号,是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所在地。
它名为“慈居”,实际上是个杀人魔窟。
关于《老人与海》的四个主题的分析
关于《老人与海》的四个主题的分析《老人与海》是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给人以美学感受的艺术作品,就在于海明威确认文学的“多层性: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基础,并在小说中加以运用。
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许多东西。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主堤赌孙是可以简单地加以概括的。
在这部小说里,他采用多种多样的象征、形象,使得小说内涵繁复,充满了丰富的主题。
主题一:失败失败是海明威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
从他的第一部作品《我们的时代》到遗作《海流中的岛屿》,他的主人公都在奋勇抗争,却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也是这样一个奋战的失败者。
他与海明威其他作品中类似的人物一样,都是在人生这个大海里与厄运顽强搏斗,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
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的失败完全不同于那种没有目标、没有代价、毫无意义的失败因为他是在自觉地追寻和完成他那“生来要干”的使命中失败的,是在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光荣”中失败的。
他失败了,可这只是气力和肉体上的失败,他的信心和希望却始终未曾破灭他失败了,然而他并没有向失败屈服。
这种在与失败斗争中的失败反而使得他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海明威极力颂扬的“硬汉”精神,桑地严哥精神。
它是一种人类的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获得美好未来的保证。
这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主题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老人与海》运用冰山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象片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抵触。
人类从直立行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环境的征服。
英国作家吉卜林在小说《丛林之书》中借一位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狼孩之口说,人们到印度丛林中猎杀虎豹并非为生计所迫,而是要证明自己征服者的勇气,而圣地亚哥历尽艰辛追捕马林鱼,为的也是展未自己的英雄本色。
小说的主题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 5、表达了什么情感。
[2010•广东卷]《面包》小说的 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 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 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 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 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
高三小说阅读
——主题
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
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主
题便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意义的
核心。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
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 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像论文那样明
明白白地说出来,也不是作者把自己
的观点、目的生巴巴地硬贴上去,它
是融合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
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五)、关键语句是小说主题的窗口
小说一般不直接表达主题,但有时一 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是分析小说主题最便 捷的标志。
如《项链》中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 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
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
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善良勤劳的祥林嫂难逃夫死被卖、子丧
无依、流落街头、客死他乡的命运,从祥林 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 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 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祥林 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 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 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 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抨击。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分析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分析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艺术方式。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与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一、主题的探究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主要内容。
主题的选取与作品的类型、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几个常见文学作品主题的例子。
1. 爱与亲情:这是许多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例如《红与黑》中描绘的爱情与权力之间的冲突,以及《高等教育》中展现的父子关系等等。
2. 生与死: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探讨。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死亡与复仇的故事,以及《人间失格》中揭示的人生意义等。
3. 社会与人性: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年轻人的迷茫与抗争的描绘,以及《1984》中对权力与自由的探索等。
二、意义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启示。
对于意义的解读往往需要综合考虑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以下是对两个文学作品意义的分析。
1.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反叛。
通过霍尔顿的视角,作者旨在批判社会上的虚伪和浮躁,呼吁人们保持纯真和真实。
作品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着纯洁的孩童,而霍尔顿试图保护他们不受侵蚀。
这一意象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并提出了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与价值观的反思。
2. 《1984》这部作品揭示了极权主义社会下人类的悲惨命运。
通过描述主人公温斯顿在充满监控和洗脑的世界中的种种遭遇,作者警示人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思想的统一化。
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谎言、恐惧与剥夺个体权利的情节,寓意着对人类自由意志的压迫与剥夺。
作者试图唤起读者对个人尊严和自由的关注,并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暗示。
考纲解读_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_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_散文阅读之(精品)_公开课
时间怎样地行走
关键句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 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 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 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 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关键句 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 个拿着烟袋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 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又古板。但有时候 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 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 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②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 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 关键句 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 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 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第一步
初步感知
提问:读题干、看标题,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读懂题干、看清文题。
第一步
初步感知
提问:读题干、看标题,你有什么收获?
参考:( 1 )标题是“时间怎样地行 走”,可以抓住“时间”这个关键点 来明晰思路。 ( 2 )本文主要谈的是“我”在不同 时间段对时间的不同感受。来自第二步抓住标志
第十二夜情节概括及问题分析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第十二夜》分析【内容简介】伊利里亚的公爵奥西诺因苦恋奥丽维娅而终日沉溺在癫狂、浪漫的梦想之中。
另一方面,奥丽维娅誓言要守丧七年,但当她一见到薇奥拉假扮的西萨里奥,却立刻违背誓言坠入爱河。
而薇奥拉和西巴斯辛这对孪生兄妹似乎也受到故事癫狂气氛的感染,西巴斯辛娶了陌生的奥丽维娅为妻;薇奥拉爱上奥西诺,却不表明奥丽维娅爱上薇奥拉,薇奥拉也不急于澄清;她女扮男装,也只是一种生存之道。
薇奥拉静待着任由时间来安排一切,并没有太多的焦虑和不安。
在本剧中,时间不但给人带来痛苦与悲伤,也为不抗拒它的人带来补偿与幸福。
【章节概括】第一幕第一场公爵府中一室:奥西诺公爵爱上了奥丽维娅,然而奥丽维娅因为挚爱的哥哥死去而发誓不愿见任何一个男人,也不愿意见公爵,奥西诺公爵因此天天听着忧伤的情歌,为情所困。
第二场海滨:薇奥拉乘坐的船破了,她的哥哥不知生死,她为她的哥哥祈祷担心,随着船长来到了伊利里亚,听说了奥西诺公爵向奥丽维娅求婚不得,奥丽维娅仍然沉浸在失去哥哥的痛苦中的事情,而奥丽维娅不见任何人,于是薇奥拉决心让船长帮她假扮一下,去侍候奥西诺公爵,并且不能让“真相”泄露出去。
第三场奥丽维娅宅中一室:奥丽维娅的叔父托比·培尔契爵士总是酗酒,深夜不归,奥丽维娅的侍女玛利娅告诉托比奥丽维娅对此不满。
托比曾经带安德鲁·艾古契克爵士来向奥维利亚求婚,奥丽维娅看不上他。
托比觉得安德鲁又有钱又一表人才,而玛利娅觉得安德鲁是个傻子。
安德鲁上场,玛利娅与两位爵士说笑,言语之中,安德鲁不学无术、喜好吹嘘的性格暴露无遗。
安德鲁知道奥丽维娅不肯见自己,于是和托比一起去喝酒跳舞去了。
第四场公爵府中一室:薇奥拉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才三天就成为奥西诺特别宠幸的侍从。
奥西诺让薇奥拉去奥丽维娅的门口用尽一切办法替奥西诺求婚。
薇奥拉虽然不愿意,但也只能去了,并发誓一定要做奥西诺的夫人。
第五场奥丽维娅宅中一室:奥丽维娅的小丑因为不老实,是个十足十的傻子,不再讨奥丽维娅的欢心,要被撵出去。
《高天上流云》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高天上流云》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概括出文章要讨论的问题和主要内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以下是可能的概述部分内容:《高天上流云》是一首流传已久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以《高天上流云》为例,对其进行赏析和解读,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意象、主题及艺术手法。
通过分析诗歌结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我们将深入探索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高天上流云》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启示与灵感。
让我们一起展开这段关于《高天上流云》的赏析之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决定了文章内容的展开和逻辑的推进。
在赏析《高天上流云》这篇长文时,文章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应当合理地将文章内容分布在各个部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高天上流云》赏析的文章结构设计如下:1. 导言:通过引言部分来引入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赏析的目的。
这部分首要目标是吸引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提及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后续的赏析做好铺垫。
2. 分析篇:在这一部分,我将对《高天上流云》这篇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顺序对作品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内容、意象、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这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拆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讨论一个要点。
2.1 第一个要点:在这一部分,我将集中介绍作品中的第一个要点,可以是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
我将进行分析和解读,引用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和概括性的文字,以支撑我的观点和分析。
2.2 第二个要点:接下来,我将转入第二个要点的阐述,同样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一部分可以引用作品中的比喻、象征、意象等修辞手法来支持我的观点,同时讨论其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长安三万里故事大概内容概括
长安三万里故事大概内容概括【原创版2篇】目录(篇1)1.长安三万里故事大概内容概括2.分析作品主题3.分析作者思想情感4.总结文章正文(篇1)一、长安三万里故事大概内容概括《长安三万里》是由作家余华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唐朝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李旭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唐朝的繁荣与衰败。
故事以李旭的出生开始,讲述了他在唐朝的生活,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故事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等,以及一些人物形象,如李白、杜甫等。
二、分析作品主题《长安三万里》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对唐朝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唐朝的繁荣与衰败,以及唐朝人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作品也通过对李旭的成长历程的描绘,表达了个人努力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
此外,作品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三、分析作者思想情感余华在《长安三万里》中通过描绘唐朝的历史与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唐朝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努力与历史命运的思考。
在描绘李旭的成长历程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努力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的认同。
四、总结文章《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描绘唐朝历史与文化的小说,通过对李旭的成长历程的描绘,展现了个人努力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
同时,作品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目录(篇2)1.长安三万里故事大概内容概括2.故事背景介绍3.故事情节详细分析4.故事主题思考与总结正文(篇2)一、长安三万里故事大概内容概括《长安三万里》是作家余华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李必定的年轻人,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位伟大领袖的故事。
二、故事背景介绍《长安三万里》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李必定的父亲作为百姓代表,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害。
李必定为寻找父亲,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
三、故事情节详细分析在故事情节中,李必定首先前往江南,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船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并分析作品主题(小说类)【专题解析】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分析综合层级:C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小说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文本内容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小说的基础,依此展开对小说主题的分析鉴赏和探究是考试的热点。
一、教学目标1.构建小说阅读中“概括作品主题”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结构,形成理解、分析、鉴赏文章的基础。
2.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掌握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
3.从学生练习的存在问题中,归纳答题技巧,明白答题思路。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堂类型:复习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答题的针对性;操作方法:归纳法、引导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一)方法指路——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它的主题。
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1、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
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地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一般为:文章通过……的情节,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 性格/情感/思考。
其中第一个省略号处为文章主要情节内容的一句话概括(谁,做了什么事情),第二个省略号部分为作者借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生活本质性的思考和感悟(人们普遍应对什么现象持有什么态度,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二)典型分析——结合作业42《遗璞》一文遗璞贾平凹⑴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⑵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⑶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⑷收罢秋,天气转凉了。
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⑸‚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⑹‚城里人胃嫩。
‛⑺‚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⑻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⑼‚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⑽‚多亏就遗弃了它!‛⑾‚多亏?‛⑿‚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⒀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⒁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⒂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⒃‚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⒄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⒅‚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⒆‚写咱遗璞村了吗?‛⒇‚写了。
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①(21)‚就是下放吧。
‛(22)‚‘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23)‚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24)‚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25)‚蛮儿一定是看错了。
你们婆娘家这臭嘴!‛(26)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27)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28)‚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29)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30)‚以后还能来吗?‛(31)‚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32)‚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33)‚但愿他们能来。
‛(34)‚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35)‚但愿……‛(36)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
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37)‚真是好石头呢。
‛(38)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
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注〗①文革时期,四人帮为了全面夺权,迫害老干部,很多干部被下放到边远偏僻的乡村进行改造,一直到文革结束后,这些干部才逐渐得到平反、回城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认识。
【主题突破】请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这篇小说以对话构建故事情节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个性,表现现实生活,请分析一下作品中遗璞村村民对话呈现了几个话题,分别反映了他们什么心态?②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遗璞村的村民群体:蛮儿等一帮年轻人:③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遗璞村的自然环境: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小说主题概括:【考题分析】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主题,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练习巩固】——结合作业42《董师傅游湖》一文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
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
都有他的业绩。
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
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
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
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
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
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
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
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
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
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
这时月亮却看不见。
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
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
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同乡,名唤小翠。
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
”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
”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
”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
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
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
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
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
大家都是这样的。
”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
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
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
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
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
他很快乐。
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作者借董师傅带领小翠游湖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变迁中个人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作者通过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展示了哪些做人方面的思考呢?请大家以小组形式探讨一下本文的主题。
【高考考题】小说的主题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讨论以下两个题目。
(1)文末说“他很快乐”。
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你对主题的理解,谈谈谈谈这篇小说给你什么启示。
【课后练笔】阅读下面小小说,结合自己的理解,就作品的主题进行赏析,写出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小站歌声修祥明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
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箩子山核桃,箩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
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他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