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案消息二则
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理解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体会消息语言准确、概括、简洁的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重点难点】1、掌握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战争的主题。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法,引导点拨法学习过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一课时前预习:1:新闻定义、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8分钟)2:作者简介,字词。
(5分钟)3:找出新闻的要素、结构部分、电头的作用。
(5分钟)4:结合语句体会新闻的特点、标题特点、导语的作用。
(8分钟)5: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5分钟)一、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看手机、电视、报纸都有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成为了我们了解世界,接触世界最多的文体之一。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消息。
(2分钟)二、后预习(借助多媒体回忆前预习内容,小组讨论。
5分钟)1:新闻定义、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2:作者简介,字词。
3:找出新闻的要素、结构部分、电头的作用。
4:结合语句体会新闻的特点、标题特点、导语的作用。
5: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三、小组内展示(借助多媒体展示预习要点)(5分钟)四:课堂展示:(小组进行比赛)1、了解新闻常识、特点、结构(口头展示)(8分钟)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的五个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二、了解作者,字词。
八年级消息二则导学案
八年级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要素。
2、学习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消息的六要素。
(2)学会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难点(1)能够根据给定的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撰写规范的消息。
(2)培养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
三、知识链接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2、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任何虚假成分。
(2)时效性:消息要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的事件和情况,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3)准确性:消息的语言表达要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要确切无误。
(4)简明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快,能够用最简练的文字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3、消息的结构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1)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3)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经过、结果、相关人物的言行等。
(4)背景: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情况,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5)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补充,有时也可以省略。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阅读课本中的两则消息,思考以下问题:(1)这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2)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3)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2、收集近期的一则新闻消息,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播放一段新闻视频,引起学生对新闻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020】最新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消息二则
答:、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起航
拓展提升 3分钟
7、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3分钟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叫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四|归纳总结2分钟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件,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7、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实例进行赏析。(10分钟)
(1)准确: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7、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实例进行赏析。
三、课堂展示15分钟
探究 (多媒体出示问题—思考—交流—展示—点评)
1、导语前面的电头,有何作用?(3分钟)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了材料的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2、找出导语部分,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3分钟)
此句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百万”,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一千余华里”,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从兵力、战线、战况方面谈)
《消息二则》导学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导学目标】1.学习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一、研学指导熟悉文本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导学目标”中的要求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 每个小组派 1~2 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成果,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这两则新闻(消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三、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你能读准加点的字吗?芜.湖( ) 摧.枯拉朽 ( ) 溃.退 ( ) 荻.港( ) 歼.()灭锐不可当.()(wúcuī kuì díjiān dāng)2.根据解释填词(1)因被打垮而后退。
1七年级语文《消息二则》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注重搜集新闻素材、构思立意、草拟采访提纲、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领会新闻独特的语言特点。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学习难点】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过程】一、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这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解释下面的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走进文本和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代表作品《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西江月·井冈山》等。
4.背景链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克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第1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生字注音。
摧.枯拉朽( ) 璀璨..( )溃.退( ) 馈.赠( )2.解释词语溃退:摧枯拉朽:3.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三十万大军”突出了,“胜利南渡”点明了。
本则新闻的电头是,它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4.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的导语是什么?5.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6.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
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第2课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泄.气(xiè)荻.(dí)港芜.(wú)湖B.要塞.(sài)督.(dū)战锐不可当.(dàng)C.业已.(yǐ)溃.(kuì)退摧枯拉朽.(xiù)2.选出语言最简明的句子( )A.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3.下列形似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A.渡渡江度度日B.歼歼灭纤搬纤C.溃溃退遗遗忘D.塞要塞赛比赛4.填空新闻也叫,它的六要素是: 、、、、、;五部分包括: 、、、、。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5.课文共有十七句。
八年级消息两则导学案
八年级消息两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要素。
2、学会阅读和写作简单的消息。
3、培养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2)能够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2、难点(1)学会撰写符合规范的消息。
(2)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觉,提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三、知识链接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
2、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任何虚假成分。
(2)及时性:消息要在事件发生后尽快报道,以满足人们对最新信息的需求。
(3)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3、消息的结构(1)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3)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4)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5)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补充说明。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以下两则消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消息一:_____市_____中学八年级举行秋季运动会近日,_____市_____中学八年级在学校操场举行了秋季运动会。
本次运动会设有田径、跳远、跳高、铅球等多个比赛项目,吸引了全年级各班同学的积极参与。
在比赛中,同学们充分发扬了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精神,展现了良好的体育竞技风貌。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终八年级(3)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消息二:_____社区开展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_____社区于上周六组织开展了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理发、打扫卫生等服务,并与他们亲切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此次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也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1.《消息两则》导学案参考答案
1.《消息二则》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wú,xiǔ,kuì,dí2. 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3.(1)消息导语主体何地何人何故为何(2)倒金字塔记叙议论4.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5. 时间:1949年4月20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6.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7.不能。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这样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8. 不能换。
“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9.(1)表达方式是记叙;属于这则新闻的导语;作用:概括介绍事件的主要内容。
(2)表达方式是描写;属于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作用:突出我军军威壮观,渡江战斗如有天助,进展顺利。
(3)表达方式是议论;属于这则新闻的结语;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
10.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叫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11 、导语:第一段主体:第二段12、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中国政府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资源。
13、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
第二课时1、kuìjiān dūsài yǐdāng2、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课文第1、2句主体:3句至结尾;3、D4、消息西路军渡江的情况5.“一方面……”“另一方面……”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6、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B、D7、泄气厌战8、占领控制封锁切断9、“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10、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11、“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CC消息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1、⑴标题、导语、主体;⑵用事实说话2、人民解放军(de)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胜利3、依次为: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4、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⑵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5、⑴加点词语用语简洁,突出了国民党军队(de)不堪一击.⑵“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人数多,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de)锐不可当. 6、英勇(de)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7、一条千古不变(de)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de)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de)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de)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de)第一步;最震撼人心(de)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8、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9.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10本义
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 11.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de)战斗12.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 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
2.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3.知识链接新闻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第0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第0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4.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学习过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5.利用工具书,完成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kul)荻港(M)泄气(xi6)摧枯拉朽(XicD歼灭(jiαn)要塞(Sdi)督战(du)锐不可当(dang)(2)解释词语意思溃退:(军队)被打垮后而后退。
督战:监督作战。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指匕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I)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1《消息二则》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克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生字注音。
摧.枯拉朽()璀璨..() 溃.退() 馈.赠()2.解释词语溃退:摧枯拉朽:3.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三十万大军”突出了,“胜利南渡”点明了。
本则新闻的电头是,它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4.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的导语是什么?5.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6.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
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第2课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泄气(xiè)荻(dí)港芜(wú)湖B.要塞(sài) 督(dū)战锐不可当(dàng)C.业已(yǐ) 溃(kuì)退摧枯拉朽(xiù)2.选出语言最简明的句子()A.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3.下列形似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A.渡渡江度度日B.歼歼灭纤搬纤C.溃溃退遗遗忘D.塞要塞赛比赛4.填空新闻也叫,它的六要素是:、、、、、;五部分包括:、、、、。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5.课文共有十七句。
请用“∣”隔开导语和主体,然后用“‖”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热身训练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芜.湖( ) 督.战( ) 诸.城( )要塞.( )泄.气()溃.败( )歼.灭( ) 荻.港(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2.多音字、形近字。
(1)多音字注音组词。
塞()()()殷()()横()()当()()(2)形近字组词溃()馈()匮()摧()催()璀()签()鉴()检()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溃退: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4.(1)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三个属性:、真实性和。
新闻的结构包括、、(主要部分)背景、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何事、为何、如何。
(2)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5.你知道毛泽东的哪些名言和诗句?请列举一两句。
二、朗读读文,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第一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2.读完第一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第二部分探究案一、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一)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讨论下列问题:1.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2.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有哪些?3.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二)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讨论下列问题:1.认真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3.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二、细节研读,深化理解这两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2、学习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3、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导学1、文体知识:消息即新闻,是用 ( )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 ( )或 ( )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和( ),其中导语是消息的( ),它以简洁的文字扼要地介绍( )、( ),使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消息的( )、( ),把握了这两个要素,也就把握了消息的价值所在。
4、阅读消息要注意消息的( )和( ),这是消息最有价值的内容。
三、探究与练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2)这则消息的导语中包含的要素是否齐全?如果有不齐全的,请你补上。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句消息的核心内容,按新闻要素的要求应补足哪三个内容?2、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标题采用的是什么形式?这种标题形式有什么特点?(2)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它和副标题“蒋军仓皇溃退”的关系是什么?有何作用?(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应该着重写哪几个方面?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两则消息探究的问题形式灵活,有的运用填空题,有的运用选择题,有的运用简答题;既有对课文的探究,又有拓展延伸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探究中要合作、讨论,直至探究出较有价值的答案。
通过两则消息的探究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同时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所得,模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
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 kuì dǎng jiān sài dū wúè xiá2.(1)失败而退却。
(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2022年(市优)部编版语文 消息二则 导学案
1消息二那么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读消息的方法。
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到达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开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翻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消息报道。
消息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那么消息,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消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根底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学案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人教部编版:
1 消息二则
参考答案
1.渡 kuì泄 dū订 jiān dǐ sài 巩锁 dānɡ
2.(1)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3)已经。
3.时效客观
4.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5.(1)“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行动迅速,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2)“歼灭”指把敌人消灭,“击溃”指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但不一定消灭。
连用两个动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用词准确。
6.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
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______、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摧枯拉朽()荻港()芜湖()解释:经营:摧枯拉朽:溃退:【合作探究】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阅读课本“研讨与练习一”,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如何对导语内容进行扩展和阐释;主体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导语:主体层次关系: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6.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导语:主体:……结语:7.品味语言: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达标检测】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观察、分析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区别和联系,结合课文“研讨与练习一”的知识,学习写一则有关崇贤中学学生开学报到的新闻。
(电头可以用“本报讯”)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你观察、分析的结论是★学写新闻: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本报讯附答案:【预习导学】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 (合作探究)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8: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6.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7.明确: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标检测】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
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
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
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5.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6.导语 7.“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8.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9.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0.“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