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本位课程流派课后作业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世界上最早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儿童学习的内容。比如:采摘、织布、打猎、耕作等。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之后,教育内容从生活和劳动中分离出来,我国主要以乐教和孝的教育为主;西方主要以军事、体育、政治等教育为主。
古希腊:“七艺”
“四艺”: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中世纪以后,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是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得到广泛发展,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
(一)17——18世纪现代西方学校课程正式形成的原因:
第一: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成为促进课程现代化三姑重要的社会动力。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了挑战。
应用目标: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
难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定义的相关概念、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一)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的说是“学校课程”。
课程以自然学科为主
赫尔巴特认为:制定课程需考虑两部分,人的知识和物的知识。
2、19实际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发表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整理了“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二
本文档集好多份《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请同学们利用WORD的“查找和替换”功能查找答案一般题应该都有了。
“查找和替换”方法:Ctrl+F,“查找下一处”把题目复习几个字(注意不要把括号或横线复制进来)个别题目,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两种答案,注意看清楚选项福师《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2010-01-05 14:34:53| 分类:奥鹏作业|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得分:801.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D______的观点。
A. 被动适应论B. 主动适应论C. 滞后论D. 超越论满分:2 分得分:22.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B______。
A. 工作分析B. 课程审议C. 活动分析D. 职业分析满分:2 分得分:23. ____C_____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 目标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过程原则D. 思想性原则满分:2 分得分:24. “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A______。
A. 苏格拉底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黑格尔满分:2 分得分:25. 按照有没有固定的和限制性的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_____B_____。
A. 半封闭性试题B. 开放性试题C. 半开放性试题D. 开放性与封闭性结合试题满分:2 分得分:26. 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C______。
A. 从做中学B. 反省思维C. 主动作业D. 问题教学满分:2 分得分:27. “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C____。
A. 巴班斯基B. 布卢姆C.帕克赫斯特D. 瓦根舍因满分:2 分得分:28.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_____A______。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 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 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 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满分:2 分得分:29. ______C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这是新的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学生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为身心发展打下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抽象和理论化。
2、“活动过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世界上最早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儿童学习的内容。比如:采摘、织布、打猎、耕作等。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之后,教育内容从生活和劳动中分离出来,我国主要以乐教和孝的教育为主;西方主要以军事、体育、政治等教育为主。
1、理想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这种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理解的课程:是由教师理解的课程,也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4、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形态。
课程的办学形式有两种
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一)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制定课程计划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西南大学21春[1157]《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1157 20211单项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我国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界说的是()。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2.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3.教学方法教师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2、在课程评价的模式中,以下属于课程差距评价模式的特点的是()。
1.要求课程评价者掌握整个评价方案的特点2.包括四个部分和五个评价阶段3.侧重于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4.强调对课程完整过程的描述3、课程资源开发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
1.形成僵化的学校文化2.学校优良传统的丧失3.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4.缩小学校的教育空间4、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成长的促进方面不包括()。
1.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者角色的适应2.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者角色的适应3.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社会参与”4.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学校的兴趣5、以下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的是()。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能够大面积地培养人才3.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6、()是指具体学校主持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学校行政部门组织本校教师进行的、基于本校的与适用于本校的课程开发活动。
1. B. 校本课程开发2.国家课程开发3.地方课程开发4.课程内容开发7、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的相同趋势不包括()。
1.渐进性2.发展性3.平衡性4.复杂性8、蔡元培()的教学目的对中国近代教学实践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中学治身心2.西学应世事3.“五育并举”4.思想自由,兼容并包9、()包括未被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如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等。
1.活动资源2.社会课程资源3.隐形课程资源4.校外课程资源10、以下属于对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与方法的评价为()。
1.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2.包含对教学目标的评价3.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是否强烈4.教师对教学内容所作的补充11、以下属于“社会互动模式”的特点的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最新版)目录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2.简答题的自考本正文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三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知识本位。
这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不同方面,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社会本位:该价值取向认为课程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
(2)学生本位:这一价值取向强调课程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生本位认为教育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知识本位:这一价值取向主张课程目标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知识本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严谨、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探究精神。
2.简答题的自考本简答题是自考本中的一种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避免跑题。
(2)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分条陈述,使答案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3)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时要尽量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语言简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罗嗦和重复。
(5)注意答题技巧:在回答简答题时,可以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答题效率。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本期关注:课程改革20年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顶层规划。
同年9月,伴随着义务教育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的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今年6月8日,是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十周年的日子。
为更好地反思、总结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成果,本刊自第6期开始特设“课程改革20年”纪念专栏。
欢迎广大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参与专栏的建设,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图片来源:苏州外国语学校,蒋世颖/摄总第299期5视 点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的旗帜,开启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
20年来,全国各地一所所学校犹如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一批先锋学校涌现出来,诸多改革样本打磨出来,给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的素质教育愿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旨在重温本次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钟启泉摘 要:21世纪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伟大征程,给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本文旨在重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根本诉求,梳理实现素质教育愿景的教育理念及其方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知识本位 素养本位 课堂革命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课程类型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姓名:张俊黎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具有多样化特点,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
一、依据课程组织重心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1、含义:学科课程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2、主导价值: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中国古代的“六艺”课程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课程就是最古老的学科课程的形态。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3、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培养兴趣,设置培养学生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的、多样的学科。
斯宾塞: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围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安排课程。
4、特点:A、分科设置,它是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B、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具有严谨的逻辑性;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以知识为基础,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序的整合起来。
5、优点:A、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B、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C、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局限性:A、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了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学生学习时的认识既不是来自生活和实践,也不是完成后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认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学科课程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学科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生冲突,教师也往往牺牲学生的价值,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轻点知识的记忆,忽视理解,学生被动学习。
专题四 儿童本位课程流派
专题四儿童本位课程流派作业1、儿童本位课程流派的主要理念与核心观点是什么?代表理论有哪些?答:儿童本位课程理论在认识论上坚守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在价值论上追求的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在方法论上坚持科学—实证。
儿童本位课程流派是课程理论流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对课程理论的整体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观点包括:1、学习者是课程的中心。
2、学生是完整的人,具体存在的个体。
3、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多。
代表理论:1、泰勒原理:主要由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环节构成。
2、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施瓦布的课程理论以实践兴趣为旨趣,强调儿童在实践中习得课程。
并且,在习得过程中,非常强调课程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意义连结。
在施瓦布的课程理论中,非常重视过程——结果之间的联系,以及手段——目的的实用。
在具体的方法上,倡导行动研究。
3、存在现象学课程论。
代表理论:(1)派纳的“存在经验课程。
(2)格鲁梅特的“自我知识探求”。
2、试就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与儿童本位课程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是什么?答: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而儿童本位课程流派最大的功绩就是突破了知识中心,引入了儿童的兴趣与爱好。
关注到了儿童作为完整合个体存在的认得丰富特性,强调课程内容要切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对实践意义的创造。
重视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
它们都在强调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
同时,二者也都没有忽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儿童本位关注到了儿童个体,然而,强调个性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人赖以生存的群体与社会需要。
另外,由于儿童本位课程是针对知识本位课程的不足与缺陷而提出的,因而,变化的仅仅是形式,其实质依然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
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课程的内涵与实质。
而新课改在理念上也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科学素养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在社会生存的一种能力,体现了其社会需要的特点,这是儿童本位课程与新课改的不同点。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绪论一.选择题1.B2.A 3.B 4.B 5.A 6.B 7.D二.填空题1.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2.教育学3.夸美纽斯4.<<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克鲁斯卡娅5.霍姆林斯基6.儿童;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7.夸美纽斯8.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三.简答题1.答:(1)人性论。
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重视后天的教育。
(2)因材施教。
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3)启发。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人、礼、孝”,“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6)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必行,行必果”。
(7)改过迁善。
“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自省”,“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8)教师观。
他认为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答:(1)关于教育的目的(2)关于教育的必要性(3)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人人都能够受教育。
他提出了“泛智”的思想,所谓泛智教育,不是要求人人通晓一切知识,而是学习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和用途(4)教学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
3.答:(1)关于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目的,而不应该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关于教育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4)关于教育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培训作业第一次作业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第二次作业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次作业5、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属于知识本位的综合课程类型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属于知识本位的综合课程类型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
程
摘要:
一、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简介
1.相关课程
2.融合课程
3.广域课程
正文:
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是指以知识体系为核心,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课程类型。
这种课程类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综合素质。
根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相关课程
相关课程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具有相互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的课程。
例如,在地理课程中,可以将与地理相关的气候、地貌、植被等方面的知识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2.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例如,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融合为社会科学课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社会现象。
融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广域课程
广域课程是指涵盖范围较广的学科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科学课程可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价值取向
二、课程价值的取向
课程主体(学生和社会)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 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
(一)知识本位课程价值取向
关注的是学科知识本身,重点探讨学校教育应该选择什么知识、如何组 织知识的问题。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主张根 据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课程。
(4)课程评价是为了更好改进课程。
如何评价知识本位课程价值取向
它从概念界定、理论推演到框架建构具有严密性和有效性,为学科课程奠定 坚实的理论根基,其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知识的整体性,保证了各学科领域知 识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与教学 任务的重要保障。
然而,其对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的强调也带来了诸多现实困境,如过 分强调知识的学术性、专门化与结构性;将知识奉为实践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创造课程资源的能动性与主动性等。
第三章 课程价值
PA R T
ONE
课程价值
一、课程价值
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人们某种需要的满足,它是课程内容自身所具有的 效用(内在价值)和课程作为工具所起到的作用(外在功能)的统一体。
从两个维度看课程价值
内在价值
训练感官,发展心智 传承知识,发展能力
促进人格的完善
外在功能
进行社会控制 保持和传递主流文化
代表:斯宾塞、赫尔巴特
斯宾塞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教育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主张以 科学教育取代古典教育,强调科学知识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将人类活动分成5类:
活动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社会政治活动闲暇爱好和Biblioteka 感活动课程生理和解剖学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分科课程 即分门别类设置的课程,如“语数外”
综合课程
将两门或两门以上 学科综合设置为一 个学科。
学科本位课程(如科学) 社会本位课程(如”STS”) 经验本位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部分
必修课与选修课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你学会了吗?
必修课与选修课 04
第一部分
知识、儿童和社会本位课程
根据影位
社会本位
★ 知识本位课程
即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 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
儿童本位课程
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 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社会本位课程
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 发,突出强调社会的当前 需要。
环保 课程
第二部分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 知识本位;
★ 儿童本位;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 教育准备生活;
★ 教育即生活;
★理论和间接经验 ;
★ 实践和直接经验;
★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 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第三部分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课程 组织 方式
课 程 与教学论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孔
子
夸
美
纽
杜 威
斯
赫尔巴特
在小学课程表中,既有语文、数学、英 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又有综合实 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等,这些不同课程分属 于不同的课程类型,你能分清楚吗?下面我 们一起来学习吧!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01 知识、儿童、社会本位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02 03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课堂转型—谈“学为中心”
课堂转型—谈“学为中心”第1章课堂转型——谈“学为中心”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转型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其中,“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理念,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转变为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主体。
一、课堂转型的意义1.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转型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堂转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这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4. 适应教育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逐渐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课堂转型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课堂转型的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2. 优化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遵循“学为中心”的理念,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参与。
3. 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 强化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转型的关键环节。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5. 指导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成长。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概念 课程设置的指导模式 课程设置的依据及原则 课程设置的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概念 课程设置(curriculum development): 探讨课程内容、编制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
4各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组织、(教什么) 课程实施、(怎么教,核心内容) 课程评价(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案例分析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 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 ,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 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 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 趣的话题,通过探究来学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六)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置于主动 学习和创造的地位。 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措施来实现所呼吁和倡 导的理念。
三大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比较
课程流派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教材编制
学科中心课程论
知识本位,向学 生传授系统的知
1.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课程理论?
2.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这个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各种不同的一 系列我活们动应组改成变的学课生程的。接强受调式了学学习生方自式主,性鼓和励主学动生性在,教强师调的 通引过导下学自生主自地己探的究实学践习活、动合获作得学直习接,经提验倡,学强习调方训式练的学多生样的 综化合,能但力是及不个 能性 走的 极养端成。。要在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的基础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知识本位课程流派作业
1、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核心理念与主要观点是什么?答:理论基础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在认识论上,持守的是理念论。
在理念论看来,知识的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在这样一种认识论的指导下,他们在价值论层面坚守的是价值理性。
也就是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知识的根基目标是决定课程问题的关键。
在方法论上,坚信哲学—思辨是惟一能够帮助他们厘清概念,坚守价值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与根本。
主要观点课程的学术化在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看来,课程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术性知识。
因为学术性知识不管是从概念的界定,理论的推演还是知识框架的构成来看,都是最为严密和有效地,是可以构成完成课程体系,并且有明确指向性的。
对学术性知识来说,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教授法。
这样的方法,便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与课程任务。
课程的专门化正是由于学术性知识有完整的体系和清晰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所以,便于进行课程的分门别类教学。
这样的专门还课程,既能保证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内在逻辑统一与完整性,也能体现课程知识的整体性,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也有利于课程评价地完成。
比较适合学校教学,特别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这样的专门化课程授受效率非常地高。
课程的结构化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课程还具有鲜明的结构化特征。
课程结构化主要是指在课程的组成与设计上,给长重视学科结构,特别是知识的句法结构与实质结构。
不仅是语法的连贯,还有内容上的鲜明特征与内在联系。
结构性可以说是知识本位课程的核心特征,这也正是对学术性知识的回应与践行。
2、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代表理论有哪些?答: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文化要素的系统组织。
因此,课程在设计与编排的过程中,一定遵守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来完成。
※ 代表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在巴格莱的课程理论中,他坚守的课程内容选择标准是:“知识最大价值原则”。
依据文化的核心要素,来组织课程内容,尽可能将那些能够反应与承载最基本文化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知识本位课程的例子(一)
知识本位课程的例子(一)知识本位课程介绍知识本位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
它通过构建实用、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
知识本位课程优势•强调知识基础:知识本位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使学生能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培养综合能力:知识本位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提高学习动力:知识本位课程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知识本位课程例子1.科学实验:在知识本位课程中,科学实验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研究生物学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
2.文学创作:知识本位课程中,文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短篇小说或诗歌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例如,语文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写作一个悬疑故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故事构思能力。
3.社会实践:知识本位课程中,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历史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珍惜。
4.创业教育:知识本位课程中,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市场营销、创意设计等知识,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实践。
例如,经济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市场需求,制定创业计划并实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经济意识。
结论知识本位课程通过强化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知识面广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综合能力。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艺术创作:知识本位课程中,艺术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的评价标准
课程的评价标准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之前,必须先明确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是我们对课程进行的正确标准,什么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
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在上场之前,必须先弄清球门的位置在哪里一样。
1.1 课程评价传统标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标准,大多是从普通高校继承下来的。
那些传统的、大家熟悉而且习以为常的课程评价的传统标准,到底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还适用不适用呢?我们暂不研究有关的理论,而是先看看目前职业院校中,课程评价工作实际上是怎样实施的。
今天的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的办法,通常是靠督导或同行听课打分。
所以,听课者手中打分表上的那些条目,就是在实践中起作用的、实际的“课程评价标准”。
我们看看以下这些从“听课打分表”上摘录下来的部分条目。
·备课充分、选材适当、概念准确、讲授透彻·语言简练、知识系统、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操作规范、理实结合、教学互动、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精神饱满、指导耐心·鼓励创新、手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得力·为人师表、敬业投入、教书育人、德智统一现在问:这些评价标准正确吗?可以用这些标准来评价我们令天的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水平吗?应当说,这些标准中的每一条单独抽出来看都“没有错”,但是合在一起整体看,这套评价标准就存在严重的缺陷。
课程评价的传统标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课程评价传统标准的第一个严重问题是,“评价对象”不合理。
看看上述评价内容,所有的评价项日考查的对象都是老师,没有一条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
上课质量似乎只与老师“讲”得好不好有关。
如果说,在过去大学中用“教师讲的好不好”来评价一堂课好坏还可以,今天我们在职业院校看到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今天的实际情况是,如果用传统标准衡量,许多课程老师讲得没有问题,但课程的实际效果极差。
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投入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上睡倒一片,甚至根本不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核心理念与主要是什么?
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在认识论上,持守的是理念论。
在理念论看来,知识的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在这样一种认识论的指导下,他们在价值论层面坚守的是价值理性。
也就是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知识的根基目标是决定课程问题的关键。
在方法论上,坚信哲学—思辨是惟一能够帮助他们厘清概念,坚守价值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与根本。
主要观点
○课程的学术化
在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看来,课程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术性知识。
因为学术性知识不管是从概念的界定,理论的推演还是知识框架的构成来看,都是最为严密和有效地,是可以构成完成课程体系,并且有明确指向性的。
对学术性知识来说,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教授法。
这样的方法,便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与课程任务。
○课程的专门化
正是由于学术性知识有完整的体系和清晰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所以,便于进行课程的分门别类教学。
这样的专门还课程,既能保证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内在逻辑统一与完整性,也能体现课程知识的整体性,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也有利于课程评价地完成。
比较适合学校教学,特别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这样的专门化课程授受效率非常地高。
○课程的结构化
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课程还具有鲜明的结构化特征。
课程结构化主要是指在课程的组成与设计上,给长重视学科结构,特别是知识的句法结构与实质结构。
不仅是语法的连贯,还有内容上的鲜明特征与内在联系。
结构性可以说是知识本位课程的核心特征,这也正是对学术性知识的回应与践行。
2、知识本位课程流派的代表理论有哪些?
代表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文化要素的系统组织。
因此,课程在设计与编排的过程中,一定遵守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来完成。
※代表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在巴格莱的课程理论中,他坚守的课程内容选择标准是:“知识最大价值原则”。
依据文化的核心要素,来组织课程内容,尽可能将那些能够反应与承载最基本文化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知识本位课程流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分支。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一是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理论,强调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与自调性;二是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重视语言与知识的深层结构;三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强调知识结构中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元素。
※代表理论
1、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首先是对“中间语言”的批判,在他看来,语言一定要明确与清晰,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与阐释课程知识的结构;其次在课程组成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按照学科的严密结构组织与编排课程,这样知识的逻辑性与系列性就能很好地呈现出来;再次,在课程知识的难易程度上,要遵循螺旋式的课程结构,让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要保持很好地连结关系,这样便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最后,对待这样的课程只是编排方式,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发现教学与发现学习。
要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材料。
在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衔接,也开始关注到了学生在知识本位课程流派中的地位。
2、施瓦布的结构课程论
施瓦布的结构课程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元结构”。
在他看来,元结构是构成知识的根本支点,对课程的编排要遵循元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课程知识的严密逻辑结构。
在这样的理念统领下,他认为,课程编排要遵循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知识的组织结构、句法结构以及实质结构,只有这样,课程知识才会严密合理,便于教学与学习。
与此相适应的教学与学习方法是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也就是说,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结构中。
3、费尼克斯的结构课程论
费尼克斯的结构课程理论除了继承传统结构课程理论的核心观
点之外,非常强调知识的意义呈现。
在他看来,知识的意义是连结课程结构的关键点,这里的意义既包括理性,也包括非理性。
因此,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我们需要适时呈现关键概念与合适的研究方法。
从结构课程理论的发展来看,对知识核心结构的强调依然是处于主导与鲜明地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已经关注到了,知识的组织方式,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
对学生身影的关注在这里已经有所呈现,但毕竟只是萌芽而已。
研讨活动
观察课堂教学结构,从中理解知识本位课程理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