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_主要知识点
1.软件的定义?(P1)计算机(程序)、(规程)以及运行计算机系统可能需要的相关(文档)和(数据)。
2.应用软件的分类?(P2)通用软件和定制软件3.软件的本质特性?(P3)复杂性、一致性、可变性、不可见性4.软件危机的表现?(P5-7)1、软件开发的成本和进度难以准确估计,延迟交付甚至取消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
2、软件存在错误多,性能低,不可靠,不安全等质量问题。
3、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的整个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4、软件维护及其困难,而且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使用环境。
5.软件工程的定义?(P7)①将系统性的、规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工程化应用到软件上;②对①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6.软件工程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简述它们的作用?(P7-8)过程、方法、工具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如何做”的技术、通常包含某种语言或图形的模型表示方法,设计实践和质量保证标准。
工具:为软件工程的方法提供自动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持环境辅助软件开发任务完成。
过程:是管理和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将人员、技术、组织与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7.软件的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P8-9)可用性、有效性、可依赖性、可维护性8.软件工程方法有哪些?(P9-10)(传统方法<面向过程的方法、面向数据的方法等>、面向对象方法)传统方法:面向数据方法、面向过程方法面向对象方法9.CASE系统的三个层次?(P10-11)工具:CASE工具支持单个过程的任务工作台:CASE工作台支持某一过程阶段的活动环境:CASE环境支持整个软件过程的所有活动或者大部分活动,通常是若干CASE工作台的集成10.SWEBOK的10个知识域?英文名称?(P15-19)1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s)→2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3软件构造(Software Construction)→4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5软件维护(Software Maintenance)→6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7软件工程管理(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8软件工程过程(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9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nd Methods)→10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11.软件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P19-20)软件工程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工程实践中,并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系统的,课控的,有效的方式产生高质量的软件。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1. 软件工程概述软件工程是一门实现高质量、可靠且可维护的软件系统的学科。
它涉及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阶段。
2.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从概念、规划、开发、测试、发布、维护直到退役的整个过程。
软件生命周期管理(SLCM)是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而规划和控制这些过程的活动。
3. 软件需求工程软件需求工程是指对软件产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等活动的过程。
它旨在准确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明确、可量化和可验证的需求规格。
4. 软件设计原则软件设计原则是指在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指导原则,包括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和迪米特法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出可维护、可扩展和可重用的软件系统。
5. 软件开发方法论软件开发方法论是指一套用于组织、规范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的方法和模型。
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包括瀑布模型、迭代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等。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论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6.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在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系统进行验证和验证的过程。
它旨在发现和修复软件系统中的缺陷和错误。
常见的软件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
7. 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是指为了保证软件项目按时、按预算、按要求完成而进行的活动。
它包括项目计划、项目组织、项目执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良好的软件项目管理可以确保软件项目的成功交付。
8. 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是指对软件配置项进行识别、控制、记录和审计的过程。
它旨在保证软件系统的版本控制、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以确保软件系统的可追溯性和稳定性。
9. 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保证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合适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软件产品达到用户要求的质量水平。
软件工程知识点汇总
软件工程知识点汇总软件工程知识点汇总
1、软件需求
1.1 需求概述
1.2 需求分类
1.3 需求获取与分析
1.4 需求规格说明
2、软件设计
2.1 面向对象设计
2.2 结构化设计
2.3 数据库设计
2.4 用户界面设计
2.5 系统架构设计
3、软件编码
3.1 编程语言选择与使用
3.2 编码规范
3.3 软件开发环境
3.4 编码工具和技术
3.5 调试和测试
4、软件测试
4.1 测试基础知识
4.2 测试方法与策略
4.3 白盒测试
4.4 黑盒测试
4.5 功能性测试
4.6 性能测试
4.7 集成测试
4.8系统测试
4.9用户验收测试
5、软件项目管理
5.1 项目计划与进度管理 5.2 风险管理
5.3 人员管理
5.4 项目质量管理
5.5 变更管理
5.6 项目交付与部署
6、软件维护与升级
6.1 软件维护分类
6.2 软件维护流程
6.3 软件升级策略
6.4 软件版本控制
7、软件安全
7.1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7.2 软件安全需求与设计
7.3 安全测试与评估
7.4 安全漏洞修复与更新
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 对一种表达形式的独特创造进行保护的法律概念。
2、商标: 表示和区分特定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符。
3、专利: 对于新发明的独特权利,使得发明人可以禁止他人在专利权期限内使用该发明。
4、法律责任: 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软件工程知识点汇总
软件工程知识点汇总1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法学:三要素1.1软件工程:O1应用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来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即将工程应用到软件;O 2对。
的各种方法的研究1.2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1.3软件工程三要素是:方法、工具、过程软件工程的方法:是指完成软件开发各项任务的技术方法软件工具:是指为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提供自动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软件工程过程:是指将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以达到合理、及时地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这一目的2软件工程的原则包括:模块化原则、信息隐蔽原则、抽象化原则、模块独立原则(内聚、耦合)、依赖倒转原则、开闭原则等2.1模块化原则: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的过程。
模块是程序中相对独立的成分,一个独立的编程单位,应有良好的编程接口,模块的大小要适中,模块过大会使模块内部的复杂性增加不利于模块的理解和修改,模块过小会导致整个系统表示过于复杂,不利于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2.2信息隐蔽原则:采用封装技术,将程序模块的实现细节隐藏起来,使模块接口尽量简单。
2.3抽象化原则:抽取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和行为,忽略非本质细节,采用分层次抽象,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的办法控制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
2.4模块独立原则:是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
要求在一个物理模块内集中逻辑上相互关联的计算机资源,保证模块间由松散的偶合关系,模块内部有较强的内聚性,这有助于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即:高内聚低耦合)2.5依赖倒转原则: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2.6开闭原则:软件实体应该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以修改。
即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更改是封闭的。
3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喷泉模型;各种模型的工作原理、阶段、每阶段任务、特点、示意图;软件开发模型(也称为软件过程模型):是从软件项目需求定义开始直至软件经使用后废弃为止,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3.1瀑布模型(又称线性模型):3.1.1工作原理: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简要知识点〕一、. 软件过程五个模型比照〔瀑布模型、快速原型、增量、螺旋、喷泉模型〕二、可行性研究:1、任务: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2、四个方面:技术、经济、操作可行性、法律3、数据流图四种成分:1、源点/终点2、处理3、数据存储4、数据流三、需求分析:1、任务: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清晰、具体的要求。
2、构造化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展需求分析的方法。
3、实体联系图:1、数据对象2、属性3、联系〔1:1、1:N、M:N〕四、总体设计:1.任务:答复“概括的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用比拟抽象概括的方式确定系统如何完成预定的任务,也就是说应该确定系统的物理配置方案,并且进而确定组成系统的每个程序构造。
2. 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具体实施方案〕、构造设计阶段〔确定软件构造〕3.模块独立:内聚和耦合4. 耦合表示一个软件构造内各个模块之间的互连程度,应尽量选用松散耦合的系统5. 内聚 (Cohesion): 一个模块内各元素结合的严密程度6.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变换流和事务流五、详细设计:1.任务:确定应该怎样具体的实现所要求的系统,也就是说经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应该得出对目标系统的准确描述,从而在编码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翻译成用*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
2.过程设计的工具〔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七、测试:1、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
每个程序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功能,所以可以对该模块进展单独的测试。
由于每个模块都有清晰定义的功能,所以通常比拟容易设计相应的测试方案,以检验每个模块的正确性。
2、集成测试:在单元测试完成后,要考虑将模块集成为系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模块之间的通信和协调问题,所以在单元测试完毕之后还要进展集成测试。
这个步骤着重测试模块间的接口,子功能的组合是否到达了预期要求的功能,全程数据构造是否有问题等。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一)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概述:软件工程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涵盖了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
本文旨在总结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加深对软件工程的了解。
本文将从软件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这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软件生命周期:1.需求获取:收集来自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约束条件。
2.需求分析:对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确定需求的优先级、可行性分析和需求规范的编写。
3.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软件的体系结构和模块划分,包括数据结构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
4.编码:根据设计结果进行编码,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5.测试:测试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需求分析:1.需求获取:通过需求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用户需求。
2.需求分类:将需求分为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用户界面需求等分类。
3.需求分析技术:使用UML建模、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等技术来分析需求。
4.需求验证:验证需求是否满足用户的期望,包括合理性验证和可行性验证。
5.需求规格化:撰写需求规格文档,包括用例描述、活动图、领域模型等。
设计:1.体系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的整体结构,包括分层、模块化和组件化设计。
2.模块划分:将软件功能划分为多个模块,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3.数据库设计:设计软件的数据库结构,包括表结构设计、关系模式设计和数据字典设计。
4.界面设计:设计用户界面,包括界面布局、操作流程和界面元素的选择。
5.算法设计:设计解决特定问题的算法,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考量。
编码:1.选择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根据项目需求和开发者熟悉程度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2.编码规范:遵循统一的编码规范,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模块开发:按照模块划分的设计,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
4.测试驱动开发:在编码过程中,使用单元测试驱动开发,确保代码的质量。
软件工程复习知识点
1.软件危机的概念,内容,原因及消除的途径;软件危机的概念: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软件危机包含两方面问题: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软件本身的复杂性、难衡量的特点;2.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正确;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1对计算机软件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应当有组织、有计划、通过严格的管理手段进行软件的开发;3及时总结软件开发的成功技术和方法并加以推广;4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2.软件工程的定义,基本原理;定义: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3.软件工程方法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基本概念: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开发和管理技术方法的集合成为软件工程方法学,也称为范型;软件工程方法学包含3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内容:目前使用得最广泛地软件工程方法学,分别是传统方法学和面向对象方法学;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4.软件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结合具体的工程例子来理解做软件项目主要分那几个个阶段;①问题定义:确定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②可行性研究:决定该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③需求分析:深入了解用户的要求,在要开发的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问题和用户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④概要设计:概括回答怎样实现目标系统;概要设计又叫逻辑设计、总体设计、高层设计;⑤详细设计:把解法具体化,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详细设计也叫模块设计、底层设计;⑥编码和单元测试:编写程序的工作量只占软件开发全部工作量的10%-20%;⑦综合测试:软件测试的工作量通常占软件开发全部工作量的40%-50%;⑧软件维护:软件维护的费用通常占软件总费用的55%-70%;①②③为软件定义时期,④⑤⑥⑦为软件开发阶段;④⑤为系统设计,⑥⑦为系统实现;5.理解几个典型软件过程的内容及其优点与缺点:瀑布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瀑布模型内容:瀑布模型是带“反馈环”的;优点:1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的规范的方法结构化技术;2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3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缺点:瀑布模型是由文档驱动的;1开发过程一般不可逆,否则代价太大;2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很难严格按照模型进行;3客户往往很难清楚地给出所有需求,而该模型却要求如此;4软件的实际情况必须到项目开发的后期客户才能看到,这要求客户有足够的耐心;快速原型模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不带反馈环优点: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线性顺序进行的;1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需求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2有利于开发与培训的同步;3开发费用低、开发周期短且对用户更友好;缺点:1客户与开发者对原型理解不同;2准确的原型设计比较困难;3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使用增量模型开发软件时,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优点: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1人员分配灵活,刚开始不用投入大量资源;2如果核心产品很受欢迎,则可增加人力实现下一增量;3可先发布部分功能给客户,对客户起到镇定剂的作用;缺点:1并行开发构件有可能遇到不能集成的风险,软件必须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2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使软件过程失去整体性;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理解这种模型的一种简便方法是把它看做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优点:1设计上的灵活性,可以在项目的每个阶段进行变更;2以笑得分段来构建大型系统,使成本计算变得简单容易;3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项目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一击项目的可控性;4随着项目的推进,客户始终掌握项目的最新信息,从而他能够和管理层有效地交互;缺点:1采用螺旋模型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在风险较大的项目开发中,如果未能够及时标示风险,势必造成重大损失;2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喷泉模型:喷泉模型与传统的结构化生存期比较,具有更多的增量和迭代性质,生存期的各阶段可以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而且项目的整个生存期中还可以嵌入子生存期;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可以落在中间,还可以落在底部;6.了解可行性研究中的任务和过程;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可行性研究的根本任务:对以后的行动方案提出建议;实质:一次大大压缩简化了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1.初步确定项目的规模,目标,约束和限制;2.在澄清了问题定义之后,分析员应该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3.从系统逻辑模型出发,探索若干种可供选择的主要解法即系统实现方案;4.对每种解决方法都要研究它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过程:1.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访问关键人员,描述目标系统的限制和约束;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现有系统的问题;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进一步定义问题;5.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6.推荐行动方针;7.草拟开发计划;8.书写文档提交审查;7.掌握系统流程图的概念和方法,会从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系统流程图p388.掌握数据流图的概念和方法,会从具体的案例中画出0层数据流图和功能级数据流图P409.掌握数据字典的内容、方法、用户和实现p47内容:数据字典由4类元素定义组成;1数据流;2数据流分量即数据元素;3数据存储;4处理;定义数据的方法:数据字典中的定义就是对数据自顶向下的分解;由数据元素组成数据的方式只有下述3种基本类型:顺序选择重复用途:作为分析阶段的工具;实现:P4910.了解成本/效益分析方法p50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纯收入:整个生存周期之内的累计经济效益折成现在值-投资;投资回收率:现在的投资额P和估算出的将来每年的收益Fn,假设系统的使用寿命为n年;11.了解需求分析过程中任务是什么.p47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功能需求;指定系统必须提供的服务性能需求;指定系统必须满足的定时约束或容量约束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应定量指定出错处理需求;指环境错误,非系统本身的错误;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接口需求;常见的接口需求有:用户接口需求、硬件接口需求、软件接口需求、通信接口需求; 约束;常见的约束有:精度;工具和语言约束;设计约束;应该使用的标准;应该使用的硬件平台;逆向需求;说明软件系统不应该做什么;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3.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用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数据字典和主要的处理算法描述这个逻辑模型;4.修正系统开发计划;用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数据字典和主要的处理算法描述这个逻辑模型;12.理解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和意义;p59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通过可行性研究已经得出了目标系统的高层数据流图,需求分析的目标之一就是把数据流和数据存储定义到元素级;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通常从数据流图的输出端着手分析,这是因为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产生这些输出,输出数据决定了系统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意义:1对数据流图细化之后得到一组新的数据流图,不同的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清楚了; 2对这组新数据流图的分析追踪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又在数据字典中增加一些新条目,并且可能导致新的或精化的算法描述;3随着分析过程的进展,经过提问和解答的反复循环,分析员越来越深入具体地定义目标系统,最终得到对系统数据和功能要求的满意了解;13.理解分析及建模的意义,需求分析中应该建立哪三种模型有哪些工具来帮助建立这些模型14.需求分析需要建立三种模型:1.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E-R数据对象即实体之间的关系2.功能模型:数据流图DFD系统对数据进行变换的功能3.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系统的各种状态行为模式及状态之间的转换15.掌握实体关系E-R图的概念,内容和实现方法,能结合具体实例建立实体关系图;P6216.掌握状态图的概念,内容,实现方法和作用;p6517.掌握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IPO图的概念,内容和作用p6818.有穷状态机的概念和内容;Petri的概念;P77有穷状态机:状态集、输入集、转换函数、初始态、终态集Petri:P8219.总体设计是做什么总体设计的过程是怎样的P9120.总体设计的目标是将需求分析阶段定义的系统模型转换成相应的软件结构,以规定软件的形态及各成分间的层次关系、界面及接口要求;总体设计通常由两个过程组成: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阶段,确定软件结构;典型的设计过程包括:1.设想选择的方案2.选取理想的方案3.推荐最佳方案4.功能分解5.设计软件结构6.设计数据库7.制定测试计划8.书写文档9.省查和复审21.掌握软件设计的几个设计原理,理解他们的内容和意义;p941模块化就是把程序划分成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2抽象;3逐步求精;4信息隐藏和局部化;5模块独立;它有两个定性标准度量:内聚和耦合;22.掌握耦合和内聚的概念和内容,理解这些原理对设计有哪些指导意义;耦合: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内聚:内聚标志着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耦合是影响软件复杂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时力争做到高内聚,并且能够辨认出低内聚的模块,有能力通过修改设计提高模块的内聚程度并且降低模块间的耦合程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模块独立性;23.耦合包含了哪些类型每个类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由低到高24.1非直接耦合:就是没有耦合;2数据耦合:就是参数传递耦合,它属于低级别耦合;3标记耦合: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4控制耦合:它属于中级别耦合,比如调度程序与进程之间的耦合,就是控制耦合;5外部耦合:属于高级别耦合6公共耦合: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7内容耦合:属于最高级别耦合,例如,一个模块利用分支或跳转技术,转入到另一个模块中去执行,就是内容耦合;25.启发性规则的内容及部分概念;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2.模块规模应该适中3.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都应适当4.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5.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6.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7.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26.层次图、HIPO图和结构图的内容;p10227.掌握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怎样用变换分析法基于数据流图设计出软件总体结构了解其中涉及到的概念,结合例子理解具体是怎么做的;p104概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件结构,信息流决定了映射的方法,信息流有两种类型:1、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同时由外部形式变换成内部,进入系统的信息通过变换中心,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再沿输出通路变换成外部形式离开软件系统;当数据流图具有这些特征时,这种信息流就叫做变换流;2、数据沿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T,这个处理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在若干个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这类数据流应该划为一类特殊的数据流,称为事务流;28.详细设计是做什么p117详细设计阶段的根本目标是确定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即经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应该得出对目标系统的精确描述,从而在编码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翻译成用某些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29.什么是结构程序设计p117结构程序设计是尽可能少用GOTO语句的程序设计方法,最好仅在检测出错误时才使用GOTO语句,而且应该总是使用前向GOTO语句;30.人机界面设计问题包含哪些p1221、系统响应时间;2、用户帮助设施;3、出错信息处理;4、命令交互31.掌握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工具:程序流程图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盒图的概念、内容和方法;会结合实例使用这些工具;掌握PAD图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判定表的概念和内容;要结合实例来掌握它们;P12432.结合Jackson图来掌握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p13033.如何度量程序算法的复杂性p13634.掌握几种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白盒测试技术和黑盒测试技术;掌握它们的概念,内容和方法;P14635.理解软件维护的定义、特点和维护过程;P189定义:在软件已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特点:1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2维护的代价高昂3维护的问题很多维护过程:1、维护组织2、维护报告3、维护的事件流4、保存维护记录5、评价维护活动;36.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理解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P203四个要点:对象、类、继承、消息优点:1、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2、稳定性好3、可重用性好4、较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5、可维护性好6、掌握面向对象的概念;37.掌握面向对象的概念;P209对象对象的形象表示,对象的定义,对象的特点其他概念类,实例,消息,方法,属性,封装,继承,多态性,重载38.面向对象建模是建立哪三个模型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P21539.1、描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象模型类图:表示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的“数据”性质;它是对模拟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彼此间的关系的映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2、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动态模型状态转换图: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3、描述系统功能的功能模型用例图,数据流图: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40.建立对象模型的内容是什么P235建立对象模型,需要定义一组图形符号,并且规定一组组织这些符号以表示特定语义的规则;也就是说,需要用适当的建模语言来表达模型,建模语言由记号即模型中使用的符号和使用记号的规则语义、语法和语用组成;41.掌握用UML提供的类图来建立对象模型的方法;理解类图的定义、基本符号和具体内容;类图建立对象模型的方法:1、定义类2、定义属性3、定义服务4、定义类与类之间的各种关系关联、泛化、依赖和细化;类图的定义:类图描述类与类之间的静态关系;类图是一种静态模型,它是创建其他UML图的基础;基本符号:UML中类的图形符号为长方形,用两条横线把长方形分成上、中、下3个区域下面两个区域可省略3个区域分别放类的名字、属性和服务;42.能结合实例掌握类图中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关联、泛化继承、依赖和细化;能根据实例情况正确判断出类与类之间的具体关系类型;关联:关联表示两个类的对象之间存在某种语义上的联系;泛化继承:UML中的泛化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继承关系,它是通用元素和具体元素之间的一种分类关系;具体元素完全拥有通用元素的信息,并且还可以附加一些其他信息;泛化关系指出类与类之间存在“一般-特殊”关系;泛化可进一步分成普通泛化和受限泛化;依赖:描述两个模型元素类、用例等之间的语义连接关系:其中一个模型元素是独立的,另一个模型元素不是独立的,它是依赖于独立的模型元素,如果独立的模型元素改变了,将影响依赖于它的模型元素;细化:当对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抽象层次上描述时,这些描述之间具有细化关系;43.动态模型的概念、内容;P223概念: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内容:动态模型是基于事件共享而互相关联的一组状态图的集合;44.功能模型的概念、内容和建立功能模型的方法;P224概念: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直接地反应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内容:功能模型由一组数据流图组成;用例图也是进行需求分析和建立功能模型的强有力工具;方法:创建用例模型的工作包括:定义系统,寻找行为者和用例、描述用例,定义用例之间的关系,确认模型;其中,寻找行为者和用例是关键;45.掌握用例图的概念、内容和方法;P224概念:用例图包括模型元素有系统、行为者、用例和用例之间的关系;内容:系统、用例、行为者、用例之间的关系;方法:创建用例模型的工作包括:定义系统,寻找行为者和用例、描述用例,定义用例之间的关系,确认模型;其中,寻找行为者和用例是关键;46.掌握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三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P232三个子模型:静态结构对象模型交互次序动态模型数据变换功能模型复杂问题大型系统的对象模型通常由5个层次组成:主题层、类与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47.结合实例来掌握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建立对象模型的方法包含哪些步骤;P231 1.首先,系统分析员要对需求文档进行分析;发现和改正需求文档中的歧义性、不一致性,剔除冗余的内容,挖掘潜在的内容,弥补不足,从而使需求文档更完整、更准确;2.然后,是需求建模;系统分析员根据提取的用户需求,即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3.最后,是需求评审;通过用户、领域专家、系统分析员和系统设计人员的评审,并进行反复修改后,确定需求规格说明;48.结合实例来掌握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建立动态模型的方法包含哪些步骤;P24749.结合实例来掌握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建立功能模型的方法包含哪些步骤;P25350.能结合实例画事件跟踪图P24951.能结合实例画类的状态图P25052.能结合实例画出0层数据流图与功能级数据流图;P42。
软件工程知识点归纳
软件工程知识点归纳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 (3)1.1 软件危机 (3)1.2 软件工程 (3)1.3 软件生命周期 (3)1.4 软件过程 (3)第2章可行性研究 (4)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4)2.2 可行性研究过程 (4)2.3 系统流程图 (4)2.4 数据流图 (4)2.5 数据字典 (5)2.6 成本/效益分析 (5)第3章需求分析 (5)3.1 需求分析的任务 (5)3.2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 (5)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5)3.4 实体-联系图 (5)3.5 数据规范化 (5)3.6 状态转换图 (6)3.7 其他图形工具 (6)3.8 验证软件需求 (6)第4章形式化说明技术 (6)第5章总体设计 (6)5.1 设计过程 (6)5.2 设计原理 (7)5.3 启发规则 (7)5.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7)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8)第6章详细设计 (8)6.1 结构程序设计 (8)6.2 人机界面设计 (8)6.3 过程设计的工具 (8)6.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8)6.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8)第7章实现 (9)7.1 编码 (9)7.2 软件测试基础 (9)7.3 单元测试(模块测试) (10)7.4 集成测试(子系统测试和系统测试) (10)7.5 确认测试(验收测试) (10)7.6 白盒测试技术 (10)7.7 黑盒测试技术 (11)7.8 调试(修改测试发现的错误) (11)7.9 软件可靠性 (11)第8章维护 (11)8.1 软件维护的定义 (11)8.2 软件维护的特点 (11)8.3 软件维护过程 (12)8.4 软件的可维护性 (12)8.5 预防性维护 (12)8.6 软件再工程过程 (12)参考书目 (12)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1.1 软件危机1. 软件危机的定义、表现、产生原因2.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3. 软件产品必须由一个完整的配置组成,软件配置主要包括程序、文档和数据等成分。
软件工程知识点
软件工程知识点1. 软件工程概述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工程原则、方法和工具来开发和维护高质量软件系统的学科。
它涵盖了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
2.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定义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定义、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交付物,通过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来管理项目,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3. 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是确定软件系统所需功能和性能的过程。
它包括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规范化,以便从中获得详细的系统需求。
4.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软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的过程。
它包括软件架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等。
5. 软件编码软件编码是将设计好的软件系统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的过程。
在编码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遵循相应的编程规范和标准,以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6.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和修复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
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不同的层级和类型,旨在确保软件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7. 软件部署软件部署是将软件安装和配置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的过程。
在部署过程中,需要注意安装环境、配置文件和用户权限等问题,确保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8. 软件维护软件维护是为了修复软件中的错误、改进功能以及适应新的需求而进行的修改和更新。
维护过程中包括问题分析、修改设计、修改代码、测试和发布等环节。
9. 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保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软件质量标准、流程和方法,以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的一系列活动。
包括代码审查、测试自动化、性能测试等。
10. 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进行规划、组织、监控和控制的活动。
它包括项目需求管理、进度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以确保软件项目按时、按质量要求完成。
软件工程知识点
名词解释:1、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制作软件的工程2、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产品或软件洗头你那个从产生。
投入使用到被淘汰的全过程。
软件生存周期主要分为六个阶段:计算机系统工程,需求分析。
设计。
编码。
测试。
运行和维护。
3、.软件过程:软件过程是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系列相关的过程。
过程是活动的集合,活动是任务的集合。
4、逆向工程: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将软件的某种形式描述转换成更抽象形式的活动。
5、再工程:指在逆向工程所获信息的基础上修改或重构已有的系统,产生系统的一个新版本。
6、程序设计语言:是指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它是一种实现性的软件语言7、计算机系统工程:是一个问题求解的活动,其目的是分析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功能、性能等要求,并把它们分配到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系统元素中,确定它们的约束条件和接口。
8.计算机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数据和文档。
软件分类: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9.可行性分析:主要从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分析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能否在规定的资源和时间的约束下完成。
经济可行性:主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经济角度,确定系统是否值得开发。
还有“短期-长远利益”分析。
技术可行性主要根据系统的功能、性能、约束条件等,分析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系统能否实现。
技术可行性分析通常包括:风险分析、资源分析、技术分析。
法律可行性分析研究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合同、侵权、责任以及各种与法律相抵触的问题。
10.系统工程的任务:1.识别用户的要求2. 系统建模和模拟{2.1硬件系统模型2.2软件系统模型2.3人机接口模型2.4数据模型}3.成本估算及进度安排 4.可行性分析5.生成系统规格说明11、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它是单独命名的,并且可以通过名字来访问。
模块独立性:模块完成独立的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接口简单, 模块间关联和依赖程度尽可能小。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软件工程是一门关于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和使用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在软件工程领域,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对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的总结。
1.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维护等阶段。
软件开发者需要了解整个生命周期,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和管理。
2.需求工程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的第一个阶段,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等活动。
需求工程的目标是明确软件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
3.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软件工程的核心环节,包括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等。
软件设计的目标是制定一个高效、可靠、易于理解和维护的软件结构。
4.编码与调试编码是将软件设计转化为实际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的过程。
调试是指在编码过程中发现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
编码和调试是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并修复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
软件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
软件测试是提高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6.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是指对软件配置项(源代码、文档、二进制文件等)进行版本控制和配置管理的活动。
软件配置管理可以帮助开发者协同工作、追踪问题和管理变更。
7.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进度跟踪、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活动。
软件项目管理可以帮助开发团队高效地完成软件开发项目,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8.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敏捷开发等。
掌握并应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9.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是指对软件开发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的活动。
软件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
软件质量管理可以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高效和软件产品的质量。
10.软件工程伦理和职业责任软件工程伦理和职业责任是软件工程领域的重要方面。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软件工程导论一、各章知识点1、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它是运用统一的,标准化的标记和定义实现对软件系统进行面向对象的描述和建模2、封装从字面上理解,所谓封装就是把某个事物包起来,使外界不知道该事物的具体内容。
封装也就是信息隐藏,通过封装对外界隐藏了对象的实现细节。
3、软件维护性的过程分为四类: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4、白盒、黑盒测试的概念如果知道产品的内部工作过程,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
这种测试叫做白盒测试,也叫结构测试。
如果已经知道了产品应该具有的功能,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是否每个功能都能正常使用,这种测试叫做黑盒测试,也叫功能测试。
5、继承: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继承分单继承(树型结构)和多重继承(网状结构)6、软件生命周期以及各阶段的任务(3个时期,9个阶段)概括的说,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组成,通常把前两个时期再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
软件定义时期: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三个阶段软件开发时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五个阶段软件定义时期的任务是:确定软件开发工程的总目标;研究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确定客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估算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源和成本,并且制定工程进度表软件开发时期的任务是:具体设计和实现在前一个时期定义的软件运行维护时期的任务是:通过对已交付使用的软件做必要的修改,使软件持久地满足客户的需求7、需求/概要/详细设计阶段是干什么的?需求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软件必须”做什么”,使用的概念主题是”功能”概要设计阶段的任务是确定“怎样做“,使用的概念是”模块“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把解法具体化,即回答“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使用的概念是“数据结构“和”算法“8、软件生命周期中时间花费做多的是维护阶段软件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分析9、软件的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知识点
软件工程知识点软件工程知识点1. 软件工程的概念和目标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化、规范化、可定量化的方法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学科。
其目标是提高软件的质量、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以满足用户需求。
2.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指的是从软件开发开始到最终交付和维护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发布和维护等阶段。
常见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等。
3. 软件需求工程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的关键阶段之一,负责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炼和规范化,以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常用的需求工程方法包括用户访谈、场景分析、用例建模等。
4. 软件设计原则和模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软件设计原则和模式旨在提供良好的架构和设计方案,以实现软件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常见的软件设计原则包括开闭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和依赖倒置原则等,而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式包括工厂模式、策略模式和观察者模式等。
5. 软件开发方法论软件开发方法论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管理和组织方法。
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论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敏捷开发和DevOps等。
不同的开发方法论适用于不同的项目和团队,其目的在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6. 软件和质量保证软件是确定软件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和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活动。
软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进行修复。
常用的软件方法包括黑盒、白盒和灰盒等。
而质量保证则是通过规范和监督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以确保软件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7. 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进展和质量,合理分配资源和控制进度的一门学科。
常用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包括项目计划、需求管理、进度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良好的软件项目管理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减少项目风险。
8. 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是指对软件配置项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能够进行版本控制、配置控制和变更管理等。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一、软件工程概述软件工程是将系统化、规范化、可度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
软件工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具和方法以及软件质量管理等方面。
二、软件生命周期模型1. 瀑布模型:依次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2. 增量模型:将整个项目分为多个增量,逐步完成。
3. 螺旋模型:在瀑布模型基础上增加风险评估环节,不断迭代。
4. 原型模型:快速构建原型,反复修改完善。
5. 敏捷开发:注重快速响应变化,通过迭代交付高质量的软件。
三、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将其转换为可实现的系统规格说明。
主要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两个方面。
四、设计1. 结构设计:确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数据设计:确定数据结构及其组织方式。
3. 接口设计:定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
4. 过程设计:定义系统中各个过程的执行方式。
五、编码编码是将设计好的系统规格说明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主要包括选择编程语言、编写代码、调试和测试等环节。
六、测试测试是对软件进行验证和确认,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环节。
七、维护维护是指在软件交付后,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更新以满足用户需求或修复缺陷。
维护包括预防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等方面。
八、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等特点。
主要包括质量计划制定、质量保证控制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九、常见开发模式1. 面向对象开发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开发。
2. 组件化开发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组件进行开发。
3. 服务化开发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服务进行开发。
4. 微服务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微服务进行独立部署和运行。
十、常用工具和技术1. UML:统一建模语言,用于软件建模和设计。
2. IDE:集成开发环境,用于编码、调试和测试等环节。
软件工程朴勇周勇知识点
软件工程朴勇周勇知识点一、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开发、维护和测试软件系统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运用科学、工程和数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高效、高质量、可靠和可维护的软件开发。
软件工程的核心概念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项目管理、软件维护等。
二、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需求分析到软件废弃回收的整个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2.需求分析:明确软件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需求。
3.系统设计:确定软件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和接口定义。
4.编码:按照设计文档要求编写程序代码。
5.软件测试:检验软件的功能、性能、稳定性等是否满足需求。
6.运维与维护: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对软件进行管理、监控和修改。
三、朴勇和周勇在软件工程领域的贡献朴勇和周勇是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软件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在实际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软件工程的实用技巧与方法1.敏捷开发: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地进行软件开发。
2.面向对象编程: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抽象成具有属性和方法的对象,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
3.持续集成:通过自动化构建、测试、部署等过程,保证软件质量。
4.软件度量: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评估项目风险和质量。
五、我国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软件工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人才培养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同时,我国软件工程学术界与产业界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持续发展。
总之,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1. 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和可预测的方法,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将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
2. 软件工程的特点软件工程是一种工程化的方法论,将软件开发过程转化为系统化的、可控制的过程。
软件工程是跨学科的,涉及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软件工程注重软件质量,包括功能完备性、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
3.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概念的形成、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行到维护的全过程。
常见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敏捷模型等。
3.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传统的模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3.2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步骤。
3.3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强调快速响应变化、团队合作和迭代开发。
常见的敏捷开发方法包括Scrum和XP等。
4. 需求工程需求工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用于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需求工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等步骤。
5. 软件架构软件架构是指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约束规则,用于指导软件系统的构建过程。
常见的软件架构模式包括分层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和微服务架构等。
6.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用于评估软件质量和发现缺陷的过程。
常见的软件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
7. 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是用于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变更和版本控制的过程,包括配置项识别、版本控制和配置变更的管理。
8. 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是指对软件开发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常用的项目管理方法包括PMBOK和敏捷项目管理等。
9. 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保证是指通过预防性和纠正性的措施,确保软件开发过程和交付的软件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软件工程知识点整理
1、计算机软件概念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
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2、软件发展的3个阶段(了解)程序设计阶段——50至60年代程序系统阶段——60至70年代软件工程阶段——70年代以后3、软件工程概念(1)把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途径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也就是把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2)研究(1)中提到的途径3、软件生存周期概念及其6个阶段软件有一个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存过程。
为计算机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的六个步骤,即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
4、瀑布模型的思想、特点及其局限性思想:(1)软件开发过程与软件生命周期是一致的(2)相邻二阶段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需对阶段性产品进行评审特点:(1)接受上一阶段活动的结果作为本阶段活动的输入(2)依据上一阶段活动的结果哦实施本阶段应完成的活动(3)对本阶段的活动进行评审(4)将本阶段活动的结果作为输出,传递给下一阶段局限性:(1)缺乏灵活性,如用户需求一开始很难确定(2)到最后阶段才能得到可运行的软件版本5、增量模型思想、特点和局限性(1)增量模型将软件的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日程时间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版本,后一个版本是对前一版本的修改和补充,重复增量发布的过程,直至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2)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重复地应用)和演化模型的迭代特征(3)增量模型强调每一个增量都发布一个可运行的产品(第一个增量是核心产品)·特点:增量模型的特点是引进了增量包的概念,无须等到所有需求都出来,只要某个需求的增量包出来即可进行开发。
虽然某个增量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客户的需求并且更改,但只要这个增量包足够小,其影响对整个项目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增量模型特别适用于:1、需求经常变化的软件开发2、市场急需而开发人员和资金不能在设定的市场期限之前实现一个完善的产品的软件开发·增量模型能有计划地管理技术风险,如早期增量版本中避免采用尚未成熟的技术。
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摘要:1.软件工程概念与目标2.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3.需求分析与规划4.设计、编码与测试5.维护与优化6.软件项目管理策略7.软件工程实践与方法8.常用开发工具与技术9.软件工程发展趋势正文:一、软件工程概念与目标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高效、规范、可靠地开发和维护软件的理论、方法、工具和实践的学科。
其目标是生产出具有高质量、高可靠性、易维护、低成本的软件产品。
二、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1.瀑布模型:一种顺序性的软件开发过程,各阶段相互依赖,依次进行。
2.增量开发:逐步增加软件功能,分阶段完成开发任务。
3.敏捷开发:以人为核心,迭代、适应性强,持续交付可用软件。
三、需求分析与规划1.需求分析:通过调研、访谈等方法,明确用户需求,输出需求文档。
2.软件规划:根据需求分析,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包括项目范围、里程碑、任务分配等。
四、设计、编码与测试1.设计:基于需求文档,进行软件整体结构、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
2.编码:按照设计文档,编写高质量、可维护的代码。
3.测试:对软件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保软件功能正常、性能达标。
五、维护与优化1.软件维护:对已投入使用的软件进行修改、完善,提高性能、稳定性等。
2.软件优化:通过重构、性能调优等手段,提升软件质量和运行效果。
六、软件项目管理策略1.项目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应对项目风险,降低项目失败可能性。
2.项目成本估算:合理预测项目成本,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3.项目进度管理: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监控项目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七、软件工程实践与方法1.面向对象编程: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特性,提高代码复用性、可维护性。
2.软件工程原则: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如SOLID,提高软件质量。
八、常用开发工具与技术1.集成开发环境(IDE):如Eclipse、Visual Studio,提高开发效率。
2.版本控制工具:如Git,实现代码版本管理,便于团队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
接下来是为大家收集的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知识点一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1、软件定义: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是包括程序、数据以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1)程序是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语句)序列。
2)数据是使程序能够正常操作信息的数据结构。
3)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资料。
国标(GB)计算机软件的定义: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规程、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
2、软件特点: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物理实体,具有抽象性,是计算机的无形部分;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3)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问题;4)软件的开发、运行对计算机系统具有依赖性,受计算机系统的限制,这导致了软件移植的问题;5)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6)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3、软件的分类: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1)应用软件是为解决特定领域的应用而开发的软件。
2)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管理自身资源,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并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软件。
3)支撑软件是介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协助用户开发软件的工具软件。
4、软件危机:是指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软件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软件开发的实际成本和进度估计不准确②开发出来的软件常常不能使用户满意③软件产品的质量不高,存在漏洞,需要经常打补丁④大量已有的软件难以维护⑤软件缺少有关的文档资料⑥开发和维护成本不断提高,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⑦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增长5、软件工程:此概念的出现源自软件危机。
软件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的学科。
1)研究软件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开发费用内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的软件系统(高质量是指错误率低、好用、易用、可移植、易维护等)。
2)软件工程的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①方法: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手段;②工具:支持软件的开发、管理、文档生成;③过程:支持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
3)软件工程的核心思想:把软件产品看作是一个工程产品来处理。
知识点二软件的生命周期1、软件生命周期概念:将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称为软件生命周期。
2、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定义、开发和维护3个阶段:1)定义阶段: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2个阶段;软件定义阶段:包括制定计划和需求分析。
①制定计划:确定总目标;可行性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制定开发计划。
②需求分析:对待开发软件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给出详细的定义。
方法:1)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2)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任务: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步骤:需求分析一般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和需求评审四个步骤进行。
2)开发阶段: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4个阶段;①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部分。
②软件实现: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代码。
③软件测试:在设计测试用例的基础上检验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
3)维护阶段:使用、维护、退役阶段。
软件运行维护阶段:软件投入运行,并在使用中不断地维护,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删改。
软件生命周期中所花费最多的阶段是软件运维护阶段。
4)软件工程原则: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
5)软件工具就是帮助开发软件的软件。
它们对提高软件生产率,促进软件生产的自动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6)软件开发环境(或称软件工程环境)是全面支持软件开发全过程的软件工具的集合,这些软件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模式组合起来,共同支持软件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知识点三软件设计基本概念1、软件工程过程: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维护2、软件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1)总体设计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实现目标系统”任务:确定软件的总体结构,进行模块划分,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接口及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并对全局数据结构进行设计,同时产生概要设计说明书2)详细设计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具体实现目标系统”任务: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每个模块实现的细节及对局部数据进行设计(包括模块的数据结构和所需的算法),同时产生详细设计说明书3、软件编码目的:产生能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任务: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开发环境,选用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把详细设计的结果翻译成用该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代码(源程序)4、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目的和任务:通过在计算机上执行程序来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错误和缺陷,并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以保证程序的可靠运行 5、软件维护阶段是长期的过程,因为,经过测试的软件还可能有错,用户的要求还会发生变化,软件运行的环境也可能变化等等。
因此,交付使用的软件仍然需要继续排错、修改和扩充,这就是软件维护。
软件维护的目的是满足用户对已开发产品的性能与运行环境不断提高的需要,进而达到延长软件的寿命软件维护就是在软件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软件维护的类型有如下几种:1)改正性维护:诊断和改进错误的过程。
2)适应性维护:为与变化的环境适当配合而进行的修改软件的活动。
3)完善性维护:为了满足用户提出的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建议而进行维护。
4)预防性维护:为了改进未来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软件开发时期要完成设计和实现两大任务,其中设计任务用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两个阶段完成,实现任务用编码和测试两个阶段完成。
开发任务完成的好与坏,关系到软件产品的质量,完成开发任务的关键是选择好的软件开发方法。
目前,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知识点4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和模块独立性。
1、模块化:指解决问题时自顶向下的方法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个模块的过程2、抽象:认识复杂过程中使用的思维工具,即抽出事务的本质的共同的特性而暂不考虑它的细节和其他因素。
3、信息隐蔽:旨在设计和确定模块式的时候,是的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不可访问4、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模块的耦合性和内聚性是衡量软件的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指标。
1)内聚性:是对模块功能强度的度量,即对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语句之间、程序段)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2)耦合性:是模块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
一个设计良好的软件系统应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
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模块划分的原则是:模块内具有高内聚度,模块间具有低耦合度。
软件设计有两个步骤:(1)概要设计(又称结构设计)是将软件需求转化为软件体系结构、确定系统级接口、全局数据结构或数据库模式;(2)详细设计是确定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和局部数据结构,通过对结构表示进行细化,得到软件的详细数据结构和算法。
知识点5 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1、结构化分析(简称SA)方法是面向数据流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2、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常用工具: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树、判定表3、SA的基本步骤如下:①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画出分层的数据流图②由后向前定义系统的数据和加工,编制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③写出需求规格说明书(SRS)4、数据流图是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软件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由于它只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功能模型。
数据流图由数据流、加工(又称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又称文件)、数据源点或终点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数据流图(简称DFD)图形元素:①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内传播的路径。
使用箭头代表数据的流向,数据名称标在箭头的边上②加工: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变换产生输出。
使用圆框代表加工③数据存储:指处理过程中存放各种数据。
使用双杠(或单杠)表示数据文件或数据库。
文件与加工之间用箭头线连接,单向表示只读或只写,双向表示可读可写④数据源点或终点:指软件系统外部环境中的实体(包括人员、组织或其他软件系统,统称为外部实体)。
使用方框表示数据的源点和终点5、建立数据流图的步骤:第一步:由外向里:先画系统的输入输出,然后画系统的内部。
第二步:自顶向下:顺序完成顶层、中间层、底层数据流图。
第三步:逐层分解。
6、DFD图的数据流可分为两种类型:变换流和事务流变换流:信息沿着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同时将信息的外部形式转换成内部形式,通过变换中心处理之后,再沿着输出通路转换成外部形式输出事务流:信息沿着输入通路到达一个事务中心,事务中心根据输入信息的类型在若干个动作序列中选择一个来执行,这种信息流称为事务流7、数据字典就是用来定义数据流图中的各个成分的具体含义和详细的描述。
它和数据流图共同构成了系统的逻辑模型,是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核心。
数据字典是为分析人员查找数据流图中有关名字的详细定义而服务的。
数据字典有四类条目:数据流、数据项、数据存储和基本加工。
8、SD方法的中心任务就是把用DFD图表示的系统分析模型方便地转换为软件结构的设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