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互补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佛家思想强调“因果报应”,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互补充。

B. 儒家思想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而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

C. 佛家思想强调“因果报应”,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不同。

D.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儒家思想特点的一项是(3分)A. 强调“仁、义、礼、智、信”B. 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C. 强调“道法自然”D. 强调“因果报应”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然后分别阐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特点。

B. 文章通过对比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不同特点,突出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 文章认为,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D.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4级“高中”10月高一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语文(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姜还是老的老”“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被人们戏称为“废话文学”。

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日益便捷的今天,这类对文本符号的二次改造与“语言玩梗”大行其道,不禁让人好奇,互联网语境下,“不好好讲话”的魔力究竟在哪儿?最初的“废话文学”,内含着人们戏谑、反讽与抵抗意味的阴阳怪气。

过去“路遥车马慢”,信息承载量与传播速度都很低,寄信隔着万水千山,发短信要字斟句酌,人们恨不得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

互联网时代,看完某篇形式主义言辞空洞的文章,围观一个长达几分钟但内涵不超过两句话的无效视频,大家惊觉,原来互联网时代,早已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于对低信息增量内容的不满,人们开始用语言予以反击。

这一届年轻人偏爱“躺平”,消解无用信息的方式,就是用同样的“无意义”进行风险对冲。

于是,“废话”式名言警句被改造出来,并活学活用于各类语境。

“废话文学”的生产十分简便,把单位从分钟变成秒、用同义词西红柿替换番茄……实在不行,还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把说过的句子再说一遍,“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废话,另一句也是废话”。

由此一来,“不好好说话”便演变成某种社交策略,“废话文学”在本身语义之外,逐渐衍生出各场景独有的意义和情绪表达。

面对朋友空洞的长篇大论,一句“除了内容,你说得都挺好”,就能以戏谑的口吻表达出某种不满,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对方也不至于下不来台。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61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

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

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

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

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

如果零和思维大行其道,在社会交往中动辄如临大敌、邻人遗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世界也不会向前发展。

但事实上,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就是因为人虽然免不了被人性中恶的一面诱惑一时,但抑恶扬善、抱团成群始终是“学以成人”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基调。

必修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必修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sè mò guǎ yán)B. 妍媸(yán chī)C.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D. 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C.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D.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B. 小明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开始背诵课文。

C. “你的成绩怎么样?”老师关切地问道。

D. 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仿佛在说:“我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4. 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B. 在这次比赛中,他一马当先,赢得了第一名。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D. 这个方案可行性不高,需要重新考虑。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好像一个大玉盘。

B.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C. 这本书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

D. 那个孩子聪明伶俐,学习进步很快。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7. 下列词语中,字形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成分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高一月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各科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恣意(zì yì)剽悍(piāo hàn)蹉跎(cuō tuó)B. 恣睢(zì suī)蹉跎(cuō tuó)缱绻(qiǎn quǎn)剽窃(piāo qiè)C. 踌躇(chóu chú)恣睢(zì suī)剽窃(piāo qiè)蹉跎(cuō tuó)D. 恣意(zì yì)缱绻(qiǎn quǎn)剽悍(piāo hàn)蹉跎(cuō tuó)答案:C2. 根据题目所给的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1)代词,指代“学习”。

(2)连词,用于连接前后文。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1. 已知函数f(x)=2x^2-4x+3,求f(x)的最小值。

答案:f(x)的最小值为1。

2. 解方程:x^2-5x+6=0。

答案:x=2或x=3。

三、英语试题及答案1.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given in brackets.(1)I have never been to a place _______ (beautiful) than this one.(2)The _______ (interest) of the book lies in its unique style.答案:(1)more beautiful(2)interest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nto English.“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驯鸽(xùn)果脯(pǔ) 婆娑 (suō) 长歌当(dāng)哭B.渐染(jiàn) 弄堂(nòng) 寥廓(liáo) 大笔如椽(chuán)C.铁锭( dìng) 风靡(mí)伶俜(pīnɡ) 咎 (jiū)由自取D.颓圮(pǐ)愆期(qiān) 守拙(zhuō)载(zài)笑载言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落寞子衿猗郁信誓旦旦义愤填膺B.谣诼垝恒敛裾夙兴夜寐提要勾玄C.漫溯嗔目戳力雨雪霏霏衣衫褴褛D.长蒿袅娜房檩没精打彩尔卜尔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C.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D.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的时候,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B.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会铺的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弱的触觉。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地区的高。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4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艳(以下简称赵):很多读者对你的认识是从《哦,香雪》开始的,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青春的诗意和激情,一气呵成,像是从生命中活泼泼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很感性,也很朴实。

你自己如何评价这篇作品在你所有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铁凝(以下简称铁):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以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来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年轻的作家,如果有本领,写出那样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岁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很多,如果还保有那样的爱和希望,还拥有那种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

我想,《哦,香雪》对我的意义就在这里。

现在,香雪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我歌颂的也的确不是封闭的处于蒙昧状态的大山里的人和事。

生活在变,生活里的人也在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香雪。

孙犁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认为,发掘我们内心的多种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的,哪怕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外在的形式变了,内部那个坚硬的核应该还在。

赵:无论是美还是丑,无论外壳怎样变换,内在的核始终如一地朝向对人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品性的追求。

铁:是的。

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鲜明的不同,中间还有一些起伏。

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途径,有时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你,有时是那个人使你有倾诉的愿望,但最终我将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

汪曾祺说过“人是孤儿”,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所以人需要文学的世界、希望的世界,虽然也许那最美好的境界,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但愿望在那儿,我们就会有向前走的勇气,对生活有所期待,这就够了。

高一月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窠臼蹉跎恣意妄为脍灸人口B. 筚路蓝缕踌躇满志栩栩如生锲而不舍C. 桀骜不驯筚路蓝缕栩栩如生锲而不舍D. 窠臼蹉跎恣意妄为脍炙人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我们综合考虑。

C.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追求,应该继续努力。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C. 《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D. 《三国演义》是元代罗贯中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小说。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C. 风吹过树梢,树叶沙沙作响。

D.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

5. 下列关于古诗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是骈文的代表作。

B.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C.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描绘了醉翁亭的美景。

D.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表达了对国家忠诚的决心。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D. 以上都是。

7. 下列关于成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B.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疑神疑鬼,自寻烦恼。

C.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欺欺人,掩人耳目。

D.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牛弹琴,白费力气。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冬天的雪花飞舞了。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月考试卷(I)(解析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月考试卷(I)(解析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综合测试卷(解析卷)考生须知: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文学:人生的镜子与灯塔文学,宛如一面神奇的镜子,又似一座明亮的灯塔,它与人生紧密相连,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照亮并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那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诗歌中,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文学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映照与抒发。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犹如洪钟大吕,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的豪情壮志透过这寥寥数字喷薄而出,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一群热血青年为理想而奋斗的壮丽画卷,激励着我们在当下的时代浪潮中,亦要胸怀家国,勇立潮头,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又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中那对力量的热烈赞颂,对大自然的崇高敬畏,如汹涌的波涛般尽情宣泄着诗人内心炽热的激情。

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进而引发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深邃思考,明白我们虽如沧海一粟,但亦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文学同时也是人生百态的忠实记录者。

第二单元的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轨迹。

鲁迅的《祝福》,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无情压迫和肆意摧残。

透过祥林嫂的遭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旧时代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与挣扎,深切体会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海、与鲨鱼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他那掷地有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已然成为激励无数人勇往直前的不朽座右铭,让我们深刻懂得在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境时,必须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永不言败。

高一全科月考试卷

高一全科月考试卷

高一全科月考试卷一、语文(共6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文言文选段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5分)(例句略)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例句略)3. 简述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方法。

(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4-6题。

(现代文选段略)4.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5分)5. 分析文章中某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5分)6.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10分)(三)作文(共25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略)二、数学(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3. (题目略)4. (题目略)(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3. (题目略)4. (题目略)(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3. (题目略)三、英语(共60分)(一)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完成1-10题。

(短文略)1.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每题2分,共20分)(二)完形填空(共2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所给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填空。

(短文及选项略)(三)书面表达(共20分)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题目要求略)四、物理(共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3. (题目略)4. (题目略)(二)实验题(共12分)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及要求略)(三)计算题(共12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五、化学(共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3. (题目略)4. (题目略)(二)填空题(共12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三)计算题(共12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六、生物(共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3. (题目略)4. (题目略)(二)简答题(共12分)1. (题目略)2. (题目略)(三)实验题(共12分)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报告。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审美水平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启示意义。

C. 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D.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提高审美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B.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

C. 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道家和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价值。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题型及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题型及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考试题型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 yán)B. 剽窃(piāo qiè)C. 蹉跎(cuō tuó)D. 缄默(jiān mò)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

C.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答案:C3.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真是“画蛇添足”。

B. 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一语双关”。

C. 他在比赛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D.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老马识途”。

答案:C4. 下列句子中,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你来吗?”他问:“还是我去?”B. “你来吗?”他问,还是我去?C. “你来吗,”他问:“还是我去?”D. “你来吗,”他问,还是我去?答案:D5. 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震耳欲聋。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C. 他的演讲如同流水,一气呵成。

D. 他的心情如同乌云密布,阴沉。

答案:C6. 下列句子中,符合逻辑的一项是:A.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

B. 他因为迟到了,所以没有赶上火车。

C.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D. 他虽然很聪明,但是不努力。

答案:C7. 下列句子中,符合语法规范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

B.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你呢?C. 他去了图书馆,我也一样。

D.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答案:A8. 下列句子中,表达清晰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

C. 你来吗,还是我去?D.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老马识途”。

答案:A9. 下列句子中,使用反问句正确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C.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难道不是吗?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难道不是吗?答案:A10. 下列句子中,使用排比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勃勃;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阅读的力量与价值阅读,是一种能够赋予人们知识、智慧和情感的重要活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力量与价值愈发凸显。

首先,阅读能够拓展人的视野。

书籍如同一个个窗口,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代的智者对话,了解历史的变迁;也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观念。

阅读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是能够放眼全球,洞察世界的多样性。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各种信息。

这种思维的锻炼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我们自己的创新思维;阅读哲学著作则能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阅读具有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的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感动等。

这些情感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人,也能够增强我们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和力量,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与价值。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阶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

B. 阅读只能带领读者了解历史,不能探索未知领域。

C. 阅读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D. 阅读无法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不能给予心灵慰藉。

2024-2025学年济南市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济南市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济南市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枉用相存(存在)山不厌高(满足)少无适俗韵(适合)B.虚室有余闲(空屋子)迷花倚石忽已瞑(昏暗)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C.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怨恨)潦倒新停浊酒杯(刚刚停止)惟觉时之枕席(感觉)D.对酒当歌(对)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云青青兮欲雨A.乌鹊南飞B.栗深林兮惊层巅C.虎鼓瑟兮鸾回车D商人重利轻别离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明明如月暮去朝来颜色故B.人生几何铁骑突出刀枪鸣C.凄凄不似向前声老大嫁作商人妇D.失向来之烟霞秋月春风等闲度4.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使快弹数曲A.感斯人言B.何以解忧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D.马之千里者5.下列各项中,两句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唯有杜康羁鸟恋旧林B.久在樊笼里仙之人兮列如麻C.势拔五岳掩赤城小弦切切如私语D.举酒欲饮无管弦大珠小珠落玉盘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

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场)。

C.“行”是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4(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4(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4(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阅读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

在社会层面,阅读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外,阅读也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1. 下列关于阅读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阅读可以拓宽个人视野,增长知识。

B. 阅读只能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对社会发展没有作用。

C. 阅读能够培养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D. 阅读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2. 下列对“阅读可以拓宽视野”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B. 阅读可以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

C. 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D. 阅读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B. 阅读经典著作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C.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

D. 阅读只能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电子阅读没有任何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篇幅(pān)贪婪(lán)精湛(zhàn)B. 气息(xī)稀释(shì)淋漓(lǐ)C. 剔剔(tī)拈轻怕重(niān)融会贯通(huì)D. 憔悴(cuì)恍若(huǎng)蹉跎(cuō)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增设多门选修课程。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

C.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平时勤奋好学,不怕困难。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B. 他的言辞如此犀利,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C. 他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可以说是一丝不苟。

D.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莫等闲:不要轻易放过。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指年轻的学生。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形容心情舒畅。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一定要。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有什么打算?”他问。

B.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小说。

C. 他喜欢打篮球,也喜欢踢足球。

D.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团结同学。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伟大的文化符号,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汉字,就是其中之一。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形态优美,结构严谨。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楷书到行书,汉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本试题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暴.霜露(bào)殆.尽(dài)下咽.(yàn)B.荆棘.(jí) 为.国者(wéi) 矗.立(zhù) 逦迤.(yǐ)C.参.差(cēn) 酹.江月(lèi) 运载.(zài) 战舰.(jiàn)D.摄.影(shè)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ó) 桅.杆(wéi)1.C(A项,暴pù;B项,矗chù;D项,挪n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初出矛庐面面相觑飞扬拔扈债券B.老态龙肿卷帙浩繁天随人愿执拗C.咄咄逼人犄角之势功亏一溃炮烙D.平心而论鞠躬尽瘁理屈词穷怯懦2. D(A项,矛—茅,拔—跋;B项,肿—钟,随—遂;C项,犄—掎,溃—篑。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________,永志不忘。

②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

乐队________。

③________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

A.肃静寂然虽然B.肃穆寂然尽管C.肃静戛然尽管D.肃穆戛然虽然3. B(肃静:严肃寂静,而“肃穆”是“严肃而恭敬”;戛然:声音突然停止;寂然:没有声音。

主语是“乐队”应该用“寂然”;“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表转折。

而“虽然”仅是一般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B.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高一月考试卷语文

高一月考试卷语文

高一月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Tö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礼俗社会),后者是Gesellschaft(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我们把这种社会叫做礼俗社会。

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等新特征,但“差序格局”仍然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

语文高一月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月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咄咄逼人(duō)谆谆教导(zhūn)B. 叱咤风云(chì)蹉跎岁月(cuō)C. 恣意妄为(zì)徇私舞弊(xùn)D. 踽踽独行(jǔ)怙恶不悛(hù)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缺乏决断力。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

C.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可谓一针见血。

D.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从不顾及他人的意见。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故,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D. 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C.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作以豪放著称。

D.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悲剧。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

2.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描述岳阳楼的景色时写道:“衔远山,__________,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其中“__________,死而后已”一句,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附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当代意义》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文学经典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经典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奈,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美与丑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其次,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文学经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经典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超越国界和民族的价值。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雨果的作品等,都是世界文学经典,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之,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经典的阅读和传承,让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学经典只对本民族具有价值,对其他民族没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月考试卷(语文)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

以前在比较研究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即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英国人在比较英国文化与德国文化时常这样做,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也用这一方式。

比如,尼采说英国文化是懒惰的猪猡文化,英国学者则说德国文化是浪漫的、非理性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不用强人政策,而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越比越矮。

胡适把中国文化的简单概括为裹小脚加鸦片烟,西方文化则被他简单地概括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是奴性,而西方人的反抗心理则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表现,竞争体现其社会年轻,充满活力。

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有一个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引导出源头活水,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这是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包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自由主义者胡适,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乃至大文豪巴金、鲁迅。

“五四”时期,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认真地反省民族文化的弱点,抨击民族灵魂中的缺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采取了十分情绪化的偏颇态度,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掺进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自己的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文化激进主义遂转变为民族虚无主义。

任何文化,既有相似性一面,又有民族性一面。

不同的民族文化,原本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吸纳,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却流行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轮,甚至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者。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序言中就说:“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

文化发展繁荣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

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发映时代要求,从而就会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但是,吸收外来文化,绝不能人为地斩断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十分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继承与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对传统一味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而应该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分析它,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选自《中国文化论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五四”运动以来,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甚至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在比较研究中也用矮人政策。

B.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这是比较研究中的一种强人政策。

C.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达成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

D.在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时,我们既应该坚决摒弃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又应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这与“五四”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用矮人政策来比较中外文化密切关系。

B.“五四”时期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以本国文化之糟粕与外国文化之精华相比,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失之偏颇。

C.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流行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轮,对其他民族文化缺乏尊重,没有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是很狭隘的。

D.对本民族文化批判的继承、积极地发展,这不仅应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应是全世界各民族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无论是比较研究中的强人政策还是矮人政策,均为对待文化的非理性、非科学态度,我们在这一点上应当保持清醒头脑。

B.陈独秀、胡适、巴金、鲁迅等无疑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但他们在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有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总觉得自己的民族不如别的民族。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这既说明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是空白,也说明欧洲中心主义对恩格斯有影响。

D.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谦和、礼让,西方文化主张竞争、反抗,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西方社会年轻、充满活力,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纳麟,智曜之孙,睿之子也。

大德..六年,纳麟以名臣子,用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荐,入备宿卫。

十年,除中书舍人。

至大四年,迁宗正府郎中。

皇庆元年,擢佥河南廉访司事。

延佑初,拜监察御史。

以言事忤旨,仁宗怒,中丞朵儿只力救之乃解。

又言风宪【注】恃纠劾之权而受人赂者,宜刑而加流。

天历元年,除杭州路总管。

锄奸去蠹,吏畏民悦。

明年,改江西廉访使。

南昌岁饥,江西行省难于发粟。

纳麟曰:"朝廷如不允,我当以家赀偿之。

"乃出粟以赈民,全活甚众。

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贪纵不法,纳麟劾罢之。

至正二年,除行宣政院使。

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七年,出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寻召拜御史大夫,所荐用御史,必老成更事者。

八年,请老,不许,加太尉。

御史劾罢之,退居姑苏。

十二年,江淮盗起,帝命为南台御史大夫。

纳麟承诏即起。

仍命兼太尉,总制江浙、江西、湖广三省军马。

诏遣直省舍人海玉传旨慰谕之。

纳麟北面..再拜曰:“臣虽耄老,敢不黾勉从事,尽余生以报陛下。

”至则修筑集庆城郭..。

会江浙杭城失守,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失列门引兵往援,次于采石。

纳麟使止之曰:“闻杭贼易破不足忧,今宣城危急,先宜以兵救宣城。

”乃调典瑞院使脱火赤率蒙古军应之,大破贼于堈下门,宣州以安。

十三年,纳麟固请谢事..,从之,命太尉如故,乃退居庆元。

十九年,由海道趋直沽。

山东俞宝率战舰断粮道,纳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众于海口。

八月,抵京师。

帝遣使劳以上尊,皇太子亦馈酒脯。

而纳麟感疾日亟,卒于通州。

年七十有九。

(选自《元史》列传二十九,有删改)【注】风宪:指御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B.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C.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D.僧弥戒惠洲/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本文中的“城郭”是城墙的意思。

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高纳麟耿直敢言。

纳麟上奏说御史倚仗有纠察弹劾之权而受人贿赂的,应该被判刑并加以流放;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违法乱纪,纳麟弹劾了他使他被免官。

B.高纳麟关心民生疾苦。

在任江西廉访使时,南昌发生饥荒,江西行省开仓赈济有困难,纳麟表示愿以其家产为担保,江西行省才拿出粮食赈济百姓。

C.高纳麟备受朝廷重用。

他一生担任很多要职,也曾经参与平判,至正十九年八月抵达京师时,皇上派遣使者以上尊之礼慰劳他,皇太子也馈赠他美酒、干肉。

D.高纳麟老当益壮。

至正十二年,江淮盗贼兴起,他不顾年老主动请命,到任后积极防御,运筹帷幄,在堈下门大败贼寇,宣州得以安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每题3分)(1)以言事忤旨,仁宗怒,中丞朵儿只力救之乃解。

(2)山东俞宝率战舰断粮道,纳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众于海口。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4)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①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③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④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赵洁: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

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

②冰绡:洁白的绸。

③凭寄:凭谁传递。

④和:连。

8.上片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9.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表达词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肉袒负荆,通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说:“,(2)!”(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典故表达了时光流逝,国事飘摇的语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超级演员一般人退休后,都会有强烈的失落感,而老赵却没有。

他在正式退休的第一天,就再就业了。

那天早晨,老赵也如其他的退休老人一样,执行风雨无阻的任务——送读二年级的小孙子上学。

从学校出来,他走错了路,七拐八拐了好半天,才摸出逼仄的胡同,置身一个热闹的大门口。

好奇怪的一群人,有人站着,有人坐着,仨一群俩一伙,像自由市场一般喧闹。

老赵上前打听,原来这里是老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外,这些人都是群众演员,等着导演前来挑选,以求一个上镜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