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857bbb83d049649b6658d7.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5)11.核舟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精湛的技艺、卓越的成就。
德育目标:这类课文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智慧。
教学中,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或通过品味课文的意蕴哲思,汲取传统智慧。
一、知识链接1、《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书远。
据清代笔记记载,王书远,常熟人,又名书明,号初平山人。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
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
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二、基础梳理1、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2、古今异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其两膝相比者(古义:相互靠近今义:比较)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今义:修理)3、一词多义(1)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2)为宫室(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3)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4)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动词,表示存在)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4、词类活用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箬篷覆之(名词做状语,用箬篷)石青糁之(名词做状语,用石青)石青糁之(名词做动词,涂染)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做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做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三、初读感知1、理清课文层次参考答案:第一部分(1):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雕刻作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1.核舟记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1.核舟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f0b0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5.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班级:————————组名:————————姓名:————————年月日11 核舟记【教学目标】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1.梳理字音罔.( ) 贻.( ) 有.奇.( ) 箬.篷( ) 髯.( ) 衣褶.( ) 袒.胸( )黍.( ) 矫.首( ) 篆.章( ) 壬戌..(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一词多义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中轩敞者为舱(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启窗而观(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④之:A.径寸之木(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 )B.其人视端容寂( )(3)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 )②石青糁之(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 )④椎髻仰面( )【释疑】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2.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3.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拓展延伸】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达标】1.选出加线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课后反思】。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dcec20912a21615792900.png)
核舟记》参考答案么站中学李旭、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⑴虞山/王毅叔⑵中/峨冠而多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 .罔不因势象形(远甫/刻。
髯者/为顺着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4. 启窗而观(神情与苏、黄不属(色)8. 其船背稍夷2. 尝贻余核舟一())3. 盖大苏泛赤壁打开相类似(5. 其两膝相比者) 7. 其人视端容寂() 9. 钩画了了((视线靠近清清楚楚) 6.() 神)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 通“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通“父”,男子的美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叫又”)通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横”)拣”挑选2.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③奇:在又⑤为:示并列)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明有奇巧人(奇异)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雕刻④有:文曰“初平山人”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长约八分有奇(通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启窗而观(表示顺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⑦可:高可二黍许(语气词珠可历历数也(说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可以)此中人语云五、词类活用(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六、按要求填空1.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善人。
2. 《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赤壁赋》中的句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设计(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d5cc6bbd64783e09122bbc.png)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因、贻、奇、可、为”等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充分把握文眼——奇巧,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2、认识微雕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熟读全文,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2、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器皿( ) 罔( ) 贻 ( ) 有奇( ) 二黍( )许箬( )篷糁( ) 舟楫( ) 椎髻( ) 多髯( )者壬戌( ) 篆( )章峨冠( ) 诎( ) 右臂钩画了( )了【答案】mǐn ;wǎng;yí;yòu jī;shǔ;ruò;sǎn;jí;zhuījì;rán ;rén xū;zhuàn;guān ;qū;liǎo3、试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停两处)(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答案】(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积累文言文知识1、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核舟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核舟记](https://img.taocdn.com/s3/m/eff5086103d8ce2f006623da.png)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核舟记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5b9b9dc281e53a5802ff8e.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能以径寸之木(3)为宫室、器皿、人物(4)罔不因势象形(5)尝贻余核舟一(6)盖大苏泛赤壁云(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高可二黍许(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0)其两膝相比者(11)如有所语(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14)船背稍夷(15)钩画了了(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嘻,技亦灵怪矣哉!二、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三、分析课文:1、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2、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四、研读课文:1、研读课文第1段,想一想:本段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找出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小而表现范围广的句子:说明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句子:2、研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本段为什么要介绍核舟的尺寸?3、研读课文第3段,想一想:(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头的三个人物的?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2)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人物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4、研读课文第4段,想一想:(1)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2)“舟尾横卧一楫”,暗示小舟处于什么状态?5、研读课文第5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6、研读课文第6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五、整体研读从全文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六、小结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最新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
![最新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b914fa561252d380eb6ee5.png)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习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2、掌握句子停顿,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有关资料1、作家作品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预习设计1、按课文填空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第一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7d7a43eefdc8d376ee32cb.png)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学号11 核舟记第一课时编写者:审核者:【学习导言】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文章,直到背诵;在合作探讨中,让我们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课前学习:自主体验(了解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意)【走近作者】本文作者是,字,明末嘉善人。
课文选自编写的。
【通读课文】认真朗读几边课文,读通读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器皿.()尝贻.()八分有奇..()二黍.()轩.敞()箬.篷()石青糁.之()峨冠..()多髯.()衣褶.()袒.胸()矫.首()诎.右臂()一楫.()椎髻..()稍夷.()任戌..()篆.章()【疏通文意】结合课文注释,我能写出下面文言词语的意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轩.敞者为.舱()()启.窗而观()石青糁.之()佛印居.右()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之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卧.右膝()而.竖其左膝()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曾不盈.寸()课内学习:合作探究(预习反馈、品读课文、重点巩固、布置预习)【预习反馈】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批语:。
【品读课文】初读课文,读熟读通1.听读:教师范读,在文中标注你认为需要注意的疑难字音。
2.自读:请你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给下面的文句划分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请你结合课文注解,先自己疏通文意,然后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重点巩固】1、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对下面的文言词语作出了如下解释。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若啸呼状()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2、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对下面的文言句子作出了如下的翻译。
11《核舟记》导学案附答案
![11《核舟记》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454a6e2af90242a895e58a.png)
11《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yòu jī)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rén xū) 舟楫.(jí) 篆.(zhuàn)诎.(qū) 壬戌..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⑤之 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钩画了了..(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3.作者链接。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18192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c.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导学案【导语】本课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个被核辐射的貌似船员的“怨魂”的故事。
通过这五个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可以先读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导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等提炼语文知识,学会用语文知识进行文学分析。
3.了解核污染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导学过程】【导读】1.请阅读文章背景材料,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2.请观察课文开头的插图,猜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3.请读第一部分的标题“奇怪的船员”,了解故事的开头;4.请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回答问题:有谁站着?为什么站着?5.请回答1、2段写了些什么?通过写了些什么来表达什么情感?(1、2段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那个奇怪船员和作者感到的怪异的情感)6.请回答第二部分这样揭示出故事的主题?(这是一个以核船员众多而且奇怪的事件统一的地方)【展开导学】1.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整个第一部分的内容。
(此部分主要是描写作者所看到的船员之不同寻常:他们戴着氧气罩,身上穿着防护服;船员是在夜晚才出现的,天一亮就消失了)2.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核辐射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并且人们对核辐射的态度是愤怒的)3.请看第五部分,回答问题:船长、船员为什么不担心微微的辐射?(船长和船员认为核船员只不是虚幻的演出节目,所以不用担心核辐射)4.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这说明人们对核污染的认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5.请分析一下第六个部分最后两段是作者有意留下来的吗?(是的,这表明着核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6.请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写这篇文章来唤起人们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7.请大声读第七部分的第五段,体会作者决定再重写一遍的情感。
《核舟记》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11课】
![《核舟记》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11课】](https://img.taocdn.com/s3/m/c048d6f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7.png)
为
①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动词,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
③ 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动词,雕刻
可
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者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人
②其两膝相比者:……的(两膝)
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⑧其两膝相比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⑨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倒装句,数词后置
⑩细若蚊足:倒装句,状语后置
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倒装句,定语后置
教学反思
课题
《核舟记》(二)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
1.字字对译,整体翻译文章;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④石青糁之:代词,代指刻字的凹处。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指竖起的左膝。
其
①其两膝相比者:代词,他们的。
②而竖其左膝:代词,他的,指佛印的。
③其人视端容寂:代词,那,那个。
④则题名其上:代词,指船底。
⑤其色墨;其色丹:代词,它的,指字的。
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词,指代船。
而
①启窗而观:表承接。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二、生僻字注音:
罔wǎng贻yí黍shǔ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ě诎qū髻jì戌xū篆zhuàn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为】做。这里指雕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495d615f0e7cd1842536cb.png)
3.对学
15分钟
诵读,读出层次。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这篇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顺序写。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
流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一
学习
目标
1.目标先明确
2分钟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二
自主
学习
2独学
10分钟
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
启窗而观:启,打开。而,顺承关系
石青糁(sǎn)之:之,代词,代字迹
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闭卷检测
当堂明确学习效果
四
小结反思
小结反思3分钟
学生自评学习效果,客观实际
明确作者的感情变化后,更能读出感情
结合作者写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
4.群学
10分钟
一、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原文作答
⒈文中从哪几方面写“明人”的“奇巧”?
⒉作者用哪两句话写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⒊文中哪两句话表明小舟是停放着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1、《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1、《核舟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005d6f5fbfc77da369b192.png)
11、《核舟记》导学案第1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3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自学教材(6——9分钟)洢.()器皿.()罔.()贻.()轩敞..()峨.冠()矫.首()黍.()八分有奇.()夷.()箬.篷()糁.()髯.()衣褶.()袒.()诎.()椎髻.()壬戌..()甫.()篆.章( )②、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略有删节。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
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3、把握基础(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核舟记》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魏学洢(yī),(),()嘉善人。
明朝末年著名()。
其一生短暂,著有()。
4、实词,虚词积累。
(10——15分钟)(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字词解释。
)(1)实词解释:罔不:尝贻余核舟一:绝类弥勒:诎右臂支船:篆章:视端容寂:曾不:桃核修狭者:(2)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3)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4)词类活用:箬篷..覆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居右者椎髻..仰面()(5)古今异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雕栏相望.焉()神情与苏、黄不属.()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其两膝相比.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文言句式: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省略句:则题名其上()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细若蚊足()5、解释下列重点语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学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55e882de80d4d8d15a4f80.png)
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重点与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汇。
2、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与学方法读想法、发现法、点评法。
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结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见《金榜行动》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并说说每句的意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珠/可历历数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三、展示、评议四、课后强化读文、译文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一名学生背一句课文,另一学生说译文。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找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第一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第二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5、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6、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7、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8、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9、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10、第四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结构?结合内容做证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核舟记(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核舟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f6e5b06137ee06eef9186a.png)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完整word版)《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完整word版)《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96c5f28ea81c758f578ad.png)
23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af69e26fff705cd170a02.png)
(4)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用石青 (3)戴着高高的帽子 (4)梳着椎形发髻
4、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这篇古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用原文的词语答)。
2、介绍核舟时,作者先介绍核舟的,再介绍核舟的和,最后介绍核舟的,所以是按(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3、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可见,本文是按的结构行文的。
(5)若听茶声然( ) (6)钩画了了()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8)船背稍夷()
【答案】(1)顺着,就着 (2)赠 (3)像 (4)零数、余数 (5)好像……的样子 (6)清楚明白
(7)挑选 (8)平
2、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94039bd15abe23482f4d5d.png)
第10课《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1、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3、重要词语解释: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可许今义:今义:古义:古义:尝比今义:今义:6、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7、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课内阅读。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8e8e3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8.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11.《核舟记》第一课时_序号:编号:学习时间:月日使用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文言文虚词等。
(重点)2.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3.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重点)【课前导学】1.注出以下字的读音:罔.()贻.()黍.()褶.()髻.()髯.()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3.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之.——珠可历历..数也。
(4)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其船背稍夷.,则题..,其色墨。
又用..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因、贻、奇、可、为”等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充分把握文眼——奇巧,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2、认识微雕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熟读全文,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2、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器皿( ) 罔( ) 贻 ( ) 有奇( ) 二黍( )许箬( )篷糁( ) 舟楫( ) 椎髻( ) 多髯( )者壬戌( ) 篆( )章峨冠( ) 诎( ) 右臂钩画了( )了【答案】mǐn ;wǎng ;yí;yòu jī;shǔ;ruò;sǎn;jí;zhuījì;rán ;rén xū;zhuàn;guān ;qū;liǎo3、试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停两处)(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答案】(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积累文言文知识1、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余核舟一()(3)佛印绝类弥勒()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5)若听茶声然() (6)钩画了了()(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船背稍夷()【答案】(1)顺着,就着 (2)赠 (3)像 (4)零数、余数 (5)好像……的样子 (6)清楚明白(7)挑选 (8)平2、通假字(1)为字共三十有四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诎右臂支船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手倚一衡木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诎”,“屈”,弯曲; (3)“衡”,“横”,与“竖”相对3、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青糁之糁: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用石青 (3)戴着高高的帽子 (4)梳着椎形发髻4、一词多义(1)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__________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3) 可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珠可历历可数也 ___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 _________(5)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6)其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而而记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__ 其船背稍夷 __________ 启窗而视 _________【答案】(1)奇异、罕见,零数、余数 (2)雕刻,是 (3)大约,可以 (4)一端,端正 (5)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 (6)他们的,那5、古今异义(1)其两膝相比者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比古义:曾古义:今义:比较,较量今义:曾经(3)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今义:表示同意【答案】(1)靠近 (2)尚,还 (3)表示约数6、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古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答案】(翻译略)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
本题给出的四个例句均无量词。
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
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译:(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答案】(1)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2)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3)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5)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
(6)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
8、小组合作,口头翻译全文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任务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这篇古文。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用原文的词语答)。
2、介绍核舟时,作者先介绍核舟的,再介绍核舟的和,最后介绍核舟的,所以是按(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3、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可见,本文是按的结构行文的。
【答案】1、核舟奇巧 2、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奇巧,技亦灵怪矣哉,总分总任务二:细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奇巧;2、盖大苏泛赤壁云;3、网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任务三:细读第2-5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读一读下列描写核舟中人物的句子,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一句进行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2、请想象“核舟”上的情形。
思考: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1)用料体积小 (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1、主题概括本文所写的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2、达标测评(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答案】C(2)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答案】B(3)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怪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答案】B(4)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
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