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2000字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非智力因素理论研究从1990年Salovey发表开发情商一文正式开始,200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究同时在各领域展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
Daniel Goldman, Harvard University psychology professor, in his book "emotio nal intelligence" clears that a person's success includes 20% intelligence factors (also known as IQ ) only, and 80%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lso known as e motional intelligence, EQ) .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了9万名幼儿心目中喜欢的教师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1)友好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1)颇有方法。
在这12种素质中,半数以上是对教师非智力因素品质的期盼与要求。
这其中包括学校领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说:“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2、国内研究现状自从非智力因素的学说进入我国以来,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试图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湖北武昌王萍老师进行的音乐学科智力与非智力教育实验、章兼中教授的直接拼音英语入门“十字教学法””d irect phonetic alphabet method” and“ten words teaching method”in E nglish teaching都体现了非智力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魏霁云(2016)认为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层次水平,一般会为客户提供更加合理的赊销和折扣政策。
企业在提供赊销和折扣政策时,如果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制度,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不足,进而威胁到企业的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1]。
王梦琪(2017)认为原来测评应收账款的方法(“5C评估法”)并不完全准确,因此进行了补充说明,建立了应收账款“5C+G+P”的评估法,此类评估法加入了评估客户信用等级的更想指标,例如:企业文化和产品各质量等[2]。
苗婳(2017)指出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各大企业应收账款的当前状况,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应收账款规模庞大、内部控制不完整、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等[3]。
朱广新(2018)提出为了保障我国航空公司能够正常运行,对应收账款管理内容和方式具有严格的要求,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这样就能够提高应收账款管理能力这,这就要求我国航空公司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4]。
孙莉(2018)从系统管理层面对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包括四项内容:检测系统、衡量系统、决策系统和预警系统。
企业可以合理利用这四项内容来提升应收账款管理能力[5]。
景秋云(2018)提出企业的应收账款还包括企业内的债券内容,这就意味着当企业发展越来越壮大时,要做到良好的应收账款债权管理,这样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6]。
吴城垦(2018)提出应收账款是流动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利用的流动资金,还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7]。
[1]魏霁云.浅谈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及其防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92-93[2]王梦琪.应收账款管理的“5C评估法”及补充[J].经营与管理,2017(7),29-32.[3]苗婳.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7(02):36-38[4]朱广新.会计信息系统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8(20):86-86[5]孙莉.浅谈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J].现代经济信息,2018(8):154[6]景秋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1(04):97-99[7]吴城垦.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财会学习,2018(05):78-79[2018-03-09]牛静和王海东(2019)指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较为庞大,这样的现状大多是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为了增加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行赊销行为而造成的[8]。
《企业招聘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企业招聘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招聘选拔的重要性研究。
Catalina Brindusoiu(2013)通过反馈雇员和雇主的回答对比,研究分析了对罗马尼亚组织的招聘和甄选过程,以期整理出最常用的招聘甄选方法,且对行为面试的使用范围和真实工作预览进行深入研究。
Mirela-CatrinelV oicu(2014)研究探讨了在线问卷调查对于员工招聘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利用研究理论框架和现有技术工具用于在线问卷。
关于招聘者胜任力的研究Boyatizs(1982)指出胜任力的含义,是人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能得到卓越业绩的潜在能力。
BollieE.shapiro(1992)提出了属于销售工作者的专属特质,包括自信心,进取心、自我驱动及自律,还有高智商,以上都是营销人才必须的品质。
招聘需求方面。
James M.W.Wong(2007)等研究出向量误差校正(VEC)模型,用以验证建筑行业,公司需求总员工数与公司产出、薪酬、生产率等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M.Wemer和Randy L.DeSimone(2009)认为招聘需求要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管理。
关于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研究Bayo-Moriones A,Ortín-Ángel P.(2006)提出内部招聘与企业评价员工技能的努力还有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正相关。
KlausMoser (2005)指出预期的期望招聘来源(外部和内部)和离职结果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外部招聘员工预期的工作期望比内部招聘的员工要高得多。
2国内研究现状招聘管理中关于胜任力的研究程芳(2004)选择胜任力为切入点开展招聘模型研究,通过剖析传统招聘模型问题,强调求职者的人格特质和求职动机以运用胜任力模型精准识别。
丁秀玲(2008)指出胜任力在招聘各环节中运用广泛,是预测组织未来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关于招聘风险管理的研究高晓莉(2015)挖掘出A公司存在的招聘管理风险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形成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招聘人员素质较低和岗位信息不匹配等,文章采用后果分析(PFMEA)技术和过程失效模式评估了招聘风险因素,并据此提供了招聘风险控制方法。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
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
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
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金融脱媒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金融脱媒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金融脱媒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关于金融脱媒内涵的研究 (1)2 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1)3 关于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策略的研究 (2)4. 简要评述 (2)参考文献 (2)1 关于金融脱媒内涵的研究金融脱媒第一次的出现是在美国,最早研究它的是美国学者Hseter(1969),他认为脱媒化主要是指在金融体系中,交易的双方不需要经过商业银行等中间机构,而是双方直接进行相关交易的现象。
David Powell(1998)将对商业银行研究的范畴扩大,加入了金融脱媒这一概念,他通过将传统银行与在金融脱媒背景下产生的新型银行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资源的发展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金融脱媒。
可这种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困难。
宋旺和钟正生(2010)将金融脱媒定义为这样一种现象,即融资这种行为直接发生在资金获利的一方与资金缺少的一方之间,而不需要经过商业银行筹资的一种行为。
并且通过这些方面详细论述了金融脱媒过程的差别,这些方面分别是: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非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
1傅程远(2014)认为脱媒化不限于银行体系,只要是筹集资金以及资金的供求不依靠商业银行的这种现象都可以被认为是脱媒化。
2 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杨宇俊(2010)认为脱媒化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优质的公司筹集资金的时候,绕过商业银行直接通过非金融机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导致银行客户的大量减少;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大多公司的贷款直接绕开银行中介机构,银行体系的获利能力由此下降。
涂晓兵(2011)经过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给银行中介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相关的研究之后,认为脱媒化会使银行中介机构的存款金额大幅减少。
陈钢、1宋旺,钟正生.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J]当代经济学家,2010a(2):26-37郑良琳(2012)通过研究发现:脱媒化现象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呈一种强相关的关系,即脱媒化的程度越深金融市场的发展越快,反之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欧阳健(2020)提出了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会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虽然它能够使得人们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但是大数据的到来和发展也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是集中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安全防护以及法规体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信息化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会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提高信息系统准入资格和加快制度规范三个重要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和保持我国会计管理系统信息化工程建设稳定和健康发展。
周嘉丽(2020)指出了云时代的出现,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过渡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会计系统,虽然原则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她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会计信息化体系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提高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建议来让会计人员快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以及新的工作方式。
王鑫(2020)通过深入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和功能,指出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将对一个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和工作效率,而且还将加速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推进和改革,优化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和模式。
其次针对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所存在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企业应该通过增强和提高自身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水平、加强企业会计信息风险防范、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来有效保证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2国外研究现状Xiao Zhang(2020)提出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完善,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企业发生了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会计部门工作建设,一个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基本需求,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充分把会计信息化的作用体现出来。
自然科学基金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基础
自然科学基金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基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然科学基金是一种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渠道,国内外不同机构和组织都设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科学基金。
这些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而研究基础则是科学研究的根基,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其建设和发展将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在国内,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该基金委成立于1986年,是我国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变化和发展息息相关,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针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进行资助,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基金为我国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国外,自然科学基金也有着类似的机构和组织,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
这些基金会与国内的自然科学基金有着不同的模式和运作机制,但都致力于支持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基金会凭借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和研究者进行合作和交流,推动了国际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合作。
而研究基础作为科学研究的根基,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研究基础包括科学研究的机构和设施、科研人员和团队、科研项目和课题等多个方面。
科研人员和团队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他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成果和效益。
而科研机构和设施则提供了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实践和实验的场所和条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
科研项目和课题则是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是研究基础的具体体现。
在国内,我国的研究基础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级科研机构和高校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的研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是指当前各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取向,对于了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同领域进行简析,以期能够对研究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生物医学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趋势。
国外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英国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等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如癌症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疗法等。
而国内的医学科研机构也在传统中医药研究和肿瘤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如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医学院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信息技术领域在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十分活跃。
国外的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领域有着世界领先的水平,而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也在国内外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三、环境工程领域在环境工程领域,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备受关注。
国外的环境工程研究机构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境保护组织等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的环保部和国家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也在环境治理和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也成为了各国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不同领域都展现出了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相信未来各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和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二篇示例: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跨国合作的加强,研究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
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
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
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
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
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
“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公司培训体系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公司培训体系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文献综述在企业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彭勃在《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则指出,企业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制定在整个培训流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培训内容设计不但落实了需求分析结果,还为培训的开展做准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卉在研究中认为,尽管企业培训内容五花八门,但是可以主要归结为企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员工态度三方面,企业应根据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
在员工岗前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企业可以更多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信息,使员工能够尽快地熟悉企业内部氛围。
赵怀东在《创新企业培训制度的方法与策略研究》中指出,企业培训可以为企业人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切实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内部培训工作,解决培训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林伦秀《 "互联网+"时代下E公司新员工培训效果提升研究》中说道,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降低自己"“领悟”的时间成本就是降低企业的行政成本,所以,让新人通过培训能尽快上手,上手就会,是企业培训制度应该健全的第一个方面。
注重实操内容的培训,把意识形态的培训和实操培训更加科学的结合。
从培训形式的选择来看,张远芳在《企业员工培训方式探讨》中提出,企业的培训形式应灵活多变,根据培训对象、主题、时间、规模等指标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选择军事化训练、专家讲座、短期集训、班组研讨、师徒结对等不同的形式。
在培训的组织实施上,韩冰(2017)在研究中指出,应在培训实施时加强过程控制,充分考虑培训内容的连贯性和培训的周期,使培训效果更加理想。
在培训时应注重培训前气氛的营造,通过合理的音乐、视频资料等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员工的参与兴趣。
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开展与培训内容相关的互动游戏来集中员工的注意力,调动现场氛围。
【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礼仪教育的理论,在国外起步较早,从20世纪20年代末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到50年代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再到70年代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都为礼仪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较著名的礼仪教育著作有让·塞尔(法)的《西方礼节与习俗》,卡耐基(美)的《成功之路丛书》,埃儿西·伯奇·唐纳德(英)的《现代西方礼仪》等等。
关于礼仪教育的实践,虽然国外学校教育的方式各异,但起步较早,且礼仪教育都居于重要地位,如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讲礼貌运动”,学校以“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开展礼仪教育;日本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就注重礼仪规范,镰仓时代(1192-1333年)制定小笠原流礼法,1880年在各小学开设礼法课,传统礼法教育得到推进,1941年文部省制定出版的《礼法要项》,当代日本学校通过设立友爱课、垃圾课、特别活动课、安全课等多门课程以实现“全方位德育”;法国以“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美国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也注重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韩国学校的礼仪教育从1973年开始,学校开设“道德课”的同时设有礼仪课,配备专门的礼仪教室,教授孩子如何倒茶、敬茶以及待人接物和餐桌礼仪等。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针对礼仪教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礼仪教育的概念、功能、内容、学段以及实施的问题和策略方面。
从礼仪教育的概念、功能研究来看,礼仪教育的概念虽未形成统一共识,但其概念与道德密不可分,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针对礼仪教育的功能,也突出体现为其德育功能。
如邓剑华提到礼仪教育具有引德、显德、保德功能;林丽楠将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德育方式;张莉认为礼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概念上,礼仪教育与国学教育易混淆,从概念来看,广义的“国学”,指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国学教育更强调优秀的经典文化教育,而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礼仪,也包括现代礼仪,同时既涉及本国的礼仪,也涉及国外的礼仪。
国内外现状及趋势分析
第一部分国内外现状及趋势分析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包括该方面国外的总体研究水平、最新进展和发展预期,国外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主要机构及其研究方法、成果;相关研究的学术影响、知识产权申请和授予、技术标准制定及产业应用状况,并列出主要的文献,专利、标准名称。
限2000 字以内。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包括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主要机构及其研究方法、研究水平;国内外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的对比分析;该方面研究可能取得的突破及预期成果。
限2000字以内。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及目标一、项目目标及考核指标(一)申报项目与所属指南方向的关联关系(包括项目与所属指南方向的匹配性,对指南方向目标的支撑作用。
限500字以内。
)(二)项目目标及考核指标、评测方式/方法(限800字以内)(三)项目成果的呈现形式及描述(限500字以内)二、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一)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限1500字以内)(二)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项目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拟采用的方法、原理、机理、算法、模型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用图表描述。
限800字以内)2、项目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先进性分析(限500字以内)三、项目任务(课题)分解方案(一)项目任务(课题)分解情况(围绕项目目标,根据需要可对项目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要求对分解的各任务(课题)能够相对独立表达、独立测度和独立评价)(二)项目任务(课题)分解的逻辑关系(建议用图表描述,并简要说明各任务(课题)在项目中的具体作用。
限800字以内)(三)项目各任务(课题)内容(逐项分段说明各任务(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考核指标及评测手段/方法等。
每个任务(课题)限1000字以内)1、任务(课题)1: xxxxx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考核指标及评测手段/方法:2、任务(课题)2: xxxxx四、主要预期创新点(一)项目预期的主要创新点(围绕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或应用试验等层面,简述项目预期的主要创新点。
【员工薪酬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员工薪酬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工资管理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运用工资管理制度,提升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贯彻职工的职业观念,将员工个人规划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追求共同进步,将公司的长期规划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国外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了公司的薪酬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体系作出参考。
工资管理的概念自开始出现和发展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关理论知识逐渐全面。
许多经济学家解释了工资的重要性,认为工资是工人挣的薪水。
工资水平与雇主实力和雇员投入紧密相关。
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
当最低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的需求发生变化,提升到不同的层次,为了实现这些需求,人们采取一定的手段鼓舞自己,最大程度的按照自己的需求行事[1]。
弗隆提出了一个期望理论。
该理论主旨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调和心理预期,如果结果能达到人们的预期,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所以,有必要充分理解劳动和绩效之间的联系,并充分利用绩效和奖励来实现个人追求。
而且根据调查发现,拥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可以帮助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基础,研究员赫兹伯格发现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理论指出,依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可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根据马丁·魏茨曼的理论得知,应该由两个要素组成员工薪酬制度,其一是老旧的薪酬制度,其二是分红制度。
分红制就是改变原有固定工资协议的限制,根据员工的工作量来分配相应的份额,并将员工的薪酬与制造商的盈利紧密结合,这样员工工作热情度就更高。
强化理论由斯金纳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只有能够为个体创造利益的行为才能触发重复行为活动,致使在正确方向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达到最终目的。
二.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开始研究工资管理的时间比较短,其原因与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伴随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公司发展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司依靠改善和优化工资管理系统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市场占比率,在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是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潮流方向。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Potter (2000) 提出,薪酬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解释员工的实力和效率,它能有效的鼓励有效率的员工长期稳定在公司,并迫使不那么努力的员工离开公司。
Yang(2013)运用对非对称信息下两阶段的博弈分析发现:如果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时,员工能保持最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也对企业发展最为有利。
[2]。
Kelmendi (2017)认为:薪酬是员工因工作而获得的所有劳动报酬,奖励和绩效是达成对员工有效激励的最重要因素。
而当下的员工薪酬主要分为现金和非现金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企业具备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鼓励员工积极工作创造业绩,还有助于更好的留住和吸收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3]。
Lord (2010)发现,很多的薪酬管理系统是以员工岗位工作所产生的价值和利润为依据来决定工资待遇标准的,而成熟的薪酬系统则通过分析岗位价值来确定不同的岗位层级。
并根据不同岗位级别来确定薪资待遇[4]。
通过Till和Karren (2011) 对薪酬满意度的五个公平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员工个人对公平性的感知是决定员工对于企业的薪酬满意度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还发现外部公平、内部公平、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对薪资满意度的判断。
因此,公司在制定有针对性的薪酬计划之前,需要了解影响员工工作状况的关键性因素[5]。
Sundberg (2015)提出,绩效目标可能会强烈影响奖励系统的有效性。
当给予员工一个绩效目标时,其基本工资、计件工资和奖金等薪酬制度都会影响绩效。
当对员工的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和给予合理反馈时,员工工作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6]。
二、国内研究现状洪蕴春(2019)认为薪酬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更是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利工具[7]。
李伟(2020)指出薪酬管理体系优化,不仅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质量和效果,还可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向心力和凝聚力[8]。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于村镇银行的作用,马晓青、徐信艳(2010)发现,村镇银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
王鹏飞、周立(2019)认为,“多县一行”有利于村镇银行更好地发挥商业作用,实现商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在公司治理方面,虞飞飞(2015)认为,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存在很多问题,如发行主体定位不明确、股权稳定性差、发展战略偏离支农和小额支出的定位要求等。
他建议规范发行人持股比例,不断优化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加强战略管理。
王曙光、王彬(2019)认为,主发行银行制度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导致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主发行银行的控股特征过于突出。
村镇银行不仅难以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而且民间资本的优势也将受到限制。
关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任常青(2010)认为,市场的发展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村镇银行应成为农业再融资的重要发行渠道。
王信(2014)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机制,认为主要发行银行的发展模式对农村银行有很大影响。
如果村镇银行不结合三农金融需求的特点和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完全照搬主要发行银行,不仅会抑制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会增加经营成本。
葛永波等(2015)通过对山东省村镇银行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人才是银行发展的关键;第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村镇银行绩效成反比。
根据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冯凯(2021)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顶层系统设计的缺陷,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为帮助农业、农村和农民偏离原有市场的位置。
目前,农业、农村和农田的经营风险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在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地方银行追求低风险企业贷款和个人抵押贷款的发展方向很强。
马志远(2021)对农村银行的主要银行进行了研究。
一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会在当地建立大量的银行。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现代消费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也是短期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假说,他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随着消费者的自身当期收入的提高,他的消费支出也会随之提高,不过收入的增幅会高于消费的增幅;杜森贝利(1949)在凯恩斯的假说上推陈出新,将消费与心理因素挂钩,指出消费习惯、周围环境、当期收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由于许多消费行为无法用上述假设解释,学者们又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给予长期问题更多的关注。
莫迪利亚尼(1954)指出人会以他的当期收入和一生收入为依据来选择是否进行当期消费,这就是他著名的生命周期假说。
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者的长期可预期收入对他的长期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局面,为了解决这些经济问题,消费理论将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考虑到自己的理论假设中,使消费理论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
霍尔(1978)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支出与收入等因素无关,是随机游走的,由于他的假设太过严格苛刻,并不能做广泛运用,但他的一些思想仍有借鉴和研究意义。
利兰徳(1968)修正并创新了霍尔的理论模型,提出了预防性储蓄假说,他认为厌恶风险的谨慎消费者为了有能力对抗未来不确定的收入,会在当期减少消费行为,转而进行储蓄。
后来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并不如霍尔所说的那样是个随机游走的过程,它不仅受到未来可预期收入的影响,而且不可预期收入对其也有影响作用,通过一系列的修正与分析,预防性储蓄假说等一系列消费理论随之诞生。
随着这些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些消费理论的解释力也愈来愈强。
2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消费领域的系统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比较晚,一开始是采取引用西方丰富的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方法来解释国内的许多消费现象,提出政策措施,解决现实问题。
到了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对国外模型进行修正和发展,以期更切合中国实际。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从整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我国绿色金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六大类,通过对前辈撰写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绿色金融的相关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理论入手,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省份进行统计分析,加以比较问题,透过问题的本质得到有借鉴性的经验。
乔海曙(1999)应该算是我国最早提出绿色金融概念的学者,他指出,我国需要将高能耗、高污染、低产量、低质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节能减耗、环境改善、效率提升的生产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的生态金融。
王军华(2000)认为发展绿色金融与环境治理关系密切,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投融资时不能忽视环境污染防治的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宝贵的资源,保证资源在市场上充分流动,进而稳定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金永军、万志宏(2016)对我国绿色债券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他们认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不同于西方,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当前阶段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缺乏动力,这主要和激励机制的缺失、统一标准化管理机构的缺失有关;另外他们还认为:现阶段我国绿色企业发行债券与普通债没什么本质区别,看不到真正的绿色,外加上市场缺乏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对绿色债券的发行产生了极大障碍。
他们建议通过增加多地区继续开展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在尝试中完善绿色机制。
詹小颖(2018)主要探索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她认为在发展中的确困难重重,如环保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供给主体单一、绿色金融市场各方面的制度缺失、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乃至绿色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贺雨昕、孙皓(2020)以江西省为例,从政府扶持绿色项目、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产业基金、碳金融、绿色保险六个类别本文介绍了江西省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江西省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促进江西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车辆监控技术研究的现状
车辆监控的概念是被人们逐渐引入到机场中来的,它起源于 ITS(智能交通系统)并和 ITS 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目前其研究范围已经逐渐涉及到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各个交通方式,旨在形成一整套为用户及交通管理部门提供道路交通信息的新型交通系统。
目前国际上 ITS 研究形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阵营,他们的研究体系稍有不同,但大体上一致。
其中,美国的 ITS 研究开发的最为完善,已受到国际 ITS研究领域的广泛认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乡村运输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全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等。
除了欧、美、日以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 ITS 的全面开发和研究。
国内ITS 的发展情况可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 年——1998年,当时 GPS/GIS 用于车辆导航与监控方面的技术刚刚引入我国不久,市场尚未形成,技术也不成熟,因此在这阶段 GPS 车辆监控系统的应用基本没有形成规模。
第二阶段为 1999 年——2003 年,随着 GSM 短消息业务的不断完善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美国也于 2000 年 5 月 1日取消了SA(选择性应用)政策,这使得民用 GPS 信号定位精度达到了小于 15 米,基本可以满足民用车辆的定位。
这样一来基于 GPS 的车辆监控系统便轻松地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基于GPS/GIS/GSM 的车辆定位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第三阶段为 2004 年至今,随着 GPRS/CDMA 网络的逐步成熟与完善,覆盖面积的扩大,基于GPRS/CDMA 通信的车辆定位监控系统得到了应用,再加上此时的市场也己初步形成规模,配合上技术的相对成熟,使得车辆定位监控系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
1.4.2 车辆防撞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汽车主动防撞控制策略是实现汽车主动防撞系统功能的直接手段,控制策略的作用是调节车辆的运动状态,实现主动安全系统所定义的功能。
直接式的车辆行驶控制策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策略,其通过对输入
系统的期望车间距离和行车速度进行分析,并通过详细的计算,输出给车辆控制执行单元以确定的制动或者加速压力,从而实现对车辆行驶的控制行为。
直接式车辆控制策略思路相对简单,实现起来也相对容易。
分层式的车辆控制策略是日本东京大学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车辆控制策略,日本学者在设计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器时,采用了二自由度控制器结构,并基于此设计了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控制器,同时考虑了由此带来的延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式的车辆控制策略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稳定性。
在美国学者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车辆控制策略。
该策略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驾驶人员的实际驾驶行为进行跟踪分析,获得车辆控制器的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力度的学习值。
调整时机的阈值和控制器执行调整力度的调整值以特定的形式定义了该控制策略所用的模糊集和模糊解集,并以此规定模糊控制特性场,使得防撞控制方法隐含于模糊特性场中。
清华大学的高锋等人为了避免控制策略线性化对车辆行驶造成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具有鲁棒自适应特性的车速控制器,该控制器基于一个简化的非线性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并应用方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
通过相应仿真试验,并对汽车模型在未建模型阶段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林城与国防科技大学的张洞天等人采用直接式的控制策略,对车辆的纵向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采用自学习的智能控制算法,解决了汽车纵向动力学中中存在的严重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在低速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3]。
1.4.3 机场视景模型的研究现状
SIMMOD(Airport and Airspace Simulation Model)是由FAA 开发的机场和终端区高精度仿真模型,它主要应用于机场飞行区的跑道、滑行道、停机位、机场飞行区以及整个机场系统空域。
SIMMOD 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二维仿真模型,主要测量飞机运行时间、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延误和燃油消耗,可以对机场地面操作(比如推出操作、登机门占用、除冰程序等等)进行评估。
SIMMOD 模型可以提供任意粒度的仿真,且成本低廉。
它的缺点是系统特别复杂,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TAAM 是Total Airspace & Airport Modeler 的简称,其最大的优点是可视性,
它可以按照所提供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所要仿真区域的数字模型,并将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物体、净
空障碍等各种限制因素显示出来,从而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TAAM 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进行容量与延误分析,通过分析空域结构、飞行程序、地面滑行线路、走向、各系统容量大小等因素,得出现有系统容量、可提高的程度以及延误情况。
还可以通过TAAM 对规划设计和机场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其中包括对空域结构的评估和提高飞机在这一飞行阶段的安全性;对地面滑行及进离场航线进行评估空中、地面管制的安全性;对地形和障碍物进行分析以减少它们对飞行安全的威胁。
此外还建立了大量其他的仿真模型或软件,如Airfield Capacity Model (FAA) 该模型由MD 等公司于1970 年后期合作完成,以后又经FAA 修改,最后的修改时间为1981 年2月。
模型给出了连续需求的情况下,计算机场跑道系统的“极限容量”或称为“饱和容量”的公式。
在给定跑道构形和运行策略等数据后,利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出包括单跑道至四跑道等十五种常见跑道构形的小时极限容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