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针对常用抗菌药物,探究分析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方式。

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录的134例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后以常规用药治疗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治疗,将临床效果(临床疗效、给药时间合理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7.01%)显著高于对照组(88.06%),对比有差异(P<0.05)。

观察组的给药时间合理率(94.03%)显著高于对照组(80.60%),对比有差异(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46%)显著低于对照组(20.90%),对比有差异(P<0.05)。

结论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能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给药时间合理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地方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rational drug use for commonly used antibacterial drugs. Methods 134 patients enrolled in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1 were studied. After grouping, the clinical effects (clinical efficacy, reasonabl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y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clinical rational drug therap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0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8.06%),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P<0.05). The rational rate of administr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0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0.60%),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7.46%) was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90%),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improve the rational rate of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in local areas.【 Key words 】 Antibacterial drugs; Administration time;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抗菌药物作为临床上泛用的药物之一,虽然其药效显著,但其副作用较大,若给药方式不正确,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为保证抗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需要合理用药[1]。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合理用药生物医学七条标准表明,适宜的用药时间和给药间隔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之一。

依据不同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抗菌后效应(PAE),可将抗菌药物分为3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t1/2)较长或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此分类为确定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提供了依据。

1 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给药时间β-内酰胺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药物,这类药物的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其疗效评价参数为T>MIC,药物浓度维持在病原菌MIC以上的时间是清除病原菌的关键,用药后24 h内,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时间占40%~60%时,抗菌活性最佳。

t1/2较短(<2 h)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一般每日需给药3~4次,如q6 h或q8 h给药可满足以上要求,1次/d给药往往达不到有效抗菌效果,这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及大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

t1/2较长(>2 h)或PAE较长的β-内酰胺类药物则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如: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尼西的t1/2分别为8、5.4、4.5 h,头孢替坦和头孢尼西T>MIC达12 h,头孢曲松达24 h,这些药物1次/d给药即可维持血药浓度而不降低疗效。

碳青霉烯类t1/2虽然较短(如美洛培南,t1/2为1~2 h),但其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胞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有较长的PAE,因此,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采用1~2次/d 的给药方案。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给药时间此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药物,具有较长的PAE,对G+球菌的PAE较小,对G-杆菌的PAE较大,有首次接触效应和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其疗效评价参数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MIC、峰浓度(Cmax)/MIC。

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以获得较1 d多次给药更大的Cmax,使Cmax/MIC比值增大,日剂量单次给药提供相对高的药物浓度,且避免了首过效应,还可通过减少细菌与药物接触时间,降低产生钝化酶的可能性,减少细菌耐药,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

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

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

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

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

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

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

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

【最新】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word格式 (2页)

【最新】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word格式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随着药理学发展, 已证实随着患者体内激素分泌程度及酶活性的节律性变化, 体内药物利用程度、血药浓度、药物代谢周期等均会发生有规律的改变,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能够保证药物疗效, 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

抗菌药物根据抗菌后效应(PAE) 和药动与药效参数分为时间依赖型、浓度依赖型、长效抑菌型三类。

本文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区别分析, 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间隔时间进行分析。

1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1.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有很大差异, 多为时间依赖型, 故疗效评价不可选取单一指标。

该类药物应用时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至少达到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 用药间隔时间应充分考虑PAE 及血药浓度高于MIC 的时间来确定。

常用药物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等的PAE及半衰期较短, 应按照推荐药物间隔时间给药,如3~4 次/d, 以保证血药浓度高于MIC, 而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PAE 及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血药浓度在体内下降时可产生附加效应, 一般方案为 1 次/d 即可保证疗效。

1. 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该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首次用药接触效应显著, 对革兰阳性球菌PAE 较短, 对革兰阴性球菌PAE 较长。

每日用量较稳定条件下, 单次给药较多次给药更能够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峰值, 能够在体内产生高浓度药效, 降低发生药物首过效应, 降低病菌耐药性的出现。

研究显示, 肾皮质对此类药物摄取具有饱和性, 并未随体内血药浓度过高影响而升高, 多次用药或者持续静脉滴注则易造成肾皮质摄取药物较多, 产生积蓄中毒情况。

因此该类药物可行 1 次/d 给药, 既能充分抗菌又具有较高安全性。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分析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分析

表 1 我 院一级 ( 非 限制使用 ) 抗菌药物给药情况
分类
具有浓度依赖性特 点 , 有些 具有 时间依赖 性特点 , 这 为不 同抗
菌药物给药时 间和给药 间隔存在 差异提 供 了依 据 J 。世界卫 生组织 曾指 出, 适宜的用药时 间和给药 间隔是 临床合 理用 药的
青霉素类 第1 代头孢菌素
林可酰胺 类 大环内酯类
处方资料对我院常用抗菌药 物 的合 理使用 情况进 行分析 和总
结, 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硝基咪唑类
1 .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 3 0 0例应用抗菌药物患者 的临床资
喹诺 酮类 抗真菌药
用药剂量 与给药 时间 青霉素注射剂 ( 3 . 6 g 相当于 6 O O万 u ) ( 分 4~ 6 O  ̄ / a ) 头孢氨苄 口服缓释片 ( 2 . 0 ) ( 0 . 2 5 ~ 0 . 5每天 2次 ) 5 水头孢唑林注射剂 ( 3 . 0 ) ( 0 . 5~ 1 g 8 —1 2 h 1 次) 头孢克洛 口服剂型( 1 . 0 ) ( 0 . 2 5每天 3次) 头孢呋辛 ( 酯) 片剂 ( 0 . 2 5~ 0 . 5每天 2次) 头孢呋辛 ( 酯) 注射剂 ( 3 . 0 ) ( 0 . 7 5~ 1 . 5 g 8— 1 2 h 1 次) 依替米星注射剂( 3 . 0 ) ( 0 . 1 ~ 0 . 1 5 1 2 h 1 次) 阿米卡星注射剂( 1 . 0 ) ( 0 . 2— 0 . 4 g 1 2 h 1 次) 克林霉素注射剂( 1 . 8 ) ( 0 . 3 — 0 . 6 g 8~ 1 2 h 1 次) 克拉霉素 口服剂型( 0 . 5 ) ( 0 . 2 5 1 2 h 1次) 红霉素注射剂型( 1 . 0 ) ( 0 . 5 8 ~1 2 h 1次) 罗红霉素 口服剂型( 0 . 3 ) ( 0 . 1 5每天 2 次) 甲硝唑 口服剂型( 2 . 0 ) ( o . 3 一 o 4每天 3 次) 甲硝唑注射剂型( 1 . 5 ) ( o . 5 6~ 8 h 1 次) 奥硝唑 口服剂型( 2 . 0 ) ( 0 . 3 ~ 0 . 4每天 3 次) 奥硝唑注射剂型( 1 . 5 ) ( 0 . 5 6~ 8 h 1 次) 左 氧氟沙星口服剂 型( 0 . 5 ) 每天 1 次 氟康 唑口服剂型 ( 0 . 2 ) 每天 1 次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40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中,医生根据自身经验决定用药的次数、时间和剂量,实验组则由药师与医生联合进行用药次数、时间、剂量的制定,对2组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结果实验组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根据用药医学标准,合理控制用药的时间,尽量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在感染预防和治疗中应用,有着较高的价值,但是若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则不仅会增加治疗的费用,且会导致耐药、不良反应等的发生[1]。

本研究主要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作观察,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40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200例/组。

实验组中,年龄33岁-81岁,均值(65.23±5.51)岁,143例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57例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男112例,女88例。

对照组中,年龄32岁-80岁,均值(66.17±6.02)岁,140例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60例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男108例,女92例。

对比2组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中,医生根据自身经验决定用药的次数、时间和剂量。

实验组则由药师与医生联合进行用药次数、时间、剂量的制定,1.3观察指标对2组合理用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作观察,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瘙痒/红肿、食欲不振、恶心、休克、头晕等。

1.4数据分析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摘要】目的研究控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的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用药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红肿、瘙痒、恶心)。

结果治疗组患者通过给药时间与用药措施的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用药措施的合理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使得药物疗效得以最大化展现,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给药时间;临床用药措施[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rolling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of common antibiotics and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asures. Methods 98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20 to Nov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asonably controlled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medication measures of antibiotics, and compare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dness, swelling, pruritus and naus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measures of antibiotic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maximize the efficacy of antibiotics, which 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antibiotics; Administration time; Clinical medication measures要想充分发挥出药物效果,就应当合理控制用药时间与用药措施,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助力患者早日康复【1】。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七条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who/msh1998)证实,适当的给药间隔与用药时间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

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的抗菌后效应(pae)、pk/pd参数,通常能够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即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半衰期(t1/2)较长并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确定给药时间,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指的是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时间接触后,在药物浓度消除或是降至最低抑菌浓度(mic)后,仍然会持续抑制细菌生长的效应。

pae理论认为,抗菌药物给要间隔的确定应该为药物浓度超过mbc或mic的时间与pae的持续时间之和,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能够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用量,延长给药间隔。

随着临床上对于pae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很多抗菌药物都具有pae。

1 大环内酯类药物给药时间这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因为不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和体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无法确定统一的pk/pd特征。

该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法应为保持组织中药物浓度大于mic,在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上,可按照pae持续时间与血药浓度超出mic的时间之和来确定。

对于乙酰螺旋霉素、琥乙红霉素和红霉素等pae和t1/2较短的药物,可依据推荐的t1/2时间来确定给药间隔,也就是用药3~4次/d,以保证药物浓度大于mic。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新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浓度由峰值降至低值与mic能够形成叠加的pae,在受到感染的组织中会产生较长的pae作用。

所以,对于pae和t1/2较长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通常用药1次/d。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时间氟喹诺酮类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该药物的主要特征在于药物浓度越高,其病原菌清除效果越好,细菌耐药性发生率越低。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临床用药合理性情况。

方法:病例选自在2020.03-2021.04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药物给药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中,大部分每日给药次数超过1次以上;在用药类型中,患者应用氟喹诺酮药物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其次为大环内酯(t1/2短)3.75%、B-内酰胺(t1/2短)2.50%)。

结论: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在临床治疗当中,抗菌药物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且在多种疾病治疗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价格低、疗效显著、起效快等特点[1]。

近年来,基于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背景下,抗菌类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对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常常出现不合理应用情况,不仅提高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进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药物资源出现浪费现象[2]。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合理控制用药时间,以此来确保临床用药合理,现展开具体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与方法本组对象是8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年龄区间在20-58岁,均龄是(35.7±6.0)岁,包括呼吸道疾病者34例,消化道疾病者29例,外科疾病者17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在给予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合理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并合理控制其用药时间,方法具体为: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规定时间,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除此之外,还需向患者讲解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频率及间隔情况等;其次合理设置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了解及控制抗菌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最后,提升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评估力度,目的是为了评估给药时间与给药方案,减少用药不准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金晶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金晶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金晶摘要:在我国,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

对于抗菌药物来说,给药时间不同,药效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若是给药时间不合理,则有可能出现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或者用药过量而导致不良反应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给药时间的重视,确保给药时间的合理性。

本文中,笔者主要对这些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最佳给药时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对临床合理联合用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临床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时候,用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的合理性,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加强对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的重视与研究[1],明确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间隔时间,以实现临床合理用药。

1.抗真菌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抗真菌类药物中,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主要包括咪唑类药物、氟胞嘧啶类药物以及多烯类药物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

其中,氟胞嘧啶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一天2~3次,原因在于其半衰期较短;咪唑类药物与氟胞嘧啶类药物相比,半衰期相对较长,通常在3个小时至4个小时血药浓度便可达到高峰,且AUC/MIC在20以上,因此,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2.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站在药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在机体内产生的代谢差异相对来说较大。

因此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不能根据单一指标进行评估。

可以根据抗菌后效应(PAE)、半衰期的不同,来判断最佳给药方法以及最佳给药时间[2]。

对于半衰期相对较短,低于2个小时的药物,如乙酰螺旋霉、红霉素等,通常情况下是一天3~4次;而对于半衰期相对较长,且血药浓度可产生叠加抗菌后效应(PAE)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等,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抗菌药物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各类抗生素及人工合成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药学研究的热点,保证临床合理用药不但可以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还有利于预防医患纠纷。

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了分析,包括β- 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及喹诺酮类;同时简单探讨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给药时间【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40-01抗菌药物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治疗药物,具有抑菌活性及杀菌作用,在临床上通常被应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如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不合理,则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还会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本文分析了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旨在保证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1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分析1.1 β- 内酰胺类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适应症广、毒性低及杀菌能力强的特点,是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临床疗效参数的指标一般为T>MIC(最低抑菌浓度),当病原菌的MIC<药物浓度时,药物能够有效清除病原菌。

对于t1/2(半衰期)<2h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及大部分头孢菌素类,则给药次数应为3 次/d~4 次/d,每隔6h 或8h给药一次即可。

对于t1/2>2h或PAE(抗菌药物后效应)较长的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及头孢尼西等,则每天给药1 次,便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1.2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PK/PD(内药物浓度与作用效应强度的关系)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改善此类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则在确定给药时间时应确保MI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根据血药浓度>MIC 及PAE 的持续时间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在我院 201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接受常规抗菌药
物治疗的患者中,筛选 146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 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 并 严 重 心 、肝 、肾 等 器 质 性 病 变 ,对 抗 菌 药 物 有 过 敏 反 应 ,认 知 功 能 严 重 障 碍。 经 我 院 伦 理 委 员 会 批 准 后 开 始 研 究,采 取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将 选 取 的 患 者 分 为 对 照 组(n=73)和 实 验 组(n=73),对照组中男性 45 例,女性 28 例,年龄 23~55 岁, 平均(34.50±2.60)岁;实验组中,有男性 44 例,女性 29 例, 年龄 24~56 岁,平均(34.62±2.58)岁。两组使用抗菌药物 治疗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93.1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给药间隔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组别
例数
给药间隔合理性
治疗总有效
对照组
73
55(75.34)
65(89.04)
实验组
73
68(93.15)
72(98.63)
χ2
8.7218
5.8021
P
0.003
0.016
2.2 两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 照 组 患 者 不 良 用 药 反 应 发 生 率 为 2 1 . 9 2 % ,实 验
霉 素 等 新 型 大 环 内 酯 类 抗 菌 药 物 多 每 天 1 次 给 药。(3) 诺 酮 类药物。这是一类浓度依赖型药物,药效作用受浓度影 响较大,通常不主张大剂量使用,向依洛沙星、氧氟沙星等药 物临床通常每天给药 1~2 次。 1.3 观察指标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摘要】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基于特定时间段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对其进行选取(1500例)依据药物特征及相关参考文献,分析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性。

结果:本次研究总结提出氟喹诺酮类药物每天1-2次,氨基糖苷类药物每天1次,大环内酯类每天3-4次,β-内酰胺类每天1次。

结论:临床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需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不仅需确保药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还需保障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临床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较频繁,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用药生物医学标准表明,合适的给药时间及给药间隔均是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临床抗菌过程中需依据药物药效学参数、药代动力学、抗菌后效应及依赖性等多方面内容选择恰当的给药时间,控制药量,达到抗菌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临床疗效[1]。

但截止目前为止,临床上仍普遍存在用药时间不合理、超剂量等问题,且随着疾病种类及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多,临床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现象逐渐增多。

为了快速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降低机体耐药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医学界要求需严格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规则用药,避免造成严重医疗事故[2-3]。

鉴于此,本文选取1500例患者中常用到的抗菌药物,分析其给药时间及合理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共纳入1500例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病例选取的起始时间为2019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其中男性768例,占比51.20%,女732例,占比48.80%,年龄19-68岁,平均(43.35±10.89)岁。

1.2方法总结1500例患者中常用到的抗菌药物种类,具体为:(1)β-内酰胺类药物。

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状广、治疗显著等特点。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研究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4月收治的74例行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将给药时间控制应用在实验组中,不予以对照组给药时间控制,观察和比较组间给药合理性、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的给药合理率(91.89%)相比对照组(72.97%)要高(P<0.05)。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41%)相比对照组(21.62%)要低(P<0.05)。

结论:控制给药时间与间隔对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给药时间;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目前,抗菌药物对多数疾病有显著疗效,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提高,使得疗效下降,且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对预后及患者生命安全有严重影响[1]。

因此提高抗菌药物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对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积极影响。

合理用药医学标准显示,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时间与频率是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关键[2]。

对此,本次研究观察并分析了对常用抗菌药物实施给药时间控制对其用药合理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4月收治的74例行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9:18,年龄在20-79岁,平均(58.36±6.25)岁,抗菌药物类型:8例β-内酰胺类药物,14例喹诺酮类药物,15例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在21-80岁,平均(58.47±6.19)岁,抗菌药物类型:7例β-内酰胺类药物,14例喹诺酮类药物,16例大环内酯类药物。

组间基线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不予以给药时间控制,按照常规给药方式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摘要】为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分析,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式,作者对临床实际用药情况的研究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在临床最佳给药时间及给药间隔时间进行综合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药物特性进行观察,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适当调整用药时间及给药间隔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旨在为临床治疗机及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给药间隔随着药理学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药物的吸收消化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及药物代谢周期等也会发生规律性变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及给药时间有助于提高药物使用效率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临床用药时间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有着积极临床意义。

本文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区别分析,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间隔进行分析。

1 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1. 1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药物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单一指标,这与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不同等有着直接关系,多为时间依赖型。

因此在药物方案的设置上,要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用药间隔时间应该充分考虑抗菌后效应及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来确定。

一些常用药物如螺旋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抗菌后效应及半衰期等相对较短,因此应该根据推荐药物间隔对患者进行给药,适当调整为4次/d。

而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抗菌后效应及半衰期等较长,临床用药可适当调整为1次/d,从而提高用药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1. 2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作为高浓度依赖型药物,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具有较大及较小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疗效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常采用药物最低起效浓度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及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常用抗菌药物的实际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方法整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17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均需要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7例)依据医生的个人经验指导患者服药,观察组(87例)根据主治医生的个人经验与药剂师的经验,严格按照医学用药标准指导患者服药。

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程度。

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耐药率(22.9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9%)(35.63%)(P<0.05);观察组的合理用药率(97.70%)显著高于对照组(87.36%)(P<0.05)。

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可增强药物疗效,又可降低细菌耐药率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严格按照医嘱及医学用药标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可显著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引言抗菌药物对于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抗菌药物能够对疾病的感染进行预防,保证一定浓度下对于病原体以及其活性杀伤的抑制作用。

当前,各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不同药物的菌种不同临床的应用效果也呈现差异化,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抗菌后效应(PAE)将药物分为长效抑菌类型、浓度依赖型以及时间依赖型等,根据现代药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类型在体内的分布、利用及血药浓度等药理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化,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对药物的效果发挥也有所差异。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整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17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均需要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7例)有52例男、35例女;年龄为36~88岁,平均(62.41±2.15)岁;包括32例呼吸系统感染者、10例血液系统感染者、23例泌尿系统感染者、22例手术切口感染者。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促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结果:根据各种抗菌药物PK/PD、PAE的不同,对毒性以及依赖药性进行降低,从而使得患者医疗费用得到减少,临床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显著。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时间从而对用药效果进行保证。

抗菌药物由于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作用,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抗菌药物所具有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因而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种,即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活性长抗药物[1]。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促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现报道如下。

1.常用抗菌药物PK/PD以及PAE机制PK/PD参数主要是在对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杀菌作用以及与血药浓度关系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PK主要是对抗菌药物的分布、代谢以及排泄过程进行反映,而PD主要是用于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具体治疗效果进行反映,PAE则是对抗菌药物所具有杀菌作用的药效时间[2]。

2.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分析2.1β-内酰胺类药物该种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的一种,药物所具有的用药时间将血药浓度一般维持在MIC(致病菌最低抗菌浓度)以上。

药物的这种特点也是对患者体内病菌进行有效清除的关键。

药物浓度所具有的MIC时间也是对这种抗菌药物所具有抗菌作用有效维持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患者在用药后的24h内,血药浓度一般维持在MIC的50%左右,β-内酰胺类药物自身具有最佳的抗菌活性。

而t1/2≤2h时,一般需要3次/d,t1/2>2h或者PAE较长的药物,可酌情减少对患者的给药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157·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

表1二组疗效比较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755显效4232有效1311无效212χ8.58<0.01(d)表2二组平均腹泻停止时间比较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755平均腹泻停止时间(±s)1.85±0.372.38±1.12t检验⁃2.97P<0.013讨论婴幼儿发生腹泻病时,机体处于缺锌的状态,国内报[4]道腹泻患儿的血清锌低于正常儿,锌制剂针对腹泻病的辅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2]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4]康春华,丘小汕,华莉,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65⁃766.[5]盛晓阳,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64.2009,47(8):634.助治疗作用并非锌本身的药理作用,而是补充锌制剂后,纠正了缺锌的状态,从而激发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多种[5]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或防止液体丢失。

本组治疗显示:治疗组疗效、腹泻停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腹泻病患儿补充锌制剂能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

按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的补锌治疗:急性患儿能进食后予以补锌,6个月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6个月以下,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d;该疗法应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高丽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结果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

结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有报道称,恰当的用药时间、合理的用药间隔,是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1]例如头孢曲松等,可以通过降低给药频的β⁃内酰胺类药物,率,每日给药依次,就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对于半衰期较短,但对繁殖期、静止期细胞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适当放宽给要间隔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

1.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具有首过效应。

每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能够获取较高的峰浓度,避免了首过效果,又能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功[4]效。

同时,神皮质激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

所以,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效应,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2]长的抗菌药物。

本研究中,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当药物浓度处于最低抑菌浓度的4抑菌浓度的时间,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期。

β⁃内酰胺类给药后24h内,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约为40%~60%,这段时期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最佳抗菌活性。

一般情况下,半衰期相对较短的β⁃内酰胺类药物,给药3~4次/d,例如青霉素类、多数头孢菌素类,都需要通过每日多次给药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3]1各类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5倍,其杀菌功效处于饱和状态,所以,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性,所以,每日多次给药,或者持续静脉滴注时,容易造成蓄积中毒。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主要在耳蜗及淋巴结中蓄积,形成耳毒性。

所以,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应用时,应采取1次/d给药。

1.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其血药浓度越高,其抗菌功效越强,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能够越快清除病原菌。

但是,氟喹诺酮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存在浓度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5]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

对于诺氟沙星、环;但是对于半衰期相对较长、抗菌后效应较长万方数据作者单位:471000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丙沙星等药物,治疗单纯性膀胱炎时,可1次/d给药,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可给药2次/d。

·158·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1.4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由于体内药效学参数具有较大差异,对于其体内特性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其给药时间,可以根据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时间,以及抑菌后效应持续时间,来综合判定。

对于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均较短的红霉素等,建议每日给药3~4次,对于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较长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建议1次/d给药。

1.5抗真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两性霉素B属于浓度依赖性且抑菌后效应较长的药物,建议每日或隔日静脉滴注一2~3次/d静脉滴注;咪唑类属于时间依赖性且抑菌后效应较长的药物,建议1次/d给药。

1.6其他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由于其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相对较长,可适当放宽给药间隔;克林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其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相对较短,需要每日多次给药。

2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最佳给药时间: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抗菌药物,注意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其抑菌后效应会呈协同性增加,原则上应减少药物的给药剂量,放宽给药间隔。

例如磷霉素与环丙沙星联合用药时,应适当延长给要间隔。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次;氟胞嘧啶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建议应适当减少单次给药剂量。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要减少两者的给药剂量,延长给药间隔,尽可能降低毒副作用,发挥最大的抗菌功效。

3讨论本研究中,分析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药效特点,以及最佳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

我们认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就诊的医疗费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1]王睿.抗生素后效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药报,2009,20(5):45⁃46.[2]胡晋红.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4(3):193.[3]刘学红.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意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5(2):154.[4]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实用药物2008,11(6):368.与临床,[5]刘艳双.解放军第291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89.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观察刁世亮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摘要】评价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随访2年,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结论胺碘酮用于急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疗效满意、安全可靠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急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律失常均被有效终止,随访显示病情控制稳定,室性期前收缩有效控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男43例,女17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8.5岁,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室性心律失常,21例患者伴有lI~IV级心功能不全,都由24h动态心电图确诊。

这1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多源事性早搏8例,心室扑动4例,心室颤动7例。

1.2方法其中药品包括胺碘酮注射液(浙江尖峰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20020021。

规格150mg/支)和胺碘酮片。

(徐州恩华赛德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32021922,规格200mr矿片)。

把60位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位患者,观察组30例使kg,10mL注射液静脉缓慢输注,药用量1rag/rain(且24h内不能超过l000mg)的方法,等到室性早搏只出现偶发状态的时候,停止静脉输注胺碘酮,之后再口服胺碘酮500mg/d。

两周之后使用200mg/d进行维持治疗;对照组30位患者单用胺碘酮静脉注射且1∶1治疗,其中注射治疗首剂4~5mg/些患者中包含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4例、单纯室性期前收缩1资料与方法300mg/d,周两之后改为200mg/d进行维持治疗。

纯使用胺碘酮1∶1服治疗。

开始时500mg/d,一周之后改为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治疗前后对比使用配对检查,组间比较采用f检查。

2结果L)和TC、LDL下降幅度、LDL⁃C升高幅度(%)。

两组病例治下降幅度要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都会明显提升HDL.C,治疗组优势比较明显(P<0.01),所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治疗有效率66位患者中,总有效率91.7%,14例心室率减慢<100次/min或者于用药前相比下降>20%,4例无效,25例房颤患者里面14例患者转变成窦律。

21例频发室性早搏消失16例,2例于用药前相比减少>50%;2例房扑患者转变为窦性1例,无效1例。

且l例室速消失,1例持续室速,l例无效,l例室颤无效。

2.2药物的副作用在经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有4位患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DL⁃C.TC、HDL⁃C变化(x:l:s,mmol/疗后血清LDL.C、TC都明显下降<0.01),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万方数据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干部二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