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989d1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d.png)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的生锈、烧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3728f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9.png)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bf8e9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6.png)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反思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准确等。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如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内容深度上不做过多要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概念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够识别和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bff29533687e21ae45a9c7.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0d0b97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a.png)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烧碱溶解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铁生锈、烧碱溶解等,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2.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内在联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2.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铁的生锈与防锈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配探究任务,如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旨在通过详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a804c9b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e.png)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整个化学课程的重要部分。
本课题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质变化的本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区别。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c6c085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9.png)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5.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如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4.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2.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能够正确判断物质的性质类型。
3.学会使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2.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特点,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助燃性、铁的还原性等。
4.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烹饪、药物的制作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66447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b.png)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如大象牙膏、火山爆发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
3.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知讲授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1.学生Leabharlann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深;
2.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弱;
3.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应对策略:
1.通过实例对比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
2.加强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混淆,难以区分两者的本质区别;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容易与物理性质混淆;3.对能量变化的认知有限,难以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三)学习动机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课堂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化学变化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能量变化。
3.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分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50cc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d.png)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突破学生对此的模糊认识。
2.指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探究方法,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分析燃烧、锈蚀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某一物质的性质,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4.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请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节约等,并撰写解决方案。
5.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与物质变化和性质相关的科学资料或新闻,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观察,教师总结并指出这些现象都属于物质的变化,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实物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3.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规范的操作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3f03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7.png)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但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尚需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性质:如燃烧、腐蚀、氧化、还原等。
3.实践应用:讲解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际问题,如灭火器的原理、铁生锈的原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针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性质的应用等方面,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4.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7abd292b160b4e767fcf8f.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通过物质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前练习】见课件【新课学习】一、【演示实验】实验1-1:加热水,用玻璃片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注意要介绍仪器名称,下同)实验1-2:展示胆矾晶体并研碎,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实验1-3:将胆矾溶于水,并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实验1-4: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阅读教材内容,小结: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5、注意 :(1)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化学现象。
化学变化可用化学反应式表达。
如石灰石 + 盐酸 == 氯化钙 + 二氧化碳 + 水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硫酸钠 + 氢氧化铜(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会发生物理变化。
【解释】有同学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为什么?观看【点燃蜡烛实验】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1)汽油挥发()(2)冰溶化成水()(3)火药爆炸()(4)铁生锈()(5)食物变质()(6)食物消化()(7)铁水铸成锅()(8)氢气燃烧()(9)蜡烛熔化()(10)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蜡烛燃烧()(12)矿石粉碎()(13)铜放置久了变成铜绿(碱式碳酸铜)()(14)电灯发光()(15)面粉做成面条()【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7493a2c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5.png)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世界上有上千万种物质,它们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通透有的斑斓,有的可以燃烧,有的却有剧毒……观察身边的物质,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二、合作探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
【阅读教材】了解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上一课时学习的实验1-1(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由上面实验总结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2c2f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b.png)
教课方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 1 课时)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一、教课方案思想引用萧伯纳的学生观看短经过学生疏组实依据这些实验,话,建立新式师片,激发求知欲,验与教师演示实学生议论得出物生关系。
培育爱国感情。
验,学会察看和理变化和化学变记录实验现象。
化的初步看法。
学生判断和尽可归纳物理和化学经过本节课学习,能多的举例说明变化中陪伴的现知道对复琐事物生活中的物理变象,再次说明判断研究时,分类是简化和化学变化。
的标准只有一个。
单化的方法之一。
二、教课方案课题物质的变化讲课人简敏学校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知识与技术:1、经过对平时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察看和剖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看法,并能运用看法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认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术。
教3、把化学知识与实质生活相连。
过程与方法:学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遇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初步学会运用察看、实验等方法获守信息,初步认识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目相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归纳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认识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标3、能主动与别人进行沟通和议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加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建立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理想。
2、发展擅长合作、勤于思虑、谨慎务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成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心主义看法。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看法、它们的差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绘教法实验议论启迪教课教师: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教具准备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 课件、每个组的标牌学生(共 5组):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流程[名言]我不是你的教师,不过前奏你的一个旅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42559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2.png)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该章节内容涉及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变化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化合物的组成等,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通过PPT展示物质的分类图解,引导学生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基本分类。
3.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变化类型。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5.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ab0b4cb5524de518974b7d2d.png)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绪言设计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搜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教具准备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导入二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第5页图片(小猫)、图9及图10,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展现的事实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科学,领略化学世界的魅力。
推进新课[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3f55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e.png)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35ec1e19e8b8f67d1cb9ac.png)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利用概念初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钢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我们上学所骑的自行车的某些部件就是由钢铁制成的,而用久了的自行车表面会有一层红色的锈迹。
从钢铁到崭新的自行车再到锈迹斑斑的自行车,钢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点呢?二、推进新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颜色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将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提出问题]实验1-1(1)和实验1-1(2)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总结]这两个变化中的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均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出问题]实验1-1(3)和实验1-1(4)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总结]这两个变化中均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吗?[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等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在化学变化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往往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4104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b.png)
3.能运用所学生化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4.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规律。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与不足。如:“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如:“你觉得你的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如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如:“你在本次实验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下次我们可以尝试更有挑战性的实验。”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物质变化的类型。
2.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例如:“为什么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类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疑问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如:“这个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
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1)物理变化常见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改变,形状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
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物质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物质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 、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本身就固有性质呢?
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1、如何正确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哪是它们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变化与性质间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物质变化是物质运动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描述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变化.
物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可能性,是静态.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性质.
2、联系:物质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物质用途反映物质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变化与性质间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性质和用途
教学反思
成功
之处
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升华;在教学
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
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让学生
从知识到能力转换.
不足
之处
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