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快充控制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快充控制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快充控制摘要:就目前来看,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机理模型在进行快充控制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产热以及化学反应之间存在着的耦合联系,这也导致模型没有办法真正的描述出电池内部的具体状态,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必须要在等温模型的基础之上耦合产热模型。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化学热耦合模型;负极电位引言现如今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重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电化学动力源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快速充电对于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当中的应用来说是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同时这也是电动汽车技术能够推广以及进行应用的一个关键的技术之一。

1、模型概述一般来说,快速充电很有可能会导致电池出现副反应,对于电池的容量,包括功率等都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影响。

Omar等人研究了充放电倍率对于电池的寿命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发现增大充电,包括放电倍率都有可能会导致因为负极析锂而产生的电池容量不断衰减的问题,而且整体的衰减速度非常的快。

Zhang等人对于不同的充电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同时对于电池的性能的具体影响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发现充电策略对于电池的老化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大部分比较正常的恒流充电电池都有可能会出现析锂的问题。

Remmlinger等人对于NCM电池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展开了不同环境条件温度以及充电倍率下的循环实验,并且建立了相应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发现电池负极析锂和隔膜/负极界面相对的氧化还原电位是小于0V的,在这时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性的关系,所以控制负极不析锂的最为重点的内容就是必须要控制好充电时候的负极VS.Li/Li+电位始终保持在0V以上[1]。

上述这些对于快充控制电化学模型的探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产热和化学反应之间存在着的热耦合关系,但是在进行实际充放电的时候,电池所累积的热量会对于电池内部的离子运输性能,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等一系列的内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锂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储能装置,已广泛应用于电动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

为了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科研人员利用电化学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以了解锂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和内部物理现象。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可以准确地模拟锂电池的运行过程和性能。

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分析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电池内部温度分布、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并且可以预测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功率密度、容量衰减等性能。

首先,仿真技术对于锂电池的建模过程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电化学原理和锂电池的运行机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精确的模型。

该模型包括电解液中的离子传输、电极和电解液中的电荷传输等关键物理过程,通过对这些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可以提供锂电池内部电荷和离子分布的详细信息。

其次,仿真技术可以用于分析锂电池的运行性能和优化设计。

通过调整锂电池的结构参数和工作条件,可以预测锂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关键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

通过这些仿真结果,可以指导实验设计和工艺改进,提高锂电池的性能。

此外,仿真技术还可以用于锂电池的故障诊断。

锂电池存在着容量衰减、内阻增加、热失控等故障问题。

通过模拟这些故障的发生过程,可以找出故障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修复策略。

这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国内外的锂电池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例如,利用仿真技术,可以优化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还可以优化锂电池的工作温度和电流密度,提高锂电池的输出功率和充放电效率。

通过对锂电池内部电场、电流分布和温度分布的模拟和计算,可以预测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避免电池过热和短路等故障。

总之,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仿真技术,可以详细地了解锂电池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物理过程,并预测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能。

这为锂电池的设计优化和故障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促进了锂电池的发展和应用。

基于NTGK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技术

基于NTGK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技术

第50卷㊀第4期2020年㊀㊀8月电㊀㊀㊀池BATTERY㊀BIMONTHLYVol.50,No.4Aug.,2020作者简介:王㊀超(1995-),男,湖北人,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赵㊀津(1973-),男,安徽人,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本文联系人;张永德(1963-),男,贵州人,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张㊀航(1995-),男,湖北人,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65008),黔科合重大专项字ZNWLQC [2019]3012,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630㊀㊀DOI:10.19535/j.1001-1579.2020.04.012基于NTGK 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技术王㊀超,赵㊀津,张永德,张㊀航(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㊀550025)摘要:采用ANSYS Fluent 软件中的NTGK 电化学模型,研究锂离子电池在恒温下恒流充电(CC )㊁恒流-恒压充电(CC-CV )㊁间歇脉冲充电(IPC )和再生脉冲充电(RPC )的电化学特性曲线,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㊂模型验证后,讨论脉冲间隔和脉冲周期对RPC 充入容量和时间的影响㊂该模型能对电池充电特性进行合理预测,电池组电压仿真和实验结果的标准差在0.31以内㊂CC 只适用于低倍率时;IPC 和RPC 可减缓极化效应,适用于高倍率时;而CC-CV 充入的容量最多,但比其他3种充电方案耗时更长㊂对于RPC ,增大脉冲间隔可增加容量;保持正负脉冲比来增大周期,对充入容量的影响甚微㊂关键词:三元正极材料;㊀锂离子电池;㊀电化学模型;㊀充电技术;㊀特性曲线中图分类号:TM912.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1579(2020)04-0356-05Charging technology for Li-ion battery based on NTGK modelWANG Chao,ZHAO Jin,ZHANG Yong-de,ZHANG Hang(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NTGK electrochemical model of ANSYS Fluent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curves of Li-ion battery during galvanostatic charging(CC),galvanostatic-potentiostatic charging(CC-CV),internal pulse charging(IPC)and regenerative pulse charging (RPC)under constant temperature,which was testified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Aftervalidation,the influence of pulse interval and pulse period on the capacity and charging time of RPC was discussed.This modelcould predict the char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ttery reasonably.Th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numerical results was within was suitable for low rate charging;IPC and RPC could moderate polarization reaction,which was applied in high rate charging condition;CC-CV could input more power to battery but spent longer time than the other threecharging strategies.The increase of pulse interval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apacity,while keep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pulse ratio to increase period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battery charging capacity for RPC.Key words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㊀Li-ion battery;㊀electrochemical model;㊀charging technology;㊀characteristic curve㊀㊀为了理解不同类型的电池化学㊁电气和热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通过改变设计方案和工作条件,提出了许多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复杂的电池行为㊂J.Newman 等[1-2]提出将电极简化,转换为等效电阻模型,来模拟电池进行数值实验㊂U.S.Kim 等[3]提出一种基于电势的有限元方法(FEM),来估计电池在充电期间的温度变化及电流分布的二维电池热模型㊂这些电池模型中,电化学反应这一问题尚未解决㊂目前研究的多数电池模型,都是为了设计有效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而建立的,但是现有的充电策略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使用㊂为了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寿命㊁提高充电效率,采用合理的充电方法至关重要㊂恒流充电(CC)和恒流-恒压充电(CC-CV)简单易行,但是效率偏低,不能满足电动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㊂D.Ansean 等[4]采用变换的电流和电压来改善充电曲线,提出基于整数线性规划算法㊀第4期㊀王㊀超,等:基于NTGK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技术的多级恒流充电法和基于电池内阻变化的多级恒流-恒压充电法㊂该充电方法比普通的CC-CV用时短22.5%,效率提高1%左右,但电池在多次循环后,仍然会出现容量衰减问题㊂J.Li等[5]研究表明,脉冲充电可以在脉冲时间内实现离子的扩散和中和,减少容量的损耗,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㊂针对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和两极电压特性曲线的研究相对较少,优化充电技术对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和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㊂本文作者采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NTGK模型建立三维热电模型,对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在CC㊁CC-CV㊁间歇脉冲充电(IPC)和再生脉冲充电(RPC)等方案下的充电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充电电流㊁电压和脉冲周期下的充电特性,以及脉冲周期和脉冲间隔对电池充入容量和时间的影响㊂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验证数值方法的有效性㊂对RPC的不同周期和间隔进行分析,讨论这两个参数对电池充入容量和时间的影响,为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㊂1㊀数值仿真1.1㊀NTGK模型NTGK模型是一个三维电化学模型,体积电流传输率如式(1)所示㊂j Ech=VY[X-(φ+-φ-)](1)式(1)中:j Ech为电池体积电流传输率;V为电池中电极夹芯板的特定区域体积;φ+㊁φ-分别为正㊁负电极的相电位; X㊁Y分别为根据电池放电深度DOD拟合的参数,计算公式见式(2)㊁(3)㊂X=[ð5 n=0a n (DOD)n〛-C2(T-T ref)(2)Y=[ð5 n=0b n (DOD)n]exp[-C1(1T-1Tref)](3)式(2)㊁(3)中:C1㊁C2分别为电池特定NTGK模型常数;a n㊁b n分别为实验确定的常数;T为测量温度;T ref为参考温度㊂放电深度DOD如式(4)所示㊂DOD=E3600Q(ʏt0J d t)(4)式(4)中:E为电池的电量;Q为电池的容量;J为电流密度;t为时间㊂电化学反应热如式(5)所示㊂q Ech=j Ech[U-(φ+-φ-)-T d U d T](5)式(5)中:q Ech为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U为电压㊂1.2㊀几何模型的建立在Solidworks中建立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组几何模型,物性参数如表1所示㊂设定单体电池正极极柱材料为Al,负极极柱材料为Cu,电池组模型由12只单体电池通过六串两并的连接方式构成㊂表1㊀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物性参数Table1㊀Physical parameters of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 Li-ion battery电池组件材料ρ/kg㊃m3c/J㊃kg-1㊃K-1λ/W㊃m-1㊃K-1正极极柱Al2680900234负极极柱Cu8933385398电芯等效材料LiNi0.5Co0.2Mn0.3O22316700k z=18.2;k x=k y=24.1利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NTGK模块,建立电池组的三维热电模型㊂开启能量方程,设置仿真的环境温度恒定为298K,电池表面边界条件为对流换热,系数为5W/m2㊃K㊂使用SIMPLE求解方法,设置虚拟电池组接触,将电池正㊁负极相连㊂2㊀实验实验采用S5E897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福建产),额定容量为42Ah,额定电压为3.67V,工作电压为2.75~ 4.20V,外形尺寸长宽高为148.0mmˑ26.5mmˑ94.0mm㊂将电池置于FYL-YS-230L恒温箱(北京产)内,设置温度为25ħ,底部与箱板绝缘,通过EVT-100V200A动力电池检测系统(深圳产)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实验,并记录特性曲线㊂即便用相同的倍率充电,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充电方案㊂如果对锂离子电池充电的操作步骤没有明确的定义,则在充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如容量损失㊁短路㊁过充或放电等㊂有效且准确的充电过程,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操作和延长使用寿命十分重要㊂实验过程中,恒温箱的温度设定为25ħ,电池的初始电压为额定电压3.67V㊂电池因为老化,在充至4.10V时会产生阶跃,因此为减小误差,设置截止电压为4.10V㊂采用0.5C(21.0A)㊁1.0C和2.0C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CC㊁CC-CV㊁IPC和RPC,实验步骤如表2所示㊂表2㊀充电方案Table2㊀Charging strategies充电方案步㊀骤CC恒流充电,待电池电压达到4.10VCC-CV恒流充电,待电池电压达到4.10V,再恒压充电,直至电流小于4.2AIPC恒流充电,正脉冲和零电流的时间比为9ʒ1,待电压达到4.10VRPC恒流充电,正脉冲和负脉冲的时间比为9ʒ1,待电压达到4.10V对4种充电方案进行比较,得出电池组端电压㊁充电时间以及有效充电量这3个方面的特性曲线㊂3㊀验证对锂离子电池组在0.5C㊁1.0C和2.0C等3种不同充电速率下的电流㊁电压和容量进行仿真,结果见图1-4㊂753电㊀㊀㊀㊀池BATTERY㊀BIMONTHLY㊀第50卷图1㊀不同放电倍率下CC 充电方案的电流㊁电压和容量实验㊁仿真对比Fig.1㊀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current,voltage and capacity in CC scheme at various dischargingrates图2㊀不同放电倍率下CC-CV 充电方案的电流㊁电压和容量实验㊁仿真对比Fig.2㊀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current,voltage and capacity in CC-CV scheme at various dischargingrates图3㊀不同放电倍率下IPC 充电方案的电流㊁电压和容量实验㊁仿真对比Fig.3㊀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current,voltage and capacity in IPC scheme at various discharging rates853㊀第4期㊀王㊀超,等:基于NTGK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技术图4㊀不同放电倍率下RPC 充电方案的电流㊁电压和容量实验㊁仿真对比Fig.4㊀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current,voltage and capacity in RPC scheme at various discharging rates㊀㊀图1中,电流恒定,电池模组截止电压为24.6V 时,在0.5C ㊁1.0C 和2.0C 电流下,仿真和实验的时间误差分别为5.8%㊁1.2%和2.3%㊂图2中,电池模组电压达到24.6V 后转恒压充电,电流降低到4.2A 截止充电,在0.5C ㊁1.0C 和2.0C 电流下,仿真和实验的时间误差分别为2.9%㊁0.2%和0.8%㊂图3中,IPC 的电流周期为100s,在0.5C ㊁1.0C 和2.0C 电流下,仿真和实验的时间误差分别为7.6%㊁9.1%和8.9%㊂图4中,RPC 的时间周期为100s,在0.5C ㊁1.0C和2.0C 电流下,仿真和实验的时间误差分别为6.7%㊁10.8%和9.1%㊂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的数据与仿真值接近,具有相似的趋势,时间误差保持在10%以内㊂仿真和实验电压的标准差列于表3㊂表3㊀仿真和实验电压的标准差Table 3㊀Standard devia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voltage充电倍率/C 充电方案标准差0.5CC0.30711CC-CV 0.25223IPC 0.25745RPC 0.273751.0CC0.16872CC-CV 0.10602IPC 0.25921RPC 0.308592.0CC0.14552CC-CV 0.08751IPC0.22729RPC0.27432从表3可知,最大标准差误差为0.30859,最小标准差误差为0.08751㊂4㊀结果分析4.1㊀容量分析在不同倍率下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测试,容量曲线变化见图5㊂图5㊀不同充电倍率下充入的容量Fig.5㊀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capacity atdifferent charging rates从图5可知,0.5C 充电时,CC㊁IPC 和RPC 充入的容量几乎一致;1.0C 时,CC㊁IPC 和RPC 充入的容量与0.5C 相比分别减少0.20%㊁1.18%和1.23%;2.0C 时,IPC 和RPC比CC 充入的多3.16%和9.24%㊂这是因为高倍率充电时,CC 会导致石墨负极退化,锂在负极表面的聚集度大,表面和中心的Li +浓度差大,产生极化现象㊂IPC 和RPC 利用长电流周期和短放电脉冲,消除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浓差极化,使电极电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㊂CC-CV 在0.5C 和1.0C 充入的容量最多,为52.45Ah 和59.32Ah;在0.5C ㊁1.0C 和2.0C 下充入的容量分别比RPC 时多7.83%㊁21.34%和18.05%㊂这是因为恒压条件下,电流的减小会减轻浓差极化㊂鉴于CC-CV 的充电时间长于其他3种方案,分析CC-CV在不同倍率下对CC㊁IPC 和RPC 的时间增量,结果见图6㊂953电㊀㊀㊀㊀池BATTERY㊀BIMONTHLY㊀第50卷图6㊀不同倍率充电下CC-CV对CC㊁IPC和RPC的时间增量Fig.6㊀Time increment of CC-CV to CC,IPC and RPC at diffe-rent charging rate从图6可知,0.5C充电时,CC-CV较CC㊁IPC的充电时间多22.4%㊁10.9%,而RPC耗时比CC-CV短1.92%;高倍率充电时,CC-CV耗费的时间突增,2.0C时CC-CV比CC㊁IPC和RPC耗时分别多77.8%㊁55.8%和31.1%㊂这是由于在高倍率时,CC-CV在恒压充电阶段时电流下降的幅度小,而截止电压低,在充入同等容量的情况下,耗费的时间更长㊂4.2㊀充电方案分析CC的特点是电流大,通常适用于0.2~1.0C,但随着充电倍率的增加,电流的可接受水平逐渐下降,在2.0C倍率下,保持高电流的充电会导致电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分离,造成电池容量损失,并影响电池使用寿命㊂CC-CV充入的容量较多,但花费的时间长于其他3种方案㊂恒压充电阶段能缓解恒流充电阶段加剧的副反应,但涓流充电使充电时间延长,可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㊂IPC与RPC的区别在于短脉冲时的电流大小㊂短脉冲可消除或降低极化电压,因此周期更新时的电压较上一周期末的电压值小,从而提高充电效率㊂在低倍率充电情况下,两者充入的容量差别小于0.4%㊂在2.0C时,RPC虽比IPC充电时间增加18.85%,但充入的容量要多5.9%㊂为研究在快速充电情况下,RPC充入的容量和耗费的时间,本文作者利用NTGK模型对脉冲充电特性进行分析㊂5㊀RPC的分析与研究5.1㊀数值仿真以2.0C充电时,电池组在正负电流转变的情况下,负脉冲时间不能超过15s,因此拟定脉冲周期为50s㊁100s和150s,将正㊁负脉冲时间比设定为9ʒ1;另外,将脉冲周期设定为100s,拟定负脉冲持续时间为5s㊁10s和15s㊂在数值仿真过程中,使用再生脉冲充电,将电池组由22.0V充至24.6V,由于设置虚拟电极连接,设定电池两极的电压为0㊂不同周期脉冲充电和不同间隔脉冲充电的充电时间和充电容量列于表4㊂5.2㊀脉冲周期分析从表4可知,随着脉冲周期时间的延长,充电时间缩短,但100s和150s的脉冲周期对充电时间的影响甚微,且充入表4㊀不同周期和不同间隔脉冲充电的充电时间和容量Table4㊀Charging time and capacity of pulse charging in diffe-rent period and different interval脉冲周期/s负脉冲时间/s充电时间/s充电容量/Ah505129048.5310010128048.53150********.531005114748.3910015146448.72的容量基本一致㊂结果表明:由于正㊁负脉冲的时间比恒定,改变脉冲充电周期基本上不影响脉冲充电的时间和容量㊂5.3㊀脉冲间隔分析从表4可知,脉冲间隔为10s和15s的充电方案相对于5s的时间增加11.6%和27.6%,充入的容量多0.14Ah和0.33Ah㊂这表明:15s的负脉冲时间的去极化效果较好,延长脉冲间隔时间可充入更多的容量,但耗时更长㊂6㊀结论本文作者对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用CC㊁CC-CV㊁IPC和RPC模式进行充电,对比数值分析的结果与实验数据㊂ANSYS FLUENT中的NTGK模型验证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特性㊂实验数据与数值结果对比显示:电池组电压的平均标准差0.22,时间误差保持在10%以内㊂在低充电倍率下,CC-CV充电效率最高,充入容量最多,为52.45Ah和59.32Ah㊂在高充电倍率下,脉冲充电可去除极化反应,减小容量损失㊂RPC的时间较IPC的时间增加18.85%,但充入容量多5.9%㊂对于RPC而言,恒定正负脉冲时间比而改变脉冲周期,对电池充入的容量影响甚微;而增大脉冲间隔时间,将延长电池充电时间并增加充入的容量㊂参考文献:[1]㊀NEWMAN J,TIEDEMANN W.Porous‐electrode theory withbattery applications[J].Aiche J,1975,21(1):25-41.[2]㊀GU H.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a Zn/NiOOH cell[J].J Electro-chem Soc,1983,130(7):1459-1464.[3]㊀KIM U S,YI J,SHIN C B,et al.Modelling the thermal behavior ofa lithium-ion battery during charge[J].J Power Sources,2011,196(11):5115-5121.[4]㊀ANSEAN D,GONZALEZ M,VIERA J C,et al.Fast charging tech-nique for high power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a cycle lifeanalysis[J].J Power Sources,2013,239:9-15.[5]㊀LI J,MURPHY E,WINNICK J,et al.The effects of pulse chargingon cycl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lithium-ion batteries[J].JPower Sources,2001,102(1-2):302-309.[6]㊀LIN Q,WANG J,XIONG R,et al.Towards a smarter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a critical review on optimal charging methods oflithium ion batteries[J].Energy,2019:220-234.收稿日期:2020-01-09063。

电化学测试技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原...

电化学测试技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原...

电化学测试技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原...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锂电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此外,电化学储能作为电网储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削峰填谷、新能源并网和电力系统辅助服务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多个电化学反应过程,影响着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池性能。

例如,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和放电平台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而材料或者电池的阻抗决定离子的扩散过程及电池的功率密度。

一般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充放电等电化学测试技术来研究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和电池的循环性能。

鉴于电化学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本文对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和充放电等电化学测试技术展开详细的介绍,概述了这些电化学技术的测试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对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可帮助电池科研界与产业界更细致深入了解常用电池的测试过程,了解方法、原理及应用。

尤其可快速全面地帮助初学者进入这一领域。

以下测试方法同样适用其它体系的二次电池。

一、循环伏安技术测试原理在锂离子电池的电分析技术中,循环伏安法(CV)是电化学工作者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是将一个线性变化电压(等斜率电压)施加在一个电极上。

扫描区域可以控制在静置电位的±3 V范围内,大多数电极反应都发生在这个电位区域,一般不超过±5 V。

在循环伏安法中,起始扫描电位可表示为E = Ei − vt式中:Ei——起始电位;t——时间;v——电位变化率或扫描速率。

反向扫描循环定义为E = Ei + v′t其中v'常常与v值相同,将其与适当形式的Nernst方程相结合可以得到一个描述电极表面粒子流量的表达式,该表达式可以用连续小步进行积分求和的方法求其解。

如所施加的电压接近该电极过程的可逆电位时,有一小电流通过,接着迅速增大,但随着反应物的耗尽,电流在电位稍高于标准电位处变成某一有限数值。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装置,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交通工具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其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理和改进其性能,科学家们开始采用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仿真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和物理特性,以预测电池的性能和行为。

通过仿真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中的各种现象,比如电池的循环寿命、电荷传输和离子扩散过程等。

锂离子电池的仿真模拟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其次,仿真模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从而指导电池的设计和优化。

此外,仿真模拟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电池的热管理和安全性,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电池设计、性能优化和安全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全面了解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接下来的章节将分别介绍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讨论了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算法,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具体而言,2.1小节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基于EKF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的建模与仿真

基于EKF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的建模与仿真

基于EKF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的建模与仿真一、本文概述随着电动车辆的普及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其核心能量存储元件,其性能与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电池的状态估计,特别是荷电状态(SOC)的估算,对于电池管理系统(BMS)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精确的SOC估算能够提供电池的健康状态、剩余可用能量以及预测电池性能等信息,从而指导电池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作为一种高效的非线性状态估计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动态系统的状态估计中。

在锂离子电池SOC估算领域,EKF算法能够通过考虑电池的非线性特性和不确定性,提供更为准确的SOC估计值。

因此,研究基于EKF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建模与仿真对于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性能和电池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EKF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的建模与仿真。

我们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SOC估算的重要性和挑战。

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EKF算法的原理及其在锂离子电池SOC估算中的应用。

接着,我们将建立基于EKF的锂离子电池SOC估算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锂离子电池SOC估算提供一种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方法,为电动车辆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锂离子电池模型锂离子电池模型是锂离子电池状态估算的基础,它描述了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和能量状态。

在众多电池模型中,等效电路模型(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ECM)因其简单性和实用性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中。

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电阻、电容等元件来模拟电池的内部特性,其中最常见的模型是二阶RC网络模型。

二阶RC网络模型由一个欧姆内阻(R0)、两个并联的RC环节(R1-C1和R2-C2)以及一个开路电压源(OCV)组成。

欧姆内阻R0代表了电池内部电解质的电阻,它影响电流的瞬态响应。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电池仿真研究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电池仿真研究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电池仿真研究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充电式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率以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

在现代电子产品、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锂电池的工作机理和性能特点,以及优化电池设计和控制策略,研究人员广泛使用电化学模型对锂电池进行仿真研究。

电化学模型是一种通过建立电化学反应和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锂电池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模拟锂离子在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之间的扩散、电荷传输、电化学反应等过程,进而预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容量等性能指标。

在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电池仿真研究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电化学反应模型: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上的嵌入和脱嵌过程是锂电池工作的核心。

通过建立锂离子扩散和电荷传输方程,可以描述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浓度分布和电荷分布,从而预测电池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和电化学反应干扰等现象。

2.传输过程模型: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和电荷传输是实现电化学反应的重要步骤。

通过建立扩散方程和电荷传输方程,可以描述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迁移和扩散过程,从而预测电池的电导率、内阻等特性。

3.热效应模型:电化学反应会伴随着热效应,进一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通过建立热传输方程和热源方程,可以模拟锂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和温度变化,从而预测电池的热行为和温度特性。

4.电化学材料特性模型: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电池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化学反应、电荷传输和质量传输模型,可以分析电池的材料特性和界面现象。

基于上述模型和理论,研究人员可以进行多种针对锂电池性能和工作机理的仿真研究,例如:预测电池的循环寿命、容量衰减和内阻增加;优化电池设计和材料选择;改进电池管理系统和控制策略。

总之,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电池仿真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锂电池内部物理化学过程和优化电池性能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模拟和分析,可以为锂电池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指导和优化策略,进一步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eis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电池热失控方面研究的作用 解释说明

eis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电池热失控方面研究的作用 解释说明

eis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电池热失控方面研究的作用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锂电池是当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装置等领域。

然而,由于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热失控现象,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和性能下降,因此研究锂电池的热失控机理和寿命预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锂电池热失控概念和危害,并梳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接着,详细介绍了eis(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电化学阻抗谱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概况。

然后,我们将讨论eis方法参数及数据解析技术。

最后,我们将分析eis在锂电池热失控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在热失控前期特征检测、寿命预测和可靠性分析方面的潜力。

最后,文章将给出结论总结并展望未来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探讨eis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电池热失控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eis技术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锂电池热失控机理的理解,并展示eis在寿命预测和可靠性分析方面的价值。

此外,我们还将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指导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

2. 锂电池热失控概述2.1 锂电池基本原理锂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正负极之间的离子移动实现。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电解液中自由迁移,从负极通过电解液到达正极,并在正极与活性材料发生反应。

这个过程实现了锂离子的储存和释放。

2.2 热失控的定义与危害热失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锂电池内部产生异常反应或不可逆反应而导致温度急剧升高的现象。

当锂电池出现热失控时,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对人身安全、环境和财产造成巨大风险。

2.3 热失控机理研究现状关于锂电池热失控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材料层面的研究,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等。

这些材料的物化性质和结构对锂电池的热失控行为起到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研究材料特性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热失控的机理。

锂电池与电化学反应

锂电池与电化学反应

锂电池与电化学反应锂电池是一种重要的电池类型,其内部的电化学反应是实现电能储存和释放的关键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化学反应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锂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电池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通过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储存和释放电能。

正极一般由锂离子化合物构成,负极由碳材料或金属锂构成。

电解质是一个离子导体,能够使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进行迁移。

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迁移,从而实现电能的转化。

二、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1. 充电过程在锂电池充电时,外部电源施加正向电压,使得正极的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除,并嵌入负极材料中。

电解质中的负离子则迁移到正极,维持电荷平衡。

充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将锂储存在负极材料中。

2. 放电过程在锂电池放电时,正向外电路负载接通,正负极之间出现电势差,驱动锂离子从负极材料释放,并重新嵌入正极材料中。

经过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外电路供应给负载。

三、常见类型的锂电池及其电化学反应1. 锂离子电池(Li-ion电池)锂离子电池是最常见的锂电池类型之一,其正极材料多为锂钴酸锂(LiCoO2)、锂镍酸锂(LiNiO2)等。

充电过程中,正极产生Li1-xCoO2(或Li1-xNi1-yCo yO2)的化合物,放电过程中则发生反应,Li1-xCoO2(或Li1-xNi1-yCo yO2)释放出锂离子。

2. 锂聚合物电池(Li-poly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类似,锂聚合物电池也是通过锂离子的嵌入和释放来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它使用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相较于液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锂硫电池(Li-S电池)锂硫电池采用了硫化物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

充电过程中,锂硫电池发生电解反应形成锂硫化合物,放电过程中则发生逆反应,锂硫化合物分解产生锂离子和硫。

四、锂电池的应用领域1. 便携式电子设备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空气电池仿真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空气电池仿真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锂空气电池仿真杜双龙;赖延清;贾明;程壮;艾立华;艾亮【摘要】Based on COMSOL simulation platform, a one-dimensional electrochem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pplied current density, oxygen concentration, diffusion of oxygen and lithium-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air batte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capacity reduces from 1256.4 mA?h/g to 139.2 mA?h/g with the applied current density increasing from 0.05 mA/cm2to 0.5 mA/cm2; and the specific capacity is improved from 371.2 mA?h/g to 1274.5 mA?h/g with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from 4.73 mol/m3to 18.92mol/m3when the applied current is set as 0.1mA/cm2.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pecific capacity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The diffusion rate of oxygen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during the discharge process. Whe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oxygen increases from 3.5×10-10m2/s to 7×10-9m2/s, the specific capacity is improved from 373.0 mA?h/g to 2352.1 mA?h/g.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Li+has almost no effect on the specific capacity.%基于COMSOL仿真平台,建立一维电化学模型,研究放电电流密度、氧气浓度、氧气扩散速率以及Li+扩散系数等因素对电池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放电电流密度从0.05 mA/cm2增大到0.5 mA/cm2时,锂空气电池的放电比容量由1256.4 mA?h/g下降到139.2 mA?h/g;在放电电流密度为0.1mA/cm2条件下,外界氧气浓度从4.73 mol/m3增加到18.92 mol/m3时,电池比容量从371.2 mA?h/g增加到1274.5 mA?h/g,表明提高外部环境的氧气浓度有助于提高电池比容量;氧气扩散速率为电池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当氧气扩散系数从3.5×10-10m2/s 提高到7×10-9m2/s时,电池的容量从373.0 mA?h/g增加到2352.1 mA?h/g;而提高Li+的扩散系数对电池的比容量几乎没有影响.【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8(028)006【总页数】8页(P1143-1150)【关键词】锂空气电池;电流密度;氧气浓度;扩散系数;数值仿真【作者】杜双龙;赖延清;贾明;程壮;艾立华;艾亮【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00;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近几年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限于锂离子电池比容量的限制,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仍远远低于内燃机车[1]。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锂电池是目前最为先进和广泛应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使用寿命以及较低的自放电率,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容量衰减、发热、安全性问题等,这些问题对锂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优化锂电池的设计和提高其性能,研究人员使用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进行锂电池的研究。

1.锂电池性能预测:通过建立锂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预测锂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例如容量衰减、循环寿命和功率输出等。

这种预测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材料、优化电池结构和控制算法,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寿命。

2.锂电池优化设计: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可以帮助优化锂电池的设计,例如电池结构、材料选择和电流管理等。

通过模拟不同设计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可以找到最佳设计方案,并提供指导意见。

3.锂电池故障诊断: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故障,例如极化、容量不匹配、电流短路等。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可以通过对电池内部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故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降低故障的风险。

4.锂电池管理系统开发:锂电池管理系统(BMS)是锂电池的核心控制系统,可以对电池进行监测、保护和优化控制。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可以在设计和开发BMS时,提供电池内部的详细电化学特性,以帮助开发出更加精确和有效的BMS。

总结起来,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帮助优化锂电池的设计、预测电池性能、诊断故障以及开发电池管理系统。

这些应用可以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基于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预测

基于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预测
完全表达内部电化学反应的锂离子电池模型很难求解计算而且缺少工程实用性。为此,可用近似的集总参数来表达锂离子电池内部不同因素引起的电压降,得到的模型[6]。图中RE表示引起电阻压降的电解液电阻效应,电荷转移电阻RCT和并联的界面电容CDL表示活性极化,RW表示浓差极化。
应用集总参数模型在频域中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测量方法能做出奈奎斯特图,并由此更好地理解电池内部的降解过程,但需要特殊的测试设备并且满足最优测试条件。应用集总参数模型在时域中能得到电池放电曲线,因此可用来对电池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和预测。表征电池健康状态的两个重要参数是电池的放电终止(End-of-Discharge,EOD)时间和寿命终止(End-of-Life,EOL)点。在此,选择放电终止时间作为预测参数。
1999年Jaworski就提出用统计参数模型来预测无故障工作时间[2]。Blanke等建立了一种基于阻抗谱的电动/混合动力汽车车载电池容量预测模型[3]。Bhangu等将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应用于电动车电池的SOH实时预测[4]。Kozlowski提出融合诸如自回归滑动平均数和神经网络等数据驱动算法来进行预测和诊断[5]。但当实际工作环境和负载条件与理想数据集不同时通过评估SOH来精确预测电池健康状态仍然面临技术难题[6]。为此,本文基于锂离子电池集总参数模型,提出一种可以融合电池测量数据的状态估计与预测算法,来实现其健康状态的精确预测。
3.2.1 粒子滤波算法
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是指通过寻找一组在状态空间传播的随机样本对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进行近似,以样本均值代替迭代运算,从而获得状态最小方差分布的过程[11]。当样本数量N→∝时可以逼近任何形式的概率密度分布。与传统蒙特卡洛方法比较起来,序列重要性采样使得PF降低了精确预测近似分布所需的样本数[12],具有快速性和高的计算效率。

锂电池储能系统建模及调频应用研究

锂电池储能系统建模及调频应用研究

锂电池储能系统建模及调频应用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成为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而锂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境友好的储能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本文将对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及其调频应用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电池的电化学特性、电池的内阻特性、电池的充放电过程等关键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准确建模,可以更好地描述锂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锂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调频中的应用。

调频是指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负荷变化情况,调整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以维持电网的频率稳定。

传统的调频手段主要依靠火电厂的调节能力,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火电厂的调节能力受到了限制。

而锂电池储能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充放电功率来实现调频需求,具有快速响应、灵活性强的优势。

在调频应用中,锂电池储能系统需要根据电网频率的变化实时调整充放电功率。

为此,我们可以利用模型预测方法来实现调频控制。

通过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可以准确预测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从而优化调度策略,提高调频性能。

此外,为了实现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调频应用,我们还需考虑电池的寿命问题。

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会导致电池容量的损失,进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调频控制中,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充放电功率,以平衡频率调节和电池寿命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对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及调频应用进行了研究。

通过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锂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响应、灵活调度的优势,并为电力系统的调频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综合考虑电池的寿命问题,以实现调频性能与电池寿命的平衡。

基于电化学机理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参数辨识及SOC估计

基于电化学机理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参数辨识及SOC估计

基于电化学机理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参数辨识及SOC估计邓昊;杨林;邓忠伟;李冬冬;杨洋;蔡亦山;羌嘉曦【摘要】采用Fisher信息矩阵进行参数可辨识性分析,解决了参数的辨识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简化电化学机理模型SP2D(simple pseudo-two-dimensional)的SOC(电池电量)在线估计方法.实验表明,该SOC估计方法较基于等效电路模型(一阶RC模型)的SOC估计方法,可将SOC估计的平均误差减小近30%,而在电池放电中后期更可减小达60%,有效解决了在电池全工作范围内的SOC高精度估计问题.【期刊名称】《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9页(P557-565)【关键词】电化学模型;可辨识性分析;参数辨识;在线SOC估计【作者】邓昊;杨林;邓忠伟;李冬冬;杨洋;蔡亦山;羌嘉曦【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凌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电动汽车已成为国内外汽车科技发展的重点。

如何准确估计SOC(电池电量),是电动汽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有的SOC 估计方法,除基于完全依赖实验数据的数据模型外,主要基于等效电路模型(ECM),其具有模型简单、计算方便的优点[1-2]。

但数据模型的实验工作量大、难于全覆盖电池在电动汽车等应用的全部工况,等效电路模型亦属于经验模型,不能体现电池实际的物理参数,因而无法描述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行为与物理特性。

相比而言,电化学机理模型(如P2D,pseudo-two-dimensional)[3]是根据电池内部机理建立电化学动力和传输方程组,因此,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电池的运行状态、健康状态,提高了电池SOC 估计的准确性。

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SA14232004 严佳佳摘要:电化学阻抗谱是一种原位无损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阻抗谱可以很好地测量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包括正负极材料性能、SEI膜阻抗、锂离子扩散系数、全电池性能等,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确定锂电池的工作状态。

本文提出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来测量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阻和温度,可以解决以前存在的测量问题,为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关键词:电化学阻抗谱;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电池温度;锂电池安全1.研究背景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反复嵌入和脱嵌来工作。

相较于其它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高、充放电寿命长、无污染、工作温度宽等诸多优点,因此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最常见的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等。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问题,比如电解液燃烧、电池热失控等,所以有必要研究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了解电池的工作状态,从而为锂电池安全性提供依据。

目前,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考虑:一是着眼于锂离子电池本身,积极提高电池材料本身性能,改进电池结构设计等;二是着眼于锂离子电池的管理技术,对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理,保证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

要想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锂电池众多参数中找到一个或多个可以准确衡量电池性能的参数,以往的研究发现电池的阻抗是一个不错的衡量参数。

锂电池的阻抗大小可以反应电池的工作状态、正负极材料的性能以及界面反应机理,从而可以用来识别和预测电池的性能,一般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来测量电池的阻抗。

电化学阻抗谱法(EIS)是一种准稳态方法[1],也可以说是一种频域的测量方法,即是人们常说的“交流阻抗法”。

电化学阻抗谱法的解析过程可以总结为:分析锂电池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电极动力学的原理,建立锂电池初步阻抗模型,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法,通过测量数据来修正电池阻抗模型,此过程可求得模型中的元件参数,这些参数将是十分有用,比如可以用来分析电池阻抗和荷电状态以及容量的关系,从而为锂电池的监测及安全性检测和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行为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行为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行为洪树;汤依伟;贾明;艾立华;殷宝华;李劼【摘要】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平台,建立一维电化学模型,研究放电倍率、电解质中的扩散系数、电极厚度等对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加,电池内部的极化增大;在放电的各个时间段,电池内部的极化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当扩散系数增加至初始值的 5 倍时,负极/电解质界面与正极/电解质界面的浓度梯度减小80%.电极厚度的变化影响扩散路径的长短,当电极厚度增加至原来的2倍时,1C放电时间缩短1.72%;电极厚度减小至原来的1/2时,1C 放电时间增加0.46%.%Based on COMSOL multiphysics simulation platform, one-dimensional electrochem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scharge rate, electrolyte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electrode thickness on the 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the all-solid-state Li-ion batt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arization within the cell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charge rate, and in each period of discharge, the polarization inside the battery also changes. Whe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to 5 times of the initial value,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negative electrode/ electrolyte interface and the positiv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decreases by 80%. The electrode thickness changes affect the length of the diffusion path, when the electrode thickness increases to 2 times of the initial value, 1C discharge time decreases by 1.72%. When the electrode thickness decreases to 0.5 times of the initial value, 1C discharge time increases by 0.46%.【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5(025)008【总页数】7页(P2176-2182)【关键词】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数值仿真;电化学模型;放电行为【作者】洪树;汤依伟;贾明;艾立华;殷宝华;李劼【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2;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2;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锂离子电池因工作电压、能量密度大、无记忆效应等优点[1-4],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产品中。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李书国;艾亮;贾明;程昀;杜双龙;蒋跃辉【摘要】An electrochemical-therm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hmic polarizat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and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at different discharge r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f positive is the main constituent part at the beginning of 1C rate discharge, which also shows the biggest fluctuation range. Various polarizations change less in the middle of 1C rate discharge, but at the end ohmic polarization and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negative rapidly increase.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f solid phase in positive electrode increases dramatically to 715mV at the end of 8C rate discharge. The aggravation of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large polarization with discharge rate raised, and the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negative electrode is worse than that of positive. It is effective to remit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of negativeby reducing particle sizes of negative electrode.%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不同倍率放电下正负极欧姆极化、浓差极化和活化极化.结果表明:1C放电初期,正极固相浓差极化波动最大,峰值达到147 mV;放电中期,各类型极化变化曲线较为平稳,活化极化最大,约为48 mV;放电末期,负极活化极化和负极固相浓差极化迅速增大;8C放电末期,正极固相浓差极化急剧增加,达到715 mV.提高放电倍率,活化极化的大幅增加是高倍率下极化严重的最主要原因,且负极活化极化的增加幅度比正极活化极化更大;而减小负极颗粒粒径可以有效减小负极活化极化.【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8(028)001【总页数】8页(P142-149)【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欧姆极化;浓差极化;活化极化;数值仿真【作者】李书国;艾亮;贾明;程昀;杜双龙;蒋跃辉【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益阳 413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益阳 413000;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近年来,电动汽车不断发展,对动力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性能要求越来越高[1]。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1. 引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准确的电化学模型参数对于预测和改善电池性能至关重要。

2. 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的意义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是通过实验数据来确定一个电池模型中的参数,以准确地描述电池的动态行为。

通过拟合电化学模型的参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

参数拟合还能为电池材料的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优化材料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3.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通常包括电极动力学,电解质传导和扩散,以及锂离子的迁移等方面。

在拟合电化学模型参数时,我们需要考虑电荷传输过程、离子扩散、极化和阻抗等因素。

通过拟合这些参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电池的电化学行为。

4. 电化学模型参数的拟合方法现有的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开路电位、循环伏安曲线以及恒流充放电实验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如最小二乘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来拟合电化学模型的参数。

拟合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型和算法,并根据拟合结果进行模型验证。

5.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的挑战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电解质和添加剂的组成以及操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的复杂性给参数拟合带来了挑战。

电化学模型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参数拟合的困难。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观点来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通过准确拟合参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池的行为,提高其性能和寿命,并促进电池技术的发展。

在我看来,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开发更准确、高效的参数拟合方法,以应对锂离子电池及其他电池系统的发展需求。

7. 总结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参数拟合是电池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准确拟合参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在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各国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的推出,新能源汽车的地位愈发稳固。

而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动力源,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

锂离子电池在制作过程中涉及正极、电解液、负极、隔膜等材料的选取与匹配,极片设计参数的选择等问题;电池工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反应、传质、导电、产热等过程。

由此可见,锂离子电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借助实验手段来探索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随着表征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关于设计参数、工作状况等对电池性能影响的信息。

不可否认的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过程中,设计参数太多,实验任务繁重;各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不明确,实验设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费时费力费资金却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改善这一状况的契机是将电池仿真技术应用到电池中来。

锂离子电池仿真技术可以采用等效电路模型、半经验模型、电化学模型等。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仿真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

作为实验的一种补充,电化学仿真能够在实验之前对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去芜存菁;也能模拟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充放电过程,有助于研究者弄清电池内部过程;同时,实验结果也能够指出仿真的不足,推动仿真模型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仿真让实验如虎添翼,实验让仿真锦上添花。

简单说一下电化学模型。

电化学模型主要是由传质、导电和电化学反应三个过程构成,其控制方程如下表所示。

从复杂程度上来分,电化学模型有单粒子模型、准二维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

常用的是准二维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能够实现包括电池设计、充放电性能、电池内阻(极化)分析等多种目的。

在预测电池寿命时,为了减小计算量,常常使用单粒子模型。

1.仿真技术在电池设计中的应用
电池设计过程中,除了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固有的性质参数外,还需要考虑诸多设计参数,如正负极颗粒粒径(r)、极片厚度(L)、极片孔隙率()等。

Marc Doyle等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