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6补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转载】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什么叫虚不受补?原来是这样的!+揭秘:“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

【转载】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什么叫虚不受补?原来是这样的!+揭秘:“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

【转载】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什么叫虚不受补?原来是这样的!+揭秘:“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

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

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

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

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

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

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

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

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调和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

中医八法及施护

中医八法及施护
第二页,共23页。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用药及护理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

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

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

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

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

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中医八法温:以温性食材祛除体内的寒冷,补益阳气及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

常用:羊肉 ,桂圆,板栗补:补气(大枣),血(猪肝),阴(银耳),阳(韭菜)四大类,补益阴阳气血,津液,适合体弱体质。

清:凉性食材(西瓜,椰子,苦瓜),清除偏热症状喉咙痛,口疮,烦躁,适合热性状态。

汗:将病邪通过发汗带出体外,食用发汗解表的食材,适合感冒/水肿状态,香菜,菊花,和:当邪气布满全身,五脏六腑,和解虚实,寒热状态,适合久病状态。

常用:甘草,大枣,半夏。

消:针对气滞血瘀等经络不通畅,化瘀散结,消食化气,适合气血不通。

常用:白萝卜,黑木耳,玫瑰。

吐:食物中毒,食之过多过急,病邪在上,则吐之,适合急救处理,方法:吐痰,呕吐,吐酒。

下:从大小便里把病邪排出去,病邪在下,则拉出。

清除体内废物,常用大黄、牵牛子、巴豆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
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 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停喂乳.
八、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护理
补法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候,故 《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 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证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 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 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
六、清法及护理
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 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 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 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 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 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 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 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 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 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 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中医“补法”大全(帮你详细讲解中医的补法)

中医“补法”大全(帮你详细讲解中医的补法)

中医“补法”大全(帮你详细讲解中医的补法)“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补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补法是中医治疗“虚证”的一项基本方法。

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

◎古代有关“补法”的一些记述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内经》中,明确地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者益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大法。

在《内经》中还有一张补法的复方,方名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方内除乌贼骨、芦茹(即茜草根)外,还有雀卵,并用鲍鱼汁送服,功能补肝肾,益精血,通血脉,和肠胃,用以治疗“血枯”经闭的病症。

由此可知,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相当早的。

嗣后《难经》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的方法,即用间接的补法以治疗虚证。

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多种补药的记述,如人参、山药、菟丝子、杜仲等。

到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补法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

现仅举一些药方为例,如:益气助阳药方有附子汤、理中丸等;养阴助阳药方有金匮肾气丸、芍药甘草附子汤等;养阴益血药方有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等;养阴清热药方有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等;急救回阳药方有四逆汤、白通汤等;温中助阳药方有小建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扶正祛邪同用的药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张仲景的著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对后来的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在补法方面,对阴、阳、气、血、津、液等的补益,指出了药方组织的规范。

他传下来的很多处方,至今仍在临床广为应用,并且确有良好疗效。

唐代王冰对《内经》的理论,又有所发展。

后人称他的理论是“发《内经》所未发”。

《中药护理学》中药的应用及护理

《中药护理学》中药的应用及护理

方药,开发肌腠,疏散外邪,用以发散表邪,
透疹消肿,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汗法适应证:外感风寒、风热尚客于肌表之证

辛 温 发 汗
是用辛温性质的药物,发散在表之风寒,适用 于具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 之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用药主要有麻黄、 羌活、防风等

辛 凉 发 汗
是用辛凉性质药物为主,发散在表之风热,适 用于具有“发热有汗而咽痛口干,恶风或微恶 寒”之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用药主要有 薄荷、连翘、前胡、豆豉等
用药 发汗 烧针 法
浴法
发汗的 方法
蒸法
熏法
吐法


吐法即涌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 人呕吐,使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排出体外,以解除疾 病痛苦的一种治法 吐法的适应证是实、积、寒、痰填塞上脘及胸膈以上 的病证
临床最常用用为应急措施
涌吐的方法

服药引吐:瓜蒂散、 稀涎散等 用物刺激引吐:鹅毛 探喉取吐、用手指、 压舌板探喉取吐
泻下类方药
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

攻下药: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以攻下积滞为其主要功效,既能 通便,又能泻火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性味甘平,归脾、大肠 经。以滋润肠道、促使排便为主要功效 峻下逐水药:性味辛温或苦寒,归脾、胃、大肠经。作用峻猛,能引 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
止血药的一般护理
• 病室环境与休息 • • • •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


活血化瘀类方药 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
活血止痛药:多具辛味,性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 分,活血行气,止痛良好 活血调经药:性多辛散苦泄,主归肝经血分,具有活血 散瘀之功,尤善通畅血脉而调经水 活血疗伤药:味多辛、苦、咸,主归肝、肾经,功善活 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 破血消癥药:味多辛苦,虫类药居多,兼有咸味,均归 肝经血分。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破血逐瘀、消癥散 积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中医治法的八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医学家们在长期的诊断分析、治病救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中医上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就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所以说八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块宝藏。

中医学的治病八法具体内容如下:(1)清法。

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

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

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

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

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常用的五脏补法和经典方药

中医常用的五脏补法和经典方药

中医常用的五脏补法和经典方药一般说,“补法”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的。

但虚证中又有五脏六腑的虚证,其中又分心气虚、心血虚,肾阳虚、肾阴虚等等更具体的虚证。

所以应用“补法”时,一定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作具体分析,辨清“证候”,选择用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绝不可机械死板地生搬硬套。

今把临床常用的补法及其方药,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一、补心法:适用于心虚证。

心虚证又分为:(1)心气虚:多见神倦欲寐,心慌气短,惊悸自汗,脉虚软等症。

(2)心血虚:多见怔忡,失眠,健忘,恐惧易惊,虚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

(3)心阳虚:多见胸部闷痛,喜暖怕冷,心痛彻背,心慌气喘,或心下有水气,心悸不得平卧等。

补心气常用的药物有五味子、人参、茯神、远志、菖蒲等;常用的方剂有益荣汤、远志补心汤、定志丸等。

补心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丹参、地黄、柏子仁、酸枣仁、乳香、没药(后二味祛瘀生新,以通为补)等;常用的方剂有补心丹、养心汤、柏子养心丸等。

补心阳常用的药物有桂心、桂枝、薤白、细辛、干姜等;常用的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千金细辛散、瓜蒌薤白白酒汤、桑苏桂苓汤(适用于水气凌心)等。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二、补肝法:适用于肝虚证。

临床上常见的肝虚证有:(1)阴血虚:多见头昏目暗,胆小易惊,惊惕肉瞤,筋挛难伸,手足瘈瘲,爪甲凹陷失荣,头晕风眩,月经量少或后延或不来,脉弦细等;如因阴虚而致肝阳偏亢的,常见偏头痛,易怒,烦躁,烘热,耳鸣,目眩,脉弦细而数等。

(2)肝经虚寒:多见少腹冷痛,坠胀,睾丸寒冷坠痛,疝痛,睾丸抽痛,脉弦迟等。

补肝阴、养肝血常用的药物有白芍、当归、地黄、何首乌、阿胶之类,阴虚阳旺的要加用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等以潜纳肝阳;常用的方剂有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珍珠母丸等。

温肝祛寒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小茴香、沉香、肉桂、葫芦巴、荔枝核之类;常用的方剂有暖肝煎、吴茱萸汤、加味橘核丸等。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补法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补法

补法,亦称补益法。

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

1、应用要点(1)补气:适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仓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

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2)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

代表方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3)补阴:适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4)补阳:适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2、施护要点(1)补益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护理上重在扶正。

由于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在用补法时适当辨明,然后进行调护。

(2)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护理上应根据阴、阳之虚不同,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护理。

(3)煎服药护理:补益剂多质重味厚,煎药时要放水久煎才能出汁,采用饭前服下。

对阿胶、龟板、红参、白参等贵重药品应品应另煎或冲服。

(4)中医历来重视食补的重要性。

在药补的同进应做好饮食调护。

对阳虚、气虚证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大枣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血燥者应选用银耳、淡菜、甲鱼等清补等物,忌辛辣,炙煿之品。

(5)情志护理:虚证病人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由于病程长,加上疗效不甚理想,常易产生急躁、悲观、忧虑等情绪,应做好开导和劝慰等工作。

(6)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很易受外邪所侵,要做好气象护理。

从6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

从6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

从6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导读:如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否发现有时相同的药方,剂量变化一下,治病就不同了?且看焦老细细道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句话,是张景岳先生在“新方八阵”的“补阵”中提出的。

原话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这是阴阳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良好例子。

具体些说,这是《黄帝内经》“用阳和阴,用阴和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治则的变化运用和进一步发挥。

补法是治病八法中的一个大法。

补阴法、补阳法又是补法中的重要方法,它比补气法、补血法更为深入,更为复杂,运用起来更为困难,但气血阴阳、阴阳气血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张景岳说:“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阴阳之治辨也。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

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救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又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此阴阳邪正之离合也。

”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这些理论看起来好像难以捉摸,实际是中医观察疾病变化的客观规律,用现代话说,就是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医治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差半分毫厘。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一个故事,说他特别爱吃一个厨师做的炒油菜,于是向厨师请教做炒油菜的方法,厨师很详细地讲述了做法,回到家里就亲自动手做了起来,但做一次不行,做两次不行,总做不出厨师那样的美味。

于是又去请教于厨师。

厨师说这一次您动手做,我在旁边看吧。

厨师看其炒的过程,都符合要求,只是一样不符合,即油菜下锅前不是泡在水中,而是事先洗净又控干的。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经验丰富的医生常常会遵循“八法”来治疗疾病。

这八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八法。

1. 汗法汗法是通过人体排出汗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腾则病退,汗出则邪出。

通过加强汗腺的分泌,使身体的水分蒸发出来,达到祛病的效果。

适用于感冒、头痛、发热、风湿等病症。

2. 吐法吐法是通过控制呕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中毒、胃肠炎、急性胃炎、失眠等疾病。

吐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神经和穴位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3. 泻法泻法是通过排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口臭、腹泻、便秘、痔等疾病。

泻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肠道的蠕动来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的症状。

4. 化淤法化淤法是通过祛除体内淤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疤痕、肝硬化、痔核、痛经等疾病。

化淤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让淤积的血液得以畅通无阻。

5. 理气法理气法是通过调整肝脾胃肺等器官的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内科疾病和妇科病症。

理气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体内的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

6.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亚健康、体虚乏力、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

补法的原理是通过补充体内所缺少的营养物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8. 导引法导引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生活作息不正常、习惯不良、体弱多病等疾病。

导引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身体的内部环境,让机体得到更好的保养和修复。

总之,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中医治疗八法之—补法

中医治疗八法之—补法

中医治疗八法之—补法补法,又称补益法,运用补益作用的方药,通过补养气血、阴阳、以达到扶佐正气,消除虚弱目的的治疗大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指出了无论形或精,凡不足者皆当以补法施治。

故本法之适应证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诸虚劳损证。

临床上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故补法应用时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相应。

补气,主要适用于气虚所致诸病;补血,主要适用于血虚所致诸病;补阴,主要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所致诸病;补阳,主要适用于阳虚证,尤其是心、脾、肾阳虚所致诸病。

临床应用此四大补法时,一般常根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情况之不同,又具体设立许多治法。

如补血养心法、补益心脾法、益气健脾法、育阴滋肾法、滋补肝肾法、暖肾补阳法、补火温脾法等。

补能扶正疗虚,但也不能滥用。

凡邪气未退,或邪盛正虚者,均宜慎用或禁用,补能敛邪,以免造成“闭门留寇”或“误补益疾”之患。

补气法:补法之一。

也称益气,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人身五脏六腑之气,为肺所主,而来自中焦脾胃水谷的精气,由上焦开发,输布全身,所以气虚多责之肺、脾二脏。

气虚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声低懒言、呼吸少气、面色苍白、自汗怕风、大便滑泄,脉弱或虚大。

1、补中气,助健运用四君汤;升提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2、补卫气、固表敛汗用玉屏风散。

补血法:补法之一。

也称养血。

是治疗血虚证的方法。

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短气、唇舌色淡、脉细等。

代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补阳法:补法之一。

也称助阳。

是治疗阳虚证的方法。

肾为阳气之本,故补阳多指补肾阳。

症见腰膝酸冷、软弱无力、阳萎滑精、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等。

代表方剂有:右归饮。

补阴法: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

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1、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

治疗方剂有:补心丹。

2、肝阳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夜盲、舌干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等。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中医理论-补心解读

中医理论-补心解读

补心中医临床治疗心虚证的方法。

属治疗八法中的补法之一。

在中医学中,心主血脉,心藏神。

心虚证常表现出神志和血脉方面的异常,如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胸痛、脉细弱或结代等。

补心能使心'有所养,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恢复正常,心虚证得以消除。

常用的补心药物有人参、党参、黄黄、当归、酸枣仁、柏帝二麦冬等。

根据心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等不同表现,补心法的具体运用可分为补心气补心阳、补心血、补心阴:①补心气。

适用于治疗心气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兼见面色胱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常用养心汤治疗。

②补心阳。

适用于治疗心阳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气短且活动时加重,兼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脉细弱或结代。

常用保元汤治疗。

如心阳虚脱,证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需急予回阳救逆,常用参附汤治疗。

③补心血。

适用于治疗心血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兼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常用四物汤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治疗。

④补心阴。

适用于治疗心阴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兼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常用天王补心丹治疗。

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阳虚;心血虚可导致心阴虚。

而且,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可出现心的气血双虚或心的阴阳俱不足等病证。

临床上常根据具体证候将几种补心法结合起来使用。

补心法还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如脾气虚弱、血之化源不足,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宜与补脾法配合使用,方用归脾汤。

心阳不足,阳虚水泛,水气凌心,证见心悸眩晕、胸院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水肿、恶心吐涎等,补心阳宜与行水法配合使用,以温阳化气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

证见心气虚,推动无力,心脉瘀阻,心痛时作,心悸,胸闷,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宜补心气与活血法配合使用,方用桃红四物汤加黄葭、党参等。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6-补法补法什么是补法: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虚证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造成原因: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3、疾病的耗损;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具体表现: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怕冷、畏寒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三、补法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疾病不断损耗等;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3、补气与补血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阳虚与补阳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脏来进行补益;10、阴虚的治疗:阴液亏虚主要是肺、肝、肾、心四脏,很少出现脾阴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四脏来进补;11、阳虚的治疗:阳虚症状大多跟肾、脾、心三脏有关,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三脏来进行补阳;12、补肝的药物:肝脏发生病变时,通常属于肝阴虚和肝血虚的病变,很少有其它病变;补肝阴的药物如白芍、天麻等;补肝血的药物如当归、阿胶等;补心的药物可以分为补心阳、补心气、补心血的药物;补脾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脾气、补脾阳的药物;补肺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肺气、补肺阳的药物;补肾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肾阳、补肾阴、补肾气的药物;掌握上述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大大提高疗效;13、补阳药与祛寒药的区别:祛寒药又称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丁香、小茴香等;补阳药如:巴戟天、杜仲、续断、补骨脂等;区别:补阳药具有补益阳气党参效果,主要治疗虚证;而祛寒药则只能袪除体内的寒气,主要治疗寒证;治疗时应分清阳虚明显还是体内寒气明显,对症用药,方显奇效;14、虚不受补应如何应对:部分病人由于虚证时间过长3月以上,有的也有时几年时间由于虚证时间过长,造成了其它脏腑的损伤;如血虚、最初只是肝脏和心脏,但长期不愈必然影响到脾、肾、肺三脏,形成其它疾病,不能只靠补益药物来治疗;这类患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虚热的症状,治疗时应同时祛除虚热,先以清热药为主,待虚热消退后,再以补益药物为主;虚不受补的确定:凡是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的虚证,都会引起其它脏腑的损伤,形成虚热、痰饮、瘀血、便秘,治疗时应该首先清除上述各证在进补,或是以治疗上述各证的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为辅来进行治疗;虚不受补的治疗:首先治疗虚热、痰饮、瘀血、便秘等,以功邪为主,补益为辅,邪气清除后,以补益为主,千万不能颠倒;15、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1服用补益药物后,应注意忌食辛辣、油炸、冰冷的食物,不能喝烈酒;不能过度熬夜或是纵欲过度;否则,将出现新的病证;16、因工作压力、疲劳过度、生活压力引起的虚证的治疗:上述虚证大多数属于肝血虚或肝阴虚,以肝阴虚的症状明显;容易出现疲劳、烦燥、肝火上升、口干、口苦的症状;可用天麻、北沙参、麦门冬等滋阴药那治疗;病情特别严重者,出现发怒、烦躁不安、口干特别严重,睡眠不好等,表明已经出现了肝火,必须在原来药物的基础上加上清热泻火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一方面补充肝脏中的阴液,另一方面清除体内虚热;诊断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有口干、口苦、胸口烦躁、胸闷的现象;病案举例:患者男30岁,由于长期服用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造成皮夫明显枯槁,毫无润泽,阴液十分亏虚;原辩证时只是脾胃功能不好,肾阳虚一症,未注意到该患者有明显的肾阳虚证,由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造成阳气偏盛,阴液更加亏虚,因此形成皮肤干瘪枯槁,过度的补脾反而造成脾胃功能的消耗;治疗原则:补脾同时,必须兼顾补肾阳及阴液,补脾、补肾、补阴药物应有一定比例;注意:当病人症状好转后,应改变药物剂量;病人体内的阴液补充上来之后,不宜长期服用补益药物;参考处方: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麻黄3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滋阴: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共55克;补血:当归10克;健脾: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5克共35克;宣肺:麻黄3克;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温里:附子5克、干姜5克共10克;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任何一种药物,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功能与适用症,了解药物带来的负作用;对于病症复杂的患者,所服用的药物都不能超过10天;每一方剂都在服用10天后,应改变处方,将补益的脏腑作调整,才能全面改善脏腑气血功能而又不引攴、其它副作用;病案举例:1、患者男80多岁,由于患有肺气肿,经西医治疗后,肺气已经全愈,出现了双腿肿胀的水肿病;西医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无法治好;治疗原则:先以六成的补益药,同时配伍四成的利湿药,补益肝、肺、肾同时用健脾利湿药来袪除体内多余的水份并配合针灸进行治疗;一周后,待患者水肿消了7-8成后,加大补益药物为八成,减少利湿药物为两成,2-3周后全愈;参考处方:加强利湿巴戟天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麻黄5克、制首乌15克、麦门冬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健脾利湿药: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参考处方:加强补益气血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人参10克、麻黄5克、怀牛膝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补益气血:人参10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2、患者男45岁,皮肤发黄非常黄头发基本上花白,同时有腰酸背痛,全身酸痛、颈痛的症状;主诉经常喝酒应酬,几年前导致胃出血,经治疗后体力衰退很多,并引起其它并发症;诊断:由上述症状,确定为虚证,属于血虚证;由于患者全身酸痛,说明肌肤表面有风寒邪气停滞,或是体内有气滞血瘀引起;治则:补血加袪除风湿的药物,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的药物;由于头发花白,主要是肾气受损伤;因此,在上述药物中应同时配伍补肾的药物;组方主要以补为主,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祛邪药物,待全身酸痛消失后,集中补血、补益进行治疗;参考处方: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白芍10克、威灵仙15克、麻黄3克、怀牛膝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茯苓15克; 活血补血: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怀牛膝15克共55克;祛风湿:威灵仙15克、麻黄3克共18克;滋阴:白芍10克;理气:柴胡5克、桔梗5克共10克;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健脾:茯苓15克;补法常用方剂说明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某些患者同时具有虚实夹杂证,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采取功补兼施的治疗方法;一阴液亏虚证:由于阴液亏虚所引起的症候;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一贯煎北沙参12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6克;加减:肝阴虚证:两目干涩、口苦烦闷、胁肋灼痛应加入白芍10克、天麻10克;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应加入五味子5克、麦门冬加到15克;脾阴虚证:涎少唇红、食少腹胀、大便干结应加入玉竹10克、百合15克;肺阴虚证: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干咳少痰应加入北沙参10克、麦门冬加到15克;肾阴虚证:咽喉疼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应加入制首乌15克、女贞子10克; 二阳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且偏重于阳气的温煦、蒸腾、气化作用功能减弱所引起的症候;主要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卧嗜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代表方剂:附桂八味丸:附子3克、肉桂3克、干地黄12克、山药9克、山萸肉6克、泽泻6克、牡丹皮6克、茯苓6克;加减应用:心阳虚证:呼吸不畅、心胸闷痛、心悸、唇舌青紫配伍药物附子5克、桂枝5克、炙甘草10克;脾阳虚证:食欲不振、脘腹闷胀、大便稀溏;配伍药物益智仁10克、草果10克;肾阳虚证:五更泄泻、腰膝酸冷、阳痿遗精或性冷淡感;配伍药物附子5克、肉桂10克;三血虚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主要症状:面色痿黄、口唇淡白、头目眩晕、手足麻木、心悸、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百、脉细无力;代表方剂:四物汤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阴虚证和血虚证的区别:阴虚证除具有血虚证特点头晕、目眩、心悸、脉细等外,通常会导致身体出现热象,如口干、咽干、颧红、潮热、脉细数等,而血虚证则很少出现热象,主要以面色、口唇、眼脸、肤色、舌淡白为主要特征;四气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偏重于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作用等功能减弱所引起的证候;阳气亏虚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9克、甘草9克、柴胡9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加减应用:肝气虚证:与心气虚、肺气虚证类似,配伍人参15克、黄芪15克;心气虚证:呼吸不畅、心胸闷痛、心悸、唇舌青紫,配伍人参15克、黄芪15克;脾气虚证:食欲不振、脘腹闷胀、大便稀溏,配伍白术10克、茯苓10克;肺气虚证:言语无力、容易感冒、胸闷憋痛,配伍人参15克、黄芪15克;肾气虚证:五更泄泻、腰膝酸冷、小便频数,配伍白术10克、茯苓10克;五阴阳两虚证:是指同时兼有阴虚与阳虚所引起的证候;主要证状: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精神萎靡不振、嗜卧嗜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细数;代表方剂:地黄饮子干地黄12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12克、石斛12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9克、肉桂6克、茯苓12克、麦门冬12克、附子9克、菖蒲9克、远志9克; 六心脾两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不足与脾虚气弱所引起的症候;主要症状:面色萎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头晕建忘、心悸、失眠多梦、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弱;代表方剂:归脾汤黄芪15克、人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6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克、木香6克、远志9克;七肾精不足证:是指由于肾精亏损所引起的证候;主要症状:小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身体矮小、骨骼痿软、动作迟钝;女子经闭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健忘、两足痿软、舌淡、脉象细弱;代表方剂:龟鹿二仙胶合内补丸龟鹿二仙胶:鹿角60克、龟板30克、枸杞子12克、人参6克;内补丸:鹿茸9克、菟丝子9克、沙蒺藜9克、紫苑9克、黄芪9克、肉桂9克、桑螵蛸9克、肉苁蓉9克、茯苓9克、附子9克、刺蒺藜9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法6-补法补法什么是补法: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

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

(怕冷、畏寒)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

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失养。

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

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

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

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

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

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

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

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脏来进行补益。

10、阴虚的治疗:阴液亏虚主要是肺、肝、肾、心四脏,很少出现脾阴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四脏来进补。

11、阳虚的治疗:阳虚症状大多跟肾、脾、心三脏有关,(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三脏来进行补阳。

12、补肝的药物:肝脏发生病变时,通常属于肝阴虚和肝血虚的病变,很少有其它病变。

补肝阴的药物如白芍、天麻等。

补肝血的药物如当归、阿胶等。

补心的药物可以分为补心阳、补心气、补心血的药物;补脾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脾气、补脾阳的药物;补肺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肺气、补肺阳的药物;补肾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肾阳、补肾阴、补肾气的药物。

掌握上述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13、补阳药与祛寒药的区别:祛寒药又称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丁香、小茴香等;补阳药如:巴戟天、杜仲、续断、补骨脂等。

区别:补阳药具有补益阳气党参效果,主要治疗虚证;而祛寒药则只能袪除体内的寒气,主要治疗寒证。

治疗时应分清阳虚明显还是体内寒气明显,对症用药,方显奇效。

14、虚不受补应如何应对:部分病人由于虚证时间过长(3月以上),有的也有时几年时间由于虚证时间过长,造成了其它脏腑的损伤。

如血虚、最初只是肝脏和心脏,但长期不愈必然影响到脾、肾、肺三脏,形成其它疾病,不能只靠补益药物来治疗。

这类患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虚热的症状,治疗时应同时祛除虚热,先以清热药为主,待虚热消退后,再以补益药物为主。

虚不受补的确定:凡是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的虚证,都会引起其它脏腑的损伤,形成虚热、痰饮、瘀血、便秘,治疗时应该首先清除上述各证在进补,或是以治疗上述各证的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为辅来进行治疗。

虚不受补的治疗:首先治疗虚热、痰饮、瘀血、便秘等,以功邪为主,补益为辅,邪气清除后,以补益为主,千万不能颠倒。

15、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1)服用补益药物后,应注意忌食辛辣、油炸、冰冷的食物,不能喝烈酒。

不能过度熬夜或是纵欲过度;否则,将出现新的病证。

16、因工作压力、疲劳过度、生活压力引起的虚证的治疗:上述虚证大多数属于肝血虚或肝阴虚,以肝阴虚的症状明显。

容易出现疲劳、烦燥、肝火上升、口干、口苦的症状。

可用天麻、北沙参、麦门冬等滋阴药那治疗。

病情特别严重者,出现发怒、烦躁不安、口干特别严重,睡眠不好等,表明已经出现了肝火,必须在原来药物的基础上加上清热泻火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

一方面补充肝脏中的阴液,另一方面清除体内虚热。

诊断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有口干、口苦、胸口烦躁、胸闷的现象。

病案举例:患者男30岁,由于长期服用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造成皮夫明显枯槁,毫无润泽,阴液十分亏虚。

原辩证时只是脾胃功能不好,肾阳虚一症,未注意到该患者有明显的肾阳虚证,由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造成阳气偏盛,阴液更加亏虚,因此形成皮肤干瘪枯槁,过度的补脾反而造成脾胃功能的消耗。

治疗原则:补脾同时,必须兼顾补肾阳及阴液,补脾、补肾、补阴药物应有一定比例。

注意:当病人症状好转后,应改变药物剂量。

病人体内的阴液补充上来之后,不宜长期服用补益药物。

参考处方: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麻黄3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

滋阴: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共55克;补血:当归10克。

健脾: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5克共35克。

宣肺:麻黄3克。

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

温里:附子5克、干姜5克共10克。

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任何一种药物,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功能与适用症,了解药物带来的负作用。

对于病症复杂的患者,所服用的药物都不能超过10天。

每一方剂都在服用10天后,应改变处方,将补益的脏腑作调整,才能全面改善脏腑气血功能而又不引攴、其它副作用。

病案举例:1、患者男80多岁,由于患有肺气肿,经西医治疗后,肺气已经全愈,出现了双腿肿胀的水肿病。

西医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无法治好。

治疗原则:先以六成的补益药,同时配伍四成的利湿药,补益肝、肺、肾同时用健脾利湿药来袪除体内多余的水份并配合针灸进行治疗。

一周后,待患者水肿消了7-8成后,加大补益药物为八成,减少利湿药物为两成,2-3周后全愈。

参考处方:(加强利湿)巴戟天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麻黄5克、制首乌15克、麦门冬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健脾利湿药: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参考处方:(加强补益气血)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人参10克、麻黄5克、怀牛膝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补益气血:人参10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

2、患者男45岁,皮肤发黄(非常黄)头发基本上花白,同时有腰酸背痛,全身酸痛、颈痛的症状。

主诉经常喝酒应酬,几年前导致胃出血,经治疗后体力衰退很多,并引起其它并发症。

诊断:由上述症状,确定为虚证,属于血虚证。

由于患者全身酸痛,说明肌肤表面有风寒邪气停滞,或是体内有气滞血瘀引起。

治则:补血加袪除风湿的药物,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的药物。

由于头发花白,主要是肾气受损伤。

因此,在上述药物中应同时配伍补肾的药物。

组方主要以补为主,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祛邪药物,待全身酸痛消失后,集中补血、补益进行治疗。

参考处方: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白芍10克、威灵仙15克、麻黄3克、怀牛膝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茯苓15克。

活血补血: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怀牛膝15克共55克。

祛风湿:威灵仙15克、麻黄3克共18克。

滋阴:白芍10克。

理气:柴胡5克、桔梗5克共10克。

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

健脾:茯苓15克。

补法常用方剂说明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某些患者同时具有虚实夹杂证,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采取功补兼施的治疗方法。

(一)阴液亏虚证:(由于阴液亏虚所引起的症候。

)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剂:(一贯煎)北沙参12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6克。

加减:肝阴虚证:两目干涩、口苦烦闷、胁肋灼痛应加入白芍10克、天麻10克。

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应加入五味子5克、麦门冬加到15克。

脾阴虚证:涎少唇红、食少腹胀、大便干结应加入玉竹10克、百合15克。

肺阴虚证: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干咳少痰应加入北沙参10克、麦门冬加到15克。

肾阴虚证:咽喉疼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应加入制首乌15克、女贞子10克。

(二)阳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且偏重于阳气的温煦、蒸腾、气化作用功能减弱所引起的症候。

主要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卧嗜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代表方剂:附桂八味丸:附子3克、肉桂3克、干地黄12克、山药9克、山萸肉6克、泽泻6克、牡丹皮6克、茯苓6克。

加减应用:心阳虚证:呼吸不畅、心胸闷痛、心悸、唇舌青紫(配伍药物附子5克、桂枝5克、炙甘草10克。

脾阳虚证:食欲不振、脘腹闷胀、大便稀溏。

(配伍药物益智仁10克、草果10克。

)肾阳虚证:五更泄泻、腰膝酸冷、阳痿遗精或性冷淡感。

(配伍药物附子5克、肉桂10克。

)(三)血虚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要症状:面色痿黄、口唇淡白、头目眩晕、手足麻木、心悸、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百、脉细无力。

代表方剂:四物汤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

阴虚证和血虚证的区别:阴虚证除具有血虚证特点(头晕、目眩、心悸、脉细等)外,通常会导致身体出现热象,如口干、咽干、颧红、潮热、脉细数等,而血虚证则很少出现热象,主要以面色、口唇、眼脸、肤色、舌淡白为主要特征。

(四)气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偏重于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作用等功能减弱所引起的证候。

阳气亏虚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9克、甘草9克、柴胡9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

加减应用:肝气虚证:与心气虚、肺气虚证类似,(配伍人参15克、黄芪15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