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之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之城市总体布局

第XX讲城市总体布局(4学时)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含义在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

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或者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

具体地讲,城市总体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通过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等。

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落实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

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力求城市总体布局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

——城市总体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总体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科学技术的及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总体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在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

论城市布局形态

论城市布局形态

论城市布局形态论城市布局形态摘要: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发展遇到了许多可变的和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因素作⽤在布局形态上,⼀⽅⾯导致了城市增量⼟地外延和内涵的变化,使城市平⾯空间得以拓展;另⼀⽅⾯⼜促使城市存量⼟地使⽤产⽣置换和转移,实现城市⽥地功能与结构重组,可见,这些因素作⽤的结果是引发了城市布局形态从量变到质变。

审视这种变化,对规划有⼗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发展和分散发展始终是两种重要的⼒量。

已有的各种理想城市形态也都可以回归到这两种基本模式。

有关城市布局形态出现过许多类型的研究,综合不同的研究成果,按照城市的⽤地形态和道路⾻架形式,可以⼤体上归纳出集中和分散两⼤类。

⼀、集中式布局的城市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各项主要⽤地集中成⽚布置。

优点是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便居民⽣活。

⼀般情况下,⿎励中⼩城市集中发展,此类城市在布局中需要近期和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虽然近期紧凑,但远期出现功能混杂和⼲扰的现象。

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步分为⽹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1.⽹格状⽹格状城市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由相互垂直的道路⽹构成,城市形态规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如果处理得不够好,也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

这种城市形态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向上拓展,更适合于起床交通的发展。

由于路⽹具有均等性,各地区的可达性相似,因此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区。

主要案例城市如洛杉矶(Los Angeles)、弥尔顿恩斯(Milton-keynes)等。

华盛顿(Washington 图1)在⽹格状鲁王宫的基础上,增加了放射性道路,课视作这⼀形态的改进型。

图1 Washington城市布局形态(局部)2.环形放射状环形放射状是⼤中城市⽐较常见的城市形态,有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紧凑发展的趋势,往往具有⾼密度的、展⽰型的、富有⽣命⼒的市中⼼。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1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1

地理学院一、论述题。

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P893.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1.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1.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2.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4.简述韦伯的运输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

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alexander认为人的活动的倾向比需求更为重要因为倾向作为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反映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而这就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满他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从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指出城市空间组织应当重视人类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方面及其多种多样的交错与联系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在进行空间组织时不应偏好简单和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轻易接受简单的各组成要素互不交叠的组织方法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2
(1)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在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设想,1904年 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一书。
——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规划方案,它位于山林起伏的 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其选址考虑的是“靠近原料产 地或者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者便于交通”。
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 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 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5
(2)雅典宪章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原则。
——中心边缘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 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 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 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 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5)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
1963年E.J.塔弗 (Taffe) 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 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城市规划原理32模拟题

城市规划原理32模拟题

[模拟] 城市规划原理32单项选择题第1题: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 )。

A.公元前5000年B.公元前3500年C.公元前3000年D.公元前2500年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2题: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功能是:A.经济B.政治C.商业D.军事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3题: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周期有关。

当城市处于生长期时,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 )为主。

A.急剧增长B.向外扩张C.改造D.更新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题:老年型人口是指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的比例达到多少的人口形态?A.7%B.13%C.10%D.8%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5题:使用城镇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也有其缺陷,其主要原因是:A.行政区划的变更和政治因素的影响B.城镇流动人口的数量波动较大C.各国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D.城镇人口难以准确统计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6题:为什么说城市化可以推动现代化?A.因为城市生活水平较高B.因为城市管理上更加现代化C.因为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D.因为城市的各项设施日趋完善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7题:在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工业化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A.基础作用B.激发作用C.动力作用D.后盾作用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8题:《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主要是中国古代对哪种城市布局的规定?A.边关城市B.府城C.王城D.县城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9题:古希腊和古罗马城体现的社会背景是:A.奴隶制的民主政体B.封建割据与宗教统治C.封建统治与教会势力D.人文主义思想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10题: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B.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C.汽车的出现D.恶劣的居住环境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1题:霍华德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A.伦敦工业发展的需求等B.伦敦的建设用地迅速向外扩张等C.伦敦的拥挤、卫生等D.巴黎的改建等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2题: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是对城市什么的解释?A.道路结构B.开放空间结构C.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D.生态环境结构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3题:《雅典宪章》提出的何种城市规划思想,是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大突破,并引导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试题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试题

2019年城乡规划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表述正确是()。

A.城市是人类第一次大分工的产物B.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C.城市是“街”与“市”叠加的实体D.城市最早是增长的产物2.下列对城市和乡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限B.城乡联系包含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等C.城乡基本差异主要包括集聚规模、生产效率,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等D.城乡联系模式的选择,不会因国家和地学的不同而不同3.下列关于城市演进的基本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多中心到单中心B.从平面延展到立体利用C.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态性空间D.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整合的单一空间4.城乡进化的阶段不包括()。

A.城乡一体化阶段B.郊区化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镇化典型模式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B.商品短缺时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以分散家庭工业等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6.下列关于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特征的表述,正确是()。

A.古罗马城市空间格局具有炫耀和享乐特征B.古典广场是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格局特征C.城市环路是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典型格局特征D.君主专制时期凯旋门和纪功柱是城市间的核心与焦点7.下列关于欧洲古典时期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古希腊城邦国家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放射状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B.希波丹姆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C.雅典城最为完整地体现了希波丹姆模式D.广场群是希波丹姆模式城市中市民集聚的空间和城市生活的核心8.下列关于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基础的表述,错误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B.现代城市规划是在解决工业城市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C.公司城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D.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9.下列关于格迪斯学说的表述,错误的是()。

城市中心区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研究——以大连市石门山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为例

城市中心区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研究——以大连市石门山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为例
2 层公共建筑,该住宅 区经济层次较 别 墅区和 东部的中海英伦府 邸高 层 2 1项 目概 况 . 大连市石 门 山经济 适用住房 项 高,商业网点租金很高,未必能发展 居住 区属于高档居住 区;万科城市花 目位于沙}- -R区新生路以南、绿波帝 成为满足保障性住房内居民日常生活 园以中档居住区为主、高档居住区为 . j - 欧花园以西 、石门山山脚下的区域,
心区内这种现象更明显。因此期性。这在城
障性住房小 区内出现 了利用底层住 建设的经典案例。上海徐汇区在解放 市中心区内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 时 宅开店的现象。笔者在大连泡崖经济 前是洋人的租界,一向是有身份的人 也尤为重要。 n 居住的地方,解放后至今,其住户以 适用房、泉水经济适用房进行调研时 发现,一些一楼住 户在装修时私 自
[ 摘 要]保障性住房 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中低 收入群体, 因此其规划建设 布局 需考虑与 周边 区域
的协 调 。 大 连 市 石 门 山经 济 适 用 住 房项 目研 究 结 果表 明, 保障 性 住 房 项 目需选 择 适 宜 的城 市空 间结 构
模 式 , 协 调 城 市 居住 用地 规 划 与城 市 公 交 系 统规 划, 拟定 住 房 建 设 的 适 宜规 划 , 合 理 配 置 居住 区级 公 共服 务 设 施 及 合 理控 制居 民收 入 差距 , 既要 充 分 考 虑 相关 影 响 因素 及 整体 布局 , 又要 考 虑城 市规 划 的
政 策 性 、协 调 性 和 长 期 性 。
[ 关键 词]城市中心区;保 障性住房;城市规划;大连市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S 一 14 0 [ 1 0 — 0 2 2 1) O 0 0 - 5 中图分类号] U 8 [ T g 1 文献标识码] B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城市规划的性质:前瞻性、科学性、社会性、可 持续性 这几个性质决定了城市规划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因此,社会调查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极强的指 导意义。
二、社会调查的概念
1.社会调查时人们有目的地通过对社会事务和社 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判断、分析、研究,来 认识社会事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的一种自觉活动。 2.社会调查的目的 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四、普遍调查的原则
1.严密的组织领导 2.普查项目和指标应集中统一 3.严格的时间要求 4.按照一定周期进行
五、普遍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调查范围广,对象多,资料全面,资料标 准化程度和准确度高,调查误差最小,调查结 论普遍性较强。 缺点:工作量太大,调查成本和代价较高,组织 工作比较复杂。同时,普遍调查时效性较弱。 此外,由于调查内容受到限制,普遍调查只能 调查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很难深入研究问题。 所以应用范围很窄。

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 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合理地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 合理有序发展。

具体任务: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确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 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各项 用地,并考虑城市用地的长远发展方向;
理解:
1.社会调查是一项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内容 2.一项科学认识和研究活动
3.一种城市规划的规划和策划方法
4.促进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二、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主要特点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1 引言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

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

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

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

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

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层级划分与布局特点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层级划分与布局特点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层级划分与布局特点学校:南京工程学院班级:建筑学121指导老师:熊东旭姓名:丁刘雨学号:214120115目录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3)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特征与形式 (3)2.1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 (3)2.2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3)三、层次结构的概念、实践意义 (4)3.1层次结构的概念 (4)3.2实践意义 (4)3.3三个层次 (5)3.3.1 宏观层次 (5)3.3.2中观层次 (5)3.3.3 微观层次 (5)3.4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 (5)四、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6)五、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类 (6)5.1 分类及定义 (6)5.2 相互关系 (7)六、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级结构 (7)6.1城市的单核及多核结构 (7)6.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分级 (7)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布和基本区位模式 (8)7.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布 (8)八、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选址 (9)九、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布局 (10)9.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布局的基本要素 (10)9.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布局的主要形态 (10)十、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交通组织 (11)10.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 (11)10.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对外交通组织的基本形式 (11)10.3现状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一致程度分析 (11)十、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2)十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举例 (13)南京市 (13)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指“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城市中的各级、各类公共活动中心区,尽管其规模、主要功能构成以及发展背景和发展特征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其实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是各种城市公共活动发展和集聚的中心,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交流的集中地。

(完整版)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答案

(完整版)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答案

adAl l∙A 、交通拥挤∙B 、人口众多∙C 、污染严重∙D 、自然环境丰富∙A 、1911∙B 、1917∙C 、1925∙D 、1929∙A 、地理、人口、环境∙B 、经济、人口、环境∙C 、地理、人口、文化r s o ∙D 、经济、人口、文化∙A 、人类∙B 、环境∙C 、经济∙D 、文化∙A 、城市规模的扩大∙B 、城市基础建设提升∙C 、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D 、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A、城市系统∙B、城市环境系统∙C、城市循环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A、高度人工化∙B、以人为主体∙C、功能不完整∙D、自我维持能力强∙A、综合性∙B、系统性∙C、实时性∙D、实用性∙A、功能区分规划∙B、生态建设战略∙C、经济布局规划∙D、城市基础设施规划∙A、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B、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规律∙C、物质输出输入的不均衡规律∙D、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A、经济地位∙B、政治地位∙C、政府∙D、自然环境∙A、生态位的原理∙B、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C、食物链的原理∙D、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原理s o ∙A 、环境承载力∙B 、环境生态位∙C 、环境循环链∙D 、环境消解度∙A 、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B 、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C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D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adAl l∙A 、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B 、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C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D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A 、理论分析∙B 、个案分析∙C 、定性分析∙D 、定量分析e an dAl th∙A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B 、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D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A 、20世纪60年代∙B 、20世纪70年代∙C 、20世纪80年代∙D 、20世纪90年代∙A 、底特律学派∙B 、旧金山学派i n h r be∙C 、芝加哥学派∙D 、波士顿学派∙A 、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B 、我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不断减少∙C 、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的是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D 、我国现阶段绿化的督查工作属于园林局负责∙A 、城市化水平的增长与绿地面积不足的矛盾日益扩大∙B 、城市生态绿底分布不平衡∙C 、建设资金少于管理资金n dAth n g∙D 、城市生态绿化总体水平不高∙A 、城市化水平的增长与绿地面积不足的矛盾日益扩大∙B 、城市生态绿底分布不平衡∙C 、建设资金少于管理资金∙D 、城市生态绿化总体水平不高∙A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B 、制定可行的、超前的城市总体规划∙C 、提高绿底生态效益的效率∙D 、加大绿底建设资金的投入e an dA l t h∙A 、绿化阶段∙B 、彩化阶段∙C 、艺术化阶段∙D 、生态化阶段∙A 、自然、经济、人文∙B 、政治、经济、人文A∙C 、自然、经济、社会∙D 、政治、经济、社会∙A 、人工控制∙B 、自然控制∙C 、社会控制∙D 、经济控制∙A 、系统分析th∙B 、时间分析∙C 、定量分析∙D 、数据分析∙A 、专家评估法∙B 、层次分析法∙C 、主成分分析法∙D 、时间轴分析法∙A 、概念模型∙B 、数学模型∙C 、仿真模型∙D 、沙盘模型n dA∙A 、活力和生产力∙B 、组织指数∙C 、容纳指数∙D 、弹性指数∙A 、澳大利亚∙B 、新加坡∙C 、乌克兰∙D 、加拿大l t h∙A 、生物生产总量∙B 、生物生产方式∙C 、生物生产能量∙D 、生物生产面积∙A 、德国∙B 、法国∙C 、日本∙D 、意大利【单选题】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可以确定()。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1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四个阶段及特点1.1920年以前: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求其强调地理位子决定城市的命运,研究城市内部时往往描述建筑的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筑与街道的组合形式,屋顶的式样材料的种类。

21920--1950年:(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

(2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31950--1970年: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

研究对象分为(1)宏观城市空间(2)微观城市空间。

主要包括城市用地分以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4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

城市地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呈现多元化态势。

2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五个阶段: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提倡向西洋学习21949--1966年的萧条阶段:受苏联影响地理学发展不平衡人文地理落后,经济地理发展31967--197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十一届三中全全会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推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3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の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4大都是带:有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

5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7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地区城市中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内容祥析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内容祥析
的影 响
城 市 化 和 生 活
分析课程标 准 “ 联系城市地 域结构 的有关 理论 , 说 明不 同规模城 市服 务功能 的差异 ” 简称 :不 同规模 城 ( “ 市” , )关键 在 于两方 面 , 其一 是 了解 关 于城市 地域 结构 的理论 , 其二是 明 了研 究 的对象是 城市 群 , 是单 一城 不 市个体 。城市地域结构是 指区域 中的城市体 系。研究城 市地域结 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 布局 规律 。 生活 在 城市 中的人对城 市提 供 的服务功 能多少 都有 感性 的 认识 , 看上 去很生 活化 的 、 规则 的城市 中蕴 涵着许 多 不 的道理 。城市服 务点在空 间分布上有一定 的规律 , 这种 规律与 当地经济发展水 平有关 。 以联系某一个小 区域 可 内不 同规模城市 的分布 图 , 分析 城市地域结构 的形成和 原 因。现实生活 中城 市 的空 间分 布受更多 因素的影响 , 城市土地利用和一 分析时往往缺乏典型性 和代表性 。 功能分区 一 对 比分析各版本教 材关于此章节 的知识纲要 图 , 可 以发现不 同版本 教材 编者对该 课程 标准 在整章 节 中的 理解非 常一致 。 城市化概念 一
角洲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就选用 了“ 江三角洲地区城市 长 的分布 图” 利用城市人 口数 目的不 同规模进行划 分 , , 又 附加 “ 长江三 角洲地 区中心城市 的辐射 图” 进行功 能差 异的讲解。 另外 , 理论 中涉及 的各种概念名词 , 中心地 、 如 服务 范 围、 门槛等 , 其概念 只有湘教版 中有 明确讲 述 , 它版 其 本教材均有涉及但是没有 明确标注 。 对于 中心地的理解 需强调虚拟研究范 围和虚拟研究地点 的选 取问题 , 服务 范 围也需通过学生对商店售卖商 品进行体 会和了解 , 门 槛人数 或最佳服务 半径等 概念需结合 商 品经 营成本进 行分析 。 四、 学建 议 教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
之间的协同配合。
形成合力
通过集中资源和力量,单中心有助 于形成合力,推动组织向共同目标 前进。
避免内耗
单中心可以减少内部资源的消耗和 浪费,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必要 竞争和冲突。
03
单中心的不足
资源浪费
资源分配不均
在单中心模式下,资源往往集中 在某一中心,导致其他地区的资 源分配不均,造成浪费。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单中心城市模式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在市中心,而多中心城市模式则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 化活动分散在多个中心。单中心城市模式存在着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而多中心城市模式则可以 分散这些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单中心和 多中心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对于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 方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VS
多中心社会治理
将社会问题分散到多个部门或机构进行协 同管理,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和资源,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但这 种治理模式需要良好的协调和管理,避免 资源重复配置和效率低下。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单中心研究
单中心研究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范围,能够集中资源进行深入 的研究,但可能存在研究结果不够全面的问题。
发展受限
缺乏创新
单中心模式容易使企业或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因为所有的资源和业务 都集中在一点,容易导致思维僵化。
难以拓展
单中心模式容易使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拓展受到限制,因为资源和业务的集中容 易导致瓶颈的出现。
04
多中心的优势
资源分散
减轻中心压力
多中心模式下,资源和服务能够 分散到不同的中心,减轻单一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

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

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
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
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
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

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

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

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

这就需要进行置换,置换中难免出现一些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凡是历史文化名城,就不能采用单中心结构布局,不管它是否达到分散的规模,否则对名城的杀伤力会很大。

2.3 聚集经济
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

聚集能够带来聚集经济效益。

它一般指因企业和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者效用的增加。

聚集效益不仅体现在微观上,也会体现在城市的宏观经济运行上,因为聚集经济的存在,会吸引更大的聚集,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因此,其作用是全面的、动态的和持续的。

2.4 聚集不经济
聚集不经济指由于空间集中而引起的成本增加或者收益、效用的损失。

空间聚集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额外成本,比如地价的升高、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③、拥挤成本(交通延误)、社会成本(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犯罪率上升等)、规模不经济。

这些额外成本达到一定量,足以抵消聚集所得的收益时,聚集行为就会停止。

2.5 聚集效应与城市规模
聚集效应可以视为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综合作用,前者对城市规模扩大起推动作用,后者则起排斥作用。

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初期,聚集经济效果明显,而聚集不经济不太明显。

但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聚集不经济就逐渐增强,并不断削弱聚集经济的作用,直到抵消甚至超过。

2.6 聚集效应与土地利用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可以看作是聚集效应空间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它由个体区位决策行为所决定。

由于聚集利益的存在,不同主体趋向于聚集布局并争夺有利区位,这种争夺导致地租上升直至聚集利益消失。

正是通过区位地租的差异,土地利用的配置得以调节至均衡。

3 “单中心”、“多中心”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
3.1 从城市交通方面看单中心城市布局的适合规模
城市过“大”的弊端主要提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从规模考虑,相关度最高的还是交通。

我们简单探讨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多大规模可以算“过大”。

这里只考虑两个变量:(1)出行时间。

50 年前,巴黎曾调查出居民能够接受的最大出行时间为45min,事隔50年又做了同样的调查,结论不变,说明交通方式虽然在变,但人的出行时间观念相对稳定。

交通越便捷,城市的规模可以越大,后者并非恒定的。

既然是推算城市过大的边界,不妨选择出行的最大边界值45min;(2)出行时速。

常规公交的设计时速一般为15-20km,实际运行时速大致为12-14km,时速低于10km 可以视为拥堵了。

这里选择行驶时速15km来推算城市过大的边。

假定城
市形态为大致的圆形,则可以得出两个城市用地过大的标准。

一个是城市布局极不合理状态下的面积为近100k㎡,此时,人们的出行按直径计算;一个是布局相对合理状态下的面积为近400k㎡,此时,人们的出行按半径计算。

换言之,“摊大饼”的“大”,应该是针对特大城市而言的。

因为此时城市运行的状态堪能为人所接受(出行在45 分钟之内),运行的效率居中。

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初步界定“摊大饼”:当城市布局很不合理(就远而不是就近上下班,出行走直径),城市用地规模超过100k㎡,城市依然采用单中心、圈层式、向外扩张为主的建设方式时,就是“摊大饼”。

当城市布局合理(出行距离不超过半径)时,这一规模变成400k㎡。

3.2“单中心”、“多中心”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
以上的单中心模式与“摊大饼”界定分析结论与经验有较大冲突,原因是许多因素在分析中被忽略了。

现实中,出行的平均距离一般在半径和直径之间,所以从规模来看应该是在100—400km²之间。

由于交通线网组织、运营管理、道路建设与用地开发方式等许多方面的衔接问题,使得这一规模难以达到400km²。

那么,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不受“摊大饼”的困扰,换句话说,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采用单中心的结构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将交通组织和用地布局配合好了,则单中心的城市还可以支撑更大的规模,那么城市在这个阶段还是不能称之为“摊大饼”,无须盲目套用多中心城市布局模式。

如果超过这个规模,“摊大饼”的单中心模式将带来城市拥堵等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多中心模式将是其城市布局模式的合理选择。

4 结语
在一定的聚集规模下,单中心城市布局利大于弊,当城市发展超过一定规模后,它就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摊大饼”而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更适合多中心模式的城市布局。

我们不能认为多中心城市布局就一定优于单中心城市布局,而应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以及相关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因素加以分析、判断其适用性。

避免由于城市无限蔓延的同时而依然沿用单中心圈层式的城市布局带来的交通等问题,同时也避免误用多中心城市布局概念而导致应该聚集的城市却被人为地分散了,使城市聚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传统规划对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关注不够,违背经济规律而未能有效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