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胜利完成使命的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联系旧知准确翻译课本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战国时代古人的言语智慧,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力量,领会中华民族的那种“不因祸福避趋之”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翻译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课文采用对话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体会唐雎外交辞令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谁能帮我读一遍标题?(《唐雎(jū)不辱使命》)

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记录历史的方法有许多种。

其中,《史记》按照人物编排,称之为纪传体;

《左传》按照时间编排,称之为编年体;

《战国策》按照国家编排,称之为国别体。

《战国策》

又称《国策》,时间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叛经离道之书”,因其在思想上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

题目解析

唐雎

..不辱使命

一读课文,圈出难读易错字(时间:一分钟)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我”来教,翻译第一段

组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人做主翻译,剩余三人补充。

(小组成员轮流做主翻译)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学习

学生翻译第一段

学生补充:

1.虽然:即使这样

2.愿:希望

3.许:○1潭中鱼可百许头。(表概数:大约)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4.其:○1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2其西南诸峰。(代词,它)

○3其真无马耶? (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5.谓:对……说

6.弗:不

7.然:○1吴广以为然。(代词,这样)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但是)

○3虽然,受地于先王。(……的样子)

8.安陵君因使○1唐雎使○2于秦。○1让;○2出使

9.受地于.先王:从

全班一起翻译第一段

问题:秦王以五百里换五十里的意图何在?他是个好人吗?

(可作为课下讨论问题)

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导入

温故

我们上一节课开始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记得什么内容?

1.解决上节课课后问题:秦王以五百里换五十里的意图何在?他是个好人吗?

安陵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是秦统一天下的必取之。为了不费一兵一卒获得这个地方,秦王提出用五百里换五十里,如安陵不同意,秦国便有了攻打安陵的正当理由。

2.全班翻译第一段

3.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采用抽问的方式)

4.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秦国提出以五百里换五十里,安陵君不应,秦王不悦,安陵君派使唐雎出使秦国。

知新

翻译第二段(可自己翻译,也可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重点实词虚词

1.以:○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以君为长者。(以……为……,把……当做……)

○3以为妙绝。(认为)

2.何:○1何也?(为什么)

○2何许人也?(什么)

3.故不错意

..也?(错意,置意。错。通“措”)

4.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5.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分析秦王与唐雎的语言的潜台词,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全班齐读第三段,师生一起翻译文意。

重点实词虚词:

1.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怫:盛怒;然:……的样子)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实意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说的“士”,即游说诸侯的策士。他们有胆识,有本事,但没有爵位,所以也称布衣。

3.跣(xiǎn):赤足。

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5.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作业:

研讨与练习

第三课时

导入

温故

今天我们要进入《唐雎不辱使命》第三课时的学习,前面我们进行了一二三段的翻译,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两段的翻译。(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一起翻译一二三段及重点词语)知新

一、翻译第四段(可自己翻译,也可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重点字词翻译

1.以:○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2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2.谢:道歉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4.至:○1何至于此?(到达)

○2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5.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

6.亡:○1夫韩、魏灭亡。(灭亡)

○2亡羊补牢。(逃跑)

分析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感受语言魅力。

知人

1.这篇文章的灵魂人物是谁?

唐雎

2.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分析文本得出结论)

有勇有谋热爱国家能言善辩

沉着冷静不畏强暴

3.相比而言,文中的秦王又一个怎样的人?

狡猾倚强凌弱野心目空一切外强中干

论事

唐雎取胜的原因来源于其语言的艺术。

据三个刺杀的证据

言之有行“挺剑而起”(行动)

理先王受地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是否存在疑问?这个故事是否是真实的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读书过程中希望同学们多加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