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一)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教案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课题是《变量与函数》。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变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函数的概念及定义;3. 函数的表达方式;4. 函数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变量的概念,掌握变量的表示方法;2.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3. 掌握函数的表达方式,包括表格、图像和解析式;4. 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实例引入变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变量的存在;2.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函数的意义;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表达方式,包括表格、图像和解析式;4.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应用,感受到函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1. 引入变量与函数的概念(5分钟);2. 讲解变量的表示方法(10分钟);3. 讲解函数的概念及定义(15分钟);4. 讲解函数的表达方式(20分钟);5. 讲解函数的应用(15分钟);6. 学生练习与讨论(20分钟);7. 总结与回顾(10分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变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函数的概念及定义、函数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表达方式,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实例引入、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
同时,我们还将提供相关的练习和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概念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的《14.1 变量与函数》.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世界永远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无论是数量关系中还是空间形式中都充满了有关运动变化的问题.函数正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规律;它在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今数学的各个领域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函数是数量化地表达变化与对应思想的数学工具,变化规律表现在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函数通过数或形定量地描述这种对应关系.变化与对应思想正是本章内容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所谓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包括两个基本意思:1.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2.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函数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需要,也来自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它是以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为基础的数学概念.函数概念的实质就是运动变化与联系对应.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以实际问题为学习背景,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它的抽象性较强,接受并理解它有一定难度,因此,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本节的难点.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2.结合实例,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这就是“变化与对应”的思想;3.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三.教学问题诊断就学生而言,在前学段的学习中已经对“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含义都有了较深理解,同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各种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体会到建模的数学思想,但对客观世界中现存的大量的运动变化问题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同一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更是难以理解,对“函数”这个抽象性强的概念的接受和理解就会有很大难度;教师可能出现的问题:1.对“函数”的含义和“变化与对应”数学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上不到位;2.用以理解“函数”概念和“变化与对应”思想的实际事例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3.不能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达到真正理解“函数”概念的目的,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变化与对应”数学思想的揭示.本节教学内容遵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对比分析——揭示本质”的模式.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其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建立数学模型,重点是理解函数的本质.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函数的概念.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以问题串的方式,通过PPT恰当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准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问题引导进行分析与研究,更好地揭示函数的本质,理解“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形象、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变量与常量的含义问题一: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设计目的:该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变化过程中的某些量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同时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活动方式:学生思考并完成上述问题,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学生解答:表中依次填写:60,120,180,240,300;关系式为:s=60t.问题二: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物体质量为m 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有m的式子表示l?设计目的: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个别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学生解答: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问题三: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设计目的: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出于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考虑而设计了上述5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有物理问题、销售问题、几何问题等,问题的形式有填表、求值、写解析式等,都含有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且也为后面引出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学习函数的定义作了铺垫.围绕学生比较熟悉其背景的几个例子,系统地认识有关概念,有助于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解答: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πr2⇒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1.78(cm);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52(cm)关系式:r2.因长方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据长方形面积公式:S=1×4=4(cm2)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面积S=2×(5-2)=6(cm2)… …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面积S=x·(5-x)=5x-x2(cm2)教师小结:上述问题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例如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及长方形的长、宽之和5cm……都是常量.随堂练习:请具体指出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设计目的: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变量和常量,加深对变量和常量的理解.学生解答:(二)引导总结规律,理解函数概念;问题四:上述各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是否也随之有唯一的对应值呢?设计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理解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且变量之间的存在这单值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揭示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活动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师生小结.教师引导:先观察问题一,观察填出的表格发现:该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时间t小时和里程s千米,并且每当行驶时间t取定一个数值,行驶里程s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t=1,则s=60;t=2,则s=120……t=5,则s=300.再来看问题二中的两个小问题,均满足上述特点:问题(1)中,•经计算可以发现:每当售票数量x取定一个值时,票房收入y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早场x=150,则y=1500;•日场x=205,则y=2050;晚场x=310,则y=3100.问题(2)中,通过试验可以看出:每当重物质量m确定一个值时,弹簧长度l•就随之确定一个值.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当m=10kg时,则l =15cm,当m=20kg时,则l =20cm.继续验证,观察问题三中的两个问题,看看它们中的变量又怎样呢?问题(1)中,很容易算出,当S=10cm2时,r=1.78cm;当S=20cm2时,r=2.52cm.•每当S取定一个值时,r随之确定一个值,它们的关系为2)中,我们可以根据题意,每确定一个长方形的一边长,•即可得出另一边长,再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如:当x=1cm时,则S=1×(5-1)=4cm2,当x=2cm时,则S =2×(5-2)=6cm2……它们之间存在关系S=x(5-x)=5x-x2.因此可知,•每当长方形长度x取定一个值时,面积S就随之确定一个值.由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归纳这样的结论: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就有_______________(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问题五:思考下列用图表和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同样存在上述关系?(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中国人口数统计表设计目的:通过表格和图象等多种形式深入体会函数中存在两个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形成对函数的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了适当的准备.活动方式:思考后由学生个别作答.学生解答: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教师小结: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据此可以认为:上节情景问题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的函数值s=60,t=2时的函数值s=120,t=2.5时的函数值s=150,…,同样地,在以上心电图问题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亿.(三)深入理解函数概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活动一]判断下列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1.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填表:x 1 3 -4 0 101y显示的数y是输入的数x的函数吗?为什么?2.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下表中的x与y是输入的5个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x 1 2 3 0 -1y 3 5 7 2 -1所按的第三.四两个键是哪两个键?y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写出它的表达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设计目的:通过探究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内容.活动方式: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学生解答:1.从计算结果完全可以看出,每输入一个x的值,操作后都有一个唯一的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从表中两行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四按键是1这两个键,且每个x•的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 的函数.关系式是:y=2x+1[活动二]例1 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 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设计目的:本节的例1包括三个小题,它们的要求分别为写函数解析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计算函数值.目的是要加强联系实际,同时也使现在所学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的不等式内容联系起来,以旧带新.活动方式: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引导解答.学生解答:1.行驶里程x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y是x的函数.行驶里程x时耗油为:0.1x(L)油箱中剩余油量为:(50-0.1x)L所以函数关系式为:y=50-0.1x2.仅从式子y=50-0.1x上看,x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是考虑到x•代表的实际意义是行驶里程,所以不能取负数,并且行驶中耗油量为0.1x L,它不能超过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即0.1x≤50,x≤500.因此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500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y=50-0.1x在x=200时的函数值,将x=200代入y=50-0.1x得:y=50-0.1×200=30所以,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30升汽油.六.目标检测设计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秀水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m2)随这个村人数n(人)的变化而变化.设计目的: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变量、常量和函数的含义,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解答:1.正方形边长x是自变量,正方形面积S是x的函数.函数关系式:S=x22.这个村人口数n是自变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是n的函数.106函数关系式:y=n七.教学反思附1:教学设计理念: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创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到变量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附2:教材范围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P94—P99.二O O八年十一月三日。
教学案8---2.1.1《函数的概念》
6、f (a)表示当 x = a 时,函数 f (x)的值,是一个常量. 例 7:求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函数 f(x)= x ,求 f(x-1)。
2
2)已知函数 f(x-1)= x ,求 f(x)。
2
6.如何检验给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1)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否给定; (2)根据给出的对应法则,自变量 x 在其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值,是否都能确定唯一的函数值 y. 7.区间的概念: 设 a, b R, 且 a<b, ,叫闭区间,记作: ,叫开区间 ,记作: 叫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作: 其中 a 与 b 叫做区间的 。 , 例 8、分别满足 x a, x>a, x a, x<a 的全体实数的集合分别记作:
x
oxoFra bibliotekxo
x
A
B
C
D
练习: 设 M={x| 0 x 2 }, N={y| 1 y 2 },给出下列四个图像, 其中能表示从集合 M 到集合 N 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 个。
A.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B.
C.
D.
例 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 y
x 与 y=1 ② y x 2 与 y=x ③ y x 1 x 1 与 y 1 x 2 x
x 2 , y ( x )2 ;
x 1. x 1 , y x2 1 ;
4) y 1 x. 1 x , y 1 x 2 ;
例 10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2 x 1 7 x ; 2) y
1 x x
;
3)已知函数 f(x)=3x-4 的值域为[-10,5],则其定义域为 小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求使这个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集合,一般转化为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例 11: 求函数 f(x)=3x-1({x| 1 x 1且x Z })的值域。
变量与函数教案
变量与函数教案标题:变量与函数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变量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变量-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调用过程- 掌握如何在编程中使用变量和函数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预备知识- 学生应已掌握基本的编程概念和基础语法知识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变量的概念,例如:小明和小红的年龄之和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用变量,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步骤二:变量定义和使用- 清晰地解释变量如何定义和使用,例如:以年龄为例子,可以使用age作为变量名,通过赋值语句如age = 10来进行变量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变量(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及其在编程中的应用步骤三: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解释函数的概念和作用,函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函数-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计算两个数字的和,来引导学生定义自己的函数,并进行函数的调用步骤四:函数参数和返回值- 解释函数参数的概念,如何定义有参数的函数,并如何传递参数-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返回值,例如:一个计算两个数平均值的函数,应该返回什么?步骤五:实际应用-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求圆的面积、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变量和函数来解决这些问题,鼓励他们亲自实践并完成代码4. 拓展练习-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如排序算法、递归算法等,让学生应用变量和函数进行解决,并加强他们的编程能力。
5. 总结与评价- 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拓展练习中的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尽管本教案是一个基本框架,但要根据具体年级和学生能力进行相应调整。
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和辅助材料,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变量和函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2011高一数学学案:2.1.1《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新人教B版必修一)
2.1.1函数(第一课时)【知识梳理】自学课本P 29—P 31,填充以下空格。
1、设集合A 是一个非空的实数集,对于A 内 ,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 ,都有 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 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
2、对函数A x x f y ∈=),(,其中x 叫做 ,x 的取值范围(数集A )叫做这个函数的 ,所有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y y ∈=叫做这个函数的 ,函数y=f(x) 也经常写为 。
3、因为函数的值域被 完全确定,所以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 。
4、依函数定义,要检验两个给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只要检验: ① ;② 。
【例题解析】题型一:函数的概念例1:下图中可表示函数y=f (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例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x y x=与y=1②y =y=x ③y =y =④21y x =+与21y t =+其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④题型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问题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1)1()1f x x =+ (2)、0()f x x =+ (3)、()f x =2、例4:求函数21()1f x x =+,()x R ∈,求(0)f ,(1)f ,(2)f ,(1)f -,(2)f - 【当堂检测】1、下列图形哪些是函数的图象,哪些不是,为什么?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A. ()1f x x =-和21()1x f x x -=+ B. 0()f x x =和()1f x =C. 2()f x x =和2()(1)f x x =+ D. ()f x =和()g x =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1()2f x x =- (2)()f x =(3)、0(x)(1)f x =+ (4)1()2f x x=+-4、已知21()1f x x =+,21()1x g x x +=+ (1)求(2),g(2)f 的值(2)求(g(2))f 的值A B CD。
变量与函数教案
变量与函数教案变量与函数教案引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变量与函数是基本的概念和工具。
它们是编程语言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元素。
本教案将介绍变量与函数的概念、用法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变量的概念与用法1.1 变量的定义变量是计算机内存中存储数据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
通过给变量赋值,我们可以在程序中使用这些数据。
1.2 变量的声明与命名在使用变量之前,需要先声明它们的类型和名称。
变量的命名应具有描述性,易于理解和记忆。
同时,变量名应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如不以数字开头,不包含特殊字符等。
1.3 变量的赋值与使用通过赋值语句,我们可以将数据存储到变量中。
变量的值可以随时被修改和访问。
在程序中,我们可以使用变量进行各种计算和操作。
二、函数的概念与用法2.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段封装了特定功能的代码块。
它接受输入参数,执行特定的操作,并返回结果。
函数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重用性。
2.2 函数的声明与调用在使用函数之前,需要先声明函数的名称、输入参数和返回值类型。
通过函数调用语句,我们可以在程序中执行函数的代码块,并获取返回结果。
2.3 函数的参数与返回值函数可以接受多个参数,并根据输入参数执行相应的操作。
函数还可以返回一个值或多个值,供调用者使用。
参数和返回值的类型应与函数声明一致。
三、变量与函数的实际应用3.1 变量的应用变量在程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存储用户输入、中间计算结果和程序状态等。
通过使用变量,我们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和算法。
3.2 函数的应用函数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管理代码。
通过将代码封装为函数,我们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函数还可以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如数学计算、数据处理等。
3.3 变量与函数的协同工作变量和函数可以相互配合,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函数可以使用变量作为输入参数,并将计算结果存储到变量中。
通过合理地使用变量和函数,我们可以编写出高效、可靠的程序。
2.1.1 函数(1)教案
2.1.1 函数(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集合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能力目标:通过大量的实例抽象概括出函数模型,体会函数模型中的对应关系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培养抽象概括、分析总结、数学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活动增进师生情感,通过交流讨论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体验数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难点:对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式教学方法,设置各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实现变量的任意取值,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2.1.1函数(一)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f(a)=f((a+1)-1) =(a+1)2-2(a+1)+7=a2+6.
(2)方法一
(配凑法)
f(x)=f((x+1)-1)=(x+1)2-2(x+1)+7=x2+6, (或 f(x-1)=(x-1)2+6), ∴f(x)=x2+6. ∴f(x+1)=(x+1)2+6=x2+2x+7. 方法二 (换元法)设 t=x-1,即 x=t+1, ∴f(t)=(t+1)2-2(t+1)+7=t2+6, 故 f(x)=x2+6. f(x+1)=(x+1)2+6=x2+2x+7.
( B )
解析
1 2-1 2 2 -1 3 1 2 3 ∵f(2)= 2 =5,f2=1 =-5 2 +1 2+1 2
f(2) ∴ 1 =-1 f2
(x-1)0 4.函数 y= 的定义域是 |x|+x A.(0,+∞) B.(-∞,0) C.(0,1)∪(1,+∞) D.(-∞,-1)∪(-1,0)∪(0,+∞)
1 010.
1 2 2 2 x 2 4 1 1 2 解 (1)∵f(x)= 2,∴f(2)= 2= ,f = 1 =5, 5 2 1+x 1+2 1+22 1 2 2 3 9 1 1 3 f(3)= ,f3= 2= 1 =10. 1+3 10 1+32
(5)把满足 x≥a,x>a,x≤b,x<b 的全体实数 x 的集合分 别表示为 [a,+∞),(a,+∞),(-∞,b],(-∞,b) .
对点讲练
知识点一 例1 已知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3 (1)y=3- x;(2)y= ; 2 1- 1-x -x 1 1 (3)y= 2 ;(4)y= 2x+3- + . 2x -3x-2 2-x x 点拨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函数
对应法则 定义域
值域
正比例 函数 反比例 函数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y kx(k 0) R
R
y k (k 0) {x | x 0} {y | y 0}
x
y kxb (k 0)
y ax2 bx c (a 0)
R
R
a
0时{y
|
y
4ac
b2 }
R
4a
a 0时{y | y 4ac b2 }
生长阶段
在玉米生长的32个 时间段内: 给定生长过程中的 某个时间段,就可 以从这张图中查到 与这个时间段相对 应的玉米植株的高 x 度.
(3)下表展示了我国从1998年到2002年,每一年的国内生 产总值.
年份 1998
生产总值(亿元) 78 345
1999
82 067
2000
89 442
2001
技巧点拨:在例3解(2)中,我们用“凑”的方法把等 式右边的式子用变量t=x-1来表示,这样可以帮助你理解 函数符号的意义.事实上,解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叫做 换元法,即在函数表达式中,令t=x-1则x=t-1于是可得
f (t) (t 1)2 t2 2t 1.
1.本节课探讨了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概念, 并引入了函数符号y=f(x); 2.突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确 定的对应关系; 3.明确了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 4.引入了区间,并探讨了几种常见区间的表示方法; 5.学习了具体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表达式的求法.
f (x 表1)示自变量变换后得到的新函数.
(2)为了找出函数 y f 的(x对) 应法则,我们需要用
x 来1表示 .x 2
2.1.1(一)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学生版
1 / 1第二章 函 数§2.1 函 数2.1.1 函 数 第1课时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一、基础过关1.下列对应:①M=R ,N =N +,对应法则f :“对集合M 中的元素,取绝对值与N 中的元素对应”;②M={1,-1,2,-2},N ={1,4},对应法则f :x→y=x 2,x∈M,y∈N;③M={三角形},N ={x|x>0},对应法则f :“对M 中的三角形求面积与N 中元素对应”.是集合M 到集合N 上的函数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 )A .y =x -1和y =x 2-1x +1B .y =x 0和y =1C .f(x)=x 2和g(x)=(x +1)2D .f(x)=x 2x 和g(x)=x x 2 3.函数y =1-x +x 的定义域为( ) A .{x|x≤1} B .{x|x≥0} C .{x|x≥1或x≤0} D .{x|0≤x≤1} 4.函数y =x +1的值域为( ) A .[-1,+∞) B .[0,+∞) C .(-∞,0] D .(-∞,-1]5.已知函数f(x)=2x -3,x∈{x∈N |1≤x≤5},则函数f(x)的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6.若A ={x|y =x +1},B ={y|y =x 2+1},则A∩B=__________.7.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函数.(1)A =R ,B ={x|x>0},f :x→y=|x|; (2)A =Z ,B =Z ,f :x→y=x 2;(3)A =Z ,B =Z ,f :x→y=x ; (4)A ={x|-1≤x≤1},B ={0},f :x→y=0.8.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12x 2+1; (2)y =x -2x 2-4; (3)y =1x +|x|; (4)y =x -1+4-x +2; (5)y =4-x 2+1|x|-3; (6)y =ax -3(a 为常数). 二、能力提升9.设集合M ={x|0≤x≤2},N ={y|0≤y≤2},那么下面的4个图形中,能表示集合M 到集合N 的函数关系的有 (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D .②10.下列函数中,不满足f(2x)=2f(x)的是( ) A .f(x)=|x| B .f(x)=x -|x| C .f(x)=x +1 D .f(x)=-x11.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0,1],则函数f(2x)+f(x +23)的定义域为________. 12.已知函数f(x + 1)的定义域为[-2, 3],求f(2x 2-2)的定义域.三、探究与拓展13.如图,某灌溉渠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底宽为2 m ,渠深为1.8 m ,斜坡的倾斜角是45°.(临界状态不考虑)(1)试将横断面中水的面积A(m 2)表示成水深h(m)的函数;(2)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画出函数的图象.。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变量和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曾会远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模型。
本节是函数第一节,它是在初中用变量的观点初步讨论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图象等根底上,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即用集合的思想理解函数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数列及导数、积分等提供了良好的根底,作为本章的起始课,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尤其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程度及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体会函数是描绘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二、目的分析1、结合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函数有了初步理解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是描绘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才能.(3)培养学生积极参和、大胆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法、学法:通过以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经历回忆根底、设疑解答、自主研讨、合作探究、稳固深化、归纳小结的过程,层层加深,逐步推进,到达突出重点和打破难点的目的。
三、过程分析(一)基于以上原因,制定如下教学流程:(1)设置情境,回忆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引入课题。
(2)学生活动,阅读分析课本实例,体会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3)数学建构,抽象概括出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描绘函数的定义;(4)数学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加深理解概念。
(5)回馈反思,通过针对性限时训练,稳固所学。
(二)详细过程:问题1、我们在初中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学习,你能举出一个函数的例子吗?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起初中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初中定义的函数本质上表达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自变量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就由这种依赖关系确定出一个和x对应的函数值。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5篇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5篇变量与函数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量与函数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2、教材重、难点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
(这个必须要有)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2、学法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四、教学过程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
《变量与函数》教案
《变量与函数》教案第一章:变量的概念与分类1.1 引入变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变量表示事物变化的量。
讲解变量可以用字母表示,如x, y等。
1.2 变量分类讲解常量和变量的区别,常量是固定不变的数,变量是可以改变的数。
讲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自变量是独立变量,因变量是依赖于自变量的变量。
第二章: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1 函数的定义讲解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种关系,将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元素。
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图象等。
2.2 函数的性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即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
讲解函数的奇偶性,即函数关于原点的对称性。
讲解函数的周期性,即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周期性。
第三章: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3.1 一次函数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是形式为y=kx+b的函数,其中k和b是常数。
讲解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如直线、斜率等。
3.2 二次函数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是形式为y=ax^2+bx+c的函数,其中a、b、c是常数且a≠0。
讲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如抛物线、开口方向、顶点等。
第四章:函数的图像4.1 函数图像的绘制讲解如何绘制函数的图像,如利用描点法、直线平移法等。
讲解如何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4.2 函数图像的变换讲解如何对函数图像进行平移,如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等。
讲解如何对函数图像进行缩放,如水平缩放、垂直缩放等。
第五章:函数的应用5.1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成本问题、利润问题等。
讲解如何建立函数模型,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5.2 函数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函数解决数学问题,如求解函数的零点、最值等。
讲解如何利用函数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如证明不等式等。
第六章: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6.1 函数的极限讲解函数在某一点邻域内的极限概念,即当自变量趋近于该点时,函数值的趋近行为。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5篇
《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5篇《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1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 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备用实例:我国2003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日期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新增确诊病例数 106 105 89 103 113 126 98 152 1013.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4. 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二新课教学(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1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2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 乘x.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二)典型例题1.求函数定义域课本P20例1解:(略)说明:○1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2 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本P21例2解:(略)说明:○1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变量与函数的优秀教案
变量与函数的优秀教案【篇一:肖春梅《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国培计划(2014)” ——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教学设计表【篇二: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变量和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
在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变化的量,函数是表达现实世界中数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
本节课是用变化的观点研究量,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在对变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函数,它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积累和升华,是对问题背景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常量、变量;叙述函数的概念;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及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函数模型,感受变量与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中许多变化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学习本节要注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思考“神州”五号飞船返回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具: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大家还记得“神舟”五号飞船嘛,现在我们就那它举一例。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于10月16日6时23分顺利返回地面。
下面是“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师:看上面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1)“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共用多少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返回舱的高度共下降了多少米?(2)在这段时间里,飞船返回舱降落的速度最慢?(3)上表中涉及了哪几个量?这几个量的值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是保持不变还是不断变化?[教学建议]分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降落的过程,应在观察表格的基础上先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动脑思考完成,然后再通过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列出表格:学生得出结论。
变量与函数教案(一初中赵萍萍)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赵萍萍教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能列举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2)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探索,学会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其变化规律,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逐步学会运用函数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强化数学的应用与建模意识。
(2)引导学生体会函数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生经历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探索,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自信。
(2)进一步加深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函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的教学,以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为主。
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的方式动态化,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图中有着许多我们熟悉的变化着的事物。
再来欣赏这张图,近处是平静的湖面和绿洲,远处是雪山。
当我们向平静的湖面扔一块石子,湖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石子落入点为圆心向四周荡漾开去);登山运动员登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怎样变化?(降低)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变化的事物?这些运动变化的事物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研究各种变化着的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与函数(二)概念的引入带着两个思考完成下述三个问题:(1)下列三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量?(2)这些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1)若一场售出150张电影票,则该场的票房收入是元;若售出205张、310张呢?(2)若一场售出x张电影票,则该场的票房收入y元,则y= .问题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
《变量与函数》教案
《变量与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能够区分常量与变量。
2. 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变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量概念的引入和区分2. 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3. 函数的性质和特点4.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变量、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难点:函数的性质和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教案、blackboard2. 实例素材(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商品价格等)3. 练习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能够区分常量与变量。
二、教学内容1. 引入变量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变量,理解变量表示事物变化的概念。
2. 区分常量与变量:讲解常量和变量的定义,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常量和变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变量的概念,能够区分常量与变量。
2. 难点:识别生活中的常量和变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变量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运用讲解法,明确常量与变量的区别。
五、教学准备1. 课件、教案2. 生活实例素材(如:身高、体重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身高、体重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变量。
2. 新课导入:讲解常量与变量的定义,明确它们的概念和区别。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常量和变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常量和变量。
六、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函数的性质和特点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函数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与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函数§2.1函数2.1.1 函数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学习要求】1.通过丰富实例,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学法指导】通过实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用集合与对应刻画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1.函数的概念: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数集,对A中的任意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2.区间概念:设a,b∈R,且a<b.(1)满足a≤x≤b的全体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 [a,b].(2)满足 a<x<b 的全体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作(a,b).(3)满足a≤x<b或a<x≤b的全体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作 [a,b)或(a,b].(4)满足x≥a,x>a,x≤a,x<a的全体实数x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a] ,(-∞,a)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问题情境] 初中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虽然这种定义较为直观,但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于y=1(x∈R)是不是函数,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它,就不好解释,显得牵强.但如果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因此,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就很有必要.探究点一变量与函数的概念问题1 阅读教材29-30页中的(1),(2),(3),(4)四个函数关系的例子,指出这四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什么形式表达的?答:在上面的每个例子中,都指出了自变量的变化范围、由自变量确定因变量的对应法则,以及由此确定的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例子(1)和(2)中的两变量关系通过图象的形式表达的,例子(3)中的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列表的形式表达的,例子(4)中的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关系式表达的.问题2 从上述的四个例子中,你能感悟到一个函数关系涉及到哪些量?答:一个函数关系必须涉及到两个数集和一个对应法则.问题3如何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阐述上面四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答:共同特点是: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问题4确定一个函数最少需要几个要素?为什么?答:最少需要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因为函数的值域被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完全确定.问题5 若检查给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只须检查什么?答:(1)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否给出;(2)根据给出的对应法则,自变量x在其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值,是否都能确定唯一的函数值y.例1 对于函数y=f(x),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y是x的函数;②对于不同的x,y的值也不同;③f(a)表示当x =a 时函数f(x)的值,是一个常量; ④f(x)一定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 ①③正确,②是错误的,对于不同的x ,y 的值可以相同,这符合函数的定义,④是错误的,f(x)表示的是函数,而函数并不是都能用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小结: (1)在y =f(x)中f 表示对应法则,不同的函数其含义不一样;(2)f(x)不一定是解析式,有时可能是“列表”、“图象”;(3)f(x)与f(a)是不同的,前者为变数,后者为常数.跟踪训练1 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 =x 相等?(1)y =(x)2;(2)y =3x 3;(3)y =x 2;(4)y =x 2x . 解:(1)y =(x)2=x(x≥0),y≥0,定义域不同且值域不同,所以两函数不相等;(2)y =3x 3=x(x∈R ),y∈R ,对应法则相同,定义域和值域都相同,所以相等;(3)y =x 2=|x|=⎩⎨⎧x ,x≥0-x ,x<0,y≥0;值域不同,且当x<0时,它的对应法则与函数y =x 不相同,所以不相等;(4)y =x 2x的定义域为{x|x≠0},与函数y =x 定义域不相同,所以不相等. 探究点二 区间的概念问题1 阅读教材31页下半段,然后回答区间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答:设a ,b∈R,且a<b,(1)满足a≤x≤b 的全体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a ,b].(2)满足a<x<b 的全体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作(a ,b).(3)满足a≤x<b 或a<x≤b 的全体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作[a ,b)或(a ,b]. 问题2 实数集R 及x≥a,x>a ,x≤b,x<b 如何用区间表示?答:实数集R 可以用区间(-∞,+∞)表示;x≥a,x>a ,x≤b,x<b 分别用区间表示为:[a ,+∞),(a ,+∞),(-∞,b],(-∞,b).问题3 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a ,b]、(a ,b)、[a ,b)、(a ,b]、[a ,+∞)、(a ,+∞)? 答: 如图所示:a ,b 叫做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表示区间时,属于这个区间端点的实数,用实心点表示,不属于这个区间端点的实数,用空心点表示.探究点三 求函数的定义域导引 在函数关系式的表述中,函数的定义域有时可以省略,这时就约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得这个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问题1 对于一个确定的函数关系式,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考虑求函数的定义域?答: (1)分母不为零;(2)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非负;(3)若函数由几部分构成,则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4)如果是实际问题,除应考虑解析式本身有意义外,还应考虑实际问题有意义.问题2 在初中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怎样的?答: 一次函数f(x)=ax +b(a≠0):定义域为R, 值域为R ;反比例函数f(x)=k x(k ≠0):定义域为{x|x ≠0}, 值域为{y|y ≠0};二次函数f(x)=ax 2+bx +c(a ≠0):定义域为R ,值域为当a>0时,⎩⎪⎨⎪⎧⎭⎪⎬⎪⎫y|y ≥4ac -b 24a ;当a<0时,⎩⎪⎨⎪⎧⎭⎪⎬⎪⎫y|y ≤4ac -b 24a .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1x -2;(2)f(x)=3x +2;(3)f(x)=x +1+12-x. 解: (1)∵x≠2时,分式1x -2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2)∵3x+2≥0,即x≥-23时,根式3x +2才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3}.(3)∵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x +1≥02-x≠0⇒⎩⎨⎧x≥-1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1且x≠2}.小结: 求函数定义域的原理: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跟踪训练2 求函数f(x)=1x +1的定义域. 解: 要使已知函数有意义,当且仅当x +1>0.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1},即(-1,+∞).探究点四 求函数值和值域例3 求函数f(x)=1x 2+1(x∈R),在x =0,1,2处的函数值和值域. 解: f(0)=102+1=1, 容易看出,这个函数当x =0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当自变量x 的绝对值逐渐变大时,函数值逐渐变小至趋向于0,但永远不会等于0. 于是可知这个函数的值域为(0,1].小结: (1)f(a)表示x =a 时函数f(x)的值,而f(x)是一个函数.(2)由于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一个集合,在求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时候,要把定义域和值域写成集合的形式,所以常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区间.跟踪训练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 =2x +1,x∈{1,2,3,4};(2)y =x +1.解: (1)值域为{3,5,7,9}; (2)∵x ≥0,∴x +1≥1,∴值域为[1,+∞).例4 (1)已知函数f(x)=x 2,求f(x -1);(2)已知函数f(x -1)=x 2,求f(x).解: (1)f(x -1)=(x -1)2=x 2-2x +1;(2)因为f(x -1)=x 2=[(x -1)+1]2=(x -1)2+2(x -1)+1.所以f(t)=t 2+2t +1,即f(x)=x 2+2x +1.小结: 函数f(x)=x 2,即x→x 2,表示自变量通过“平方运算”得到它的函数值,所以x→x 2与y→y 2,t→t 2,u→u 2,…都表示同一个函数关系.f(x -1)表示自变量x 用代数式x -1代替后得到的新函数. 跟踪训练4 (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求f(x 2)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f(2x +1)的定义域为(0,1),求f(x)的定义域.解: (1)∵f(x)的定义域为(0,1),∴要使f(x 2)有意义,须使0<x 2<1,即-1<x<0或0<x<1,∴函数f(x 2)的定义域为{x|-1<x<0或0<x<1}.(2)∵f(2x+1)的定义域为(0,1),即其中的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1,令t =2x +1, ∴1<t<3,∴f(t)的定义域为1<t<3,∴函数f(x)的定义域为{x|1<x<3}.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函数值域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定义域中的一个数与之对应B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定是无限集合C .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后,函数值域也就确定D .若函数的定义域只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有一个元素解析: 由于函数的关系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表示,有些用列表法表示的函数其定义域和值域都不是无限集合,故选项B 错.2.下列关于函数与区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函数定义域必不是空集,但值域可以是空集B .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确定后,其对应法则也就确定了C .数集都能用区间表示D .函数中一个函数值可以有多个自变量值与之对应解析: 函数的值域不可能为空集,故A 错;当两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相同时,但两函数的对应法则可以不同,故B 错;由于整数集没法用区间表示,故C 错.所以选D.3.已知函数f(1-x 1+x)=x ,求f(2)的值. 解: 由1-x 1+x =2,解得x =-13, 所以f(2)=-13. 课堂小结:1.函数的本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由于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一经确定,值域随之确定,所以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只须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一样即可.2. f(x)是函数符号,f 表示对应法则,f(x)表示x 对应的函数值,绝对不能理解为f 与x 的乘积.在不同的函数中f 的具体含义不同,由课本的四个实例可看出对应法则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函数除了可用符号f(x)表示外,还可用g(x),F(x)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