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2实验课题:研究杠杆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和药品:铁架台杠杆尺钩码实验设想: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现象观察: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
反之费力。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1.3实验课题:天平的使用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和药品:天平砝码实验设想: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现象观察: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1.4实验课题:研究轮轴作用实验目标: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实验设想: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
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
现象观察: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则大。
实验结论: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1.5实验课题: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目标: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设想: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2.组装动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3.把两次的读数进行对比。
现象观察:用定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大。
用动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小。
实验结论: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2. 描述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大球仪、小球仪和灯泡。
2. 不同季节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日升日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观察天文现象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观察小球仪的自转:教师在教室的中央放置一个小球仪,用手自转它,并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仪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如出现昼夜变化。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
3. 学习新知(20分钟)a) 地球自转的原理:教师使用大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b)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教师根据季节变换的图片,由全球到半球,让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导致的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深入实践(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关于太阳、地球自转、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海报或模型。
b)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太阳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扩展问题,如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相反,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自转、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主要介绍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 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 了解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3.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和重要意义还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引导。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地球在运动,但是人类是怎么认识到地球在运动的呢?”讲授新课1.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师可以先介绍古希腊学者阿里斯托芬尼的认识,他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球,并且地球的大小是已知的,而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阿里斯托芬尼的认识。
接着,教师可以介绍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体都围绕地球运动。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托勒密的地心说。
最后,教师可以介绍哥白尼的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体都围绕太阳运动。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哥白尼的日心说。
2. 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模型来展示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小球代表太阳,一个中等大小的球代表地球,一个小球代表月亮,然后让学生模拟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运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亮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方法2. 生命与遗传3. 物质与变化4. 力与机械5. 电与磁6. 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如下:1. 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表达与交流。
2. 生命与遗传:基因、遗传、变异、生物多样性。
3. 物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4. 力与机械:力的作用、简单机械、机械效率。
5. 电与磁:电路、电流、磁场、电磁感应。
6.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了解生命与遗传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理解物质与变化的现象,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4. 学习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5. 掌握电与磁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和实验能力。
6. 认识地球与宇宙,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遗传与变异、质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电路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实验器材、电路元件。
2. 学具:实验报告、练习册、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案例、新闻、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主题。
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分层次书写,清晰明了。
3. 图表:绘制相关图表,形象直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哪些?(2)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有哪些?(3)质量守恒定律是什么?(4)力的作用有哪些?(5)简单机械有哪些?(6)电路的组成是什么?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科学家的故事。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公转的速度呢?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1.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1. 实验1:利用手电筒和小球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1)将手电筒放在球的一侧,球的另一侧会出现阴影,这一侧就是夜晚;而手电筒照射的一侧就是白天。
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手电筒,将手电筒照射在一个小球上,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奇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进化2. 健康生活健康饮食个人卫生3. 物质的奥秘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进化过程,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健康饮食和个人卫生的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 教学重点: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进化图谱健康饮食宣传册物质性质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健康饮食计划表实验报告册天文观察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生命的奇迹实践情景引入:参观动植物园,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随堂练习:填写生物观察记录表。
2. 健康生活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健康饮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健康饮食和个人卫生的知识。
随堂练习:制定个人健康饮食计划。
3. 物质的奥秘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例题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随堂练习:进行物质性质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4. 地球与宇宙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星空,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随堂练习:使用地球仪和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奇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进化2. 健康生活健康饮食个人卫生3. 物质的奥秘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命的奇迹:生物观察报告健康生活:个人健康饮食计划物质的奥秘:物质性质实验报告地球与宇宙:天文观察记录2. 答案:健康生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定个人健康饮食计划。
物质的奥秘:学生完成实验后,填写物质性质实验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岩石与矿物、生物的多样性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酸碱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力与能源、太阳能、能量守恒定律4.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物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通过实践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验教学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课程主题。
2. 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溶解的原理。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2. 答案:(1)物质溶解是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开发、污染、乱捕滥猎等。
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法规、开展环保行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科学竞赛、环保志愿者等,提高综合素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主要介绍了工具和技术的概念及其紧密联系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工具和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工具和技术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和掌握常见的工具和技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工具和技术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和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已经逐渐形成,但对于工具和技术的概念和作用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热身活动1. 老师将一些常见的工具和技术(如锤子、钳子、显微镜、计算器等)摆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作用和联系。
2.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作用和联系,老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工具和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环节:概念讲解1. 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工具和技术的概念和联系,让学生对工具和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老师解释工具和技术的定义,如“工具是人类用来完成某项任务的物品,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和社会规律创造的方法和技能。
”3. 老师通过实例,如锤子和钳子的联系,显微镜和计算器的联系等,让学生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学题目等。
2. 学生亲身体验工具和技术的作用,感受工具和技术的便利和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实验,对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 动物与生态动物的生存智慧生态系统与食物链3. 植物的力量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成与构造宇宙探索与航天科技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帮助学生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生存智慧,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态系统与食物链、地球的形成与构造。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智慧、宇宙探索与航天科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结合实物模型、实验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列出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
2. 板书布局:左侧列出章节,右侧详细列出每个下的具体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简述生命的起源过程。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动物的生存智慧:分析一个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简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地球的形成与构造: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宇宙探索与航天科技:简述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 答案: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第一章:人体的运动系统1.1 骨骼和肌肉教学目标:了解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掌握骨骼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介绍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
讲解骨骼和肌肉的功能。
展示骨骼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1.2 骨骼的分类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骨骼的分类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骨骼的分类。
讲解骨骼的功能。
1.3 肌肉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肌肉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肌肉的类型。
讲解肌肉的功能。
第二章:人体的呼吸系统2.1 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呼吸道的组成。
讲解呼吸道的功能。
2.2 肺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肺的结构。
讲解肺的功能。
2.3 呼吸的过程教学目标:了解呼吸的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呼吸的过程。
第三章:人体的消化系统3.1 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消化道的组成。
讲解消化的功能。
3.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讲解食物的吸收过程。
第四章:人体的循环系统4.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心脏的结构。
讲解心脏的功能。
4.2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血管的类型。
讲解血管的功能。
4.3 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第五章:人体的泌尿系统5.1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
讲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5.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讲解尿液的排出过程。
第六章:人体的内分泌系统6.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掌握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它们的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植物的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2. 动物世界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3. 地球宇宙与空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与探索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掌握植物生命周期及繁殖方式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理解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宇宙的奥秘与探索理解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 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宇宙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2. 教学重点:植物与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地球宇宙的基础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天体模型等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实验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讨论植物的多样性观察身边的动物,探讨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观察夜空,引发对地球宇宙的思考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激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兴趣2.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实例,讲解植物的分类、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以动物为例,解释动物的分类、行为与适应环境结合地球仪、天体模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通过实验,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动物观察、地球宇宙知识问答等练习开展物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2. 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3. 地球宇宙与空间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的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自转与公转物质性质与变化2. 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作业题目,编写详细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开展植物种植、动物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博物馆等地,拓宽知识视野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5. 随堂练习的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编写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教学难点:针对植物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宇宙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等难点,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册)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册)第一单元生物小达人课时一了解牙齿教学目标1.了解牙齿的构造和牙齿的作用;2.认识并掌握正确的牙齿清洁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认识并理解牙齿的构造和牙齿的作用;2.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由学生们在班级展示牙齿的知识;2.生活中的经验:红糖能够让牙齿变黄,口香糖对牙齿的影响;(课前教师将弄好实验)3.了解牙齿的构造;模拟实验,使用鸡蛋壳模拟牙齿,观察不同条件下牙齿的变化;4.牙齿的作用;通过图示和贴画,让学生们认识到牙齿的不同功能;5.正确刷牙方法;观看视频和配合展示,让学生们模仿正确的牙齿清洁方法。
教学过程1.开音视频,简单介绍今天的课程,引出问题为“大家有没有觉得牙齿很有用的?”技巧性问问题,让学生们提高参与性。
2.口语题,让学生们在班级展现牙齿的知识。
3.介绍实验结果,分析饮食、刷牙和健康等方面对牙齿的影响。
4.介绍牙齿结构的好处和功能,让学生们模仿。
5.明确牙齿宝贵的地位,告诉学生们牙齿健康的必要性。
6.将视频播放并展示牙齿清洁方法,让学生们模仿。
教学心得科学课的设计,要注重多方面的思考。
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十分重要。
透过实验让学生们自我思考“我该如何保护我的牙齿?”引导学生们了解牙齿神奇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们对此课程的持续关注度受到不严重的控制。
第二单元物理小猎人....第三单元化学小魔....第四单元天文小博弈者....第五单元地理小探险家....第六单元科技小制造者.....。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认识不同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地球的力量:了解地震、火山、山川等地理现象。
2. 生命在变化中成长植物的生长:学习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过程。
动物的发育:了解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无处不在: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学习能量转化的实例,如水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
4.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为。
和谐共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同自然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生命的神奇。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
培养环保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环保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2. 教学重点:自然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象现象图片、地球仪、植物种子、动物模型等。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能量转化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植物种子、土壤、浇水工具等。
学生个人实验器材: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气象现象、植物生长等。
2. 新课内容: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学习各章节内容。
3. 例题讲解:指导学生分析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 内容:各章节及重点知识点。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2.3 人体的重要器官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3.2 地球的构造与现象3.3 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简单电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培养,科学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哪些?举例说明。
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简述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斜面等。
例如,开瓶器、剪刀、自行车等都是利用简单机械原理。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人体的主要器官有心脏、肝脏、肺、胃等。
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肝脏具有解毒、储存营养物质等功能,肺负责呼吸作用,胃负责消化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繁殖方式。
2. 第2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能量守恒定律。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太阳系、恒星与行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能量转化和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模型、能量转化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2. 学具:显微镜、植物种子、土壤、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例题讲解:(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能量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恒星与行星的特点。
3.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植物种植、能量转换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2. 能量的转化:太阳能→化学能→电能3.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公转,恒星与行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简述能量守恒定律。
(3)介绍地球的结构及太阳系。
2. 答案:(1)图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小行星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常见物体的性质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2.1 植物的生长2.2 动物的适应3. 第三章地球的秘密3.1 地球上的水资源3.2 地球的内部构造4. 第四章光与能量4.1 光的传播4.2 能量的转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理解光的传播和能量的转换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模型、挂图、实物等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天平、温度计、电能表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植物、动物模型等学生个人学习材料:笔记本、画图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2. 例题讲解: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4. 小组讨论与展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展示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关键词等2. 教学过程:例题、练习题、小组讨论结果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2. 答案:提供详细的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等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第一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第二节: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二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 第三章:能源与环境第一节:能源的分类与利用第二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生物的分类、进化与适应。
3. 提高学生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生物的分类、进化与适应能源的分类与利用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生物标本能源模型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生物观察记录表能源分类图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能源模型等,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生物多样性、能源与环境等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科学探究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举例说明。
(2)生物的多样性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展示生物标本。
学生观察生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介绍生物的进化与适应,举例说明。
(3)能源与环境讲解能源的分类与利用,展示能源模型。
学生进行能源分类练习。
讲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对科学探究、生物多样性、能源与环境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步骤2.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进化、适应3. 能源与环境:分类、利用、环保、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列举生物的分类特征。
(3)简述能源的分类及利用。
2. 答案:(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一、第一章教案:物质与材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2. 教学内容a.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物质的观察和实验3. 教学步骤a.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讲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进行物质观察和实验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显微镜、试管等。
二、第二章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位置和结构,掌握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
2. 教学内容a. 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3. 教学步骤a. 引入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讲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4. 教学资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气候图表等。
三、第三章教案:生物与环境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2. 教学内容a.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3. 教学步骤a. 引入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4. 教学资源生物标本、生态瓶、观察工具等。
四、第四章教案:人体与健康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
2. 教学内容a.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健康的生活方式c. 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3. 教学步骤a. 引入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讲解健康的生活方式c. 观察和实验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4. 教学资源人体模型、健康宣传资料、实验器材等。
五、第五章教案:科学与技术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刚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
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
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
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
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
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
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
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
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教学反思:1.5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1.引入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