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文化 地理类文章范文
![文化 地理类文章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a498a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c.png)
文化地理类文章范文
人类的文化和地理是息息相关的。
文化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塑造和影响着地理环境。
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人类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地理环境。
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组织等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沙漠地区,人们的生活以沙漠农业和游牧为主,他们依靠独特的水利工程和饲养方式来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
而在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则以渔业和海洋贸易为主,他们利用海洋资源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地理环境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地理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促使人们进行资源的交流和贸易,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就是地理条件的结果,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文化也可以改变地理环境。
人类的文化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开垦更多的土地,改善了地理环境。
而工业的发展则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破坏地理环境。
因此,人类应该在保护地理环境的同时,发展可持续的文化活动。
人类的文化和地理是相互关联的。
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而文化又影响着地理环境。
只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和地理的和谐发展。
这需要我们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促进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文化地理学论文
![文化地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3f7323e009581b6ad9eb44.png)
文化地理学论文文化地理学论文客家方言研究方言(dialect)就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就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就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就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就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家方言属于就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研究客家方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以及她们的地理面貌与人土风情。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部分、北部、福建西部、福建漳州南部的平与、南靖、云霄、诏安部分地方存在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使用客家方言。
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主要有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苖粟三县、四川、浙江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就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体系,内部差别不太大。
而虽然就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
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占汉族总人口的4、5%。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
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就是丘陵与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
中国大陆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
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精--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doc
![精--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e6b068bc6294dd88d0d26bbe.png)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中国地大物博,有哲学不完的地理知识,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成因,又囊括了成百上千种的人文形态。
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9c52312af90242a895e5aa.png)
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论文摘要: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有地理学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甄别和探讨,根据时代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把地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
不仅如此,很多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应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使其融入现代教育的体系之中.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开辟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通道:在不影响原有课程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有关学科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报告、讲座,或参观、旅游、表演、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
显然,这是各相关学科教师,包括地理教师,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青少年有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青少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他们有责任、有必要了解学习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学习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自身还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
高中地理由于学科特点特别适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作为一个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和输出能力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中学生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
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
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8a07fac8d376eeaeaa31c2.png)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班级学号:1001014101姓名:项洁上课时间:周四第9,10节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讲它体现为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
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作为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证实其正确性。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
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有关文化地理学
![有关文化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2c80d0b14e852459fb5706.png)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学生姓名:王佳慧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B1008学号:0114100825辽东学院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摘要:建筑的形成与自然气候环境有关。
主要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当今的建筑设计更考虑到国际先进性,务使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别具一格。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多种多样,有冷暖、干湿、雨量、大风、暴雨、积雪和沙暴等气候的差异。
关键字:南北建筑差异;气候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居住都是人们考虑的重要基本生活条件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
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不同的建筑风格(一)北方建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较为平坦。
居民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普智、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区气候分界线,我国北方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东北和华北气候环境有异,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
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
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9348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6.png)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文化地理学 期末课程论文例文,结合文化现象分析称因
![文化地理学 期末课程论文例文,结合文化现象分析称因](https://img.taocdn.com/s3/m/e5efd010c5da50e2524d7fcd.png)
修水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美国作家爱默生如是说。
人类因文化的创造而富有内涵,文化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文明。
地域文化的差异又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形式。
我的家乡是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位于赣、湘、鄂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水环绕的城市。
不像北方大气粗犷的中原文化,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秀气婉约,我的家乡文化独具一格,富有浓浓的南方山城文化色彩。
首先来谈谈家乡的物质文化。
什么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及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即表现为物质文化,修水作为一个南方山城,地理上“八山半水一分田”是她的特征,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样是富有特色的。
首先,从衣食住行上来说,修水人喜食大米,蔬菜及腊肉;穿着有着明显的四季特征。
从文化的物质变迁上来讲,从过去六、七十年代的“吃饱喝足”时代到现在的“平民珍馐”时代;从过去的“蓝衣黑裤”到现在的“彩旗飘扬”;从“吊脚楼、砖瓦房”到“商品房”,这些文化现象的变迁离不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物流业等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
从地域文化特色上来讲,修水人喜饮茶,出产“宁红茶”;修水人偏爱油、辣的食品,特色小吃有“哨子”;在修河沿岸有一些富有特色的江南吊脚楼。
为什么修水有着这样的地域物质文化?首先自然方面,地形多山地,少耕地,适合发展茶林农业,而粮食则显得十分珍贵,受人喜爱,而崎岖的地形又为吊脚楼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吃辣御寒,服饰风格也各种各样。
人文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得文化物质在发生着变革。
在精神文化上,修水可谓是独树一帜,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齐名苏轼。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感叹人生之无奈;“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对当时官场的揭讽......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陈寅恪更成为中国近代与王国维并肩的国学大师。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bf25c876a20029bd642d5d.png)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贵州旅游地理文化年级:_______2013级______专业:______工商管理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2014年 6 月 18 日贵州旅游地理文化摘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对贵州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民俗旅游和文化内涵相融合。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
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正因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光。
这里的人们更是与自然和谐信息,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特色风景区。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人与山、水、洞林、石相辉相应。
其中特具地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c4ad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7.png)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学习中国文化地理,让我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地理特点是多样的,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形。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的山脉和河流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另外,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孕育了多元的地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地理,我了解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地理环境,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我学习中国文化地理的重点之一。
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个历史中孕育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地理,我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国的古建筑和世界闻名的山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地理,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学习中国文化地理还让我了解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例如,广东有着悠久的粤剧和粤菜文化;云南有着独特的民族乐器和手工艺;西藏有着神秘的藏传佛教和宗教建筑等等。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地理,我了解到了这些地域文化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这为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地理,我对中国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地理环境、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都洋溢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地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地理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16c2cf5fbfc77da369b105.png)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结课论文题目:区域地理与江南文化精神的形成系别经济系专业会计学姓名学号 0 1 3 1 1 62012年12月17日区域地理与江南文化精神的形成摘要江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如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等都区别于其他区域。
关键词:江南、地理、文化、影响因素1区域文化的形成区域文化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显现出来的,它包含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总和。
一方面,它不断变易、逐渐丰富,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渐次展开而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并沉积;另一方面,它又相对稳定,始终保持着一些使之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品质。
而在此过程中,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限定,规定了这一区域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仅就汉民族文化圈而言,大体可以以淮河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著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
特别是唐宋以降,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也从‘开封——长安’东西向轴线彻底移向江南地区,最终落在‘杭州——苏州’南北向轴线上。
”也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因此,文人学者提及“江南”一词之时,大多指称的即为东南地区,本文亦正复如此。
【地理】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地理】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46a060bceb19e8b9f6ba72.png)
【关键字】地理大学课程论文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学号:目录摘要 (3)关键字 (3)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4)1、位置范围 (4)2、地形特征 (5)3、气候特征 (5)4、饮食习惯 (5)关于鲁菜 (5)5、建筑风格 (5)6、综合论述 (5)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5)1、位置范围 (5)2、地形特征 (6)3、气候特征 (6)4、饮食习惯 (6)关于维扬菜 (6)关于川菜 (7)关于粤菜 (7)5、建筑风格 (7)6、综合论述 (7)三、结论 (7)参照文献 (8)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
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Abstract: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1、位置范围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黄海和渤海。
文化地理学论文2
![文化地理学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f888ea91a37f111f1855bf1.png)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中华酒文化浅析中华文化之历史,酒文化贯穿其中,它着实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内涵,文人骚客更是在其浸染下留给后世诸多不朽之名篇,文章以此为基点,阐释了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希望以此给时人留下一点借鉴。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酒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催化剂。
从古至今酒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中的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不能排除的存在一部分。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丰繁,渗透了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因此,关于酒的故事经常会成为人们交流、谈吐的话题,大都以历代名人诗文中咏酒的名句、佳话为内容,这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又绵延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酒史(一)酒的起源酒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一说源于轩辕黄帝,一说始于禹时仪狄。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历经了漫长的2000年,即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
(二)酒的发展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这一段落为我国传统酒(三)酒的成熟从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宋朝,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
(四)酒的提高第四段落是由公元1000年的宋朝到公元1840年清王朝的结束,历时840年,这一时期为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
(五)酒的变革从公元1840年一直到现在,为第五段落,是我国传统酒的变革时期。
二:酒文化与礼仪(一)酒的礼俗请酒斟酒敬酒劝酒饮酒祝酒谢酒(二)酒令—酒席上的助兴游戏(1)雅令:先推选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要根据令官的意令来出相应的诗句或对子,否则将会被罚酒。
这是最能考验饮酒者才思的一个项目。
(2)通令:有叫做俗令,行令方法主要有划拳,猜数,抽签,投掷等,通令很容易渲染酒宴的热闹氛围,但是就其划拳,猜数等喧哗,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与嘈杂。
人文地理论文Word版
![人文地理论文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c8b08d6294dd88d0d26b84.png)
保护方言留存故乡记忆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而产生了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从方言的这个定义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方言和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所以说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种继承。
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上面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景象已不可能重现,但是它们在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打下了或多或少的一些烙印。
因而说方言是历史发展留下的一种非物质遗产也不为过。
但是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推广普通话在全国开展,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方言是落后的、不好的,必须要摒弃掉方言,努力的学习好普通话。
我觉得这些人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方言为什么会存在,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像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一样。
方言的产生是因语言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单方面的大力推行普通话而忽视方言肯定是违背正常的语言发展规律的。
现在许多地方的年轻人都只会讲普通话,对于他家乡的方言却一句都说不出,我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诗《回乡偶书》中的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我想这在现代这可能几乎快成了一个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才能见到的场景了吧。
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一大批学者意识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之所在。
前段时间,我在一篇名为《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华校长的建议引发多方关注》的文章中说到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身为语言学教授的王建华就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开展语言普查工作。
通过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国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绘制详细、精确、可传至后代的多媒体语言地图,建立中国语言博物馆。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4198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5.png)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我将以此为主题,撰写一份针对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的结题报告。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如《山海经》中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以及古代对天文、水文等方面的认识,都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凶观念、风水理论等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历史上的具体事件上,同时也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比如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受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又比如中国古代的商贸文化,得益于中国多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古代就具有了繁荣的城市和发达的商品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四季五行等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独特风貌。
比如古代的航海活动,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和天文地理知识,才能保证航海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deab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艺术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是初中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需要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全面评估,并做出有价值的总结和回顾。
让我们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起。
我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吸收了多种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传统。
这其中涵盖了儒家思想、道家理论、佛家教义等多种思想体系,还有我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略其内涵和魅力。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和谐统一、礼仪尊重、忠诚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国家发展之中,影响着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才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间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我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
古代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无不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我国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在总结回顾部分,我们需要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格。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更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文明进步。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渊源,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和传播。
初中地理中我国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不仅是一次学术任务,更是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领悟。
中国地理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地理文化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9a640e581b6bd97f19ea7d.png)
论中国地理文化之建筑文化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班级:工程管理一班姓名:姚兆一学号:02611116目录摘要 (2)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2)(一)北方建筑概述 (2)(二)南方建筑概述 (3)二、建筑南北差异及原因 (4)(一)南北建筑差异 (4)(二)差异产生原因 (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摘要中国建筑是中国南北差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南北建筑的差异很明显,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阐释。
中国地理的差异成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
也成就了建筑的多样化。
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它的适应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中国古建筑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中,中国的南北建筑是南北文化地理差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依据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一)北方建筑概述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一提起北方民居,大家自然会想到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文化地理学论文.doc
![文化地理学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de1de99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d.png)
文化地理学论文客家方言研究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血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家方言属于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研宄客家方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以及他们的地理面貌和人土风情。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部分、北部、福建西部、福建漳州南部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部分地方存在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江西、广西、湖南、叫川等省也有使用客家方言。
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主要有江西南部、广两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苗粟三县、叫川、浙江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体系,内部差别不太大。
而里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屮古屮原话的特点。
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占汉族总人口的4.5%。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丙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力代表的赣南客家话。
进一步,可以分力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是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
中国大陆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
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毎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主要以梅县话为代表。
此语言历史悠久,20世纪被正式定名为客家话。
客家话的语言特征,在语音方面声母:发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并、定、群、从、澄、崇)声母字,不论平仌,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1bcc8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40.png)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那么。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兴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那么孝》感恩之心表达在一个孝字上,父母照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根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课程论文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学号:2012-6-6目录摘要 (3)关键字 (3)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4)1、位置范围 (4)2、地形特征 (5)3、气候特征 (5)4、饮食习惯 (5)关于鲁菜 (5)5、建筑风格 (5)6、综合论述 (5)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5)1、位置范围 (5)2、地形特征 (6)3、气候特征 (6)4、饮食习惯 (6)关于维扬菜 (6)关于川菜 (7)关于粤菜 (7)5、建筑风格 (7)6、综合论述 (7)三、结论 (7)参考文献 (8)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
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Abstract:China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1、位置范围○1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黄海和渤海。
(三大地理单元)。
【○1】○2政区:黑、吉、辽、京、津、冀、鲁、晋、陇、豫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
【○2】○3经纬位置:34°N~53°N,100°E~135°E【○3】○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4】○5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5】2、地形特征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
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地区。
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海拔较低;北部多沼泽;南部多湿地和盐碱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3、气候特征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地区是高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离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气候的基本特征:①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气温年较差大,气温日较差亦大。
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在7月,春温高于秋温。
②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特点为: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④风力大。
4、饮食习惯由于北方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开阔,降水季节性分明,宜种植小麦,故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馒头是餐桌上的必不可少的,没吃馒头就觉得没吃饱。
北方爱吃咸。
当然各地也是不同的比如东北那边就喜欢吃炖菜味道也比较浓重甘肃就是以拉面为主。
当然,北方人也食大米,北方大米因为成熟时间漫长口感较好。
鲁菜是北方具有代表的菜系,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
关于鲁菜鲁菜是中国历史渊源最早的一个菜系。
明清之际,鲁菜作为自成体系的菜肴,影响所及遍及东北和黄河流域,故又被称为“北方菜”。
鲁菜正宗主要分布于山东。
山东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鲁菜提供了多样的原料。
鲁菜包括:爆、炒、烧、炸、熘、扒等。
鲁菜作为调味菜味浓而咸鲜明显,喜用蒜、葱、姜调料,浓料主要表现在配料汤上,主料只是外层入味,内层仍保持原味。
鲁菜的凉菜则重酱制。
【○6】5、建筑风格北方的四合院和胡同是北方地区独特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整的宅院或房屋。
用材多以砖石为主,屋顶为平顶。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故墙厚而窗小。
华北地区则更加注重室内的采光。
黄土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多住窑洞,门开向南。
【○7】6、综合论述由于北方地区的地形较为完整、平坦的地形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性显著的气候特点,再加上北方的物产较为丰富。
导致了北方人的口味较为浓重,房屋墙体较厚,注重采光,保暖,屋顶较平坦的特点。
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1、位置范围○1自然: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
○2政区:琼、粤、台、闽、桂、滇、川的大部、渝、黔、湘、赣、浙、沪、鄂、苏和皖的大部、港、澳○3经纬位置:34°N以南,98°E~123°E【⑧】○4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⑨】2、地形特征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
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含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含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南岭、武夷山、大巴上、巫山、雪峰山、大别山等。
3、气候特征○1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2降水在800mm以上,东南沿海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最多○3冬季气温在0℃以上,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滇两省南部在15℃以上○4东南沿海(台、闽、粤、琼)受台风影响严重。
长江流域6~7月为梅雨季节,7月中旬出现伏旱。
川、粤、贵、琼、台受寒潮影响小4、饮食习惯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南方人很重视色、香、味,口味偏淡,喜欢用糖,喜欢臭的食品,如臭千张、臭豆腐、臭冬瓜、臭笕菜杆。
好些人还喜欢生食活的水产品,如虾、蟹、鱼等,蘸一点佐料就吃起来。
南方人讲究精细,而且每顿饭都会有汤,口味以清淡为主!我国四大菜系中的三大菜系(川菜、粤菜、维扬菜)都分布与南方地区关于维扬菜扬州在我国古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其在发扬本地菜的基础上接受了北传的鲁菜,并有所发展。
同时作为盐商的云集之地,盐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也促进带有官菜特点的盐商菜发展。
因而扬州菜是一个集地方菜、官府菜、宫廷菜为一体的相对开放的菜系。
维扬菜属本味菜,讲究烂熟。
其风味特色是清淡入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清汤清澈见底,浓汤醇厚如乳,原汁原味,加糖作调料,特别是分支无锡菜,因而咸味菜也含甜味,形成“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菜系特征。
维扬菜还以擅长长江鲜而著名。
维扬菜茶点包括早茶点心和正餐风味茶点也很风行,并有四时不同点心之差别。
维扬菜肉禽水产类加工出色,而山珍海味加工不明显。
关于川菜川菜注重用辣椒调味,继承“好滋味,尚辛香”,逐渐形成地方风味浓郁的菜系,以制作禽味为擅长。
川菜以鱼香肉丝、水煮肉、回锅肉、怪味鸡、魔芋烧鸭、干烧鱼、麻婆豆腐等调味菜,以蒜泥臼肉、夫妻肺片、灯影牛肉、四川泡菜等风味凉菜,还有汤圆、担担面、抄手(馄饨)等街头小吃而著称,更有麻辣出奇的重庆火锅。
川菜在四大菜系中,山珍海味相对用的最少。
关于粤菜粤菜泛指岭南风味,岭南兼有沿海海鲜、三角洲和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鲜、又有山的的山珍,加以原为南蛮之地,保持南蛮食的“生猛”特点。
广州菜式粤菜的主题,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博,品种多样。
潮州属粤南语系,自成一派。
以烹制海鲜、素菜、甜食见长,汤菜最具特色。
广州菜和潮州菜虽都为本味菜,注重新鲜、爽滑、脆嫩等风味特色,但广州菜要配汤料入味,重烧、烤;潮州菜更注重清淡原味,配料汤也求清淡,各菜配以不同的蘸调料,由就餐者自蘸浓淡。
并以卤代酱,因而差别也不小。
【⑩】5、建筑风格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其中无非是游廊,漏窗,却能营造出对景,借境等名堂。
【○11】6、综合论述南方地区的地形较为破碎,导致南方的建筑较为精细小巧,不似北方地区一样规模宏伟,面积较大。
由于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使得南方的建筑更加注重防水和通风,建筑的窗体较小,墙体较薄,屋顶多为尖顶。
南方的饮食文化较为丰富,制作精细,口味清淡。
【结束语】通过对南北方地形、气候的分析,结合其自身的饮食、建筑方面的风格特点知: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与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有着弥补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建筑风格直接反映了该地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参考文献】○1~○4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本○5百度图库“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61994年5月《地理学报》第49卷第3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划和发展趋势》陈传康○7论文《我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腾海芳⑧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本⑨百度图库“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⑩994年5月《地理学报》第49卷第3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划和发展趋势》陈传康11百度知道“南北方建筑风格”○○1~○4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本○5百度图库“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61994年5月《地理学报》第49卷第3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划和发展趋势》陈传康○7论文《我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腾海芳⑧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本⑨百度图库“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⑩994年5月《地理学报》第49卷第3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划和发展趋势》陈传康11百度知道“南北方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