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曲线教学课例资料
科赫曲线
科赫曲线
简介
科赫曲线(Koch curve )是一种像雪花的几何曲线,所以又称为雪花曲线。
1904年瑞典数学家科赫第一次描述了这种不论由直段还是由曲段组成的始终保持连通的线,因此将这种曲线成为科赫曲线。
定义
设想一个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取每边中间的三分之一,接上去一个形状完全相似的但边长为其三分之一的三角形,结果是一个六角形。
现在取六角形的每个边做同样的变换,即在中间三分之一接上更小的三角形,以此重复,直至无穷。
外界的变得原来越细微曲折,形状接近理想化的雪花。
画法
1、任意画一个正三角形,并把每一边三等分;
2、取三等分后的一边中间一段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并把这“中间一段”擦掉;
3、重复上述两步,画出更小的三角形。
4、一直重复,直到无穷,所画出的曲线叫做科赫曲线。
特性
1、它是一条连续的回线,永远不会自我相交。
2、曲线任何处不可导,即任何地点都是不平滑的。
3、曲线是无限长的,即在有限空间里的无限长度。
4、曲线上任意两点距离无穷大。
5、每次变化面积都会增加,但是总面积是有限的,不会超过初始三角形的外接圆。
思考
科赫曲线中产生一个匪夷所思的悖论:"无穷大"的边界,包围着有限的面积。
这让保守派数学大师们都很难相信。
科赫曲线是比较典型的分形图形,它具有严格的自相似特性。
提问:在有限面积里面,无穷的去选择无穷小的点来组成的"封闭"曲线.会包围着无穷大的面积吗?。
雪花曲线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看作属于高一数学《数列》中的内容,《数列》是人教版教材中第三章的内容,在讲完了等比数列后开设本节研究课。
本节课通过研究大家熟知的雪花,分析它的形状、周长及其面积,来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唤起大家对数学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研究雪花曲线,将分形几何的内容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铺垫。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学会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②了解雪花曲线,了解分形几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②利用几何画板自我掌握新知识的能力;③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②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对美的追求。
三、教法、学法:通过提出问题“雪花的形状如何?”引出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由老师给出科赫的雪花曲线构成方法,让学生在几何画板环境下作雪花曲线,以探求曲线形状。
雪花曲线的周长及其所围面积可通过讨论由学生来发现计算方法,老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达到对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雪花曲线认识及其周长、所围面积的求法。
难点:雪花曲线的周长无限长,而面积是有限的,即无限的曲线围成一个有限的面积的认识。
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通过封面的雪花飘落,引出“雪花形状”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发表自己对雪花的理解,以激起他们对研究雪花的兴趣。
(二)激烈讨论,引出话题曲线生长(5次)当同学们通过讨论,对雪花形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之后,由老师给出科赫的构造雪花曲线的方法,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为工具来研究雪花曲线的形状。
雪花曲线是无限生长的,永无止境,老师使用已做好的课件来演示曲线的生长过程,对曲线放大,观察局部,引起学生对曲线自相似...的初步认识。
无限生长的曲线它的周长如何?所围面积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奇妙的雪花曲线
奇妙的雪花曲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对雪花曲线周长、面积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2 使学生了解分形几何的有关内容。
(能力目标)1 通过系列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了解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2 通过对雪花曲线等图形的探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探究雪花曲线的周长及其所围面积;教学难点:雪花曲线所围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寻求;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过程设计:1一、问题背景:播放雪景的图片,提问雪花的形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二、研究问题:如果把雪花想象成如图所示的正六角形,提问学生能否从一个等边三角形出发作出这样的图形。
接着进一步指出,雪花的形状其实非常复杂,右图是瑞典数学家科赫将雪花理想化得到的科赫雪花曲线,提问学生能否仍然从等边三角形出发作出这样的一条雪花曲线,由学生讨论得出:在等边三角形每条边的中央分别向外作等边三角形,边长是原三角形边长的三分之一,就得到了一个六角形。
依照此法,无限制的进行下去,就可以得到漂亮的雪花曲线了。
雪花曲线除了具有漂亮的外形,还蕴涵了哪些数学规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2问题1:对雪花曲线作进一步思考,在雪花曲线的每一次生长中,相对于原三角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导学生发现它的边长、边数、周长和面积等都发生了变化。
问题2:逐步生长,探究周长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每一边在生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只研究其中一条边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化策略。
让学生自主发现、互相讨论,共同寻找到规律:3得到周长的计算公式后可以提问学生:当n越来越大时,雪花曲线的周长会有什么变化,当原图中三角形的边长为1cm时,显然三角形的周长是3cm,n=33呢,n=82呢, 我们不妨用计算机计算出这样一组数据:n=33时,周长为39819.84cm,约为398米;10 n=82时,周长约为5.27×10cm。
雪花曲线面积公式
雪花曲线面积公式雪花曲线(snowflake curve)是一种分形曲线,具有类似于雪花的形状。
雪花曲线在科学、工程、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雪花曲线的面积公式、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
一、雪花曲线的面积公式雪花曲线的面积公式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Georg Cantor)最先发现的,即:S=\frac{3\sqrt{3}}{20}L^2S表示雪花曲线的面积,L表示雪花曲线的边长。
二、雪花曲线的原理雪花曲线是一种基于分形几何的曲线,具有自相似性和不规则性。
雪花曲线的生成是通过迭代过程得到的。
具体来说,生成一个雪花曲线需要以下几个步骤:Step 1:以一个正三角形为起点。
Step 2:将正三角形的每条边等分为3段,并将中间一段替换为两个边长相等、与中间一段成60度角的小正三角形,即在正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上均生成一个小正三角形。
Step 3:对于每个小正三角形,重复Step 2的操作,直到达到所需的细节程度。
整个过程类似于“分形生长”,即通过不断重复根据一定规律生成新的形状。
这样生成的雪花曲线具有自相似性和不规则性,且细节层次丰富,看起来别具一格。
三、雪花曲线的实际应用场景1.计算机图形学雪花曲线是计算机图形学中常用的一种分形曲线,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
由于雪花曲线具有自相似性和不规则性,可以给图形增加一定的复杂度和美感,因此在图形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科学研究雪花曲线还被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研究领域。
在材料科学中,雪花曲线可以用于研究材料表面的形貌、结构和性质。
在气象学中,雪花曲线可以用于模拟雪花的形状和降雪规律。
3.金融市场分析雪花曲线还可以应用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分析和预测。
利用雪花曲线的自相似性和不规则性,可以揭示金融市场存在的某些隐含规律或规律的破坏,进而预测市场的趋势和波动,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四、结语雪花曲线是一种基于分形几何的曲线,具有自相似性和不规则性,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科学研究、金融市场分析等领域。
雪花曲线教学课例资料
“雪花曲线”教学课例嘉定教师进修学院张桂明2003年12月25日一、教材背景分析“雪花曲线”是高中数学(试验本)第七章中的拓展内容.教材中介绍了“雪花曲线”的作法(生成过程),提出并解决了四个问题.由于学生对雪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用数列知识研究解决“雪花曲线”的问题很感兴趣.新教材把“雪花曲线”编入拓展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雪花曲线的探索与研究,还可以了解一些分形几何的初步知识.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没有“雪花曲线”这一内容,但我感到,学生在学完数列与极限的知识后,已经具备了探究“雪花曲线”的能力.结合嘉定教师进修学院“研、训、教”一体化的“大师训”教研模式,我选择了“雪花曲线”这一教学内容,在嘉定一中高三(5)班上了一堂“下海课”,一方面是探索在数学课堂上进一步渗透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是请各基层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新教材的教学研讨.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数列与极限的有关知识.2.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雪花曲线”的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三、设计思路数学课堂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景,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学生熟悉的雪花.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雪花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啊?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雪花曲线”的形状,发现它是一个和我们平时研究的多边形不同的平面多边形,引导他们从边数、边长、周长、面积等方面提出问题.3.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用学过的数列知识来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总结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4.引导学生对“雪花曲线”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问题引入问: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复习什么内容?那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看一看屏幕上的图形象什么?(大屏幕显示“雪花曲线”的图形)从而引出课题:“雪花曲线”.雪花曲线其实是一个平面图形,由瑞典数学家科赫首先指出其作法,所以我们又称它为科赫雪花曲线.雪花曲线有着非常奇异的特性,通过我们的研究,等一会儿我们就可以发现它的奇异特性.我们先来看一看,雪花曲线的作图方法:(1)将一个正三角形(图1)的每边三等分,并以中间的那条线段为一底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然后去掉底边,得到图2;图4(2)将图2的每条边三等分,重复上述作图方法,得到图3; (3)再按上述方法继续作下去,就得到图4所示的图形. 重复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无限地作下去(屏幕显示迭代过程). (二)问题研究1.观察“雪花曲线”,它有什么特点?(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雪花曲线”的形状特点)2.对“雪花曲线”,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总结出“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 为了交流研究结果的方便,我们统一数据.设原三角形(图1)的边长为1,把图1,图2,图3,…,图4中的图形依次记为M 1,M 2,M 3,…,M n ,求:(1)M n 中的边数N n ; (2)M n 中每条边的长度T n ; (3)M n 的周长L n ; (4)M n 所围成的面积A n . 3.问题的解决(以下过程由学生独立探究并开展讨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因为每个图形中的一条线段在后一个图形中变成四条线段,所以,111433)2(4--⋅=⇒⎩⎨⎧=≥=n n n n N N n N N . (2)因为每个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在后一个图形中变为原来的31,所以,111)31(1)2(31--=⇒⎪⎩⎪⎨⎧=≥=n n n n T T n T T (3)因为n n n T N L ⋅=,所以1)34(3-⋅=n n L(4)431=A2M 是在1M 的每条边上生成一个边长为312=T 的小正三角形, 于是,2212433T A A ⋅+= 一般地,n M 是在1-n M 的每条边上生成一个边长为1)31(-=n n T 的小正三角形,所以,21143n n n n T N A A ⋅⋅+=-- 即 1211A T N A A n n n n ⋅⋅+=--所以 1121)91(43A A A n n n n ⋅⋅⋅+=---即 111)94()43(A A A n n n ⋅⋅+=--用累加法 1221)94()43(A A A n n n ⋅⋅+=---1332)94()43(A A A n n n ⋅⋅+=---…………112)94()43(A A A ⋅⋅+=得 112194949443A A A n n ⋅⎥⎥⎦⎤⎢⎢⎣⎡⎪⎭⎫⎝⎛++⎪⎭⎫ ⎝⎛++=- 11194153A A n ⋅⎥⎥⎦⎤⎢⎢⎣⎡⎪⎭⎫ ⎝⎛-+=-111942033532945358--⎪⎭⎫ ⎝⎛-=⋅⎥⎥⎦⎤⎢⎢⎣⎡⎪⎭⎫ ⎝⎛-=n n A 4.反思:刚才我们在解决“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数列中的哪些知识和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解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列知识与方法)(三)“雪花曲线”的进一步研究刚才我们运用数列的基础知识和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了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但是我们好象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奇异的特性.请同学们思考,对雪花曲线,我们还有没有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发现,如果从极限的角度考察四个结果,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n n N ∞→lim 与n n L ∞→lim 不存在,而0lim =∞→n n T ,532lim =∞→n n A . 问:这些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当“雪花曲线”的迭代次数趋向于无穷大时,其边数、周长都趋向于无穷大,而它的边长趋向于零,它的面积趋向于一个常数.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雪花曲线”的周长为无穷大,而它所围成的面积是有限的.教师介绍“分形图”的初步概念,并通过网络欣赏一些精美的分形图.(四)练习反馈——谢氏三角的初步研究 波兰数学家谢宾斯基给出了如下的一系列三角形:每一步,取一个大的正三角形(记为P 1),连结各边的中点,得到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三角形,挖掉中间的一个;第二步,将剩下的三个小三角形(记为P 2)按上述方法各自取中点,各自分出4个小正三角形,各去掉中间的一个小正三角形,得到P 3;依次类推,不断划分出小的正三角形,同时去掉中间的一个小正三角形,如此可无限进行下去……观察如下谢氏三角,求图形P n 中: (1)阴影三角形的个数n T ; (2)阴影三角形的总边数n b ;(3)阴影三角形的周长之和L;n(4)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之和S.n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后完成下表的填写.(五)小结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一下,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师生讨论完成本堂课的小结)(六)布置作业(课后探索问题)1.如图,图形C1是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将C1三等分,并去掉中间一段,得到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C2,再将C2中的两条线段各自三等分并去掉中间的线段组成图形C 3,……记图形C n 中的线段的长度为n c ,求:(1)}{n c 的通项公式;(2)n c c c +++ 21.2.下面三幅图中,设三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1,31,91,根据这三幅图的规律,试写出第n 幅图中着色正方形的个数及面积的表达式.3.从极限的角度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对你的结论加以说明.五、教学反思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雪花入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对“雪花曲线”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C 1 C 2C 3人,亲身感受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现实世界,又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有很好的层次性,在有关“雪花曲线”的四个问题中,前面三个问题的难度都不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而第四个问题,涉及到数列求和的方法,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嘉定一中是市重点中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及讨论交流,对这一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的点拨与启发.因为学生已经复习过数列极限的知识,因而,当教师提出对“雪花曲线”能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学生马上提出可以从求极限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所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上,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从“雪花曲线”生成的动态过程的演示,到网络上精美的分形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反馈练习未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的思维方法与过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雪花曲线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看作属于高一数学《数列》中的内容,《数列》是人教版教材中第三章的内容,在讲完了等比数列后开设本节研究课。
本节课通过研究大家熟知的雪花,分析它的形状、周长及其面积,来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唤起大家对数学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研究雪花曲线,将分形几何的内容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铺垫。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学会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②了解雪花曲线,了解分形几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②利用几何画板自我掌握新知识的能力;③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②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对美的追求。
三、教法、学法:通过提出问题“雪花的形状如何?”引出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由老师给出科赫的雪花曲线构成方法,让学生在几何画板环境下作雪花曲线,以探求曲线形状。
雪花曲线的周长及其所围面积可通过讨论由学生来发现计算方法,老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达到对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雪花曲线认识及其周长、所围面积的求法。
难点:雪花曲线的周长无限长,而面积是有限的,即无限的曲线围成一个有限的面积的认识。
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通过封面的雪花飘落,引出“雪花形状”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发表自己对雪花的理解,以激起他们对研究雪花的兴趣。
(二)激烈讨论,引出话题曲线生长(5次)当同学们通过讨论,对雪花形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之后,由老师给出科赫的构造雪花曲线的方法,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为工具来研究雪花曲线的形状。
雪花曲线是无限生长的,永无止境,老师使用已做好的课件来演示曲线的生长过程,对曲线放大,观察局部,引起学生对曲线自相似...的初步认识。
无限生长的曲线它的周长如何?所围面积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雪花曲线教学课例.
“雪花曲线”教学课例嘉定教师进修学院张桂明2003年12月25日一、教材背景分析“雪花曲线”是高中数学(试验本)第七章中的拓展内容.教材中介绍了“雪花曲线”的作法(生成过程),提出并解决了四个问题.由于学生对雪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用数列知识研究解决“雪花曲线”的问题很感兴趣.新教材把“雪花曲线”编入拓展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雪花曲线的探索与研究,还可以了解一些分形几何的初步知识.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没有“雪花曲线”这一内容,但我感到,学生在学完数列与极限的知识后,已经具备了探究“雪花曲线”的能力.结合嘉定教师进修学院“研、训、教”一体化的“大师训”教研模式,我选择了“雪花曲线”这一教学内容,在嘉定一中高三(5)班上了一堂“下海课”,一方面是探索在数学课堂上进一步渗透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是请各基层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新教材的教学研讨.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数列与极限的有关知识.2.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雪花曲线”的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三、设计思路数学课堂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景,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学生熟悉的雪花.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雪花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啊?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雪花曲线”的形状,发现它是一个和我们平时研究的多边形不同的平面多边形,引导他们从边数、边长、周长、面积等方面提出问题.3.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用学过的数列知识来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总结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4.引导学生对“雪花曲线”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问题引入问: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复习什么内容?那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看一看屏幕上的图形象什么?(大屏幕显示“雪花曲线”的图形)从而引出课题:“雪花曲线”.雪花曲线其实是一个平面图形,由瑞典数学家科赫首先指出其作法,所以我们又称它为科赫雪花曲线.雪花曲线有着非常奇异的特性,通过我们的研究,等一会儿我们就可以发现它的奇异特性.我们先来看一看,雪花曲线的作图方法:(1)将一个正三角形(图1)的每边三等分,并以中间的那条线段为一底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然后去掉底边,得到图2;图4(2)将图2的每条边三等分,重复上述作图方法,得到图3; (3)再按上述方法继续作下去,就得到图4所示的图形. 重复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无限地作下去(屏幕显示迭代过程). (二)问题研究1.观察“雪花曲线”,它有什么特点?(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雪花曲线”的形状特点)2.对“雪花曲线”,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总结出“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 为了交流研究结果的方便,我们统一数据.设原三角形(图1)的边长为1,把图1,图2,图3,…,图4中的图形依次记为M 1,M 2,M 3,…,M n ,求:(1)M n 中的边数N n ; (2)M n 中每条边的长度T n ; (3)M n 的周长L n ; (4)M n 所围成的面积A n . 3.问题的解决(以下过程由学生独立探究并开展讨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因为每个图形中的一条线段在后一个图形中变成四条线段,所以,111433)2(4--⋅=⇒⎩⎨⎧=≥=n n n n N N n N N .(2)因为每个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在后一个图形中变为原来的31,所以,111)31(1)2(31--=⇒⎪⎩⎪⎨⎧=≥=n n n n T T n T T (3)因为n n n T N L ⋅=,所以1)34(3-⋅=n n L(4)431=A2M 是在1M 的每条边上生成一个边长为312=T 的小正三角形, 于是,2212433T A A ⋅+= 一般地,n M 是在1-n M 的每条边上生成一个边长为1)31(-=n n T 的小正三角形,所以,21143n n n n T N A A ⋅⋅+=-- 即 1211A T N A A n n n n ⋅⋅+=--所以 1121)91(43A A A n n n n ⋅⋅⋅+=---即 111)94()43(A A A n n n ⋅⋅+=--用累加法 1221)94()43(A A A n n n ⋅⋅+=---1332)94()43(A A A n n n ⋅⋅+=---…………112)94()43(A A A ⋅⋅+=得 112194949443A A A n n ⋅⎥⎥⎦⎤⎢⎢⎣⎡⎪⎭⎫⎝⎛++⎪⎭⎫ ⎝⎛++=- 11194153A A n ⋅⎥⎥⎦⎤⎢⎢⎣⎡⎪⎭⎫ ⎝⎛-+=-111942033532945358--⎪⎭⎫ ⎝⎛-=⋅⎥⎥⎦⎤⎢⎢⎣⎡⎪⎭⎫ ⎝⎛-=n n A 4.反思:刚才我们在解决“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数列中的哪些知识和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解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列知识与方法)(三)“雪花曲线”的进一步研究刚才我们运用数列的基础知识和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了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但是我们好象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奇异的特性.请同学们思考,对雪花曲线,我们还有没有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发现,如果从极限的角度考察四个结果,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n n N ∞→lim 与n n L ∞→lim 不存在,而0lim =∞→n n T ,532lim =∞→n n A . 问:这些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当“雪花曲线”的迭代次数趋向于无穷大时,其边数、周长都趋向于无穷大,而它的边长趋向于零,它的面积趋向于一个常数.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雪花曲线”的周长为无穷大,而它所围成的面积是有限的.教师介绍“分形图”的初步概念,并通过网络欣赏一些精美的分形图.(四)练习反馈——谢氏三角的初步研究 波兰数学家谢宾斯基给出了如下的一系列三角形:每一步,取一个大的正三角形(记为P 1),连结各边的中点,得到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三角形,挖掉中间的一个;第二步,将剩下的三个小三角形(记为P 2)按上述方法各自取中点,各自分出4个小正三角形,各去掉中间的一个小正三角形,得到P 3;依次类推,不断划分出小的正三角形,同时去掉中间的一个小正三角形,如此可无限进行下去……观察如下谢氏三角,求图形P n 中: (1)阴影三角形的个数n T ; (2)阴影三角形的总边数n b ;(3)阴影三角形的周长之和L;n(4)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之和S.n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后完成下表的填写.(五)小结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一下,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师生讨论完成本堂课的小结)(六)布置作业(课后探索问题)1.如图,图形C1是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将C1三等分,并去掉中间一段,得到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C2,再将C2中的两条线段各自三等分并去掉中间的线段组成图形C 3,……记图形C n 中的线段的长度为n c ,求:(1)}{n c 的通项公式;(2)n c c c +++ 21.2.下面三幅图中,设三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1,31,91,根据这三幅图的规律,试写出第n 幅图中着色正方形的个数及面积的表达式.3.从极限的角度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对你的结论加以说明.五、教学反思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雪花入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对“雪花曲线”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C 1 C 2C 3人,亲身感受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现实世界,又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有很好的层次性,在有关“雪花曲线”的四个问题中,前面三个问题的难度都不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而第四个问题,涉及到数列求和的方法,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嘉定一中是市重点中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及讨论交流,对这一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的点拨与启发.因为学生已经复习过数列极限的知识,因而,当教师提出对“雪花曲线”能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学生马上提出可以从求极限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所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上,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从“雪花曲线”生成的动态过程的演示,到网络上精美的分形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反馈练习未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的思维方法与过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课例”的特点分析
“课例”的特点分析陈荣老师的《雪花曲线的初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案例可圈可点之处较多,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教学目标明确将教学目标加以细化处理,全面把握教学过程的水平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2教学手段先进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当今教改的一大潮流.本节课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升了师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水平.3教学过程清晰3.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展示漫天飞雪的情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找准了知识的直观停靠点(背景).3.2提出研究问题雪花的形状究竟是怎样的?“雪花曲线”的生成过程及其形状如何?从数的方面,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雪花曲线”?从一些数量方面(如边长、边数、周长和面积等)如何来研究“雪花曲线”的特性?“雪花曲线”有哪些特性?你的研究结论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这类具有自相似性结构的曲线吗?思维的展开点由此激发.3.3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上述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等作为学生参与的切入点实行探索、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3.4得出研究结论在上述问题分析、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行归纳总结,得出初步研究结果(水平的提升点).3.5拓展研究成果在“雪花曲线”的基础上,介绍更多的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持续扩大和深化研究结果.这不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4教学效果显著本节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获得发展.知识的发生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交流、推理、反思等参与过程中自我发现的,而教师仅仅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和促动者.5教后分析到位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全新的教学理念使他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的成功点很多,确实值得总结、推广,同时也较客观地分析、反思了一些存有的问题.当然,本节课对有些研究结论的说明还并不十分到位.例如,对于“无限长的曲线居然只能围成有限大的面积”这个出人意料的结论,可借助于几何直观(假如画一个初始三角形的外接圆,雪花曲线永远不会超过这个圆之外)来说明更易使学生理解,另外可明确指出,这个非常有趣的结论反映了数学中的一种奇异美.陈荣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再把“示范——模仿——练习——强化——考试”作为惟一的教学模式,而在努力探索“创设情境——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推理论证——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那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实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雪花曲线的初步研究
s六 角形 ( : 绝大多数 同学 回答 ) T: 粗看起来 像六 角形 , 请大家 仔 细 观察 ( 对定 格
的雪 花进行放大 ) ( ,停顿片刻 ) 现它的形状并不是六 发
3。 目标 : 隋感 培养 学生对 待 知识 的科学 态度 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_ 一 警 ^ ¨
角形 ( 激发 学生认 知冲突 ) 它的形 状究竟 怎样 呢?它 ,
花 曲线” ) ( 的边长为 n 边数为 6 周长 为 L 、 面积
要是 向三角形 内 部作迭 代 )针 对 出现 的 问题进 行指 . 导; 找两份报告 , 通过实 物投影仪 一起 评价 其正确 性 ,
并对好 的进 行表扬
‘
为 S . 绘制出表格 ( 并 实物投影仪显示 ) ( 为建 立数学 模型作 准备)
关一 问题 和 一 些 亟 待 解 决 的 问 题 . 而 为 深 化 这 一 课 从
然后 把三角形 的每一 条边 三等分 , 以居 中 的一条线 段
为边 向外作正 三角形 , 并把居 中 的线段 去掉 , 这一操作 常称 作迭 代规则 , 是生成 了一个 有 6个 于 角 1 条边的对象( 2 记为 ) 第二 步 在 对象 尸2 的基 础 上 , 每 条小 边 三等 分 , 将 然后 图l
T: 下面请各 小组 成员 在组 长 的带领 下进 行研 究
T: 下面请各 小 组在计 算 机上 打开 《 何 画板 》 几 软 件, 分别作 出 5 7个正三角形
S 各小组很快兢完成 了 :
探索 ( 组织各小组内部协作 、 论) 讨 S 有 的小组是纵 向研究 . : 有的是横 向研究 ; 各小组 对找出 n 与n 】 6 6 一 、 与 L 1 、 与 IL 的递推 关系 和推导 出数列 i !{ } i 的通 项公式 没有 困难 . 、 、 L } 但对 S 与 S 】 递推关 系 和 推导 出 { 的通 项 公 的 S} 式. 大部分小组感 到困难
趣味数学114:不可思议的“雪花曲线”
如果说有一种平面图形,它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周长却是无限的,你相信吗?“雪花曲线”就是这样。
那么,什么是“雪花曲线”呢?“雪花曲线”是从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开始,一步一步作出来的。
第一步:把等边三角形的各边三等分,从每条边三等分后的中段,向外作小等边三角形,再去掉与原来等边三角形重叠的边(如图)。
为了便于叙述,以后把这个过程简称为“变化”。
第二步:对上一步得到的小等边三角形,重复上面的变化(如图)。
第三步:再对上一步得到的小等边三角形,重复上面的变化(如图)。
第四步:再对上一步得到的小等边三角形,重复上面的变化(如图)。
第五步、第六步……照这样一直进行下去,就得到“雪花曲线”。
现在来计算“雪花曲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雪花曲线”是一个边长、边数不断变化,同一图形边长相等的对称图形。
所以,必须首先研究一下图形的边数、边长和面积的变化规律。
观察发现:规律一:每次变化后,原来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所形成的折线包括4条线段,所以,新图形的边数是原图形的4倍,而边长是原图形的1/3;规律二:每次变化后,原来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上,所作的小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等边三角形面积的1/9(参看下图)。
一、“雪花曲线”的面积:为了便于计算,设原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1”。
第一步以后,因为原来的边数是3,向外作了3个小等边三角形;每个小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9,增加的面积是3×1/9。
第二步以后,边数变成3×4,向外作了3×4个小等边三角形;每个小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9)2,增加的面积是3×4×(1/9)2。
第三步以后,边数变成3×42,向外作了3×42个小等边三角形;每个小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9)3,增加的面积是3×42×(1/9)3。
第四步以后,边数变成3×43,向外作了3×43个小等边三角形;每个小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9)4,增加的面积是3×43×(1/9)4。
雪花曲线
程序思想:Koch曲线是由无数无限短的线段组成。
首先,绘制构造koch曲线的初始图形,也就是n=0时,画一条直线段。
然后在线段内寻找1/3、1/2和2/3处的点,构造一次分形,当n!=0时,通过递归调用不断的寻找线段内部的点来构造分形。
一条直线画好之后,再旋转-120度画第二条直线的分形,然后旋转-120度构造第三条直线的分形。
过程如下图所示。
画第一条直线旋转-120度画第二条直线旋转-120度画第三条直线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源代码如下:#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include<GL/glut.h>#define pi3.141592653double x00=-0.5;double y00=0.3;//x,y为第一个顶点double angle=0.0;//angle为方向,也可以理解为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double length=1.0;//初始时三角形的边长int n=4;//递归次数void kochCurve(double x0,double y0,double angle,double length,int n) {glColor4d(1.0,1.0,1.0,0.0);if(n==0)//n=0画直线{double x1=x0+length*cos(angle);//找另一个点(x1,y1)double y1=y0+length*sin(angle);glBegin(GL_LINES);//开始画直线glVertex2d(x0,y0);glVertex2d(x1,y1);glEnd();}else//n!=0找点{length/=3.0;n--;kochCurve(x0,y0,angle,length,n);x0+=length*cos(angle);y0+=length*sin(angle);angle+=pi/3.0;//旋转60度kochCurve(x0,y0,angle,length,n);x0+=length*cos(angle);y0+=length*sin(angle);angle-=pi*2/3.0;//旋转-120度kochCurve(x0,y0,angle,length,n);x0+=length*cos(angle);y0+=length*sin(angle);angle+=pi/3.0;//旋转60度kochCurve(x0,y0,angle,length,n);}}void myDisplay(void){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kochCurve(x00,y00,angle,length,n);//画第一条边x00+=length*cos(angle);y00+=length*sin(angle);angle-=pi*2/3;//旋转-120度kochCurve(x00,y00,angle,length,n);//画第二条边x00+=length*cos(angle);y00+=length*sin(angle);angle-=pi*2/3;//再旋转-120度kochCurve(x00,y00,angle,length,n);//画第三条边glFlush();}int main(int argc,char*argv[]){glutInit(&argc,argv);glutInitDisplayMode(GLUT_RGB|GLUT_SINGLE);glutInitWindowPosition(100,100);glutInitWindowSize(800,600);glutCreateWindow("雪花曲线");glutDisplayFunc(&myDisplay);glutMainLoop();return0;}。
初中雪花曲线教案设计说明
初中雪花曲线教案设计说明第一篇:初中雪花曲线教案设计说明初中数学《雪花曲线》教案设计说明民立中学丁海扬一.教材分析1.“雪花曲线”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即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中“拓展型课程部分”(拓展内容加“﹡”)内容,供学校自主组织教学和学生选择修习。
2.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①知道雪花曲线的生成过程;②学会利用递推关系式得到有关雪花曲线的“问题解决”;③通过对雪花曲线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理解数学的价值,感悟数学的美。
3.制定教学目标的几点想法(理论支点):①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显现出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改变传统的注入式(结果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变接受式(记忆型)学习为自主式(探究型)学习。
②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的这种“促进者”角色将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现今倡导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学。
④教学的目的在于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的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为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二.教法说明1.以“雪花曲线”的发生过程、“雪花曲线”的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方法的简单应用为教学主线,旨在体现:①学习的因是实际,学习的果也是实际;②学习的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③学习的过程是“继承和发扬”,继承就是学习基础,发扬就是学会创新。
2.以介绍“分形几何”(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学科)为教学支线,显现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及人文价值。
小学美术《雪花的画法》教案
1.教学重点
(1)雪花形状的观察与表现: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观察雪花的形状特点,并运用线条、图形将其表现出来。重点包括掌握雪花的基本结构,如六角形、枝状、星状等,以及如何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进行创作。
举例: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了解雪花的六角形结构,学会用直线、曲线等表现雪花的独特美பைடு நூலக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雪花的画法》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首先,学生在观察雪花形状时,普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雪花的了解不够,或者是观察角度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雪花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不同角度的雪花图片,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雪花的魅力。这种方法似乎效果不错,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雪花的影子,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种雪花的画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雪花绘画的实践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线条、图形和色彩来画雪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画作和创作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雪花画得更有创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雪花,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将雪花形状与其他自然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色彩搭配技巧的掌握:学生在为雪花上色时,难点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具艺术效果。
举例:教师可以提供色彩搭配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突破色彩搭配的难点。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科克雪花
《科克雪花》洋浦第一小学:杨春霞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文化读本》26页——29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等分线段和科克曲线的画法,尝试科克创新的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克曲线的制作过程,体会有规律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操作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创造科克曲线和欣赏有类似变化规律的图形,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科克曲线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科克曲线的变化规律尝试画科克曲线。
教法、学法:启发法、发现法、自主探索式学习。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探究学习单、量角器、学生用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风景图:南国——北国,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出景物——雪花,介绍雪花的形状。
3、人物介绍:瑞典数学家科克,导入并板书课题:科克雪花。
【设计意图:引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多媒体让孩子初步认识远离他们生活中的事物——雪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内容做铺垫。
】二、出示图形,发现规律1、逐步出示科克雪花。
2、观察科克雪花,发现科克雪花的形成规律。
3、自学教材第28页内容,熟悉科克雪花的画法。
4、全班交流画雪花需要注意的要点,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将线段三等分和以中间一段为底边画正三角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事物形成的规律。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图的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应用1、学生画科克雪花,尝试科克创新的思想。
2、学生抖动手中所画好的雪花,感受雪花飘落动态美。
3、几何画板画科克雪花,让学生知道用计算机画科克雪花,会更快更准。
4、说明:用以上方法画出的图形叫分形图。
雪花的每一部分经过放大都可以与它的整体一模一样。
这个被称作数学怪物科克曲线,恰是分形图形自相似的例子。
5、从图(1)到图(3),它们的边数有什么变化?观察上图边数的变化:图(1)有()条边,图(2)有()条边,图(3)有()条边。
初中物理雪花画图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雪花画图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雪花的基本形态和特点;2. 学习并运用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和几何知识来分析雪花图案;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雪花的基本形态和特点;2.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和几何知识在雪花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雪花图案的分析和绘制;2. 创新性雪花的绘制。
教学准备:1. 课件:展示各种雪花图案;2. 纸张:供学生绘制雪花图案;3. 彩笔:供学生绘制雪花图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雪花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形态;2. 展示各种雪花图案,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二、学习对称性和几何知识(10分钟)1. 讲解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原理,让学生了解对称性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2.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分析雪花图案,如三角形、六边形等;3. 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对称性和几何知识在雪花图案中的应用。
三、绘制雪花图案(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雪花图案进行绘制;2. 引导学生运用对称性和几何知识,分析并绘制雪花图案;3. 鼓励学生创新,绘制独特的雪花图案。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雪花图案,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总结雪花的基本形态和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对称性和几何知识在雪花图案中的应用及其意义;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的对称性和几何知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自然界中的对称性和几何知识;2. 开展雪花图案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各种雪花图案,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雪花的基本形态和特点。
通过学习对称性和几何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科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花曲线”教学课例
嘉定教师进修学院张桂明
2003年12月25日
一、教材背景分析
“雪花曲线”是高中数学(试验本)第七章中的拓展内容.教材中介绍了“雪花曲线” 的作法(生成过程),提出并解决了四个问题.由于学生对雪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用数列知识研究解决“雪花曲线”的问题很感兴趣.新教材把“雪花曲线”编入拓展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雪花曲线的探索与研究,还可以了解一些分形几何的初步知识.
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没有“雪花曲线”这一内容,但我感到,学生在学完数列与极限的知识后,已经具备了探究“雪花曲线”的能力.结合嘉定教师进修学院“研、训、教”一体化的“大师训”教研模式,我选择了“雪花曲线” 这一教学内容,在嘉定一中高三(5)班上了一堂“下海课” ,一方面是探索在数学课堂上进一步渗透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是请各基层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新教材的教学研讨.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数列与极限的有关知识.
2.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雪花曲线” 的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三、设计思路
数学课堂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景,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学生熟悉的雪花.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雪花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啊?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雪花曲线”的形状,发现它是一个和我们平时研究的
多边形不同的平面多边形,引导他们从边数、边长、周长、面积等方面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用学过的数列知识来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总结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雪花曲线”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问题引入
问: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复习什么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看一看屏幕上的图形象什么?(大屏幕显示“雪花曲线”的图形)
从而引出课题:“雪花曲线” •
雪花曲线其实是一个平面图形,由瑞典数学家科赫首先指出其作法,所以我们又称它为科赫雪花曲线.雪花曲线有着非常奇异的特性,通过我们的研究, 等一会儿我们就可以发现它的奇异特性.
图4
我们先来看一看,雪花曲线的作图方法:
(1)将一个正三角形(图1)的每边三等分,并以中间的那条线段为一底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然后去掉底边,得到图2;
(2)将图2的每条边三等分,重复上述作图方法,得到图3;
(3)再按上述方法继续作下去,就得到图4所示的图形. 重复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无限
地作下去(屏幕显示迭代过程)
(二)问题研究
1 •观察“雪花曲线”,它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雪花曲线”的形状特点)
2.对“雪花曲线”,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总结出“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
为了交流研究结果的方便,我们统一数据.设原三角形(图1)的边长为1, 把图1,图2,图3,…,图4中的图形依次记为M i, M2,M3,…,M n,求:
(1)M n中的边数N n;
(2)M n中每条边的长度T n;
(3)M n的周长L n;
(4)M n所围成的面积A n.
3•问题的解决
(以下过程由学生独立探究并开展讨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 因为每个图形中的一条线段在后一个图形中变成四条线段,
所以,丿N n=4N n」(n >2) n4 n\ = Nn =3 4心Nj =3
所以, 「中4 (n—2)
T^1
T =(-)^1 * 3 4
l n (3)
(3)因为L^N n T n,所以Ln®捫
1
M 2是在M i 的每条边上生成一个边长为T 2 --的小正三角形,
3
于是,A 2 = A ,
3—^2
4
-
一般地,M n 是在M n 」的每条边上生成一个边长为 「=广」的小正三角
3
:‘3
形,所以,A n = An - N n J '一叽?
4
即 A n = A n d N n J T n A i
所以 A n =An 」3 V (-)n ' A
9 即
代二代」(3) (4)nJ A -
4
9 用累加法代厂代上(-)(4严A -
4 9
3
4、n_3 .
A
n
2 二 A n A ( ) ( )
A
-
4 9
1 3
4 A^ A -(;)㈡ A
4
9
9
19丿
2亦_3后(4厂 20 9
数列中的哪些知识和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解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列知识与方法)
(三)“雪花曲线”的进一步研究
冈財我们运用数列的基础知识和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了雪花曲线的四个基
本问题•但是我们好象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奇异的特性•请同学们思考,对雪 花曲线,我们还有没有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发现,如果从极限的角度考察四
nV
4 •反思:刚才我们在解决
“雪花曲线”的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
个结果, 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lim N n与lim L n不存在,而lim T n=0,
n , n ・n
问:这些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
当“雪花曲线”的迭代次数趋向于无穷大时,其边数、周长都趋向于无穷大,而它的边长趋向于零,它的面积趋向于一个常数•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雪花曲线”的周长为无穷大,而它所围成的面积是有限的.
教师介绍“分形图”的初步概念,并通过网络欣赏一些精美的分形图.
(四)练习反馈一一谢氏三角的初步研究
波兰数学家谢宾斯基给出了如下的一系列三角形:
每一步,取一个大的正三角形(记为P i),连结各边的中点,得到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三角形,挖掉中间的一个;
第二步,将剩下的三个小三角形(记为P2 )按上述方法各自取中点,各自分出4个小正三角形,各去掉中间的一个小正三角形,得到P3 ;
依次类推,不断划分出小的正三角形,同时去掉中间的一个小正三角形,如此可无限进行下去 ...................
观察如下谢氏三角,求图形P n中:
(1)阴影三角形的个数T n ;
(2)阴影三角形的总边数b n ;
(3)阴影二角形的周长之和L n ;
(4)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后完成下表的填写.
(五)小结
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一下,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师生讨论完成本堂课的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探索问题)
1.如图,图形C i是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将C i三等分,并去掉中间一段, 得到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C2,再将C2中的两条线段各自三等分并去掉中间的
线段组成图形C3,……记图形C n中的线段的长度为C n,求:
(1) {cj 的通项公式;(2) G * C2 一-
-------------------------------------------------------------------------- :Cl
°°°C2人,亲身感受
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数学来
自于现实世界,又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00 c o0 P 0 O C3
1 1
2.下面三幅图中,设三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1,-,-,根
3 9 据这三幅图的规律,试写出第n幅图中着色正方形的个数及面积的表达式.
□ □ □
□口
口口
□ □
□口
□ □
3.从极限的角度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明.
并对你的结论加以说
五、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雪花入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对“雪花曲线” 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
□ □ □□ □口
□ □ □ □ □
□ 口□口□口口
□口
□□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有很好的层次性,在有关“雪花曲线”的四个问题中,前面三
个问题的难度都不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而第四个问题,涉及到数列求和的方法,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嘉定一中是市重点中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及讨论交流,对这一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的点拨与启发.因为学生已经复习过数列极限的知识,因而,当教师提出对“雪花曲线”能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学生马上提出可以从求极限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所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上,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从“雪花曲线”生成的动态过程的演示,到网络上精美的分形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反馈练习未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的思维方法与
过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1
(2) 因为每个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在后一个图形中变为原来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