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树立高中历史新教学理念
教学月刊·中学版5(下)□周百鸣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都是先进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
一、树立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观把学生看作书本知识复印机、考试机器,与实践、经济、科技发展相脱节,这是传统教育功能观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只有树立现代教育功能观,才能跟上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现代教育功能观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关注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倡导科学人道主义教育功能,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高中历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和对学习方法、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体验与熏陶。
历史课程学习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为学生和谐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功能观。
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人的现代教师观高中历史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初探内容提要: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我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我们在历史课程中传授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又是青少年掌握人类的某个学科的专门知识以及做人的必备基础。
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在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适用的。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
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订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后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
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
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第二,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传统应试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严重冲击着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着重表现在三个方面: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是面向少数尖子生;2、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则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3、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死记硬灌,搞短期突击,用题海战术。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就 可 以 了 。但 在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 新 课 程 的设 置 是 开 放 的 、 综 合 的 。历 史教 师不 仅 要 通 晓 历 史 专 业 知识 , 还要兼容并包 , 了 解 其 他 学 科 的 知识 。 在 传 统 的教 学 观 中 , 教 师 通 常是 权 威 , 学 生 要 乖 乖 地 听 老 师 的话 。 然 而 新 课 程理 念 认 为 教 学过 程 是 一 种 沟 通 , 一 种 对 话 和 合 作 。教 师 既 是新 课 程 理 念 的参 与 者 ,又 是 新 课 程 的 实 施 者: 既是 学 生 学 习 的 引 导 者 , 又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合 作 者 。教 师 只 有 把 学 生 当 成好 朋 友 , 在参观访问 、 历 史 讨 论 等 教 学 过 程 中才 能 融 人 学 生 教 师 要努 力营 造 一 种 和谐 宽 松 的氛 围 . 让 学 生 大 胆探索 . 自我 创 新 . 主 动 获 取新 知 识 。 四、 转 变 学 生 的 学 习 观念 学 生 的学 习 方 式 和 角 色 定 位 随 着 教 师教 学 观 念 的转 变 , 也 相 继 发 生 很 大 的变 化 。 学 生 是 主 动 去学 习知 识 , 而 不再 是 被 动地接受知识。 新 课 程 理念 注 重 创 造 全新 的学 习模 式 , 不 仅 关 注知 识 和 技 能 . 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 培 养 学 生 主 观 的学 习 态 度 . 从 而 使 学生 得 到 全 面 发 展 。 在教学过程 中, 教 师要 通 过 不 同 的 教 学 手 段 , 鼓 励 学 生 合 作探究 、 参 与式学 习 , 培 养 学 生 灵 活 运 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观 的 方 法 去 分 析 问题 、 解 决问题 的能力 . 引 导 学 生 善 于 把 课 堂 知 识 转 化 为 实 际 能 力 。 当需 要 评 价 历 史 人 物 或 历 史 事 件 时 , 教 师 要 明 确 要 求 学 生 自主 地运 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观 的基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充分体现思辨性、探究性、参与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贯彻全人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实辨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历史论证能力等。
通过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能力,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和历史观点阐述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历史事实和知识。
二、强调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对历史文化演变的认识等。
2.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
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学生对历史文化事件的评价和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等。
三、鼓励历史观念的形成与提升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念。
历史观念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多元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1. 引言1.1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新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逐步推行,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转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多元探究的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教学实践,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反思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日益普及和应用,新课程也倡导将现代技术融入历史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这种转变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气象,推动着历史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教学的边界,丰富教学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方向发展,充满了希望与挑战。
2. 正文2.1 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转变。
新课程的出现,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的推行,旨在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融合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背景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方面。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的推行成为必然趋势。
新课程的意义在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在于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促使历史教师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不断迈向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
2.2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是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传统历史教学往往以讲课、背诵、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魅力,缺乏对历史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形成,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能够将历史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尊重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辨析、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实找出规律性和趋势性,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开发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传承的能力,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历史文化情感的培养和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国际眼光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历史研究方法和技能是指学生整理、解读、分析和评价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的能力,能够运用研究工具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培养他们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具备较高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发展和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和认知态度,包括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历史价值的认知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真相,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
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熟悉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并能够理解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在思维层面上,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这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方法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史料辨析、历史考证等,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三、注重历史课程的跨学科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文化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介绍战争的地理背景和影响;结合语文学科,学习战争期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结合政治学科,研究战争对国家政权的影响等。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习, 小 组 成 员互 相 启 发 , 互相 帮助 , 对 不 同
展。 转 变传统 的课 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
的重 要任务 之一 。随 着新课 程改革 的推 进, 高中历史 教学不 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
、
复 现 历 史 情 景 的教 学 模 式
人的财富。今天徽 商虽已退 出历史舞 台 ,
但其影响依然存 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 、
这~教 学模 式试 图借助于现 代教 学
处于积极 、 活跃、 主 动的状 态 , 使课 堂教学
的过程 。 例如, 这学期我 在讲授 人教版 高中新
勇于 挑战 和 冒险 的精神 , 永远 成 为一 系列 学生 主体 活动 的展 开 与整合 手段 , 如音像器 材 、 实物投影仪 、 多媒体电 吃中 历 受 课 堂 教 学
贵 州省松 桃 县孟 溪 中学
新的课程理 念和教学理念 应是“ 历史 课 不是 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 。 而是 为了学 生 的发展 而 存在 ” 。 我认 为新课 改 对老 师而言主要改教 法 、 对学生而言 主要改学 法 ,最终 目的是 促进 学生的全 面和谐 发
史, 润泽当代 , 惠及 子孙 , 这是中国商业史 上没有任何一个 商帮做得到的 , 乃至世界
千秋。
大特点。 教师判断学 生知识掌握与否是
以有无 问题 为标 准的 , 判断教 学成功 的标 准则是 学生没有问题 。 然而提 出问题是深 考。任何创造 性的活动都 是始于新 问题。 知识 发展 的推动 力正 是 来 自不 断涌 现 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思考【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之下,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倡导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之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和质量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希望能对相关老师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取得好的应试成绩,在这种理念影响之下,教师往往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和记忆,师生之间很少进行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普遍压抑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取得高效的课堂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切实践行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首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此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教师要积极构建人本化的课堂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始终以温和、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力量,这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但有助于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可把教材内容和社会时事结合起来讲解历史之所以谓历史,就是因为它是过去凝固的现实,是不可再现的,这种特性一方面会拉大历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一方面会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再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那么会很容易使历史课堂变成枯燥无味的“念”式教学,教师在课堂唱着独角戏,学生被动地识记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要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把教材内容和社会时事结合起来讲解便是有效举措之一,二者的密切结合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还能有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选择社会时事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在讲到解放军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覆灭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把它与2005年的“胡连会”紧密结合起来,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下为什么连战会说“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连战的话意指什么”,这样把历史史实和焦点时事结合起来,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用时代观念来理解历史的意识和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措施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
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二、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
应该说,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是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
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尽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是西周才确立的政治制度,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是与之有一定差异的。
笔者结合学生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明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王位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等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认识更深刻,恰当地理顺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
再分配给各位组员 ,每个组员思考过后写出 自己的答案 , 再
一
起讨论分析 , 最后 由小 组长总结反馈给 老师 。 通 过这 种方
式得出 的结论 十分全 面 , 学生敢于提 出 自己的见解 , 对 于一
的评 价结合起来 , 评价教 师的教学质量 的优 劣 , 促进 教师的 认识 、 发展 、 完善 , 从 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 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 习 历史新课程改革既是历史科 目上 的一场革命 , 也是教育 的任务应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内 , 而且对于学生 的思维 拓展 史上 的一场革命 ,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等能力应 有一定帮助 。 教师要 合理 的分配组 员 , 不 能把优生 抓住机 遇 , 与课 程改革一起推进 自己的历史教学 , 为学生 的 分在一起 , 差生 分在一起 , 要仔 细斟 酌 , 考 量学生 的优缺 点 , 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口 合理分 配 , 同时要保证活动 开展的有序性 和有效性 。 比如教
比如 , 对学生的评价 。 学 生 的学 业 成 绩 不 再 是 和 以 往 一
在讲 台上通过板 书讲解 ,学生在课桌上通过抄写笔记记住 ,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 新课标 则规定在历史教学 中必 须充 分利
样占 1 0 0 %, 它 可 以占 4 5 %或是 其他 。 学生 的道 德 品质 占一 部分 , 学生的实践能力 占一部分等 , 通过各个方面 的考察综 合评价学生 , 还可 以进行 学生之间 的互评 , 从学生 的评 价 中
、
些难 点 , 组员之间也 能互相解释 , 帮助 , 能够高效率的让学生 学到新知识 , 对于一些重 点知识脉络更加清 晰 , 有利 于提高
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一、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突出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社会化、素质化和个性化的要素,历史课程应反映这种时代的要求,履行其培养既有丰富知识、较强能力,又具高尚情操、鲜明个性的高中生的义务。
新时代的高中生形象,其社会化一是表现于生活知识的社会化,个体能具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参与能力;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能够接受社会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并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能够内化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能够把那种与社会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生的素质化则表现为: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
素质化的核心是培养高中生的个性才能,而个性化就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和创造精神。
毫无疑问,时代性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
2.体现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仍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性,超越最基础、又非专门化的历史基础素养仍须培育。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创新空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一、历史教学目标的理念更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自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历史教学目标的理念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历史。
更多的让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历史实践性思维、历史思辨性思维的过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在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目标的需求下,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中,要更多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获得历史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所以,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中,要尽可能地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使历史课堂能够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PPT、影视资料、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更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进步。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1. 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和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故事,而是多种声音和视角的交织。
历史课程应该涵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历史视角的能力。
3. 教学与学习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与学习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知识的共同探究者。
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 实践与体验的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与体验的融合。
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的魅力。
教师应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场景和文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
5. 信息和技术的运用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和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信息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查询、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
6. 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和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首先 ,在 历史 教 学 中,教 师 教 的 方 式 和 学 生 学 的 方 式 二 者 学 生参 与 到 教学 活 动 中来 。这 对改 变 这 些 学 生 的学 习态 度 甚 至
展。 一 个充 满 生命 力 的课 堂 必 然 是教 师 围绕 学 生发 展 精 心设 计
的基 础 上 , 充 分 运 用 自己 的教 育 智 慧 , 保 持 课 堂 的 高度 灵价 方 式 , 建 立科 学 的评 价 体 系 。 为了 实 现 新 课 程 改 革 的发 展 目标 , 必 须 建 立体 现 新 课 程 教 育 理 念 的表 述 :“ 改 变 课 程 评 价 过分 强调 甄 别 与选 拔 的功 能 , 发 挥 评
过去 那 种 灌 输 给 予 和被 动 接 受 的教 与 学 的方 式 , 这 其 中包 括 了 莫 斯 科 红 场 图 片、 中途 岛录 像 、 德军进攻斯 大林格勒地 图、 苏
手段 、 方 法 的改 进 。 最后, 历史 教 学 方 式 是历 史 教学 活 动 的样 式 , 其 改 变 是 需 要 师 生 的共 同创 造 的 ,因此 , 教 师 必 须 引导 学 生 的 积极 参 与 , 才 能实 现 历史 教 学方 式 的变 革 , 只 有教 师 唱 独 角戏 , 军反 攻 地 图 斯 大林 格 勒 录像 等 按 教 材次 序 编进 多 媒 体计 算 机 。
是 不 能 真 正完 成 历史 教 学 方式 变 革 的 。 第二 、 构建灵活开放、 充 满 生 命 力 的课 堂 教 学 运 行 机 制 。
开放, 从 过 程 角度 讲 , 人 是 开放 性 的 、 创 造 性 的存 在 , 教 育 不应 氛 , 使 学 生 产 生 身 临其 境 的 感 觉 ,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大 该 用 僵 化 的形 式 作 用 与人 , 否则 就 会 限 定 和 束 缚人 的 自由和 发 大 提 高学 习成 绩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习的 “ 主人 ” ,学生 才 能真正 体 会学 习 的乐趣 ,得 到精 神 上 的 满 足 和能力 的提高 。 2 、因材 施教 ,尊重 学生 的个性 差异 。
“ 世界 上 没有 两片 完全相 同的树 叶” ,学 生是 有差 异 的 ,
其次 :多媒 体教 学利 于将 较多 的知 识信 息 的不 同形式 ,在
大工 程” ,适 应 新课 程改革 的教学 理念 ,我 们必 须优 化教 学 策 略 和方 法 ,努 力 实 现 新课 程 理念 在 具 体 教学 实 践 中的 微 观 应 用 ,解决 “ 如 何 教 ,怎么学 ”的 问题 ,使 学 生能 比较 容 易的 融 入 教 学过 程 中去 ,成 为教学 的 “ 主 人” ,这对 于提高 历史课 的
多 。运 用 多媒 体 教学 ,可充 分 利用 其声 、色 、形 、像 ,创设 与 教 学 内容 相应 的 历史情 景 ,诱 发学 生 的好 奇 心 ,激发 其学 习兴 趣 、调 动 他们 的 学习热 情 ,从 而提 高了学 习效 率 收 到 事半 功
倍 的效 果 。例 如 :在 讲 《 秦 朝 的 统 一 》一 节 时 ,首先 以影 片 《 英雄 》中秦 统一历 史 必然 性 和深 远影 响 的内容 通过 多媒 体 展
作为 学 习主 体 的应有 地 位 。新 课 程理 念 下 ,上 课 不再 是教 师单 向的 教学 模 式 ,而是 师 生互 动式 的一 项 活动 。在 这种 教育 模式 下让 学生 成 为历 史课 堂 的 “ 主人 ” ,为此 ,首 先要 求 教师 在教
学过 程 中必 须改 变原 来 的教 育观 念 ,才能 探索 出一条 更适 合学 生需要 ,又 能真正 挖掘 学生 的各种 创造 潜能 的教学模 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简介】本课主要是根据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员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备课,解决好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多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大好处理的问题,如何应对新历史课程的教学,搞好高中的历史教学,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
本课旨在引导教师思考一些备课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的实例提出一些建议。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梳理核心要素,即针对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史事,将基本的、核心的、主要的要素整理出来,使所讲的史事更加清晰和准确;二是构建历史联系,即将知识所反映的史事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以避免孤立地、分散地讲述历史;三是归纳历史特点,即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突出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四是深掘历史意义,即探究历史的影响、作用及意义,使学生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1. 了解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
2. 掌握新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高中历史备课。
3. 结合新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在备课和教学时关注一些重要的问题并能够加以顺利地解决。
【正文】2001 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2004年后,又开始了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也以全新的面貌问世,逐步在各地进行试验。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确定了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了明确的指标;拓展了课程类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多种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试图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改变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古今中外合编教材;体现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教学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新历史课程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教学中老师们会感到有不少的难处。
在课程编制方面的问题包括:知识结构生疏,不熟悉新的专题体例;内容跳跃性大,连贯性不强;有些内容过偏,新增的内容不熟悉;有些内容太深,难以讲清楚;有的知识重复,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线索不甚清晰,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上有些困难。
在教材方面的问题包括:课文含量过大,有些课有七八页之多,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层次不甚清晰,有的版本教材叙述一大片,不好把握;史事叙述笼统,尤其对历史背景、过程、情节的叙述往往太过简单;要点不够突出,课文的面铺得广,但重点有时不够明确;有些内容缺失,如有的版本教材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只写了四大发明,不够完整;前后衔接不足,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跨度较大;版本差别明显,四个版本往往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叙述不大一样。
此外,学生在学习新高中历史课程时出现的问题包括:知识基础薄弱,难以顺利接受和理解高中的学习内容;习史兴趣不高,多数学生要学理科,对历史采取敷衍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较差,难以理解新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认同上有困难,对有些政治方面的内容不好理解,认同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师应该怎么办呢?的确,新课改对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积极应对挑战,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一起搞好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愿望。
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这就需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而搞清楚新历史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写道:“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就是要通过专题式历史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历史,提升多种能力和素养。
这样,历史的学习就不再是学习一种对过去的记忆,而是学习怎样看历史,从而显现出历史认识上的教育意义,也就更具有学习的价值。
围绕着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专题式教学内容的特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即:梳理核心要素、构建历史联系、归纳历史特点、深掘历史意义。
这是本次讲座要与大家交流的四个问题。
一、梳理知识的要素我们知道,每个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知识的。
备课时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将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为清晰。
尤其是新高中历史课程是以专题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这就要求教师尤其要重视知识的核心要素的梳理和把握。
尤其是新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同一件史事可能会以不同的角度出现在不同的模块中,但只要我们将这件史事构成的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把握好,掌握了知识的整体架构,就可以自如地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这一史事。
例如,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1)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4)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刑法严苛。
掌握了这些要素,无论是在必修一模块中,还是在选修四模块中,都可以应对自如了。
举一个例子,又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改革开放,在讲到经济特区时,任课老师是先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然后说开放了 14个沿海城市,再说设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区。
但是,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哪里,开放了什么?老师却没有讲清。
而这些恰恰是经济特区这一概念的核心的要素,是不可丢掉的。
我们来梳理一下“经济特区”这个历史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 1)特区是怎么发展的,如何有步骤地逐渐展开,这是过程要素,上面说的那位老师已经讲到了;( 2)重要的政策要素,即给予特殊的政策,如引进外资、设备和经营方式,在资金、税收、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还有格局要素,即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这样,特区的内容就概括的比较完整了。
新高中是专题式的编排方式,教师在对知识的核心要素进行梳理时,还要特别注意到对过程要素的梳理,从而将跳跃的、分散的核心内容串联起来。
例如,必修一讲到罗马法,内容不少,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罗马法的演进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来简述罗马法的发展情况及其具体内容。
大致来说,罗马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源阶段: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2)发展阶段: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3)完成阶段:形成《民法大全》,最终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此外,对历史背景的要素加以梳理亦很重要。
有的版本教科书只是列出了知识内容,但知识所反映的史事之所以产生的背景,则叙述不清或很少。
背景知识虽然不是重点知识,但学生若是不清楚,很难理解学习的内容。
而背景知识又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讲述时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其进行梳理,把要素整理出来,是有必要的。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将梳理后的知识核心要素及发展线索,以学案或阅读材料的方式发给学生,供学生预习,这样在课上将主要精力用于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又可作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材料。
二、建构历史的联系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历史的联系往往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
通过历史的联系,可获得更深层的认识。
从认识历史的角度讲,只有将相关史事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搞清楚历史的真实面貌。
从学习历史的角度讲,只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然而,新高中历史由于是专题式的编排,知识往往分散在各个模块里,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甚至有的还有割裂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加以梳理,将其中的联系建立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如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实际上就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的联系。
一方面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都有所体现,现在的模块将这些分割了,就需要我们再将其组合起来,使学生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也需要揭示出这种相互的关联。
此外,各模块下的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内容,也需要加以联系与沟通,这样才能搞好教学。
我们所说的联系,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事的联系,二是认识的联系。
如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演变,就是史事的联系。
而通过近代历史上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这就是认识上的联系了。
如必修二中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这方面的内容,这一政策不仅与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特点有关,也与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再如,必修三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有元曲、明清小说的兴盛,这不仅是文学体裁的变化问题,而且与市民阶层与大众文学的问题有关系,这就与必修二的有关内容相关,即都市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市民阶层,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又促进了戏曲和小说的兴盛。
这就是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
建构起这样的联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就更加全面。
再如,必修三是文化史的内容,有不少地方可以同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相联系。
如:汉代儒学,与必修一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有关;明清儒学,与必修一中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和必修二中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近代思想,与必修一的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有关;邓小平理论,与必修二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关;西方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与必修一中的雅典民主政治有关,等等。
历史的联系有多种,如前后联系、内在联系、因果联系以及中外联系、古今联系等。
在进行联系时,要通盘考虑相关的历史事物;多角度地认识事物的作用;注意史事联系中的“支点”,即史事联系发生的关键处。
三、归纳历史的特点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历史认识的一个主要的方面。
尤其是新高中历史模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的特征至关重要。
新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有不少是涉及历史制度、历史现象、历史格局、历史发展趋势等。
例如,必修一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制度、政治变革、政治发展、政治局势,目的是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进程,探讨政治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因此,必修一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再如,必修二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认识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探讨经济活动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对历史事物的特点进行认识,也是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在课标中多次提到特点的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