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1. 水的蒸发在太阳的照射下,水面上的水分发生慢性蒸发,形成水蒸汽。
2. 水的凝结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雨、雪等降水。
3. 降水水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4. 地表径流水在地表流动。
5. 地下水一部分水渗透到地下。
6. 蒸发和植物蒸腾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蒸气。
7. 大气中的水气大气中还有一部分水分。
二、植物的生命过程1. 植物的营养植物通过叶子、茎、根等器官进行的吸收水分、养料以及光合作用,靠这些获得的能量和物质生长。
2. 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利用阳光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解果实、花朵、叶子等方式不断生长。
3. 植物的繁殖植物通过种子、禾本科植物器官等方式进行繁殖。
三、天气预报1. 天气因素天气预报主要是根据空气压力、气温、湿度、风力等要素对天气进行观测分析。
2. 天气形成天气形成是由于阳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因素形成的。
3. 天气变化天气随着季节、环境变化等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四、地球运动与日影1.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日影的变化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日影在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
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全面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水的循环、植物的生命过程、天气预报以及地球运动与日影的知识。
这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是孩子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石,也是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就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从科学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水的蒸发、水的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及大气中的水气。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1。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上下叫音调。
2。
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大鼓比小提琴声音低。
3。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6。
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8。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音量小,声音弱。
9。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10。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上下。
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11。
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拨动钢尺时,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13。
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耐克创造的。
10。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为“分贝北可以用分贝仪测量音量的大小。
11。
噪声的危害: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12。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四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一、天气。
1. 天气现象。
-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像晴天的时候,阳光明媚,我们可以出去玩;雨天呢,就得带上雨伞,不然会被淋湿。
阴天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太阳好像躲起来了。
还有像雪天,那可是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的好时候呢。
-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风等。
风其实就是空气在流动,有时候微风拂面,很舒服;有时候狂风大作,能把树枝都吹断呢。
2. 气温。
- 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我们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温度计上有刻度,一般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
一天当中,气温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早晨和晚上气温比较低,中午的时候气温比较高,就像我们早上出门觉得有点凉,到了中午可能就热得要脱外套了。
3. 风向和风速。
- 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风向标来知道风向,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比如说箭头指向北,那就是北风。
风速呢,就是风的快慢。
我们可以把风速分成0 - 12级,0级风的时候,烟是直上的,几乎感觉不到风;12级风那可就是超级大风了,能把房子都吹坏呢。
4. 降水量。
- 降水量就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我们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
小雨的时候,地面只是有点湿湿的;大雨的时候,地面上很快就会有积水,像小水塘一样。
二、溶解。
1. 溶解现象。
- 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不能。
比如说盐和糖,把它们放进水里,搅拌一会儿,就会消失不见,这就是溶解了。
但是像沙子放进水里,不管怎么搅拌,沙子还是沙子,它不会溶解在水里。
- 我们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把不能溶解的物质和水分离。
就像做一个简易的过滤器,用滤纸和漏斗,把有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倒进去,水会流下去,沙子就留在滤纸上了。
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呢。
首先是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得就越快。
就像泡糖水,用热水泡比用冷水泡,糖溶解得更快。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运动着的世界1.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
2.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动物运动会1.动物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飞行),(游泳),(奔跑),(跳跃),(爬行)等几类。
2.(运动)是动物维持生命的主要方式。
3.按动物的食物分类,动物可以分为(草食性)的,(肉食性)的,(杂食性)的。
4.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 )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也不相同。
5.在所有的动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每小时(145)千米。
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是(秃鹰)飞行高度可在(9千米)以上。
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20000千米。
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
6.我们给动物分类除了按照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还可按照动物的(食物),还有动物的(生活空间)分类。
7.动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获取食物,才能(躲避天敌)的伤害,才能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
三.生命在于运动1.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发生扭伤。
2.心率是心脏每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0)次每分钟,运动后会明显增加可以达到(140)次每分钟。
3.游泳运动员的(肩膀)比较宽,举重运动员的(上臂)比较粗。
4.锻炼身体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合理)锻炼有利于健康。
四.小吊车1.吊车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机械,人们利用它可以把比较(重)的物体提到(高处)。
2.仿生学是人类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
3.科学家根据响尾蛇的热眼发明了(人造热眼);根据狗鼻子的构造发明了十分灵敏的(电子鼻);根据萤火虫发光原理发明了既省电又明亮的(新型日光灯)。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动物的分类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有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二、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分为有花的植物和无花的植物。
有花的植物可以再细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三、五大洲和世界地图地球上有五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再加上大洋洲和南极洲,一共是七大洲。
四、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动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链条。
食物链有几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五、太阳系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六、四季变化四季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
春季温暖,万物复苏;夏季炎热,阳光强烈;秋季凉爽,果实成熟;冬季寒冷,大地休眠。
七、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湖泊等形式实现循环。
八、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化学物质。
例如:水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进行混合、溶解和热分解等反应。
九、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等。
我们要珍惜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护地球的环境。
十、人类的健康与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量。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二单元声音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1. 万有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如水往低处流、物体掉落等现象。
2. 流体压力:浮力和压力的概念,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来,压力可以使物体变形。
3. 太阳的照射: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源,它的照射使地球变暖,提供光能。
4. 空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空气有质量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5. 大气和水的循环:大气和水的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蒸发、降水、云、风等。
6.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声能等。
7. 动植物的群落:对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了解。
8. 四季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9. 身体的健康: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0. 地球村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一: 生物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四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其功能;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
3. 人类的五官和感觉器官:
-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结构和功能;
- 皮肤上的感觉器官。
科学知识点二: 物质与能量
1. 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2. 温度和热量:
-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物质的热胀冷缩。
3. 风的形成和特征:
- 风的原因和风向。
科学知识点三: 地球与太阳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自转的影响;
-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
2. 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 太阳的位置在东方和升起的方向;- 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3. 四季的变化:
- 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景物特点。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电的知识1. 电是什么?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2. 电的来源:雷电、摩擦、磁体摩擦、电池等。
3. 什么是电流?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
4. 电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电路由电源、开关、导线和用电器组成。
5. 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通路是指电路中的开关接通,电流可以正常流动;开路是指电路中的开关断开,电流无法流动;短路是指电路中的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正负极,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流动。
6. 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7. 什么是电压?电压是指电源提供给电路的能量,使电荷在电路中流动。
8. 电池的种类: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9. 灯泡的工作原理:灯泡中的灯丝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热发光。
10. 安全用电知识: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使用绝缘皮破损的导线;不用要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不用要铜丝、铁丝等代替插头。
二、光的知识1. 光是什么?光是一种电磁波,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为可见光。
2. 光的传播方式:光源发出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和入射光位于同一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的角度相等。
4. 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因为速度的改变而偏折,从而导致折射角的变化。
5. 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眼睛通过虹膜调节光线进入的数量,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落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
6. 眼镜的种类和作用:近视镜、远视镜、太阳镜等。
7. 防治近视的方法: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用眼卫生习惯,定期检查视力等。
8. 光的散射现象:光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的阻碍作用,使光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而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现象。
9. 色散现象: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从而形成光谱的现象。
10.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用于加热物体;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以用于杀菌消毒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一、知识点梳理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生长的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制造食物(能量)•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食物(能量),释放二氧化碳1.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生长的过程:卵、幼虫、蛹、成虫(部分动物如蝴蝶)•动物的繁殖:卵生与胎生•动物的生长过程:胚胎、幼体、成体1.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短时间与长时间的差别•天气的观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云量等•气候的分类: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1.物质的变化•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征:物质形态改变,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变化的特征:物质形态改变,化学性质改变1.电与磁•电的原理: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磁的原理:磁场的相互作用•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安全用电常识: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二、重点概念掌握1.能识别和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3.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理解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基本特点。
4.能使用适当的方法观测天气,并记录天气信息。
5.能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不同,理解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稳定性。
6.能理解物质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类型,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7.能了解电和磁的基本原理,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一、知识点梳理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水、阳光、土壤、空气(二氧化碳、氧气等)•植物的分类: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时会朝向阳光生长的现象2.动物的生命周期•变态现象:某些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性(如蝴蝶、青蛙)•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等•昆虫的变态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如蝴蝶;不完全变态:如蝗虫)3.天气与气候•气象观测工具: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雨量器等•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暴风雪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及其原因4.物质的变化•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如糖在水中溶解•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化学反应的标志:产生新的物质,如铁生锈、食物变质等4.电与磁•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理•电磁铁: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可控制磁力大小和极性•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如电灯、电视、电冰箱等如何利用电与磁工作•安全用电常识: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2.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2.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册)
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册)
第一单元:科学的探究方式
本单元让学生研究科学的探究方式及如何观察对象,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单元:新陈代谢
本单元让学生了解营养和新陈代谢的关系,研究不同营养物质的功能和来源,明白各种食物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单元:环境恶化与环境保护
本单元使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并理解环境恶化的原因,研究环境保护知识,探讨如何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电
本单元为学生提供电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电的应用,探究电的性质和使用方法。
第五单元:物质的三态变化
本单元让学生探究物质存在的三个状态和状态间的转化关系,并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特征,为下一单元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六单元:实际中的浮力和空气压力
本单元让学生研究浮力和空气压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浮力和空气压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第七单元:光的传播和防护
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防护知识,做到科学防护,安全生活。
第八单元:关爱眼睛,科学用眼
本单元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用眼问题,让学生了解视觉疲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树立科学用眼观念,保护视力。
这八个单元是本学期科学课程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将对科学有更全面的了解,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中心原子核和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4.电子的质量很小,却占原子质量的99.99%。
二、分子结构1.分子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物质粒子。
2.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种不同原子组成,比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物质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1.物质由分子组成,具有特定性质,比如液体、气体和固体。
2.物质可以以液体、气体或固体状态存在,这取决于温度和压强。
3.物质还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物质,纯物质的性质会随着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2. 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 动物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4. 生命的基本特征:呼吸、摄取食物、排泄废物等。
5.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 动物的身体结构:头、躯干、四肢等。
7.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习性。
8. 生态平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和生物圈。
9. 自然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重点难点解析1.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需要重点理解。
2. 动物的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需要理解食物链的结构和作用,以及人类对食物链的影响。
3. 生态平衡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需要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4. 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三、学习方法建议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可以在家中种植一些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或者观察一些小动物的行为习性。
2. 分类归纳: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例如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3. 联系实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食物链与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关系相联系,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运动着的世界一、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
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书、读报、询问长辈、上网查询等。
完整的资料卡片包括:资料类别、来源、作者、题目、内容摘要、摘录时间等。
第二课动物运动会一、动物的运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几类。
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途径有去动物园、上网查询、在家观察等。
二、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
按动物的食物分:草食性的、肉食性的、杂食性的。
按动物的运动方式分:飞的、跑的、游的、跳的、爬的。
按运动空间分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
三、动物的身体特点:跑——四肢发达有力跳——后腿发达有力飞——翅膀发达有力游——尾巴发达有力第三课生命在于运动一、游泳运动员肩膀宽,举重运动员上臂比较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游泳运动员经常锻炼肩膀的肌肉,所以肩膀比较宽,举重运动员主要锻炼手臂的肌肉,并且能够锻炼骨骼,使骨骼变粗增长,所以上臂比较粗。
二、什么是合理的体育运动?合理运动包括合适的运动类型和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等。
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和频率,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第四课小吊车一、吊车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机械。
人们利用它可以把比较重的物体提到高处。
二、小吊车的组成:底座支架吊臂三、小吊车的臂是怎样工作的?小吊车的臂的运动与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
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
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
四、根据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断人和动物的肢体是怎样运动的?动物的运动均由肌肉来控制。
如人体的前臂运动,就是靠一组肌肉牵动的,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肱二头肌牵动前臂内收。
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肱三头肌牵动前臂向外伸展。
五、仿生学是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1.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 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3.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1. 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3.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1. 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2.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 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色的、颗粒状、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用。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 胶水放入水中,一开始沉入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分布。
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并均匀分布。
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再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
3. 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在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
但可以溶解在洗洁精中)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水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的高低、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 水果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弄碎、加热水、搅拌等。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2. 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出来。
加热可以使食盐水蒸发更快。
2. 加热蒸发实验要用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等噐材,用石棉网可以使蒸发皿受热均匀。
3. 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到里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一般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 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打不开灯帽。
《资料库》海水里蕴藏着丰富的盐。
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合人类使用。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听听声音》1. 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2.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 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1.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2. 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身体的结构》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 头、颈、躯干、四肢 四部分组成。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 直接观察 ,内部特点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 。
骨骼 支撑 着我们的身体, 保护 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2、人体的活动由 骨骼、关节 和 肌肉 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 、肺 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 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第四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肺 吸入后进入 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 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的氧气增加,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来运输氧气。
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肠 和 大肠。
食物被食道 运输 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 磨碎 和 分解 ,在小肠里被吸收 。
2、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运动、生长提供能量。
第六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 牙齿、舌头、唾液 共同完成的。
牙齿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
2、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 门齿、犬齿、臼齿。
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3、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第七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1、 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 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器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