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井下避难硐室的设计

合集下载

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

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

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一、设计要求1、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前后20m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

2、避难硐室的形状宜采用半圆拱形,内部顶板和墙壁的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理压力。

3、避难硐室应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单向排气管,室内一侧的管口靠近避难硐室底板。

4、避难硐室顶板应安装防水设施,不得有滴水现象。

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0.2m,硐室内应设置单向排水管。

5、避难硐室内应设计承重挂钩,以方便设备安装。

6、避难硐室外20m范围内不应堆放易燃物品。

7、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

过渡室内应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

永久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临时避难硐室不小于2.0m2。

生存室的宽度不得小于 2.0m,长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

生存室内设置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

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的净高不低于 2.0m,每人应有不低于1.0m2的有效使用面积,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

临时避难硐室生存室的净高不低于1.85m,每人应有不低于0.9m2的有效使用面积,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

8、压风、供水及信号传输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埋设于巷底或巷壁,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

矿井井下紧急避难硐室的设计原则与实例

矿井井下紧急避难硐室的设计原则与实例

矿井井下紧急避难硐室的设计原则与实例文章以鄂托克旗东亨煤矿16号煤层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布置为例。

系统的介绍了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的必要性,设置的原则及其结构特点,各类安全设施的布置原则等。

标签:16号煤层;避难系统;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1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必要性从矿井自身的逃生安全上讲,目前东亨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仅依靠自救器逃生,由于距离较长,自救器最大安全保障时间仅有45min,根本无法保证井下作业人员逃生安全。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煤矿井下必须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2 紧急避险设施的布置原则2.1 科学合理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需要综合应用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具备高技术含量。

紧急避险系统设计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在科学的设计计算、综合比对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保证设计的每项内容均具备科学依据。

2.2 安全可靠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是生命工程,应以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为首选。

紧急避险设施应比常规矿用设备具备更高安全等级,并有保证随时能用的技术保障手段。

紧急避险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可不断提高,但必须以可靠的手动控制为基础。

2.3 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已有硐室、井巷建立紧急避险设施,探讨适应自身特点和要求的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案,提高紧急避险系统的实用性。

2.4 简单实用设计应力求简单,避免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而增加的失效点和失效概率,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混用、滥用的几率。

系统设施和功能应该实用,避免功能多样化、装修高档化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以满足紧急避险基本安全需求为目的。

3 紧急避险设施选择、位置及数量的确定3.1 避险设施数量的确定根据东亨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移交时的采掘位置,需要避险的人员数量(40人),设计在16号煤层中个布置1个永久避难硐室、2个临时避难硐室。

3.2 避难设施位置的确定永久避难硐室布置16号煤层中,该硐室设置在16号煤层辅运大巷与16号煤层运输大巷之间。

该硐室服务于16号煤层中不能直接升井的避险人员。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与应用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与应用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与应用摘要:避难硐室是一种能够容纳生命保障设施的专用设施,主要为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人员提供避难、避灾场所。

它以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是在应急情况下保护人员生命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作为国家应急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避难硐室是一种应急避难、避灾逃生、自救互救设施。

避难硐室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在发生重大灾害时,可以为矿工提供安全保障,使其可以安全离开矿井,并将相关人员及时送至地面。

避难硐室可以与地面的工业场地、生产场所、生活场所相结合,实现与其他场所的联合使用。

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将进一步结合煤矿井下工作的需求,针对避难硐室进行优化设计,从根本上保障避难硐室的功能性,更好的提高避难硐室在煤矿井下工作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应用一、引言随着煤矿安全生产的不断推进,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矿工生命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为保证矿工在井下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救互救,研制一套能实现井下环境监测、人员定位、通信联络、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和紧急避险的矿井避难硐室是非常必要的。

近几年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也日益增多,当井下发生事故时,为了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和自救,在进入矿井的第一时间内,应迅速地进入避难硐室进行避险。

在井下避难硐室中,设置有各种必要的设施、设备以及管路和管道[1]。

因此,为了确保井下作业人员在发生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撤离到安全地点,避免出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问题,有必要建立井下避难硐室。

在井下避难硐室中,为了确保应急避难时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当具有较高的环境参数控制水平,从而使人员在遇到事故时,能够有效地进行避险。

二、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要点(一)防护密闭系统设计避难硐室主要功能是在矿井发生紧急情况下,矿工可通过避灾路线快速进入到避难硐室进行避难,避免在灾害发生时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详]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详]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 “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 “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 ;(3) “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

避险硐室设计设计

避险硐室设计设计

避难硐室设计一采区避难硐室位于井下一采区皮带巷与一采区轨道巷三联巷,硐室的总体长度为50m,宽为4.5m,由两个过渡室、一个生存室组成。

该硐室为100人避难硐室,能够提供不小于96小时的安全防护。

该避难硐室在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爆炸、冒顶、火灾等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井下人员提供安全的密闭空间,硐室对外可抵御高温烟气、隔离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整个硐室具备防护密闭系统、供氧系统、气幕喷淋系统、供排水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内外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系统、通讯系统、电气与照明系统、生存保障系统、辅助系统等十大系统。

1.1技术特点本避难硐室的主要特点为:采用无电力工作模式,符合煤炭井下安全标准。

多级化供氧,生命安全保障更可靠。

采用冗错设计,可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

启动速度快、反应迅速,即开即用。

控制简单可靠、易操作。

专人维护,安全可靠。

1.2用途及使用流程1.2.1 用途本硐室设施适用于各种矿井下的冒顶、塌方、火灾以及煤矿井下由瓦斯和煤尘引起的爆炸冲击、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1.2.2 使用流程避难硐室正常情况下为巡检待用状态,当发生避险需求时,首先进入的人员需判定压风是否正常,以确定切换气幕喷淋装置是否为压风工作状态。

下一步将气幕喷淋控制箱或相应的控制阀、按钮等调整到待用状态。

即气幕为门连锁工作状态,喷淋为按钮控制的待用状态。

基本操作流程如下:二、硐室功能系统技术特性项目性能参数最大人数100人生存室空间尺寸长×宽×高40000×4500×3200 维护年限3个月维护一次 12个月彻底维护一次额定人数100人额定防护时间96h可承受最大爆炸冲击压力 2.0Mpa持续耐高温能力环境温度55+2℃条件下,内部温度不高于35℃过渡室长×宽×高4000×4500×3200观察窗108mm多级供氧系统压风系统、自救器,氧气浓度保持18.5%~23.0%压风系统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可油、水、气分离)出口压力在0.1-0.3MPa;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连续噪声不高于70dB(A)环境监测系统本安仪表:生存室CO、CO2、O2、CH4、温湿度;过渡室CO、O2;外部CO、O2、CH4、CO2矿井监测:生存室CO、CO2、O2、CH4、温度;过渡室CO、O2;外部CO、O2、CH4、CO2、温度、压力通讯系统有线通讯、扩播电话、工业视频舱内照明LED灯(常规照明)矿灯、荧光棒(后备照明)食品配备不少于5000kJ/人.天,食用水1500mL/人.天医疗设备急救箱、苏生器工具工具箱、灭火工具排泄装置环保马桶三、硐室结构及工作原理硐室空间可分为两部分,即过渡室,生存室。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 4.7 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2道隔离门 结构,以形成风障。隔离门不低于反向风 门的标准,高不小于1.5m,宽不小于0.8m。 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上应设置观 察窗。 • 4.8 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 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 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基本要求 • 3.1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 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 移动式救生舱。 • 3.2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 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 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 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 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 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 室或救生舱
•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 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 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 3.3 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 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 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 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 3.4 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 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 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 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 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 5.4 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 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 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 5.5 避难硐室内应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 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
• 5.6 避难硐室应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 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 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 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 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 监控系统联网运行。 • 5.7 避难硐室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 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文稿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文稿

XXXX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设计一、采掘区域人员分布情况:永久避难硐室考虑一个综采工作面及三个掘进工作面作业人员。

综采工作面按照25人/班,掘进工作面每个面按照9人/班进行计算。

其中,各个工作面均配备安、瓦检员一名。

南部永久避难硐室人员总人数为:60人。

中部永久避难硐室按100人计算。

二、紧急避险设施类型及容积1、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100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1.0m2,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的使用面积计算:S生=1.0×100.0=100m2S过=7.0m2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3.5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5m,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1.2,防爆墙、隔离墙设计宽度为1.0m,计算其长度:a生=100×1.2÷3.5=34 m;a过=7.0÷3.5=2.0m;a=a生+2a过34+4+4=42 m2、南部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60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1.0m2,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的使用面积计算:S生=1.0×60.0=60m2S过=7.0m2.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3.5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1.2,防爆墙、隔离墙设计宽度为1.0m,计算其长度:a生=60×1.2÷3.5=20.57 m;a过=7.0÷3.5=2.0m;a=a生+2a过=20.57+2+4=26.57 m根据永久避难硐室施工需要,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3.5m时,中部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34 m和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42 m;南部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21m和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23即可满足要求。

三、紧急避险设施基本功能及整体性设计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标准

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标准

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标准
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是矿井中用于矿工在紧急情况下避难的设施,其设计和建造
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确保矿工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要求,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首先,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位置应当合理,应该远离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
区域,如倾倒岩层、断层带等地质构造。

同时,硐室的位置应当便于矿工快速到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避难。

其次,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结构设计应当牢固可靠。

硐室应当具有一定的抗压
能力,能够承受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影响。

硐室内部应当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医疗急救设备,以满足矿工在硐室内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

另外,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通风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硐室内部应当设计有相
应的通风设备,以保证硐室内空气的清新和充足,避免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积聚。

此外,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应急照明系统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紧急情况下,照
明系统能够为矿工提供必要的照明,确保他们能够正常活动和使用设施。

最后,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还应当包括硐室的规模和容纳人数。

硐室的规
模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矿工的数量来确定,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矿工避难。

同时,硐室内部的布局应当合理,确保矿工在硐室内能够有序避难。

总的来说,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涉及到硐室的位置、结构设计、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以及规模和容纳人数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设计和建造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才能有效保障矿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希望相关人员能够重视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要求,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

煤矿避难硐室设计

煤矿避难硐室设计

前言建立并完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美紧迫避险系统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系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煤矿井下紧迫避险系统是国家强迫实行的先进合用技术装备。

白山市江源区宝源煤矿已按上司各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建设完美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依照国家安全看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迫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 号)和《关于加快推动煤矿井下紧迫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 [2013]10 号)的要求,对该矿井的避祸硐室设计进行完美和增补。

该矿紧迫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含为入井人员供应自救器、建设井下紧迫避险设备、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拟定应急方案等。

紧迫避险设备应具备安全防范、氧气供应保障、环境监测、通信、照明、人员生计保障等基本功能。

本设计中的紧迫避险设备为永久避祸硐室。

设计编制依照: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文);2、《煤矿安全规程》(2010 年);3、国家安全看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 [2010]146 号文);4、《吉林省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吉安看管煤监一字 [2010]304 号);5、《煤矿井下紧迫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文);6、《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美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 [2011]33 号文);7、《关于煤矿井下紧迫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 [2012]15 号文);8、《关于加快推动煤矿井下紧迫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 [2013]10 号);9、《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1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11、《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 );1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 Q1048-2007);1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01-2007);14、《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 Q1029-2007);15、《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避难硐室的具体设置

避难硐室的具体设置

避难硐室的具体设置
避难硐室的具体设置
1)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两道门的墙体采用不小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墙体厚度不小于1m,门墙周边掏槽,深度0.3米,门宽1.5m,高1.8m,门框采用45mm的角铁,门扇采用45mm的角铁作框架,焊接3.5mm厚的铁板作门扇。

门框上沾上软胶皮作密封圈进行密封。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2)避难硐室采用锚喷支护,锚喷厚度不小于100mm。

3)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

过渡室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

永久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²;临时避难硐室不小于2.0m²。

4)永久避难硐室:全矿共设有1个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在主斜井下部车场布置永久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沿岩层布置,采用半圆拱断面、锚喷支护,长6m,宽4.4m,净断面26.4m2,设计永久避难硐室能同时满足22人避险。

1 / 3
避难硐室的具体设置
2 / 3
避难硐室的具体设置
3 / 3。

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临时难硐室建设要求1、设计要求临时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煤)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确保服务期间受采动影响小。

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入和防止瓦斯集聚、煤层自燃等措施。

临时避难硐室应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

过渡室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生存室净高应不低于1.8米,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

每人应有不小于0.6米2的使用面积,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不少于10人,不宜多于50人。

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隔离门应不低于井下密闭门的标准,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防水抗压达1Mpa~2Mpa,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

隔离门墙周边掏槽,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利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过渡舱作为过渡室时,过渡舱外侧门框宽度应不小于300毫米,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

硐室四周掏槽深度、墙体强度及密封性能要求不低于隔离门安装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采用锚网、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顶板宜采用半圆拱形,室内顶板和墙壁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临时避难硐室应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

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接口和供水阀。

接入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硐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二〇一三年五月目录1矿井概况......................................................................................... (1)2设计内容......................................................................................... (1)3设计依据............................................................................................... (1)4避难硐室设计 (2)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2)避难硐室设计根本参数 (2)功能设计及配置 (4)5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7)6避难硐室使用说明 (9)进入避难硐室须知 (9)操作指南 (9)7主要设备材料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湘潭电化科技股份矿业分公司——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说明井下避难硐室设计矿井概况湘潭电化集团科技股份矿业分公司下辖先锋和红旗两对矿井,两对矿井主要延续了以前湘潭锰矿的生产、通风、排水、运输等系统。

现主要生产范围:先锋集中在-170m以上,红旗-260m以上;其中先锋-50m以上为残采,正采集中在-50m中段至-170m中段;红旗-230m以上主要是残采,正采主要集中在中-260m中段,-290m及以下主要是探矿掘进。

矿业分公司主要生产集中在正采方面,生产相对集中,残采主要是收采以前留下的残矿及矿柱,生产相较分散。

设计内容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

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

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一、硐室设计1.硐室结构:硐室应采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承受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冲击力。

硐室内部应平整、无突出物,避免矿工在避难期间受伤。

2.硐室尺寸:硐室的面积和高度应根据矿井的规模和矿工数量进行合理设计。

硐室的面积足够大,可容纳所有矿工,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硐室的高度也应足够,以便矿工能够站立或蹲坐。

3.硐室通风:硐室应配备足够的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

通风设备应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并备有备用电源,以应对突发事故时停电的情况。

4.灭火设备:硐室内应配置灭火器、喷水设备等灭火设备。

这些设备应方便易用,能够快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5.硐室出入口:硐室应至少设置两个出入口,以便矿工在突发事故期间能够迅速疏散。

出入口应保持畅通,方便矿工进出。

二、硐室配置1.干粮和水:硐室内应存放足够的干粮和水,以满足矿工在避难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干粮应易于保存,具有较长的保质期,水应清洁卫生。

2.医疗药品和急救设备:硐室内应配备急救药品和简易急救设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矿井事故所引发的伤病。

4.照明设备:硐室内应配置充足的照明设备,确保矿工在避难期间有足够的光源。

5.个人防护器具:硐室内应配备个人防护器具,如头盔、防尘口罩、手套等,以确保矿工在避难期间的安全。

6.座椅和床铺:硐室内应配置足够数量的座椅和床铺,以提供矿工休息的地方。

7.充电设备:硐室内应配置充电设备,以便矿工可以充电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手电筒等。

8.废物处理设备:硐室内应配置废物处理设备,如垃圾桶等,以便矿工能够及时处理生活废物。

以上是矿井避难硐室的设计及配置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硐室设计和配置,可以提高矿工在突发事故中的生存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减少事故发生时的伤亡和损失。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第一篇: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编制依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3 基本要求3.1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

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3.5 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3.6 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井下避难硐室的设计马飞1,闫建浩3,李刚1,2(1.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鄂尔多斯煤炭技工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我国矿山事故频发,国家对此十分重视,要求各大矿山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针对这一事实提出了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中避难硐室的基本要求,从通风、供氧、通信、防爆、监测等11个方面做出了设计,为事故的幸存者提供救援期间的生存保障。

关键词:避难硐室;事故;救护;设计;矿井中图分类号:TD77+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496X(2012)01-0055-03The Design of Refuge Chamber in the Underground MineMA Fei1,YAN Jian-hao3,LI Gang1,2(1.School of Mining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014010,China;2.Erdos Coal Technical School,Erdos017000,China;3.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Mine accidents happened fluently in our country.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condition,asks each big mine to build the emergency refuge system in the underground mine.According to the fact,this paper propose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bout building refuge chamber of emergency refuge systems in the underground mine,designed11aspects,such as ventilation,oxygen sup-ply,communication,explosion-proof,monitoring and so on.They can provide guarantee for survivors during the rescue.Key words:refuge chamber;accident;rescue;design;mine0引言在2010年的智利矿难中,33名矿工之所以能够幸存,并在井下坚持69d,最关键的是矿难发生时,矿工们处在井下应急避难所中。

如果没有完备的井下应急避难机制,矿难发生后,被困矿工的生存几率将不会如此之高。

我国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这些资源的开采,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全国矿山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建立井下避难硐室迫在眉睫。

1井下避难硐室在抗灾中的作用煤矿瓦斯事故中死亡人员的75%是由于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CO)中毒死亡[1]。

而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救生设备(隔离式自救器)最大供氧时间为40min,就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短短的40min,逃离险区、安全升井,困难是很大的[2]。

就小煤矿而言,爆炸后运输系统遭到破坏,绞车无法运转,人员需徒步升井,通风设施不复存在。

佩带自救器后,40min的时间在水平巷道只能行走2000m,而在倾斜巷道中(如沿井筒升井)则更少,而目前很多小煤矿井筒斜长均在几千米以上。

因此,到达地面成功脱险的可能性很小。

至于国有大矿,使用自救器,最理想的撤离距离也只能到达主运巷。

因为国有煤矿、井型大、井筒深、运输距离长、又分多个采区、采区走向又较大、采煤工作面又较长、这些都给人员撤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设一个避难硐室对于矿井发生事故时人员逃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井下避难硐室的分类主要采煤国家使用的井下避难硐室主要分为2种[3]。

1)永久避难硐室也叫固定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为事先建造,其内备有供避难人员呼吸用的供气设备、自救器、药品和饮水食物等救生设备。

其·55·(2012-01)主要建造在矿井巷道两侧地层中直接挖掘而成,主要布置在主巷或逃生路线上。

利用贯穿岩层到达地面的钻孔为避难硐室内持续的输送氧气、实现通讯。

永久避难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应≥5年。

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50人,不宜>100人。

2)临时避难硐室。

在矿井工作面附近的巷道或煤层中挖掘而成,依靠氧气瓶等设备为避难硐室提供一定时间的氧气。

当此处采掘工作完成后,临时避难硐室即被废弃,避难硐室内密封门、氧气瓶、通讯、监测仪器等设备被拆除并转移到新建设的临时避难硐室中。

临时避难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应≥5年。

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10人,不宜>50人。

3井下避难硐室的选址井下避难硐室的位置选择主要根据井下的人员分布、避灾路线、地质构造及围岩情况等实际情况确定避难硐室的布置位置,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总结得出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的主要原则:1)突出矿井,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位置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500m时,必须再距离工作面5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

2)高瓦斯矿井和低瓦斯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

3)避难硐室的位置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4井下避难硐室系统构成硐室内部设有防爆密闭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供氧系统、通信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制冷系统,并备有常用的救护器材、工具和定量的食物、水等附属设备。

4.1防爆密闭系统1)防爆密闭门。

防爆密闭系统要求能够抵御瞬时1000ħ高温、1.0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

2)空气幕。

空气幕安装在两端防爆密闭门处,目的是阻隔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

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使得在密闭门打开后,在门口形成了气幕门。

4.2监测监控系统硐室避难区两侧都设有人员定位读卡器,避难人员进入即可探测到,硐室对角安设防爆摄像头,监测硐室人员情况。

硐室内外设置传感器实时监控硐室内外的各项环境参数,为硐室内避难人员提供活动依据。

当监测系统探测到CO2、CO、H2S等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参数超标时,监测系统报警并自动提示。

设定声光报警系统可进行语音提示,如CO浓度>24ˑ10-6时,仪表提示CO浓度过高请开启空气净化装置。

4.3供氧系统避难硐室采用“三级供氧系统”,分为井下压风供氧、氧气瓶供氧、自救器供氧。

优先采用井下压风供氧,若井下压风系统遭到破坏,立即开启氧气瓶向硐室供氧。

压风供氧采用弥散式布气方式,通过回风管路实现避难硐室内的空气循环。

并且始终保持避难硐室内为正压,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

氧气瓶供氧外接12MPa高压氧气气瓶组,由汇流排进行总控制,最后汇集到一体机中与过滤气体混合均匀后供避难人员呼吸。

自救器是每人佩戴1个,在氧气瓶用完的情况下使用自身佩戴自救器。

4.4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净化系统能为硐室内避难人员提供生命所必须的O2,去除密闭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CO2和CO),要求供氧量≥0.5L/(min·人),处理CO2的能力≥0.5L/(min·人),采用化学药剂对空间内水分进行吸收来调节空间内湿度。

CO去除设备主要由过滤床以及风机2部分构成。

过滤床设计为抽屉的形式,在抽屉中放置的CO 去除药剂。

开启风机后,硐室内的空气在风机作用下进入过滤床中进行洗涤,去除其中大部分的CO2后与进入净化器中的氧气混合,释放到硐室内。

净化器中的药剂需要定时更换,可通过观看药剂变色情况,药剂颜色由红变白即为失效,需更换药剂包。

根据传感器示数和语音提示开启或关闭净化器,若气体环境正常时监测仪表提示关闭净化器。

4.5通讯系统在安监总局要求的6大系统中,其中通讯系统在各大矿井中基本建设完毕。

因此,在井下避险硐室中能够实现“二级通讯系统”,分别为小灵通通讯、有线电话2种方式。

·65·(第43卷第1期)设计·开发4.6制冷系统避难硐室采用专门设计的蓄冷空调控制硐室内温湿度,依靠冷量储存有效地解决了外部持续高温环境下的硐室内制冷除湿问题。

正常情况下,硐室的外部煤矿专用防爆制冷机组可依靠矿井电力维持运行,完成硐室内冷量储备后,以较低的电能消耗维持蓄冷设备运行;当矿井发生事故造成电力供应中断或外部机组受损停止运行时,硐室内可以通过蓄冷设备释放储存冷量来平衡人体散热、设备放热甚至外部传热,是目前矿井外部恶劣环境下避难硐室内温湿度控制的最可靠手段。

4.7动力系统硐室内部设有大功率蓄电池,当外部电源切断时,可供硐室内净化器风机、监测仪表的能量需求,电池蓄电量可保证设备运行96h。

4.8自动启动系统避险硐室内设自动启动系统专用按扭。

当第1个避难人员进入硐室后,立即按动按扭,自动启动系统立即开始工作,届时,地面的局部通风机自动启动向井下送风,供电系统开始正常工作,硐室内的照明、监测监控系统开始正常工作,饮用水管开始供水。

密闭门的观察孔立即人工关闭,立即以报警的形式通知采区调度室及矿调度室。

但通讯系统不在自动启动系统范围内,平时必须保证通讯畅通。

如有自动启动系统故障,也可通过电话向地面汇报,以形成双重保险。

4.9附属设备附属设备包括医疗急救设备、照明设备、灭火器、自救器、水、干粮、卫生设备等必须设备。

这些附属设备能保证避难硐室内部人员在救援队伍赶来之前,维持正常的基本生活。

4.10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避难硐室内有专人管理,每周对室内设施进行1次试验,及时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医疗器械必须密封的,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

硐室内不得锁门,保证灾难时人员随时可以进入避难。

4.11避灾时的应急指挥及工人培训进入避难硐室后要听从统一指挥。

指挥人员为带班的矿领导或带班的采区领导,级别相同时以职称的高低为主,职称相同时,以通风专业为主,总指挥必须及时向地面汇报情况,请示下一步工作,但总指挥在紧急情况下有权作出决定,并立即报告给地面指挥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