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体健康与生活习惯4. 地球宇宙与空间探索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及人类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人体器官的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掌握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知识,关注人体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地球生态系统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难点、典型例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简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3)介绍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制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等。
(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3)如:心脏,功能为输送血液,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各章节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3篇】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六班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一预期学习结果: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形状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像。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
教学过程:一、发觉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嬉戏。
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沟通。
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现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
由同学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认真观看对比,说说究竟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4、同学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比观看,然后思索并沟通: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熟悉动物的遗传现象。
1、同学分别观看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像点。
2、小组争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沟通。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熟悉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莫非也有遗传吗?2、小组争论。
3、同学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
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5、同学沟通。
四、综合练习。
谈话:认真观看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看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想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六班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绽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将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学问与技能1、知道如何节省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第一章:探索物质世界(第14节)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4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2.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第58节)2.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2.2 生活中的热现象2.3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2.4 生活中的电现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912节)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3.2 天气与气候3.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3.4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与利用4. 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316节)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4.2 常见的工程技术4.3 技术与生活的关系4.4 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现象。
3.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天气与气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4. 学生能够了解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生活关系,认识常见的工程技术,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常见的工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内容《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一节植物的生长条件;第二节植物的繁殖方式;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第二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一节简单机械的原理;第二节能量转换;第三节能量守恒定律。
3.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4. 第四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第二节物质的性质;第三节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运动与变化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4.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能量转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简单机械模型、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简单机械的使用、地球仪展示、物质变化实验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生长条件、能量转化、地球运动、物质变化等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如植物生长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地球运动示意图、物质变化等。
2.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教学目标,中间展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教学难点与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并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现象及原因变异现象及原因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平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 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分布、循环与利用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保护节约用水的方法与技巧4. 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 掌握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循环与利用,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水资源分布、循环与利用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图片、视频资料生态系统模型地球仪、地图、水资源分布图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生态系统组成图节约用水宣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引入遗传与变异的学习。
2. 新课学习:(1)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原因分析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2)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地球上的水资源讲解水资源的分布、循环与利用分析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保护方法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记录遗传与变异现象;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现象及原因变异现象及原因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平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 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分布、循环与利用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保护节约用水的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分析一个具体实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2节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态系统第1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节生态平衡第3节人与自然3. 第三章光与能量第1节光的传播第2节镜子与透镜第3节光与能量转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生态系统、光与能量等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光与能量的转换原理2.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机械的应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滑轮等)力的作用演示器生态系统图示镜子、透镜等光学器材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绳子、滑轮、小车等)学生个人笔记本、画图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简单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简单机械?它们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的内容。
结合实例,讲解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等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第三章光与能量的传播、转换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力的作用效果、生态系统的作用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每个章节选取12个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及时讲解答案,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制作杠杆、观察光的传播等。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简单机械、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人与自然3. 第三章光与能量光的传播、镜子与透镜、光与能量转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重点与难点,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在设计实践情景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5.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进行以下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在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难点与重点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以下方面的内容:
1.能源、生物、地球运动和物质变化等核心概念的讲解;
3.适时调整语速,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且不拖堂;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时间分配均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3.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时间充足,巩固所学知识。
三、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学生充分思考和练习;
4.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馈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实践情景导入的设计是否成功,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6.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否对后续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7.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是否及时,是否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2.具体形象: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实践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引导思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
三、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节生物的分类;2.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第三章《光与能量》:第一节光的现象,第二节太阳能的利用;4.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地球的结构,第二节探索宇宙。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让学生掌握光与能量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太阳能利用的认识;4.拓展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太阳能的利用、地球与宇宙的探索;2.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光与能量的转换、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或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教学;3.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4.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表现;(2)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3)谈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解释光与能量的转换;(5)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作业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分类的方法:形态分类、遗传分类和生态分类;(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4)光与能量的转换:光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5)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宇宙对地球有重要影响。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 天气与气候3.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5. 光与色彩6. 电与磁7. 人体与健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光与色彩、电与磁的基本原理,关注人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态系统的平衡、生命起源与进化、光与色彩、电与磁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天气符号卡片、生态系统模型、光与色彩实验器材、电与磁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天气预报等,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天气、生态系统等问题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2)天气与气候: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分析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3)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光与色彩: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色彩的形成。
(5)电与磁: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天气符号的识别、生态系统的构建、光的折射现象等。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用图示表示地球自转、公转,标注昼夜更替、四季更替等现象。
2. 天气与气候:用图表展示天气符号、气候类型。
3. 生态系统: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注生态平衡。
4. 光与色彩:用图示表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色彩的形成。
5. 电与磁:用图示表示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分类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 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第三节:生态平衡3. 第三章:环境与生活第一节:环境问题第二节:节能减排第三节:低碳生活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探索宇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进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等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进化与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功能环境问题与节能减排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进化、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分类图、进化树、生态系统的图片和模型环境问题、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相关资料2. 学具:生物分类、进化、生态系统等学习资料探究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实践情景,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生物的多样性讲解生物分类、进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类型与功能。
(3)环境与生活分析环境问题,介绍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意义和措施。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进化、保护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组成、类型、功能、生态平衡3. 环境与生活环境问题、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进化的相关知识填空题(2)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与功能的选择题(3)环境问题与低碳生活的简答题2. 答案:(1)填空题答案(2)选择题答案(3)简答题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节:常见的物质与材料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地球的构造第二节:太阳系与宇宙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第二节:生活中的热现象4.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学生能够认识地球的构造,了解太阳系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力的作用和热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 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地球的构造、太阳系与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地球仪、生物模型等)。
2. 学具:教科书、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章节讲解:1) 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分子、原子等。
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讲解物质的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等。
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讲解地球的构造,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讲解太阳系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宇宙的膨胀等。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讲解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重力、摩擦力等。
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传递、热膨胀等。
4)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等。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适应环境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实例,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的构造、太阳系与宇宙的组成等。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生物的遗传现象第2节:生物的变异现象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物质的性质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1节:能量的转化第2节:能量的守恒4.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节: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以及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掌握;地球运动和变化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遗传和变异实验材料;物质变化和性质实验器材;能量转化和守恒实验装置;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
2. 学具:科学实验记录本;常用实验仪器(如放大镜、量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通过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配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地球的运动和变化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难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分析家庭成员的遗传特征,探讨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描述其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设计实验,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地球的运动和变化:制作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解释相关现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2节力与运动第3节磁现象第4节生活中的能量2. 第二章生物的世界第1节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适应性第4节生态系统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第2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3节地球上的气候第4节宇宙与星空4. 第四章信息技术第1节信息的传递第2节信息技术的发展第3节计算机的组成第4节互联网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生物的特征与分类、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生物的分类、地球与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点、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组织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衔接自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反思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1、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新课标第一网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教学反思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课前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课时安排:1课时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页关于晶体的容,欣赏第,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新-课-标-第-一-网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教学反思: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