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Active_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人工髓核置换和传统腰椎间盘切除疗效分析

人工髓核置换和传统腰椎间盘切除疗效分析
f in i h r ame fl mba s h r i t n.M et uso n t e te t nto u rdic e n ai o hods Twe t a e fl m b ic he n ain we e d vd d i t ri ca ic nu lus ny c s s o u a d s r ito r ii e no a f ild s c e r ti
00 . h r sasg ic n iee c nteid xo cso e gh, lo os o eaie t , otp rt eh s i tya d p so eaie .5) T eewa inf a tdf rn ei h n e fi i nln t bo dls ,p rt i p so eai o pt sa n otp rt i n i v me v l a v ice s nteitre e rls a eb t e h w o p ( =35 t .2 t .7,=70 t .8 P l<00 . h n e fp i u c n raei nev r ba p c ewe ntet og u s £ .7,=48 ,=58 t .4,=27 , al .5) T eid xo anfn — h t r
a ao u an s o e i h w r u r o a e . s l s h x el n ae fGr u sA n r 0 0 a d 8 .% ( = 1 5. n lg e p i c r n t e t o g o p wee c mp d Re u t T e e c l tr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 o p a d B we e 9 . % n 00 r e f . P> 4
差异 ( >O0 ) P . 。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 在改善症状 的同时能够增加椎 间高度 , 留腰椎 的正常运动功 5 保

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高志洋;刘海明;宋舟锋【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中18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TLIF术(单侧改良TLIF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PLIF组),比较两种术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随访28~35个月,平均33.6个月,末次随访单侧改良TLIF组优良率94.4%;PLIF组85.0%;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钉棒松动、断裂发生。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

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比较而言,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缓解快等优势。

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总页数】3页(P530-532)【作者】高志洋;刘海明;宋舟锋【作者单位】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06 浙江省中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两种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J], 王志强;梁思敏;蔡则成;康毅;郭伟;戈朝晖2.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J], 丁子毅;王栋;李苇航;张世磊;袁斌;闫铭3.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 [J], 张建群;王志强;梁思敏;刘晓印;郭伟;马强;戈朝晖4.ERAS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J], 孙焱;黄永辉;屠海霞;孙继芾5.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J], 苏俊;王明辉;叶茂;仇冕;尚显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与发展

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与发展
弯曲特性:有趣的是,与压应力相比, 弯曲应力是最易引起椎间盘损当 椎间盘病变时,抵抗扭曲力负荷下降 25%。
剪力特性:人体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超 过,表明造成损伤的负荷是由弯曲、扭 曲和张力负荷的结合引起的。
两个相邻椎体及连接它 们的椎间盘、小关节和 韧带结构称为脊柱功能 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也称运动节段。 FSU是能够反映脊柱生物 学特性的最小单位,同 时也是稳定脊柱稳定的 最基本单位。
1966,Fernstroem第一次报道了球状人工椎间 盘假体的临床应用。置换后4—8年,12%患者 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
1982年,Buetter-Janz和Schellnack在前东德的 柏林开始研究SB Charite椎间盘假体,1984年 首次植入。早期材料为不锈钢和UHMWPE。
五、人工椎间盘分类
在美国每年行脊柱植骨融合或脊柱内固 定器械融合超过7万例。这种治疗的理由 是通过对失稳或退变的运动节段消除椎
间活动而缓解疼痛。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的优良率为52%—100%,后路椎体间融 合术为50%—95%。
然而脊柱融合术并非为完全无害性手术。 某些病人在行脊柱融合术后平均8.5年和 平均8.1 年在原手术的相邻节段症状复发。
Lee报告在原手术的相邻节段出现各种病 理情况如关节突关节的增生性退变性关 节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
脊柱融合其他问题包括取骨部位的疼痛、 融合节段或融合相邻节段的椎管狭窄、 继发性腰椎滑脱、椎间盘退变和假关节 形成。
四、人工椎间盘的历史
1956,Vau Steenbruggle第一次提出出椎间盘 假体设想。
Stokes(1981)报道了椎间盘手术节段 上面的椎间关节活动明显增加。 Frymoyer报道了椎间盘切除后手术节段 的活动明显增加。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相应椎间孔形变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研究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相应椎间孔形变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研究

摘要对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引起的腰椎运动节段的疼痛与功能不良,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切除突出的腰椎间盘、椎管减压和脊柱融合。

尽管对指征选择适当的患者可取得满意的结果,但仍有部分病例手术后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此外,亦可引起明显的脊柱不稳或脊柱运动丧失的副作用。

由于椎间盘对腰椎的生物力学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腰椎阔盘切除后进行功能重建是最佳方法。

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aldiscreplacement,ADR)通过恢复椎间隙的高度和病变椎问盘的生物力学和负载能力,可达到节段性稳定和节段性运动,从而恢复腰椎自然负重及运动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生物稳定性与正常椎问盘无显著性差异。

为了解腰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解剖、生理及生物力学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包括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方法,但尚未形成共识。

现已证实临床上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存在神经根椎间孔内受压的现象,Hasega粕等发现当椎间盘后缘小于4衄或椎间孔高度小于15响时,酃可出现神经根受压现象,因此推测术后椎间孔形态改变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国内外关于ADR对腰椎活动度、应力分布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报道较多,而对于ADR与椎间孔形态改变相关性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少,对ADR与脊柱融合后运动状态下进行椎间孔形态学的对比研究尚未见报道。

国内^工椎问盘的临床应用尚未普遍开展。

仅有少数凡家医院开展了ADR手术,关于人工椎间盘置换中、远期临床疗效的报道很少。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LinI(@SBcharit6Ⅲ型人工椎间盘,FDA已在2004年10月正式批准合法使用,本研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

由于脊柱处于~个动态的环境中,单纯对腰椎在中立位下进行椎间孔的参数测量研究意义有限。

本课题对根据电溅法原理设计的Q型微型位移传感器进行改良并用于实验;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正常完整腰椎、L4/L5椎间盘切除、L4几5椎体间融合及L4几5sB—chaiteⅢ型人工椎问盘置换四种状态下,在中立位、前屈、后伸、侧弯不同运动体位时,L4/L5椎问孔高度、最大和最小宽度三个参数在负载前后的的变化进行测量,以分析各种状态下腰椎间孔形态的改变方式,探讨椎间盘切除后症状反复和腰椎继发性病变的解剖机制。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

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

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期缓解,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组织,保留脊柱运动以避免晚期关节突关节及邻近节段的病变。

随着人工椎间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美国和欧洲的临床应用已证实短期内可以恢复脊柱的运动学和载荷特性,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3~6〕。

本综述的目的是阐释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原理,介绍在欧美该领域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1 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对于正常及退变腰椎的解剖、生物力学及运动学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设计一种成功的椎间盘假体有重要的意义。

腰椎作为机械结构的复合体,提供躯干的正常运动,同时保证对躯干的支撑功能并保护神经组织不受损害。

腰椎结构是稳定性和运动性的结合体,平移和旋转发生在三维空间。

椎间盘是腰椎运动的主要约束与缓冲装置,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运动〔7〕,既是最主要的运动限制装置,又是最主要的脊柱功能单位稳定装置〔8~10〕。

前柱在直立时承担了躯干绝大部分的重量,后柱承担了身体16%的轴向载荷。

亲水的髓核对纤维环产生张力,在抵抗压力和载荷时可以允许产生一定的移动〔11〕。

30岁以后,髓核开始逐渐丢失水分,体积也慢慢萎缩,失去应力载荷的传导和分散作用,纤维环承担的载荷随之增加,从而逐渐变薄弱和破裂〔12〕。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终板的不规则及椎间盘的钙化,最终导致脊柱活动度的减少〔13〕。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比较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比较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比较作者:陈润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09期[摘要]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6例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6)。

对照组患者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29.85±19.97)min vs. (168.46±18.92)min;(252.59±30.18)ml vs.(346.63±38.66)ml,P0.05)。

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均是腰椎滑脱有效的治疗方法,后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前者。

[关键词]腰椎滑脱;腰椎椎体融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3(c)-0053-03[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186 cases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90) and observation group(n=96)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clinical efficacy,bone graft fusion rate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29.85±19.97) min vs. (168.46±18.92) min;(252.59±30.18) ml vs. (346.63±38.66)ml,P0.05).Conclusion The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re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and 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clinical symptom improvement rate of the later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former.[Key words]Lumbar spondylolisthesis;Lumbar interbody fusion;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疾病,国内发病率为4.7%~5.0%,其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发育缺陷和腰肌劳损[1-2]。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 者 简介 : 浩 , , 9 2年 9月 生 , 主 任 医师 , 西 省 儿 孙 男 17 副 山
童 医 院 , 3 01 00 3
经椎 间孔 椎体 间融合 与后 路 椎体 间融合 治 疗腰椎 退 行 性疾 病 的疗 效 比较
中 国 医科 大 学 附属 盛 京 医院 (1 0 4 陈 之 光 1 00 )
<O0 . 5为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2 结 果
白细 胞 介 素 一 8变 化 的 意 义.实 用 儿 科 I 1 临床 杂 志 , O O 2 2 l, 5
( 8 1 01 1 0 . 1 ): 4 - 4 3
淋 巴细 胞 分 化 , 制 抗 体 合 成 及 细 胞 毒 性 T 细 胞 的 作 用 ; 抑
C 4 D 和 C 8 D 在 体 内 起 着 相 互 调 节 和 相 互 制 约 的 作 用 ,
传 播 , 发 于 5岁 以下 儿 童 , 以 3岁 以 内 发 病 率 最 高 。病 好 尤
原微生物以柯萨奇 A组 1 型 、 道病毒 7 6 肠 1型 、 可 病 毒 多 埃 见 。临 床 表 现 有 发 热 , 、 部 皮 疹 , 手 足 口腔 黏 膜 疱 疹 , 分 患 部 者 可 弓起 心 肌 炎 、 经 源 性 肺 水 肿 、 毒 性 脑 炎 等 并 发 症 。 I 神 病 目前 重 症 手 足 口病 的 致 病 机 制 尚 不 清 楚 , 学 者 推 测 机 体 有
例 患者 中有 1 因腰 椎 间 盘 突 出单 纯 髓 核 摘 除术 后 复 发 行 例 二次 P I L F手 术 治 疗 。见 表 1 。
衰 1 2组 患 者 临床 资料 比较 ( 士 )
1 2 手 术 方 法 及 术 后 处 理 .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08-07-01 17:22:00 ] 作者:吴刚,孙常太,黄公怡编辑:studa20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

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

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期缓解,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组织,保留脊柱运动以避免晚期关节突关节及邻近节段的病变。

随着人工椎间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美国和欧洲的临床应用已证实短期内可以恢复脊柱的运动学和载荷特性,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3~6〕。

本综述的目的是阐释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原理,介绍在欧美该领域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1 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对于正常及退变腰椎的解剖、生物力学及运动学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设计一种成功的椎间盘假体有重要的意义。

腰椎作为机械结构的复合体,提供躯干的正常运动,同时保证对躯干的支撑功能并保护神经组织不受损害。

腰椎结构是稳定性和运动性的结合体,平移和旋转发生在三维空间。

椎间盘是腰椎运动的主要约束与缓冲装置,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运动〔7〕,既是最主要的运动限制装置,又是最主要的脊柱功能单位稳定装置〔8~10〕。

前柱在直立时承担了躯干绝大部分的重量,后柱承担了身体16%的轴向载荷。

亲水的髓核对纤维环产生张力,在抵抗压力和载荷时可以允许产生一定的移动〔11〕。

30岁以后,髓核开始逐渐丢失水分,体积也慢慢萎缩,失去应力载荷的传导和分散作用,纤维环承担的载荷随之增加,从而逐渐变薄弱和破裂〔12〕。

人工椎间盘PPT课件

人工椎间盘PPT课件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Case#5
– M,58y – 4,2,2002 – L4-5
.
119
.
120
2 weeks after op
.
121
.
122
1 year after op
.
123
.
124
2 years after op
.
125
.
12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Case#3
F,33y 28,9,2001
L4-5
.
93
.
94
2 weeks after op
.
95
.
96
1 month after op
.
97
.
98
1 year after op
.
99
.
100
2 years after op
.
101
.
.
35
七、人工椎间盘禁忌症
.
36
— 骨病 — 感染 — 滑脱 — 骨性椎管狭窄 — 单纯的根性症状,尤其是因椎间盘移位引
起的
— 多节段不稳 — 年龄:女性55岁,男性60岁以上(可能
的话做骨扫描,DXA)
.
37
八、临床应用:
.
38
我院自2001年4月实施6例SB人工椎间盘 置换术,男4例,女2例。
.
16
垄耀成等证实了手术后椎间盘高度的丧 失与切除的椎间盘重量成正比,平均每 切除1.0g 椎间盘,其高度丧失8.76%, 同时纤维环的膨出增加。

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评价

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评价

根管进行减压。如患者伴有双侧下肢症状 , 则行对
侧 的 神经根 管 减压 术 , 棘 突根 部 行对 侧 的潜 行 减 经
压 。选择合适长度的 I br s a 动态棒连接两侧的椎 弓 o
根 螺 钉 , 后两 侧 分 别 锁 紧 钉 棒 系统 。对 照组 选 择 然
有 下肢 神 经症 状 的 一侧 ( 症 状 较 重 的一 侧 ) 半 或 行
T l n( drncS fm rD n k Me p i, N) ea mo Met i o o ae , m hs T 。 o a
系统 , 可在不进行椎间融合的前 提下保 留可控制范 围内的脊柱运动 , 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 , 并 限制其异常活动。对于需要行椎 间融合而邻近节段 已存在椎 间盘变性 者 , oa 可 以通过相邻节段半 I br s
椎板及预融合椎 间隙的小关节突切 除术 , 显露该侧 的硬膜 、 预融合椎 间隙及上下神经根 。切除椎 间盘
组织 , 仔细处 理 上 、 软 骨 板 , 次 用撑 开器 撑 开 椎 下 依 间隙 , 直至 获得 满 意的椎 间 高度 , 用预 弯 的纵杆 连接 对 侧 的椎 弓根 螺钉 , 临时锁 紧钉 棒 系统 , 并 以维 持椎 间隙撑 开状 态 。将 切 除 下 来 的椎 板 、 节 突等 骨 块 关 剔 除 软组织 、 剪成 微粒 骨后 植入 椎 间隙 , 修 选择 相应 大小 的融合 器 , 中空 部分 用上 述微 粒 骨填塞 , 融合 将
留技 术 , 即非 融 合技术 得 到 了充分 发展 , 逐步 成为 并 腰 椎 退行 性疾 患 的另 一种 治疗 策 略 。I br 态 棒 s a动 o 固定 系统 正是 基 于此 理念 而设 计 的一种 脊 柱非 融合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脊柱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病的传统方法,近期效果肯定,但它牺牲了椎间关节的运动,改变了邻近节段的应力分布,改变了正常脊椎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机制,故远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通过人工假体置换以重建椎间盘的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避免了脊柱融合术的缺点,已成为专科医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20例,与同期应用脊柱融合术治疗的24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共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5~62岁,平均(51±5)岁,病程3~16年。

脊柱融合术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1~77岁,平均(46±6)岁。

病程2~20年。

2组患者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检查证实均为单间隙病变,均经保守治疗无效。

病变部位: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C3/4间隙2例,C4/5间隙7例,C5/6间隙10例,C6/7间隙1例;脊柱融合术组C3/4间隙3例,C4/5间隙14例,C5/6间隙7例。

2组一般情况相似,经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手术方法患者全身麻醉后平卧,头颈自然后仰,根据病变节段选择侧前横切口或胸锁乳突肌前缘纵切口,达到椎体前面后切开椎前筋膜,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确定病变的椎间盘。

安放椎体牵开器,安放时使用导规,确保牵开器沿长臂与上下终板平行,连接牵开器后调节其张力,使椎间隙撑开。

切除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组织及软骨终板,去除突入椎管的所有致压物,彻底减压。

再次调节椎体牵开器张力,使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得以恢复并测量椎间隙高度。

脊柱融合术组根据此高度取自体髂骨植入,选择合适长度的颈前路钛板预弯后固定,术后带颈围领6~8周。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利用假体试模确定植入假体的直径后,选择配套的磨头精确打磨上下椎体终板,使其能严密配合植入物凸起的外表几何形态,根据试模选择同型号假体,用假体送入器一次性置入。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0 7 4 1 0 0
【 摘要 1目的 比较 腰 椎 后外 侧 融合 术 和腰 椎后 路 椎 体 问融 合 术治 疗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的临床 效果 。 方 法 选 择 河
北 大学 附 属 医院 2 0 0 9年 9月~ 2 0 1 1年 8月 收治 的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患者 1 0 6例 作 为研 究对 象 ,按 照不 同手术 方 案 分 为两 组 ,采用 腰椎 后 外侧 融合 术 治疗 的 5 2例 作 为 A组 ,采用 腰椎 后 路椎 体 间融 合 术治 疗 的 5 4例作 为 B 组. 比较 两种 手术 方 案 的治 疗 情况 。 结果 A组 的总 有效 率 为 8 4 . 6 %, 明显 低 于 B组 的 9 8 . 1 %, 组 间差 异 有统 计
M A X i a o y o n f HU X i a n g m i n f
De p a r t me n t o f Or t h o p a e d i c s ,A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He b e i Un i s v e r s t i t y ,He b e i Pr o v i n c e ,B a o d i n g 0 71 0 0 0 ,Ch i n a ;De — p a r t me n t o f Or t h o p a e d i c s ,t h e NO. 2 Ho s p i t a l o f La i s h u i Co u n t y , He b e i P r o v i n c e , L a i s h u i 0 7 41 0 0 , Ch i n a
c a s e s o f l u mb a r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we r e t r e a t e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i f f e r e n t s u r g i c a l p l a n ,5 2 c a s e s wi t h

两种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疗效比较

两种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疗效比较

两种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疗效比较彭青强;谢晓勇;李玉茂;李智【摘要】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疗效。

方法对184例需手术治疗的腰椎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实验组,91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93例)行腰椎融合术。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VAS评分、肌酸激酶含量变化、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18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14.8±13.4) min、卧床时间为(2.47±0.48)d,低于对照组的(134.9±24.2) min、(4.41±2.2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术中失血量为(146.2±48.4)ml、术后引流量(97.3±17.5)ml,低于对照组的(211.8±52.4)ml、(147.2±45.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实验组分别为(2.06±0.43)分和(1.76±0.76)分,对照组分别为(3.26±1.12)分和(3.15±1.15)分,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术后肌酸激酶实验组为(315.1±91.5)U/L、对照组为(574.5±197.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患者满意率实验组为90.1%高于对照组的79.6%(P<0.05)。

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创伤小。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umbar fusion via vertebra-side muscle clearance and tradition-al posterior approach. Methods The 184 patients who need surger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All the patients were received lumbar fusion via vertebra-side muscle clearance approach (91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raditional posterior approach (9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Some parameters like surgical time,perioperative blood volum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bed time, changes of creatine kinase ( CK) content, satisfaction,VAS were observed by clinicians. Resul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follow-up within 12~38 months. Average surgical time and bed tim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114. 8 ± 13. 4) min and (2. 47 ± 0. 48) d, which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134. 9 ± 24. 2) min and (4. 41 ± 2. 28) d, P<0. 05. For perioperat ive blood volume and drainage, the figure in experimental group (146. 2 ± 48. 4) ml and (97. 3 ± 17. 5)ml, which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211. 8 ± 52. 4) ml and (147.2 ± 45. 5)ml,P<0. 05. VAS in the postoperative and at last follow-up were 2.06 ± 0.43 and 1. 76 ± 0. 76 points, respectively, in the test group, and they were 3. 26 ± 1. 12 and 3. 15 ± 1. 15,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group;both groups presented decreases from the preoperative values( P<0. 05 ) , with greater decreases in the tes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The postoperative CK levels were (315. 1 ± 91. 5)U/L in the test group and (574. 5 ± 197. 6)U/L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5). Satisfactory rat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0. 1%, which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79. 6%(P<0. 05). Conclusions It′s more mini-invasive, safe and effective to take the surgery in vertebra-side muscle clearance.【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6(019)006【总页数】4页(P678-681)【关键词】腰椎融合术;椎旁肌间隙入路;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疾病;肌肉损伤【作者】彭青强;谢晓勇;李玉茂;李智【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骨科三区,福建莆田351100;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骨科三区,福建莆田351100;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骨科三区,福建莆田351100;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骨科三区,福建莆田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7;R687.3传统后正中入路视野清楚、解剖层次清晰,但是术中牵拉双侧椎旁软组织时间较长,易造成术后慢性腰痛及腰背肌无力[1];椎旁肌间隙入路对肌肉等软组织损伤较轻,但操作空间相对狭小,要求术者具有娴熟的局部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学习曲线较长,早期容易出现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2]。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对比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对比
2 01 3正
4月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C a p i t a l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Apr .2 01 3
第3 4卷 第 2期
Vo 1 . 3 4 No . 2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7 7 9 5 . 2 0 1 3 . 0 2 . 0 1 9 ]
i n d i c a t i o ns
WA N G Y u , K O N G C h a o , L U S h i b a o ,H A I Y o n g , WA N G Q i n g y i , Z A N G L e i , ME N G X i a n g l o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O r t h o p a e d i c s , B e r i n g C h a o y a n g H o s p i t a l , 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0 , C h i n a )
前评分 较其 他两组高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 末次随访时 , 各 组之 间评 分无 显著性差 异 ( P> O . 0 5 ) , 但 椎 间盘退变合 并腰
椎 间盘突出的患者的评分缓解率好于其他两组 ( P < 0 . 0 5 ) ; 术前及各 随访 时间段 , 3组 患者 的手 术节段活 动度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5 ) 。结论

对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单纯椎管减压术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效果对比

对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单纯椎管减压术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效果对比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23 期 ·临床医学·26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罹患食管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3]。

进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

以往临床上常采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但效果不够理想(创伤性较大,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使其出现多种术后并发症)[4]。

有研究指出,用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操作空间大、便于进行淋巴结清扫、安全性高等优点[5]。

为了进一步探究用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笔者对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ML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TL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短于TL组患者,其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多于TL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TL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与采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相比,用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 曹庆东,钟北龙,李晓剑,等.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初步探索[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9,35(3):187-189.[2] 柳常青,吴汉然,郭明发,等.改良充气式纵隔镜在早期胸段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9,35(2):80-85.[3] 闵科.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和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对比[J].当代医学,2019,24(25):121-122.[4] 司海超,司小萌,刘展,等.乌司他丁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9,40(2):119-124.[5] 谢波,钱军,李靖.腹腔镜辅助Ivor Lewis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应激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3):296-299.对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单纯椎管减压术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效果对比刘 帅1,高小亮2*,杨晓凯1,李 磊1(1.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外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东莞市东城医院外二科,广东 东莞 5230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用单纯椎管减压术与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比较

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比较

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比较钟斌;徐玉生【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discectomy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 1 8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in-tervertebral fusion surgery,90 cases)and group B(discectomy,90 cases)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The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75.56%(68 /90),and that of Group B was 72.22%(65 /90).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P >0.05).The ODI and VAS scores after surgery in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and the difference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P >0.05).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were 1 4.44%(1 3 /90)in group A and 1 6.67%(1 5 /90)in group B,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the effica-cy of discectomy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fusion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was good.%目的:对比分析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马晓勇;胡向明【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9 to August 2011 in our hospital,106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plan,52 cases with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as group A,and 54 cases with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s group B,the therapeutic condition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pla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84.6%,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98.1%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recovery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 and segmental angl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A,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group A was 3.8%,and the group B was 3.7%,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s and reliable security,and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nterbody fusion,being conduciv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010)005【总页数】3页(P56-57,61)【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外侧融合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作者】马晓勇;胡向明【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涞水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河北涞水,07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需要积极治疗[1-2]。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仿真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仿真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仿真刘闯; 刘齐; 颜云辉【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10【总页数】4页(P1517-1520)【关键词】人工腰椎间盘置换; 椎间融合; 生物力学; 有限元; 退变【作者】刘闯; 刘齐; 颜云辉【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56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可引起下腰疼痛,多数学者认为始发因素是腰椎间盘退变.椎间融合术和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TDR)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椎疾病的重要方法[1].椎间融合术通过植入内固定系统限制病变节段过度运动,达到维持脊柱解剖消除疼痛的目的,临床疗效被认为是脊柱手术的金标准.然而,内固定系统的介入使原脊柱结构、生理功能及椎间应力传导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异常改变将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化,从而导致新病变[2].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通过切除椎间盘植入人工假体,其在彻底减除神经根硬膜囊压迫、消除疼痛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腰椎原有的生物力学状态,因此疗效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认可[3].由于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医生的操作手法及术后康复环境的不同,关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随访研究文献报告差别很大.有报告显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在术后两年内具有几乎相同的安全性和疗效[4],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运动保留的优势和远期并发症情况无法定论[5].另有学者表示在置入椎间盘假体后,小关节及邻近节段应力比椎间融合后明显下降,似乎可以减缓小关节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进程[6].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 椎间融合术和人工间盘置换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1 腰椎有限元建模及植入体结构简化基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提供的一名健康志愿者(男,25岁,体重70 kg,身高175 cm)的全脊椎CT图像数据,应用医学图像、CAD及有限元前处理技术完成正常腰椎L2~L5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改变椎间盘材料属性的方法得到退变腰椎模型[7].椎间融合术采用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人工腰椎间盘选用经美国FDA批准及临床累计病例数达到5 000余例的ProDisc-L半限制型假体.为了降低次要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文中对椎弓根钉棒系统和人工间盘假体分别进行了细节特征简化,忽略了椎弓根螺钉的螺纹和钉座附属结构,去掉了人工间盘假体上下盖板与椎体固定连接的背刺结构及假体四周的孔隙等细节特征.假体高度设置为7 mm以符合腰椎有限元模型的结构,球窝曲率半径为26 mm.按照临床常规方式对L3~L4节段椎体分别进行椎间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建立的两种手术模型如图1所示,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属性参数见表1[7-8].1.2 接触及边界条件对于椎间融合模型,螺钉没入骨质部分设置嵌入,螺钉与连接棒设置绑定约束.对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模型,假体金属终板的上端面设置与L3椎体底面绑定约束,下端面设置与L4椎体顶面绑定约束,用来模拟人工间盘与上、下椎体的融合状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髓核固定在下终板上,与上终板设置摩擦接触,摩擦系数为0.07,用来模拟人工间盘的半限制性动态机制.两种模型椎体、终板和椎间盘之间均为绑定接触,小关节突之间为非线性摩擦接触,摩擦系数设为0.02.参考前人对腰椎进行的实验和仿真生物力学研究,本文对L5椎体底面所有节点完全约束,在L2椎体顶面选择一个控制点,设置该控制点与L2顶面所有节点耦合约束,对该控制点施加一个方向垂直向下大小为280 N的力来模拟人体上半身的躯体质量[9],然后分别施加沿X轴、-X 轴、Y轴和Z轴方向,大小为10 N·m的弯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四种生理工况.图1 椎间融合术与人工间盘置换术有限元模型Fig.1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intervertebral fusion and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表1 腰椎有限元模型主要材料参数Table 1 Main material parameters of the lumbar finite element model材料弹性模量/MPa泊松比截面积mm2皮质骨120000.3—松质骨1000.2—后部结构35000.29—纤维环正常2.560.4—退变12.290.35髓核正常10.499—退变1.660.4前纵韧带7.8(ε<0.12)20(ε>0.12)0.4567.3后纵韧带10(ε<0.11)20(ε>0.11)0.4520黄韧带15(ε<0.062)19.5(ε>0.062)0.4540棘上韧带8(ε<0.20)15(ε>0.20)0.4530棘间韧带10(ε<0.14)11.6(ε>0.14)0.4540横突间韧带10(ε<0.18)58.7(ε>0.18)0.4518钛合金110000.33—金属终板2100000.3—聚乙烯髓核10160.46—2 仿真结果2.1 计算模型各节段椎间活动度(ROM)模型各节段椎间活动度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相比正常腰椎模型,人工间盘置换模型上下邻近节段(L2/3,L4/5)在4种工况下产生了几乎相同的活动度;椎间融合模型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工况下上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18.2%~34.4%,在扭转工况下,上下邻近节段分别增加26.7%和31.7%.相比椎间融合模型,人工间盘置换模型在手术节段(L3/4)活动度明显增大,在后伸和侧弯两种工况下活动度已超出正常腰椎模型40.9%和43.1%.图2 各节段椎间活动度对比Fig.2 ROM comparison of each segment2.2 计算模型各节段小关节接触应力前屈工况小关节处于放松状态,在此不做讨论.模型各节段小关节应力结果如图3所示.在后伸、侧弯和扭转3种工况下,椎间盘置换模型上下邻近节段小关节接触应力与正常腰椎基本相同,椎间融合模型上下邻近节段比正常腰椎模型增大8.6%~35.7%;在手术节段,椎间盘置换模型在侧弯和扭转工况比正常腰椎模型分别增大22.1%和125%,椎间融合模型在三种工况下小关节接触应力几乎为零.图3 各节段小关节接触应力对比Fig.3 Contact stress comparison of each segment(a)—后伸小关节;(b)—侧弯小关节;(c)—扭转小关节.3 讨论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是彻底解除患者病痛的一次性治疗方案.其设计理念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状态在近似生理水平,以达到阻止或者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该技术在临床已应用多年,但相关文献报道其治疗效果相比椎间融合术并没有显著提高.本文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两种手术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不但能量化两种治疗方案的生物力学效果,更能基于理论数据对现有技术提出新的思路.人工腰椎间盘的动态机制实现了手术节段的运动保留功能,在4种工况下活动度控制在2.85°~5.15°之间,与Wilke等[10]尸体标本实验数据对比如图4所示.由于仿真研究对腰椎模型在结构和材料上的简化处理以及标本的个性化差异,本文的仿真结果比Wilke数据偏小,但具有相同的趋势.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保留,消除了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的补偿效应,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模型在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与正常腰椎模型基本相同,而椎间融合模型在上下邻近节段出现了明显的活动度补偿现象,这个结果表明脊柱的生物力学具有系统性.相比正常腰椎模型,人工间盘置换模型在后伸和侧弯工况活动度分别增加40.9%和43.1%,表明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L的植入在这两种工况下可能因活动度过大引发新的失稳.针对这个问题,有专家建议脊柱退变重症患者可采用人工间盘置换联合椎间融合术共同治疗.利用本文的计算结果,可根据发生失稳的工况和活动度增大幅值,在假体的对应部位设计阻尼结构应对人工间盘置换活动度过大问题.图4 本研究与Wilke标本实验置换节段ROM对比Fig.4 ROM of replacement segm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Wilke′s experiments椎间融合模型在上下邻近节段小关节接触应力比正常腰椎增大8.6%~35.7%,在手术节段由于应力遮挡效应小关节接触应力几乎为零,充分说明椎间融合术破坏了生理载荷在椎体间的正常传递,长期的应力异常必然引起小关节退变.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模型在上下邻近节段小关节接触应力与正常腰椎基本相同,但是置换节段在侧弯和扭转工况小关节接触力都比正常腰椎大,特别是在扭转工况增大幅值为125%,这与人工腰椎间盘上下金属终板与中间聚合物髓核的球窝状结构密切相关,导致小关节在控制置换节段扭转活动度中提供了主要阻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运动保留功能很好地改善了上下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受力状态,但是假体的结构特征引起了置换节段小关节扭转接触应力过大,可以考虑改进假体结构以增大上终板与髓核之间的旋转阻尼,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建议术后患者避免进行腰椎过度扭转.4 结论1) 相比椎间融合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手术节段产生了明显的运动保留功能,但置换节段在后伸和侧弯工况活动度比正常腰椎增大40.9%和43.1%,易引起手术节段的轻度失稳.2) 人工间盘置换术改善了上下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受力状态,但置换节段在扭转工况会引发较高的小关节接触应力.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Sasso R C,Foulk D M,Hahn M.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of metal-on-metal artifici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initial results for treatment of discogenicpain[J].Spine,2008,33(2):123-131.[2] Mccullough B J,Johnson G R,Martin B I,et al.Lumbar MR imaging and reporting epidemiology:do epidemiologic data in reports affect clinicalmanagement?[J].Radiology,2012,262(3):941-946.[3] Zeegers W S,Bohnen L M L J,Laaper M,et al.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the modular type SB Charité III:2-year results in 50 prospectively studied patients[J].European Spine Journal, 1999,8(3):210-217.[4] Nie H,Chen G,Wang X,et parison of tot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lumbar fus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Pakistan:JCPSP, 2015,25(1):60-67.[5] Wu Y J,Zhu Y,Han X X,et al.A meta-analysis of artifici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 versus fus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J].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0,19(8):1250-1261.[6] Tropiano P,Huang R C,Girardi F P,et al.Lumbar disc replacement:preliminary results with ProDisc II after a minimum follow-up period of 1 year[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2003,16(4):362-368.[7] Natarajan R N,Williams J R,Andersson G B.Rec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modeling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J].Spine,2004,29(23):2733-2741.[8] Chuang W H,Lin S C,Chen S H,et al.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disc degeneration and hybrid fixation on the transition and adjacent lumbar segments[J].Spine,2012,37(24):1488-1497.[9] Choi J,Shin D A,Kim S.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the geometry of ball-and-socket artificial disc on lumbar spine:a finite element study[J].Spine, 2016,41(6):332-339.[10] Wilke H J,Schmidt R,Richter M,et al.The role of prosthesis design on segmental biomechanics:semi-constrained versus unconstrained prostheses and 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centre of rotation[J].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2,21(sup 5):577-5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小龙1 海 涌* 2 张 强1 鲁世保2 刘玉增2 周立金2
(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北京 100015;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骨科,北京 100020)
背景: 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 “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 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 法。该方法是将病变的椎间盘切除,并代之以人工 椎间盘,其突出的优点是术后能保留椎间活动度, 进而避免腰椎融合术后的相关并发症[3 - 5]。腰椎人 工椎间 盘 置 换 术 虽 已 在 国 内 开 展, 但 尚 未 广 泛 应 用,人工椎间盘假体种类繁多,国内外常用的假体 类型为: Charie Ⅲ、Prodisc、Active-L; 目前国内报 道前两种假体运用的疗效显著,但国内尚无 ActiveL 型假体运用的临床疗效报道。Active-L 型假体相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10,62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diseases of lumbar dics were treated by tot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with the Active-L artificial disc ( investigational group) or lumbar fusion ( control group) . In the investigational group,there were 10 males and 10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47. 7 years ( range 36 - 58) . Of them,16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4 patients had low back pain and one had posterior operation history; 2 patients were treated at L3-4,13 at L4-5 and 5 at L5-S1.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22 males and 20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48. 5 years ( range 40 - 60) . Of them,32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7 had low back pain and 3 had posterior operation history; 4 patients were treated at L3-4,26 at L4-5 and 12 at L5-S1. Visual analog scale ( VA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ODI) were used to assess back pain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X-ra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and range of motion.
对其他假体从设计上更科学,其运动上结合了旋转 和平移,更加符合腰椎生理学运动规律,同时由于 平移在矢状面上限制,亦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最终 可以延缓关节面退行性变的发生。该假体于 2005 年在欧 洲 开 始 使 用,目 前 已 经 使 用 超 过 2000 个, 其中短期随访报道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是否适合于 国人、该假体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相比是否具有优 势尚缺少论证。本试验组采用回顾性研究,将 Active-L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对单节段 ( L3-4、L4-5、L5-S1 ) 腰 椎 间 盘 退 行 性 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Active-L 假体 的临床效果,评定腰椎 Active-L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能否替代腰椎融合术,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 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Results: Overall cli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The average follow-up duration was 19. 3 months ( range 12 - 27) in investigational group and 19. 8 months ( range 12 - 27) i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investigational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lower pain and ODI scores ( P < 0. 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No severe complication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4 月,朝阳医院骨科手
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 62 例,根 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人工
Background: Lumbar fusion has been recognised as the“gold standard”to treat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but some liter-
* 通信作者: 海涌,E-mail: spinesurgeon@ 163. com
中图分类号: R681. 5 + 3
文献标志码: A
Clinical outcomes of tot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with Active-L versus lumbar fusion
Chen Xiaolong1 ,Hai Yong* 2 ,Zhang Qiang1 ,Lu Shibao2 ,Liu Yuzeng2 ,Zhou Lijin2
Conclusions: With the control of indication and contraindication,lumbar tot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Active-L artificial disc is more effective tha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 年 2 月第 5 卷第 1 期
· 临床研究 ·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 5,No. 1,Feb 2012 文章编号: 1674 - 1439 ( 2012) 01 - 0003 - 08
腰椎 Active-L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 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 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Beijing Dita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5; 2.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20,China)
4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 年 2 月第 5 卷第 1 期
atures have reported that lumbar fusion can accelerate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For retaining physiological a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nal functional unit,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has been proposed.
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 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腰椎; 人工椎间盘;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 腰椎融合术;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Key words: lumbar disc; artificial disc placement; total disc replacement; lumbar fusion; degeneration 骨科常见疾病,常被认为是椎间 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椎间 盘脱水、纤维环破裂、椎间盘高度丢失或塌陷,至 病变节段异常活动和生物力学的不稳定,进而导致 腰背部疼痛[1]。目前对其存在多种治疗方式,其中 腰椎融合术被广大学者所肯定,认为是治疗腰椎间 盘退变性疾病的 “金标准”,但融合术后的腰椎丧 失了活动度、无法恢复正常腰椎的序列、手术节段 生物力学结构改变,而相邻节段退变是其最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达 34%[2]。因此,有必要寻 找新的方法替代腰椎融合术。
目的: 比较前路 Active-L 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 安全性。
方法: 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4 月 62 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 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 20 例,男 10 例,女 10 例; 年龄 36 ~ 58 岁,平均 47. 7 岁; 术前诊断: 腰椎间盘 突出症 16 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4 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 1 例; 手术节段: L3-4 2 例,L4-5 13 例,L5S1 5 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 42 例,男 22 例,女 20 例; 年龄 40 ~ 60 岁,平均 48. 5 岁; 术前诊断: 腰椎间盘 突出症 32 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7 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 3 例; 手术节段: L3-4 4 例,L4-5 26 例,L5S1 12 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 ( 1) 临床疗效评定: 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 手术成功率的评定。 ( 2) 影像 学评定: 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独立因素 t 检验进行对比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