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鄙病本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痢疾【概说】一、概念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二、名词解释(一)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二)重下:即痢疾,就排便时肛门处疼痛而言。

(三)大瘕泄:指痢疾,《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大瘕泄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之泄泻。

(四)肠氵辟:指痢疾,肠内积滞,排出时氵辟氵辟有声,故名。

(五)蛊痢: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谓之蛊痢。

(六)疫痢: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严重者,多因疫毒过盛,壅滞肠道,气血受伤所致。

(七)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三、沿革(一)《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素问[MeMeX1]·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少阴之胜,……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二)《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而圊而不能便”。

(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四)晋、南北朝方书称“滞下”。

《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五)严用和《济生方》首创“痢疾”病名。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四、讨论范围本篇所讨论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部分炎症性肠病(急性血吸虫感染,血吸虫肉芽肿,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过敏性结肠炎,肠癌等)表现为类似痢疾的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外感时邪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郁蒸侵入肠胃热毒壅盛,气血阻滞,化为脓血,发为痢疾感受疫毒之邪疫毒弥漫(二)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湿热损伤脾胃寒湿——肠中气机壅阻,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痢疾恣食生冷瓜果食积二、病机(一)发病机理为湿热或寒湿与食滞交阻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损,滞下脓血。

名词解释-金匮一级条文下的

名词解释-金匮一级条文下的

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几几然: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

齘齿:上下牙齿相磨,切磋有声。

虫行皮中:指服药后,患者皮肤出现如虫爬一样的痒感。

声喝:指声音嘶哑。

鸠眼:斑鸠,其目色赤。

癥瘕:腹中有积聚痞块的统称。

癥,腹中有块坚硬不移者;瘕,腹中痞块时聚时散者。

疟母:疟病久而不愈,邪气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癥块的一种病证。

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与身体脱离。

温温:作蕴蕴,指心中郁郁不舒。

不仁:肌肤麻痹,或感觉失灵。

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失精家:之经常梦遗,滑精的人。

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目如脱状: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是呼吸困难患者常见的症状。

心中痞:指胸中及胃脘有痞塞不通之感。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诸逆:泛指病邪向上冲逆。

心悬痛:指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之状。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指腹部皮肤因寒气攻冲而出现犹如头、足般的块状肠型起伏蠕动。

白汗:指剧痛时出的冷汗。

肝著:指肝经气血郁滞,着二不行所致的病症。

蹈其胸上:指用手指推揉按压,甚至捶打胸部。

沥沥有声: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素盛今瘦:谓痰饮患者在未患病之前身体很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

胸胁支满: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微饮:饮邪之轻微者。

癫眩:头目晕眩之意。

脉伏:指脉象重按着骨始得细而有力。

自利:不用攻下药而大便自行下利。

续坚满:心下仍然有坚满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

羸人:指身体瘦弱的人。

黧黑:谓黑而晦暗冒眩:头晕目眩。

胕肿:指肢体浮肿。

聂聂动:形容动而轻微。

苦烦:重滞不舒。

彻心中愤愤然无奈:指患者自觉胸胃烦闷不已,有无可奈何之感。

阴狐疝气:指腹股沟处阴囊肿大,时有时无,时上时下的病症,如狐之出没无定,故名。

癥病:指腹内有瘀阻积聚形成包块的疾病。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痢疾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痢疾

痢疾【定义】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称为痢疾。

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疫邪毒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

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那么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

2.内伤饮食假设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湿热毒邪,直趋肠道,那么成湿热痢或疫毒痢。

假设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伤及脾胃,中阳缺乏,寒湿内蕴,如再贪凉饮冷或食不洁之物,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而成寒湿痢。

上述病因虽有外感时疫邪毒与内伤饮食之分,但两者常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二、病机痢疾的根本病机为邪蕴肠脏,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滞,肠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的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

痢疾根本病变在肠,因肠与胃密切相连,肠病及胃,故常曰在肠胃。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

暴痢多属实证。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或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或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胃气逆而不降,噤口不纳者,皆属实证、热证寒湿阴邪所致者为寒证。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如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那么伤气、伤阴,或素体阴虚邪恋,而成阴虚痢者;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成噤口痢虚证;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日久化源缺乏,累及肾阳,关门不固,下痢滑脱,形成虚寒痢;如痢疾迁延,邪恋正衰,脾气更虚,或治疗不当,收涩过早,关门留寇,那么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

中医的五恶、五液、五病、五邪、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及五劳所伤

中医的五恶、五液、五病、五邪、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及五劳所伤

中医的五恶、五液、五病、五邪、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及五劳
所伤
五味入胃后,先入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入。

五脏气的病征,心气失常会出现嗳气,肺气失常会出现咳嗽,肝气失常会出现多言,脾气失常会出现吞酸,肾气失常会出现哈欠、喷嚏,胃气失常时气机上逆,出现呕吐或恐惧,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形成水肿病,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膀胱失去约束,遗尿,胆气失常出现发火,这些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精气并于心就喜,精气并于肺就悲,精气并于肝就忧,精气并于脾就畏惧,精气并于肾就恐,这些就是五并。

五脏各有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脏津液为汗,肺脏津液为涕,肝脏津液为泪,脾脏津液为涎,肾脏津液为唾,这是五液。

五味各有所禁:辛味走气,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走血,不要多吃过咸的食物;苦味走骨,不要多吃苦味药物;甜味走肉,不要多吃甜味食物;酸味走筋,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些是五禁,让病人不要吃得过多。

五种疾病发生: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些是五病所发。

五邪伤人的病征是:邪气入于阳分出现狂症,邪气入于阴分出现
痹症,邪气内搏阳分出现巅顶疾病,邪气内搏阴分出现声音嘶哑,邪气由阳分进入阴分病人安静,邪气由阴分出于阳分病人多怒,这些是五乱。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是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主宰:心血脉,肺皮毛,肝筋膜,脾肌肉,肾骨髓,这些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劳累有所伤: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些是五劳所伤。

《灵枢·五变》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五变》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五变》原文|译文|要点《灵枢·五变》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本篇指与五脏相应的色、时、音、味、日等五种变化。

论述五种不同的病变,故而得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内容吧。

《灵枢·五变》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

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

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

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渍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扤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

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

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此言其浑然者。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时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成;水不成,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成;金气不成,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缺少,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尚而发展,风尚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行,人即安和.虚心邪风,中人多逝世.百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传播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国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原文】(病因—反常气象)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甚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半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平和.以未得甲子,天因平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平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甚也.(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征)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肉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个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原文】(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逝世.一云腹中冷,苦痛者逝世.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逝世;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光鲜者有留饮.(3)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鄙人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摇动振振者不治.(6)(闻诊)师曰:病人语声寂肃然喜警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4)(切诊)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克不及行,必短气而极也.(9)(四诊合参)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5)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当时色脉,皆当病.(7)(预后)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逝世,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逝世;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11)问曰:脉脱,入藏即逝世,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进口者不成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逝世.(12)【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材痛苦悲伤者,急当救里;后身材痛苦悲伤,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原文】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该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烧也.(16)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4)太阳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疮家,虽身痛苦悲伤,不成发汗,汗出则痉.(6)(重要脉证)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高低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高低.(9)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摇动,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原文】太阳病,发烧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发烧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原文】(柔痉证治)太阳病,其证备,身材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欲作刚痉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阳明痉病)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原文】太阳病,关节痛苦悲伤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晦气,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苦悲伤,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尚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成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烧,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和气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材疼烦,不克不及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枚(擘)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晦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原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晦气(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克不及饮,则口燥烦也.(16)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当(一云晦气)者逝世;若下利不止者,亦逝世.(17)【原文】太阳中暍,发烧恶寒,身重而痛苦悲伤,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烧甚;数下之,则淋甚.(25)【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克不及食,常默默,欲卧不克不及卧,欲行不克不及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必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克不及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体态如和,其脉微数.【原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6)百合洗方: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7)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原文】百合病变发烧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貌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原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13)赤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苦参汤方:苦参一升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雄黄【原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阴毒之为病,面貌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5)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3)【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贫血,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堪;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原文】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原文】▲诸肢节痛苦悲伤,身材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原文】▲病历节不成屈伸,痛苦悲伤,乌头汤主之.(10)乌头汤方:治脚气痛苦悲伤,不成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惫汗出,卧不时摇动,加被轻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材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夫须眉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原文】夫掉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掉精.脉得诸芤动微紧,须眉掉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衰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掉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原文】▲虚劳里急,诸缺少,黄芪建中汤主之.【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晦气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虚劳诸缺少,风尚百疾,薯蓣丸主之.(16)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克不及饮食,食伤.快乐.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18)(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大逆上气,咽喉晦气,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克不及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原文】▲问曰:病咳逆,脉之何故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逝世,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外相,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不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呆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逝世.(2)▲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1)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原文】《令媛》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原文】咳逆上气,不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7)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4.寒饮夹热【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8)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脉沉者,泽漆汤主之(9)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肺胀,咳而上气,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令媛》证治同,外加倍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参半升石膏二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奔豚汤方: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真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胸痹肉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肉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原文】胸痹不得卧,肉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8)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原文】肉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痛苦悲伤,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原文】病腹满,发烧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原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原文】腹满不减,减缺少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原文】▲腹中冷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原文】▲气量气度中大寒痛,呕不克不及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高低痛而不成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原文】胁下偏痛,发烧,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成,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17)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痛苦悲伤,灸刺诸药不克不及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19)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问曰:人病有宿食,何故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原文】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五脏风寒积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7)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材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故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风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材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20个文言字词

120个文言字词

120个文言字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喷”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喷”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

㊃语言学研究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18.04.019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 喷 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陈 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材料中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有上古的祝由疗法,其中 喷 法是重要驱病术,但祝由语中也频频出现 喷 字,在句义与语法上都难以用其本义来理解㊂结合后世禁方材料与勾勒宗教观念的演变,可以推断出 喷 与 喷者 在祝由语中应皆是表明祝由者身份的标志语,它们并不一定具有实际意义㊂关键词: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 喷 ;宗教观念中图分类号:K 87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8)04-0094-04一㊁‘五十二病方“祝由语中的 喷 法记载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抄成时间不晚于秦汉之际,应为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写本,所记内容必定源于先秦医方[1]㊂并且其医学理论古朴原始,鲜见阴阳与五行学说,故成书时间极有可能早于‘黄帝内经“㊂‘五十二病方“中还保存有上古行医治病中常见的祝由术,‘黄帝内经㊃素问“对此法有记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㊂ (岐伯对曰)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刑伤其外 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㊂ [2]69王冰注: 移,谓移易㊂变,谓变改㊂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㊂ 由此可知祝由术可使患者精神变得强大,足以抵御外在邪气的侵袭,从而除去病症㊂而祝由术治疗机制为何?历来众说纷纭㊂不少学者认为祝由术是心理疗法,袁玮认为 如果医患双方都认为通过祝由驱除致病鬼魔,则病可痊愈,这便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双盲法有相似之处 [3]㊂王正凯㊁刘明军认为祝由术是在信任与暗示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主并配合肢体动作㊁文字符号而成的一套治疗系统[4]㊂而廖育群则反对此观点,认为祝由术主要是利用 语言 针对各种疾患而非患者本身,对致病的鬼魔施以威慑恐吓的治疗方法,不能简单地以现代医学相比附[5]㊂笔者查‘普济方“云: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以夫精诚交感寓于符祝㊂[6]2符 为书, 祝 为言,并且皆诚心而发㊂‘普济方“又云: 然则符祝之用有应否者,特在于正与不正之异耳㊂今故戴其术而冠以持受之法,使学者得于声画之间究其所以然者 彼受于邪由,精神不守所致,故在我者,当专心诚意以持之,欲致其诚心,先斋戒事以神明 用符兼以诅咒㊂ [6]3由此可知祝由术是向神灵祷告致病缘由且诅咒病原,并持守诚正之心意以驱邪救病,为祝祷诅咒的疗法㊂它与后世方技之咒禁术还颇有渊源,‘千金翼方“‘圣济总录“‘普济方“等众多医书文献均将两法归作 符禁 一门,且 祝 与 咒 在上古皆为章母觉部字[7]154,277,音近义同,两法确实有递相传承的关系㊂‘五十二病方“中祝由术常见的治疗动作便是喷 唾 之术,祝由病方中关于 喷 法记载如下㊂(1)祝之曰:’喷者虞喷,上ʻʻʻʻʻʻ如(彗)星,下如(衃)血,取若门左,斩若门右,为若不已,磔薄(膊)若市㊂」(2)一,涶(唾)之,贲(喷):’兄父产大山,而居氏(是)谷下,ʌѲѲɔ系而,ѲʌѲѲɔ而,凤鸟ʌѲѲ㊂毋敢上下ɔ寻,寻,豙(喙)且贯而心㊂」(3)一,贲(喷)吙:’伏食,父居北在,母居南止,同产三夫,为人不德㊂巳(已)㊂不巳(已),青傅女(汝)㊂」(4)ʌ禹ɔ步三,湮汲,取棓(杯)水歕(喷)鼓三,曰:上有ѲʌѲѲѲѲѲѲѲѲɔ铁锐某ѲʌѲѲɔʌѲɔ(饮)之而復(覆)其棓(杯)㊂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 D A 254)作者简介:陈 宁(1995 ),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简帛文学㊂㊃49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38卷 第4期 2018年7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38N o .4J u l .2018(5)颓()Ѳ:操柏杵,禹步三,曰:’贲(喷)者一襄胡Ѳ,濆(喷)者二襄胡Ѳ,濆(喷)者三襄胡Ѳ㊂柏杵臼穿一,毋(無)一㊂ѲʌѲɔ独有三㊂贲(喷)穜(撞)若以柏杵七,令某()毋(無)一㊂」(6)以辛巳日,由曰:’贲(喷),辛巳日㊂」三Ѳ;曰:’天神下干疾,神女倚序听神吾(语)Ѳ㊂某狐父非其处所㊂巳(已)㊂不巳(已),斧斩若㊂」(7)唾曰:’歕(喷),桼(漆)㊂」三,即曰:’天啻(帝),下若,以桼(漆)弓矢㊂今若为下民疕,涂(塗)若以豕矢㊂」(8)’歕(喷),桼(漆)王,若不能桼(漆)甲兵,令某伤,奚(鸡)矢鼠襄(壤)涂(塗)桼(漆)王㊂」(9)一,祝曰:’濆(喷)者鬾父鬾母,毋匿,符实Ѳ北,皆巫妇,求若固得㊂」[8]213-301根据上列祝由方可以看出 喷 法的确是祝由术里常见的程式动作㊂笔者以为, 喷 的含义是口中含着某物喷散出去㊂口中含 气 ,即是吐气;口中含水 ,即是喷水㊂上述祝由语中,(2)条中的 喷 即是 吐气 [9]400,而(4)条中的 喷 显然是 喷水 ㊂ 喷 法为何成为祝由常见的程式?笔者推测与 唾有关㊂‘搜神记㊃宋定伯“载: 定伯复言: 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答言: 惟不喜人唾㊂ [10]199宋定伯伪装成鬼,问真鬼有何忌畏时,真鬼回答怕人 唾 ㊂ 唾 是吐口水, 喷 与其有相似的动作内涵,故可能也有驱除致病邪魔的作用㊂但令人不解的是本该属于祝由术动作的 喷 ,却在祝由语里面也频频出现㊂在上述含 喷 的祝由病方中,仅有(2)(3)(4)条里的祝由语不包含 喷 字,这说明 喷 不仅在祝由方中是驱邪的动作,而且在祝由语里还有其特定的含义㊂二㊁祝由语中两类 喷 义发微在祝由语里面, 喷 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单字出现 喷 ,如(6)条: 贲(喷),辛巳日 ;(7)条: 歕(喷),桼(漆) ;(8)条: 歕(喷),桼(漆)王 ㊂另一种是与 者 字搭配成词组 喷者 ,如(1)条: 喷者虞(剧)喷 ;(5)条: 贲(喷)者一襄胡Ѳ ;(9)条: 濆(喷)者鬾父鬾母 ㊂其中 喷者 义较好理解,依字面可知是施祝由者自身,这也可从后世的禁方中找到答案㊂由上文论证可知,祝由术与后世的禁咒方联系甚密,在传统医学的分类和本身名称的读音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故可从两种病方内容找寻其内在联系㊂‘千金翼方㊃禁经上㊃禁温疫时行“载: 左手持刀,右手持斧,斫黄奴温病之鬼,何不走去㊂[11]348对照(1)条: 取若门左,斩若门右,为若不已,磔薄(膊)若市㊂ 在对付邪病鬼魔的时候都是挥刀持斧,斫磔其身㊂‘禁经㊃禁疟病“载: 若患人日壹发,以手二七下打砖㊂若隔日发,三七下打砖㊂三日一发,以手四七下打砖,讫㊂ [11]349其中拍打次数以 七 为基数㊂在‘五十二病方“中也常常见到 七 这个数字,例如: 以月晦日之丘井有水者,以敝帚骚(扫)尤(疣)二七 ㊂ 以月晦日下饣甫时,取凷(块)大如鸡卵者,男子七,女子二七 ㊂皆把 七 作为祝由术中的特殊基数㊂由此可以看出在内容上祝由与后世禁咒方技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㊂又,‘禁经㊃禁鬼客忤气“载: 咒曰:吾上太山府,谒拜黄老君,交吾却鬼语,我神方上 [11]347‘禁经㊃禁温疫时行“载: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地夫人,教吾禁名㊂ 主斩黄奴之鬼㊁欲行我者,吾祭酒父长甲母,寄仲语我,吾万厄之中不近我㊂ [11]347在这些咒方中多次出现 吾 ,强调施咒者的身份㊂按理祝由语中 喷者 则可与其对应,即表明施祝由者的身份㊂然 喷者 在祝由语意义中却可能仅仅是表明身份的程式语,并非一定有实际意义㊂如(9)条: 濆(喷)者鬾父鬾母 ,这里 喷者 则无具体语境意义,在断句中似可改为 濆(喷)者,鬾父鬾母 ,减弱与后句的意义关联, 喷者 只是表明身份的标志词㊂而单字出现的 喷 在意义上似乎很难通顺㊂如在(6)(7)(8)三条里面, 喷 字后面接着时间㊁人物等名词,很难与后句句义进行连贯理解㊂如果说喷 单字出现在祝由语里面仍然像其在祝由术里一般表示程式动作,则很难说通㊂为何在这种念语中要添加一个之前程式中固有的动作信息? 喷 法的祝由要义应该是表现在喷水或吐气这个具体动作上,而祝由语里的 喷 不能代替动作的功能㊂并且单字 喷 放在祝由语中,句义也颇难通顺㊂由此,笔者猜想祝由语中的 喷 还有区别于具体动作义的特殊内涵㊂和 喷者 祝由语比较,首先可以看出这两类 喷 字祝由语在言语表达的对象上都为致病鬼魔㊂在(1)条 取若门左,斩若门右,为若不已,磔薄(膊)若市 中的 若 即鬼魔本身,即对鬼魔施语;在(5)条㊁(8)条 令某X 句式中, 某 即是病魔本身;在(6)条㊁(7)条㊁(9)条中的 若 也是专指病魔㊂在以上两类祝由语中虽然借指病魔的代词不一,但施语对象却皆是病魔本身㊂然祝由语中施语对象为病魔并非普遍,如,在 以月晦日之内后,曰: 今日晦,弱(搦)又(疣)内北 其祝曰: =(浸=浸浸)搐=(搐搐)虫,黄神在竈中 中的施语对象并不确定,可能是神灵也可能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切㊂这表明两类 喷 字祝由语的语境大致相同㊂其次,按理说祝由语中的 喷 字在后世禁方咒语中应有相似㊃59㊃陈 宁: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 喷 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的对应语出现,但查后世的禁方,很难找到有与单字 喷 对应的咒语内容㊂这可能是因为其与 喷者 意义相近,而在后世禁方中合并成为表明施祝由者身份的代词,如上文讨论过的 吾 ㊂至此,单字 喷 在祝由语中有可能是 喷者 的省略抑或是表达与 喷者 意义相似的身份标志词或强调词,如此理解,单字 喷 则可在上述祝由语中解释通顺㊂它和后面 辛巳日 或 桼(漆)王 相连,只是提示或强调施语者身份,而其后面的内容才是整句祝由语的核心要义㊂如(8)条祝由语整句的意义可以译为: 嘿!(表示我在此),漆王,你如果不能油漆铠甲和兵器,就让你受到伤害,用鸡屎和鼠穴中的土把你涂抹! 因为祝由语中单字 喷 后常接一个完整的指令性或带有威吓语气的短句,所以它在句中作叹词或强调语是能够在语法和意义上成立的㊂这种句义理解还可以在出土的其他祝由方中得到印证,如‘周家台秦简㊃病方及其他“载: 嘑(呼)!我智(知)令某瘧㊁令某瘧者某也㊂ [12]77 祝曰: 嘑(呼)!垣止(址),笱(苟)令某龉已,予若叔(菽)子㊂ [12]62又,‘睡虎地秦墓竹简㊃日书乙种“载: 投符地,禹步三,曰: 皋,敢告Ѳ 上下Ѳ Ѳ符,上车毋顾㊂ [12]536上述祝由方里都有单字如 嘑 皋 作叹词的例证,并且后面也可以搭配完整的指令性句子,故 喷 字作表明或强调身份的叹词能够成立㊂三㊁由 喷 到 吾 背后的宗教观念转变喷 或 喷者 在上古祝由语里常常提示或借代施语者身份,而在后世禁方中,则转变为 吾 字直接点明施咒者在咒语中的主体地位㊂如在(6)条 天神下干疾,神女倚序听神吾(语) 和(7)条 天啻(帝),下若,以桼(漆)弓矢 中出现的 天帝 神女 ,他们在祝由方中是被请求驱除病魔的重要力量㊂然而后世禁方中,常见如 吾是天师祭酒,当为天师驱使 从吾左右前后,吾有太上老君,天地父母,在吾身中 吾朝晨行,女娲相逢㊂教我唾痈,从甲至乙㊂ 吾皆知汝姓名㊂徒忍割汝,汝须急去 [11]349等咒语,其中 吾 指代的施咒者和天神都是重要的施法力量,并且施咒者还能够充当神力的关键角色㊂这与在‘五十二病方“祝由方中间接表明施祝者身份的 喷者 喷 字词完全相异,这种不同极有可能是因为社会环境与宗教地位的变化所导致的㊂在传世文献里有许多材料记载了上古时代宗教和社会的世俗化趋势㊂如‘国语㊃楚语下“载: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㊂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㊂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㊂烝享无度,民神同位㊂民渎齐盟,无有严威㊂神狎民则,不蠲其为㊂嘉生不降,无物以享㊂祸灾荐臻,莫尽其气㊂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㊂ [13]514-515讲的是九黎乱德之后,民与神不再秩序井然㊁各司其职㊁有敬无渎,社会陷入了混乱状态:民无敬心,神失威严㊂于是颛顼进行了 属民 与 属神 的划分,使得各类归属复为旧常,是为 绝地天通 ㊂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上古宗教改革㊂ 绝地天通的实质是禁绝巫觋的通天行为 [14]22㊂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巫觋能够接天通神的权力逐步收回,其宗教地位受到压制和打击,而世俗王权开始逐步控制社会的各个领域㊂‘史记㊃殷本纪“载: (帝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㊂慢于鬼神㊂ [15]71可见殷纣王对鬼神的态度已经相当冷漠,甚至对于天命也颇为不屑㊂当祖伊奔告纣王以谏: 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 今王其奈何? 纣曰: 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祖伊反,曰: 纣不可谏矣㊂ [15]72有学者认为这是纣王在否认王命来自于天[14]39㊂笔者认为可从㊂由此可见商末对于 天 的宗教神观念有所淡化,而世俗势力一直在谋求摆脱宗教的控制㊂再看周代,‘尚书㊃康诰“云: 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 [16]257说明周人认为天命已经下移到文王身上,文王本人即是上天的代表㊂‘尚书㊃君奭“云: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㊂ [16]321也意在说明周人对文王之德的崇敬㊂‘诗㊃大雅㊃文王“云: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㊂仪刑文王,万邦作符㊂ [17]750更表明文王拥有极高的威望和难以替代的垂范作用,甚至比上天更具权威和信服力㊂徐复观认为, 因人文精神的跃动,一方面虽然强调天命,一方面又觉得仅从天命的本身来说,是不易把握得到的;对于这种不易把握得到的东西,不能仅靠巫㊁卜来给人们以行为的启示,而要通过文王的具体之德来作为行为的启示 [17]27㊂这段话已经把周初先民信仰偶像的转换解释得十分透彻㊂天命由于难解才会被共主的 人君 典范所取代,自然神崇拜慢慢转向人格神,于是宗教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厚,儒家思想诞生的环境也培育得愈来愈充分㊂文王不同于其他的先民始祖, 实际已超过了中介人的作用,而成为上帝的代理人 [18]27㊂通过以上对上古时期宗教观念和社会环境变迁所做的大致勾勒,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世俗权力与人文精神在快速发展,宗教权力渗透的领域在逐渐缩㊃69㊃第38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7月小,而 世俗人 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㊂于是祝由语中忽隐忽现的施语者身份,在后世的禁方里则直接可与神灵的力量发挥相同的作用, 喷者 与喷 也演变为 吾 或 我 ㊂值得注意的是,祝由在后世的治疗体系里一直未曾消失,在‘隋书㊃百官志“中载太医署有祝禁博士,随后在元代祝由科更列入太医院㊂这说明祝由术在后世已经脱离巫医之手,正式进入世俗体制的序列之中㊂所以后世禁方中施咒者地位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巫觋势力的恢复,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将祝由语中的 喷者 与 喷 对应到后世禁方中表明施咒者身份的理解逻辑是符合历史观念的发展㊂四㊁结语祝由术是上古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与巫相勾连的产物,也是研究上古社会宗教㊁历史和文化观念的重要材料依据㊂面对它的特殊性,研究者应多视角对其文化意义进行挖掘,竭力还原一个客观而多维的先民社会样貌,而不是简单地以今天的 科学 价值观对其全盘否认㊂在祝由术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程式和语言,如‘五十二病方“中的 喷 ,在日常的语法逻辑下难以理解,但只要多方联系材料,与后世医方进行对比研究,再考察医学和宗教观念的演进,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蛛丝马迹,最终对其加以合逻辑的解读并非难事㊂参考文献[1]钟益研,凌襄.我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J].文物,1975(9):49-60.[2]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3]袁玮.中国古代祝由疗法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45-53.[4]王正凯,刘明军.祝由:原始的心理疗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8):3653-3656.[5]廖育群.中国古代呪禁疗法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4):373-383.[6]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㊃子部医家类㊃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九)[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7]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伍)㊃五十二病方[M].北京:中华书局,2014.[9]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10]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11]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2]陈伟.秦简牍合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3]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14]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5]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7]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㊃先秦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T h eM e a n i n g a n dR e l i g i o u s I m p l i c a t i o na b o u tW i t c h c r a f tL a n g u a g eP e n(喷)i n M a w a n g d u i S i l kT e x t sW u s h i e rB i n g f a n gC H E N N i n g(S c h o o l o fL i b e r a lA r t s,R e n m i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B e i j i n g10087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M a w a n g d u i S i l kT e x t s W u s h i e rB i n g f a n g(52T h e r a p i e s)r e c o r d e dt h ew i t c h c r a f t t h e r a p i e s i n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t i m e,a m o n g w h i c h,t h e t h e r a p y a b o u t P e n(喷)i s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H o w e v e r,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P e n(喷)a l s o u s u a l l y e m e r g e s i n t h ew i t c h c r a f t l a n g u a g e.A p p a r e n t l y,i t i sn o t e a s y t ou n d e r s t a n de i t h e r i n s e n t e n c em e a n i n g o r g r a mm a r.I f b a s e do n t h e l a t e r m a t e r i a l s a b o u t t h ew i t c h c r a f t t h e r a p i e s,w e c a n f i n d t h a tP e n(喷)a n dP e n z h e(喷者)a r ew o r d s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ew i z a r d s,a n d t h e s ew o r d sn o t a l w a y sh a v e t h e s p e c i f i cm e a n i n g s.K e y w o r d s:M a w a n g d u i S i l kT e x t s;W u s h i e rB i n g f a n g;t h ew i t c h c r a f t l a n g u a g eP e n(喷);r e l i g i o u s p e r c e p t i o n(责任编辑:韩大强)㊃79㊃陈宁: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 喷 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中国最古的汉医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

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

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

五十二病方是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中文名《五十二病方》地位中国最古的汉族传统医学方书字数9911朝代西汉出土时间1973年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提及治疗方法外用内服法灸、砭、熨、薰等目录1 详细信息2 释文详细信息编辑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

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

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

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

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

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

例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

骨睢(疽)倍白签(蔹),(肉〕睢(疽)(倍)黄蓍(耆),肾睢(疽)倍芍药,其余各一。

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

”这就是说,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则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120个文言实词详解1、爱从心,旡(jì)声。

本义:吝啬,舍不得“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古之遗爱也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喜爱,爱护喜欢,爱好舍不得,吝惜爱慕,欣赏恩惠隐蔽,躲藏2、安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

本义:安定;安全;安稳“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之若素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1风雨不动安如山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3然后得一夕安寝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衣食所安8既来之,则安之安稳安全安逸安抚,抚慰安置、安放哪里,怎么养生使…安定3、被从衣,皮声。

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成语助记: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倍道而行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4焉用亡邻以倍郑5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背”,背叛通“背”,违背一倍,加倍增加越发、更加4、倍从人,( tǒu)声。

本义:反;背向“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倍道而行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4焉用亡邻以倍郑5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背”,背叛通“背”,违背一倍,加增加越发、更加5、本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

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一、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A.叛畔采彩B.原源昏婚C.知智扣叩D.责债木否杯2、下列汉字全是会意兼形声的一组是()A.经忘婚娶B.字受闻谢C.被伪旨暮D.表监约坠3、在下列各组汉字中,意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A.惟惭忽恭B.佞伦作仞C.胡期朔腿D.颖颇项颍4、下列各组汉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A.上下甘未B.曰末一果C.瓜又亦刀D.上云寸中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合体字的一组是()A.朱饮豪高B.即鹿朝理C.逐豕威衷D.网空伐受6、下列各组汉字中,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A.支肢枝歧B.裁栽哉载C.颤顶顿顾D.徒吐杜镇7、下列各组字中都是象形字的是()A.乌鸟隹虫B.刀刃兔象C.木末本标D.牛马狗豕8、《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郑”。

空格内应补入的词请从下列同义词中选一个()A.代B.攻C.侵D.袭9、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用作本意的一句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C.四鄙.之荫人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10、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响:回声——声音B.色:脸色——颜色C.狱:案件——监狱D.坟:土堆——坟墓1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A.若网在网,有条而不紊B.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C.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是用其假借义的有()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故错人而思天,则万物之情。

C.八月剥枣D.吴起须故人而食。

1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古今字的是()A.共供免娩B.田畋并鏐C.内纳反返D.奉俸知智14、下列句中划线的字与括号里的字有异体字关系的是()A.美女妖且闲(娴),采桑歧路间B.舍其梁肉,邻有康(糠)糟而欲窃之C.洪水横流,汜(泛)滥于天下D.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暖)不足于体与?1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上形下声的字是()A.茅简翠窦零B.策雷霞盖型C.穷定鸾驾盛D.罟罩筵葺崩二、填空1. 古代书面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黄帝内经--病本》

《黄帝内经--病本》

《黄帝内经--病本》
《黄帝内经--病本》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多年来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阅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医学对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六腑和经脉,这些器官相互联系,共同协调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当这些器官和经脉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书中介绍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冷热病、肝胃败坏病等。

针对不同的病症,中医学会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五行等要素来实现治愈的效果。

通过草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方式给予患者治疗,从而达到平衡体内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使身体恢复健康。

阅读《黄帝内经--病本》,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注重以疾病为本,通过整体性治疗的手段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注重患者的全面康复和个体差异的因素。

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处理复杂的疾病问
题,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双重效果。

总之,阅读《黄帝内经--病本》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领悟,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思想体系。

通过学习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提高我们身体的健康水平。

伤寒杂病论原序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原序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原序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之一。

这部书中介绍了伤寒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个所谓的“杂病论”,也可以称之为“病理分类”。

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疾病,而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我们需要进行分类和归纳。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疾病分为六个不同的类别:伤寒、温疫、烂疡、瘰癧、中风和杂病。

每个类别下又有不同的小节,具体说明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伤寒病的阐述。

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症状。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地描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温疫、烂疡、瘰癧、中风等其他常见疾病的病机与治疗方法。

这些疾病在医学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而这些杂病的论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后世医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伤寒杂病论》以其简练明了、系统完整的特点,对后世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其深入浅出的描述方式,以及丰富而详尽的论述内容,该书成为了后世医师学
习和参考的重要教材,并且至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八病书内容

八病书内容

八病书内容
《八病书》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共分八篇,分别介绍了肺病、心病、肝病、脾病、胃病、肾病、膀胱病和妇人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八病书》各篇的内容简介:
一、肺病篇:介绍了肺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肺气的重要性。

二、心病篇:介绍了心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心神的重要性。

三、肝病篇:介绍了肝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肝气的重要性。

四、脾病篇:介绍了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脾气的重要性。

五、胃病篇:介绍了胃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

六、肾病篇:介绍了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肾气的重要性。

七、膀胱病篇:介绍了膀胱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膀胱气的重要性。

八、妇人病篇:介绍了妇人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八病书》为中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路,
对于中医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第156条

伤寒论.第156条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56条)。

作者:蒋远东本以下之的本指的是太阳病,意思是说这本来是一个太阳病的伤寒或中风、应该发表的,医生用下药下了才出现心下痞的。

第158条讲: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可见,这里的“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

”讲的就是心下痞。

这其中的伤寒中风讲的是心下痞的来源,是说这个心下痞是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医反下之引起的。

由此可见,本条讲的这个心下痞仍然是太阳病误下引起的心下痞。

其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既然是心下痞就应该用泻心汤,为什么服了泻心汤后,这个心下痞不但不解,其人还渴而口燥烦呢?《医林改错》讲,胃的上端,也就是说贲门通过食道连到了口腔;胃的下端,也就是说幽门通过肠道连到了肛门。

从幽门到肛门是大便排泄的通道,从津管到膀胱是小便排泄的通道。

小便排泄的通道是从幽门退后的津门瓮吸到津管,从津管的下枝入肝、入脾、入网油后渗透到膀胱,在从膀胱经过小便排出体外的;膀胱的下端又与精管相连,精管的上端与脊骨和卫总管相连,卫总管通过心包络进入会厌了,即到了舌头的下端了(详见《医林改错》)。

由此可见,本心下痞是膀胱机枢不利而导致的心下痞,与胃肠道没关系。

因为,第154条和第155条、第157、第158条讲的心下痞是胃肠道气机不利引起的心下痞。

本条讲的心下痞是膀胱机枢不利,津液不能上布引起的心下痞。

《内经》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膀胱就像一个州都之官一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储存在膀胱里面的水液要在气化的作用下才能出入膀胱,换句话说,如果气化不力,体内的水液就渗透不到膀胱里面去,小便就不利;同样,膀胱里面的水也排不出去。

如何成为一个神医?

如何成为一个神医?

如何成为一个神医?《备急千金要方》唐初道士孙思邈撰论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注:即《灵枢》)、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一孙思邈《千金方》论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论大医精诚第二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浓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本病是指一种急性起病

本病是指一种急性起病

本病是指一种急性起病,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

任何年龄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发病前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与疫苗接种史,而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性免疫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

其临床症状为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疫苗预防接种史。

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多。

其临床特点以感染性疾病后1~3周,突然出现剧烈以神经根疼痛(以颈、肩、腰和下肢为多),急性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软瘫,主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症。

其具体表现为(1)运动障碍:四肢和躯干肌瘫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

一般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躯干肌、双上肢和颅神经,可从一侧到另一侧。

通常在1~2周内病情发展至高峰。

瘫痪一般近端较远端重,肌张力低下。

如呼吸、吞咽和发音受累时,可引起自主呼吸麻痹、吞咽和发音困难而危及生命。

(2)感觉障碍:一般较轻,多从四肢末端的麻木、针刺感开始。

也可有袜套样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以及自发性疼痛,压痛以腓肠肌和前壁肌角明显。

偶而可见节段性或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3)发射障碍:四肢腱反射多是对称性减弱或消失,腹壁、提睾反射多正常。

少数患者可因椎体束受累而出现病理反射征。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初期或恢复期常有多汗、汗臭味较浓,可能是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结果。

少数患者初期可有短期尿潴留,可由于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功能暂时失调或支配外扩约肌的脊神经受损所致;大便常秘结;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等。

(5)颅神经症状:半数患者有颅神经损害,以舌、咽、迷走神经和一侧或两侧面神经的外周瘫痪多见。

其次为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偶见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能为视神经本身炎症改变或脑水肿所致,也可能和脑脊液蛋白的显著增高,阻塞了蛛网膜绒毛、影响脑脊液吸收有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 贫,其一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 宽之至此也
3鄙人不知忌讳 4孔子鄙其小器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边界地方
庸俗,浅陋,鄙俗鄙人
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轻视 鄙陋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 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 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 人”。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
•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 桓公之病〔 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7.本
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
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
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
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章
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

6若止印三二本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梢,引申为主
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
推究本源、考查
推导提示:“本”是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 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 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
成语例举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
猛烈。指比 原来更加发展。现形容变得比 本来更加严重。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
本;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 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 清 理。比喻从根 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拔本塞源:本,树根。源,水流的源头。拔掉树根,塞住水
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 六、 兵 •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
),以疲惫之兵(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 左右欲兵( )其友,勿劝。 •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 兵 (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 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6.无岁不受兵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用兵策略,战略 用兵器杀人 兵符,复合词, 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侵略 动词 战争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 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 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 “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例举
• 蚌病成珠:本义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
• 愁潘病沈:泛指烦恼和疾病。晋·潘岳因忧 愁而早生白发,南朝·梁·沈约因 病而瘦减腰围。
• 思妇病母: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 病。喻作伪。
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 八、 病 •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
8.病
①君之病在肠胃(《扁鹊 见蔡桓公》)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 表》)
②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 为病(《训俭示康》)
名词:重病 名词:弊病,缺点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 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 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③凡人不病则不畏惧(《订 鬼》)
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
。”居久,则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 夷之鄙〔 )人。” •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 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 ,皆如蛮夷之鄙〔 浅陋无知)人。”
6.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困苦
• ⑾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无一完者(《捕蛇者 说》)
病态的
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译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②生病 而江浙之梅皆病矣/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译文: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生病了/人只要不生病,就无所 惧。 ③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译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④困苦不堪,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⑤筋疲力尽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疲劳:今日病矣,吾助苗长矣。 ⑥毛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译文: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认为)病。
常(放)在晋王的寝室里 • 6.无岁不受兵 • 没有哪一年不受到侵略
成语例举
•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 极其好战。
•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
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 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翻译:四川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 贫穷,其中一个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翻译: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胸怀宽
宏到这样的地步啊! 3鄙人不知忌讳 翻译: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4孔子鄙其小器 翻译:孔子轻视(瞧不起)他器量狭小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 谋远虑。
复合词
• 鄙夫:❶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孔子对 过于重视身外之物的得失称之为鄙夫。 ❷ 第一人称的谦称。
• 鄙见:谦辞,称自己的见解粗俗浅薄。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 贵,相隔近的就低贱。同“贵远贱近”。
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 五、 鄙 •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
2、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
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何不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5、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 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这没有什么困难,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只不 过拿两个列在同案名单后面的单身汉而又没有亲戚的从犯替换 你们的名字,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罢了。 9、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 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的源 头。 ①比喻毁灭或背弃根本。②也比喻从 根本上解决 问题。
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 七、 本 •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 ),以本( )其当日心境。
•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 ),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 ,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 日心境。
译文:别人都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缺点
⑦担心,忧虑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 之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 郑国人深为这件事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治。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 识自己
⑧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 事工商业的人。
⑨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 俭来互相羞辱。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 翻译: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 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 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 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 作非为。”
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己知也(《论语》)
⑥在陈绝粮,从者病(《论 语》)
⑦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史记 货殖列传》)
⑧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 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生病 使成病态 担心、忧虑 受困 损害 责备,羞辱
• ⑨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矣(《揠苗助长》)
困乏、 疲劳
• ⑩向吾不为斯役,则久 已病矣(《捕蛇者说》)
•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翻译: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翻译: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
妄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翻译:因此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其次是
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 • 4左右欲兵之 • 翻译: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 翻译:秦始皇听说晋国的兵符(调兵遣将用的)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