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溶液的浓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计算浓度的方法及浓度的应用。

教材内容简介:本课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浓度。

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以及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物体的影响。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液体的基本特性和溶解的基本概念,对溶液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认识了溶解的条件和化学反应速率与表面积、浓度的关系。

因此,学生在本课时的学习中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本课的知识点,并能通过计算练习来巩固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掌握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探究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课:某饮料店调制了两杯相同口感的柠檬水,但一杯柠檬水的酸味更浓烈。

请思考一下,这两杯柠檬水哪一杯的溶液浓度更高?2. 学习新知(1) 概念解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溶剂: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2) 浓度的定义与计算•溶液的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计算公式:浓度(C) = 溶质的质量(m) / 溶液的体积(V)。

(3) 浓度的应用•浓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对较大,浓度较高。

•稀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对较小,浓度较低。

3. 计算练习通过几个例题进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浓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3.能够灵活运用浓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浓度概念和计算方法;•浓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变量的换算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化学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学习用书、化学实验课本、实验记录本、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浓度。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浓度的初步认识: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浓度这个词吗?它与什么相关?为什么要研究浓度?可以举例说明。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溶液的浓度概念和计算方法。

2.介绍浓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通过示例演示浓度的计算过程。

实验演示(20分钟)1.安排化学实验演示,展示不同浓度溶液的制备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不同浓度溶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拓展练习(20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他们灵活运用浓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计算答案,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解题思路。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2.引导学生对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浓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浓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通过实验演示和拓展练习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相关题目;2.鼓励学生做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浓度相关观察和实验,用浓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提问、知识讲解、实验演示和拓展练习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3溶液的浓度
5.了解溶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Hale Waihona Puke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浓度的变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浓度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上述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饮料、药液等,让学生感知溶液浓度的存在,从而引入浓度概念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与溶液浓度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溶液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采用启发式教学,突破计算难点:
-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浓度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设计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分层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实验教学法,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配制、稀释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5.生活观察日志: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至少三个与溶液浓度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6.创新挑战题: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一个与溶液浓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来解决一个环境问题或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合理控制溶液浓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食品、药品、化肥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溶液、测定溶液浓度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实验成果,开展交流讨论,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答疑解惑: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荐阅读材料、指导实验操作等。
其次,在知识讲解环节,我清晰、准确地讲解了溶液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溶液浓度的测定过程。但我也发现,在讲解溶液稀释和浓缩的原理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运用更多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再次,在互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溶液浓度的应用。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显得被动,没有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溶液浓度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及溶液浓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
-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浓度,如食盐水、糖水、消毒液等,记录其浓度并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溶液浓度的用途和作用。
难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原理。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让学生理解溶液稀释和浓缩的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稀释和浓缩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案(新版)人教版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及其浓度的概念。

2.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能够解决简单的浓度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定义。

2.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计算浓度。

2.如何应用浓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请学生回想一下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并与其相关联,引出今天的主题。

2. 概念解释解释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体系。

并举例说明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 学法指导向学生介绍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式,然后解释如何应用浓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示范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示范,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不需要详细描述,只需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大致步骤。

5. 讲解浓度计算方法详细讲解浓度的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解法。

6. 练习布置浓度计算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计算能力。

7. 拓展提供一些浓度计算的扩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与前几节课内容进行连接,形成知识体系。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和浓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示范和练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

八、板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及其浓度的概念。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简单的浓度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1. 溶液的定义。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计算浓度。

2. 如何应用浓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液的定义和浓度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浓度的计算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溶液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等。
2.教学过程
(1)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总结溶液浓度知识。
(2)教师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溶液浓度的定义,引入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并进行计算示例。
(3)分析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改变溶液浓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2)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溶液浓度的影响是什么?
(3)在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溶液浓度的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溶液浓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掌握浓度计算方法。
2.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进行溶液配制和浓度测定。
3.掌握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理解浓度与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难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溶液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依据溶质和溶剂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能计算配制肯定质量的质量分数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质量。

4.能配制肯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果珍溶液,依据颜色认识溶液的浓、稀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和稀释溶液,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相关计算的理解。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认识到严格操纵浓度在生产、科研中的作用,通过配制16%的溶液和稀释溶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

三、教学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药匙、果珍、氯化钠、玻璃棒、100ml 烧杯、50ml量筒、托盘天平五、教学过程环节(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初步学会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稀释16%的氯化钠溶液,分析稀释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2.通过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增浓的方法,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3.分析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响,反响前后溶质、溶液质量进行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三、教学难点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玻璃棒、50ml烧杯、16%的氯化钠溶液、50ml量筒、细口瓶五、教学过程环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 课题3 溶液浓度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 课题3 溶液浓度 教案设计

《课题3 溶液浓度》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2、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思考:(1)什么叫浓溶液?什么叫稀溶液?(2)怎样用感性判断二瓶白糖水的浓度不同?(3)什么叫溶液的浓度?【新课学习】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通常以百分数表示)2、公式: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要注意:①溶质的质量是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未溶解的固体不计入溶液质量。

②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必须分清溶质、溶剂与溶液)。

③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④不要忘记×100%,最后得到百分数。

【实验9—7】,观察现象并完成教材中表格填空。

结论:颜色越深,浓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

【实验9—8】,观察现象并完成教材中表格填空。

结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浓度 越大。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或【讨论1】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其含义是什么?此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是多少?【做一做】(1)在2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氯化钠和水各多少g ?(2)将50g KNO 3固体溶解在150g 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20g 10%的盐水中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利用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的应用题。
-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及实验设计的相关题目。
通过这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溶液配制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溶质和溶剂,设计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操作。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防和解答,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液浓度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此外,学生在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水平各异,部分学生在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教学内容:小组间交流实验方案,互相评价、改进。
过程: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进行溶液配制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学生根据实验手册,独立完成溶液的配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2.教学内容: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溶液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掌握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不同浓度的溶液配制方法,如稀释、浓缩等,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浓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室配制特定浓度的溶液、分析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等。
c.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目,涵盖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等知识点。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找出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溶液浓度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具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水等,引出溶液浓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家务实践: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如洗涤剂、消毒液等,并将实践过程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7.作业评价: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优秀表现,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2.基本概念:讲解溶液浓度的定义,介绍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计算公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配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浓度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9.3 溶液的浓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9.3 溶液的浓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即溶质的质量分数。

(2)依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相关的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通过问题的解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难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的转化。

2.把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计算讨论【教学媒体】实验仪器【教具准备】无水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天平,药匙,烧杯【授课教案】2 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并完成下列表格。

【点拨】对于有色溶液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溶液的颜色深浅判断溶液的浓稀程度。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粗略的表示溶液的浓度,比如去医院打的点滴,所以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度。

【讲解】表示溶液的浓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即:溶质的质量分数=×100%题。

小组讨论,回答。

思考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形公式,并练习计算出实验9-7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续表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9-8 ,按照规定配制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组讨论课本43页“讨论”,然后归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引导学生掌握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加深知识联系与应用=×100%引导学生整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练习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9.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9.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知识点一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讨论】浓度是否只和溶质质量或溶液质量相关?【引导回答】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归纳】给出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讨论与交流】
①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它的含义是什么?
②某硫酸钠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38%,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每100 g的溶液里有硫酸钠38 g。

B.每100 ml的溶液里有硫酸钠38 ml。

【要求】根据公式尝试完成P42实验9-7的表格
找出计算的关键。

思考、回答:不变,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否,最多26.5%
阅读,并找到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听、看、记
动笔计算
回答。

说明理由,100g稀。

中学化学九年级《溶液的浓度》教案设计

中学化学九年级《溶液的浓度》教案设计

中学化学九年级《溶液的浓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和体积比浓度的计算方法。

o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浓度表示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o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溶液配制,根据给定浓度要求准确称量溶质和溶剂。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精确测量、溶液配制及数据记录与分析。

o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与溶液浓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o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过程的规范性。

o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重点:溶液浓度的定义,质量百分比浓度和体积比浓度的计算方法,溶液配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难点:理解浓度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掌握浓度计算中的单位换算,以及实验操作中误差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溶液浓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浓度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

-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配制过程,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学化学九年级》及相关教辅材料。

-教具:电子秤、量筒、烧杯、玻璃棒、移液管等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纯净水、食盐、蔗糖、酒精等。

-多媒体资源:课件、浓度计算示例视频、在线互动平台。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鼓励积极发言,同时设立小组长负责协调。

-课堂纪律:明确实验室规则,强调安全操作,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激励机制:通过表扬、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浓度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浓度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液浓度优秀教案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1)会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 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 、1 g 、1.5 g 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 4溶液的颜色。

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活动] [交流活动结果]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

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案

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3 溶液的浓度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难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三饮料瓶的不同颜色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你将作出哪些猜测?【设问】对如何验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观察思考发言:1、三瓶溶液颜色深浅不同,颜色浅的没那么甜。

2、颜色最深的一瓶可能是饱和溶液,其它两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它们的浓度不同,颜色较深的浓度大,颜色较浅的浓度小。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越大的这一猜想,你有哪些好办法?以第3名学生的方法来验证建立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活动探究】(投影展示)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g、1.5 g固体红糖,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红糖水的颜色。

(将学生分成8组)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讨论交流、相互质疑几名学生做总结发言1、将三瓶糖水蒸干,比较得到糖质量的多少。

2、没有必要将整瓶糖水全部蒸干,只须取一部分等量的三种糖水蒸干,比较即可。

3、可以在等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糖,制得的糖水的颜色不同,加入糖多的颜色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9.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9.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9.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1. 教学目标•理解溶液的浓度的概念;•掌握计算溶液的浓度的方法;•能够应用浓度计算相关问题。

2. 教学重点•溶液的浓度概念的理解;•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复杂情况下的溶液浓度计算;•计算中的单位换算。

4. 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于溶液的浓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例如:什么是溶液的浓度?浓溶液与稀溶液有何区别?4.2 提出问题(10分钟)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将10克食盐溶解在100毫升水中,求溶液的浓度。

4.3 计算方法(15分钟)•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根据问题中的数据,计算出溶质的质量为10克,溶液的体积为100毫升;•将溶质质量和溶液体积的比值带入浓度的计算公式:浓度 = 溶质质量 / 溶液体积;•按照计算公式计算出溶液的浓度为10克/100毫升。

4.4 单位换算(10分钟)•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1克 = 1000毫克;•将溶质质量换算成毫克:10克 = 10 * 1000毫克 = 10000毫克;•将体积单位换算成升:100毫升 = 100 / 1000升 = 0.1升;•根据换算后的数据,重新计算溶液的浓度:浓度 = 10000毫克 / 0.1升 = 100000毫克/升。

4.5 实际应用(10分钟)提出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如果需要制备0.05克/毫升的盐酸溶液,需要多少克的盐酸溶解在100毫升水中?通过引导学生按照题目中的需求,使用溶液浓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所需溶质质量。

4.6 拓展应用(15分钟)提供更复杂的溶液浓度计算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7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于溶液浓度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5. 课后作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下列溶液的浓度:–将5克NaOH溶解在200毫升水中;–将20克蔗糖溶解在400毫升水中。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案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100%.溶液质量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的4、7题.【选做题】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的1、2 题. 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 ( )5.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 A.30 ℃的不饱和溶液 B.30 ℃的饱和溶液 C.90 ℃的不饱和溶液 D.90 ℃的饱和溶液 【拓展探究】6.(平凉中考)下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 点的含义是 . (2)t 2 ℃时,将50 g a 物质放入50 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 2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t 1 ℃时,将盛有c 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 . 【答案与解析】1.B (解析: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g×10%+12.5 g100 g+12.5 g ×100%=20%.)2.B (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从200 g 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5 g 溶液,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比值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密度不变,由于取出5 g 溶液,故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减少,③④不变.)3.D (解析:NaOH 固体的质量等于NaOH 溶液的质量乘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需称取NaOH 固体的质量为1000 g×5%=50 g.)4.D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减小;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答案为:D.)5.B (解析: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判断30 ℃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同理,90 ℃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判断90 ℃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1)在t 1 ℃时,a 、c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75 (3)b>a>c (4)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大于吸热,溶液温度升高,c 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P 点时a 、c 相交于一点,表示在t 1 ℃时,a 与c 的溶解度相同;(2)t 2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 ,将50 g a 物质放入50 g 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5 g ,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 g ;(3)将t 2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a 、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且在此温度下b 的溶解度大于a ,故b 的质量分数大于a ,而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 2 ℃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小于a ;(4)t 1 ℃时,将盛有c 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有固体析出,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缘故.)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特色如下: 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 ③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溶液的组成知识,运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实例教学,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及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与以前所学质量分数建立联系,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对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学习打下基础.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建议: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可以增设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1.溶液的浓度 几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密度的对照表.(在20 ℃时) HCl HNO 3 H 2SO 4 HAc NaO H NH 3·H 2O KCl KNO 3 NaC l NH 4N O 3 1% 1.0032 1.0036 1.0051 0.9996 1.0095 0.9939 1.0046 1.0045 1.0053 1.0023 2% 1.0082 1.0091 1.0118 1.0012 1.0207 0.9905 1.0110 1.0108 1.0125 1.0064 4% 1.0181 1.0201 1.0250 1.0040 1.0428 0.9811 1.0239 1.0234 1.0268 1.0147 6% 1.0279 1.0301 1.0385 1.0069 1.0648 0.9730 1.0369 1.0363 1.0413 1.0230 8% 1.0376 1.0427 1.0522 1.0097 1.0869 0.9651 1.0500 1.0494 1.0559 1.0313 10% 1.0476 1.0543 1.0661 1.0125 1.1089 0.9575 1.0633 1.0627 1.0707 1.0397 12% 1.0574 1.0661 1.0802 1.0154 1.1309 0.9501 1.0768 1.0762 1.0857 1.0482 14% 1.0673 1.0781 1.0947 1.0182 1.1530 0.9430 1.0905 1.0899 1.1009 1.0567 161.01.01.11.01.10.931.11.11.11.0% 776 903 094 209 751 62 043 039 162 653 18% 1.0878 1.1026 1.1243 1.0236 1.1972 0.9295 1.1185 1.1181 1.1319 1.0740 20% 1.0980 1.1150 1.1394 1.0263 1.2191 0.9229 1.1328 1.1326 1.1478 1.0828 25% - 1.1469 1.1783 1.0326 - - 1.1623 - - - 30% 1.1492 1.1800 1.2185 1.0384 1.3279 0.8920 - - - 1.1277 40% 1.1980 1.2463 1.3028 1.0488 1.4300 - - - - 1.1754 50% - 1.3100 1.3951 1.0575 1.5253 - - - - 1.2258 60% - 1.3667 1.4983 1.0642 - - - - - - 70% 1.4134 1.6105 1.0685 - - - - - - 80% - - 1.7272 1.0700 - - - - - - 90% - - 1.8144 - - - - - - - 95% - - 1.8337 - - - - - - - 2.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稀溶液B g ,则A g×a %=B g×b %(其中B =A +m 水). (2)关于溶液增浓(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溶液增浓通常有几种情况: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加溶质B g 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溶液,则A g×a %+B g=(A g+B g )×b %.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 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蒸发B g 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溶液,则:A g×a %=(A g-B g )×b %. ③与浓溶液混合 因为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浓溶液质量为B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 %的溶液,则:A g×a %+B g×b %=(A g+B g )×c %. 3.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 (1)化学方程式下相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溶液质量,而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 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单位要统一.4.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1)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2)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4)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5)关于酸、碱、盐溶液间发生1~2个化学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问题的计算.首先要明确生成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课时1.会计算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通过溶液的稀释计算和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学习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教师准备】实验教具:多媒体、玻璃棒、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化学药品:氯化钠、水.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44页的【例题2】. 导入一:【提问】生活中所存在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就是你所要的那个浓度.比如周末你打完球回到家,你妈妈给你配制了一杯盐水给你喝了一口感觉太咸了,会怎么办?加水.这个行为在化学里就叫做溶液的稀释,那在稀释前后溶液里哪些量是不变的呢?导入二:【展示】《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需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讲解】粥是我们正常饮食里经常遇到的一种食品.不但大家都吃过粥,而且还将继续“捧碗而啜”地吃下去.你可不要小瞧了这被称为“稀饭”的粥.粥中加水后,米粒不变,粥变得更稀.类似的现象如在菜汤中加水,汤中食盐质量不变,汤的味道变淡.这种现象与溶液的稀释相似. 三、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过渡语]在化学实验里也常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们要将浓的溶液稀释成所需要的稀溶液,需要向浓溶液中加水,如何计算稀释过程中需要加入水的质量呢?如何计算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呢?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只要抓住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就可以了.思路一【展示例1】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为1 g/cm3)【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讨论交流】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 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解题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展示例2】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50 g×98%=(50 g+x)×20%.【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解题格式.解法1: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50 g×98%=(50 g+x)×20%,x=195 g.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50 g×98%=x×20%,x=245 g,245 g-50 g=195g.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课堂练习】1.把200 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讨论交流】1.200 g. 2.6%.【展示】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3)多少毫升?【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题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题中已知和求都是指质量,而此题是已知质量求体积.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5000 g×20%=1.19 g/cm3×x×38%,x≈2211 mL.答:需38%的盐酸2211 mL.思路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4页【例题2】.【展示例题2】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分析】抓住关键:.【点拨】解法1: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50 g×98%=x×20%,x=245 g.245 g-50 g=195 g.解法2:设把50克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50克+x),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得:50克×98%=(50克+x)×20%解得:x=195克.答:把50克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加水195克.【讨论】课本的解法和老师的解法有什么不同?你习惯哪种解法?【拓展】如果把50 g换成50 mL,那么还需什么条件才能解题?【点拨】涉及体积时: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展示例题3】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14 g/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解:设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得:500 mL×1.14g/mL×20%=x×1.84 g/mL×98%.解得:x≈63.2 mL.答: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63.2 mL.【分析】将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和密度公式综合起来解题.四、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渡语]我们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思路一【展示】 100 g 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问】 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讨论交流】 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讨论】 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总结】 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引言】 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解:设100 g 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H 2SO 4ZnSO 4+H 2↑65 9813 g x6513 g =98x,x =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19.6 g 100 g ×100%=19.6%.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思路二【引入】化学反应经常在溶液中进行,参加化学反应的多数是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请看例题.【展示例题】12克Mg条与100克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是克,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生成物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分析】Mg+H2SO4MgSO4+ H2↑24 98 120 2 12 g z x y 24∶98 =12 g∶z,解得z=49 g. 24∶120=12g∶x,解得x=60 g. 24∶2=12g∶y,解得y=1 g.因12克Mg条与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逸散到空气中,故生成的溶液为MgSO4溶液,其质量为12克镁条+100克稀硫酸-氢气质量=111克.×100%≈MgSO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60g4111g54.05%.【小结】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步骤.[知识拓展]1.溶液的稀释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总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是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计算.(1)用水稀释浓溶液设稀释前的浓溶液的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n,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则可得A×a%+B×b%=(A+B)×c%或AB =c%-b%a%-c%.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算,可列成十字交叉图示如下:A B =c%-b%a%-c%这种运算方法叫十字交叉法.例:利用95%的浓硫酸和5%的稀硫酸配制成30%的硫酸溶液2019 g,问需这两种溶液各多少克?解:所以AB =2565=513.这里表明,5份重的95% H2SO4溶液和13份重的5% H2SO4溶液混合,可配得5+13=18份重的30%的H2SO4溶液.故可得,95% H2SO4溶液的用量为:2019 g×518≈555.6 g,5% H2SO4溶液的用量为:2019 g×1318≈1444.4 g.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计算依据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①加水稀释②加稀溶液稀释①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②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时,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m浓×ω浓%=(m浓+m水)×ω稀%溶液的浓缩①添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加入浓溶液①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②蒸发溶剂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没有溶质析出)③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蒸发浓缩:浓缩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m稀-m水)×ω浓%=m稀×ω稀%注意:a.几种溶液混合,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相加,即V总≠V A+V B.b.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可以相加,即m总=m A+m B.c.要求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必须依据公式V=m/ρ,所以要知道混合溶液的密度才能求出总体积.1.(广州中考)将50 g 98%的浓硫酸溶于45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9.8%B.10.2%C.10.8%D.19.6%解析:将50 g 98%的浓硫酸溶于45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g×98%×100%=9.8%.50g+450g故答案为A.2.向一定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像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解析: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向一定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成一条水平直线,故D图像与实验操作过程对应一致.故答案为D.3.(大庆中考)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 g水后变为10%,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A.50 gB.10 gC.100 gD.40 g解析: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x×20%=(x+50 g)×10%,x=50 g.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50 g×20%=10 g.故答案为:B.4.汽车蓄电池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密度为1.2克/厘米3.若要在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这种稀硫酸630克.求:(1)需要630克稀硫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2)需要浓硫酸多少克?解析:(1)630克稀硫酸的体积是:630克÷1.2克/厘米3=525厘米3,即525毫升;(2)要配制的28%的硫酸其溶质来源于98%的浓硫酸,则需要浓硫酸的质量是:630克×28%÷98%=180克.故答案为:(1)需要630克稀硫酸的体积是525毫升.(2)配制这种稀硫酸630克需要浓硫酸的质量是180克.5.(泉州中考)农业生产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1)现要配制12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kg;(2)用6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kg.解析:(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20 kg×20%=24 kg;(2)设质量分数为12%的溶液的质量为z,则20%的溶液中的溶质与12%的溶液中的溶质相等,则60 kg×20%=z×12%,z=100 kg.故答案为:(1)24 (2)100第2课时三、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涉及体积时: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的3、6题.【选做题】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的5、8题. 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用60%浓硫酸A与20%稀硫酸B来配制30%硫酸溶液,所用溶液A、B的质量比为()A.2∶1B.1∶2C.3∶1D.1∶32.如要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A.50 gB.90 gC.100 gD.200 g3.向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 g水,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2.5%B.5%C.10%D.20%4.某同学用25 ℃的水溶解一定量的NaCl,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NaCl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60 ℃,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NaCl的溶解度B.溶质的质量C.溶剂的质量D.溶质的质量分数5.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用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A.1 gB.2 gC.3 gD.5 g6.有100 g 10%的盐酸溶液(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取的方法是()A.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B.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C.将100 g 10%的盐酸与200 g 25%的盐酸混合D.蒸发掉溶剂的质量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能力提升】7.(株洲中考)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室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2)要把50 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拓展探究】8.(黔东南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铜锌合金样品进行探究实验.称取样品10.0克,再用100.0克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求: (1)铜锌合金中,Zn的质量分数是.(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答案与解析】1.D(解析:设需60%浓硫酸的质量为x,需要20%硫酸溶液的质量为y,则:x×60%+y×20%=(x+y)×30%,解得x∶y=1∶3.)2.C(解析: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100 g×20%=(100 g+x)×10%,x=100 g.)3.C(解析: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g×20%×100%=10%.)100g+100g4.C(解析:依据加热到60 ℃时没有溶解的氯化钠全部溶解可知,加热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了;加热前后物质在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变大了,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了;由题干可知加热前后水的质量基本不变,所以溶剂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加热后溶液中溶解的溶质变多,所以溶液变浓,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了.)5.D(解析:由题意知,设电解水的质量为x,列式×100%=10%,解得x=5 g,所以电解水的质量为:25×8%25-x为5 g.)6.C(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因溶液的=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也增加,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不到一倍;将100 g 10%的盐酸与200 g 25%的盐酸混合,溶质×100%=20%;蒸发时先挥发质量分数为100g×10%+200g×25%100g+200g出来的是氯化氢气体,故D错误.)7.(1)2%(2)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50 g×98%=x×10%,x=50g×98%=490 g,需要水的质量=49010%g-50 g=440 g.答:要把50 g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440 g.(解析:(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100%-98%=2%.)8.(1)65%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g50 g ×100%=19.6%.(解析:设反应中消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则:Zn+H 2SO 4ZnSO 4+H 265 986.5 g x656.5 g =98x,解得x =9.8 g.)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枯燥的计算演绎成学生的实验、生活体验,用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点拨思维、总结方法,既丰富了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化学意义,又做到了讲练结合、落实基础.溶质质量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引入和过渡都是以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行为开始,达到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以计算为载体,实现化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课堂提到的生理盐水等.课程教学中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如计算题,让有错误的学生上黑板板书,起到学生教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学生为主.关注了化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还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练习与应用(教材第45页)1.(1)饱和(2)31.6 g (3)24%2.20%.(解析:7g×100%=20%.)35g3.880 g.(解析:设需要水的质量为m,则100 g×98%=(100 g+m)×10%,解得m=880 g.)4.55 g ;495 g.(解析:需氢氧化钠的质量=500 mL×1.1 g/cm 3×10%=55 g ,需水的质量=500 mL×1.1 g/cm 3×(1-10%)=495 g.)5.19.6%.(解析:设100 g 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m ,则:Zn+H 2SO 4ZnSO 4+H 2↑6513 g 98m6513 g =98m,解得m =19.6 g. 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g100 g ×100%=19.6%.)6.8.8 g ;4.45 L.(解析: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 ,则: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7373 g×20% 44m7373 g×20%=44m,解得m =8.8 g. 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8.8 g1.977 g ·L -1≈4.45 L.)7.67.5 t~81 t.(解析:每月消耗氯化钠的质量最少为15 t×15%×30=67.5t,最多为15 t×18%×30=81 t.)8.(1)0.05%. (2)2019 mL.(解析:(1)1.0 mL 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为:1.0g4.0×10×10×5=0.0005 g,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0005g1.0mL×1g·cm-3×100%=0.05%.(2)1.0 g该药品可配制溶液d的体积为:1.0g0.0005g·mL-1=2019 mL.)1.溶液计算中的常见方法与技巧汇总关于溶液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型众多,解题方法也多,现将一些主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汇总如下:(1)隔离法隔离法就是通过分析,将某一份溶液(一个整体)分割成两个部分,或者将某一个完整的过程,分割成两个或多个过程,然后进行计算的方法.一定温度下,向某硝酸钾溶液中加入4。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3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掌握浓度的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2.能够运用基本的计算公式进行溶液浓度的计算,并掌握浓度的换算关系。
3.了解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理解其影响机制。
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通过操作实验仪器,测定溶液的浓度。
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常见有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3.计算公式:以质量分数为例,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同时,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掌握了溶液浓度的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4.针对课堂讲解的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请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讨论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提高溶液的浓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5.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溶液浓度的科普海报,内容包括溶液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影响因素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一下溶液的相关知识,如溶液的定义、组成等,为学生学习溶液浓度打下基础。然后,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浓度,并解释溶液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会详细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1.溶液浓度的概念:溶液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二)教学设想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浓度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浓度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溶解度、溶液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注重实验操作细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溶解度、溶液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难点:运用实验数据来计算溶解度和浓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出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

2. 实验操作:设置不同溶质质量的溶液,观察其溶解度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溶质质量下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

4. 实验分析:让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规律。

5. 拓展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其他溶质质量下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

6. 总结归纳:对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仪器: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 化学试剂:不同溶质、溶剂及指示剂。

3. 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2. 学生表现:根据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合理性评价学生表现。

3. 知识掌握:通过学生对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来评估其知识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验安全和仪器使用方法,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把 30 g质量分数为 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 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 质量分数为多少 ?
答案: 1.200 g 2. 6% [投影 ] 某工厂化验室配制 5000g 20%的盐酸,需 38%的盐酸 (密度为 1. 19 g c·m -3)多少毫
升?
[提问 ] 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 ?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 [回答 ]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 已知质量求体积。
入 10 g硝酸钾,向 B烧杯中加入 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 2.向原溶液中增加 10克硝酸钾 (全部溶解 )或增加 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 ?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第二课时)
[复习 ]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 ] 将 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 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 加入 10 mL水,搅拌。 (水的密度 1 g ·cm-3)
[提问 ]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 教学目标 】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 溶质的质量分数, 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简单计 算。
2.正解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3.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活动 ](请三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
解析: 1.溶液的质量 =90克
溶质的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90克 × 1%0 =9克
溶剂的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90克 -9克 =81克
2. (1)增加 10克硝酸钾后:
溶质质量 =9克 +10克 =19克
[引导 ] 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学生思考总结 ] [板书 ]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 ] 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 ]
例1.在农业生产上, 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 150 kg
通过对质量分数的计算, 引导学生查看标签, 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培养学
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 (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 教学方法 】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 教具准备 】
解:设 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65 98

13g x
x=19. 6 g,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 100%
溶液质量
19.6 g
=
× 10%0 =19. 6%。
100 g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9. 6%。 [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 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
解析: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 kg ×%16=24 kg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50 kg-24 kg =126 kg
答:需 24 kg氯化钠和 126 kg水。 [设问 ] 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作以归纳 ? [讨论 ] :略 [小结板书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 (1)增加 10克溶质后: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 100%
溶液质量
9克 10克
=
× 100% =19%
90克 10克
注:若新增的 10克溶质未完全溶解,则上述计算错误。 (2)增加 10 克水后: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 100%
溶液质量
9克
=
90克
10克 × 100% =9%
[小结 ] 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
[讨论 ]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小结板书 ]1.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学生活动 ]
(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
溶剂质量 =81克 (不变 )
溶液质量 =19克 +81克 =100克 (增加 10克 )
即90克 +10克 =100克
(2)加入 10 克水后:
溶质质量 =9克 (不变 )
溶剂质量 =81克 +10克 =91克 (增加 ) 溶液质量 =9克 +91克 =100克 (增加 10克 )
即90克 +10克 =100克
[提示 ] 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 学生活动 ]50g × 9%8 =x × 2%0 解析: (同上方法 )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50 g × 9%8=x × 2%0 x=245 g
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x。
245 g-50 g=195 g
答:把 50 g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 195 g。 [课堂练习 ]1.把 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 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 ] 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 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 把 50 g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
[设问 ]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提示 ] 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 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是什么 ?
?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
试管
溶液颜
溶剂质
溶质质
溶液质
溶质的质
编号
色比较
量/g
量 /g
量 /g
量分数
1
2 3 [学生活动 ] [交流活动结果 ] 1.填充上表结果 (略 )。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 ] 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 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明溶液 的组成呢 ?
[学生活动 ] [汇报结果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
0.5 g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 ≈4. 8%。
10 g 0.5g
1g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 ≈9. 1%。
10 g 1g
1.5 g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 ≈ 1%3 。
10 g 1.5g
[过渡 ] 根据以上所学, 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
[活动与探究 ](投影展示 )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 ρ水=1 g ·cm -3)
溶质质量 /g
溶剂质量 /g
10
90
20
80
[ 学生活动 ]
[ 交流实验结果 ]
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g
(1)
× 10%0 =10%。
[学生活动 ]50g × 9%8=(50 g+x) ×%20
解析: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
)
解法 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 x。
50 g × 9%8=(50 g+x) ×%20
x=195 g
答:把 50 g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 195 g。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 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
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 课时安排 】 3课时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学习情境 ]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 CuSO4溶液。
[ 介绍 ]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 设问 ]你观察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
[作业 ] 习题 1、 2 板书设计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溶质质量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 10%0
溶液质量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10 g 90 g
20 g
(2)
× 10%0 =20%。
20 g 80g
[思考 ] 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 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 ?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 较溶液的浓稀呢 ?
[学生发言 ]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 ]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 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