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优秀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一、你相信吗?
1.人类全身上下最强而有力的肌肉是舌头!但是!没有人能用舌头触碰到自己的肘关节。
2.99%的人吧舌头伸到嘴外就不能急促呼吸了!
3.只有30%的人能够放大和缩小自己的鼻孔。
4.一只被摘头部的蟑螂能活30天。
5.人在太空中是没有办法哭的。
6.马的一生都不用睡觉。
7.蒙娜丽莎天生没有眉毛。
8.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是先有鸡。
活动体会:
二、自主探究
三分钟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并完成表格。
中心论点(第 段到第 段)
分论点(第 段到第 段) 分论点(第 段) 文章结构:
三、小组合作探究
(一)感知文本
1. 课文开头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三步?怀疑与学问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用书中原文回答)
(二)论证方法探究
1.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三)语言品味
1.文章第4段“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基本”二字可否删除,为什么?
2.文章第6段,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他们的顺序可否随意调整,为什么?
四、论据补充(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文章第6段例举了戴震和笛卡尔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其他因怀疑而建立学说、定理或定律的例子吗?请分享交流。
五、课堂小练笔
1.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请同学们结合自身,谈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将“怀疑精神”落到实处。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1.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本文,搞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作者是怎么论证他的观点的。
2.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3.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4.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和艺术形式。
【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请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看标题讲述的主题,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呈现课文,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1)第一段,主要表达了田家炳的一个行为,你对他的行为有何评价?2)第二段到第七段,主要讲述了怀疑出现。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内容。
3)第八段到第十一段,延续讲述了怀疑的揭示。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真相。
4)第十二段到课文结尾,描写了田家炳通过学问获得的智慧,你认为是怎样的智慧?四、拓展思考1.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2. 思考一个问题:你在生活或学习中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怀疑与学问的经历?请讲述一下。
五、课后巩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描述你对田家炳的评价。
要求清楚表达你的观点,并用适当的例子和论据支持。
六、课堂讨论1.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言并互相交流。
2. 引导学生发表对田家炳的评价,并寻找支持观点的具体例子和论据。
七、整理总结1. 回顾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在评价田家炳时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整理,得出对田家炳的评价的综合结论。
【导学案】一、课前导学我想你们一定很好奇,什么是“怀疑与学问”?在课文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节呢?请你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 根据标题,思考“怀疑与学问”的意义,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们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 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9《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版)
19《怀疑与学问》导学案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课时谈谈对下面这句名言的理解。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陆九渊文学常识检测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江苏苏州人。
中国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答案】铭坚历史古史辨自主学习任务二:了解背景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正音正字检测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国难(nàn)步骤(zhǒu)顾颉刚(xié)B.大儒(rǔ)思索(suǒ)腐草为萤(yíng)C.塾师(shú)譬如(pì)不打折扣(zhé)D.视察(chá)盲从(máng)辨伪去妄(wǎng)【答案】A. 步骤(zhǒu)—zhòu;顾颉刚(xié)jié;B. 大儒(rǔ)—rú;D. 辨伪去妄(wǎng)——wàng;词语积累检测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区的发展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发展交通。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答案】A.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怀疑与学问》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9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材料一: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三、课外阅读:“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旨在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微妙关系。
学习目标如下: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明确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怀疑、探索和验证,才能推动知识的进步。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将怀疑与学问的精神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即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必要性及其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怀疑精神在学术探索中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并培养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推动知识的更新和进步。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怀疑与学问》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B.文章指出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文章强调,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常常修正,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D.文章认为,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2.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论点。
B.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来突出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 导学案
18课怀疑与学问一、书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二、选择题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B.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
(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B. 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
(把“大多”删去)C.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把“的原因”删去)D. 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3.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 ②③①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⑤①③②④D. ⑤②④①③三、其他4.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程颐( )譬如( )步骤(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5.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培养怀疑精神,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重点)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过程】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望文生疑·识词语读读写写chénɡ程yí颐pì譬rú如bù步zhòu 骤mánɡ盲cónɡ从lǎn 懒duò惰shú塾shī师dà大rú儒liú流sú俗tínɡ停zhì滞xū虚wànɡ妄biàn 辨bié别zhé折kòu 扣fǔ腐cǎo 草wéi 为yínɡ萤ɡù顾jié颉ɡānɡ刚bù不ɡōnɡ攻zì自pò破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预习案学习案墨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词语释义活动二:读文解疑·寻论点鲁迅先生是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的?请再读文章,为文章划分层次。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论点文章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那么文章的内容可能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1.议论文的三要素: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辨论流俗停滞怀疑 B.启迪观察根据虚忘C.轻信锻练来源女娲 D.丰富治学盲从程颐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19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 .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 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时【学习要求】(1分钟)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 握作者的观点。
【预习导学】时间3 5分钟L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早年从事民俗学研究, 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 .解释下列词语。
(1)腐草为萤:(2)不攻自破:(3)辨伪去妄:(4)盲从: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时间:20分钟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3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课堂小结】(3分钟) 【当堂检泅】(15分钟)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彩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A.步骤(zh6u ) 大孺(rS 启迪(di )B.塾师(ShU ) 墨守(mδ)懒惰(d u δ)C.虚妄(Wdn9)愚昧(Wji )盲从(mGng )D.停滞(Zhi )女蜗(Wa )辩别(biG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懒惰锻练脑筋B.内涵迷信流俗C.虚妄停滞戴震D.明辩修正凶险 3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4 .搜集有关“怀疑治学”的名言警句。
后又考辨历史地理。
代表作有 ___________ 等。
虚妄()墨守( 停滞()塾师(譬如()顾颉刚() 折扣( )) 程颐( )) 腐草为萤(不攻自破国难危急禅释真理评判学说【作业布置】(1分钟)1.完成练习册。
2.抄写生字词,并识记。
3.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把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 年版)。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颉刚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题目中“怀疑”指心存疑惑,“学问”泛指知识。
题目表明了本文议论的话题--论题,点明本文要论述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从表面上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文章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
3.文体知识⑴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怀疑与学问素养目标1.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2.把握文中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第1课时◎重点:理清课文思路,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境预设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成。
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后的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成果大,而有的人成果小,彼此有差距,有的甚至差距悬殊。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背景介绍: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
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1.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顾颉.( )刚程颐.( )萤.( )火懒惰.( )塾.( )师停滞.( )虚妄.( ) 步骤.( )2.认清词语,理解词义。
(1)流俗:(2)墨守:(3)虚妄:(4)盲从:(5)停滞:(6)不攻自破:3.温故知新,知识检测。
(1)议论文三要素:、和。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据类型: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据;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实论证)、、、、。
【答案】1.jiéyíyíng duòshúzhìwàng zhòu2.(1)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 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教学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前预习1、加音程颐张载虚妄停滞凶险视察轻信盲从折扣流俗墨守譬如怀疑塾师辩论顾颉刚不攻自破腐草为萤2、词语凶险xiōng 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凶狠险恶。
视察shì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xū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 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gōng zì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
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rú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bùrúwú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生探究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任务与问题【课前预习】要求:1、读一遍课文标注段落序号。
2、查字典标注生字读音、理解生词意思。
3、标注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
【基础闯关】1、本文作者,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程颐.()譬.如()流俗.()塾.师()大儒.()停滞.()虚妄.()仓颉.()【整体感知】《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
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4、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说说理由。
【合作探究】1.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这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5段“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仔细阅读文章第6段,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
5、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①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②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部编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3.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含5篇)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含5篇)第一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课题:怀疑与学问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教学重难点: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经过论证大胆提出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而日心说就是正确的吗?后人再一次提出了质疑,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正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大胆提出疑问,天文学才不断向前进步而历史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进行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二、出示教学目标1.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九年级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九年级怀疑与学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明白易懂。
(2)深刻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并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
20 世纪 20 年代,顾颉刚先生在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史,经常鼓励学生对古代的传说和史实提出质疑。
这篇文章就是他针对当时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写的。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程颐()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盲从()折扣()停滞()塾师()2、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2)不攻自破:(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辨伪去妄:3、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五、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有什么作用?2、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本文的语言简洁准确、明白易懂,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六、拓展延伸1、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怀疑精神在学习中的作用。
2、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怀疑精神的名人故事?请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创新。
八、达标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B 盲从(máng)折扣(zhé)停滞(dài)塾师(shú)C 墨守(mò)凶险(xiōng)启迪(dí)懒惰(duò)D 步骤(zhòu)思索(suǒ)视察(chá)渊博(yuā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腐草为荧辨伪去妄不攻自破持之以恒B 墨守成规自暴自弃走头无路轻而易举C 行之有效画龙点睛哑口无言怀古伤今D 众叛亲离自欺欺人不足为锯埋头苦干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话言简意赅,鞭辟入里,让我们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1.议论文的三要素: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辨论流俗停滞怀疑 B.启迪观察根据虚忘C.轻信锻练来源女娲 D.丰富治学盲从程颐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_______(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_______(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二)判断题1.“流俗”的意思是“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2.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3.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4.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论点。
()5.“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这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三)简答题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四段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基本条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怀疑精神包括哪三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怀疑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用书中的原话回答)6.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参考答案(一)1.yí pì zhòu duò shú rú zhì wàng2.D3.3.(1)视察(2)辨别(3)启迪(4)懒惰4.A(二)1.× 2.√ 3.√ 4.× 5.√(三)1.略 2.正确不正确 3.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4.怀疑思索辨别5.(1)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略(言之有理即可)【课中导读】一、初读课文,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思路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2.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两个,你能确定是哪两个吗?明确:分论点:明确:三、研读文本、理解分析1.研读1、2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研读第3段:(1)第3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明确:①②③④(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明确:(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明确:3.研读第4、5段:(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明确:(2)什么是怀疑的精神?明确:(3)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明确:(4)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明确:(5)引用名言有何好处?明确:(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6)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明确:(7)总结第3~5段的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研读第6读:(1)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明确;: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2)第一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明确:(3)第(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明确:划层次:(2)(3) (4) (5)(4)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明确:划层次:(6)(7)(8)(9)(10)(5)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明确:(6)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明确:四、阅读题型问题1: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明确:问题2: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明确:问题3: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五、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
(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自己找一句自行批注:问题1.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明确:问题2.“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明确:问题3: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明确: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示例: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导练】一、课内阅读(1)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懒。
(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9)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10)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1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2)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1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1)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2.划分这一段的层次。
(1)(2)(3)(4)(5)(6)(7)(8)(9)(10)(11)(12)(13)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4.第(1)句中谈及“消极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谈及“积极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7)(8)两句写戴震好问,是事实论据,直接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11)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8.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