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开课教研室:基础医学教研室开课院(系、部):药学院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 Immunology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学学分: 1.5 ;总学时: 28 ;理论课学时: 20 实验学时: 8先修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4月第7版参考资料:【1】医学免疫学,司传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2】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6版【3】医学免疫学, 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09年07月第6版【4】免疫学原理,周光炎,科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三版【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陆曙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八月第一版【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周长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7】医学免疫学,谭锦泉,姚堃,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药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免疫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基础、临床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1.重点阐述免疫的基本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21440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学时:72学时学分:3.5学分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部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沈关心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陈蔚峰主编,《医学免疫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限选课。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有两门课程和并而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原则的科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免疫应答及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其任务是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操作技术,有助于今后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教学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并能灵活运用。

;2、熟悉内容:要求理解并记住基本概念和特点;3、了解内容:要求理解,一般不强调记住。

掌握和熟悉内容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教师应重点讲授或辅导,学生应重点学习。

了解内容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简介或由学生自学。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1第1章抗原 3第2章免疫系统 3第3章免疫球蛋白 4第4章补体系统 2第5章细胞因子 2第6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第7章免疫应答 2第8章超敏反应 2第9章抗感染免疫 2第10章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1第11章细菌学概论8第12章消毒与灭菌 4第13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6第14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自学第15章真菌学 2第16章病毒学 6第17章抗生素 1第18章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自学第19章微生物与药物变质自学第20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2第21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 1复习总结与答疑辅导 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注重启发式教学,讲授内容应“少、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obe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obe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obe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它涉及人体免疫系统的
结构、功能、调节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的基本知识。

二、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介绍免疫系统对抗外源性病原体的
免疫应答和对抗内源性异常细胞的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先天免疫
和获得性免疫的机制。

三、免疫系统的调节,介绍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机制以及外界
因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包括免疫耐受、免疫增强等内容。

四、免疫系统与疾病,介绍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自身免疫病、感染病、肿瘤等方面的内容。

五、实验技术与临床应用,介绍与免疫学相关的实验技术和临
床应用,包括免疫学实验技术、免疫学诊断、免疫治疗等方面的内
容。

教学大纲还会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医学免疫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及要求:掌握部分以黑体打印。

第1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中枢免疫器官(一)胸腺的组织结构、细胞组成、微环境、功能;胸腺外的T 细胞发育(二)骨髓的组织结构、微环境、功能;骨髓外的B细胞发育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的体内分布、结构、功能(二)脾的结构、功能(三)黏膜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特点(四)三级林把组织(五)淋巴细胞再循环第2章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立体结构、其他成分、水解片段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与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五、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六、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概念及其优缺点)第3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概述:组成、命名、理化性质、代谢二、补体的激活: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及其共同末端效应三、补体活化的调控四、补体受体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六、补体系统与疾病第4章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的概述:分类、共同特点、表达与功能调节二、细胞因子受体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四、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五、细胞因子各论(掌握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来源、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六、细胞因子与临床第5章白细胞分化抗原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二、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CD1的生物学作用)三、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五、CD分子与临床第6章粘附分子一、粘附分子的概念及分类二、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三、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一)黏附分子的免疫学作用(二)黏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四、粘附分子与临床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概述:基本概念、小鼠MHC二、人类MHC(一)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二)HLA复合体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分类与命名(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及其意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三、HLA抗原系统(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二)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三)HLA抗原的表达(即组织分布)及其调控四、MHC的功能(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五、HLA与医学的关系第8章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的概述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详见第9章)】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第9章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一)T细胞的个体发育(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及其生物学意义)(二)T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二、B淋巴细胞(一)B细胞的个体发育(抗原非依赖期的阴性选择;抗原依赖期)(二)B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三、大颗粒淋巴细胞的一般特征、主要生物学功能附: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概念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一、抗原提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即DC的来源、分化、发育、迁移、分布、分类及生物学功能(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激活及生物学作用(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特点)(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二、其它免疫相关细胞第11章抗原与抗原提呈一、抗原概述(一)抗原的性质: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状、完整性(二)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交叉反应(三)抗原的种类(四)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免疫佐剂、丝裂原、超抗原二、抗原提呈(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 Ⅱ类分子途径)(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三)交叉提呈途径(四)非经典MHC分子(CD1)提呈途径第12章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一、免疫应答概述(一)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类型(二)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三)T细胞活化的胞内分子机制(四)T细胞增殖、分化(五)T细胞介导的效应1、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2、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1、B细胞识别TI抗原2、B细胞识别TD抗原(二)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四)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四、其他免疫细胞的效应机制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一、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一)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二)BCR、TCR基因重排(三)BCR、TCR多样性的机制二、免疫应答的记忆性三、免疫耐受性(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外周耐受(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五)人工诱导免疫耐受与临床第14章细胞凋亡与免疫一、细胞凋亡概述(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三)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四)免疫相关的凋亡信号转导二、细胞凋亡与免疫生理(一)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与凋亡(二)淋巴细胞的致凋亡效应三、细胞凋亡与免疫病理第15章天然免疫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医学微生物2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2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课程号:5012762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学时: 34学时学分:2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特点、分类。

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熟悉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学时分配:0.5学时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内容:细菌(bacterium)的大小、形态与排列。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其在革兰染色中的意义,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中西医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mun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423205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医(中西医)学分:1总学时: 16 其中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及其它相关的临床学科。

选用教材[1] 罗晶主编.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 刘文泰主编.医学免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必读书目[1] 袁嘉丽主编.微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 袁嘉丽主编.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 曹雪涛主编.免疫学前沿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 颜世敢主编.免疫学原理与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5] 曹雪涛主编.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选读书目[1] Janeway's Immunobiology. 9th ed.[M].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16;[2] 储以微主编.医学免疫学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 杨旭燕主编.临床免疫学进展[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4] 布尔梅斯特尔主编.免疫学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周光炎主编.免疫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二、课程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免疫学概论教学要求:1.掌握医学免疫学有关概念。

2.熟悉本学科研究内容及其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免疫学的概念与功能。

✹重点2.免疫学发展史:了解免疫学发展经历的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免疫学总学时数:32先修课及后续课:《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以后学习其他医学等课程及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形成、预防、诊断、治疗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依据这一宗旨,本课程内容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及临床免疫等内容,其中临床免疫为学生自学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刺激机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及规律。

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总学时按30学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绪论重点: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的生理功能(防御、自稳、监视)3、免疫的类型第一篇抗原重点:1、抗原的概念和性质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一抗原决定簇(AD)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难点: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种类2、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特异性的关系第二篇免疫系统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4、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性5、MHC、HLA、HLA复合体概念6、HLA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7、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概念8、中枢免疫器官场所9、外周免疫器官10、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11、抗原提呈细胞12、自然杀伤细胞难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CDR与HVR概念、功能区、水解片段)2、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3、HLA复合体结构4、HLA复合体遗传特征5、重要的CD分子的功能5、粘附分子的作用6、T 细胞发育分化7、B 细胞发育分化8、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表面标记9、抗原特异 性淋巴细胞亚群第三篇免疫应答重点:1、固有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2、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 过程4、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意义6、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7、 抗原的调节8、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W 9、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0、临床常 见疾病 难点:1、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基础2、APC 、TH 和B 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3、各型超敏 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第四篇免疫学应用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5、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指定阅读参考 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52601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总学分/实验学分:2.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形态实验室(微免)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已渗透到现代医学各学科领域,在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相关药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地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药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地位,是学好其他药学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药学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初步掌握细菌的染色法、细菌的培养接种法、药敏试验;掌握常用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了解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形态。

了解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免疫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诊断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药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每班实验分2个小班进行,分别由2位教师带教,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学生每2~4人为1组,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个别实验由带教师示教进行。

2、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养、细菌的常用染色法、划线培养、接种斜面、药敏实验、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病毒血凝及抑制试验等。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医学中各种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及动植物宿主)关系的科学。

它对医学、健康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广大医学院校学生必学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学生提高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能力以及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涵盖的领域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包括凝聚态质的物种、细菌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熟悉细菌学、传染病学及免疫学等医学生物学基本知识;能够根据某种疾病特征诊断微生物性病,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和使用,掌握各种免疫技术等。

有针对性地翻译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经典原理和相关方法,为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工作或从事其他对医学微生物有关联的工作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教学内容:包括有微生物学概论(历史发展史、分类系统、微生物的组成、微生物的生殖及耐药性)、细菌学(各种形态细菌的分类、发生、繁殖、检测及特性)、病原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病理生理(病原特性、传播、潜伏期、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传染病预防、抗感染(免疫学的概念、免疫机制、免疫抗药性、疫苗原理及应用)等。

(2)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包括教师讲授、展示教学)、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讨论及实践实验(观察、文献检索论文计划、实验设计及研究)。

四、课程考核1. 课堂考试:本课程为选考,考查学生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的程度,主要以问答形式为主,并结合小测验形式进行考查。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课程侧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讲授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练习,能够对病原微生物性病进行识别、分类、鉴定、细菌的分离等实验操作,遵守实验安全要求。

评价学生实操能力及适应医学实践需要的水平,主要以竞赛形式考试。

五、课程备考提示1. 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课程教材内容,熟悉传染病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类病原体的解剖结构、功能产物、培养基的特性及整个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两篇。

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教学时数18,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1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3学时)[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二、周围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掌握T、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施意见及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施意见及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用)大纲说明一、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感染与免疫的机理), 特异性诊断和预防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又涉及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内容丰富,机理复杂,它不仅为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基础课打基础,也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引起常见病、多发病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与微生物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特点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理论讲授,应用声像图表,能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时能正确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编写教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主要根据第五版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而进行编写。

今就其中若干主要问题说明如下:1、本大纲所列内容,多指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也是讲课的依据。

为使学生便于掌握重点,分三级提出要求:即掌握、熟悉和了解。

2、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自特点、专长及对象的不同适当机动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作某些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段落按二000年全国统编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第五版,其大体次序是: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

在实际教学时,各章节的顺序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总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免疫学是与微生物学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随着研究的进展,免疫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已经渗透到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 成为最为活跃、发展最快的学科,并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生命科学的不断前进。

免疫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和免疫血清学技术三部分内容。

其主要讲述内容是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的成分、各种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与调节以及各种免疫学血清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并有重点的介绍一些新的免疫学知识,如各种与免疫调节有关的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膜分子(CD、MHC)等。

另外,由于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教学等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为学习后继的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结合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7抗感染免疫12免疫系统48人工免疫13抗原29血清学试验概述0.54抗体410凝集性试验15体液因子411免疫标记技术16免疫应答812有补体参与的试验113中和试验0.5绪论(2学时)第一节免疫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第二节免疫学的发展史本章重点:科学理解免疫的概念难点:免疫的特性和功能第一章免疫系统(6学时)第一节免疫器官第二节免疫细胞本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难点: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的主要特性、功能及主要表面分子第二章抗原(2学时)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特性第二节构成抗原的条件第三节抗原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第四节半抗原-载体现象第五节抗原的交叉性第六节抗原的类型第七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本章重点:抗原的概念、特性、分类以及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难点:构成抗原的条件以及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第三章抗体(4学时)第一节抗体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第三节抗体的特性与功能第四节抗体的基因与生物合成第五节单克隆抗体本章重点:抗体的概念、特性、分类、功能以及抗体多样性的分子机制难点:抗体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抗体的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及制备的机理第四章体液因子(4学时)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念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第三节细胞因了的生物学活性第四节补体的概述第五节补体的激活第六节补体活化的调控第七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本章重点:补体的概念、一般性质及其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征难点: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补体激活的激活物质、激活途径及其过程第五章免疫应答(8学时)第一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第二节特异性免疫应答概述第三节抗原的提呈第四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五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六节免疫应答的调节第七节免疫耐受第八节超敏反应本章重点:细胞免疫的概念、一般过程及生物学意义;体液免疫的概念、一般过程及生物学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理论课学时分配表实验课学时分配表第一篇医学微生物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第三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2.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生理作用及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3.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4.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熟悉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2.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因子。

3.掌握细菌基因型变异(遗传性变异)的机制。

4.熟悉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机制。

2.熟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掌握细菌感染的类型。

4.熟悉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

5.掌握抗感染免疫的特点。

6.熟悉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的概念。

第七章病原性球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致病性和致病菌株的鉴定。

2.掌握链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和致病性,抗链“0”试验。

3.熟悉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

4.熟悉淋病奈瑟菌的形态,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5.熟悉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和抵抗力。

了解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注意事项和所致疾病。

第八章肠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了解大肠埃希菌在卫生检验上的意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类和致病性。

3.掌握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及意义。

其它沙门菌的致病性。

4.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

5.了解伤寒带菌者及慢性痢疾在疾病传播上的意义。

第九章弧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性,免疫性及预防。

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第十章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厌氧性细菌的种类、感染特点;厌氧芽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与鉴别要点,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其特异性防治;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致病条件和感染特点。

2、熟悉:厌氧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

第十一章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的免疫性及锡克实验原理和结果判定;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和分布;了解其他的呼吸道致病性细菌。

第十二章动物源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炭疽芽孢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熟悉:布氏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炭疽芽孢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炭疽芽孢杆菌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的区别。

3.了解:布氏菌属的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目的要求:1.明确主要支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2.支原体与L型细菌区别3.熟悉支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4. 掌握立克次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生物学性状。

5.熟悉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6.掌握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7.熟悉主要衣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8.了解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和发育周期9.了解衣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四章螺旋体目的要求:1.明确螺旋体的基本特征,熟悉可引起人类疾病的螺旋体。

明确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主要性状及传播媒介。

2.掌握其致病性和所致疾病。

3.熟悉主要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原则。

第十五章真菌概述目的要求:1.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熟悉真菌的结构、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

2.熟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3.熟悉深部感染真菌、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病毒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熟悉病毒的基本形态、熟悉病毒的培养与复制过程。

2.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4.掌握病毒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病毒的致病机制。

6.掌握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7.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生物学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和抗病毒作用特点。

第十七章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呼吸道感染病毒种类。

2.流感病毒:掌握其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与变异和致病性的关系。

熟悉流感病毒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两种形式与机理。

了解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熟悉致病性、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3.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熟悉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了解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

4.熟悉麻疹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与溶血、细胞融合等特性,了解培养特性,掌握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熟悉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5.熟悉风疹病毒的致病性(特别是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形的关系)与特异性预防。

第十八章肠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肠道病毒种类与共同特性。

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3.了解柯萨基病毒与ECHO病毒的分组与分型,熟悉其致病性。

4.熟悉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性第十九章肝炎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主要生物学性状。

2.掌握HA V的特点、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其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和免疫预防方法。

3.掌握HBV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免疫性和致病特点,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免疫预防方法4.了解HCV、HDV、HEV的主要性状、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章逆转录病毒目的要求: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3.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一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虫媒病毒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其共同特性。

2.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分类及我国常见种类。

3.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媒介,储存宿主)、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熟悉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二章人类疱疹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与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HSV):掌握生物学性状与致病特点,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熟悉生物学性状和致病特点。

4.巨细胞病毒(CMV):熟悉培养特性、致病特点——潜伏部位、传播途径及其特点,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5.EB病毒:熟悉特异性抗原种类,掌握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三章其他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掌握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

3.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4.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生物学性状。

5.掌握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6.熟悉人乳头瘤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7.了解常见的朊粒性疾病及特点。

第二篇免疫篇第一章抗原1.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化学组成、分子量、化学结构、异物性、宿主遗传性)。

2.熟悉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医学上重要的Ag3.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了解超抗原。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1.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本结构、恒定性、可变区、功能区、酶解片段)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2.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特点,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了解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血清型(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及独特型)。

3.掌握单克隆抗体(概念、特点、制备及意义)。

第三章补体系统1.掌握补体的概念,了解补体系统的基本成份及命名。

2.掌握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二条途径的比较),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

3.掌握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掌握MHC的概念,掌握HLA复合体及其产物(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HLA 等位基因及其编码的产物),HLA抗原的组织分布,HLA-I、II类分子的结构。

2.熟悉MHC分子的功能。

3.了解HLA的医学意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HLA与排斥反应、HLA与法医)。

第五章免疫系统1.熟悉免疫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熟悉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免疫细胞(概念、种类),2.掌握T、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功能及亚群,了解T、B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分布。

3.熟悉NK细胞及M?等免疫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功能。

4.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及作用特点,熟悉IFN、TNF、IL及CSF 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第六章免疫应答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过程及类型,掌握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对TI抗原的应答特点、对TD抗原的应答过程中的细胞间、细胞因子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特点)。

2.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与再次应答的比较)。

3.掌握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概念、免疫效应、细胞间相互作用,TD和TC细胞发挥效应的机理及各自特点)。

4.熟悉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遗传对免疫的调节、免疫网络调节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