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作者:————————————————————————————————日期:

必修二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2题。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

B.0.675%

C.0.885%

D.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读图1“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4~6题。

4. 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符合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是

A. 青壮年劳动力过剩

B.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 人口素质偏低

D. 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6. ①与②相比

A.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B.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C. 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D. 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右下图完成7~8题。

7.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8.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9.下列国家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

A.尼日利亚B.美国C.巴基斯坦D.利比亚

10.我国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A.位于沿海,河流的沿岸,对外交通方便 B.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C.平原地区交通和住宅建设的成本低 D.其中许多城市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

11.以下城市中,依次是在交通、资源、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是()

A.郑州、攀枝花、拉萨 B.攀枝花、邯郸、合肥

C.攀枝花、株洲、大同 D.麦加、宝鸡、石家庄

读右图 (a、b、c 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D.鼓励人员出国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3~14题。

13.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4.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

15.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右图回答16 题。

16.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

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读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

完成 17~18题。

17.图中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区域是()

A.① 区 B.② 区

C.③ 区 D.④ 区

18.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商业中心 B.低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19.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A.甲为普通服装店乙为家具商店丙为星级宾馆

B.甲为面包店乙为汽车销售店丙为家用电器商场

C.甲为珠宝行乙为家具商店丙为面包店

D.甲为星级宾馆乙为珠宝行丙为面包店

20.下图为某国家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大于40%

B.该国属于发达国家

C.该类型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

D.该类型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速度较快

2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22.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下列自然地理区位中不利于

形成城市的是()

A.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 B.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

C.荒漠干旱地区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D.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右图中,a、b、c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河流、

地形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读图,

回答23~25题。

23.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

是()

A.A B.B C.C D.D

24.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

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A.A B.B C.C D.D

25.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

A.A B.B C.C D.D

选择题答案:

1-----5: 6----10:

11---15:16---20:

21-----25:

26、读甲乙两国的人口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两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________________。

(2)(2)目前甲国正大量新建、扩建幼儿园和小学,小学和幼儿教师缺口巨大。结合甲国人口统计图说明其理由。

(3)简述乙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27.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两城市人口变化

(1) 1950-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右图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

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 (多项选择)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26、(1)高增长阶段(;或高低高);低增长阶段(或现代型;或低低低)(4分)

(2)少年儿童比重大(2分)

(3)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或人口出现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2分)

人口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2分,答出两点即可)

27(1)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 公路

(3) 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 ABD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应对思考 陆涵方可 【摘要】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老年人住房、社会服务、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压力逐渐增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种快速转变,城市规划尚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存在对接“缺位”的问题。本文将从规划编制和法规制定两个方面对这种“缺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典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应对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设施;规划 1.前言 老龄化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占到人口总数的13.2%,并且老年人口仍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老年人口激增带来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需求的改变,对城市规划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将使得社会发展受到广泛的负面影响。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传统的城市规划应对已显得力不从心。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带来的设施、制度和管理等多方位的挑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规划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2.1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度提交的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指出,完成从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变,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18年。根据预测,到2015年武汉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60万。受现代生活方式、“四二一”家庭结构、城市化聚焦等客观因素影响,需要专业养老机构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的老人数量将会激增,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增大。 2.2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导致实际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老龄化速度不同步,“未富先老”。因此,短期内老龄化会给养老设施的建设和养老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的压力。 2.3 传统家庭正在向核心家庭结构转型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逐步发展为“421型”,即一对青年夫妇要赡养双方父母和一个孩子。受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住房条件的制约,这样的家庭结构完全靠居家养老是很困难的,需要社区、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合作。

人口与城市高考习题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4、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6.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方案较合理方案较合理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 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下图是世界人类大陆图 的一部分,读图回答各题。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代表欧洲 B.B代表南亚 C.C代表东亚和东南亚 D.A代表北美东部 只形成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其原因是该处 A.地处沿海,湿热多雨,人烟稀少 B.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C.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业,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D.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9.关于C形成人类大陆的自然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气候适宜雨热同期 B.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C.日照充足,河湖密布 D.交通便利,工业发达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交通拥堵加重 11.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2.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3.“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 土地资源浪费 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发展 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1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一②一③ B.①一③一② C.③一②一① D.③一①一② 1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B.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C.区域协调发展会增加流动人口增长 D.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7高考地理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专题6第1讲逐题..docx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 逐题对点特训 (2016-山东青岛3月模拟)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1?3题。 甲 0 2 6 8 10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D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C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3.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A) A.具有成木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由题意知,甲为中国,乙为印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本组题,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016-浙江台州中学模拟)下图是1950年?2050年中国死亡率、出生率、劳动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曲线和印度劳动人口比例变化曲线图。据图完成4?5题。

D.甲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乙一出生率 丙一死亡率 丁一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 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20?2025年 B. 印度劳动力拐点比中国推迟约25年,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 屮国劳动力优势在2013年开始逐渐下降,养老压力迅速增大 D. 中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历史上一直正增长 解析:第4题,我国现在人口模式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以后也会维持在低自然增 长率水平。所以甲、乙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所以甲是出生率,乙 是死亡率,A 、D 错;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儿童抚养比低,印度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儿童比重大,所以目前中国的劳动人口比例较印度高,丙是印度劳动人口比例,丁是中国劳 动人口比例,所以B 对,C 错。第5题,读图,约2025?2030年间,中国人口岀现负增长, 人口总量是最多年份,A 错;印度劳动力拐点比中国推迟约25年,但不一定要大力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B 错;根据图中曲线,中国劳动力优势在2013年开始逐渐下降,养老压力迅速 增大,C 对;中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负增长,D 错。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屮等城市198()?2010年人口变化率图[注:净迁移率(%)=(迁入人口一 迁出人口)/总人口数]。完成6?7题。 6. 据图推断该城市人口( A ) 4. A. B. 卜?列组合正确的一组是(B ) 甲一死亡率 乙一出牛率 丙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丁一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甲一出生率 乙一死亡率 丙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丁—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C.甲一出生率 乙一死亡率 丙一中国劳动人口比例 丁一印度劳动人口比例 "然 増 K 屮 (*) (%)主淋卑二枫

浅谈城市规划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浅谈城市规划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摘要:文章简述了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并针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提出规划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规划;住宅;小区 目前,由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共同作用,我国出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共存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0%。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面基广,将影响国家的住房政策、社会副利政策、退休制度、劳保制度、医疗保健及保险事业等,其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一)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仅2009年全国老年人口净增725万。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度提交的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指出,完成从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变,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18年。 (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导致实际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老龄化速度不同步,“未富先老”。因此,短期内老龄化会给养老设施的建设和养老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传统家庭正在向核心家庭结构转型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逐步发展为“421型”,即一对青年夫妇要赡养双方父母和一个孩子。受

2013 高三地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状况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分析应对人口老龄化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分析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社会问题之一,是社会潮流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老年人的住房环境、相关配套、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规划压力日益增加。针对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快速转变,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分析人口老龄化给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适当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中国城市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底中国有60岁以上的老人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涨2.93个百分点,而这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87%。根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升到25.3%。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发表的学术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中指出,对比中外人口老龄化进程,欧美的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人口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换,而我国在这方面

仅仅用了18年。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品质的提高、“四二一”家庭结构的转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及相关服务市场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 欧美发达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并通过完善养老服务的一系列措施来迎接老龄化。而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则受到人为的推进,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水平越差越远,人民“未富先老”。因而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将会给相应养老设施的规划及养老制度的完善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住宅规划问题。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方式,因此经常会看到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对年轻人需要照顾12个老人,这对于年轻人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就应当专门考虑为老年人服务,从而分担年轻人的压力。同时,中国现代家庭结构的发展则要求老少两代人的住房相距不宜过远,逐渐出现了小户型比例增多的趋势。据调查,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小规模核心家庭正以25%以上的增长速度扩大规模。由此可见,原先规划住区时的大户型将慢慢不再适应当代形式的需要。 其次是老年专用的公共设施规划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九讲人口与城市

2012年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第九讲人口与城市 考点1: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人口自然增长的含义: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决定 的。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高高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高低高增长迅速 现代型低低低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为现代型(低低低型) (问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重;政策:鼓励生育,外来移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型) (问题:过快增长;影响: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政策:计划生育。) 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为现代型(低低低型) 考点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含义及其类型 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符合三个条件才是人口迁移: 空间位移: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 时间限度: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3)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由于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及自然灾害等,人民不得不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4)人口迁移的影响: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为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为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是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提升卷(20210210162152)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44分) (2017 ?皖东联考)读某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完成 1 ?下列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递减 B. 0?14岁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较慢 C. 15?64岁人口比例1964?1982年增加较快 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最快 2. 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过快B .劳动力不足 C.文化素质偏低D .人口老龄化 (2017 ?陇西联考)读韩国1980?2005年不同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图,完成 每小题4分, 1?2题。 3?4题。 人口尅堆(万人1 人口 人口意截.414岁人.63岁且上人(万人) 口比例(%》口比M(%)

3. 此期间该国()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 影响贵州、湖南 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出生率 B .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 .人口密度 展夜均寒 (2017 ?成都二诊)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 7?9题。 7?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 A. 东部B .东南部 A. 各年龄段生育率均呈下降趋势 B .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 生育高峰年龄段发生明显变化 D .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4. 该国生育率变化将导致( A. 总人口数量减少 B .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C.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D .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201 7 ?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 图。读图完成5?6题。 ?- 7 6- ' FJrr K 常噸 £末 河 帕和- 江唏M "1O tffl r * -■a ?ir 宁 5. 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届我沟少 昼参夜少 居少夜直

新高考政史地专题突破练6人口

专题突破练6人口、城市与交通 (2019四川成都一模)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据此完成1~3题。 1.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D.辽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 2.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3.下列四城市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 A.沈阳 B.贵阳 C.天津 D.成都 (2019山东济南二模)某高度繁荣的大都市,区域管辖陆地总面积1 106.3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 648.69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约740.98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下表为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据此完成4~6题。 4.下图为该城市局部功能分区示意图,判断制衣、印刷、出版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

A.甲 B.乙 C.丙 D.丁 5.该城市的地铁站多分为上、中、下多层,像个地下城市。这样规划建设的根本原因是() A.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B.为方便乘客换乘、出入 C.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D.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 6.该城市是() A.香港 B.上海 C.广州 D.大连 ★(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人口高龄化率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点8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高龄化率越来越高。某课题组研究我囯人口高龄化状况,发现东、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演变速度及增长态势存在差异(下图)。据此完成7~8题。 2000—2050年我国东部和中部人口高龄化率统计值与预测值 7.2010—2015年,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更好 B.东部地区老龄人口基数小 C.中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D.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高 8.据图中预测,中部地区平均寿命延长对其人口高龄化率影响最显著的时段是() A.2015—2020年 B.2020—2030年 C.2030—2040年 D.2040—2050年 (2019福建质检)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标志着香港并入全国高铁网。下图示意香港直达内地的首批17个城市位置及高铁线路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人口及城市地理试题及答案

南阳市八中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和对2020年人口的预测,其中按照女性20~55岁和男性20~60岁的划分标准,标出了劳动人口的范围。读下图回答1~2题。 1.影响我国2000~202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生态环境 C.经济发展 D.社会文化 2.我国城镇人口到2020年社会养老形势严峻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 B.劳动人口减少 C.社会养老能力发展缓慢 D.劳动人口增加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约增加了7400万人。其中各年龄段百分比构成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上述资料表明 A.近10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5.7% B.0~14岁人口数量最少,但数量变化最大 C.15~59岁人口数量最多,但数量变化最少 D.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小于0~14岁变化 4.符合我国近期国情的是 A.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肯定在减少 B.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增加而下降 C.老年人口比重低,赡养老人压力小 D.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下图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甲、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丁 6.如果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匈牙利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7.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人口变动情形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预测图,读图回答8~9题。 8.对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趋势的预测是基于 A.国家较早实施计划生育 B.国际劳工大量输出 C.人口死亡率显着下降 D.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长 9.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 A.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B.短期内会导致中国劳动力不足 C.短期内会导致国外劳力的大量输入 D.长远看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该表为第六次(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普查中安徽省人口主要部分数据与第五次的比较,据此完成下面10-11题。

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与城市》专题测试卷

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与城市》专题测试卷 一、选择题 土地容积率是指在城市规划区的某一宗土地内,房屋的总建筑面积与宗地面积的比值。土地容积率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也反映了地价水平的差异。下图是高铁站点附近地区空间形态规划图。读图回答1—3题。 1.圈层1地块容积率变化幅度较大,下列有关此种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圈层1的房屋总建筑面积较大 B.圈层1的宗地面积最大 C.圈层1的建筑物高差较大 D.圈层1含有地标性建筑 2.图示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交通用地 B.绿化用地 C.商业用地 D.住宅用地 3.圈层3的开发强度高于圈层4的主要原因是() A.地价高 B.交通便利 C.人口密度高 D.政策支持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提高了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加强了交通枢纽城市之间的连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高铁班次统计结果,结合我国城市体系现状,将高铁体系划分为4个等级。从等级数量上来看,I等级的城市有

3个,Ⅱ等级的城市有11个,Ⅲ等级的城市有20个,Ⅳ等级的城市有123个。下图示意我国基于高铁班次的部分城市等级划分,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属于I级城市的是() 北京市 天津市 深圳市 大连市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等级城市高铁班次最多 B.Ⅳ等级城市高铁班次最多 C.Ⅲ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Ⅱ等级城市的交通最便利 职住平衡是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民居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近年来,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我国部分城市在规划中提出了促进职住平衡的思路。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不同区域就业岗位与居民数量之比的分布图。据此回答6—8题。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 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 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 (2)B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

2018二轮复习最新模拟题专题训练6:人口专题

2018二轮复习最新模拟题专题训练6:人口专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读历(浙江省台州市2018届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测试)史上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数据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分别为 A. 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B. 大洋洲亚洲非洲北美洲 C. 亚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 D. 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2.关于表中四个大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人口容量先变低后变高 B. 乙—生产力水平先变低后变高 C. 丙—人口数量总体保持增长 D. 丁—环境恶化导致承载力下降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 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 年我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3.有关图中各地级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衢州地区青壮年人口为净迁出 B. 舟山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 C. 丽水地区青壮年人口为净迁入 D. 温州地区的老年人口数为最少 4.第19 届亚洲运动会于2022 年9 月在杭州举行,为建设运动场馆,大量外来农民工进入杭州,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A. 经济 B. 宗教 C. 环境 D. 气候

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5.6.2016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中 A. 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B. 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C. 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 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7.8.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 工程建设 B. 交通运输 C. 家庭婚姻 D. 产业结构 吴语是浙江的主体方言,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由于各种原因,其它各方言呈“岛”状分布于浙江境内。下图为浙江方言岛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9.衢州(管辖常山、开化、江山、龙游等地)方言种类繁多,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 地形复杂 B. 位置特殊 C. 交通落后 D. 商贸频繁 10.淳安话在浙江多地乃至安徽、江西均有分布,这主要是因为 A. 移民安置 B. 战争避难 C. 务工经商 D. 文化教育 “推(四川省仪陇中学高2008级文综地理考前热身卷)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ww w.ks 5u.co m原因是人们可以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高一地理周测2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2.甲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教育压力大 B.人口老龄化 C.劳动力不足 D.死亡率高 下图是某三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 图,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a、c两地中青年男女比例 失调严重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①a地战争频繁 ②a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③c地人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 ④c地近年来纺织服装工业大力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对b地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当地人口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迁移 B.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C.实施“提前退休”政策 D.对产妇实施“带薪休假”政策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 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 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读图, 完成5—6题。 5.在t1一t3阶段,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 因是() A.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 B.不少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 D.城市老年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6.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截止到2025年,实施该政策的影响有() A.改变我国人口增长的模式 B.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C.降低老年人口的数量 D.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习题: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 (解析版)

专题八人口与城市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1950—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曲线图(含预测)。回答下面三题。 1.(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已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但80年代后期出生人数仍出现一个次高峰,主要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B.多子多福生育观念 C.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成活率上升 D.6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数多 答案D读图可知,60年代的出生人数高峰期与80年代后期相差20余年。到了80年代后期,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已经到了婚育年龄,带来了出生人数次高峰。 2.(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在开放二孩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近年出现了一次出生人数小高峰。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 A.2010年1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C.2016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答案C读图可知,自2010年以来,2016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最多,据此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2016年1月1日。

3.(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由图示信息可知() A.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C.人口死亡率即将持续下降 D.人口总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答案A读图可知,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变化;从图示信息中看不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加。 下表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前五位省区的排序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甲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江西 乙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湖北 丙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 4.(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甲、乙、丙分别为() A.北京、上海、广州 B.广州、上海、北京 C.上海、广州、北京 D.北京、广州、上海 答案B北京、上海、广州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们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往往就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据此可判断甲为广州,乙为上海,丙为北京。5.(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近年来,上述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省区() A.产业结构调整 B.生育政策的变化 C.生态环境优良 D.农业专业化发展 答案A随着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1.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 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 解析:3.观察柱状图分析,30年间乡村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人口增加了1000万,A错;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500万,B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一倍,C、D错。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2030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2040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10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解析:5.2030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错。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2040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B

面向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应对_于涛方【国外&六普描述】

□ 于涛方,王 瑾 面向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应对 [摘 要]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87%,进入“老年型社会”,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需求,以及人口 老龄化问题和规划应对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分析了国外人口老龄化迁移机制及规划应对经验,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 化格局及进程,提出老年人口需求与空间资源高效率配置需统筹兼顾、空间特征和机制需做进一步探讨,据此提出城市规 划应对的“两个面向”,即面向老年人口“居住—医疗—交通”等行为和需求规律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面向老年人口 需求满足与城市空间和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 [关键词]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城市规划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9-0075-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Urban Planning For Aging City/Yu T aofang, Wang Jin [Abstract] In 2010 people above age 65 occupy 8.87% population in China. Aging society engender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for planners to deal with. The paper analyzes senior people migration and planning response overseas, China’s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progress, proposes further study on spatia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and integration for senior people, and puts forward “two orientations”: “residence-hospitalization-transportation” oriented urban planning approaches, space and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ri- ented integration for senior people. [Key words] Aging society, Aging of population, Urban planning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当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The Elderly)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大多数研究中将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称为“老龄化人口”(AgingPopulation)①。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之前的规划者和地理学家对老年人口的增长的估计都太保守,一些教材上关于“人口”的章节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提到老年人口。许多著名的关于老年人口的期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开始出现,而关于老年人护理和问题研究的杂志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由人口咨询局(PRB)提供的、被大多数教科书使用的世界人口数据表(WPDS)也在1977年之后才有涉及到64岁以上老年人的内容。PRB在提供老年人的材料的同时,已经认识到老年人口的增长和变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人口发展问题[1]。可以说,学术界忽视老年人的问题已经部分被纠正,很多学者已经投入到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中,各国政府和决策者已经开始考虑老年人数量的增长问题[2]。美国人口统计局(USCB)在2009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40年全球人口将达93亿,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由7%提高到14%(图1)。预测英美老年人口在未来30年可能超过人口总数的30%;到2050年,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等于甚至超过儿童人口数量,这将导致各方面的社会问题。“近16%的40岁~44岁随婴儿潮出生的妇女在1992年仍未有子女,大多数也将不再生育。因此,在21世纪,老年人可能需要更正式的服务代替由成年儿女提供的非正式服务”[1]。 国际上以往的人口老龄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的国家或地区。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2%,芬兰和瑞典为17%,欧洲各国平均比例为14%,英美两国为10%, [作者简介]于涛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 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