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九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九

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的迁移数一.实验目的1.掌握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图解积分测定电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离子迁移数是电解质溶液的一个重要传递性质。

电解质溶液的传递现象与一般系统所不同的是,在电势梯度或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表现为能传导电流。

电流的传导由溶液中的正负离子共同承担。

离子迁移数的引入,衡量了正负离子的相对导电能力。

离子迁移数可以直接测定,方法有界面移动法、希托夫法和电动势法等。

本实验采用界面移动法测定H +的迁移数。

所谓离子迁移数,指的是某种离子传递的电量与总电量之比。

若正负离子在相反方向上迁移传递的电量分别为q +和q -,则溶液某个界面上通过的总电量为:Q= q ++q -,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t += q +/Q t -= q -/Q t ++t -=1在包含数种正、负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一般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 则该种离子的传递电量的分数增加,其迁移数也增加。

对仅含一中电解质的溶液,浓度改变由于使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了改变,难有普遍的规律。

温度改变,一般是温度升高,t +和t -的差别减小。

假定在溶液的垂直迁移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界面,在该界面以下没有H +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正离子所取代,则该界面将随着H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通过界面上下性质的差异而测定。

例如利用pH 的不同指示剂显示颜色不同测出界面。

欲使界面保持清晰,必须使界面上下电解质不相混合,在本实验中Cd 2+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因为U (Cd 2+)〈U (H +)。

接通电极后,正极Cd 被氧化为Cd 2+,在电场的作用下,Cd 2+和H +离子从下向上运动,而Cl -从上向下运动,在管子的下部不断产生CdCl 2溶液,与指示剂作用产生一定的颜色来指示界面。

运动速度较低的Cd 2+离子永远也不会赶上H +离子,并且是紧紧地跟在H +离子的后面作为指示离子。

这样,对于本实验的原理就基本阐述完毕。

物理化学组合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组合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组合实验报告篇一: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何一白/XX011908 班级:化22 同组实验者姓名:苏剑晓实验日期:XX年12月4日提交报告日期:XX年12月10日带实验的老师姓名:王溢磊1 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1.1 实验目的1.测量硝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的溶解热,求硝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各种热效应。

2.掌握量热装置的基本组合及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3.复习和掌握常用的测温技术。

1.2 实验原理物质溶于溶剂中,一般伴随有热效应的发生。

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着几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离子或分子的溶剂化、分子电离(对电解质而言)等。

热效应的大小和符号决定于溶剂及溶质的性质和它们的相对量。

在热化学中,关于溶解过程的热效应,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溶解热在恒温恒压下,溶质B溶于溶剂A(或溶于某浓度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用?solH表示。

摩尔积分溶解热在恒温恒压下,1mol溶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整个过程产生的热效应。

用?solHm表示。

?solHm??solH(1) nB式中, nB为溶解于溶剂A中的溶质B的物质的量。

摩尔微分溶解热在恒温恒压下,1mol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solH??H)T,P,nA表示,简写为(sol)nA。

?nB?nB稀释热在恒温恒压下,一定量的溶剂A加到某浓度的溶液中使之稀释,所产生的热效应。

摩尔积分稀释热在恒温恒压下,在含有1mol溶质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之稀释成另一浓度的溶液,这个过程产生的热效应,以?dilHm表示。

?dilHm??solHm2??solHm1(2)式中,?solHm2、?solHm1为两种浓度的摩尔积分溶解热。

摩尔微分稀释热在恒温恒压下,1mol溶剂加入到某一浓度无限量的溶液中所发生的热效应,以(??solH??H)T,P,nB表示,简写为(sol)nB。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铁离子浓度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离子浓度的实验方法,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原理,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铁离子浓度。

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邻菲罗啉形成淡黄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特定波长下(510nm)具有最大吸收值。

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据铁离子与邻菲罗啉的摩尔反应比,计算出样品中铁离子的浓度。

仪器与试剂:分光光度计、铁标准溶液、邻菲罗啉试剂、苯乙醇、氢氧化钠、硫酸、乙醇。

实验步骤:1. 标定分光光度计:分别用制备好的铁标准溶液和制备好的邻菲罗啉试剂进行标定,根据标定结果确定测量铁离子浓度时所需的吸收波长和检测范围。

2. 样品处理:待测样品含铁离子的溶液经适当稀释或稀释后,与邻菲罗啉试剂一并加入苯乙醇,混合均匀后,定容至刻度线。

3. 测定吸光度:将处理好的样品溶液倒入比色皿中,置于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吸光度值。

根据标定时所选波长进行测量。

4. 计算结果:根据吸光度值,结合标定结果和反应计算规律,计算出待测样品中铁离子的浓度。

5. 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样品的铁离子浓度,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数据与结果: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待测样品A中铁离子浓度为0.023mol/L,样品B中铁离子浓度为0.028mol/L。

两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在5%以内,说明实验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成功测定了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通过标定和样品处理等步骤,得出的结果较为准确。

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分光光度法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仔细,避免试剂的飞溅和吸入。

2. 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要规范,保证数据准确性。

3. 实验后及时清洗实验器具,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4. 结果分析要仔细,排除测量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离子浓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化学------各个实验实验报告参考1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QV),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Qp)。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Qp?QV??nRT。

若测得Qp或QV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Qp)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W(g),仪器热容W?,燃烧前后温度为t0和tn,则m(g)物质燃烧热QV?(Cw?w’)t(n?t0。

若水的比热容)C =1。

摩尔质量为M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QMV??m(W?W?)(tn?t0),热容W?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QV=26.434J?g?1)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W?。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来处理。

QMV?m(tn?t0) 三.实验步骤1热容W?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g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充毕,再次检查电极。

3)将氧弹放入热量计内桶,称取适量水,倒入量热计内桶,水量以没氧弹盖为宜,接好电极,盖上盖子,打开搅拌开关,开始微机操作。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不少朋友都会做实验但是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格式一、实验目的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固定值20磅(下同)二、实验原理原理简明扼要(必须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图不能少)三、实验仪器、试剂仪器:试剂:四、实验步骤步骤简明扼要(包括操作关键)五、实验记录与处理实验记录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六、结果与讨论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范文一:目的要求绘制在p下环已烷-乙醇双液系的气----液平衡图,了解相图和相率的基本概念掌握测定双组分液系的沸点的方法掌握用折光率确定二元液体组成的方法二:仪器试剂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变化?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是在于,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是视加热的时间长短而定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

三,被测体系的选择本实验所选体系,沸点范围较为合适。

由相图可知,该体系与乌拉尔定律比较存在严重偏差。

作为有最小值得相图,该体系有一定的典型义意。

但相图的液相较为平坦,再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整个相图精确绘出。

四,沸点测定仪仪器的设计必须方便与沸点和气液两相组成的测定。

蒸汽冷凝部分的设计是关键之一。

若收集冷凝液的凹形半球容积过大,在客观上即造成溶液得分馏;而过小则回因取太少而给测定带来一定困难。

连接冷凝和圆底烧瓶之间的连接管过短或位置过低,沸腾的液体就有可能溅入小球内;相反,则易导致沸点较高的组分先被冷凝下来,这样一来,气相样品组成将有偏差。

在华工实验中,可用罗斯平衡釜测的平衡、测得温度及气液相组成数据,效果较好。

五,组成测定可用相对密度或其他方法测定,但折光率的测定快速简单,特别是需要样品少,但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重复测定三次。

当样品的折光率随组分变化率较小,此法测量误差较大。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凝固点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凝固点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实验目的(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掌握精密电子温差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非挥发性的二组分溶液,其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就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根据凝固点降低的数值,可以求溶质的摩尔质量。

对于稀溶液,如果溶质和溶液不生成固溶体,固体是纯的溶剂,在一定压力下,固体溶剂与溶液成平衡的温度叫做溶液的凝固点。

溶剂中加入溶质后,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要低,其凝固点降低值∆T f与溶质质量摩尔浓度b成正比。

∆T f=T f0−T f=K f b式中T f0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 f为浓度为b的溶液的凝固点;K f为溶剂凝固点降低常数。

若已知某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并测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分别为m a,m b的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则可通过下式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M BM B=K f m b ∆T f m A式中,K f的单位是K*kg*mol−1。

凝固点降低值得大小,直接反映了溶液中溶质有效质点的数目。

如果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溶剂化和配合物生成等情况,这些均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表观相对分子量。

因此凝固点降低法也可用来研究溶液的一些性质,例如电解质的电离度,溶质的缔合度,活度和活度系数等。

纯溶剂的凝固点为其液相和固相共存的平衡温度。

若将液态的纯溶剂逐步冷却,在未凝固前温度将随时间均匀下降,开始凝固后因放出凝固热而补偿了热损失,体系将保持液固两相共存的平衡温度不变,直至全部凝固,温度再继续下降。

但在实际过程中,当液体达到或稍低于凝固点时,晶体并不析出,这就是所谓的过冷现象。

此时加入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晶格形成,则大量晶体会迅速形成,并释放出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到稳定的平衡温度;待液体全部凝固后温度再逐步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是该溶液与溶剂共存的平衡温度,其冷却曲线与纯溶剂不同。

当有溶剂凝固析出时,剩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因而溶液的凝固点也逐渐下降。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BZ振荡反应是一种经典的化学振荡反应,其特点在于反应体系呈现周期性的颜色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BZ振荡反应的颜色变化规律,探究了振荡反应机制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准备好测量药品、试管、电子秤等实验装置。

2. 实验操作:将准备好的药品按比例加入试管中,同时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用玻璃
棒搅拌均匀。

观察试管液体的颜色变化,当液体呈现蓝色时加入适量的碘离子,不断观察
颜色变化。

3. 观察结果:当反应发生时,液体的颜色会出现周期性变化,从蓝色开始逐渐变为
无色、黄色、橙色、红色等颜色,然后再逐渐回到蓝色。

4. 分析结果: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从而导致反应速
率的变化。

此外,碘离子的加入可促进反应的发生,同时稀盐酸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5. 实验探究: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可以对BZ振荡反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了解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
BZ振荡反应是一种周期性的化学振荡反应,其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碘离子的加入可促进反应的发生,而稀盐酸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改
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可以进一步探究BZ振荡反应的反应机制及影响因素。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5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5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燃烧含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焓。

2、了解热量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掌握氧弹量热计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反应为理想气体则:Qp =Qv +△nRT△rHm = △rUm + R T∑Vb(g)△U可表示为:△U = △cUb + △cU引燃丝+ △U量热计MbQv.b +lQ +K△T三、仪器和试剂氧弹量热计一台压片机一台万用表一只贝克曼温度计一支温度计(0℃-100℃)一支点火丝容量瓶(1000ml)一支氧气钢瓶及减压阀一只萘(A.R.)苯甲酸(A.R.)四、实验步骤1、热容量K的测定(1)截取15cm引燃丝,将其中部绕成环状。

(2)称取苯甲酸约0.8-10g,压成片状,并放桌上敲击2次,去除没压紧的部分,再次称量。

(3)拧开氧弹盖放在专用支架上,引燃丝两端固定在两电极柱上,药片放于坩埚中,使引燃丝与药片表面接触,盖上氧弹盖。

(4)将氧弹放于充氧器底盖上,充进1-2Mp的氧,1分钟后用放气阀将氧弹中的氧气放出,再充氧气约1分钟,查漏。

(5)量取3000ml的水倒入内桶,氧弹放于内桶底座上,点火插头插在氧弹电极上,将贝克曼温度计的传感器竖直插入量热计盖上的孔中。

打开电源,按“搅拌”。

(6)约5-10分钟后,开始初期的读数,隔半分钟读数一次,读第10次的同时按“点火”,仍半分钟读一次,直至两温差小于0.002℃时,再读数10次。

(7)停止搅拌,取出传感器,拔掉引火导线,取出氧弹并擦干外壳,用放气阀放掉氧气,打开氧弹盖,检查燃烧是否完全。

取出引燃丝,量其剩余长度。

(8)洗净并擦干氧弹内外壁,将水倒入储水桶,擦干全部设备。

等待设备和室温平衡做下一步实验。

2、萘的燃烧焓测定称取萘0.6g左右,实验步骤同上。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室温:19.1℃大气压强:102.57KPa5-1、苯甲酸燃烧的记录苯甲酸的质量:0.8267 g 引燃丝初始长度:15.0cm 引燃丝剩余长度:0 cm5-2、萘燃烧的记录萘的质量:0.6028 g 引燃丝初始长度:15.0cm计算k的值:△cHm(苯甲酸)= -3226.7kj/mol Ql = -6.699j/cm△cUm(苯甲酸)=△cHm(苯甲酸)- △nRT=-3225.46KJ/mol△T=15.54-14.18= 1.36KK=-( mBQv,b+lQl)/ △ T=-(0.8267/122* (-3226.7)+(15*(-6.699)/1000)/1.36 =16.150k j/k(2)计算萘的燃烧焓:△T=16.66-15.09=1.57 KQv,B=-(lQl+K△T)/mB=-(15*(-6.699)/1000+16.150*1.57)/(0.6028/128)=-5362.71kj/molQp=Qv+△nRT=-5362.71-2*8.314*(19.1+273.15)/1000=-5367.56kj/mol六、注意事项1、压片时应不松不紧,以保证完全燃烧,且不会散开。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二元体系沸点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二元体系沸点
(5)通过目镜观察视场,调节手轮使明暗分界线落在交叉线视场中。使明暗分界线对准交叉线的交点。
(6)按下read键,读取折光率的值。
5.实验数据及处理
序号
体积比/%
沸点/℃
气相冷凝液分析
液相分析
环己烷
乙醇
折光率
组成
折光率
组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0
100
78.3
1.3633
0.042
1.3611
0.019
2
9
91
77.4
由图可知恒沸温度为64.40℃
在恒沸温度下环己烷的组成是:在气相中0.560,在液相中0.535
因此环己烷的平均组成为:(0.560+0.535)/2=0.548
所以在恒沸温度时环己烷与无水乙醇的组成比大约是(体积比):
69:31
6.数据分析
(1)由于本次实验所用溶液均是循环使用,所以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使溶液的实际组分比与理论组分比出现偏差。
1.3656
0.066
1.3607
0.010
3
24
76
76.3
1.3669
0.080
1.3606
0.015
4
44
56
67.1
1.3952
0.452
1.3688
0.102
5
60
40
64.6
1.4012
0.555
1.3926
0.412
6
69
31
64.4
1.4001
0.532
1.4020
0.570
7
77
23
从相律f=c-p+2可知:当外压恒定时,在气,液两相共存区域自由度为1;当温度一定时,则气,液两相的组成也就确定,总组成一定,由杠杆规则可知两相的量之比也就确定。因此,在一定的实验装置中;全回流的加热溶液,在总组成,总量不变时,当气相的量与液相的量之比也不变时(达气—液平衡),则体系的温度也就恒定。分别取出气,液两相的样品,分析其组成,得到该温度下气液两相平衡时各相的组成。改变溶液总组成,得到另一温度,气液两相平衡时各相的组成。测得溶液若干总组成下的气液平衡温度及气液相组成,分别将气相点用线连接为气相线,将液相点用线连接即为液相线,得到沸点—组成图。

物理化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物理化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报告。

二、实践内容1. 实验室参观在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参观了物理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如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设备功能,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

2. 基本实验操作(1)滴定实验:学习了酸碱滴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滴定终点判断、数据记录和处理等技能。

(2)光谱分析实验:学习了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3)电化学实验:学习了电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电极制备、电位测量、电流-电压曲线绘制等技能。

3. 复杂实验操作(1)动力学实验:学习了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和验证方法,掌握了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和反应机理分析。

(2)化学平衡实验: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了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移动分析。

(3)热力学实验:学习了热力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了热力学数据的测量和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三、实践过程1. 实验前的准备在实验前,我们认真阅读了实验指导书,了解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对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进行了准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安全操作: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避免发生意外。

(2)规范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团队协作: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数据记录、误差分析、结果讨论等。

通过数据处理,我们验证了实验原理,掌握了实验方法。

四、实践成果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深刻理解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泡压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泡压法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和吉布斯吸附量的物理意义。

2. 掌握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对表面张力测定仪器的使用技能。

二、实验原理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使得液体表面积趋于最小。

最大泡压法是一种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方法,其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测量气泡的最大压力来确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精密数字压力计、吸耳球、移液管(各种量程)、容量瓶(50mL)。

2. 试剂:正丁醇(分析纯)、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将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调零,确保压力计读数准确。

2. 测定蒸馏水的表面张力:取50mL蒸馏水于容量瓶中,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加入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的样品池中。

调整气泡发生器的位置,使气泡在液体表面形成稳定的膜。

观察气泡膜的变化,待气泡膜稳定后,记录气泡的最大压力值P1。

3. 测定正丁醇的表面张力:重复上述步骤,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正丁醇,加入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的样品池中。

调整气泡发生器的位置,使气泡在液体表面形成稳定的膜。

观察气泡膜的变化,待气泡膜稳定后,记录气泡的最大压力值P2。

4. 数据处理:根据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的计算公式,计算蒸馏水和正丁醇的表面张力。

公式如下:表面张力γ = P R / (2 cosθ)其中,P为气泡的最大压力值,R为气泡半径,θ为气泡膜与液体表面的接触角。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蒸馏水的表面张力: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蒸馏水的表面张力为0.072N/m。

2. 正丁醇的表面张力: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正丁醇的表面张力为0.036N/m。

通过对比蒸馏水和正丁醇的表面张力,可以发现正丁醇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蒸馏水,这可能与正丁醇分子结构有关。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最大泡压法测定了蒸馏水和正丁醇的表面张力,掌握了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蔗糖的转化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蔗糖的转化

实验名称:蔗糖的转化实验日期:2011年3月29日姓名:王一航编号:14—1学号:00927003室温:23.1 ℃大气压:101.99kPa【摘要】蔗糖转化是一级反应,若催化剂H+浓度固定,水大量存在,则其反应速率只与蔗糖浓度成正比。

本实验利用反应物蔗糖(右旋性)及生成物果糖(左旋性)的旋光度不同,旋光度与物质浓度的正比关系,通过测定反应不同时间的旋光度,拟合lg(αt -α∞)与t关系曲线,即可测定蔗糖转化的反应级数、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并由k值计算反应的半衰期t1/2【引言】一、实验目的:1. 根据物质的光学性质研究蔗糖转化反应,测定其反应级数、速度常数和半衰期2. 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 1. 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只与某反应物浓度成正比:—kc dtdc=,ln(c 0/c t )=kt K:反应速率常数;c t :反应物在时间t 时浓度。

设反应物起始浓度为a ,t 时间内已经起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为x ,则在t 时反应速率为:-d(a-x)/dt=k(a-x),积分可得t=1/k*ln(a/a-x)半衰期(x=a/2时所需时间): t 1/2=1/k*ln(a/a-1/2a)=0.693/k 2. 蔗糖反应:反应式:C 12H 22O 11 + H 2O −→−+H C 6H 12O 6 + C 6H 12O 6(蔗糖) (葡萄糖) (果糖)在催化剂H +浓度固定、水大量存在下,可认为反应速率只与蔗糖浓度成正比,即为一级反应。

3. 反应的旋光性:蔗糖为右旋性,比旋光度[]20D α=66.6°,生成物葡萄糖为右旋性,[]20D α=52.5°,果糖为左旋性,[]20D α=-91.9°.因为旋光度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α=Kc,( K 与物质旋光度、溶剂性质、溶液厚度、温度有关),可用体系反应过程中旋光度变化测量反应进程。

蔗糖水解时,右旋角不断变小,反应终了时,体系变成左旋。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G溶液表面吸附的测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G溶液表面吸附的测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溶液表面吸附的测量姓名:学号:班号:指导老师:溶液表面吸附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 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方法。

2) 根据吉布斯(Gibbs )吸附方程式,计算溶质(乙醇)在单位溶液表面的吸附量Γ,并作Γ-c 图。

二、实验原理在定温下,纯物质液体的表面层与本体(内部)组成相同,根据能量最低原理,为降低体系的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将尽可能地收缩液体表面。

对溶液则不同,加入溶质后,溶剂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根据能量最低原理,若加入的溶质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时,则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比在溶液本体的浓度大,反之,若溶质使溶剂表面张力升高,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小于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

溶质在溶液表面层与在溶液本体中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溶液的表面吸附,即溶液借助于表面吸附来降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溶液表面吸附溶质的量Γ与表面张力σ、浓度c 有关,其关系符合Gibbs 吸附方程T cRT c )(∂∂-=Γσ (C22.1) 式中:Γ吸附量;c 溶液浓度;T 温度;R 气体常数;σ表面张力或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T c)(∂∂σ表示在一定温度下,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率。

如果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减小,即T c)(∂∂σ<0,则Γ>0,此时溶液中溶质在表面层中的浓度大于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称为正吸附。

如果T c)(∂∂σ>0,则Γ<0,称为负吸附。

在一定温度下,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σ,以σ对c 作图,求不同浓度时的T c)(∂∂σ值。

由Gibbs 吸附方程求各浓度下的吸附量Γ。

求T c)(∂∂σ值,可以通过镜面法和平行线法,在曲线上做切线。

目前更好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例如使用数据处理软件origin 或Excel 。

详细内容参见本书绪论部分。

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较多,如最大气泡压力法、滴体积法、毛细管升高法、环法等,本实验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

实验装置如图C22.1所示。

物理化学实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掌握伏安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3.了解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电池电动势是电池在断路时两极之间的电位差,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测定电池电动势,可以了解电池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电学性质。

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方法,通过测量电池在不同电流下的电压,绘制伏安曲线,从而得出电池的电动势。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伏特计(电压表)、电流表、原电池、导线、开关、搅拌器等。

2.将电流表和电压表与原电池连接,注意正负极的接法。

3.打开开关,逐渐增大电流,记录不同电流下的电压值。

4.绘制伏安曲线,横坐标为电流,纵坐标为电压。

5.根据伏安曲线得出电池的电动势。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据记录:2.根据数据绘制的伏安曲线图:略3.根据伏安曲线图计算电池电动势:根据伏安曲线的斜率,可以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约为_1.6_V。

这一结果符合预期值。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测量的电动势可能受到内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误差分析:在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包括测量误差、读数误差、导线电阻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高精度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选择合适的导线以减小电阻影响。

此外,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5.结果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得了原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流的增加,电压逐渐降低。

这一现象符合欧姆定律和能斯特方程的预测结果。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电流下的伏安曲线,可以发现电流对电动势的影响较大。

在实际应用中,原电池的电动势往往决定着电子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因此对电池电动势的准确测定至关重要。

本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测定电池性能的新方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2)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2)

2)参与反应的气体均视为理想气体,则Q p =Q V +ΔnRT 。

Q V 为恒容燃烧热,Q p 为恒压燃烧热,Δn 为反应前后产物与反应物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差,R 为摩尔气体常量,T 为反应的热力学温度。

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通常用恒压热效应ΔH 来表示。

2.氧弹热量计和装置原理1)本实验采用恒温式氧弹热量计。

在下面的氧弹热量计装置图中,贝克曼温度计和外筒温度计在本实验中采用精密温差测定仪来代替。

2)测燃烧热原理:样品在纯氧气氛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氧弹周围介质温度升高,若已知仪器常数,测量其温差即可求算样品的恒容燃烧热。

燃烧热计算式:Q V W + q 1x + q 2 ≈ Q V W + q 1x = KΔh式中Q V (J/g )为萘(被测物质)的恒容燃烧热;W (g )为萘的质量;x (g )为烧掉点火丝(铜丝)的质量;已知铜丝的燃烧热q 1=-2510J/g ,此实验中由于q 2(即氧弹内的N 2生成硝酸时放出的热量)太小则可以忽略。

一般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来标定氧弹热量计的仪器常数K (J/mm ),已知苯甲酸的恒容燃烧热Q V =-3231.3KJ/mol 。

Δh (mm )为记录纸上曲线的峰高。

设苯甲酸和萘的恒容燃烧热分别为Q V1和Q V2,烧掉铜丝的质量分别为x 1和x 2,消耗样品质量分别为W 1和W 2,曲线记录的峰值分别为Δh 1和Δh 2,则萘的恒容燃烧热可由下式计算得:Q V2= Q V1W 1+q 1x 1 ∆h 2−q 1x 2∆h 1∆h 1W 2 此处燃烧热的单位为KJ/g ,注意单位的换算。

3)为了保证样品完全燃烧,氧弹中必须充足高压氧气(本实验要求在1.2-1.4MPa 之间)。

因此要求氧弹必须耐高压、密封、耐腐蚀,同时粉末样品必须压成片状,以免充气时冲散样品,使样品燃烧不完全。

必须使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尽可能传递给介质,使水温升高,因此应尽量避免和减小由于辐射、对流以及传导等引起的能量散失。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篇一: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_浙江大学 (1)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p实验类型:中级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同组学生姓名:无指导老师冷文华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实验材料与试剂(必填)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必填)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八、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用补偿法测量原电池电动势,并用数学方法分析二、实验原理:补偿法测电源电动势的原理:必须严格控制电流在接近于零的情况下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极时,极化作用的存在将无法测得可逆电动势。

为此,可用一个方向相反但数值相同的电动势对抗待测电池的电动势,使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这时测得的两级的电势差就等于该电池的电动势E。

如图所示,电位差计就是根据补偿法原理设计的,它由工作电流回路、标准回路和测量电极回路组成。

①工作电流电路:首先调节可变电阻RP,使均匀划线AB上有一定的电势降。

②标准回路:将变换开关SW合向Es,对工作电流进行标定。

借助调节Rp使得IG=0来实现Es=UCA。

③测量回路:SW扳回Ex,调节电势测量旋钮,直到IG=0。

读出Ex。

UJ-25高电势直流电位差计:1、转换开关旋钮:相当于上图中SW,指在N处,即SW接通EN,指在X1,即接通未知电池EX。

2、电计按钮:原理图中的K。

3、工作电流调节旋钮:粗、中、细、微旋钮相当于原理图中的可变电阻RP。

-1-2-3-4-5-64、电势测量旋钮:中间6只旋钮,×10,×10,×10,×10,×10,×10,被测电动势由此示出。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电位差计一台,惠斯登标准电池一只,工作电源,饱和甘汞电池一支,银—氯化银电极一支,100mL容量瓶5个,50mL滴定管一支,恒温槽一套,饱和氯化钾盐桥。

-1试剂:0.200mol·LKCl溶液四、实验步骤: 1、配制溶液。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二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二

燃烧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弹式热量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2.明确恒温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系。

3.掌握温差测量的实验原理和技术。

4.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随测定条件不同,分为两种:恒容燃烧热QV 和恒压燃烧热QP。

本实验采用体积确定的氧弹热量计,测得的是QV ,经计算可得QP。

测量热效应的仪器称为热量计,氧弹热量计分为恒温型和绝若型两类。

本实验采用恒温式氧弹计。

1.燃烧热与量热QP =QV+△nRT2.氧弹热量计样品在纯氧气氛中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使氧弹及周围介质温度升高,若已知仪器常数,测量其温差即可求算样品的恒容燃烧热。

一般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来标定氧弹热量计的仪器常数。

恒温式氧弹计的内水桶连同其中的氧弹、测温器件、搅拌器和水可近似看作绝热系统。

QV 〃W+q1〃x+q2=K〃△h为了保证样品的完全燃烧,氧弹中必须有充足的高压氧气。

因此要求氧弹必须耐高压密封、耐腐蚀,同时粉末样品必须压成片状,以免充气时冲散样品,使样品燃烧不完全。

必须使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全部传递给介质,使水温升高,因此应尽量避免和减少由于辐射、对流以及传导等引起的能量损失,但漏热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测量值一般需用雷诺作图法进行校正。

3.热敏电阻测量温度原理用它测量温度时,利用电阻电桥原理,当热敏电阻值随系统温度发生变化时,电桥产生不平衡电势。

当温度变化不大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关系,而不平衡电势又与热敏电阻值的变化成比例,因而不平衡电势反映在记录仪上就是量热曲线峰的高低。

4.计算机雷诺校正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氧弹式热量计1套,pt-1000温度计,点火器1台;SunyLAB200实验数据分析记录仪1台。

试剂:苯甲酸(A R),萘(AR)。

四.实验步骤1.仪器常数的测定包括压片、装样、充氧、点火燃烧和温度测定。

2.奈的燃烧热测定五.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室温:29.4℃大气压:100.84Kpa氧弹内充氧压力大约为1.2Mpa苯甲酸的恒容燃烧热QV=-3231.3KJ/mol铜丝的燃烧热为-2510J/g以下数据表格所有数据在excel中处理得到QV 〃W+q1〃x+q2=K〃△h(忽略q2项)样品(g)初始铜丝(g)剩余铜丝(g)铜丝消耗量(g)△h平均值苯甲酸一0.60200.05270.02120.0315 1.045K 15.3315.2335苯甲酸二0.51350.04930.02350.02580.90315.13萘一0.41760.05790.02520.0327 1.135QV 5274.4565156.868萘二0.33670.05320.01780.03540.8765039.279得到萘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QV=5156.868KJ/molQP =QV+△nRT=5156868+2*8.31*302.4=5161.893888 KJ/mol得到萘的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QP=5161.894KJ/mol六.实验结果和讨论1.实验过程中,点火前要等足够的时间使基线走平,燃烧完全后也要等到基线走平后再停止记录,这样得到的峰高就准确,没有变化。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溶液吸附法测量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原理和方法。

2) 用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

3) 掌握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物质的比表面。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在某些溶液中吸附溶质的情况与固体对气体的吸附很相似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方程来处理。

其方程为KcKcm+Γ=Γ1式中,Γ为平衡吸附量,单位质量吸附剂达吸附平衡时,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g −1;Γm 为饱和吸附量,单位质量吸附剂的表面上吸满一层吸附质分子时所能吸附的最大量,mol*g −1;c 为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质在溶液本体中的平衡浓度,mol*g −1;K 为经验常数,与溶质(吸附质)、吸附剂性质有关。

若能求得Γm ,则可由下式求得吸附剂比表面S 比:S 比=Γm LA式中:L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A 是每个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占据的面积。

将上式改写为:c Γ=1Γm c +1Γm K配制不同吸附质浓度c 0的样品溶液,测量达吸附平衡后吸附质的浓度c ,用下式计算各份样品中吸附剂的吸附量:mVc c )(0-=Γ 式中:c 0是吸附前吸附质浓度(mol ·dm −3);c 是达吸附平衡时吸附质浓度(mol ·dm −3);V 是溶液体积(dm 3);m 是吸附剂质量(g )。

根据改写的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方程,作cΓ−c 图,为直线,由直线斜率可求得Γm 。

亚甲基蓝的摩尔质量为373.9g ·mol -1。

假设吸附质分子在表面是直立的,A 值取为1.52×10−18m 2。

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大多数固体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

本实验使用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为吸附质,溶剂为水。

如果溶液浓度过高时,可能出现多分子层吸附,实验中要选择合适的吸附剂用量及吸附质原始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松开固定螺丝,调节接触点温度计旋钮磁铁,让温度接近于
30 度,等温度接近于 30
度是进行微调,到 30 度时固定接触温度计螺丝。
五、实验数据处理
图 1 加热功率及搅拌速率对恒温槽温度波动的影响 表 1 加热功率及搅拌速率对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
峰Ⅰ格数 / 个
220V,正常搅拌 41.5
80V,正常搅拌 10.2
2.学习使用热敏电阻及自动平衡记录仪测定温差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恒温槽装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由槽体、恒温介质、加热器(或冷却器) 、温度 指示器、 搅拌器和温度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继电器必须和接触温度计、 加热器配 套使用。接触温度计是一支可以导电的特殊温度计, 又称为导电表或水银控制器, 如图 2 所示。它有两个电极, 一个固定与底部的水银球相连, 另一个可调电极是 金属丝,由上部伸入毛细管内。顶端有一磁铁,可以旋转螺旋丝杆,用以调节金 属丝的高低位置, 从而调节设定温度。 当温度升高时, 毛细管中水银柱上升与一 金属丝接触,两电极导通,使继电器线圈中电流断开,加热器停止加热 ; 当温度 降低时,水银柱与金属丝断开,继电器线圈通过电流,使加热器线路接通,温度 又回升。如此,不断反复,使恒温槽控制在一个微小的温度区间波动,被测体系 的温度也就限制在一个相应的微小区间内,从而达到恒温的目的。
搅拌器、搅拌杆。
2. 安装实验器件,先将接触点温度计和精密温度计放入槽体,将接触点电子温度计连接上
电子继电器, 将加热圈放入槽体并连接电子继电器, 将电动搅拌器和搅拌杆安装好, 最后将
电子继电器和电动搅拌器接通电源。 ,
3 . 先调接触温度计到 28℃,接近 30℃时,再微调升温
当前室温 25.0 ℃;先固定各螺丝,调好接触温度计后打开搅拌器开关,再打开继电器进行
恒温槽的温度控制装置属于 “通”断“”类型,当加热器接通后,恒温介质温度 上升,热量的传递使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上升。 但热量的传递需要时间, 因此 常出现温度传递的滞后, 往往是加热器附近介质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 所以恒温 槽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同理,降温时也会出现滞后现象。由此可知,恒温槽控 制的温度有一个波动范围, 并不是控制在某一固定不变的温度。 为了考察诸因素 对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 需要用热敏电阻测量恒温槽内介质温度的涨落, 一般要 配用不平衡电桥和自动记录仪。
220V,慢速搅拌 55.5
峰Ⅱ格数 / 个
42.0
峰Ⅲ格数 / 个
40.5
峰平均格数 / 个
41.3
平均温度( °C)
0.19
温度波动( °C)
±0.095
说明:记录仪 0.0046 °C/格
10.5 10.3 10.3 0.047 ±0.024
56.8 57.0 56.4 0.26 ±0.13
六、分析及结论 实验结果说明,低的加热功率及高的搅拌速率有利于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实验中采取的 220V、正常搅拌(恒温介质液面刚有小漩涡)条件下,能够满足一般实验要求恒温槽温度 波动在 ±0.1C°的灵敏度要求范围。
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大体有: (1) 加热器功率;(2) 搅拌器的 转速;(3) 恒温介质的流动性; (4) 各部件的位置;(5) 环境温度与设定温 度的差值 。
三、实验仪器
1.恒温槽 2.热敏电阻 3.不平衡电桥 4.记录仪 5.变压器 6.变阻箱 7.电子继电器。
四、操作步骤
1,先选择实验仪器,恒温槽体、电子继电器、加热圈、接触点温度计、精密温度计、电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实验名称: 恒温槽调节及影响恒温槽灵敏度
因素考察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 +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考察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恒温槽 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