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_1924_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_罗志田

合集下载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_罗志田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_罗志田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 ——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罗志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史家克罗齐这句名言从民初以来就常为中国史学学人所引用,近年在史学论著中出现尤其频繁;如果要统计中国学者引用外国史学“语录”之频率的话,克罗齐这句话很可能要列为榜首,至少也名列前茅。

这一观点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有多么广大,自可想见。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以下简称《天朝》)一书,就很能体现克罗齐这句话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该书作者茅海建君本来的愿望是想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即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

这样的主观愿望和识力在我们目前的史学界并不多见,实属难得;但依我一孔之见,作者在这方面的实际努力似乎不能说完全成功。

其中一个原因,或者在于有些茅君自认为是鸦片战争“当时的观念”,倒很像是我们当代的观念;而茅君解释时所合的“情理”,不少也仍是我们“当代”的情理。

其结果,该书的“解释”部分,很多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史。

从方法论的层面看,茅君从主观上已注意到文本(人与事也是文本)的时代性及置文本于其时代语境之中的必要,他也对文本做《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了大量的史实考订和重建工作(在此方面应该说超过了前此所有的相关论著),但他对语境部分却过于依赖既存的成说,从而造成将经过重建的文本置于几乎未经考订的“语境”之中这样一种部分脱节的畸形结果。

有心栽花而花不开,亦良有以也。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时的观念”或语境本身,是否也需要重建呢?今日言语境者多存一似乎不言自明的预设,即语境是现成地摆在那里,只需参照即可。

实际上,在很多情形下,语境本身首先就需要重建。

陈寅恪先生在论《哀江南赋》的诠释时指出:历代解释者“虽于古典极多诠说,时事亦有所征引,然关于子山(庾信字)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点”则很少涉及,实不具陈先生一向提倡的“了解之同情”。

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_1924_1926年_罗志田

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_1924_1926年_罗志田

《史林》2003年第1期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年罗志田[提 要] 1924-1926年间,北洋军阀体系的新陈代谢造成的权势更迭相当快速激烈,出现正统衰落、边缘兴起的趋势。

类似趋向也体现在北洋体系演化的地缘分布上,第二次直奉战争因冯玉祥倒戈促成直系垮台,吴佩孚稍后复出,却挽救不了直系的崩解;段祺瑞虽出山,皖系也未能再起;北洋中较边缘的西北各军和阎锡山的晋军应运而出,一度颇能影响国是,而后起的奉系和新兴的国民军成为大主角。

北伐结束后还能长期存在的北方军事力量正是北洋系统内非正统的东北军、西北军和晋军三部分,故后来的北方军事格局其实先已奠定。

五卅后出现的“反赤”倾向一度给北洋体系提供了新的整合机会,在此旗帜下北方政治和军事皆曾有实际的整合尝试,但基本未能成功。

[关键词] 北洋军阀、直奉战争、国民军/西北军、民国军事史[中图分类号] K258;E2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873(2003)01-0010-181924-1926年间是中国南北武装力量权势更迭相当快速激烈的时期,北伐时南北双方的主要军事将领至少有一半都是在这两年才崛起,北洋系统的张宗昌和孙传芳大约在这两年才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人物,就是冯玉祥也基本是在这段时间才成为中国军政不可或缺的要角,所谓国民军体系同样是在此期间形成并壮大;而南方的唐生智、李宗仁、黄绍、白崇禧、张发奎等更是在这段时间开始在其所在区域树立其地位,到北伐时暴得大名而成为全国性人物。

就是后来长期维持国民政府领袖地位的蒋介石,也是在这段时间才逐渐广为人所知。

如果在1923年底综论中国军政局势,上述人中除冯玉祥外恐怕很少会出现在讨论之中,而当时的冯玉祥也还不具备左右局势的实力。

这些新兴军人中的大部分也是在这两年中因确立其实际控制的地盘而得其区域军事领袖的认同。

冯玉祥的国民军逐渐向西北发展并最后获得“西北军”的区域称号、孙传芳以江浙两省为核心的五省联军防区、张宗昌那半独立的鲁军及稍后的直鲁联军、唐生智的盘踞湘南、李、白、黄的掌握广西而成为“新桂系”、以及国民党黄埔系的党军和许崇智、李济深部粤军通过两次东征真正控制广东(从而奠定了蒋介石在国民党体系中的地位),大多在这短短的两三年间。

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领。大会通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宣言》,采纳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的政 治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 的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革 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促进了革命运 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革命高潮的起点。 国民党经过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联盟。


5、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孙中山逝世。4月2日,遗体移 至北京香山碧云寺。1929年6月1日,移葬南京钟山 “中山陵”。
孙中山遗容


6、五卅运动
导火线:顾正红案。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工人顾正红。5月30日上海各界 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开始了五卅运动. 性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的革命运动。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又一次显示了中 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以国共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威力。“五卅”运动是1924 年始涨的革命高潮。
9月15日,奉张以反对攻浙为由起兵讨直,第二 次直奉战争爆发。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双方在 山海关一带进行激烈交战。直系将领冯玉祥回师 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随后, 冯军改称国民军,配合奉军对直作战。11月初, 吴佩孚率部天津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北京政变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11月中旬冯、 张、段在开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 执政府,段为临时执政。 这样,在北京政变推倒直系统治后,北京政权又 落到奉张和段为首的军阀官僚手中。
7、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
成立。
平定商团叛乱(1924.10)
——初步巩固; 第一次东征(1925、2~3月打垮陈炯明主力, 占领潮州、梅县等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八上第五单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八上第五单元
建立政权: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小 结】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一、长征的开始
时间: 1934年10月 初期的路线:瑞

四道 封锁
时间:1935年1月
线
湘 乌遵 江 江义
军 二、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纠正…肯定…选举…取消…

意义: 确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江西 上海
南 京 国 南京 民 政
胜利进军原因:
府 成
失败:
标志: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立
失败原因:
(1927.4.18)
毛泽东开 辟井冈山 道路
工农武装割 据、农村包 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武装反抗 转向农村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八七会议:指明方向
秋收起义:进军农村
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中央根据地 古田会议
远 征 三、长征
后期路线:四渡
赤水
巧渡
强渡
金沙江 大渡河
飞夺 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难 的胜利
两次 会师:
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 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四、长征的意义 粉碎…保存…使中国革命转危人的路
戊戌变法
走美国人的路
辛亥革命
走苏俄人的路 走自己的路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等
井冈山道路
随堂演练
B 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是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北伐战争 2、以下对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的表 达,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3、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军阀混战:背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中国。

概况:1920—1924年之间,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

影响:“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2、冯玉祥北京政变:原因:冯玉祥具有一定的朴素爱国思想,他仰慕孙中山,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加上和吴佩孚矛盾的加深,促使了这次北京政变。

性质: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但不是一次革命。

它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

政变的过程:1924年冯玉祥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电邀孙中山北上。

二、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时间:1924年冬。

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中共对孙中山支持北上,一场全国性的召开国民会议运动掀起了。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三、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时间地点:1925年5月30日,上海。

原因: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

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多人,是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5月30日,工人和学生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制造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原因。

领导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结果:面对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大资产阶级单独退出运动,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工人阶级为保存实力而停止了罢工。

五卅运动的意义: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26年10月,香港和广州。

领导机构是省港罢工委员会。

坚持16个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

中国史-民国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1-1927)

中国史-民国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1-1927)

中国史-民国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1-1927)●辛亥革命●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早期民主革命思想1903前后《苏报》●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早期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名解)1894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宗旨“振兴中华,维持国体”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广州起义●1903年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军,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1903年黄兴、宋教仁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吕大森、宋教仁、胡瑛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1906年改为日知会●1904年江浙陶成章、龚宝铨在上海组成光复会蔡元培为会长●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名解)1905.8.20东京三权分立:执行、评议、司法●三民主义(评价)1905.11《民报》发刊词:十六字纲领总结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增价归公●早期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与改良派的论战(简述)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同盟会影响下的武装起义(简答)●萍浏醴起义1906.12刘道一会党起义●华南地区六次武装起义1907.5-1908.4饶平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浙皖起义1907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安庆新军起义1908岳王会熊成基●广州新军起义1910 倪英典●黄花岗起义1911.4.27黄兴●失败原因(简答)●武昌起义●背景●四川保路运动●共进会和文学社●过程●1911.10.10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北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南北议和(名解)1)清被迫启用袁世凯(练军)2)外国列强扶植袁;3)革命派急于统一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一面陈兵长江北岸,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一面利用革命派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以“和平解决”诱使其进行谈判。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纲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纲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纲第10课1、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前期:主力是学生(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中心是北京。

后期:主力是工人,中心是上海。

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忧国忧民、奋发团结2、中共诞生: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嘉兴南湖内容: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生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11课1、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1926年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战场:湖南湖北。

3、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第12课1、1927.8.1,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中共在汉口的“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到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邓小平在广西百色地区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第13课1、红军长征: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时间:1934年10月2、遵义会议:时间:1935内容: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北洋军阀大事记

北洋军阀大事记

北洋军阀兴亡大事记浏览量:12回复数:1复制链接分享到:qq 人人新浪小米推客北洋军阀史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末军事改革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go-vern-ment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编练“新军”是清go-vern-men t“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go-vern-ment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go-vern-ment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go-vern-ment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go-vern-ment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go-vern-ment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课件PPT模板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课件PPT模板
C
D
练兵营
5.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的标志是(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C.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6.国民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A.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C.国民革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C
B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进步人士,叛变革命。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性质
统一
1927年4月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练兵营
1.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北伐战争2.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是( )A.京师大学堂 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 D.黄埔军校
4.再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课堂小结
政治上:
军事上:
高潮:北伐战争(1926.7-1927.7)
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绩:胜利进军原因:
A
C
练兵营
3.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A.平型关大捷 B.淮海战役 C.北伐战争 D.百团大战4.国共两党联合起来,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开展了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 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 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张凯峰 zkftju@

一、袁世凯窃权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 北京,清朝起用袁世凯率领 北洋军进行镇压。袁世凯在 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 证后,对清帝实行逼宫。 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 。随即,袁世凯声明赞成“ 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 院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二、袁世凯称帝


1、民初政治乱局 黄远庸:“自民国成立以后,国之上下咸苦于政争,盖欲得 一日之息以为幸。……纯以两造之势力赌一国之基础,以为 胜负,一切政治问题法律问题云者,皆特藉以为名目,而利 用政党及议会以为傀儡。今以大借款为例,甲党之报,今赞 成而前反对,乙党之报,则今反对而前赞成,甚至同在一时 ,赞成唐绍仪之借款者,而不赞成熊希龄之借款,赞成熊希 龄之借款者,而不赞成唐绍仪之借款。又试以对于政府态度 而论,于其未入国民党之先,则甲党赞成,而乙党思推倒之 ,同此一人,而前后有尧桀之别……推其原因所由来,不外 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绝无与于国事之张弛而已。”
章太炎:“用一人必求同意,提一案必起纷
争。始以党见忌人,终以攻人利己。财政部 官制议二月不成,六总长名单以众妒而反对 ;裁兵之案,延宕逾时,省制之文,磋磨累 月,以至政务停顿,人才淹滞,名为议员, 实为奸府。”
二、袁世凯称帝

1、民初政治乱局 袁世凯: “国家既采法治主义,庶政皆藉 法律以行;而国会纷争,议案丛 脞,累日不能决一条,经月不能 颁一律。律文既缺,何所遵依? ” “查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 ,束缚政府,使对于内政外交及 紧急事变,几无发展伸缩之余地 。本大总统……身受其苦痛,且 间接而使四万万同胞无不身受其 苦痛者。”

北洋军阀至大革命时期的河南农村

北洋军阀至大革命时期的河南农村
1军阀黑暗统治和残酷掠夺下的民生 河南地处 中原 ,境 内有 四大 山脉 和两 大河流 ,物 产丰富 , 还有京 广 、陇海两 大铁 路相交于郑州 ,交通 四通八达 ,历来为 战略要 地 ,有 “ 得 中原者得天下 ”之说 。 自1 8 9 4 年 中 日甲午 战 争 以后 ,帝 国主义列强开始将魔 掌伸向 中国腹地 ,河南成 为帝 同主义列强进 行经济掠夺 的重要 目标 。他们夺取 京汉 、汴 洛 、 道清三条铁路 的修筑权 和经 营使 用权 ,设商埠 ,寻找代理人 , 推销洋货 ,廉 价收购农产 品。如英美烟草公 司利用欺诈手段 , 采取 赊销 化肥 、种 子 和放款 等手 段 ,在许 昌一带 推广 种植 美 种烟草 ,挤 垮 民族烟草公 司 ,最后又 以极其 低廉 的价格 收购烟 草 ,独吞农 民 的劳动果 实。英 国福公 司在焦 作的投资额 1 9 0 7 年 已近 1 4 0 0 万元 ,占英 国在华 重要厂矿 总投资额 的9 0 %以上 ,豫 北各 地 民办小矿纷 纷被挤垮破产 。无以为生 的矿工 和农 民只有 到福 公司去卖命 。另外 ,辛亥革命 至北伐战争前 这十余年 间 , 河 南 因位居要 冲 ,所有战争无不秧 及豫境 。加之 直皖 、直奉 、 胡憨 、国吴等 战 ,河南被兵甚广 ,几无一县得 能幸免 。河南成 了以袁世凯 为首的北洋军 阀严 密控制之地 ,农 民苦难真正 到了 骇人 听闻的地 步。 从 政治方 面说 ,各级官吏不是 封建遗孽 ,就是花钱得 官的 奸商 豪绅 ,外加 一批 军队派来 的武 夫差 弁f 人们 称之 为 “ 武 知 事 ”) 。无论 行政 、司法 ,上下都 “ 率 由旧( 清朝) 章 ” ,就连外 省多 已革 除的 旧衙署六房 书吏和八班衙 役 ,也大都保 留不动 。 1 9 1 3 年开始 的全 省戒 严 ,十余年一 直延续 ,更为他省 所无 ,城 乡人 民毫无法律保 障 ,悉 听大小军 阀按 其 “ 军法 ”任 意宰割 。 外地 报刊称 “ 汴 省吏治腐败特甚 ……蛇神牛鬼 ,靡怪 不有” , … 不是没有原因的。 长 的地 方 ,几十个村 庄 ,经过 战争 的洗劫 ,十室九空 ,人 烟绝 迹 ,鸡犬全无 ,连飞鸟也绝迹 了。” 】 从社会 方面看 ,以下两种祸 患特别严重 :一是豪绅肆 虐 , 二 是匪祸炽烈 。清成 、同时期 ,河南各县普 办团练 ,绅权 就 日 趋膨 胀 。 以后 ,州 县 官吏 均 “ 汲引 士绅 ” ,倚 以宰制 人 民 。 人 民 国后 ,当政者 复进 一 步 “ 提高 绅权 ,以 自治补 官治 之不 足 ”。 乡村豪 绅利用所 把持 的各种 “ 自治 ”局 、所 和乡 团 ,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转变历程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转变历程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转变历程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牵引着前进的。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在孙中山决心以武装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国后,他的军事思想在不断失败和艰辛的探索中,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变,逐步走向成熟。

一、1894年-1908年,联络会党阶段孙中山眼见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激发了图强御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为曾在檀香山和香港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孙中山主张效法西方、改造中国,于是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实施改革。

然而上书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踏上了武装革命的征途。

孙中山的暴力革命思想具体来说就是用暴力手段反对满族贵族压迫,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因为这种暴力革命思想带有强烈的反满民族意识,所以面对强大敌人深感势单力薄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实践中自然要依靠具有反清传统的会党。

孙中山在武装革命初期主要依靠会党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长期的反清斗争中,南方会党已经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孙中山可以依靠的现成的武装力量只有会党。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所发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会党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就是由天地会领导的。

孙中山力图借助这支具有反清传统,现成的武装力量开展斗争,并通过他们同“下层社会”建立联系,发展革命势力,是很现实的。

二是孙中山早期结识的同学和同志有很多都是会党中人。

1886年,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求学时结识了郑士良,引为知己。

郑士良是三合会成员且“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接纳多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孙中山之后联络会党起事,得到郑士良很多帮助。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读书笔记模板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读书笔记模板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阐释和北伐篇最佳,李锦纶那篇偏弱。
对于某种程度上已经非黑即白的历史定论,罗氏用详实的档案资料、细致的推理分析部分的还原了1915到 1927这十多年的复杂历史面向。
文化与政治的嬗变罗志田先生的《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分析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心态入手,引入局势 的动荡,以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中共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剖析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在内忧外患中,清晰 的表明了当时中国士人整体心态偏向激进,只是有程度上的区别而已。作者在叙述中着重强调了南北双方对于晚 清以来军事教育体系的利用的不同程度,其实也就是从军事的角度去表明南“新”北“旧”的根本区别,而这种 区别不仅在实际利益的方面为北伐做出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的表明了中国内部革命性的巨变。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 动到北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北伐
中山舰
政治
因素
新陈代谢
考察
军事
新文化 运动
政治
文化
余论
政治
时代
胡适
主义
北伐
条约
事件
军政
内容摘要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讨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这一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 “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到“五四”后各种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以及这 些因素在竞争中的互动,并从区域、文武、新旧等文化因素与政治斗争的纠结考察北伐前数年军政格局的演变。
帝国主义在中 国:条约体系

中国国民党发展历程

中国国民党发展历程

中国国民党发展历程1930年,国民党中央军开始全力围剿红军1942-1945年,美国发动驼峰空运支援中国抗战,国民党得以支撑1944年,日本发动大陆战役,国民党打败。

美国不再相信中国实力,在雅尔塔会议上以中国利益换苏联出兵1944-1945年,美军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发动缅甸反击战,日军投降1945年,美投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日投降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7月,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往台湾。

蒋介石到台湾后,重建旨在“坚持反共抗俄”、“反攻大陆”的国民党组织。

在政期间,举行了一系列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议案,想要光复大陆。

1978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接任。

台湾迅猛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79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统一祖国方针和实行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振兴中华的主张。

对此,国民党当局一方面说“和平、统一确实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愿望”,表示应该统一;另一方面又提出同共产党“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1986年3月,蒋经国主持召开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将统一”。

会后蒋经国提出以“变”应“变”的观念和“政治革新”主张,对国民党进行第三次改造,由“一党专制”调整为“一党执政、多党竞争”的政党体制。

1987年7月,国民党当局解除在台实行38年的“戒严令”。

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国民党“中常会”,正式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决定。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1991年5月1日,国民党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结束国共两党内战状态,但仍保持敌视共产党的立场。

1996年,内讧,败选,丧失执政党地位2004年,再次败选2008年,马英九执政。

北伐成功与南北新旧

北伐成功与南北新旧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伐前后的那几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关键的转折时期。

后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在那段时期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基础。

1949年的国共隔海分立虽标志着两党争夺中国控制权的攻守势异,仍未能充分打破北伐时形成的政治格局。

胡适曾说:“民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的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来所没有的新气象。

”[111] 假如此话不错,则这一新气象不仅开拓了后来六七十年来的大格局,还可反溯回到十九世纪中叶所谓“同治中兴”时期,颇近于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提出的“中长时段”(区别于布劳岱的“长时段”观念)的意见。

[112] 而北伐后这六七十年的格局,又因北伐前后那几年的“短时段”而产生。

北伐战争的结果,人力物力财力均处劣势的国民革命军一举战胜处于优势的北洋军阀,颇出时人意料之外,亦令后来的学者困惑。

辛亥以来,多见北军南伐取胜,鲜闻南军北伐成功。

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两次北伐,无不以夭折告终。

故一般人以为1926年的北伐亦会如此。

当时北军将领固讪笑“若辈年青[轻]人不畏死”,不啻寻死;即使南军将领自身,亦少有能见及将迅速取胜者。

李品仙回忆说:“国民革命军誓师之初,虽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上不过五六万人。

而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竟以前后不过八个月的时间,领有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李氏的话,颇能代表当时南北多数人的共识。

美国军事情报人员当时即已分析说:“在中国的军事角逐中,兵员和装备的优势未必是决定的因素。

”但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北伐军的以弱胜强,时人和后来的学者见仁见智,颇有差异。

其中有的说法,实在只是迷思(myth)。

而且有的迷思即萌芽于北伐的当时,却迄今未获满意的诠释和澄清。

这中间一个重要原因,即一般多重视有形的力量和因素,却忽视无形的影响力,在1988年台北的“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蒋永敬先生已提出,北伐统一,“军事是有形的力量,党务是无形的力量。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重释“辛亥巨变”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重释“辛亥巨变”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重释“辛亥巨变”罗志田: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向罗志田:为什么需要重新研究“家庭革命”作者: 罗志田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副标题: 清季十年的转折出版年: 2021-10页数: 201定价: 39.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100203883内容简介······☆“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编辑推荐】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年之大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

然而旧制度崩溃之迅猛,大革命兴起之骤然,出乎当时人的预想,也为后来者所深思。

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本书的设问方式,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或可视为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但晚清政治结构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远为复杂,也蕴含了更多中国自身的政治命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和理解。

在这一点上,本书对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深入阐释,或也给今天带来了启迪。

【内容简介】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

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

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作者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札记·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罗志田20世纪中国史上有三次导致政权更迭的武装革命,次次都改变了历史。

不过,在史家吕思勉看来,政权更迭虽“由于战之胜败,而战之胜败,初不在于胜败之时”。

①这是读史有阅历之言。

盖所谓偶然,其实多有其所以然,而突变往往也是积累所致。

中国史学向有一派,主张知常才能知变。

吕先生即以为:“常人、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

不知道风化,决不能知道山崩的所以然;如其知道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②言长程风化或许太久远,至少可以说,在山崩的前几年,风化现象往往由隐转显,揭示出胜负的转折。

以北伐为表征的国民革命,是三次革命中的第二次。

十多年前,曾受命参与《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四卷的编写。

该卷涵盖的时间是1924—1926年(止于当年的北伐)。

其重点在梳理北伐前中国政治军事的变化,以为北伐的发生作铺垫。

而其核心内容,则是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此所谓新势力,乃相对于当时常被称为“西南”的南方既存势力,详后)的兴起,而以第二次直奉战争与五卅事件为中转。

③现在这一卷终于要出版了,对于北伐前这两三年的历史,个人还有些看法,期能就正于方家和同好。

一、关注历史进程的实际参与者胡适曾回忆说,1923—1924年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度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

民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多数人心的倾向中国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来所没有的新气象。

”④如果他说的是1923—1927年的整个阶段,则北伐初步成功之后,国民党的重心地位开始凸显,大体不差。

若将这几年分为两段,则在国民党改组初期,即使关心政治的国人,也并未太注意南方的变化;一般的舆941*①②③④本文初稿承汪朝光教授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波、薛刚、周月峰、高波、赵妍杰同学纠谬,谨致谢忱!吕思勉:《史籍与史学》,《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吕著史学与史籍》,第23页。

这一卷的大纲,曾由罗志田于1998年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门举办的座谈会上陈述,蒙与会的张存武、陈永发、吕芳上、许雪姬、杨翠华、张力、李达嘉、胡国台、张淑雅、余敏玲、朱浤源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何高潮教授指教,获益非浅,谨致谢忱!胡适:《惨痛的回忆与反省》,《独立评论》第18号,1932年9月18日,第11页。

2011年第4期论,仍注目于北洋体系的发展演变。

旋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大规模杀伤毁掉了北洋体系的元气,新主政的段祺瑞和张作霖不得不将在广东重新开府的国民党视为重要力量而加以联络,并在1924年底邀请孙中山北上谈合作。

外间对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注意,多半自此始。

在此之后,直到国民党象征性地统一全国之前,对当时大多数关注政治的中国人来说,政治军事方面主要的区分恐怕是南北(即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对立,这也是那时中外舆论关注的重点。

然而,不少关于这一时段的既存中外研究,却多从后来国共两党成为中国主要政治力量的角度来反观历史,仿佛20世纪20年代一直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力量在进行斗争。

实际上,国民革命运动内部的国民党派系之争和国共之间的斗争,只是在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后才引起外间关注,到1927年武汉与南昌及南京的对峙明显后逐渐广为人知;此前既不为许多人所了解,也未引起时人的充分注意。

这样看来,过去关于1924—1926年间的中国政治,多少都不免有些倒放电影的倾向。

黎澍先生曾总结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四个缺点,其中之一就是追随“国民党观点”,表现为不从历史实际出发,不充分研究材料,而以领袖、党派划线,跟着国民党人云亦云。

①其实类似倾向在西方也多少存在(虽未必是有意要追随“国民党观点”),在民国史研究中尤其明显。

②更广义地看,中外过去对近代中国政治史的研究,都相对更注重研究和论证历史进程中取得胜利的一方(或是接近取胜一方)的人与事,而对失败的一方,则或简单一笔带过,或竟视而不见。

这类倾向性在形成思维定式后,即使是最注重史料和讲究“客观”的史家,无意中受此影响,其重建出的史实反可能距原状更远。

上述研究倾向既可能受到近代西方“优胜劣败”进化史观的影响,也可能受到“胜者王侯败者贼”这一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过,中国史学中早有不以政治竞争之胜负为叙述取舍标准的传统。

观司马迁对“灭秦”这一政治鼎革中陈涉、项羽和刘邦的处置(刘、项皆出以“本纪”,而陈涉也以“世家”出之),可知他在承认竞争结果的同时,更重视的是历史进程中各参与者的实际作用和影响。

③的确,历史上政治竞争的胜败是治史者研究和论述的对象,而不是其历史叙述的取舍标准;胜者固以其取胜而赢得在历史叙述中的一席之地,败者却不必因其败落而失去其在历史叙述中的地位。

在北伐前些年的历史参与者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被中外许多著作忽视的力量,就是所谓“北洋体系”(包括文与武两方面);另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即外国在华势力,也多在外交层面受到关注,而其在中国政治中的作用则较少论及。

实则国际关系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外部环境的转变,对国内政治也有直接间接的影响;遑论当时列强本有“太上政府”之称,其对中国内政的干预向少踌躇,更不能存而不论。

这些方面近年可见明显的改善,惟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

只有对北洋和国民党(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与之联合的共产党)双方的心态、观念、行为及其互动有比较深入而接近原状的认识,我们才能对以北伐为表征的国民革命这一近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转折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而且,对失败的北洋军阀一方作深入的考察,予其以发言权,反可以对北伐如何发生、国民党何以能在短期内以弱胜强等问题得到更接近原状的认知。

同时,对那一时段外国在华存在(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介入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程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当时的“外国”已不仅是通常051①②③黎先生的原话是:“不充分地研究材料,人云亦云,国民党反对立宪派,也跟着反对立宪派,以领袖划线,以党派划线,不从历史实际出发。

”引自耿云志《回忆黎澍同志》,黎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黎澍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参见罗志田《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是几乎没有什么事功可言的伯夷、叔齐兄弟,更明确表出:是否纳入历史记载的标准,首先在于其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其次才是事功的表现。

罗志田/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所谓帝国主义列强,其构成更为复杂,而其影响和作用也与前不同(详后)。

当时外国在华存在与中国内政的关联,仍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北伐前南北势力的攻守势异实际上,北伐前几年,南北双方都有较大幅度的内部整合,北方更有统一全国的尝试和努力。

到北伐开始之时,南北的政治军事格局已与两三年前大不相同———南北对峙未变,而南与北皆不是此前的南、北了。

在南北对峙的基本态势下,双方谁更能以一个整体或至少是一个整合性的力量出现,谁就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

北方当时具有法统的优势,是获得国际承认的政府,这既有利于权势的竞争,也承载着更多的责任。

在向往统一的全面诉求中,北方显然背负着更强的社会压力。

因此,考察当时南北的攻守势异,仍须从当时的北京政治运作入手。

在军人当政的时代,行政的变化、文武之间的关系及各类党派团体的具体政治活动,过去的通史相对较忽略;尤其是当年议会之中的政争,论者或以其“肮脏”、或以其受军人控制而无关大局,较少深入认真的探讨。

然而老同盟会员马君武在北伐后感觉到:“当日有国会时,我们只见其恶;现在回想起来,无论国会怎样腐败,总比没有国会好。

究竟解决于国会会场,总比解决于战场好的多多。

”①这是革命当事人的后见之明,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表面上固然是对暴力革命的反省,实际恐怕针对着暴力革命的后果,即国民党的党治新模式而反思过去。

因为马氏进而提出:“此时应有一个大运动起来,明白否认一党专政,取消现有的党的组织,以宪法为号召,恢复民国初年的局面。

”胡适补充说,民初贿选,至少还看重和承认议员“那一票所代表的权力,这便是民治的起点。

现在的政治,才是无法无天的政治”。

胡适自己也是同盟会时代就身与革命之人,北伐时且曾在英美两国高度赞扬国民党的军党一体化制度。

②两位“老革命”对革命本身的反思,非常值得后之研究者深省。

近年来,对于北京政治,特别是当年时人关心的法统、政制以及国会的演化,已有一些论述,尚不够细致深入。

尤其当年的国会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甚至能否解决问题,仍很少涉及。

而对实际执政的行政方面,即各部会具体怎样“执政”这一大领域,更基本未见论述。

将来都还需要继续探讨。

进而言之,对于国民党改组,胡适一向予以肯定。

他把国民党人所学的苏俄组织功夫,视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来学到手的第一项真本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容共”则使国民党吸收了大量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使国民党承接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③按“国共合作”是这段历史不可不述的内容,中国大陆过去的研究,多从中共一方观察④;若注重历史进程的实际参与者,恐怕还当从国共两方面去看。

胡适的见解,则提示着一个超出国共两党的视角。

或可以说,苏俄不仅带来了新的“组织”方式,更引入一整套新型政治运作模式,对此后的中国政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⑤在南方国民党正改组之时,北方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则体现了局势的重大逆转。

1923年前,中151①②③④⑤本段与下段,参见《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册,1929年4月26日,第402—403页。

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8—286页。

参见胡适1926年11月9日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的演讲,Hu Shih ,“The Renaiss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No.6(1926),pp.265—279。

参见李新主编、萧超然等编著《国民革命的兴起,1923—192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2页。

1925年北方关于联俄与仇俄的大争论,就是苏俄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已超越国共的一个表现。

此事学术界尚乏深入的研究,原始材料多收入章进编《联俄与仇俄问题讨论集》(上),由北新书局于1927年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出版。

2011年第4期国外部环境相对宽松,内战也少,且多发生在局部,电报战多于实际的拼杀,扰民较轻。

第二次直奉战争就大不一样,作战形式从电报战发展到实际的恶战。

不仅战争的规模扩大———动员的兵力是此前战争的数倍,而实际伤亡数量则达数十倍;在作战的方式上,从兵员、装备的运输,使用武器的种类到战术的运用,都呈现明显的“现代化”,特别是海、空军实际参与作战的程度为前所未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