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桃花源记》
![中考复习《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f724994279563c1ec5da71e2.png)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互相听到。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桃花源中人的淳 朴,以及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平静 的生活。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设下伏笔。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 访而不可得其途的种种情景,表明桃源虽好,终是梦境。 (结局)
第4段:与开头“忽逢桃花林”相照应,进一步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 色彩。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 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甲】《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 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 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A项 均为意动用法,以……为异
C. ①此中人语云
B项 类/通“嘱” C项 告诉/谈论
②卒中往往语 D项 从前的,旧的/假如
D.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feeb7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6.png)
1.教学重点
(1)全文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梳理,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及寓意;
(2)词汇掌握:重点词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运用;
(3)句式解析: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等)的理解与翻译;
(4)文学鉴赏: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举例:
-故事情节: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中的生活景象,以及渔人离开后的变化;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课本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中《桃花源记》的全文理解与赏析;2.《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句式、文学常识的复习与巩固;3.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际运用,针对性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鸡犬相闻”、“遥知兄弟登高处”等。对于难点部分,如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桃花源记》中一个最有感触的情节或句子,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展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难点知识时,部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翻译仍然感到困惑。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44199e6bec0975f465e217.png)
《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2.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3. 渔人甚异之。
(非常)(以…为异)4.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5.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6. 便舍船,从口入。
(放下)7. 初极狭,才通人。
(非常)(仅)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整齐的样子)(类)9.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竟然)(哪里)12.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全,详细)(通邀,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更不用说)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地说出)(感叹惊讶)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请)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说)(值得)(桃源之外)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沿着)(从前的、旧的)(做标志)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到)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立即)(派遣)(标志)(于是,就)22.闻之,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
)(计划。
)23.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实现)(不久)(渡口)二.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打渔的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4.初极狭,才通人。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51ba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57c00b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d.png)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这两天很多同学在后台私信老师,问我要《桃花源记》的学习资料,很多同学都知道,虽然《桃花源记》是八年级的知识点,但在中考时常常出现,所以为了不让同学们丢冤枉分,老师特意整理了一份《桃花源记》的必考知识汇总,同学们可要好好收藏哦。
一:写作背景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作者简介1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2时:东晋(约365—427)3地: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4评: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5作: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字音字形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四:文章节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五:文章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7310a3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d.png)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30f8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2ae318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7.png)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言文复习资料之《桃花源记》
![文言文复习资料之《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d52e955f0e7cd185253643.png)
桃花源记(1)课文:晋太元(2)中,武陵(3)人捕鱼为业。
缘(4)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5),落英(6)缤纷(7)。
渔人甚异(8)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9)。
林尽水源(10),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11)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12)。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5)。
阡陌交通(16),鸡犬相闻(17)。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18)如外人。
黄发垂髫(1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20),问所从来。
具(21)答之。
便要(22)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23)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24)邑人来此绝境(2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6)。
问今是何世,乃(27)不知有汉,无论(28)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29)所闻,皆叹惋(30)。
余人各复延(31)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32)云:“不足(33)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4),处处志(35)之。
及郡下(36),诣(37)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38)刘子骥(39),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40)往。
未果(41),寻(42)病终。
后遂无问津(43)者。
课下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4)[缘]沿着,顺着。
(5)[鲜美]新鲜美好。
(6)[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7)[缤纷]繁多的样子(8)[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9)[欲穷其林]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10)[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1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12)[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51748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d.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泂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内容赏析:1、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桃花源记复习
![桃花源记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eb16de3aef8941ea76e05d4.png)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 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 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背景资料:
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 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 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 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结构: 开端:发现桃花林 发展:进入桃花源 发展:做客桃花源 结局:离开桃花源,再寻而不得 尾声:刘子骥规往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精神状态怎样? •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 源中人说了什么? •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为何不写出对渔人说的话?
作者虚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 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 自给自足,和平安定,人人自得其 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现实 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政治 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世外桃源
一、原文及译文:蓝字为重点词,划线句为 翻译重点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6d44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3.png)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7.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ed4bb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6.png)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丈意外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的故事。
这篇作品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等多方面的主题。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考试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1. 主要人物介绍:- 方丈:主人公,意外发现桃花源的山谷。
- 桃花源人:山谷中的居民,与世隔绝,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2. 故事情节梳理:- 方丈跟随猎人穿越山林,意外发现一片蔚蓝的湖泊,进而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
- 方丈进入山谷后,发现山谷中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生活安逸自在。
- 山谷中的居民对方丈表示热情,方丈也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
- 方丈决定返回告知外界,但是山谷中的居民表示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
- 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3. 主要主题:- 人与自然:《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谷生活,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人与社会:山谷中居民与外界隔绝,过着简朴的生活,呈现了对社会的回避和拒绝。
- 人与心灵:方丈在山谷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表达了个体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历年中考题:1. 选择题:下面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爱情悲剧B. 人与自然的和谐C. 革命斗争D. 动人的家庭故事2. 选择题:《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其中的居民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这是在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还表达了哪一种情感?A. 对和谐生活的向往B. 对爱情的渴望C.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D. 对权力的追求3. 问答题:简述《桃花源记》中方丈的决定和原因。
答案: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他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也被山谷中的居民的热情所打动。
山谷中的居民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方丈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决定留在山谷中,过简朴自由的生活。
桃花源记之复习
![桃花源记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75b103b580216fc700afdd9.png)
①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②渔人甚异之 (代词,代“见到的景象”)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部)
并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作为)
(对,向)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作为 ④并自为其名 题上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成为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类判断) 2.省略句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 ①便要还家 略宾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略主语“渔 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 省略宾语)
文言句式
试一试:你能找到出自本 文的几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得)
无人问津
关于省略:
1(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 ( 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 ( )便要( )还家,设酒 渔人 杀鸡作食。 2 此人一一为( 村人 )具言所闻, 村人 (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 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 渔人 )停数日,辞去。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 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 “奇”在哪里? (桃林奇;山洞奇) 景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 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 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 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 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 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和谐安宁、平等幸福
5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陶渊明 的性格的语句是: 菊,花之隐逸者也。 6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说“不 足为外人道也”?
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d16e54b33968011ca30091e5.png)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字词释义1 基本词语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悉.如外人:都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邑人:同县的人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犬相闻:听到乃.不知有汉:竟然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都桑竹之属:类叹惋: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以前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以前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问津: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缘.溪行:沿着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等)味道很好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今:好像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邑人古: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 一字多义(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捕鱼为.业(当做)(2)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寻找)(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4)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二翻译句子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考点复习
![桃花源记考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4fa50258e9951e79b8927d9.png)
桃花源记考点必备1.重要实词:缘:沿着。
穷:极,尽,(走)完。
具:通“俱”,完全,详尽。
夹岸:两岸杂:其他。
豁然:明亮的样子。
间隔:分开,隔绝。
足:值得。
开朗:明亮。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舍船:离开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然:……的样子。
如此:这件事情。
异:以…….为异。
既:……的时候。
问讯:询问消息。
悉:与……一样。
先世:祖先。
所从来:从哪里来。
未果:没有实现。
语:告诉。
及:到了。
诣:到。
遂:终于规:计划寻:随即,不久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指渔人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规(古义:计划;今义:规则,成例)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16b74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初中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304aa0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a.png)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 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 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 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8.闻之,欣然规往。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 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课文中的成语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
课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 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中考复习之《桃花源记》知识点
![中考复习之《桃花源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684ae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3.欲穷其林穷:尽4.初极狭极:很,非常5.才通人才:只,仅仅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7.悉如外人。
悉:都。
8.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1.便扶向路。
向:先前12.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3欣然规往。
规:计划。
14.未果,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错相通。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鲜艳美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所做的标记”)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竟然)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六.成语(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字 元亮,名潜,世称 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 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他开创了 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 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 (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三. 一词多义(1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 舍:①便舍.船[舍(sh 0),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 e ),名词,“房屋”)(3)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4)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读 wci ,动词,作为)②不足为 外人道也(读 w e ,介词,对,向)(5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6)乃:①乃.大惊(于是)②乃不知所措(竟然)四、一义多词 (1)缘、 扶=沿着(2)要、 延=邀请(3)悉、 咸、具、 皆=都五、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六、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 尽、走完)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前) 处处志 之(名词作动词 作记号) 未果(名词作动词 实现)缘:沿着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通达黄发垂髫 黄发:老人 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怡然自乐 怡然:快乐的样子七、重点实词 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具答之具: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探问消息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尽,详细。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扶:循,沿着向:原来的、以前的诣太守诣:至规往:计划前往未果:未能实现问津: 问路。
这里指寻访。
津:本指渡口八、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九、课文填空【重点问题黑体字部分】(1)写渔人见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纷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精神风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句说明它不易被人发现。
(6)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与苏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相类似的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9)本文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10)孟子有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这个意思有异曲同工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桃花源记2独子其子。
十、问题解答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最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
结构:第一部分: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寻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描写桃林美景的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使桃源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本文描写了桃源的美好图景,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风尚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总结特点:(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陶渊明的桃花源或者理想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4、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5、“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点拨:(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心理: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
作业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
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如果写出来,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这样剪裁,能突出主题。
14、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渲染和补充。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1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作者借助桃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主题)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深灰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7、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积极意义: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消极意义:又复古倾向,空想,原始的农耕生活痕迹。
18、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文中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的基础上的,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劳动人民的努力,定能实现。
2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22、赏析“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陶醉震撼。
“芳草鲜美” “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字写出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身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真是人间奇境,美不胜收。
桃花源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