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实践与认识关系讲解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考研资料政治马原强化资料-认识与实践的统一(1).doc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是从实际出发的产物,是对现存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应用也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能生搬硬套。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
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析Ⅱ——马原哲学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析Ⅱ——马原哲学实践与认识一、解题方法1.读题三步走:第一步,阅读材料,总结中心思想;第二步,审读问题,定位考察原理;第三步,料理结合,复制组织答案答题三要素:①先写原理(4-5句)②再写意义(1-2句)○3链接材料(3-4句)2.提问方式a.蕴含了什么原理?答:世界观+认识论+链接材料b.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答:方法论+链接材料3.tips分值为6分的考察的一定不止一个原理(2.3.4都有可能)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什么、含义、基本概念、认识)认识论:世界观的延展,方法论的基础。
(怎么理解,有哪些联系、认识)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实践中怎么运用,怎么做、处理)二、知识点——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考点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角度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它对实践有什么要求?(分析怎样取得正确的认识_认识结果)世界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认识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情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的理解深度时不一样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必须做到感性经验和科学理论相结合。
①既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又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考研政 治认识论知识点
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研政治中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决定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条件,如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研究方法等。
同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由认识本身或主观标准来判断,只有通过实践,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比较,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二、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作为对客体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不是对客体的简单摹写,而是对客体的能动创造。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三、认识的过程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总体上是以上两条,但是如果出现在考题中会细致的考察大家,所以我们具体来看:(一)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注:在这四点中要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两点进行有效的区分,做好出选择题的准备。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包括以下几点:1.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1).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2).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关于实践是认识来源有两点需要补充,需要大家注意:1.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1)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2)生理素质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人的知识,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1)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
(2)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物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物先验论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康 德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费 尔 巴 哈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 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反映论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实践经验的东西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考研资料政治马原强化资料-认识与实践的统一.doc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是从实际出发的产物,是对现存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应用也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能生搬硬套。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
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运用各种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使世界日益从自在世界转变为人类世界的能动的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过程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方面构成的。
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
人类实践或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自动界、人类社会等物质对象,也可以是主观的思想、理论、世界观等精神对象。
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既包括人们的主观意识,又包括人们的肉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因此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等于主观。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类实践和认识范围内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的对象,也包括精神的对象,也不等于客观,因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等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2.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同时客体也能对主体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实践主体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实践中介能动地改造实践客体,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或主体客体化。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也会反过来制约、影响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因而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一方面表现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的自然化。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政治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政治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马哲中第四节认识论我们学习了实践和认识的定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把握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说到辩证关系无非就是一个决定另一个,另一个对这个具有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也是如此。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与实践。
这里我们重点要分清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四点内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甜不甜亲口尝一尝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而另外一部分较难的不好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老师传授等各种途径。
但是无论是书本也好还是老师的讲授也好,这些都能够追本溯源找到亲身实践的这个人。
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直接经验也好还是间接经验也好其实都是从实践中获得,所以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例如“近山知鸟音,靠水识鱼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判断是不是来源的关键就是看是不是认识从实践中得来,也就是“有无”的问题。
原先是没有认识的在实践中才获得了认识,这是体现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会催生出新的需要,会改进观测的设备,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等,能够推动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认识更加深入更加高级更加全面。
正如恩格斯的名言“人的智力水平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认识由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实践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源能够把一直向前推进,推动认识发展。
所以这里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认识原先有只不过较为低级不深入不全面,因为实践产生了新的研究设备所以让人们认识事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进步。
例如,“中国天眼”的研制成功,让人们可以更细致的探测研究宇宙,更好的观测脉冲星。
这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的认识要以回归到实践中为目的去认识,而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也就是要学会能够把理论转换成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为方便各位考生复习,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为各位考生将2016考研政治马原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希望通过些内容可以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需要掌握几大重要的原理及其相关方法论,这是考研答题的理论依据。
7.8月份暑期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加强政治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忆。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分享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
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易考分析题)原理:(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活动最终的目的(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尤其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够对实践活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
(2)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活动,妨碍实践目标的实现。
方法论:第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第二,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
第三,只有充分尊重实践,才能有力的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导读】在公职类考试的考查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很重要的考点,其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查的重点,考试侧重对诗句、案例的考查,看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所以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有关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掌握。
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注意途径不等于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做题时,注意分析材料,如果认识是从无到有,是第一次获得的认识,那我们就选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注意动力是在实践中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也就是说之前有认识,现在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又得到了新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强调的是认识最终为了实践,如果材料中体现了认识最终指导实践,一般选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这里注重的是产生的认识是否正确。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在这要注意了,一看到反作用就要想到是两方面,在做题时一般会遇到“指导”、“导向”这两个词,这时就要看前边的形容词是什么,对于“指导”,这个词是褒义词,形容词应是正确的认识;而“导向”是中性词,就都可以形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实践与认识关系讲解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需要掌握几大重要的原理及其相关方法论,这是考研答题的理论依据。
7.8月份暑期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加强政治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忆。
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易考分析题)
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活动最终的目的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尤其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够对实践活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
(2)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活动,妨碍实践目标的实现。
方法论: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第二,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
第三,只有充分尊重实践,才能有力的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
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
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翻一倍,所谓的成功学员,是指通过初试,进入各校复试并最终录取的同学。
师资力量强
首先,所有老师均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教师,且讲任何课程备课必须超过一个月,那些虽然有名但是准备草草的老师从来不能站在讲台上,这是对老师的硬性要求。
其次,所有老师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试讲环节且试讲必须得到听课学生90%以上的好评,好评不够马上淘汰。
第三,讲授的内容必须是应试化的,让学生越听越迷糊的老师,也坚决不要。
课程质量高
采取公共课小班授课,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的方式,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特点及程度差异,因材施教,精讲精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服务效果好
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
只有经历过考研的人才能够理解考研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意义。
凯程考研的全部管理人员都有着考研成功的经历,才能够给广大考生提供贴心、贴切的服务,保证考生没有后顾之忧的全力以赴进行备考。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
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
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
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
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
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
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
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
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
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
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
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