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第七版

第一章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

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

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

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其内容随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而有所变化,因此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实效性。10.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3)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5)开拓环境卫生的新领域。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环境污染对人体及人群健康危害的类型及其一般规律性,了解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熟悉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所采用的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本章节的重点: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慢性和远期危害表现及特点。本章节的难点: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方法。1.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人类的自然环境。2.大气圈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3.土壤岩石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石构成。4.生物圈:地球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土壤圈和水圈,指从海平面以下约12km 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10km 高度的范围。生物圈最重要的特征:生物多样性。5.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 6.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散逸层

热成层

大气圈分层:

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

自调性、可持续性等特征。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

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

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8.生态系统健康:强调应用保护人类健康的返利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根据人类健康的隐

喻来建立良好生态的目标。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

康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9.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③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④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⑤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基因组计划(EGP)

10.▲“hormesis”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如较大量地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

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而稍高剂

量则可以导致健康危害甚至死亡。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11.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12▲.环境物质的迁移: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①单一介质内的迁移;②不同介质间的迁移;③生物性迁移(生物放大作用)

13▲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

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之。

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链锁关系。(有生物放大作用)

15.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常把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物理化学

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为二次污染物,而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①化学转化②生物转化

16.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①扩大暴露范围;②增加暴露途径;

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④影响暴露剂量

17. 暴露特征与反应:

(一)暴露途径:①影响总暴露量②影响吸收率③改变作用靶

(二)▲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互关系。分无阈值化合物和阈值化合物。①无阈值化合物:是指在大于零

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为直线型,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②阈值化合物: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

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③制订卫生标准时,单阈值化合物应低于阈剂量,双阈值化合物应考虑适宜浓度范围

(三)暴露时间:暴露时间越长,蓄积浓度越高;物半减期越长,相对短时间蓄积量高。18.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