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
浅谈SPR生物传感器
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激发 SPW(纵波)。当入射光
的沿着光疏光密介质交界面方向的波矢分量跟 SPW 的波矢相同 时,消逝波跟 SPW 将产生强烈耦合,此时入射光能量大部分被 吸收(光的能量转移到表面等离子体和金属损耗层),从而使全 反射时的反射光能量下降达到一个极小值,在反射光谱上出现共
振峰。也即是激发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
上图为三种SPR生物传感器,(a)为棱镜SPR, (b)为光栅SPR,(c)为波导SPR。尽管棱镜最常用于 SPR传感器,但光栅与波导SPR也具有自身的优点,光栅 传感器生产成本低,材料来源广,而波导传感器形态多样,
能够设计成平面和光纤等构造。
SPR 传感器的检测方式
SPR 传感器检测反射光谱跟入射光之间的关系有多种
检测方式の相位调制
固定入射光 波长及角度
读取 反射光与入 射光的相位 差
在相位调制工作模式下,探测光为单色光(激光),入射光波 长单一,入射光角度固定。待测介质的折射率 n、膜厚 d,浓度等参数 都可以通过检测反射光波和入射光波之间的相位差来求出 。 目前基于相位调制技术的 SPR 传感器主要有外差干涉法,M-Z 干涉仪法和椭偏法等。
方法,一般分为角度调制(angle modulation,AM),波长调制 (wavelength modulation,WM) ,强度调制(intensity modulation,IM)和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PM)。 其中波长调制和强度调制的应用比较广泛,角度调制 受到扰动影响产生的误差较大,相位调制灵敏度最高,但是 检测系统也是最复杂的,对应用的普及有一定限制。
5/25
检测方式の强度调制
固定入射角 及波长 调节 入射光光强 读取共振 峰位置
SPR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时侦测式生物感测仪器。
BiocoreAB公司率先在1990年推出r第一台商业化的SPR一生物传感器。
此后,各国开始了研究这种传感器的热潮”_3J。
sPR~生物传感器在生命科学某牡领域,例如多分子相互作用时、受体与配体相互作Ⅲ时、核酸杂交过程中亲和性和动力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为特征的生物传感器称为免疫传感器。
sPR一免疫传感器在抗原或抗体定量分析中以及抗原抗体相互作用H}的热力学分析中得到应用。
虽然sf,R一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不足很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BiocoreAB公司的产品还可用于兽药残留的检测。
1SPR一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SPR一生物传感器主要由传感芯片,微量射流取样控制系统和sPR检测器组成,传感芯片是一个嵌在塑料支持物上的镀金玻璃片,玻璃片表面共价结合有能固定生物分子的葡聚糖层,不同型号的传感芯片表面涂有不同的葡聚糖层,最常用的是羧甲基化葡聚糖一CM5“一。
用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传感器表面,当待测样品连续注射通过芯片表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芯片表面复合物浓度发生改变,当偏振光在芯片上反射时,就会发生SPR现象。
通过SPR检测器把抗原抗体反应情况实时反映在传感圈上。
角度改变的大小可以用共振单位fRu)来表示,1Ru=o.O0010。
2SPR一生物传感器一般分析程序2.1待检洲物的固定:待检测物的固定有胺连接法和硫醇基、醛基固定法,也可以通过抗生蛋白链菌素与生物素的相互作用来固定。
在胺连接法中,用N一羟基丁二酰胺(NI幅)和碳二亚胺盐酸盐(EDc)的混合溶液修饰羧甲基基团,使N一羟基丁一二酰酯引入到基质表面,生物配位体上的胺或其他亲核基丽再与N一羟基丁二酰酯形成共价连接。
没参加反应的酯加入乙醇胺盐使之失活。
同定在基质上的生物配位体的数目受NHs/EDC激活的羧甲基基团、离子浓度、偶联缓冲液浓发的影响,同时也受配位体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医药领域中的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仪器之一。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化分子的存在和浓度,从而检测和诊断疾病,或者辅助药物研发。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
一、 SPR原理SPR的原理基于贝尔定律,即光的入射角、介质折射率和反射光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SPR通常是通过光学金属膜和差分测量的方法来实现的。
将一束单色激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光线会发生反射和透射,其中反射光会在金属表面和玻璃表面之间产生共振,当共振条件满足时,反射光的光强将会急剧下降。
共振条件取决于金属膜的厚度、折射率和入射光角度。
当生物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折射率也会改变,从而导致反射光的光强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光强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变化。
二、 SPR的优势相比传统的生物分析方法,SPR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实时检测:SPR可以实时观察光信号变化,无需标记和染色样品。
2. 高灵敏度:SPR可以检测到纳摩尔或更小的分子。
3. 高特异性:SPR对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成分具有高特异性。
4. 无需保护性处理:SPR可以在非生物学条件下进行检测,无需保护性处理样品。
5. 多功能:SPR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生物分析,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分析样品的相关信息。
三、 SPR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SPR在生物医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筛选:SPR可以用来测试药物相互作用,确定药物在生物分子上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从而帮助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2. 抗体检测:SPR可以用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病原体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诊断疾病。
3. 蛋白质互作:SPR可以用来研究蛋白之间的互作,从而揭示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和生物学功能。
4. DNA检测:SPR可以用来检测DNA序列的特异性和变异,从而进行基因分型和疾病诊断。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综述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echnology, SPR)综述作者:刘闯等来源:北京大学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学实验室摘要:SPR技术作为检测,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有些国家已经生产出成熟的商业化的SPR传感系统。
对SPR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最新进展作出阐述,并对其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引言: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echnology, SPR)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是基于SPR检测生物传感芯片(biosensor chip)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前沿技术,在20世纪初,Wood观测到连续光谱的偏振光照射金属光栅时出现了反常的衍射现象,并且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公开描述。
1941年,Fano用金属与空气界面的表面电磁波激发模型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
1957年,Ritchie发现,当电子穿过金属薄片时存在数量消失峰。
他将这种消失峰称之为“能量降低的”等离子模式,并指出了这种模式和薄膜边界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用于描述金属内部电子密度纵向波动的“金属等离子体”的概念。
2年后,Powell和Swan用实验证实了Ritche的理论。
随后,Stem和Farrell 给出了这种等离子体模式的共振条件,并将其称为“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SPR)”。
1968年,Otto和Kretschmann等人研究了金属和介质界面用光学方式激发SPR的问题。
并分别设计了两种棱镜耦合方式。
此后, SPR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国际上第一台商业生产的生物传感器在瑞典的Biocore公司诞生。
实践证明,SPR传感器与传统检测手段比较,具有无需对样品进行标记,实时监测,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
所以,在医学诊断,生物监测,生物技术,药品研制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SPR生物传感器
S P R生物传感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SPR生物传感器1 SPR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是由入射光的电磁波和金属导体表面的自由电子形成的电荷密度波相互作用产生的。
这种沿着金属导体(金、银)表面传播的电荷密度波是一种电磁波,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on Wave,SPW)。
它是一种消逝波,在金属内部的分布是随着与表面垂直距离的增大而呈指数衰减的。
当平行表面的偏振光以一定角度照在界面上发生衰减全反射时,入射光被耦合人表面等离子体内,光能大量被吸收,在这个角度由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将引起界面反射率显着减少。
SPR对附着在金属表面的电介质的折射率非常敏感,而折射率是所有材料的固有特征。
因此,任何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电介质均可被检测,不同电介质其表面等离子角不同。
而同一种电解质,其附着在金属表面的量不同,则SPR响应强度不同。
基于这种原理,将一种具有特异识别属性的分子(配体)固定在传感芯片表面金属膜上含分析物的样品(受体)以恒定的速度通过传感芯片,与该配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引起金属膜表面溶液的光学参数(如折射率)发生变化,SPR光学信号也随之改变。
记录和处理这些信号可将整个反应显示出来。
基于这种原理的检测仪器被称为SPR生物传感器(SPR Biosensor)。
根据耦合方式的不同,SPR传感器在结构上可分为棱镜耦合式SPR传感器,集成光波导耦合式SPR传感器,光纤式SPR 传感器和光栅耦合式SPR传感器。
根据测量方式,则可分为:(1)角度指示型,固定入射光波长,观测反射光归一化强度达到最小时的入射角;(2)波长指示型,固定入射光的入射角,测量反射光归一化强度达到最小时的波长(3)光强指示型,固定入射光的入射角和波长,测量反射光的归一化光强;(4)相位指示型,固定入射光的角度和波长,测量入射光和反射光的相位差。
SPR生物传感器研制及谱的分析
文章编号:100529490(2000)042238205SPR 生物传感器研制及谱的分析①陈士进 洪庆月(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 南京, 210032)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南京, 210096)摘要:本文描述了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 )原理,并给出详细的SPR 测量系统硬件及软件框图。
最后对棱镜2金属膜2电介质层的SPR 谱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SPR 谱 介电常数中图分类法:Q 7、TN 01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 免疫传感器是以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特性为基础的定量检测系统。
近年来发展了一些能够研究生物分子动力学过程的技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 rface P las m on R esonance ,SPR )测定技术。
作为一种可以在表面上示踪生物分子特性以及相互作用的方法,它具有实时、原位跟踪动力学表面过程的能力,并且设备简单,不要求进行标记,对样品本身无损伤。
2 SPR 装置基本原理图1为所设计的SPR 系统的基本原理图。
采用K retschm ann 原理,其光学传感测量方式为R 2Η方式。
表面高度抛光的半圆柱型棱镜(半径为1.2c m )的底部经光学切割面抛光。
表面高度抛光的玻片(一面沉积一层金属膜)经过光学匹配液和棱镜相连,其作为SPR 探测头(厚度为0.2c m )正好和棱镜构成半圆结构。
从而保证了入射光束在其扫描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同一点上,即保证了原位检测。
激光器通过偏振片产生P 偏振激光激发金属膜产生SPR 共振。
在反射光的接收装置部分,采用了平面型的半导体光电二极管,省去了反射光接收装置中的机械结构。
金膜上面安装了一个微型流动反应池。
流动池上有两个小孔,以便于缓冲液的注入和流出。
流动池由聚四氟乙烯材料或有机玻璃加工制作。
缓冲液通过一个恒流泵被注入池中。
第23卷第4期2000年12月 电 子 器 件Jou rnal of E lectron D evices V o l .23,N o.4D ec .,2000①来稿日期:2000206206修稿日期:2000209212图1 SPR 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 自动扫描式SPR 系统框图3 系统整体设计3.1 系统硬件设计硬件系统的主体是由微机控制的旋转光学平台以及采样和控制部分,图2所示。
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综述-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学论文
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综述-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转基因成分,尤其是转基因作物,关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备受世人关注,并且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对于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极其重要。
本文从功能核酸与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出发,重新认知、归纳、总结了基于分子扩增技术的转基因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基于不同信号输出方式的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和基于纳米材料的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
最后,对转基因成分检测的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趋势做出了展望。
本文有助于推动转基因检测技术与功能核酸传感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转基因检测; 功能核酸; 生物传感器;Abstract: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s been concerned greatly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nowadays.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especially the GM crops have caused severalcontroversial issues,including health problem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even ethical conc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Functional Nucleic Acid and Biosensor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molecular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different ways of signal output and nanomaterials-based functional nucleic acid biosensors for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ingredients. Finally, the challenges and trend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mponents detection are prospected. This review will be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st techniques for GMOs and the progress of functional nucleic acid-based biosening disciplines.Keyword: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detection; Functional nucleic acids; Biosensor;近年来,转基因产业迅猛发展。
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生物传感器是一种以生物分子为识别元素的检测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非损伤性等优点,在医疗、生物工程、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实时性强的特点,发展迅速。
本文将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基于光学技术的生物传感器主要有荧光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检测和光学光纤传感等几种技术。
其中,SPR技术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光学传感技术之一。
SPR技术是一种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的检测技术。
当金属表面有一个与电场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时,电场会引起表面电荷的变化,导致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角度发生变化。
通过检测这种共振角度的变化,可以确定生物分子的检测结果。
近年来,SPR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药物筛选、细胞学研究等领域。
同时,在SPR技术的基础上,又涌现出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和SPR影像技术等新兴技术。
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范围。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有很多优势,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时性不足、鉴定生物分子的特异性不够高等。
特别是在样品复杂、含杂质的环境下,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表现不佳。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精细的相互作用理论来解释生物分子和光学传感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需要更高效的信号采集系统以及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光学检测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将会更加成熟、灵敏、实用。
其中一些发展趋势如下:1. 检测方法多样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会开发更多的检测技术,以便更好地满足各种需要。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和转换元件将生物分子浓度转换为可量化电信号的装置。
本文综述了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分类,概述其在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指出未来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生物分子识别、转换元件、应用领域、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具有极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生物分析工具,可用于检测生物分子、药物、微生物等物质。
本文旨在综述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分类,概述其在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
近年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制造工艺方面,研究人员采用纳米技术、微制造工艺等手段,实现了传感器的高灵敏度、低噪声和微型化。
在材料选择方面,新型生物兼容性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应用为生物传感器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生物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领域,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血糖、尿酸等,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环境监测领域,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空气、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提供信息支持。
然而,生物传感器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抗干扰能力。
当前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仍不能满足某些复杂体系的需求。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食品检测、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仍需加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新型传感器材料的研发:未来生物传感器将更多地采用新型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能的材料,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和耐用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综述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echnology, SPR)综述作者:刘闯等来源:北京大学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学实验室摘要:SPR技术作为检测,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有些国家已经生产出成熟的商业化的SPR传感系统。
对SPR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最新进展作出阐述,并对其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引言: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echnology, SPR)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是基于SPR检测生物传感芯片(biosensor chip)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前沿技术,在20世纪初,Wood观测到连续光谱的偏振光照射金属光栅时出现了反常的衍射现象,并且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公开描述。
1941年,Fano用金属与空气界面的表面电磁波激发模型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
1957年,Ritchie发现,当电子穿过金属薄片时存在数量消失峰。
他将这种消失峰称之为“能量降低的”等离子模式,并指出了这种模式和薄膜边界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用于描述金属内部电子密度纵向波动的“金属等离子体”的概念。
2年后,Powell和Swan用实验证实了Ritche的理论。
随后,Stem和Farrell 给出了这种等离子体模式的共振条件,并将其称为“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SPR)”。
1968年,Otto和Kretschmann等人研究了金属和介质界面用光学方式激发SPR的问题。
并分别设计了两种棱镜耦合方式。
此后, SPR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国际上第一台商业生产的生物传感器在瑞典的Biocore公司诞生。
实践证明,SPR传感器与传统检测手段比较,具有无需对样品进行标记,实时监测,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
所以,在医学诊断,生物监测,生物技术,药品研制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I.引言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筛选、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系统介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II.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简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在金属-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电磁波现象。
SPR是由被激发的被限制在金属/介质界面上的电子共振所形成的特殊光学现象。
SPR可以被用来实时监测金属/介质界面上的生物分子结合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和亲和性常数,因此SPR技术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III. 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1. SPR生物传感器原理SPR生物传感器基于SPR技术,通过利用金属元素表面形成的局域电磁场,实现分子间的结合过程,探测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得到分子时空信息,并以量化方式获取分子定量信息等。
2. SPR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在SPR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金属薄膜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金属薄膜的选择一般要根据样品的不同和分子的性质,根据孔径、材料等来确定。
此外,还需要合适的生物学分子的合成和改性,以及SPR生物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技术。
3. 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SPR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筛选、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药品开发中,SPR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验证药物的抗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在环境污染检测中,SPR生物传感器可以被用来检测污染物浓度、类别等。
IV. SPR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与挑战1. 技术进展近年来,SPR生物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微纳技术的发展,SPR生物传感器显然具有丰富的研究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SPR生物传感器不但可以用于复杂的生物分子的检测,而且能够在生物体中进行检测,对于快速筛选生物药物、敏捷诊断病情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所。
2.技术挑战SPR生物传感器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
表面等离子激元传感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激元传感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来,表面等离子激元传感器(SPR)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实时监测生物分子交互作用的技术逐渐在生物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医学、环境监测等。
本文将从原理、制备、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来探讨SPR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SPR原理表面等离子激元传感器是利用金属薄膜表面以全反射方式传播的等离子激元共振现象,对金属表面生物分子吸附引起的局部折射率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的一种无标记、无杂质的方法。
当激光束照射金属薄膜表面时,当折射率能与入射光k_0成立时,金属表面上将激发出一对等离子体波,这对等离子体波在金属表面向外传播形成一个场,这个场的存在可以感应出环境中折射率变化的微小量。
当生物分子与金属表面发生相互作用时,该微小量折射率的变化将产生共振平移,因而SPR可以实时监测到生物分子的吸附过程及吸附程度。
二、SPR制备SPR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金属薄膜的制备、传感芯片的准备、传感芯片的修饰及生物分子的固定。
1. 金属薄膜的制备通常采用的金属材料有银、金、铜等,其中银是最为常用的金属材料。
其制备方法包括真空蒸镀、热蒸发和光刻等方法。
2. 传感芯片的准备传感芯片材料一般采用玻璃或石英晶体。
表面经过处理后形成一均匀透明的薄膜。
这个薄膜是固定金属薄膜的基础。
3. 传感芯片的修饰通常通过改变传感芯片表面的化学性质来修饰传感芯片,以增加生物分子的吸附和固定。
化学修饰的方法包括自组装单分子膜、共价偶联和静电吸附等。
4. 生物分子的固定将生物分子吸附到修饰后的传感芯片表面,通过其中位于生物分子中的官能团与传感芯片表面的官能团间相互反应,实现了生物分子在传感芯片上的固定。
三、SPR应用1. 生命科学在生命科学方面,SPR可以实时监测和研究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过程,为抗体研发和筛选提供有力的手段。
此外,也可以用于细胞膜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研究和微生物的检测。
2. 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中,SPR可以用于制药及临床药物研发。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综述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综述作者:施玉佳王凯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金属薄膜和电介质分界面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的光学检测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无需标记,并且可以用于实时和非破坏性检测,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作为检测、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药学研究、食品安全及环境检测等领域。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光学;传感器【DOI】10.19312/ki.61-1499/c.2016.12.167一、引言1902年Wood首次发现了SPR现象。
1941年Fano利用金属和空气界面上表面电磁波的激发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
1958年Turbader对金属薄膜采用光的全反射激励观察SPR现象。
1971年Kretschmann研究了Kretschmann结构,给SPR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Linkoping利用SPR来检测IgG蛋白质与其抗原的相互反应,并由Biacore AB公司开发出SPR 仪器[1,2,3]。
从此SPR仪器和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入。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光从光密介质照向光疏介质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让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但是全反射并不是把所有的光能量进行反射,而是有部分能量渗透到光疏介质中去,这就是消失波,消失波的深度一般为100~200nm,这种渗透到光疏介质中的能量形成的电场的电场强度和渗透深度是呈指数衰减的关系。
如果以一般的玻璃作为光疏介质,把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作为光密介质镀在光疏介质上,控制镀层厚度在50nm以内,那么全反射产生的消失波将透过金属薄膜的厚度,和金属与溶液的界面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是能量耦合,但满足一定条件时,消失波和等离子体波产生共振,此时入射光能量会转移到等离子体波内,使得入射光强度(能量)急剧下降,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可以检测到这一现象。
SPR生物传感器温度特性的理论研究
析模型 , 研究 温度变化对 S R传感 响应 特性 的影 响 , P 从而为 小型 S R生物传感器 的研 究开发 , P 特别 是温度 补偿方 案 的 设计提供 了必要 的理论依据 。
1 S R 传 感 器 的 检 测 原 理 P
Th o e i a t y 0 e p r t e pr p r y 0 e r tc lsud n tm e a ur o e t f
t PR o e s r he S bi s n o
YANG u T AN Ha ,XI i Y Jn I o E Ln ANG ig C Jn  ̄ AO Yi
4 De a t n f l to i E g e r g C o g ig C t n g me t olg , h n qn 0 0 5, hn ) . pr me t e r n c n i e i , h n qn i Ma a e n l e C o g i g 0 5 C ia oE c n n y C e 4
tm p r tr i t h r ce itc ft ihts a c p im , ea l , naye s l so a d dee tr e e au e Ol he c a a trsis o he lg c r e, rs m tlf m a l t o u i n, n tco .Th e u i e r s h
21 年 第 3 01 0卷 第 1 O期
传感器与微系统 ( rndcr n r ss m Tc nl is Tasue dMi oyt eho ge) a a e o
6 9
S R生 物 传 感器 温 度 特 性 的理 论 研 究 P
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两种禽类病毒和转基因蛋白Cry1Ab的研究中期报告
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两种禽类病毒和转基因蛋
白Cry1Ab的研究中期报告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禽类病毒和转基因
蛋白Cry1Ab。
在研究中期,我们已经完成了如下工作:
1. 准备传感器芯片:选用金属化银作为芯片表面材料,进行表面处
理和活化,将抗体固定在芯片表面上。
2. 禽类病毒检测:选择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作为检测对象,制
备相应的抗体,并在传感器芯片上进行免疫反应测试。
结果表明,传感
器能够有效检测出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
准确性。
3. 转基因蛋白检测:选择转基因玉米中的Cry1Ab蛋白作为检测对象,制备相应的抗体,并在传感器芯片上进行免疫反应测试。
结果表明,传
感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转基因玉米中的Cry1Ab蛋白,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4. 优化传感器性能:通过改变抗体的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优化传感器的性能。
例如,通过增加抗体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
高传感器对目标物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总体来说,本研究已经成功地开发了一种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检
测禽类病毒和转基因蛋白Cry1Ab。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传感器的性能,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
传感器与微系统(Transducer and M icr osyste m Technol ogies) 2006年第25卷第9期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陈 玲(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摘 要:生物传感器是以固定化的生物成分(如,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或生物体本身(如,细胞、微生物、组织等)为敏感材料,与适当的化学换能器相结合,用于快速检测物理、化学、生物量的新型器件。
最初,以酶电极的生物传感器开始,逐渐扩展到多种技术,如,离子敏场效应管、光纤、声表面波、石英晶体谐振器及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技术将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医学研究、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敏感材料;换能器中图分类号:TP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87(2006)09-0004-04Survey of bi osensors research progressCHEN L ing(College of I nfor ma ti on Technolog i es,Hebe i Un i versity of Econo m i cs&Busi n ess,Sh iji a zhuang050061,Ch i n a)Abstract:B i osens or is a novel device,which use i m mobilized bi omolecules(enzy me,p r otein,DNA,antibody,antigen)and organis m s(cells,m icr o2organis m,tissue)as sensitive material,t ogether with chem ical transducer,itcan be used t o detect variables of physics,che m istry and bi ophysics.Many ne w technol ogies are hel pful t obi osens or devel op,such as field effect transist or(FET),fiber op tics tuber(F OS),surface audi o wave(S AW),quartz crystal res onat or(QCR),surface p las mon res once(SPR).B i osens ors are br oadly used in zy mosis industry,envir on ment monit or,f ood monit or and clinic medicine.Key words:bi osens or;sensing material;transducer0 引 言[1]生物传感器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一门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乃至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1年第30卷第4期传感器与微系统(Transducer and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殠殠殠殠综述与评论SPR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王佳,周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绿色化学产品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
与传统的超速离心、荧光法相比,具有实时检测、无需标记、耗样量少等特点。
介绍了SPR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SPR 生物传感器在生命科学,药物残留,疾病诊断以及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P 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87(2011)04—0001—04Status in quo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trend of SPR biosensors *WANG Jia ,ZHOU Jia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for Green Chemical Product Technologyof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biosensor is a new bio-chemical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hysio-optics.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such as ultracentrifugation and fluorescence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real-time detection ,label-free ,minimal sample consumption and so on.The basic principle of SPR biosensor is summarized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SPR biosensor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drug residue detection ,disease diagnosis and food examination were describ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Key words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biosensor ;development trend引言SPR 生物传感器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是生物传感器中起步较晚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刘小林(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 要:SPR生物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易变反应物与传感器表面固定结合配体之间特定定性与定量分析1文章综述了这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传感器表面和固定,应用于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与未来发展趋势1关键词:SPR生物传感器;固定技术;生物大分子中图分类号:Q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06)04-0120-04Rev i ews on the Study of Surface Pl a s m on Resonance B i osen sorsL I U Xiao-lin(Yichun College1J iangxi Y ichun336000China)Abstract:Surface p las mon res onance bi osens o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for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 on of the s pecific binding of a mobile reactant t o a binding partner i m mobilized on the sens or surface1This A rticle revie ws the study devel2 opments of this ne w technique,including sens or surface and i m mobilizati on,an app lied experi m ental p r ocedure,experi m ental results and future pers pectives1Key words:Surface Plas mon Res onance B i osens or;I m mobilizati on Technique;B i ol ogicalMacr omolecule 1990年,随着SPR生物传感器(Surface p las mon res o2 nance bi osens ors)的传播,可视的光波生物传感器随即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工具1对照于其他方法,这种生物传感器能察觉到在流动时期结合到被固定在生物传感器表面的特殊反应1SPR 生物传感器部分地引起关注是因为被测的物理量是折射率变化,因此,没有chr omophoric组或被标记的生物大分子是必须要的1另外,SPR生物传感器在结合的过程中提供即时的消息,也适用于μM到sub---n M宽物质间的相互作用1目前,很多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SPR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被公开地应用于多个领域1包括细胞粘附因子,T 细胞抗原受体和MHC-编码分子,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抗体抗原的相互作用,病毒研究,蛋白质—DNA和DNA--DNA间的相互作用,脂类泡状体或平面双层间的相互作用及与膜结合的单程转录复合物的合成等1除了由B iacore、Upp sala、s weden(B I A core)、I ntersents I nstru ments BV、Amersfoort、Netherlands(I B I S)制造的工业上应用的SPR生物传感器和几种用于装备实验室的SPR生物传感器外,目前只有两种渐消失的光波导耦合方式生物传感器在工业上被应用,这两种生物传感器(Kretsch mann结构为基础的棱镜型和衍射光栅型生物传感器)是以反射原理和光栅配体原理为基础,它们在描述可视物质的相互作用的性能上与SPR生物传感器类似1用渐消失的光波生物传感器得到的可靠的数据描述化学结合动力学和平衡点,比较于简单的结合定性分析,这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工作1即便是反应都遵守简单的准一级动力学规律,需要克服的困难却有:(1)固定技术必须按本来的结构结合自由反应物,必须反应均匀,必须达到方位1表面不允许有较多的非特异性结合1(2)相对地小折射率的指标增加的大多数生物大分子必须有限制的集中于传感器表面的结合位点上1(3)自由反应物能有效地运输到反应的传感器表面等问题比混合反应物的问题难解决得多1结果,测量的结合过程曲线受到限制自由反应物的质量转移,和到达传感器表面和在传感器表面上毗邻结合位点的障碍,这些测量的结合过程曲线也同样受到固定反应物不同亚群结合过程重叠和非特异性结合的影响1最近几年,最重大的进展是实验技术的发展使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或降低其影响,在计划上控制实验,在分析程序和诊断上的发展,在结果的描述上都有改进1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构造是一个由很薄的金属薄膜(通常是金的或银的)组成的棱镜,这个结构最早由Kretsch mann和Raether提出,光在棱镜内部的全部反射往往激发金属薄膜上的非放射性表面胞质团1这种胞质团是使金属薄膜表面产生等离子膜共振11 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28卷 第4期2006年8月 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Aug128,No14Aug12006收稿日期:2006-04-17作者简介:刘小林(1966-),男,江西高安市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学与生物技术1传感器是能将一种被测量的信号(参量)转换成为一种可输出信号的装置1生物传感器(bi osens ors)就是用生物成分作为感受器的传感器1通常由感受器和换能器和电子线路三部分组成1当待测物质通过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接受器时,固定在接受器上的亲和配基与待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瞬间发生能量的转移,经过换能器,这种能量会以电或光等物理讯号的方式输出,经过电子系统的放大处理和显示,就可以测出待测物质的量1感受器是生物传感器的心脏,整个生物传感器核心技术也在于此1制备感受器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择最佳的载体材料,二是在载体表面固定化亲和配基1传感器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换能器,它可以感知固定化配基(分子识别器)与待测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的微小变化,并把这种变化转变成其他可以记录的信号,如检测电学变化,密度和质量的变化,振幅和频率和声波相位的改变,或用热敏感元件测量热学的改变1把这些信号送到放大装置中,输出并记录结果1换能器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传感器灵敏度的高低1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是电磁波所激励的在金属和电介质交界面上形成的影响电磁波传播的谐振波1表面等离子体(SP)是沿着金属和电介质间界面传播的电磁波形成的1当平行表面的偏振光以称之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入射在界面上,发生衰减全反射时,入射光被耦合入表面等离子体内,光能大量被吸收1在这个角度上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界面反射光显著减少1由于SPR对金属表面电介质的折射率非常敏感,不同电介质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不同,同种电介质,其附在金属表面的量不同,则SPR的响应强度不同,基于这种原理的生物传感器通常将一种具特异识别属性的分子既配体固定于金属膜表面,监控溶液中的被分析物与该配体的结合过程,在复合物形成或解离过程中,金属膜表面溶液的折射率发生变化,随即被SPR生物传感器检测出来12 传感器表面和固定SPR生物传感器不必为反应物贴标签,一种结合配体被固定在传感器表面(被看作是肉眼可见到的尺寸相当于标签)1结合亲和力和动力学的分析通常解释结合反应独有的反应物间本来的相互作用,那就是,非特异性表面结合是可以忽略的,固定也不影响结合位点的结构,更可取地是,大分子必须按相同的方位连接或自由的接近自由反应物1因此,传感器表面的固定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有很多不同的固定技术已经被描述1显然,做好结合配体的固定是最佳的选择,并且最好固定技术的应用决定于特殊的相互作用的大分子,如果有可能,选择使用各种固定技术似乎有很多优点13 SPR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实验的步骤第一、反应物要共价的结合到传感器表面,在实验的接合期,自由的第二反应物按结合浓度溶于缓冲液并在传感器表面流动,而传感器表面检测着过程中的复杂信息1接下来是解离期,自由的反应物不在缓冲液中并且记录复杂解离的时程,最后,传感器表面去掉剩余合成物而恢复[比如短时暴露在过低PH值的缓冲液中]1这些结合、解离、和再生循环在不同浓度的自由反应物中不断重复,所得到的结合过程曲线包括化学率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间相互影响的信息14 实验结果平衡衡量一般地允许数据遵从方程式6,在许多研究中,提取平衡不变告诉我们一对化学物质是独立的和选择结合对象是固定的,类似的结合过程曲线服从方程式4和7是常有地1然而,在大多数试验中,期望单个代表者联合和分离过程违反结合动力,取而代之,联合时期显然多数代表者或S型结合过程被观察,在分离时间,双代表者曲线是非常常见的,虽然,这可以指出多步骤结合机制或多价的影响,这些影响还是服从系统坚持简单的唯一级动力,因此,常有地偏差归因于固定结合位点上亚种的存在(本生存在的或不规则固定产生的)在传感器表面立体的妨碍的影响,或群体转移限制中外来物质的产生,这些在分离时期都牵涉重结合1尽管如此,大多数公开的实验都争论方程式4和7,为纯准一级结合,可正确的特有的选择数据子集,这可指示的接近可导致随意地和内部地不一致的结果,例如:比率K-/K+是不同的命令大小从平衡固定K D获得平衡平面信号,这些违反方程式1、消极的推断价值K ObS在f O=0;或服从结合率不变的在结合期K ObS比K-小,这违反方程式5,这主张获得动力率常数可翻译表面率常数,然而,这可指出清晰的数据不追随模型为起源率常数是基础,率常数的使用是一个问题1K D=K-/K+(1) d[XL]/dt=k+[L]([X]t ot-[XL])-k-[XL](2) dR/d t=k+f o R sat-(k+f o+k-)R,(3) R(t)=R eq(f o)[1-exp(-k0bs t)](4) K obs=k+f o+k-(5) R eq(f o)=R max[1+k-/(k+f o)]-1=R max[1+K D/f o]-1(6)R(t)=R(t o)exp[-k-(t-t0)](7) K+app/k+=k-app/k-=[1+k+(R sat-R)/k tr]-1(8) K li m obs(f o)=(k+・f o+k-)/[1+(k+R sat/k tr)(1+k+f o/ k-)-1](9) dR/dt=-k-R/[1+k+(R sat-R)/k tr](10)许多研究是比较其他实验室中有关大分子相互作用系统,用生物传感器获得的平衡常数和动力常数,在很多不同时期,例如热量测定法沉淀平衡,荧光猝灭,E L I S A,过滤结合测定,在有些实验,有些可限制实验不稳定的方法出现,在其他的研究中,最大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包括许多序列大小的差异,N ieba和结合用生物传感器发现不同的半抗原对抗体相对吸引力能与E L I S A竞争实验中体现最大的不同点1当然,很难找到一般的规律,它们服从不一致和矛盾在重要的严密的数据分析和控制实验下划线,持这种看法第4期 刘小林: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 第28卷即是Ladbury等人的研究的结果:即如果采取适当控制的话就可解释用SPR和用热量计得到的结果之间有些差异1同样地,分析结合动力的竞争实验决定平衡常数的研究的改变,N ieba等可解决E L I S A实验矛盾的结果1在随后的讨论中,在SPR生物传感器中人工效应物来源一起建立特征和数据分析技术被描述出来15 SPR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有用工具1这类传感器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测量准确度高,此外,响应快,体积小,机械强度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光纤相连可实现数据的远程采集和连续的在线监控120年前,人们首次用ATR技术激励SP W制作SPR传感器以来,SPR 传感器发展十分迅猛1从国内外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上看,光学SPR传感器在结构上可分为:棱镜耦合式SPR传感器、集成光波导耦合式SPR传感器,光纤式SPR传感器和光栅耦合式SPR传感器1如果按照测量方式,则可分为角度指示型、波长指示型、光强指示型、相位指示型1集成光波导SPR传感器最早报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1此后人们相继对平面波导型,沟道波导型甚至复合波导型做了研究,近年来,人们研究集成光波导SPR传感器时,大都采用宽带光源1光纤SPR传感器结构有2种形式,一种是传感器位置在光纤的中部,另一种的传感位置在光纤的一端1人们最初使用多模光纤制作1使用多模光纤有一个明显缺点,由于模间干扰的存在,导模和SPR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强度上的变化难以确定1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单模光纤1棱镜耦合式SPR传感器人们目前普通采用Kretsch mann结构,而很少采用ott o结构1目前这种传感器已从实验室走向市场1光栅型SPR传感器的研究报道最早出现是在1987年1相对于其他三种类型的SPR传感器来说,目前光栅型SPR研究报道显得很少,其原因是,除了在制作方面有一定难度外,在分析应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未来SPR传感器的研制和发展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开展:一是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度;二是开拓多信道传感器;三是研制先进的标识元素1四是器件微型化和阵列化;五是降低检测成本等16 SPR生物传感器应用进展自L iedberg等于1983年首次运用SPR技术进行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分析以来,SPR生物传感器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传导、受体/配体,抗体/抗原分子垂钓、免疫识别、癌症研究和新药筛选等生命科学领域,用于实时和动态研究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新药分子—靶蛋白等生物分子互作过程1特别是在1990年瑞典的B iacore AB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SPR生物传感器B iacore T M之后,商业化的SPR生物传感器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分子识别科学,成为生命科学和制药研究上的标准工具1此外在食品、环境科学、临床诊断,细胞膜模拟、基因测序、疾病治疗、案件侦破1兴奋剂检测等应用领域不断扩展1(1)在检测方面1主要应用于物理量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1物理量检测上,主要利用SPR传感器技术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系统及基于氢化无定型硅的热光效应的温度系统1化学检测上,主要利用SPR 传感器通过检测共振角或共振波长的变化来检测待测分子的成分、浓度及参与化学反应的特性1生物检测上,主要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结合作用或者通过生物分子结合作用的检测来完成特定生物分子的识别及其浓度的测定,如早期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strep tatividin和维生素H的相互作用及一些I gG的检测1近年来,还涉及到蛋白质之间或者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检测以及蛋白质结构变化的检测、抗瘤蛋白质APC的生物化学属性的检测、醣蛋白与单克隆抗体的动态反应过程的检测,还有细胞色素C、葡萄糖、机球素、铁蛋白、香烟中的烟碱,破伤风毒素、艾滋病毒等的检测等1近年来,还出现了利用SPR检测方法来监测酶促反应的动态过程1(2)药物筛选1SPR技术因其实时、高通量、特异性及能在天然状态下研究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1在药物筛选、药物分子靶点鉴定及先导药物化合物结构优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当前发展中的药物筛选生物传感器测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文库中筛选与靶蛋白结合的化合物;二是进行一般的ADM E(即吸附、分散、代谢、分泌)试验1此外应用SPR在体外研究肿瘤细胞中Ras癌基因的蛋白功能方面、在开发抗癌肽方面、在药物代谢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3)蛋白质组学1SPR技术因其高效灵敏无需额外标记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蛋白质组学研究,它能在保持蛋白质无然状态的情况下实时提供靶蛋白的细胞器分布,结合动力学及浓度变化等功能信息,为蛋白质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模式1如以生物分子互作/质谱结合技术(B I A/MS)为技术平台的蛋白研究系统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高效有力的工具,在亲和性配体垂钓、蛋白竟争性结合及蛋白结构研究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1(4)临床诊断1利用生物传感器鉴定和评价潜在的疫苗组分,监测和定量测定病人血清中的生物药剂和抗体滴度的可行性,跟踪检测动物模型,人类临床试验和多种台式应用中的生物反应物,(5)食物检测和环境监控1生物传感器已经应用于测定食物中营养物和抗生素的水平,食品中细菌和真菌污染量以及空气或水传播的毒素,杀虫剂和除草剂1生物传感器的在线分析能力和高灵敏度、微量样品需求的特点,使得这种仪器成为食品及环境安全监控的理想工具1(6)细胞膜模拟1生物传感器的金属表面能天然模拟细胞膜组分与可溶性分析物的相互作用1大量文献介绍了利用B iacore的疏水性HP A 或亲脂性L1传感器芯片构建杂交脂双层,进行膜模拟的研究工作,这些芯片表面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药物、抗体和蛋白结合到脂膜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成为可能1(7)遗传分析1SPR生物传感器用于遗传分析是一个崭新的领域1如用于检测点突变,用于检测区分野生的和经遗传修饰的大豆基因序列等1总之,随着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及实用程度将不断提高,有着第4期 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28卷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7 结论与未来展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现象发生的基础1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阐明生物反应的机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1近年来,研究分子相互作用的技术不断出现,其中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urface p las mon res o2 nance,SPR)在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1SPR技术可以现场、实时地测定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无需任何标记,可以连续监测吸附和解离过程,并可以进行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1SPR技术在免疫分析, DNA的复制和转录、DNA的修复,药物的筛选,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肽库和抗体库的筛选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显示了常规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如今,SPR技术已被广泛地用来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蛋白质、药物—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核酸—核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反应动力学、结合位点和反应物浓度等信息,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免疫识别、信号传导、药物筛选、抗体定性以及蛋白质构象变化等1SPR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在研究基因工程载体与质粒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评价载体效率、DNA序列特异性抗体的性质鉴定等方面,SPR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 SPR技术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合应用,必将加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使我们对生命现象的了解更加深入1 SPR的运用及关于生物传感器描述可视化的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技术还年轻,但已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学分析、环境监视、生物技术、药品品制造、食品加工、蛋白质组学、酶学、分子生物学等1另一方面,随着可获得的对平衡力学和动力学率恒定的定性分析的运用,很多判断潜在的人工效应物被确定1与此同时,一些不同的固定化学物质,实验性控制潜在的人工效应物和分析技术开发出来,同时,它们必须通过严密的测量动力率和平衡常数,或必须清晰地认出结合曲线和结合等温线偏差的来源,不幸的是,关于结合位点异质性的影响的分析或除去体积和群体转移限制的影响导致相反的结果,在推测不同部分的结合过程曲线中包含判断信息的生物结合反应物,另外,因为其错综影响不能做全球分析研究模式,因而,实验性控制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测量结合过程曲线是否明显遵从1:1模式,例如:利用不同密度的固定反应物能诊断和同时将群体转移的影响降低和立体障碍的减少1然而,有关结合体积的不同相对高和统计错误在获得率常数上,同样的,明显的异质性结合位点被实验证明,例如,一对化学物质的转变或解答竟争实验1如果这些和那些破坏因素能包含基础的控制实验,全球分析研究能有效地保证内部的一致数据分析,能最综合指示复杂的反应计划,但是虽然解决动力率常数不可能,在生物领域里,信息较低的限制率常数会对自身有价值1尤其最特别的地方是开发利用平面传感器表面覆盖蛋白,如膜结合受体,给合进双分子载体,这构造提供侧面受体在双层分子上的移动和遵循大分子在生物膜上流动时相互作用的模式1总之,可视的渐消失光波生物传感器这一重要工具对可信赖的决定反应率和平衡常数的测定是可利用的1参考文献:[1]Ra m sden JJ,Bach manova GI,A rchakov A I1I m mobilizati on of p r oteins t o li p id bilayers[J]1B i osens ors B i oelectr on,1996, 11:523-281[2]Ra m sden JJ,Schneider P1M enbrane inserti on and antibody recogniti on of a glycosyphos phatidylinost ol-ancho-red p r otein: An op tical study[J]1B i ochem istry,1993,32:523-291[3]R iggs AD,Bourgeois S,Cohn M1The lac rep ress or-oper2 at or interacti on1III1Kinetic studies[J]1Mol1B i ol11970,53: 401-171[4]SacK mann E1Sapported me mbranes:Scientific and p racti2 cal app licati ons[J]1Science1996,271:43-481[5]Schuck P,M int on AP1M ini m al require ments for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analysis of surface p las mon res onance bi osen2 s or data[J]1Trends B i ochem1Sci11996,21:458-601[6]Van der Mer we P A,Barclay AN1Analysis of cell-adhe2 si on molecule interacti ons using surface p las mon res onance1 Curr1op in[J]1I m munol11996,8:257-611[7]Wolffe AP,Khochbin S,D i m itr ov S1W hat do linker his2 t ones do in chr omatin[J]1B i oessays1997,19:249-551[8]罗贵民,曹淑桂,张今1酶工程[M]1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7—811[9]段媛媛,刘德立1SPR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及其在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1生物技术通讯,2002,13 (1):72—751[10]王海明,钱凯先1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生物分子互作研究中的应用[J]1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7(3): 354—3611[11]程慧,黄朝峰,段子渊1SPR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进展[J]1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5):46—491[12]吴英才,袁方,徐艳平1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1传感器技术,2004,23(5):1—51[13]刘国华,常露,张维,等1SPR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1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11):1—51[14]向四海,崔大付,浩原,等1利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酶促反应的新方法[J]1分析化学,2003,31 (12):1425—14291第4期 刘小林: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 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