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客现象的角度对药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看客现象的角度对《药》的思考

华中师X大学文学院06教育硕士(2006120620) 何峰

摘要:《药》通过描写辛亥革命时期一大批看客的形象,展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通过鲁迅式的质疑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进行批判,对启蒙运动进行新的审视,对革命烈士表达深深的敬意。

关键词:鲁讯看客质疑再思考

在日本仙台学医的鲁迅,自“幻灯事件”后决心弃医从文,“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粗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而在选择文艺运动的方向时,也许是受康有为和梁启超“开民智”的启发,“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的影响,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药》是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的第三篇力作,最初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幻灯事件”中的身体壮硕的看客们彻底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信仰,也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价值观产生了潜在而巨大的影响,在以后的多部小说中塑造了这种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看客形象,也在后期的杂文中对看客现象或类似于看客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可见看客现象对鲁迅的刺激之大,影响之深,可以说是他心头之痛,而这种由看客现象所产生的“看客情结”也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描写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原动力和情节构成的“原故事”,本文试从《药》的看客现象入手去探求这位伟大思想家凝聚在《药》中的情感。

一、对辛亥革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段XX主义革命,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结束了二千多年封建主义统治,奠定了中国走向XXXX的第一块基石。鲁迅在对夏瑜这位革命者命运的描写固然不排除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这种批判主要是通过对革命的鲁迅式质疑表现的。

在作品中,鲁迅始终没有让夏瑜露面,即使在刑场上革命烈士被砍头的场景,也是通过老栓的眼睛从围观的看客背后看到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

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作品回避了正面描写,同样是犯人,《示众》里主题是为了揭示看客的空虚无聊,也让犯人戴着帽子露一下脸,“绳的那头栓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一带”。同样是杀头,《阿Q正传》里阿Q喊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看着台下“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同样是烈士,《纪念X和珍君》中对X和珍在执政府前“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的遇难情景进行了描述。鲁迅回避夏瑜被杀的场景,是对夏瑜这个资产阶级的XX战士被杀充满了同情和哀痛,烈士的死“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以及后面夏瑜坟上的花环,对革命者的同情可以理解为对革命的同情,可见他对发生在“移动一X桌子都要流血”的中国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全盘否定。

这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奈的手法避免了鲁迅去正面描写夏瑜被害的场景,为什么又不象许多革命题材电影中处理烈士就义场景那样,将镜头转向青松翠柏,而转向一群“颈顶都伸得很长”的看客呢?鲁迅独特的经历,使他具有一种孤独和悲怆的人生观,使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他深深地懂得长期封建主义形成传统的强大顽固。华老栓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东西,什么都睡着”的时间,来到丁字街口的刑场,看到一幅刑场前的风俗画面,“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带着“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的“攫取”的目光,“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的“古怪的人”,这是当时社会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后半夜起来只是为了看杀人的场景,他们不关心被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官刺激,“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X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看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记了”。这是一群愚昧无知又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几千年形成的国民猎奇心理凸现了灵魂的卑微和麻木,心灵的空虚和无聊,而革命不能唤醒这些极为庞大而愚昧的民众,革命者的死也就成了这些看客欣赏的道具,革命者的鲜血也就成了愚昧百姓治病的“药”,这样的革命必然荒诞化,以致于出现了“黑色幽默”的结局。鲁迅用他那种怀疑乃至悲观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了他眼里的辛亥革命,这是他对旧XX主义革命的总结和反思得出的结论,也是他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的启蒙主义思想所决定的。

二、对启蒙运动进行新的审视。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缺少一个像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那样的长达五百余年之久的思想过渡期,再加上中国人急功近利文化传统的影响,启蒙运动效果不佳,鲁迅曾以“荒原体验”来表达自己对于思想启蒙效应的质疑。

作品选择素有“百口衙门”之称的茶馆谈药,因为这里终日聚集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集中表现了各阶层人物的思想认识,是社会活跃的细胞。在这人声嘈杂中,对于人血馒头治病的问题上,可用“包好,包好”,“一定会好”来概括,反映了群众的迷信和愚昧,这也是当时普通民众认知水平的真实写照。

夏瑜这位革命者的所有情况都是借康大叔之口说出,“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表明了夏瑜坚定的XX革命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劝”和“攀谈”说明他在牢里对牢头也进行了XX思想启蒙。可牢头想从他身上捞上一把,想着“榨油水”的眼前利益,得不到便给他两个嘴巴。在茶馆这个反映群众思想的“百口衙门”里,康大叔认为“这是人话么”,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现出气愤的样子,“阿呀,那还了得”。听到夏瑜挨打,坐在壁角的驼背幸灾乐祸给予“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的评价。

传统的观点认为旧XX主义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夏瑜在发动群众(甚至牢头也不放过),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如何发动群众。启蒙的真正意图,是要使被启蒙者能够独立运用个人的理性思维,去增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实际能力。作品中康大叔引发了“谁可怜”这个很有启发作用的话题,可是“茶客”们经过“有些板滞,话也停顿”的思考,竟然给出“疯了”的答案。启蒙者竭力将科学与XX的理性精神推广,可面对因几千年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造成的国民愚昧麻木,主体意识和自我精神的退化,革命者从精神到肉体被吞噬的局面,越发感到病苦疗救的艰难,从而引发了对思想启蒙的反思。

三、向革命烈士表达深深的敬意。

夏瑜这位XX革命战士对革命矢志不渝,为推翻君主专制的殒身不恤,具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鲁迅从小就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也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性,他用深沉敏锐的目光穿透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知道民众病苦疗救的艰难,虽无希冀仍奋力前行。二人的精神有相通之处,也许就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传统,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就是“民族魂”。

夏瑜的死连他自己的母亲也没理解,政治态度既然没有站在一起,行动上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